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教学文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eb292ea168884868662d63a.png)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一、120个实词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
《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第六册:(无)2、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
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既来之,则安之。
(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3、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225e199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2.png)
(全面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总结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学生在研究文言文的过程中,实词虚词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对初中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有词义的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四类。
名词名词用来表示人、事物、地点等具体或抽象的概念。
在文言文中,名词通常具有复数形式、量词、和所属关系等特点。
一些常见的名词包括"人"、"物"、"天地"、"生物"等。
动词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较多,常见的动词形式有表示肯定的"是",表示否定的"非",以及表示存在和动作的动词。
一些常见的动词包括"行"、"作"、"有"、"无"等。
形容词形容词用来描述名词的性质和特征。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通常有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以及用于修饰名词的前缀。
一些常见的形容词包括"美"、"善"、"良"、"难"等。
副词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表示程度、方式、时间等。
在文言文中,副词有时以"之"结尾,表示程度或强调。
一些常见的副词包括"甚"、"必"、"故"、"已"等。
虚词虚词是功能词,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补充等作用,但通常没有具体的词义。
在文言文中,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和助词三类。
介词介词用来表示位置、方向、时间、原因等关系。
在文言文中,介词常常用来引导短语或从句,作为名词或动词的补充。
一些常见的介词包括"于"、"以"、"从"、"因"等。
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讲解
![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1c343a8998fcc22bdd10d26.png)
第七讲文言文是实词虚词(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通假字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桃花源记》陶渊明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扁鹊见蔡桓公》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旧的,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59e69ffa770bf78a652954c1.png)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74f1c240975f46526d3e1a6.png)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
“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58、中道:半路上
59、谒:拜访
60、书:写、信、字条
61、逮:至V、捉拿
62、未尝:不曾
63、地方:土地方圆
64、俟:等待
65、少时:年轻时
66、妻子:妻子儿女
67、加冠:男子成年
68、厌:满足、厌心
69、身=躬:亲自
70、王:君王、称王
71、语:话,谈论、告诉
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
31、田:田地、通“畋”打
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
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 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 你
35、闻:听说(使、、听到)、 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 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
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 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火亡、
死亡、通“无“,没有
40、及:至等到、赶得上、 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 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 方、拟生词、表约数,相 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 备、通“俱”全、都;详 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 为什么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35e0ffee45c3b3567ec8be3.png)
95、明:明亮、明白、次(年、 月)
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 的、向来
97、以为:认为、把、、
当作
98、虽然:即使这样、虽 然这样
99、可以:可以、、把(凭 借)、能够
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 长辈,进谏
二、常用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之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 就)
1、的(后为名词。例如:貌小之物)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2、代词(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连词,表修饰;(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 “却”
71、语:话,谈论、告诉
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
74、岂:难道(是否、何况)
75、事:侍奉
76、特:只是
77、自:从(在)、如果
78、肖:相似、像
79、易:交换、改变,容易
80、譬:譬喻、打比方
81、见:看见,通“现” “被”
82、习:复习、温习
83、堪:忍受
84、肆:放纵、陈列、店铺
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 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
死亡、通“无“,没有
40、及:至等到、赶得上、 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 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 方、拟生词、表约数,相 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 备、通“俱”全、都;详 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 为什么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ba079f9856a561252d36f9d.png)
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
88、奚为:什么,怎么样
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
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
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
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
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
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然
其
1、、、、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例如:欣欣然)
1、代词 例如:事父母能竭其力
2、但是(两句话之间。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大概 例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56、诚:如果、确实
57、遂:于是,就、终于
58、中道:半路上
59、谒:拜访
60、书:写、信、字条
61、逮:到、捉拿
62、未尝:不曾
63、地方:土地方圆
64、俟:等待
65、少时:年轻时
66、妻子:妻子儿女
67、加冠:男子成年
68、厌:满足、厌恶
69、身=躬:亲自
70、王:君王、称王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37f74b4bceb19e8b8f6bade.png)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453c47c25c52cc58bd6be41.png)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臵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d033be502d276a200292e91.png)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点之常见实词 虚词 和通假字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点之常见实词 虚词 和通假字](https://img.taocdn.com/s3/m/efc61e0e5f0e7cd1842536f5.png)
1、值:遇到、正好、价值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15、举:选拔、全、发动16、居:停留、处在、居住17、比:等到、靠近18、鲜:少,鲜艳19、诸:几个、兼词20、向:从前、先前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28、但:只是29、孰:谁、哪个、通“熟”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35、闻:听说 (使、听到) 、听闻、用鼻子嗅味道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38、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被”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 (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1、不:通“否”2、反:通“返”3、直:通“值”4、少:通“稍”5、女:通“汝”6、止:通“只”7、那:通“哪”8、被:通“披”9、见:通“现”10、文:通“纹”11、知:通“智“12、邪:通“耶”13、属:通“嘱”14、责:通“债”15、坐:通“座”16、有:通“又”17、说:通“悦”18、禽:通“擒”19、盍:通“何”20、曾通“层而(六种连接关系)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3、连词,表修饰;(主次关系,相当于“地”)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之1、的(后为名词。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abc0e9f58f5f61fb73666ab.png)
1大丫阅读 2018春季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一、常见实词1、值:遇到、正好、价值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 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47、善:好、好处、擅长、48、贾:商人、买卖、通49、直:与“竖”相对、只、50、因:于是、就,凭借、当、、的时候、方圆、方正善于“价”价值仅仅,一直、通“值”价值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 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 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 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被” 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2二、常用虚词而(六种连接关系)之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1、的(后为名词。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ab6018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15.png)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文言文中“通用”和“假借”的文字。
所谓通假,就是原本的字词在文中无法表达出其含义,而借助另一个字词来替代,这种替代的字体就叫做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语含义上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或者有所差异。
这种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很多,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辨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其词性或含义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法、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四、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具有多个含义。
这些含义可能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区别,也可能在相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
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整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是指文言文中一些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不同的句子结构。
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识别和理解。
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
六、虚词与实词虚词与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类别。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仅起语法或连接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的比例大致相当,且虚词的使用对于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成语与典故成语与典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成语是指那些固定短语或短语组合,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而典故则是指那些出自历史故事或传说的人物、事件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文言文中使用成语和典故,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和方法。
这些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九、文化背景与常识阅读文言文时,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常识。
【小升初语文必备】 课内常见文言实词
![【小升初语文必备】 课内常见文言实词](https://img.taocdn.com/s3/m/59cc309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7.png)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中国说》
故
所以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精卫填海》
故今日之责任。《少年中国说》
原因
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知
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古人谈读书》
同“智”,
智慧
是知也。《论语》
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识
记住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论语》
见识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古人谈读书》
得
得到
翼复得兔。兔不可复得。《守株待兔》
家贫不常得油。《囊萤夜读》
心得
不敢以一得自足。《古人谈读书》
志
心志,情志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伯牙鼓琴》
志向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古人谈读书》
意志
其一人专心致志。《学弈》
实词
注释
例句
好
喜好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及
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见
看见
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名
名字
名曰女娃。《精卫填海》
强
强大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
取
拿,摘
诸儿竞走取之;取之,信然。《王戎不取道旁李》
诣
拜访
孔君平诣其父。《杨氏之子》
致
尽、极
其一人专心致志。《学奕》
去
距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离开
众皆弃去。《司马光》
决
一定
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古人谈读书》
判断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ca899a95a8102d277a22f6d.png)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40、及:到Fra bibliotek等到、赶得上、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
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
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
2、代词 (前为动词。例如:昂首观之)
3、连词,表修饰 ;(主次关系,相当于“地”)
3、用在句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为名词、代词;后为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
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95、明:明亮、明白、次(年、月)
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
97、以为:认为、把、、当作
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
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
二、常用虚词
而(六种连接关系)
之
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
1、的 (后为名词。例如:藐小之物 )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
一、常见实词
1、值:遇到、正好、价值
2、去:离开、距离、除去
3、引:牵,拉、伸长
4、执:拿着、掌管、固执
5、走:跑
6、益:好处、更加、增加
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
8、若:如果、好像、你
9、悉:全、都
10、佯:假装
11、徐:慢慢地
12、颔:下巴、点头
13、尝:曾经
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3、这样 。(“虽然、然而,然则”在文言文中通常翻译成“虽然,这样;这样,却;这样,那么。)
3、难道 例如:其真无马耶
4、正确。例如:吴广以为然。
4、恐怕 例如:其真不知明也
焉
于
1、句末语气助词
3、一般代词。
1、在
4、从
2、兼词:相当于“于之“
4、疑问代词
2、到
5、比
3、比
6、被
或
所以
1、有人
1、、、、的原因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
86、适:到、往,刚才、正好
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
88、奚为:什么,怎么样
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
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
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
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
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
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然
其
1、、、、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例如:欣欣然)
1、代词 例如:事父母能竭其力
2、但是(两句话之间。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大概 例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2、有时
2、用来
3、或许
因
以
1、于是,就
1、用、拿、凭借、靠
2、凭借
2、用来
3、顺着、就着,按照、根据
3、因为
4、通过
4、认为
5、因为
5、通假字,通“已“
6、以致
三、见通假字
1、不:通“否”
2、反:通“返”
3、直:通“值”
4、少:通“稍”
5、女:通“汝”
6、止:通“只”
7、那:通“哪”
8、被:通“披”
56、诚:如果、确实
57、遂:于是,就、终于
58、中道:半路上
59、谒:拜访
60、书:写、信、字条
61、逮:到、捉拿
62、未尝:不曾
63、地方:土地方圆
64、俟:等待
65、少时:年轻时
66、妻子:妻子儿女
67、加冠:男子成年
68、厌:满足、厌恶
69、身=躬:亲自
70、王:君王、称王
71、语:话,谈论、告诉
9、见:通“现”
10、文:通“纹”
11、知:通“智“
12、邪:通“耶”
13、属:通“嘱”
14、责:通“债”
15、坐:通“座”
16、有:通“又”
17、说:通“悦”
18、禽:通“擒”
19、盍:通“何”
20、曾通“层”
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
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
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
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
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
51、竟日:一整天
52、市:集市、买
53、戚然:悲伤的样子
54、明年:第二年
55、次第:依次
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
74、岂:难道(是否、何况)
75、事:侍奉
76、特:只是
77、自:从(在)、如果
78、肖:相似、像
79、易:交换、改变,容易
80、譬:譬喻、打比方
81、见:看见,通“现”“被”
82、习:复习、温习
83、堪:忍受
84、肆:放纵、陈列、店铺
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