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腹泻的辨证分型

合集下载

腹泻急性分湿热、寒湿 慢性分脾、肾虚

腹泻急性分湿热、寒湿 慢性分脾、肾虚

腹泻急性分湿热、寒湿慢性分脾、肾虚拉肚子是常见毛病,有急、慢性两种。

中医师陈俊明表示,传统中医认为急性有湿热、寒湿之分,慢性有脾虚、肾虚之别;此外,五更泻、肝气横逆也会造成拉肚子。

陈俊明医师指出,以急性拉肚子来说,属於湿热者,常见拉肚子、大便黏稠、味道甚臭、肚子痛、心情烦燥、口乾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等中药方;属於寒湿者,常见大便稀或水样便、味道不臭、肚子隐痛、爱吃冰品导致拉肚子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藿香正气散等中药方。

陈医师进一步指出,以慢性拉肚子而言,脾虚者常见拉肚子、肚子胀、胃口差、精神倦怠、脸色苍白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肾虚者常见腰膝痛、耳鸣、目昏、拉肚子、四肢冷等症状,治疗时适合用桂附八味丸加减方。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类型称为五更泻,又名鸡鸣泻,病人常在黎明时拉肚子,像这种情况代表具有脾肾阳虚之象,治疗时适合用四神丸等中药方,同时还需要注意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

另外,肝气横逆也会造成拉肚子,因为肝气横逆容易侵犯到脾胃,病患情绪波动时容易胸闷、拉肚子、肚子胀痛,治疗时适合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以下无正文。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与分期、分型1.根据临床表现分类(1)轻型腹泻:多为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所致,或由肠道内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主要是胃肠症状,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多,每天约10次以下,量不多,稀水或蛋花汤样;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无明显全身症状,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

(2)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大便每日10余次或数十次,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有明显全身中毒症状及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1)脱水①脱水性质:现存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脱水的同时亦伴有电解质的损失,根据水与电解质丢失比例的不同,可分为3种性质不同的脱水。

详见下表所示:②脱水程度:即累积的体液损失,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估计。

一般将脱水分为3度。

详见下表所示:2)代谢性酸中毒。

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碱性物质;进食少和肠吸收不良,摄入热量不足,体内酮体形成增多;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良和缺氧,乳酸堆积;肾血流量不足,尿量减少,酸性代谢产物潴留。

脱水越重,酸中毒也越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临床表现轻度酸中毒的症状不明显,呼吸稍快,不易早期诊断。

中度酸中毒出现呼吸深快、心率加快、口唇樱红、厌食、恶心、呕吐、疲乏无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度酸中毒时心率变慢,呼吸深快其节律不齐,嗜睡,昏睡,昏迷,由于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和心输出量减少,可发生低血压和心衰。

3)低钾血症。

吐、泻丢失;摄入不足,肾脏保钾功能差;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当血钾<3.5mmol/L时,临床出现低钾症状,称为低钾血症。

主要表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弱,腱反射减弱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重者出现心律不齐,心脏扩大,心电图示T波增宽,低平或倒置,出现U波,以及肠麻痹,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4)低钙和低镁血症。

进食少,吸收不良;大便中丢失;脱水、酸中毒纠正后出现手足搐搦或惊厥。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硫酸蔗糖阴离 子复 合物 , 胃黏 膜 的蛋 白质 络合 形成 保护 与 膜, 覆盖于溃疡表面 , 而阻止 胃蛋 白酶、 从 胃酸及胆汁酸 的侵 蚀, 以利于黏膜再生及溃疡愈合 ; 雷尼 替丁抑酸 , 进溃疡愈 促
参蒲益 胃汤 正是针 对 上述脾 胃生理 与病 理 特点 而设 。 本方主要 以 四君 子汤 和 失笑 散加减 而 成 , 以期 达到 益气 扶 脾 , 胃化瘀之效 。李 东垣 在 《 胃论》 和 脾 中明确 指出 : 甘温 “ 以补其 中而 升其 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用甘 ” 使 温益气之药 , 能恢复脾 胃生化气 血运 行水谷 之能 , 能增强 细
平滑肌收缩反应 , 阻止 胃黏 膜细胞 钙离子 的 内流 , 而保护 从 胃黏 膜 , 进 溃疡愈 合 , 促 枳实 宽 中下 气 , 则能 调整 胃肠蠕
在 胃为标 , 与仲景“ 虚则太 阴, 阳明” 实则 之论相符 , 因而临床 治疗时 , 应针对上述特点 , 以辨证为 主 , 证病结 合。用 药不宜 过分偏寒、 偏热 、 壅、 偏 偏塞 , 应宜疏 、 宜和、 宜通 , 不可妄用 亦 攻伐。用药宜平 补平 泻 , 药轻灵 , 用 刚柔 相济 , 温相 益 , 寒 以
愈。临床上把腹 泻病程达 2周 一 2个月 的称迁延 性腹泻 , 腹 泻病程超过 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 , 迁延性腹 泻和慢性腹泻 两 者无 明显概定的 区别故 习惯上 统称迁延 性慢性 腹泻 病。迁 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 , 感染 、 营养物质过敏 、 营养治疗 酶 12 诊疗标准 . 西医诊断符合 19 94年方鹤松 等《 中国腹泻

1 4・ 3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o年 2月第 4卷第 3期
C i JMo mgA p 。e 0 0 v 1 N . hn dD p !Fb2 1 , 0. o3 4.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

我国著名的老中医专家廖佐芹教授表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

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

1.寒湿型寒湿型腹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

饮食上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和难消化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2.湿热型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

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

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3.食滞型食滞型腹泻主要是因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

此类泄泻必须控制饮食,轻症可减少饮食的次数、数量、质量,以清淡有营养的为好;重症需禁食6~8小时。

患儿不想吃东西时,切忌勉强喂食,可以喂水。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4.脾虚型脾虚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优选)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优选)

七.泄泻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

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

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

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

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中医解读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

中医解读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

中医解读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展开全文中医解读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说起腹泻,可能很多人觉得只是拉肚子,简单处理一下就好了。

其实不然……在中医的世界里,有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邪气,影响人的五脏六腑。

同时人的身体里又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

所以腹泻这一症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唯有辨证论治,才能厘清其中分别。

该如何辨证论治呢?我们从腹泻的六大辨证分型及治则开始入手。

风寒泻风寒泻是生活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腹泻。

通常是由于不注意保暖,外感风寒,或是过食寒凉,寒气伤脾,脾失健运所造成的。

气虚、阳虚体质的人尤为容易感染风寒泻。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风寒腹泻的人往往腹中引痛,喜温喜按,大便清稀,重者如水样,同时腹痛食少,舌苔白腻。

甚则出现身体酸痛,发热头痛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

治疗风寒腹泻,要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主要治则。

疏风散寒解决腹泻的主要症状,化湿避免寒湿错杂滞留脾胃,健脾和中来帮助脾胃功能恢复。

湿热泻湿热泻大部分是因为脾胃虚弱又缺乏运动,导致湿气聚集,同时又饮食不调,就造成了消化不良,邪气郁积而化热,湿热交杂而下泻。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湿热腹泻的人大多都腹中热痛,泻下急迫,同时大便黏腻不尽,泻后肛门灼热,小便黄,苔黄腻。

湿热泻通常会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患者本身就是痰湿体质,湿气重浊,就更加难以痊愈。

处理湿热腹泻,要清利湿热,利水祛湿来帮助脾胃功能恢复,清凉除热能够避免郁热在里,同时排出肠胃里的邪气和积滞,可谓一举两得。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脾虚泻脾虚泻是由于脾气虚所导致的。

脾气虚会让水谷运化不利,无法及时消化的食物和没有及时代谢掉的水液滞留在体内,就会形成湿邪,最终导致腹泻。

如果长期如此,很可能因为痰湿过度淤积而形成痰湿体质,影响正常生活。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脾虚腹泻的主要症状集中在大便稀溏,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等类似于营养不良的症状上。

这时候不了解情况的人如果盲目进补,就会造成“越补越虚”情况的发生。

腹泻的中西医治疗

腹泻的中西医治疗
如用药 48 小时,病情未见好转,再考虑更换另外一种抗菌药物。 ▪ ( 7 )伪膜性肠炎:为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应立即停用抗生素, 选用灭滴灵、万古霉
素、利福平等口服。
▪ 4. 对症治疗(止泻药): ▪ ( 1 )地芬诺脂(苯乙哌啶)抑制肠黏膜感受器,消除蠕动反射,减轻肠道蠕动。用法:
2.5-5mg/ 次, 2-4 次 / 日。 ▪ ( 2 )洛哌丁胺(易蒙停)间接抑制蠕动反射,机理同苯乙哌啶。直接抑制蠕动反射、对
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 ( 2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 ( 3 )代表方:四神丸加减。
三、饮食治疗
▪ (一)急性腹泻: ▪ 1. 急性期禁食; ▪ 2. 清淡流质饮食; ▪ 3. 饮食选择,对于这种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以供给低脂的少渣的半流食,少量多餐利于消化; ▪ 4. 补充维生素; ▪ 5. 饮食禁忌,如酒、肥肉、芹菜、韭菜、生冷的瓜果、油脂的、点心等。
▪ 2.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则损伤脾胃,水湿内停, 而发生泄泻。
▪ 3. 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影响;恼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脾。 ▪ 4. 脾胃虚弱:脾阳不振则运化功能减弱,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 ▪ 5. 肾阳虚衰:泄泻日久不愈,损伤肾阳,肾阳受损又可影响脾阳之不足,致成脾肾阳虚,
▪ 5. 吸收不良性腹泻: ▪ ( 1 )病因: ▪ 吸收不良性腹泻 由肠黏膜的吸收面积减少或吸收障碍所引起,如小肠大部分切除、吸收不
良综合征等。 ▪ ( 2 )特点: ▪ ①禁食可减轻腹泻。 ▪ ②粪的渗透压由未吸收的电解质或其它物质所组成
治疗
▪ 1. 治疗原则: ▪ 预防脱水、纠正脱水、合理用药。 ▪ 2. 液体疗法的原则: ▪ 首先补充累积丢失,随后补充继续丢失和生理需要:丢多少、补多少、先盐后糖;先浓后淡、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1]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1]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引言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增多,粪便量增加,性质稀烂或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中,腹泻被归为“泄泻”范畴,常见的病因包括寒湿、湿热、脾虚及脾湿等。

婴幼儿腹泻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1. 寒湿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或黏稠,质地较稠厚 - 张口嗜睡,食欲不佳 - 腹胀腹痛较重 - 尿色浑浊辨证要点:体内寒湿不化,致使脾阳不足,水湿停留于脾胃。

治疗方法: - 温中散寒: 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生姜、苍术、附子等,服用以温中散寒为主的中药方剂,如理中汤、消滞导滞丸等。

- 排除湿邪: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和寒湿环境,避免进食寒凉食物,如冷饮、生冷水果等。

2. 湿热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色黄或呈黄色泡沫状 - 精神差,喜欢哭闹,易激动 - 口渴喜饮冷饮 - 尿量少,尿黄辨证要点:体内湿热病邪蕴结于脾胃。

治疗方法: - 清热利湿: 选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黄连、黄柏、赤小豆等,服用以清热利湿为主的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片、痢疾解等。

- 饮食调理: 避免进食辛辣、腐败、油腻食物,多喝温开水,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C,提高机体免疫力。

3. 脾虚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或泥样,色黄或淡黄 - 精神不振,容易疲倦 - 食欲不振,舌质淡白,苔薄白 - 腹胀腹痛不明显辨证要点:体内脾胃气虚,运化失职。

治疗方法: - 补益脾胃: 选用补益脾胃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白术等,服用以补益脾胃为主的中药方剂,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 合理饮食: 给婴幼儿提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适量添加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油腻食物,避免过度饮食。

4. 脾湿型症状特点: - 大便稀水、黏稠,色黄或淡黄 - 畏食,舌苔厚腻- 肢体浮肿,尿短赤辨证要点:脾胃湿浊,运化失常,水湿停留于体内。

治疗方法: - 健脾化湿: 选用健脾化湿的中药如炙黄芪、茯苓、半夏等,服用以健脾化湿为主的中药方剂,如六神丸、茯苓杏仁汤等。

中医腹泻知识点

中医腹泻知识点

中医腹泻知识点
中医腹泻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
1. 腹泻的定义:中医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甚至于里急后重、腹痛等症状。

2. 发病机制:中医认为腹泻多为脾胃失调、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引起的,也可能是感染、病毒侵袭、药物副作用等引起的。

3. 分类:中医将腹泻分为寒泻、湿泻、燥泻、热泻等类型,每种类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有所不同。

4. 临床表现:腹泻的临床表现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粪便带有乳糜、里急后重、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5. 诊断方法:中医腹泻的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包括观察舌苔、脉搏、询问病史等。

6.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腹泻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调整饮食。

- 中药治疗:根据病因和证候选择相应的中药,如健脾化湿、
清热泻火、理气舒肝等中药方剂。

- 调整饮食:根据不同类型的腹泻,适当调整饮食,如寒泻可
适量进食温热食物,湿泻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等。

7. 预防和调理:中医强调平衡脾胃功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食物,注意饮食卫生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腹泻的治疗应该是因人而异,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出现持续性或严重的腹泻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治。

〖腹泻病〗中医辨治,此文基本就够了

〖腹泻病〗中医辨治,此文基本就够了

〖腹泻病〗中医辨治,此文基本就够了【腹泻病】中医辨治,此文基本就够了腹泻,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其不同的病因病机,治法也不尽相同,真正掌握腹泻,还需要对腹泻的各种病因、辨证治法有非常熟悉的掌握。

秦伯未老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在中医理论及临床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晚年所著《谦斋医学讲稿》是其一生学术经验的结晶,所涉内容包罗广泛,论述深入浅出,说理深刻透彻,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其中对腹泻病诊治的论述,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脾为腹泻病主脏湿邪为腹泻病主因对于腹泻病的研究,秦伯未老先生列举了《黄帝内经》、《难经》、《巢氏病源》以及《沈氏尊生书》等典籍关于腹泻病的论述。

其中,《沈氏尊生书》指出“泄者,脾病也。

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风寒热虚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泻”,进一步总结“湿兼风者飧泄也,湿兼热者下肠垢也,湿兼寒者鸭溏也,湿兼虚者虚泄也”。

秦伯未老先生认为这是在历代医家论述的基础上去伪存精,提纲挈领的总结,是对腹泻病病位和病因的高度概括,即腹泻病以脾为主脏,以湿为主因。

腹泻病辨证关键在于主证研究中医治疗腹泻病,目的在于找出中医治疗腹泻病的一般规律。

如何寻找腹泻病的一般治疗规律,再结合到特殊性,秦伯未老先生指出需要首先分析腹泻病的不同证候,再提出不同证候中的主要症状,即主症。

秦伯未老先生认为,辨证论治之“证”即证据、现象,是疾病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指出主症是辨证的指标,必须明确,有了明确的指标,才能作出诊断,从而制定治疗方针。

腹泻病论治分虚实证二端对于腹泻病的论治,秦伯未老先生以实证和虚证两类辨证施治。

实证:实证分为寒湿犯胃证、寒伤脾阳证、湿热下利证、伤食证4证。

寒湿犯胃证主症为腹内隐痛,或作水声,泻下稀薄,或如鸭溏,小便短少不黄,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治宜化湿渗利,用胃苓汤加减。

如湿重者肠鸣如雷,泻下多水,称为水泻,可加干姜;如泻下稀溏挟有痰沫,系湿聚成饮,为痰泻,可结合二陈汤治疗。

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

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

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腹泻中医的辨证论治(一)1、风寒泻【症见】大便清稀,色淡夹泡沫,臭味不甚,便前腹痛肠鸣,常伴恶寒发热,鼻寒流涕,舌淡红,苔白,脉浮,指纹淡红。

【治则】疏风散寒,运脾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药用】藿香、紫苏叶、白芷、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厚朴、大腹皮、桔梗、甘草。

2、寒湿泻【症见】大便稀溏,纳呆,泛恶欲吐,头身困重,面色不荣,舌淡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治则】温中散寒,运脾化湿。

【方药】平胃散加味减【药用】苍术、厚朴、陈皮、茯苓、泽泻、甘草。

【加减】腹痛,加木香、大腹皮、蚕沙;恶心呕吐,加法夏、干姜、紫苏梗;苔腻,加白豆蔻、藿香、佩兰。

3、风湿作泻【症见】腹内肠鸣,肚不痛,身体重而泻水,水谷混杂。

【治则】升阳除湿。

【方药】升阳除湿汤加减。

【药用】升麻、柴胡、神曲、防风、泽泻、猪苓、苍术、陈皮、炙甘草。

4、湿热泻【症见】大便水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腹痛阵作,或大便夹有黏液,肛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则】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加减】热重泻频,加火炭母、马齿苋、地锦草、车前草;髙热烦渴引饮,加石膏、寒水石;湿邪偏重,舌苔厚腻,口不甚渴,加苍术、厚朴;呕吐频繁,加生姜汁、半夏;腹痛甚,加白芍、木香;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

5、暑湿作泻【症见】泻下急迫,发热,头痛,身重体倦,肢体酸痛,脘痞胸闷,呕吐。

【治则】解暑化湿。

【方药】香薷饮合胃苓汤加减。

【药用】香薷、厚朴、白扁豆、苍术、陈皮、甘草、泽泻、猪苓、赤茯苓、白术、肉桂。

【加减】口渴,去肉桂;发热,加金银花、连翘、滑石。

6、饮食不节,停滞不化【症见】大便次数增多,夹有乳块或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食少或拒食,矢气频频臭秽,夜寐欠安,舌苔厚腻或黄垢,脉滑数,指纹紫滞。

腹泻辩证

腹泻辩证

各位家长大家晚上好,我是刘汝成,在龙口有一家自己的小儿推拿店,今天晚上我将分享给大家关于小孩腹泻的辩证以及相关的推拿方法。

在过度使用抗生素的今天,孩子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差,抗生素不是万能药物,首先我先普一下滥用抗生素的后果。

1诱发细菌耐药:病原微生物在不断的变异,耐药菌株也随之产生,目前几乎没有一种抗菌药物不存在耐药现象。

2损害人体器官:抗生素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肝、肾、胃肠道功能的损害。

3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

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趁机繁殖。

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趁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4滥用抗生素可能引起某些细菌耐药现象的发生,对感染的治疗变得非常的困难。

5肝脏损害,抗生素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的损害。

6肾脏损害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7血液系统的损害各类抗生素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的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身细胞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

8消化道反应多见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引起。

家长们是否感觉疾病越来越厉害,一年重过一年,是否感觉疾病越来越不好治疗了,我们小时小时生病一片药物治疗演变成现在10天半个月的输液,原因何在?很大程度归结于药物对孩子的伤害。

很多疾病都是暂时的,但毒副作用是长期的。

言归正传,回归主题腹泻我们该怎么办?中医小儿推拿对腹泻效果很好,接下来我就从辨证、手法、护理、注意事项几个方面来分享。

什么是腹泻?腹泻通常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或者有不消化食物,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粪便。

腹泻在小儿当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对于腹泻家长也是非常的上火,有的腹泻可以持续数月,特别现在夏天,吃凉东西,空调吹了肚子,发病率极高。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夏秋最为常见。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徐伟祥慢性腹泻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种,多由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克隆恩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引起。

主要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或烂或溏,常伴有肠鸣、腹痛,有时可夹有黏冻脓血,往往缠绵日久,难以痊愈。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大便不能成形或次数增多,餐后马上需要排便,正是脾虚丧失运化功能的表现,若是大便溏烂,并夹有不消化食物,又伴有疲乏无力、舌边有齿印等症,即是脾虚泄泻,在治疗方面要运用健脾止泻的方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如炒白术、茯苓、焦山楂、焦六曲等药,并配用涩肠的石榴皮、五倍子等。

但是,慢性腹泻还有其他类型或兼夹症状,又需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治疗,例如,长时间腹泻,晨起即需大便,甚至急促难忍,或伴有畏寒肢冷,是为脾虚及肾的脾肾两虚型腹泻,需运用健脾温肾的方法,方用四神丸加味,如补骨脂、肉豆寇、吴茱萸等。

精神紧张而腹痛腹泻是肝气乘脾,治疗上用疏肝健脾的方法,方用痛泻药方加减,如白术、白芍、陈皮、防风、青皮等。

另外,若是兼有口腻,舌苔厚腻,是为脾虚盛湿,常用健脾渗湿的方法,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如藿香、苍术、茯苓、白术等;大便中伴有黏冻脓血,是为兼有湿热,常用清化湿热的方法,方用白头翁汤加减,如黄连、黄柏、白头翁、苦参等;伴有肠鸣、腹痛,可加木香、芍药、香附等理气止痛的药;伴有里急后重,可加葛根、黄苓、黄连等涩肠止泻的药。

慢性腹泻患者平时饮食宜为易消化、少纤维,富有营养为主,如禽类、瘦肉、鸡蛋等,以及果汁、菜汤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适当多吃富含铁质和钙质的食物,避免牛奶、乳制品、辣椒、浓茶、萝卜、红薯等刺激性食物,易在肠道内产气的食物。

饮食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对肠道的刺激,补充足够的营养,另外,需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打太极等,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作者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

中医分型辩证看腹泻!

中医分型辩证看腹泻!

中医分型辩证看腹泻!本来今晚回家探望母亲前就准备写⼀篇当务之急关于⼼梗的⽂章,没想到回吴庄得知朋友⼀家四⼝,三⼈均得了泄泻之症,⼤⼈两个发烧,⼥⼉年轻不烧,唯⼀⼉⼦⼀个因在外读书幸免。

说当务之急,泄泻更耽误不得了,索性缕⼀缕,先来个中医对泄泻的分型辩证。

常⼈⼀般每⽇排便⼀次或偶尔两次属于正常。

,个别⼈每⽇排便 2~3 次或每 2~3 ⽇⼀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 150~ 200g,含⽔分为 60%~75%,也算可控范围,基本勉强正常。

但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分增加,每⽇排便量超过 200g,或含未消化⾷物或脓⾎、粘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腹痛、肛门坠胀。

肛门灼热等症状,这就是腹泻了。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 2~3 周之内。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以上或间歇期在 2~4 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腹泻属中医“泄泻”、“下利”等范畴。

根据腹泻的病因病机及粪便特点可分为;湿泄、寒泄、⽕泄、暑泄、热泄、⾷泄、⽓泄、胃泄、⼩肠泄、⼤肠泄、肾泄、直肠泄、滑泻、⽔泻等。

中医⼀般将⼤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样者称为“泻”。

临床上腹泻可分为以下⼏个证型:1、湿热蕴结:起病急,泻下如注,泻出黄⾊⽔便或带粘液,腥臭,肠鸣、肛门灼热疼痛,⼝⼲渴⽽不多饮,⼩便⾚涩,⾆红,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中阻:⼤便清晰,腹痛,喜温喜按,⽔⾕不化,不思饮⾷,肢体沉重困倦,⼩便清长,⾆淡,苔⽩腻,脉濡或缓。

3、饮⾷积滞: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痛泻,粪便粘稠,秽臭,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腹满厌⾷,⾆淡,苔垢腻,脉弦滑。

4、肝郁脾虚:泻前腹痛,泻下有不消化⾷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诱发,⾷欲不振,嗳⽓,⾆淡,苔⽩,脉弦。

5、脾⽓亏虚:⼤便稀,每⾷⽣冷油腻或难消化⾷物加重,腹部隐痛,喜温喜按,⾷欲不振,⾯⾊萎黄,肢体困倦,⾆淡胖,苔⽩,脉沉弱。

如属中⽓下陷者可伴肛门坠胀,脱肛。

泄泻的中医辨证分型

泄泻的中医辨证分型

泄泻的中医辨证分型泄泻的发病原因是比较多的,有可能是因为风寒或者体内湿气重的因素引起的,会导致肠胃的消化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腹泻的情况,而且泄泻的患者会出现身体发热以及腹痛肠鸣等,需要患者及时的进行治疗。

泄泻可以利用中医调理,中医主要是用药材调理肠胃,可以选择的药材有菊花茶或者荷叶茶等。

【辩证分型】1.寒湿(风寒)侵袭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牌失健运,升降失司,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职,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乃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儒滑为寒湿内盛之象。

2.感受湿热(暑湿)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苦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之邪伤及脾胃,传化失常,故泄泻腹痛;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湿热互结,故泻而不爽;湿热下注,而见肛门灼热,粪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3.食滞肠胃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院腹痞满,暧腐酸臭,不思饮食。

舌苦垢浊或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院腹痞满;宿食不化,则浊气上逆,故暧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泻后腐浊外泄,故腹痛减轻;苔厚腻,脉滑是为宿食内停之象。

4.肝气乘脾症状: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

平时多有胸胁胀痛,暧气食少。

舌淡红,脉弦。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牌失健运,故腹痛泄泻;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故胸胁胀满,暧气食少;舌淡红,脉弦是为肝旺脾虚之象。

5.脾胃虚弱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院腹胀问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泄泻”的辨证分型用药

“泄泻”的辨证分型用药

“泄泻”的辨证分型用药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中因消化器官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腹泻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肿瘤及药物相关性肠炎等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禀赋不足等是泄泻的主要病因。

六淫皆可致泄泻,但以湿邪为主,常夹寒、夹暑热之邪,影响脾胃升降功能,饮食过量、嗜食肥甘生冷或误食不洁而伤于脾胃,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病后体虚,劳倦年老,脾胃虚弱,肾阳不足,或先天禀赋不足等皆能使脾运失职而致泄泻。

病位肠为泄泻的病位之所在,脾为其主病之脏,与肝、肾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功能失常,则生湿生滞,脾为湿困,不得升清,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泄泻。

肝气郁滞日久,肝疏泄功能失常,肝木横逆,克犯脾土,脾失健运而致泄泻。

若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饥饱失常,劳倦过度及久病正虚等,脾失健运,脾土反侮肝木,肝失疏泄而致泄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互促互助,共司水液代谢之平衡。

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阳不升,脾失温煦,水湿下注而致泄泻。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肾失温养,脾肾阳虚而致泄泻。

辨证分型及中成药治疗1、寒湿困脾证症状表现:主症有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

次症有食欲不振,脘腹闷胀,胃寒。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则: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常用中成药:胃肠灵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保济丸。

2、肠道湿热证症状表现:主症有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臭秽。

次症有肛门灼热,腹痛,烦热口渴,小便短黄。

舌脉: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常用药物:肠舒止泻胶囊、葛根芩连片、枫蓼肠胃康颗粒、加味香连丸、芩连片、复方黄连素片3、食滞胃肠证症状表现:主症有泻下大便臭如败卵,或伴不消化食物,腹胀疼痛,泻后痛减。

次症有脘腹痞满,嗳腐吞酸,纳呆。

【姚五达:腹泻3种证型】

【姚五达:腹泻3种证型】

【姚五达:腹泻3种证型】姚先生在治疗泄泻时特别注重对肝、脾、胃的调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指出:“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可见情志失调亦可引发泄泻。

姚先生在泄泻不同证型中擅将藿香梗、大腹皮、青竹茹、炒白术、怀山药、薏米、茯苓等搭配运用,既抓住了脾主运化和升清的特点,又重视了胃主降、主受纳的特点。

脾胃和,则不泻,充分体现出姚先生在治疗泄泻过程中重视调节脾胃升降功能协调的指导思想。

在方药中将盐橘核、台乌药、广陈皮、白檀香、川厚朴等配伍运用,主要发挥肝的疏泄功能在消化病调理中的作用。

肝失疏泄日久,则肝气郁滞于内,肝气乘脾,致脾升胃降失常,腹痛肠鸣,发为泄泻,而泻后痛减,故姚先生将疏肝药与健脾药同用于治疗泄泻,注重对情志因素以及肝之疏泄的调节,突显治在泻肝又实脾。

1脾胃虚弱面色㿠白或萎黄,形体消瘦,精神倦怠,久泻不愈,便频粪稀,甚则食入则泻,完谷不化,腹胀肠鸣,食少纳呆,脉缓微无力。

治宜和中健脾,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潞党参9g,茯苓块9g,炒白术9g,怀山药9g,大乌枣6枚,炒扁豆9g,建莲肉9g,焦神曲9g,焦谷芽9g,焦稻芽9g,莱菔缨9g,焦薏米30g。

丸药用人参健脾丸。

2肾阳虚衰五更腹痛洞泻为其特点,即一般所说的鸡鸣泻。

由于久病多肾亏,或房劳过度,肾阳衰微,闭藏失职,每见下肢畏寒,所下粪便色白溏软,日久不愈,脉软弱或迟细。

治宜温补下元,收敛肾气。

方用补骨脂9g,五味子9g,吴茱萸9g,肉豆蔻9g,巴戟天9g,杜仲炭9g,川续断9g,盐橘核9g,台乌药9g,桑寄生9g,生黄芪9g,枸杞子9g。

丸药用四神丸,早晚各服1丸。

3肝气郁滞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

治宜益肝扶脾,方用痛泻要方加减。

腹泻有4种 治疗需辨证

腹泻有4种 治疗需辨证

腹泻有4种治疗需辨证
内容:中医说腹泻有4种治疗需辨证。

腹泻,就是我们常说的“拉肚子”。

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治疗腹泻要辨证治疗,因其病因不同,腹泻类型和治疗亦不同。

腹泻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

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泄泻。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

腹泻在临床主要可分为湿热证、寒湿证、脾胃虚弱证和伤食证。

湿热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肛门灼热,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恶臭,甚至带黏液、脓血,烦热口渴,小便短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寒湿证:大便清稀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见恶寒发热、鼻塞身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红,脉细弱。

伤食证: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腹痛,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脉滑。

因此,治疗腹泻前应了解类型及病因,才能方到病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的辨证分型
腹泻的辨证分型
发表者:武明胜
(访问人次:67)
.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个别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粪便的性状正常,每日排出粪便的平均重量为150~200g,含水分为60%~75%。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

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腹痛、肛门坠胀。

肛门灼热等症状。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

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腹泻属中医“泄泻”、“下利”等范畴。

根据腹泻的病因病机及粪便特点可分为;
湿泄、寒泄、火泄、暑泄、热泄、食泄、气泄、胃泄、小肠泄、大肠泄、肾泄、直肠泄、滑泻、水泻等。

中医一般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下如水样者称为“泻”。

临床上腹泻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1、湿热蕴结:起病急,泻下如注,泻出黄色水便或带粘液,腥臭,肠鸣、肛门灼热疼痛,口干渴而不多饮,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寒湿中阻:大便清晰,腹痛,喜温喜按,水谷不化,不思饮食,肢体沉重困倦,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腻,脉濡或缓。

3、饮食积滞:腹痛即泻,泻下痛减,少顷复又痛泻,粪便粘稠,秽臭,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腹满厌食,舌淡,苔垢腻,脉弦滑。

4、肝郁脾虚:泻前腹痛,泻下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不减或有所加重,每遇精神刺激诱发,食欲不振,嗳气,舌淡,苔白,脉弦。

5、脾气亏虚:大便稀,每食生冷油腻或难消化食物加重,腹部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肢体困倦,舌淡胖,苔白,脉沉弱。

如属中气下陷者可伴肛门坠胀,脱肛。

6、肾阳亏虚:黎明之前腹痛腹泻,大便稀,四肢不温,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7、水饮内停:大便稀薄如水样,伴腹中肠鸣,有振水声,或口渴不欲饮,口中涎唾,呕恶,舌淡红,苔滑,脉弦滑。

8、热结旁流:大便泻下黄臭稀水或纯清稀水,脐周腹痛,腹部拒按,胃脘满闷,食欲不振,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沉滑。

9、阴虚泄
泻:大便稀溏不成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或细数。

肺阴不足者见便泄急迫,胸闷微咳;脾阴不足者见便溏,粘滞不爽,便次不多,唇颊
淡红,手心灼热,口干不欲饮;
胃阴不足者见黎明即肠鸣泄泻,量多,纳呆,口唇干裂,口渴欲饮,心烦;
肾阴不足者见凌晨临厕为多,量少,质稀粘或稠,小腹隐痛,腰膝酸软,遗精。

10、痰湿泄泻:大便泄泻、或如稀涎状、或如痰涎状、或如泡沫状、或夹有粘液如涕,伴咳嗽、胸闷气喘,或见咳嗽痰涎多时腹泻减轻,或咳吐痰涎与腹泻并重,或肠鸣,多无脓血便舌苔厚腻、舌质淡胖,脉滑。

11、寒热错杂:大便泄泻,便下不爽,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倦怠怯冷,口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小便淡黄,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细缓或濡软。

相关文章常见急性腹泻的自我诊治小儿腹泻的饮食腹泻的药物治疗腹泻的辨证分型大便异常的辨证分型大便脓血中医辨证长期腹泻当心甲亢用中成药也需辨证腹泻相关回复腹泻不止怎么办小儿厌食腹泻大便不成形腹泻13个月婴儿,感染上轮状病毒腹泻戒烟后出现腹泻症状胃胀腹泻,只有吃东西就出现胃胀、腹泻婴儿腹泻咨询咳嗽有痰腹泻35天大双胎婴儿腹泻怎么办3个月宝宝腹泻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