《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研究报告
社交媒体分析与社会研究
社交媒体分析与社会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成为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交流平台。
人们透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思想、生活方式,寻找社会认同和价值共鸣。
社交媒体不仅是人们互动的场所,也是社会研究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
社交媒体串联着人们之间的联系,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
从社交媒体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了解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态度,为社会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
一、社交媒体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其所涵盖的信息量极为庞大和重要,既包括人们的生活经验、文化情感,也关乎公共议题、政治变迁和群体心态。
社交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库,存储了海量的用户信息和社交关系,这些信息可以促进社会行为的研究和分析。
因此,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研究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源和连绵不断的历史事件记录,可以更高效地实践基于数据的社会研究。
从社交媒体分析科学的角度来说,社交媒体研究具有以下特征:一、数据广泛:社交媒体上的大量用户活动和信息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集,从中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和研究特定主题,探寻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二、数据实时:社交媒体是一个即时通讯工具,有大量的即时传递和收集分析的数据。
研究者可以针对某些时点的事件或话题的变化,分析相应的用户行为。
三、数据质量高:相对于其它媒体类型,社交媒体特别是微博和Twitter有着更高的数据质量,因为其用户们的行为和信息会在各自的平台上被公开,需要对自己的信息负责,因此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较高。
基于上述特征,社交媒体因其数据来源范围广泛、数据质量高和数据更新速度快等因素而在社会研究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社交媒体的应用领域社交媒体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
比如说社会认知研究、民意调查、舆情分析等。
这些领域的应用都有其独特和多种的表现形式。
综合各种实际情境和场景,可以将社交媒体应用研究领域概括为:一、群体行为与话题研究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和即时化,可以明显反映和预测群体的行为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奥美公关发布《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研究报告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研究报告奥美公关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日前共同宣布“人大-奥美公共传播实践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并发布中心首份研究成果《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研究报告(完整版PDF报告下载/47M)。
该报告主要探讨社交媒体引领下的公共传播对社会认同带来的影响,思考社会认同的路径,以帮助企业、组织更好地把握当前社会与传播环境的变迁。
“社交媒体浪潮正在引发传播格局划时代的变化。
要因应甚至引导这种变化,我们不能只就传播谈传播,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而需要发现变化的根源及其对品牌传播的深远影响。
” 奥美公关北亚区总裁柯颖德表示,“这次奥美与人大的合作,致力于通过产学之间的资源互补和紧密合作,获得关于公共传播和社会认同的深入认知,为整个公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可供参照的线索。
”在分析12个2011年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的热点事件的基础上,《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研究报告认为:● 社交媒体的崛起意味着公共传播发生了三个方面的转向:从宣传到对话,从信息流到关系网,从语言到行动。
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进步主义运动,被认为在达成转型和动荡时期的对话共识方面提供了线索。
在去中心化的社交媒体时代,社会各方应倾听,平等对话,构建关系,保持理性,宽容务实,建立讨论程序,这是开展公共讨论、有效沟通达成共识的前提。
●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重构标准故事,重新确立社会的道德主张与价值尺度,从而走向社会认同。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研究报告在对12个案例进行分析时,分享了一个共同的研究角度,即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变迁,来观察事件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由此出发探讨达成社会认同的路径。
在这样一个共同视野下,12个案例的具体考察又各有侧重,主要分为四个维度:新机制、新内容、新影响和新趋势。
新机制:就社交媒体传播机制的新特性,报告通过4个案例,研究了社交媒体与网络集体行动、情感社会分享、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没关系即没传播等四个特性;新内容:就社交媒体的内容新特点,报告通过2个案例,考察了网络中的图像与舆论建构、网络中的狂欢等两个新特点;新影响:就社交媒体的社会影响,报告通过4个案例,分析了社交媒体下的品牌建立与维护、社会化媒体中的谣言、社会化媒体与道德协商、对话危机与信任重建等四个方面的影响;新趋势:就社交媒体与大众文化,报告通过2个案例,探讨了全球化的焦虑及其想象性缓解、新媒体的阅读建构等两个社会文化趋势。
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同与文化塑造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同与文化塑造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对青年群体来说,社交媒体不仅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途径,还对他们的社会认同和文化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的社会认同和文化塑造的影响,并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一、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社会认同的影响1.1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社交媒体为青年群体提供了广泛、多样的信息来源,包括新闻、娱乐、文化等各个领域。
这使得青年群体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从而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认同有更深入的思考。
1.2 强化社交关系通过社交媒体,青年可以与家人、朋友、同学等建立更密切的联系,并及时分享自己的生活、心情等信息。
这种实时互动不仅增进了社会关系的紧密度,也有助于青年建立更广泛的社会网络,从而加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
1.3 形成社会价值观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不仅仅是个人意见和看法,也包括社会热点、社会事件等。
通过参与和讨论这些话题,青年群体不仅能够了解社会的各种现象,还能够形成自己的社会价值观。
这种参与和讨论的互动,有助于青年群体进一步认同和理解社会,塑造自己的社会认同。
二、社交媒体对青年群体文化塑造的影响2.1 传播流行文化社交媒体成为青年群体了解和传播流行文化的平台。
通过社交媒体,青年可以跟踪时下的流行趋势、明星追踪等。
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分享音乐、视频等内容来引领流行趋势。
社交媒体丰富了青年群体的文化体验,也促进了他们的文化塑造。
2.2 形成虚拟社交圈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社交圈,彼此分享兴趣、观点以及生活。
这种虚拟社交圈的形成,不仅加强了青年群体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文化的生成和传播。
一些特定的文化观念、标签和潮流通过社交媒体得以广泛流传,塑造了青年的文化认同。
2.3 形成个体化的文化审美社交媒体上的内容丰富多样,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
网络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研究
网络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的关系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社交媒体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人们通过这些虚拟空间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点滴。
然而,网络社交媒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认同的建立和发展?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网络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网络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可以让个体展示自己的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态度。
通过发布动态、评论文章等方式,人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想法和观点。
这种分享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和巩固社会连接,加强人际关系。
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可以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找到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形成一种共同体感觉,从而使社交网络更紧密。
另一方面,网络社交媒体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往往是自己理想的一面,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赞许。
这种虚拟的社交环境容易导致社交媒体上的“虚荣热潮”,使人们追求照片美颜、人气增长等,从而忽视了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社交互动。
此外,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与社会孤立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长时间的沉迷于社交媒体也会使人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疏远,从而导致社会认同感的减弱。
然而,并不能因为社交媒体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就否定其对社会认同的积极作用。
网络社交媒体使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关注社会事件,从而加深对自身群体的认同感。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了解到更多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层面的观点和经历,增强对社会多元性的认知。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互动也有助于加深对特定领域的专业认同。
例如,在微博上一些专业领域的博主,通过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人获得更多专业认同和成长,形成有共同特征的专业群体。
同时,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也给大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更多便利。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可以参与到一些社会运动中,如环保、反对种族歧视等。
社交媒体可以帮助传播信息、组织行动,形成一个具有共同目标和理念的社会团体。
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与社会心理影响的研究
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与社会心理影响的研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
然而,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对社会认同与社会心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个人资料、发言和活动记录构成了一个个人的“数字形象”。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生活、观点和价值观,以及与他人的互动。
这些数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人对我们的认知和评价。
与传统社会中的面对面交流相比,社交媒体更容易展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这种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可能引发他人的羡慕和嫉妒情绪,同时也对自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压力。
社交媒体上朋友圈和关注数的竞争也使人们去追求更多的认同感,进而陷入消极的竞争和攀比。
其次,社交媒体对社会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社交网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负能量和负面情绪传播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人们往往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抱怨和负面情绪,这可能导致情绪的互相感染,进而危害到整个社会心理的健康。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现象也使一些人陷入强烈的社会焦虑和自卑情绪中。
人们常常穿越社交媒体的网络屏幕,对别人进行谩骂和鄙视,这种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导致某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然而,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并非完全消极。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声音,从而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此外,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也可以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感。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组建兴趣小组、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从而增强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为了应对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与社会心理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审慎。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感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感社交媒体是当今社会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交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对社会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从而促进了社会认同感的形成。
在过去,人们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于家人、朋友和同事等有限的群体。
然而,如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
无论是加入一个兴趣小组、关注一个公众号,还是参与一个线上讨论,社交媒体都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和观点的渠道。
通过与更多的人交流,人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念。
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有助于个人形成更加宽广和包容的社会认同感。
其次,社交媒体也给人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从而增强了社会认同感。
在传统社交场合,人们往往受制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而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创作。
无论是发布一条动态、转发一条有趣的推文,还是上传一个照片或视频,社交媒体充分激发了人们分享和创造的欲望。
这种能够表达自我的机会,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找到和认同自己的社会群体,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社会认同感。
然而,也应该看到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产生负面影响的一面。
社交媒体的使用往往蕴含着一些风险,如信息泄露、网络欺凌等问题都时有发生。
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过滤机制也可能导致信息的极端化和偏见的加强。
人们在网络上往往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的“过滤泡沫”。
这种“过滤泡沫”不仅缺乏多元的视角和观点,也容易导致对其他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因此,我们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同时,需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思维,主动寻求多元的观点和信息,以免陷入信息碎片化和认知闭环。
总体来说,社交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社会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形成更宽广的社会认同感。
社交媒体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同
社交媒体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同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概念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中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身份认同在社交媒体中的表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发布个人信息、照片和观点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例如,不同的社交媒体账号代表了不同的身份角色,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账号中展示自己的多元身份。
此外,人们还可以参与各种群组和社区,通过与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交流,巩固自己的身份认同。
二、社交媒体对身份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在塑造个人身份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社交媒体为个体提供了表达和展示自我身份的平台。
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经验,人们可以加强自己对特定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身份选择,不仅限于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这使得人们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和表达不同的身份方面,拓宽了个体的身份认同范围。
三、社会认同与社交媒体的互动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个体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对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和分享等行为,表达对他人身份认同的支持和认可。
这种社交媒体互动为社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机会。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与其他用户产生的交流和关系,加强了社会认同感。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社会认同也可以成为个体身份认同的一种增强因素。
四、社交媒体中身份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挑战尽管社交媒体为身份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可能会导致个体在表达身份认同时存在不真实感。
人们可能会通过美化自己的形象或虚构的信息来获得社交媒体上的认可,从而扭曲了真实身份的表达。
其次,社交媒体互动的泛滥也可能导致社会认同的模糊化。
大量的关注和点赞可能使人们变得过于依赖他人的认同,忽视了个体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内在体验。
分析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塑造
分析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塑造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平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连接、交流和分享信息。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社会认同感也受到了影响和塑造。
本文将分析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塑造,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尝试多种身份认同的机会。
在线社交平台上,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描绘自己的形象、兴趣爱好和价值观。
他们可以加入特定的社群和群体,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分享。
这种自我表达和社区归属感的加强,有助于人们建立更强烈的社会认同感。
社交媒体通过展示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经历和时刻,加深了社会认同感。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旅行经历、个人成就和困难。
这些分享能够让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并产生共鸣。
当人们看到其他人经历类似的事情,他们会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种团结感和认同感。
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会问题讨论的平台,进一步塑造了社会认同感。
人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讨论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人权、社会公正等。
这种讨论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立场,从而加强社会认同感。
人们可以通过发言和回应他人的观点来互相交流和辩论。
这种互动加深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也促进了社会认同的形成。
然而,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塑造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上存在着过滤气泡的问题。
人们往往会选择关注和接收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
这种过滤气泡会导致人们进一步细化自己的社会认同,加剧社会分裂和对立。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也会扭曲人们的社会认同感。
人们可能会受到不准确的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立场,进一步加深社会分裂。
社交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不应被忽视。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表达自我、建立社区和参与社会讨论。
然而,我们也应该保持理性和批判的态度,在社交媒体使用中保持开放的思维和接纳不同观点的能力。
只有这样,社交媒体才能真正塑造和促进社会认同感的形成,而不是加剧社会分裂和对立。
社交媒体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
社交媒体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分析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还塑造了我们的社会身份认同。
社交媒体对每个用户来说都具有不同的影响,正面或负面。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社会身份认同的影响,并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社交媒体对个人认同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成就等等,以此构建自己的个人形象。
例如,一个人在Instagram上发布精心拍摄的旅行照片,就可能被认为是一个热爱冒险和探索的人。
这种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方式,可以让他人对我们的认识产生偏见,从而塑造我们的社会身份认同。
然而,这种社交媒体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
许多人倾向于过度关注别人的生活,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进行比较。
这种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评估与他人形成了不健康的对比,会导致自尊心受挫。
例如,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了一张豪车照片,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感,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相对平凡。
这种社交媒体上的比较也可能使人陷入虚荣心的陷阱,追求虚幻的社会认同。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社交媒体还在社会层面上对社会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可以迅速传播,从而塑造或改变一群人的集体认同。
例如,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我是女强人”活动,吸引了许多女性参与并分享她们的职业成就。
这种活动可以加强女性的自尊心,激发她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并鼓励她们对社会的贡献。
然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也可能引发社会身份认同的分化和冲突。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会迅速组成互相支持的阵营,形成各种社会身份认同的集体。
这种集体认同可能会导致偏见、歧视、甚至对立。
例如,在某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存在着针对特定民族、宗教或性别的仇恨言论和攻击。
这种集体认同的聚集和冲突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社交媒体对社会身份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
社交媒体在个人层面上通过展示个人形象和与他人比较,塑造了我们的社会身份认同。
网络社交媒体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
网络社交媒体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身处世界各地的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信息。
然而,这种便利性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影响,尤其是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影响。
本文将对网络社交媒体对社会文化认同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网络社交媒体极大地扩展了个人的社交圈子。
过去,人们的社交圈多以家人、朋友和同事为主,属于局限性较强的社交关系。
但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与同样兴趣爱好的陌生人进行交流。
这种扩展的社交圈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从而丰富和拓宽了个人的社会文化认同。
然而,网络社交媒体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同质化效应。
由于社交媒体平台普遍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进行内容推送,用户通常会被类似的信息包围。
这种同质化的信息流可能导致人们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内容,缺少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刺激。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社会文化认同可能会被进一步强化,形成“筛泡沫”效应。
这种同质化效应会导致个人对于社会其他文化的了解和认同相对降低。
同时,网络社交媒体也为社会文化认同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方式。
在过去,人们更多地通过传统媒体来了解和反映某个社会文化认同。
然而,网络社交媒体给每个人提供了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机会。
人们可以通过发帖、评论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某种文化认同的看法,与他人进行辩论和交流。
这种信息流通的方式加强了社会文化认同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助于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认同和理解。
此外,网络社交媒体也推动了社会文化认同的多元发展。
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各种少数族群和文化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和声音。
过去,社会上的主流文化有时会对这些少数群体和文化持有偏见和歧视。
然而,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这些群体可以组织自己的社群并表达自己的文化认同。
这种社交媒体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多元化,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表达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在网络社交媒体出现之前,社会文化认同的形成主要依靠传统媒体、教育和交流活动。
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认同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认同的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给人们的交流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通过微博、微信、Facebook还是Instagram,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认同的影响也随之而来。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认同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认同的积极影响1. 扩大社交圈子: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平台,不仅能与现实中的朋友保持联系,还能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朋友。
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体,个人可以拓展社交圈子,认识更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增加社会认同感。
2. 促进信息传播:社交媒体是实时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个人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经验,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
这种信息传播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社会认同度,增加个人在社会中的可见度。
3. 形成社区感: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参与各种兴趣小组、社群和论坛,与拥有相同经历或兴趣爱好的人进行交流。
这种参与感会促使个人更好地融入社区,形成更强的社会认同感。
二、社交媒体对个人社会认同的消极影响1. 对身体和自尊心的不良影响:长时间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个人身体上的问题,如近视、颈椎疼痛等。
此外,社交媒体普遍强调外貌和表面的看法,这容易造成自尊心的不稳定,导致对于自我价值的怀疑,削弱了个人的社会认同感。
2. 群体压力和比较心理: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的成功人士、美好生活的展示和过滤的照片会引发群体压力和比较心理。
个人往往会感到自己不够好,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这对个人的社会认同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曝光风险: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个人信息容易被泄露和滥用。
一旦个人信息被滥用,不仅可能面临金融损失,还可能受到人身安全的威胁。
这种曝光风险降低了个人的信任度和社会认同感。
三、如何积极应对社交媒体的影响1. 自律使用:合理规划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避免过度使用,同时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然而,社交媒体对我们的社会认同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建立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
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互动,结识新朋友,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和观点。
这种广泛的交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多样性,并扩大我们的认同范围。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群和他们的需求,从而培养出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其一是信息过载。
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满了大量的信息,人们需要不断筛选和解读这些信息。
这可能导致信息过滤的问题,使人们陷入信息的小圈子中,从而导致认同感的狭隘化。
此外,社交媒体也容易造成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的问题,使人们面对大量的误导和不准确的信息。
这可能导致我们的判断力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我们对社会的认同感。
另一个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影响是形成“舆论压力”。
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评论和分享等功能,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被广泛看到和评判。
这种高度曝光性会带来一种压力,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和声誉。
这种追求社交媒体上的认可和赞同可能导致我们在表达自己观点时选择迎合大众的意见,而不是真实的想法。
这种“舆论压力”也可能导致我们的认同感出现偏差,因为我们更关注别人的意见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
然而,社交媒体也提供了一个平台,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和分享我们的身份认同。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好、观点和价值观,找到与自己有着相同利益和价值观的群体。
这种共同认同感可以带来社会凝聚力的增加,促进社群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社交媒体也可以成为一种获取信息的渠道,让我们更了解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从而加强我们对社会的认同感。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同感。
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交网络和多元化的观点交流,扩大了我们的认同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舆论压力等问题,可能导致我们对社会的认同感变窄和偏差。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与社会认同
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与社会认同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朋友、家人以及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情感。
然而,社交网络的使用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也影响着社会的认同与身份建构。
本文将探讨社交网络中信息传递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首先,社交网络的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
一个人发表的言论、发布的照片或视频,通过转发、点赞等操作,可以快速扩散到大量的人群之中。
这种信息传递的迅速性不仅加快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也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和传播的失真。
一条原本不具备可信度的信息,在社交网络上经过二次、三次的传播后,往往会被大量的人误解或夸大其事。
这种信息传递的不稳定性和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的特点,给社交网络中信息传递和社会认同带来了挑战。
其次,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自我、塑造个人形象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发布自己的观点、照片或视频,人们可以展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
这种展示行为不仅是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在网络社区中建立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手段。
当一个人的观点或形象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时,他会感到一种被理解、接纳和认同的满足感,从而加强了他对社交网络的依赖和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不过,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和社会认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网络的信息传递过程容易被操作和操控,导致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和信息的过滤。
大部分社交网络平台采用算法推荐和个性化的推送方式,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和行为进行内容的筛选和推送。
这种定制化的信息传递模式,容易让人陷入信息的“温室效应”,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观点和真相。
这种信息孤岛现象的出现,对社会认同和多元思维的形成产生了阻碍。
其次,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往往缺乏深度和准确性。
由于社交网络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特点,很多信息只停留在表面和片段之间,缺乏深入思考和全面了解的内容。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构建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构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与他人互动,还是通过个人博客和微信公众号表达自己的观点,社交媒体都对社会认同的形成与构建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首先,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的平台。
在过去,了解和了解其他文化和观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现在通过社交媒体,我们可以与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轻松交流,分享和了解不同的观点、价值和文化。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认同的多元化,扩展了我们的认知边界。
其次,社交媒体为社会认同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平衡和反思的空间。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来源众多,观点也各异。
我们可以通过在不同媒体平台上浏览和关注多元化的内容,获取来自不同角度的信息。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并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同时,社交媒体也是一个让个体表达观点的平台。
我们可以通过发布文章、发表评论等方式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种自由表达的环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促进社会认同的建立。
然而,社交媒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社交媒体的信息泛滥导致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和谣言。
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和转发,虚假信息往往很快蔓延开来,给社会认同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此外,社交媒体也容易形成“信息茧房”,个体群体往往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信息,缺乏对其他观点的了解和接触。
这种信息过滤有可能加深人们的偏见和歧视,进而影响社会认同的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的作用,我们需要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主动关注多元化的观点,拓宽我们的认知圈子,并能够对信息进行合理判断。
同时,应该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的管理和监督,减少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总的来说,社交媒体在社会认同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的平台,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认知的多元化;同时,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社交媒体与人的社会认同
社交媒体与人的社会认同社交媒体成为了现代社会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认同。
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个人的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通过发布个人照片、动态和分享生活点滴,人们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态度。
这种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社会认同,激发了个人对于自身形象的关注和维护。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花费大量时间选择和编辑照片,以展示自己的最佳形象。
这种行为表明了社交媒体对于人们认同自己形象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他人认同的期待。
其次,社交媒体沟通方式的改变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认同。
在过去,人们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来建立社交关系和获得认同感。
而现在,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更加便利地与朋友、亲人和其他社交群体保持联系。
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认同机会,让他们能够更广泛地参与到各种社交活动中。
通过社交媒体,人们可以加入兴趣群组、参与讨论和分享观点,从中获得多样化的社会认同。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社会认同的一些负面影响。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虚假的社交媒体形象。
许多人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呈现理想化的自我形象,而无视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种虚假的形象可能导致人们对他人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并产生自身认同的不安。
此外,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完美生活和外貌标准也对人们的社会认同造成了压力。
许多人会不自觉地追求符合社交媒体上的标准,而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也成为了人们寻找认同感和寻求支持的渠道。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群,分享或寻求支持。
这些社交媒体群组不仅提供了一种社会认同的途径,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平台。
在一些特殊的社交媒体群组,如心理健康支持群或者社会问题讨论群,人们可以找到与自己相似经历的人,从中获得共鸣和认同感。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于人们的社会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分析
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的影响分析社交媒体是当代互联网世界中的重要一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它对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的影响:自我认同的建构和认同群体的塑造。
首先,社交媒体对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过去,人们通常通过与他人亲近和交流来构建自己的认同感。
而如今,社交媒体为个体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个体可以在社交媒体上上传自己的照片、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点赞和评论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反馈。
这使得个体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同感,从而提升自我认同的满足感。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获得认同可能导致个体对自己的真实认同产生偏差,出现自我认同的虚幻感。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上的过度编辑和粉饰生活也可能造成社会认同的压力,使个体感到无法达到他人期望的认同标准。
其次,社交媒体对认同群体的塑造也具有重要影响。
社交媒体为个体提供了加入和分享不同群体的机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加入各种社交群体,并与同样兴趣的人分享互动。
这种社交媒体的便利性和多样性促进了个体与特定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强化。
同时,社交媒体也加强了人们对于社会群体认同的意识和认同标签。
人们通过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对特定群体的支持或参与,来彰显自己的认同身份,这使得社会认同成为个体生活中的重要因素。
然而,社交媒体也存在一些问题。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和推送算法的过滤可能导致认同群体的狭隘化,并使个体更加排斥其他不同群体的认同。
这进一步加大了社会认同的分化和对立。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方式,还加强了认同群体的塑造。
然而,在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和认同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其带来的问题。
个体在社交媒体中寻求认同的过程中,应保持对自己真实认同的把握,避免过度依赖社交媒体的虚幻认同。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推动社交媒体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促进社会认同的融合和共享,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感的塑造与影响
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感的塑造与影响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社会认同感的塑造和影响有着显著作用。
以下是关于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感的塑造和影响的一些要点:1. 群体认同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提供了平台让人们与特定群体进行连接和互动。
通过加入特定的社交群体,包括兴趣爱好、身份认同、文化群体等,个体可以与同类人建立联系,分享共同的经验、观点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群体的认同感。
2. 社交媒体上的社会认同展示:社交媒体允许个体使用个人资料、分享内容和互动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认同。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特定的价值观、观点和兴趣,个体努力塑造自己的社会认同形象,从而寻求与他人的认同和认可。
3. 形成“信息窗口效应”:社交媒体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观点,这些信息和观点可能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流派。
个体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关注特定的用户,形成了一个信息窗口。
这种信息窗口可能导致个体更加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认同的观点和意见,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4. 社交压力与比较效应:社交媒体上的比较和竞争环境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社交压力,感受到与他人对比和竞争的需要。
个体可能会通过展示自己的生活、成就和外貌等方面来验证自我价值,并寻求他人的认同。
这种社交压力和竞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降低自尊和幸福感。
5. 虚拟社交与离线社交:社交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提供了虚拟社交的机会,与此同时也可能减弱了面对面的离线社交互动。
虚拟社交的特殊性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形成特定的社会认同,同时也可能减少了对于多元观点和人际关系的接触和理解,从而对社会认同感产生一定的限制。
总体而言,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交媒体通过连接特定群体、社交展示、信息选择、社交压力和虚拟社交等方式,影响个体对社会认同的感知和塑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社交媒体的作用是多维的,既有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理解社交媒体对社会认同感的影响,需要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上进行全面的考量。
社会网络对社会支持与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
社会网络对社会支持与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社交网络对社会支持与社会认同的影响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社会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社交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仅在沟通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社交网络对社会支持与社会认同的影响。
首先,社交网络为人们建立社会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通过社交网络,我们可以轻松地与远在他乡的亲友、同学和朋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种连结不仅仅是线上的,更深入地扩展到了线下,促成了更多实质性的社交互动。
我们可以组织聚会、参加活动,这些社交互动强化了我们的社会支持网络。
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时,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寻求安慰和支持。
其次,社交网络也为一些弱势群体提供了表达自己声音的平台。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讨论话题涉及到了一系列的社会议题,弱势群体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望,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例如,一些社交媒体活动帮助推动了女性权益、LGBTQ+群体的平等认同,同时也为一些支持环保、反对歧视的倡议提供了宣传的渠道。
社交网络的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和关注,从而增加了社会的认同感。
然而,社交网络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社交网络的虚拟性质,人们可能更容易陷入信息过载和无效的社交关系中。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泛滥,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焦虑和压力。
而且,由于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我们也更容易因为与他人的主观观点产生冲突而受到伤害。
这可能导致一些人消极对待社交网络,从而减少了他们的社会支持和认同感。
另外,社交网络的使用也会对人们在现实中的社交互动产生影响。
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社交网络,往往会使人们忽视身边真实的人际关系,导致面对面的社交交流减少。
这种孤立感和疏离感可能会削弱个体的社会支持和认同感。
因此,适度地使用社交网络并保持线上与线下的平衡非常重要。
社会学中的社交媒体与社会关系研究
社会学中的社交媒体与社会关系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使得人们的社交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各种数字平台如今成为了人们交流、分享和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的普及给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了研究社会关系的新机遇。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中关于社交媒体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二章:社交媒体的定义和作用社交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或移动设备等数字平台进行交流、互动和分享的工具和平台。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微博、微信、Facebook等。
社交媒体的流行使得社交活动变得更加方便和迅速,人们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
此外,社交媒体也给用户提供了共享和传播信息的渠道,进一步扩大了社交范围。
第三章:社交媒体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社交媒体改变了人们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方式。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不仅可以扩大社交圈子,还能与远处的亲友保持联系。
社交媒体也使得人们更容易发现和结识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并与之建立起强有力的社会关系。
此外,社交媒体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和获得认同感的平台,促进了社会交流和互动。
第四章:社交媒体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趋势在社交媒体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领域,学者们开始关注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行为和互动,以及这些行为和互动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他们研究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社交网络结构、信息传播路径以及人际关系的形成与演化等。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还开始探讨社交媒体对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交资本的影响,以及社交媒体在互助行为和社会参与中的作用。
第五章:社交媒体与社会关系的挑战尽管社交媒体为人们的社交活动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过载使得人们难以获取准确和有用的信息,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影响。
其次,社交媒体上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人们建立的社会关系缺乏真实性和深度。
此外,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暴力和网络欺凌问题也对社交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六章:社交媒体与社会关系的应用和启示社交媒体为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机会,并为实践工作者提供了改善社会关系的途径。
社会网络与社会认同
社会网络与社会认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和社交平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也对社会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网络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并以几个案例来说明社会网络如何在塑造和加强社会认同方面发挥作用。
一、社交网络帮助建立个人认同社交网络不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也帮助人们建立自我认同。
通过上传个人照片、发布动态和分享喜好,我们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
比如,一个独立音乐人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通过上传自己的音乐作品和与粉丝互动,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音乐品牌和认同。
二、社交网络促进社会群体认同除了个人认同,社交网络还促进了社会群体的认同。
通过共同的兴趣、目标和观念,人们聚集在特定的社交平台或论坛上,形成了紧密的社群。
例如,在一个关注环保的社交平台上,人们可以交流环保的相关知识、分享经验和观点,从而增强彼此的环保意识并形成社会群体认同。
三、社交网络加强地域认同社交网络不仅能够促进共同兴趣的群体认同,还有助于加强地域认同。
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从而建立起彼此的联系和认同。
例如,在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上,一些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和美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吸引了更多人了解并认同这个地区的文化。
四、社交网络对社会认同的负面影响然而,社交网络在促进社会认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网络暴力和网络封闭圈等问题可能导致社会认同的扭曲和分化。
人们趋向于与持相同观点的人互动,而忽视了其他观点,这可能导致对异质性的社会认同缺乏理解和包容。
五、如何合理利用社交网络提升社会认同尽管社交网络存在负面问题,但我们仍能够通过一些方法来合理利用社交网络,提升社会认同。
首先,我们应该增强辨识和过滤虚假信息的能力,不盲目相信并传播未经核实的消息。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和关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促进真正的多元化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学互通 知行致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界来宾:大家上午好!“人大-奥美公共传播实践与研究中心”于今日正式成立,而中心的首份研究报告也与大家见面。
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向莅临本届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社交媒体是互联网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它的崛起不仅象征着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向重构社会关系、组织社会成员的方向转变,同时也意味着公共传播在信息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乃至传播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能把握此种变化的脉络,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洞悉现今公共传播、品牌传播格局,从而探索出相应的传播理念与手段,达成重铸社会共同体的目的;这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挑战,同时也是传播学界学者与研究人员的理想与追求之所在。
但是,在向着这一方向不断探索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也深有力不从心之感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学界的视角来审视新媒体发展与社会传播这一话题,固然有助于深入把握社会传播格局乃至整个社会的变迁路径,但若缺乏与业界实践经验的彼此结合,则将使得整个研究因缺乏现实根基而沦为空中楼阁。
有鉴于此,人大新闻学院有幸与业界走在前列的优秀企业——奥美公关达成合作,各取所长,真正将理论研究与业界实践的双方优势实现互补与融合,从而实现为整个公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可供参照的线索的最终理想。
这也正是“人大•奥美公共传播实践与研究中心”成立的初衷之所在。
今天,中心的首份研究成果——《社交媒体与社会认同》研究报告也得以正式发布。
我们在分析12个2011年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的热点事件的基础上,希望为整个公关行业、传播学界在时代特征、传播格局等的把握上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同时,我真心地希望,在座嘉宾能畅所欲言,发表高见,共同将论坛打造为一个交流看法、增进了解、开展合作、推动发展的高水平论坛。
并以此届论坛为起点,我们的传播研究与实践能够进一步融合,共同为公关行业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延续提供持续的助推力量。
在此,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界来宾身体健康,一切顺利!谢谢大家!思之深,行之远奥美公关北亚区总裁柯颖德(Scott Kronick)尊敬的人大的老师、同学们;还有各位学界嘉宾、媒体朋友和业界同仁们,上午好。
今天是我第一次拜访人大,但我对人大一点都不陌生。
因为我的很多同事,都来自于这所中国顶尖学府。
他们的优秀表现,帮助奥美成长为今天的奥美。
所以,我要为人大所培育的优秀人才,感谢人大。
我还要为今天的合作,感谢人大。
今天,是“人大-奥美公共传播实践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的日子,也是中心2011-2012年度研究成果发布的日子。
去年年底,中心开始实际工作,几个月以来,奥美与人大的合作非常愉快。
人大老师们的深厚学识、敏锐洞察、专业态度,都让我们获益良多。
我相信,在座的诸位,不是第一次参加学界和业界的合作会议,奥美自己,也不是第一次与学界合作。
但是,今天的发布,对奥美而言,仍然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对整个公关行业和学界而言,相信也会有着独特的启示。
为什么?要回答这个为什么,需要先回答另外三个为什么。
第一个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做这样一项研究?因为社交媒体的大浪已经将我们袭卷其中,并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推动我们前行。
中国有句古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在这样的浪潮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看清它的势能和方向,确保品牌传播能够顺势扬帆,借势而上。
换句话说,要因应变化,首先要发现变化的根源与趋势,洞察新媒体、新语境、新族群、新行为的涌现对品牌传播格局的深远影响,并发展出适应甚至引导这一变化的理念和手段。
所以,我们需要思考,需要研究。
思之深,才能行之远。
孔子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奥美相信,公关行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一定要“取乎其上”,只埋头苦干是不够的。
何况,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交媒体时代。
第二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跟人大合作研究?奥美是一个学习型企业,在传播实践的同时也很注重学习与研究。
奥美不仅拥有很多成熟的作业理论和模型,也持续与业界分享各种研究成果。
今年2月份,奥美与CIC联合发布了《微时代危机管理》白皮书。
奥美也在业界率先推出了“数码实验室”,用于测试、观察、研究并实践数码技术的前沿发展和应用趋势。
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和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我们也深感自身的不足。
身在业界做研究,我们的长处是紧扣品牌脉搏,时刻与市场同步;不足是难免偏重于技能导向。
而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划时代的,不仅影响传播格局,甚至会作用于社会变迁,远非单纯的技能更新所能应对。
我们需要有深入的智慧来体认这一变化,在实操研究之上,获得本源性的认知,达成深入骨髓,而非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之道。
要做到这一点,仅凭借自身资源显然不行。
这是一个协作的时代。
实操而热爱研探的精神,加上深邃而紧贴时代的头脑,资源互补,才是有效的方式。
我们有幸能与人大新闻学院在这方面进行合作。
人大新闻学院是中国少数同时拥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一级重点学科的学院之一,是中国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整个传播业界信任和倚赖的智力资源。
我相信,未来奥美和人大新闻学院将有更为深入和紧密的合作。
第三个为什么。
为什么这次合作与众不同?学界业界合作不少,这次合作的特别之处,无他,惟紧密耳。
从确立研究方向,到选择研究案例、敲定研究角度,再到观点结论的形成,人大和奥美一直都是共同探讨、相互协商。
因为双方都相信,合作不应只体现在一个共同出现的名字上。
只有真正紧密的互动,才能实现双方资源的互补与交融,以及双方智慧的激荡与聚合。
实践与研究的价值也才能真正融合。
基于上述三点,我希望能与大家达成一个共识。
那就是,公关是实践之学,惟其实践,才有研究之源;惟其研究,才能让实践走得更远。
今天,人大与奥美的合作,只是一个开端,相信未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这样的合作。
这样的合作,是一个三赢之作。
因为它既有利于公关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也将使我们客户的品牌传播直接受益,同时还将为传播学界提供持续研究与观照的对象。
谢谢!世界将会更美好奥美公关中国高级副总裁程玲大家上午好。
正如奥美公关北亚区总裁柯颖德先生刚才所说,社交媒体的大浪已经将我们袭卷其中,并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推动我们前行。
今天,几乎每个社会热点事件背后都有社交媒体的身影。
人大新闻学院4月份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指出,2011年全年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网络热点事件总计349个。
在2011年数以百千计的传播案例中,我们为什么选取了大家现在所看到的12个案例?在与人大的学者们商讨研究范围时,我们达成一个共识--见微知著。
案例可以不多,但类型要全面丰富;研究角度不求穷尽,但每一个案例研究都应该有新鲜而发人深省的立足点;研究结果给人的启迪,不只是实操借鉴,更要有意识刷新。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12个案例的主体,包括了个人、企业、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这些主体被广泛关注,既有其主动行为的结果,也有无意中成为社会标签而被热点化;这些主体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既有正向,也有反向;这些主体所引发的社会反响,既有当下的回荡,也有长远的思考;社交媒体在这些案例的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既可以是技术工具,也可以是沟通渠道,甚至是社会组织平台。
这就是我刚才讲到的:类型要全面丰富。
至于研究角度,我想再次重复柯颖德先生的一个观点。
这次研究,出发点不是单纯的技能导向,而是在实操研究之上,获得本源性的认知,从而刷新我们的意识。
我们探求的,不是要知其然,而是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分析这12个案例时,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研究视野,或者说潜台词。
那就是从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变迁,来观察事件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一个事件、一个信息、一个机构,如果能引起广泛的社会传播或关注,一定不是单一而孤立的,而是激活了某种社会现象、社会情感、社会意义的底层代码,是被选中的社会标签。
如果离开这样一个认识去做传播观察和建议,我们很可能陷入数据的迷失或就事论事的表象中。
我们因此而发展出来的技能即使再新、再炫,也很难产生影响深远的传播效果。
在这样一个共同的视野下,这12个案例的具体考察又各有侧重。
有的着重解读公共传播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的新特性和新趋势,如温车动车案例、尊尼获加案例;有的考察社交媒体的内容新特点,如乐清钱云会事件和故宫事件;有的提出考察社交媒体传播效能的新角度、探讨社交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如抢盐风波、小悦悦和扶老人指南案例;有的思考社交媒体对大众文化的作用,以及作为社会组织平台所引发的可能,如乔布斯案例和“阅读的死与生”案例。
希望以上每一个角度,都能促动我们进行更深远的思考。
这些思考和洞察,有些可以帮助我们立即着手在工作中完善新的策略、建构新的模型、采用新的方法;有些则将我们导向对于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整个传播生态,乃至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的深刻认知。
比如,“阅读的死与生——新媒体的阅读建构”这一案例,探讨了新媒体如何引发阅读介质、场景、行为和图景的变迁,重在文化变迁。
虽然乍看之下与公共传播的关联不大,但事实上,它为我们了解受众的内容消费和群体组织趋势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解读。
案例研究发现,在新媒体场景下,读者的阅读时间碎片化,空间移动化。
与之相适应的,就是阅读内容和行为的碎片化,并由此孕育了全新的阅读图景。
其一,在社会化媒体的阅读社区中,选择和重组信息知识碎片的权力悄悄地交给了“关系”。
好友关注或者推荐的内容,与维基式内容相比,更值得信赖;与计算机算法相比,更有针对性。
内容营销是目前社交媒体营销界的热词。
如何使信息和知识碎片按新媒体场景中受众的需求被粘合为有价值、有态度的微内容,这正是我们作为传播者面临的新挑战。
其二,阅读微群是社会化媒体上的重要阅读场景。
阅读与否成为微群身份认同和区隔的标签。
在社会化媒体的场景下,相似的阅读趣味和共识成为组织、维系、巩固阅读社交网络的重要力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时代“重部落化”的趋势。
而且,区隔“部落”的,不再是传统的划分维度:性别、年龄、地域或收入,而越来越取决于共同的兴趣与经验。
对于新的受众族群的认识和解析无疑将为我们的传播提供最扎实的基础和保障。
最后,我想再次指出的是,这次研究,以探求本源、刷新意识为主要目的之一,其价值在于为我们开启观察与思考社交媒体时代品牌传播的新角度和新视野。
下一阶段,奥美计划,基于自己对市场脉搏的把握,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可执行的实践指南。
为此,我们既会在内部用力,也希望得到各界包括在座诸位,尤其是我们所服务的品牌的支持。
我们也期待着早日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工作成果。
在结束我的讲话之前,我想代表奥美,再次感谢人大的支持,感谢在座诸位的盛情光临。
正如我们在邀请函中所说,我们希望通过与人大的合作研究,“探讨达成社会认同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