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精心总结-集大成篇
(完整版)高等学院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等学院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等学院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的定义和意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教育活动的原理、方法和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和管理等方面。
教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深入了解教育现象、改善教育实践、培养更好的教育者,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学的基本理论2.1 教育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观念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独立出来,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体系,如行为主义教育学、认知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等。
2.2 教育学的主要学派与代表人物- 教育学的主要学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社会重建主义等。
-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斯金纳等;- 认知主义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文斯洛等;-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有罗杰斯、弗洛姆等;- 社会重建主义代表人物有弗里尔、哈巴马斯等。
2.3 教育学的核心理论- 教育目的论:研究教育的终极目标,包括传统目的论、现代目的论等;- 教育内容论:研究教育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内容;- 教育方法论:研究教育的有效传授方式和组织形式;- 教育评价论:研究教育成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3.教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3.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人的研究、发展和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包括研究理论、发展心理学、研究策略等。
3.2 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研究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材编写等。
3.3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学校管理、教育政策研究等。
3.4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社会阶层与教育、教育不平等等。
4.教育学的前沿研究4.1 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教育技术与远程教育是教育学的新兴研究领域,研究利用技术手段改进教学过程和教育资源的传播。
4.2 教育创新与改革教育创新与改革研究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政策、教育体制改革等。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重点总结教育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想要成为教师的人来说,掌握教育学的重点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的总结。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教育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其中,劳动起源说是科学的教育起源说。
4、古代教育的特点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等。
5、近代教育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6、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7、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和多样化发展阶段。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可以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取向。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体现在教育具有传承、选择、融合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科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4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二、教育心理学2.1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2.2 儿童发展心理学2.3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2.4 成人发展心理学2.5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三、教育社会学3.1 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3.2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3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3.4 教育社会学的应用四、教育法学4.1 教育法学的基本概述4.2 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4.3 教育法学的相关法律法规4.4 教育法学的应用五、教育经济学5.1 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5.2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5.3 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指标和方法5.4 教育经济学的应用六、教育管理学6.1 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6.2 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内容6.3 教育管理学的主要理论6.4 教育管理学的应用七、教育技术学7.1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7.2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7.3 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7.4 教育技术学的应用八、教育评价学8.1 教育评价学的基本概念8.2 教育评价学的研究对象8.3 教育评价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8.4 教育评价学的应用九、教育统计学9.1 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9.2 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9.3 教育统计学的相关指标和方法9.4 教育统计学的应用这份文档的目的是总结大学教育学科的基本知识点,涵盖了教育学的概述和各个子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主要理论和应用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份文档,读者可以对大学教育学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于从事教育相关工作或研究教育学的人士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归纳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历史法;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教育调查: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载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即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遗传: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机能的增长(生理方面)。
心理的发展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精神方面)。
环境: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理发展的差异百分之九十是由教育决定的。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结构: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育目的: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
教育基础知识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务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是教学活动主体)(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学习的主体、教师选择和试用教育媒介的依据,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3)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指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之间构成三对基本矛盾。
其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是教育中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
四、教育功能分类第二节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代表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来自动物本能。
(忽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代表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人民的教育》)这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完整版)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招考教育综合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考点一: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
代表人: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要。
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考点三: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私塾不是班级授课)3、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会学校)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3.教育民主化;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性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考点六:教育的功能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活动的学科,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为主要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社会机制等方面。
2.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是行为的建立、巩固和调节过程,重视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控制。
提出了刺激-反应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等。
2.2 认知主义教育学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建构知识的过程。
提出了激励理论、定义、学习策略等重要概念。
2.3 发展主义教育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提倡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
强调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出了发展阶段理论、情感教育等。
3.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实证研究方法采用观察、实验、统计等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教育学假设和推测。
强调客观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3.2 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理性推理等方法,对教育学理论进行分析和探讨。
注重逻辑性、理论性和抽象性。
3.3 实践研究方法通过实践观察、教育实验等方法,探索和改进教育实践。
着重于问题解决和社会应用。
4.大学教育学的应用领域4.1 教育教学设计培养教师对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认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
4.2 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制定教育政策,规划和管理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4.3 教育评估与研究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进行评估和研究,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5.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教育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
教育技术与在线教育的发展将对教育学产生深远影响。
教育学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
以上是对大学教育学知识点的简要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学科,它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过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
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目标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法论和教育评价论。
其中,教育目标论研究教育的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论研究教育的内容和价值;教育方法论研究教育的实施方法;教育评价论研究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3. 教育学中的重要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研究;-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个体内部的知识建构过程;- 社会研究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研究的影响;- 人本主义理论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整体主义理论强调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有机结合。
4. 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学关系的学科,它通过对学生的研究、发展、心理特点等进行研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法和学校管理。
- 应用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5. 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的活动,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 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教师日常观察、讲课反馈、测验等方式进行,用于改进教学和指导学生。
- 总结性评价主要通过考试、论文、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 教育评价指标包括学业成绩、学生的态度和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6. 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改革是指对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进行的改革。
主要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教育发展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国际化等方面。
通过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以上是对大学教育学知识点的一个概括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 整理版
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整理版教育学(教育理论综合知识)总结整理版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教育原理和方法。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以及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整理。
首先,我们来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通过教育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它研究教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教育学从多个学科汲取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以实现对教育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育学的目的教育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从业者,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让他们具备科学有效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帮助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的公民。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教育学有多种主要理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起到指导和支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认为教育是通过建立正确的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培养学生的行为和技能。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构建过程,在教育中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思维能力。
3. 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在教育中关注学生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支持。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的结果,强调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5.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积极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支持作用。
教育学为教师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教学和指导学生。
教育学还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教育政策和规划,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学的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的知识点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教育原则与方法的学科。
它深入探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教育机构的组织与管理、教育政策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教育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教育的定义与目标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引导,使个体能在心理、思想、道德与行为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成为独立、有责任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的理论基础1. 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通过适应不同阶段的任务与需求,个体能够取得新的认知和能力。
2.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过程与机制,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3. 社会性认知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4. 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发展潜能与全人教育。
三、教育的方法1. 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2. 评价方法:包括测验评价、观察评价、绩效评价等,通过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3. 教育管理方法:包括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和区域教育管理等,通过合理的管理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教育的层次与类型1. 学前教育:指对幼儿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和社交能力。
2. 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高等教育:指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研究人员。
4. 终身教育: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个体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育的发展与改革1. 教育改革的方向: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转变。
2. 教育发展的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教育公平问题等。
3. 教育改革的措施:包括教育政策的调整、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等。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教育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教育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包括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既关注教育理论的研究,又注重教育实践的应用。
- 学科交叉性:教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 实践性和技术性:教育学强调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旨在提高教育实施者的教育教学能力。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教育学阶段:古代教育学主要关注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提出了教育的规范和原则。
代表人物有孔子、苏格拉底等。
- 现代教育学阶段:现代教育学从18世纪开始兴起,对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
代表人物有洛克、孟德斯鸠等。
- 当代教育学阶段:当代教育学关注教育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研究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策略和方法。
代表人物有杜威、维果茨基等。
3.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目标论:研究教育的目标设定和实现方法,关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
- 教育过程论:研究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研究。
-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发展,关注学生的研究特点和心理需求。
-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
4. 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目标和价值教育:研究教育的目标设定和价值传递,关注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的过程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关注教学效果和学生研究效果。
- 学生发展和研究心理:研究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研究心理过程,关注学生的研究动机和研究策略。
- 教育评价和教育改革:研究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教育改革的策略,关注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成效。
5.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教育学的实践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教学实施:教育学为教育实施者提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
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大全
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大全第一篇: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大全教育学基础期末总结2013年06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包括直接和间接“承担教者”和“施加影响者”。
广义的教育者应该包括:专职和兼职教师、各级教育管理人员、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自己等。
狭义的教育者,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使用,应该指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师。
2.学习者学习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包括直接和间接“承担学者”和“接受影响者”。
广义的学习者几乎指任何人(只要他/她因为缺少点什么在与别人交流、对话或模仿)。
狭义的学习者,多在学校教育领域内使用,应该指获得入学资格的相对固定的那些人。
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1)在认知,或非认知方面,或仅仅在某些更具体的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可以是别人界定的,也可以是自我发现的或感觉到的;(2)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程度不同的弥(填)补、改变、提升、重组需求等;(3)学习者之间存在动机、兴趣、方法、过程及结果上的差异;(4)具备学习所需的内在身心基本条件;(5)学习者能够获得学习的外在条件与机会;(6)学习者所从事的学习能够带来精神上和/或物质上的报偿。
3.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学校教育:指什么?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专门的教育机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较为充裕的教育经费、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业成就评价机制,等等,使它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式。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其效果见诸于个体的发展过程。
教育学知识总结
1.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是什么?)。
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各有哪些代表人物及重要著作。
答:(1)萌芽阶段→古代教育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代表作《学记》(2)独立形态阶段→现代教育阶段(17世纪以后)--代表人物: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发展的多样化阶段→现代教育阶段(19世纪50年代后)代表人物:斯宾塞《教育论》(4)理论深化阶段→现代教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布鲁诺《教育过程》、赞科夫《教育与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3.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构成教育的基本活动有哪些?答: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促使人的个性形成、增进人的知识技能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得教育机构进行和专门的教育人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育人)。
构成教育的基本活动有:教育者。
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是怎么产生的?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教育各有哪些特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是什么?答:教育是在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适应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得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起源于生产劳动)。
教育的发展史:原始形态的教育(原始社会形态)特点:(1)教育同劳动和生活“融合”。
(2)教育是平等的。
(3)教育水平低。
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特点:(1)学校产生。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
现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特点:(1)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
(2)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结合。
(3)教育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相对独立性:教育除了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有密切关系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学期末总结
绪论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是教育学的雏形。
2.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康德认为“只有人需要教育”“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4.赫尔巴特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现代教育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以伦理学和心理学建构了教育学体系。
5.实用主义教育学是20世纪在美国兴起的思潮,杜威是代表人物,有《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进”、“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教育思想。
6.凯洛夫1939年《教育学》7.法国教育学家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8.教育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9.什么是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的天下英才二教育之”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与“德育”是同义词。
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专门的社会活动)2.奴隶社会的教育(六艺)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四书五经)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
3.现代教育的特征?答:生产性→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联系越来越紧密;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科学性→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的潜能,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4.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社会化:1、政治社会化2、道德社会化3、性别角色社会化现代教育基本特征:1、商品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性5、发展性如何教育不同气质学生: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教师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还应当指出,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大纲(意义、结构、作用)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容的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教学大纲组成形式: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2、本文部分:这是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它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容所做出的规定,显示出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还提示出讲授的时数、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有关容3、其他:有些大纲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
作用: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老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目的要求,容的广度、深度、教材编写的顺序,教学的进度和方法。
因此,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必须全面彻底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教师只有熟悉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并认真贯彻执行,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达到高水平的教学质量。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
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于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有人就认为“教育过程必须在幸福、欢乐的感情交往中展开”。
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下,从教室那里获得的信息,就特别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赋予它以一种特殊的意义。
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学生的心理上趋向于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在时间上频率增加,在空间上距离缩短,易于学生模仿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接受教师的暗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诸如价值定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教育质的规定: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已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1、理解学生: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移情作用(心里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客观性(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与其的歪曲,它也是完全适合于移情的一般畴)2、与学生和谐相处:真诚(是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
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非权势(教师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向往的成效)积极相待(是一种真诚的感情,概括别人的表现而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价值和信念)交往技能(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3、积极的自我意识:一个教师如果具有积极的自我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式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积极的发挥4、教育的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盼望,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含对学生潜力的推测和对品德发展的推测。
教师能力的意义:一方面,它是对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和重要因素。
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也还有自我提高的重要保证作用。
青少年发展经历的困恼:1、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恼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3、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4、自我探索中的迷惑5、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德育原则:1、理论和事件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如何适应个体发展规律:1、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心里发展顺序是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有理智感、道德感等2、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上,还是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但又是前后连续的。
3、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和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4、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根据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特点,教育者就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影响个体发展因素: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3、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
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以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导则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包括对自己的言行)做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道德知识的掌握(到的知识与文化科学知识一样,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道德概念是社会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在负责的社会生活中分清各种事件与行为的是非,美丑,善恶,公正与偏见、道德与不道德的界限。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评价是指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是非,善恶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
正确的道德评价能是品德趋于完善。
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客观的效果到在的动机;从他人到自己;片面到全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知识的丰富,学生逐步学会对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虽然瘦个体发展年龄特点的制约,但也能通过教育给以促进。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而一种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的情感体验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一种力量。
道德意志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4、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打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做出评价的客观依据。
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是一致的,但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便会出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的效果不一致的情况。
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道德动机的同时,必须知道他们学会选择实现良好动机的正确定位方式)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道德行为习惯是指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一贯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种潜在的强大的部力量,一旦行为习惯形成便标志着品德的最终完成。
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无数次重复、有组织地联系和训练以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类型:1、知识的学习。
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原理等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
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一定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客观地分析,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又要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的地方,并且创造出一定的条件,因势利导,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学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额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父母态教师特征:1、主教师主导学习环境,以教师的权威为中心,有明显的师生界限2、在教学上十分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3.在学生观上认为学生是“孩子”,强调指令行为4、在课堂上,教学知识叫却,清楚,纪律好5、在处理与外部关系上,对学生有明显的监护作用,关心学生,能保护集体的利益,常有“护犊”现象。
教师劳动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也不是动物,而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的、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人,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一代青少年。
就教师的任务来看也是很复杂的,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
还表现在他的工作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2、强烈的示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带有强烈的示性。
其次,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的示作用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但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3、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的劳动更具有灵活性。
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也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容的运用、选择和处理上,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4、显效的长期性:教师的劳动是在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而培养人,周期长,见效慢,甚至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
还表现在青少年学生某一集的、局部的身心特点发展变化上,也是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5、空间的广延性和事件的连续性:学校不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部,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而且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6、劳动量的隐含性:在教育领域,几乎每位教师都有很大一部分难以计算,从来没有计算的“两外工作”,其特点决定了这种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隐性劳动7、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教师劳动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具有现场表演的技巧8、劳动的协作性:在现在教育中,任何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都不仅仅是某位教师个人的而劳动成果,同时也是教师集体共同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