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8年级历史部编版 下册教案《 民族大团结》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民族关系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
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发展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有了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能力,并激励学生及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活动“你认为怎样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你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将本课的学习升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识国家的民族政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教学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层层深入分析,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通过感悟和体验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
初中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材:初中历史下册单元:第四单元主题:近代中国的变革时间:2课时目标:1. 了解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问题。
2.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3. 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部压力的情况,以及对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呈现各自的研究成果。
2.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历史片段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历史事件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引入(1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晚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困境和问题,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2. 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告诉学生本课将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
二、学习(50分钟)1.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资料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就事件的影响和启示展开讨论。
3. 视频欣赏:播放相关历史片段或纪录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三、总结(15分钟)1. 整合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
2. 提出晚清时期中国面临外部压力的情况,并讨论中国对外交政策的调整。
3. 鼓励学生思考中国面临的困境和变革的必要性,引导他们思考现代中国的发展和挑战。
四、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上的内容,撰写一篇文章或作业,总结晚清时期中国的困境和变革,以及对中国现代发展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的变革历程,帮助他们认识到历史在当今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及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知道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搜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与其他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展现中国共产党从客观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激发爱党情感;通过归纳两岸日益密切的交往,体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使学生明白“台独”分子的真面目,“台独”不得人心,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坚决反对“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教学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导学策略】为了讲清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以下方法(1)教法:采用情感催化法、课堂对话法、感悟法。
(2)学法: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
(3)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数字、图片、诗歌、歌曲等多种元素,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本课教学。
【教学设计】将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历史课堂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以爱党、爱国为基调,突出两岸亲情、民族情、中华情,并通过这种情义的感染使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肩负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得到升华。
为了达到这样的情感教学目标,在讲授时顺序上将本课教材内容做了调整,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补充,力求给学生创建一个“情感化的课堂”“对话式的课堂”“感悟性的课堂”。
教学程序设计为:走进台湾——昨天——今天——明天。
一、走进台湾有一个梦想我们不曾遗忘,有一种情感我们不曾割舍,有一首歌曲道出了我们不曾遗忘的梦想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欣赏歌曲《爸爸的草鞋》。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 新人教版
《民族大团结》教学模式介绍:“传递-接受”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口授、板书、演示,学生则主要通过耳听、眼看、手记来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
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
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
“传递-接受”模式的课程环节: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设计思路说明:根据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两大目标导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逐一进行讲解,以整体宏观的角度让学生去感知教材,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在讲解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的时候可以运用“传递-接受”模式教学,对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讲授新课知识内容,让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和运用,从而达到隔一段时间复习旧知识,减轻学生对旧知识的遗忘程度。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2.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3.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目标】1.知晓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2.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
【2019年度】精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复习教案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教学内容分析: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对台基本方针。
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网络。
过程与通过复习,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能够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原因,各民族共同繁荣,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意义、原因,对台基本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不利因素。
媒体教具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第十一课民族团结(一)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1、民族分布格局: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在筹建新的时候,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1)5个省级自治区教师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国防建设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第17课 筑起钢铁长城》公开课教案_11
《筑起钢铁长城》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
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
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记住1998年,人民解放军在抗洪抢险中的英雄事迹。
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
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理解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概述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救灾中体现出的英雄本色。
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强盛而刻苦钻研、奋发学习。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的内容,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
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
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史实,记住中国人民空军建立初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史实,知道重要的兵种和军种。
2.了解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人民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爱军的情感;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强盛而刻苦钻研、奋发学习;3.通过了解军民共同抗震救灾、森林灭火,抗洪抢险的史实,歌颂军民鱼水情义,歌颂人民子弟兵一心为民的革命风尚。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中,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影响了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演讲、辩论等。
-科技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认识: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动态,了解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探究兴趣。
举例解释:
-在讲解科技发展历程时,可通过时间轴的形式呈现,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各阶段的发展特点。
-在分析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深入影响时,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教育、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进行思考和分析。
2.掌握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分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讨论科技进步对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未来。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
二、核心素养目标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科技发展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科技创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科技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2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2课某某和澳门的回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掌握中国政府对某某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及港澳回归的意义。
2、通过学生回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3、通过探讨“一国两制”的含义、港澳回归的意义及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2、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探究“一国两制”的构想、某某和澳回归的意义和原因,了解某某澳门回归的盛况,感受祖国的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会某某、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某某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某某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某某的回归。
【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一国两制”;某某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大家是否知道明珠似的某某和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他们是经过哪些不平凡的历程,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呢?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共同学习第13课《某某和澳门的回归》。
二、讲授新课(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教师: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在我们收回港澳之前,港澳分别被哪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某某和澳门的呢?下面通过课件为大家介绍。
1842年8月2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某某条约》,正式割让某某岛。
1860年10月24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条约》,割让九龙。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某某界址专条》,强租新界、附近大小岛屿235个以及大鹏湾、某某湾水域,为期99年。
1535年,葡人在澳门停靠船舶,进行贸易。
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下第四单元
课型
复习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通过练习,加强巩固学生所学
三、海峡两岸的交往
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
7.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
①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②实行民族团结的原则③实行共同繁荣的原则④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通过练习题复习巩固学生所学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国两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A.新中国的成立B.民族区域自治C.香港.澳门回归D.西藏和平解放
5.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人民解放军驻港、驻澳部队举行了雄壮盛大的进驻仪式,他们进驻最能体现中国政府
A.对港澳行使主权B.向港澳显示强大C.让港澳人民放心D.对港澳特别保护
6.下图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B.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教案_10
介绍辽宁省境内民族自治县。
辽宁省现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其中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2个蒙古族自治县(喀左、阜新)(五)意义播放视频——《你不知道的内蒙古》视频内容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以来内蒙古发生的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确实起到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那么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实现了吗?我们以西藏为例具体来看一下。
处于农奴制的西藏,寺庙和贵族可以任意处置农奴的死活。
1959年,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百万农奴获得解放。
今天,藏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各项政治权利。
三幅图片分别体现的就是当时农奴的悲惨生活和藏族人民正在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材料一:材料二:民主改革前,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人均142元。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42.19亿元。
比1959年增长了59倍。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亿元(元)1952年46.5 11.4 1978年155.6 212.1 2014年11 352.3 64 369材料三:1989年至1994年,国家投入5 500万元,1 000千克黄金,对布达拉宫进行一期维修。
2001年开始,又拨专款3.3亿元,对布达拉宫进行二期维修材料四:20世纪末,为了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请同学们看图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涵盖了我们这节课学习的5个民族自治区?西部大开发大战略实施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图片展示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一阶段3大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课堂小结。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新人教版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缓和海峡两岸的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视频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培养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通过探讨台湾自古就是我国领土的问题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海峡两岸的交往,关系的缓和,使得中国人民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推进祖国的统一。
【教学重点】对台湾的政策的实施【教学难点】海峡两岸的割据状态的原因【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渴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渴望祖国的和平统一。
二、新课学习(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教师: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2300万人口),是我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
多媒体展示宝岛台湾的美丽图片想一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结合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一下?学生: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学生:隋唐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
学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学生:清朝初年(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学生:清康熙年间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学生:清末(1895年)《马关条约》中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学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教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通过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可以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教师:通过史实证明说台湾自古是我国领土,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台湾与大陆割据的呢?学生:1949年,蒋介石在内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教案新人教版
拓展与延伸
1. 推荐阅读:
(1)《香港回归历程回顾》,载于《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2)《澳门回归及其对区域合作的影响》,载于《澳门研究》,2011年第1期。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载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3期。
这些文章深入探讨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有助于同学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回归祖国的历史事件。
答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香港和澳门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稳定,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4. 题目:请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对祖国统一的影响。
答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香港和澳门回归后,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本节课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
1. 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及过程。包括中英、中葡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谈判,以及回归仪式的相关史实。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热爱祖国,对于祖国的统一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他们对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这一事件,能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而,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他们可能对于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不够了解,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史料分析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他们可能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课堂讨论和思考来锻炼。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设计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欣赏小品《一张邮票》和诗歌《乡愁》导入新课。
②结合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通过史料分析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
②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重点及处理]①党和政府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来化难为易。
首先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得出党和政府对台湾的政策方针。
②祖国大陆与台湾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这一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在教科书和课外资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分组汇报,合作交流,从大量的史实和图片资料中认识到两岸交往日益密切。
[难点及处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地制订出的对台方针,这一方针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学生分析学生已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史实,并对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分析两岸关系的变化,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对台湾问题的了解还比较肤浅,对于对台政策从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怎样提出等问题不太清楚。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第11课:民族团结[学习目标]3.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4.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我国56个民族形成了-----关系。
2、形成了----------------------格局。
3、背景4、政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实行-------------。
5、意义:对-----------、-------------、----------------、--------------具有重大意义,成为---------------------------。
6、政策措施实行各民族---------------的政策7、中央提出了------------------战略。
8、x藏废除了-----------制度,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9、内蒙古自治区的-------------,成为国家重要------------。
0、西双版纳--------------,是我国------------。
合作探究、通过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2、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三)拓展延伸:.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请同学民回忆一下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如何?(四)系统总结多民族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充满快乐一律平等相互尊重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五)巩固训练一、选择题.“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2.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A.x藏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D宁夏回族自治区3.孔繁森是()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二、填空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第11课:民族团结
[学习目标]
3.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4.通过对教材中吉付出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
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对一些少数民族文
化生活、民俗的极少,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传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
史使命感
[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
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我国56个民族形成了-----关系。
2、形成了----------------------格局。
3、背景
4、政策: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应实行
-------------。
5、意义:对-----------、-------------、
----------------、--------------具有重大意义,成为---------------------------。
6、政策措施实行各民族---------------的政策
7、中央提出了------------------战略。
8、西藏废除了-----------制度,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
9、内蒙古自治区的-------------,成为国家重要------------。
10、西双版纳--------------,是我国
------------。
(二)合作探究
1、通过阅读教材,说说我国对待少数民族问题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那些成就?
2、讨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三)拓展延伸: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请同学民回忆一下秦汉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关系如何?
(四)系统总结
多民族56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充满快乐一律平等相互尊重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
(五)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56个星座,56枝花,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表达的主旨是()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C民族共同繁荣D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下列哪一地区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A.西藏B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区
C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D宁夏回族自治区
3.孔繁森是()
A.援藏干部的杰出代表B援蒙干部的杰出代表
C援疆干部的杰出代表D援回干部的杰出代表
二、填空题。
1.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逐步形成了以为主体的各民族、的格局。
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西藏地区胜利完成,废除了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3.党中央提出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三、简答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哪部法律规定的?有何重要意义?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2、通过会议学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大家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3、通过港澳的回归,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
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学习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背景:解决香港、澳门和问题,实现,使整个中
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提出了的伟大构想。
3.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
4.意义:为实现指明了前景。
香港回归
1.中.英两国于年签署联合声明。
2.年12月20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正式成立
澳门回归
1.中.葡两国于年签署联合声明。
2.年7月1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正式成立
意义
1.为中国人民
2.标志我国在迈出了重要一步。
合作探究
1、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情解释“一国两制”的含义。
2、中国政府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是什么?香港回归有何历史意义?
3、请你说明一下香港区旗和区徽的图案含义。
拓展延伸
1、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香港是怎样逐步被英国占领的?香港是何时回归的?从香港的失去到回归,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2、结合教材63页活动与探究中的材料,谈谈“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像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
A台湾、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B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D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B20世纪60年代C文化大革命中D 进入各个开放的新时期后
3.《七子之歌澳门》的作者是()
A郭沫若B闻一多C鲁迅D田汉
二、填空
1.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同胞、侨胞和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一国两制为实现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3.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13课时海峡两岸的交往
学习目标
1、简述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了解“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的内容。
2、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原因、重大意义。
3、运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对祖国统一充满信心,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使命感。
学习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
针
学习难点:一国两制
学习过程:
一、自学探究
1、阅读读材第65、66页,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政策:
(2)、说出“一国两制”的含义,并用史实说明其重大意义。
2、阅读教材第66页前两段和67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两岸是怎样一步步交往的。
(2)、两岸授权交往的团体是()、()
(3)今天民进党搞台独违背了两岸达成的哪一共识?()并说出这一共识的内容。
(4)找出什么是“汪辜会谈”,会谈有什么意义。
3、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
二、合作交流:
1、小组交流自主探究的成果。
2、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
三、拓展延伸:近年来,台湾民进党搞“台独”,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图谋能不能得逞,并描绘一下两岸关系的前景。
系统总结:简述你本节课学过的知识。
四、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上的相关题目。
五、当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