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回归劳动的意义再现

合集下载

《论》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论》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浅析陶渊明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摘要:陶渊明“任情适意”及“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以一种不忮不求,听任自然的态度,投身于宇宙万物迂流变化,决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躲避什么,而是坦然受之。

陶渊明以这种人生态度找到了他人生的归依,而这种人生态度在现今社会是否适用呢?我们不能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在现今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实现对超我境界的一种突破,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态度;任情适意;自然天放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为了家庭和事业心力交瘁。

竞争的压力,身心疲惫。

生活的单调,情感的孤独,单拈出哪一条不足以使人异化?于是,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的同时,渴望回到富于悠闲、富于悠然诗意的往古,对陶渊明古典田园式的诗酒人生心摹手追。

可是,时光不能倒转,回归田园也不值得提倡。

对于现代人而言,最大的问题,不是亦步亦趋地模仿陶渊明,而是要辨证地看待其任情适意和自然天放的人生态度。

下面就从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及其人生态度的内涵探析两方面对其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进行辨析。

一、陶渊明人生态度的表现--田园生活任自然陶渊明生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战乱、黑暗、灾荒的时代。

当时的东晋不但北方完全沦陷在异族手里,南方也有许多战乱。

开始的苏峻叛乱,后来有桓玄叛乱,再后来又有刘裕的叛乱,此外还有浙江海边的孙恩起义等等。

陶渊明不仅亲身经历了这些叛乱,而且他眼见那些人可以不择手段地用极残忍的手段杀死了许多人。

东晋的两个皇帝都是被毒害死的。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两位篡位的人,一是桓玄,一个是刘裕,陶渊明都曾在他们手下工作过。

可见他生活在一个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

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

归隐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内心很矛盾。

陶渊明精神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作文

陶渊明精神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作文

陶渊明精神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陶渊明是一位活在东晋时期的诗人,他的精神对我们当代中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哦!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超级快,每天都要上学、做作业,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

有时候,我都觉得快要累垮了!可是想想陶渊明的生活,他过着多么简单自在的日子啊。

陶渊明最出名的就是"归园田居"了。

他早年间做过官,但觉得做官太麻烦,就选择辞官回家乡,自己种田、饲养家禽、暮年垂钓。

他写过一首诗说"终朝放浪无拘束,昼夜欢娱自在身"。

听起来多自在啊!我们现在每天都被各种作业和活动约束着,哪有陶渊明那么自由自在?不过,我们也不能完全像陶渊明那样过日子。

他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生活很简陋。

我们要好好学习知识,将来才能有出息,过上优渥的生活。

可是,我们也应该像陶渊明一样,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心。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追求分数和名次,忘记了学习的初衷。

我们应该像陶渊明一样,怀揣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心,用质朴的生活态度对待知识。

陶渊明写诗赞美白云、溪水、田园,我们也可以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除了学习态度,陶渊明"养拙归真"的生活智慧,也值得我们借鉴。

现在的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我们什么都可以拥有。

可是陶渊明教导我们要知足常乐,过着简朴的生活。

我们应该懂得节俭,不追求奢华,反而多关注内心的富足。

最后,陶渊明的处世哲学——"无为而无不为"对我们也有很大启发。

它告诉我们不要操劳过度,要善于止步。

我们现在学习生活的压力那么大,很容易焦虑、郁闷。

学会陶渊明的"无为"智慧,知道vida 或许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总之,尽管隔着一千多年的时间,陶渊明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为我们这些求学的中学生带来许多启迪。

让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也学会陶渊明那种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生活智慧吧。

篇2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知道陶渊明是谁吗?他是我国古代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生活在东晋时期。

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研究 《归去来兮辞》赏析

赏析一:《归去来兮辞》是晋陶渊明的述志作品,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鄙视,赞美了农村美好的自然景物和安适的田园生活,显示了他归隐的决心。

诗的开篇,随口而出"归去来兮"四字,积蓄已久的压抑与不快一吐而出,如决堤之水,一发而不可收,而诗人"归去"的理由却仅仅是"田园将芜"这个简单而平淡的原因,其中饱含了多少怀念、留恋和向往啊!因此,诗人不由自主地发出"胡不归?"的自问,表现诗人归隐田园之心的迫切,又带出下文对自身经历的反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诗人指出,自己本不愿出仕为官,只是为了免于饥寒,才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了官。

这种生活让自己悲愁失意,内心痛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正是诗人深深反省的结果,坚定了自己归隐的决心。

诗的第一段即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

紧接着,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

按时间顺序,突出表现归田园前后的感受。

先写归途之上。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舟遥遥"、"风飘飘"似写景物,实写轻松愉快的心情。

而一"问"一"恨",所揭示的正是归隐田园心情的急切。

次写抵家时的欣喜若狂。

这种欣喜,用长句很难形象地再现,诗人很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变六字句为四字句,略去了虚词,既使句子简练,有效地表达出欢欣畅快的心情,又使本诗的句式长短相间,便于抒发不同的感情,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与为官时完全不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人写自己"载欣载奔",写家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写家中"三径就荒,松菊尤存"、"有酒盈樽",一派祥和、自然、实的景象!"三径",院中小路。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陶渊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被称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和田园乐趣为主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些田园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赞美,具有极高的文学和人文价值。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描述农耕生活等方式,创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流畅、意境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对读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价值。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借田园生活反衬了当时乱世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权贵阶级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

他呼吁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真善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启迪人心、引发思考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社会价值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田园诗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农民阶层的价值和尊严。

陶渊明以农民为主人公,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弘扬了农耕文化。

他的诗作对于当代社会关注农民权益、关爱农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展现了一种简朴、淳朴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追求简约、环保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思想和社会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具有独特的美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和行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引言上高中时,我们就在课本中学习了许多陶渊明的诗歌作品。

从最初的《桃花源记》,到后来的《饮酒》,再到最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一路学来,他的诗中所展现的田园风光让人沉醉,他的诗中所包含的恬淡的情怀让人钦佩。

他的诗中所刻画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不只是我们中学生能够体会他诗歌的美,事实上,千百年来,陶渊明和他的诗作一起闪耀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其产生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欲望不断膨胀的今天——依然十分巨大。

渊明其人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

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

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再任彭泽令80余日,辞官回家。

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

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

《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

论陶渊明的回归意识对现代人的启发

论陶渊明的回归意识对现代人的启发

不 绝 。诗 人 自幼 经 历 一 系 列 战 乱 兵 变 , 识 到 战 争 对 人 认
民 的 伤 害 . 此 痛 恨 战 乱 , 注 民 生 , 国 忧 民 , 而 心 因 关 忧 进 生辅 佐 明 君 之 愿 , 怀 匡扶 天 下 之 志 。 同 时 , 争 造 成 胸 战 的颠沛 流离生活使 陶渊 明对现实感 受有切 肤之痛 ; 战 争 的破 坏 和 军 阀 的行 径 迫 使 陶 渊 明 对 去 留志 向作 出选 择 面 对 黑 暗 的 社 会 和 腐 败 的 官 场 , 人 选 择 了 隐 居 田 诗 园 的生活道 路 。
己人 格 的丰 碑 , 后 世 具有很 大 的感 召 力 。 对
苏 轼 说 : 陶 渊 明 欲 仕 则 仕 , 以求 之 为 嫌 ; 隐 则 隐 , “ 不 欲 不 以 去 之 为 高 ; 则 扣 门 而 乞 食 , 则 鸡 黍 以 延 客 。 今 贤 饥 饱 古
之 , 其 真也 。” 贵 …关 于 回 归 的 原 因 , 人 在 《 去 来 兮 辞 》 诗 归
在 古代 社会 , 居 是 一个 很有 意 思 的话题 。 多 文人 隐 许 都 标榜 隐居 , 像 诗人 归隐 田园这样 真诚 的 不多 。饥 来驱 但 “
“ 去 来 兮 , 园 将 芜 , 不 归 ” 其 崇 尚 自然 、 求 自 由 的 归 田 胡 , 追 浪漫 情 怀和 铮铮 傲 骨 , 千 年来 引 领 了 中 国文人 的时 尚 。 几 他 在 作 品 中 , 缅 怀 古 之 先 贤 、 人 。 以 伯 夷 、 回之 志 常 圣 多 颜 自勉 , 他 们 的 行 为 规 范 自 己 的 生 活 准 则 , 而 树 立 起 自 以 从
的 张 扬 、 格 的 自立 , 诗 人 和 文 学 赢 得 了 尊 严 钟 嵘 在 人 为 《 品》 诗 中评 论 陶 渊 明 :文 体 省 净 , 无 长 语 。 意 真 古 , “ 殆 笃 词 兴 婉 惬 。 每 观 其 文 , 见 人 德 。古 今 隐逸 诗 人 之 宗 也 !” 想 《 去 来兮 辞 》 诗人 想 象归 途情 景 和归 隐后 闲适 自 归 中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陶渊明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诗人和文人之一,他的人生哲学主
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返璞归真:陶渊明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摆脱尘世
的纷扰和浮华,追求内心的安静和自然的生活状态。

2. 快乐心态:陶渊明认为人生在世,应该抱有一种豁达宽厚、快
乐的心态,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命中的各种艰难和挫折。

3. 正直品行:陶渊明强调人应该保持一种正直的品行,重视道德
和品德的修养,注重内心的清明和自律。

他深信只有具备这样的品行,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风景中立足。

4. 多元价值观:陶渊明不将任何一种价值观绝对化,相反,他认
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和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包
容和理解。

5. 文学情怀:陶渊明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
笃爱文学,同时也将文学视为人生的一种抒发和实践方式。

6. 追求自由:陶渊明强调人应该追求自由,摆脱一切桎梏和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他认为,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人才能真正
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总之,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人应该追求自然、正直、快乐、自由、多元和美好,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人们,对于人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价值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译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译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小析陶潜务农之内涵素材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7《诗三首》之《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小析陶潜务农之内涵素材新人教版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小析陶潜务农之内涵—这句诗选自陶潜的《归园田居》。

诗意是说其弃官后,回归家园,从此在南野开荒种地。

以往,众多名家认为这是其结束“三十年”官场生涯,因家贫,故而自耕。

我却认为作为文人能够从事农业劳动是陶潜对当时士大夫谈玄理,尚清谈的一种不满,对晋政局黑暗的一种反抗。

〈一〉传统观念对士人务农的鄙视中国众多学说中,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体系中以民本思想为重,民以食为天,故孔门弟子重视农业,但却鄙视士人务农。

对于这一点孔子是这样解释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矣,焉用稼。

”《孟子。

滕文公上》那“稼”为何人所种呢?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如是说:“有大人事,有小人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公义也。

”《论语。

里仁》文人当属劳心者,农人当属劳力者。

文人治理农人,靠农人供养,农人耕作供养文人,这都是天下公理了。

孟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农业生产是为了获利而解决温饱衣食。

那么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必是小人无疑了。

儒家的这种重视农业,而鄙视士人务农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知识分子都不屑于从事农业生产,并以此为耻〈二〉躬耕并非家贫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陶渊明从事农业生产多因为家贫之故,并引以《归去来全辞》之“余家贫”来论证,陶渊明辞官不做,必得务农自给的必要性。

如果这样思考他的躬耕之举未免有失偏颇。

我认为躬耕并非家贫,而是一种对世俗风气,对传统道德的一种反叛首先:躬耕并非能解决家贫问题,这一观念是在陶渊明没有入仕之前就被世人公认的,其《归去来全辞》中“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

已表明作者已经认识到自己务农的结果的收获微少,不足供养家庭。

《杂诗-其四》中,作者写到虽然自己亲身参加耕作,但仍然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而时常受到饥寒的逼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陶渊明在今天的文化意义

陶渊明在今天的文化意义

陶渊明在今天的文化意义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奠基人。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展现了其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人生态度。

时至今日,陶渊明的精神品质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启示。

一、崇尚自然、真实的人生态度陶渊明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自然、真实的人生态度,是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诠释。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官场世俗的厌恶,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在现代社会,人们过于追求物质生活,忽略了心灵的滋养。

学习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有助于我们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

二、坚定的道德信仰和人生追求陶渊明在作品中展示了坚定的道德信仰和人生追求。

他辞官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这种品质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人们应该学习陶渊明,坚定自己的信仰,不为名利所动,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

三、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和贡献陶渊明的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真实为主题,强调个体的独立精神,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同时,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古典文学的宝库。

四、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陶渊明的精神品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面对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我们应该学习陶渊明,保持心灵的纯洁,追求真实的自我。

同时,我们还应该坚定自己的道德信仰,不为名利所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如何践行陶渊明的精神品质?1.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2.坚定自己的信仰,不为名利所动,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

3.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感悟生命的真谛。

4.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优秀品质,将其融入现实生活中,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艺术成就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及艺术成就陶渊明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

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

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当然,陶渊明毕竟是一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士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诗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许多安贫乐命、及时行乐、避世消极的东西。

但后世历代的文学评论家和选家出于自己的阶级偏爱,多着重欣赏和赞扬他这方面的特点,认为这才是陶诗的精华所在。

1、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

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

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

《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论文人生态度论文:陶渊明回归劳动的意义再现

陶渊明论文人生态度论文:陶渊明回归劳动的意义再现

陶渊明论文人生态度论文:陶渊明回归劳动的意义再现摘要:本文借助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剖析,以提取作品中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的因素,使学生思想教育借重于文学作品的良好情感熏陶而达到健康发展之目的,并借此形成文学作品主旨及意义之课堂讲析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态度;劳动;生活方式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与形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借重于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

一些优美的隐逸田园诗就成为了青年学生文学欣赏的重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意义,而作品的产生是具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的特征。

在阅读中不全面深入审视,并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则会使年轻的学生产生耽于安逸的精神追求,追求平平淡淡就是美,少了激情飞扬的奋进信心和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本文试以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的作品为例,进行类似的分析与阐述,并从中寻求合乎青少年理想建构的恰当途径,使学生在体味感受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美的价值与意义。

1、品味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魅力1.1 恬淡自然的文学意境。

陶渊明作品首先带给读者的便是自然清淳的田园风貌,他用诗意的语言创造了优美的文学意境,使读者沉浸于其中而回味无穷。

美的产生是出于对自然的喜爱。

陶渊明以简简单单的白描,绘出了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

在这些描写中,不仅为读者带来了怡人性情的美妙画卷,更创造了恬淡自然的文学意境,引起隽永而深长的意蕴与哲思。

其中,最为世人所喜爱的便是选入中学教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篇中,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而望见南山。

诗人自身仿佛与南山相融为一体。

那傍晚的山间流岚、翩然飞还的鸟儿,形成一派美妙的风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这其中,蕴藏着自然界与人生的真谛,于是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如清人王渔洋所评:“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

关于陶渊明归隐的看法作文陶渊明,这位东晋时期的大诗人,他的归隐之举,千百年以来一直被人们谈论着。

对于他的选择,有人称赞,有人惋惜,而我觉得,这是他遵从内心的勇敢抉择。

陶渊明生活的那个时代,官场黑暗,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

他也曾怀揣着理想踏入仕途,想要一展抱负,为百姓谋福祉。

可现实却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那官场中的种种龌蹉事儿,让他感到无比的厌恶和失望。

就说有一次吧,陶渊明被派去迎接一位上级官员。

那官员趾高气扬,耀武扬威,全然不把陶渊明放在眼里,还各种摆谱,要求陶渊明对他阿谀奉承。

陶渊明心里那个气呀,他心想:“我本是为了实现理想才来当官,可不是为了伺候这种虚荣又无能的家伙!”从那一刻起,他对官场的最后一丝期待也破灭了。

回到家中,陶渊明望着自己那不大却温馨的院子,看着妻子在屋内忙碌的身影,孩子在院子里嬉笑玩耍,他的心渐渐平静了下来。

这简单而纯粹的生活,不正是他一直渴望的吗?外面的世界再繁华,再热闹,也比不上此刻家中的温暖和安宁。

他想起在官场上,每天要面对那些虚伪的笑脸,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良心的事。

为了升官发财,人们不择手段,互相倾轧。

而在这里,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随心所欲地种豆南山下,可以悠然自得地欣赏那美丽的田园风光。

春天的时候,他扛着锄头来到田间,脚下的土地松软而湿润。

他亲手播下种子,仿佛也播下了希望。

看着嫩绿的芽苗一点点从土里钻出来,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夏天,骄阳似火,他戴着草帽在田间除草,汗水湿透了衣衫,可他的心里却是满满的充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的稻穗低垂着头,像是在向他鞠躬致谢。

他满心欢喜地收割着庄稼,感受着劳动带来的满足。

冬天,白雪皑皑,他坐在屋里,围着炉火,和家人一起谈天说地,温馨又惬意。

在这归隐的生活中,陶渊明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

他会和村里的邻居们交流种地的经验,分享收获的喜悦。

有时候,大家还会凑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家长里短。

那些朴实的村民们,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但他们的真诚和善良让陶渊明感到无比亲切。

归田园居赏析

归田园居赏析

《归田园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感受和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他以自然的语言和意象,描绘了田园的美好和宁静。

在诗中,他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和反思。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其次,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批判。

他在诗中描写了官场的繁忙和虚伪,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反感和批判。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真实、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自由、真实、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返璞归真”思想,即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理念。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语言优美自然。

他的诗歌中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但却能够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简洁明快的风格,使得陶渊明的诗歌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最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真实、简单生活的追求和珍视。

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也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批判。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思想的体现,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陶渊明的回归意识对现代人的启发

论陶渊明的回归意识对现代人的启发

论陶渊明的回归意识对现代人的启发作者:于海东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34期摘要:作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代表,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和铮铮傲骨,千百年来引领了中国文人的时尚。

本文结合陶渊明的几个代表作品,探讨了他内心深处的回归意识与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回归意识归隐一东晋时代,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声长叹“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其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和铮铮傲骨,几千年来引领了中国文人的时尚。

他在作品中,常缅怀古之先贤、圣人,多以伯夷、颜回之志自勉,以他们的行为规范自己的生活准则,从而树立起自己人格的丰碑,对后世具有很大的感召力。

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1]关于回归的原因,诗人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诗人在亲友劝告下,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3]诗人本性自然,自尊心强,不愿对小人“弯腰”,强调自己的骨气。

诗人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今是而昨非”,[4]因而决定弃官归田。

这是诗人为了摆脱生命的异化走出的第一步。

这种回归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生命的张扬、人格的自立,为诗人和文学赢得了尊严。

钟嵘在《诗品》中评论陶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词兴婉惬。

每观其文,想见人德。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5]《归去来兮辞》中诗人想象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

诗人回家了。

回家的感觉真好:“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回家的心情真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终于望见家门屋宇了,于是“载欣载奔”,僮仆迎候在门口,稚子欢叫着向他招手,浓郁的亲情扑面而来。

陶渊明劳动观念

陶渊明劳动观念

陶渊明劳动观念引言陶渊明(365年-427年),字伯淳,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农民领袖。

他以陶渊明劳动观念而闻名于世。

陶渊明的劳动观念包含了崇尚自然、注重劳动的理念,提倡耕读精神,欣赏农民劳动的美学价值,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劳动与自然的关系陶渊明认为,劳动是与自然共生共荣的一种状态。

他坚信劳动能够使人与自然产生深厚的情感,劳动的结果也是自然界的恩赐。

他在《归园田居》一文中写道:“田园杂兴,今安在哉?窃闻天调,有次第焉。

富者得其欲,达者因其事。

虽无濯濯之室,上具云乡之栖。

”这表明陶渊明认为,通过劳动,人可以获得满足,并与大自然相融合。

二、耕读精神的重要性陶渊明非常重视农耕和读书两项活动,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耕读精神是他劳动观念的核心之一。

他在《归田录》中写道:“开片宜广,馔次宜简。

菽粟以阴变瓜瓞,殖殖可替,替者寿康。

”这表明陶渊明主张广泛种植农作物,并倡导简朴的生活方式。

同时,他也充分意识到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三、农民劳动的美学价值陶渊明对农民劳动充满敬意,并认为农民的劳动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他在《饥鹿篇》中写道:“虽有驺驹犊,亦自牧还息。

胡为至言人患贫,眼化且为民戕戎?炙鱼都尝,务在访钓翁。

”这表明陶渊明认为农民的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将农民劳动比作渔民捕鱼,强调了农民劳动的艰苦与美丽。

四、劳动与人生的意义陶渊明的劳动观念强调了劳动与人生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劳动是一种追求心灵富足和人生价值的方式。

他在《归园田居》中写道:“灵台除乐已,凝眄坐荒还。

既傲游前路,何嗟燕雀安。

为余审视状,半困樵苏间。

”这表明陶渊明通过劳动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同时也认识到人生的不易与无常。

五、陶渊明劳动观念的现实意义陶渊明劳动观念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它对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其次,它鼓励人们关注农民劳动者的权益,推动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陶渊明的辞官回乡的所见所触所感

陶渊明的辞官回乡的所见所触所感

陶渊明的辞官回乡的所见所触所感
陶渊明辞官回乡,所见所触所感令人深思。

他回到故乡,看到了熟悉的山水田园,感受到了家乡的淳朴和自然之美。

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了许多贫苦的农民,他们在田间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裳。

陶渊明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这让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回到家中,他看到了妻子儿女的笑脸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这让他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也让他更加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

此外,陶渊明还注意到了社会上存在的不公和腐败现象。

他在官场上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因此,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腐败现象感到非常愤慨和不满。

陶渊明辞官回乡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的真实面貌。

他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下了这些所见所触所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1/ 1。

陶渊明田园诗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田园诗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田园诗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是一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每一首表达的主要内容都是对世俗的厌弃和对田园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开创的田园,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园,而是精神的家园,是心灵的憩园。

所以,里面有很多现实农事诗和田家诗不必具备的属于象征和意义层面的因素。

陶渊明那个时代,没有电,日入后即使秉烛也是昏暗的;没有暖气,冬日是阴冷的;没有砂石水泥,雨后是泥泞的;没有机械帮助,劳作是艰辛的;农人是社会的最底层,人情是冷漠闭塞的。

可我们在他的田园诗中,完全看不见这些内容,恰恰相反,陶渊明以画家的手笔,描绘了田园美丽的风光;以文学家的情感,展现了田园淳朴温暖的人情;以哲学家的思想,悟透了人生的真谛。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小析陶潜务农之内涵(网友来稿)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小析陶潜务农之内涵(网友来稿)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小析陶潜务农之内涵(网友来稿)孙娟利—这句诗选自陶潜的《归园田居》。

诗意是说其弃官后,回归家园,从此在南野开荒种地。

以往,众多名家认为这是其结束“三十年”官场生涯,因家贫,故而自耕。

我却认为作为文人能够从事农业劳动是陶潜对当时士大夫谈玄理,尚清谈的一种不满,对晋政局黑暗的一种反抗。

〈一〉传统观念对士人务农的鄙视中国众多学说中,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体系中以民本思想为重,民以食为天,故孔门弟子重视农业,但却鄙视士人务农。

对于这一点孔子是这样解释的:“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矣,焉用稼。

”《孟子。

滕文公上》那“稼”为何人所种呢?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如是说:“有大人事,有小人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公义也。

” 《论语。

里仁》文人当属劳心者,农人当属劳力者。

文人治理农人,靠农人供养,农人耕作供养文人,这都是天下公理了。

孟子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农业生产是为了获利而解决温饱衣食。

那么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必是小人无疑了。

儒家的这种重视农业,而鄙视士人务农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知识分子都不屑于从事农业生产,并以此为耻〈二〉躬耕并非家贫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陶渊明从事农业生产多因为家贫之故,并引以《归去来全辞》之“余家贫”来论证,陶渊明辞官不做,必得务农自给的必要性。

如果这样思考他的躬耕之举未免有失偏颇。

我认为躬耕并非家贫,而是一种对世俗风气,对传统道德的一种反叛首先:躬耕并非能解决家贫问题,这一观念是在陶渊明没有入仕之前就被世人公认的,其《归去来全辞》中“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

已表明作者已经认识到自己务农的结果的收获微少,不足供养家庭。

《杂诗-其四》中,作者写到虽然自己亲身参加耕作,但仍然不能满足最低限度的生活需求,而时常受到饥寒的逼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回归劳动的意义再现
作者:逯青芸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借助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对文学作品的价值意义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剖析,以提取作品中对青少年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有指导意义的因素,使学生思想教育借重于文学作品的良好情感熏陶而达到健康发展之目的,并借此形成文学作品主旨及意义之课堂讲析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陶渊明;人生态度;劳动;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2-0245-01
青少年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与形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借重于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

一些优美的隐逸田园诗就成为了青年学生文学欣赏的重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与意义,而作品的产生是具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的特征。

在阅读中不全面深入审视,并进行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则会使年轻的学生产生耽于安逸的精神追求,追求平平淡淡就是美,少了激情飞扬的奋进信心和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本文试以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陶渊明的作品为例,进行类似的分析与阐述,并从中寻求合乎青少年理想建构的恰当途径,使学生在体味感受美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美的价值与意义。

1、品味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魅力
1.1 恬淡自然的文学意境。

陶渊明作品首先带给读者的便是自然清淳的田园风貌,他用诗意的语言创造了优美的文学意境,使读者沉浸于其中而回味无穷。

美的产生是出于对自然的喜爱。

陶渊明以简简单单的白描,绘出了一派清新的田园风光。

在这些描写中,不仅为读者带来了怡人性情的美妙画卷,更创造了恬淡自然的文学意境,引起隽永而深长的意蕴与哲思。

其中,最为世人所喜爱的便是选入中学教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篇中,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头而望见南山。

诗人自身仿佛与南山相融为一体。

那傍晚的山间流岚、翩然飞还的鸟儿,形成一派美妙的风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这其中,蕴藏着自然界与人生的真谛,于是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正如清人王渔洋所评:“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

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陶诗中,类似的美丽的画面使千百年来数不尽的读者久久不能释卷,细细品味却总有意蕴不尽的思绪与情感在心头萦绕。

1.2 怡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正是由于对田园生活充满了由衷的热爱,当陶渊明以朴朴素素的语言,真实地写出自己登高、饮酒、读书、会友、春游、劳作、休息。

这些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情境真实的展露时,农居的生活惬意而富诗意了。

其《归园田居》五首,就真实地再现了农耕劳作的现实感受,真淳而朴实。

诗中描绘了冲破了樊笼而守拙于田园的诗人那无比愉悦的心情。

几亩良田,几间草屋,简单的物质生活,却有着心灵的自由与畅快。

堂前有桃李,屋后有榆柳,怡然自得而诗意盎然的田园生活,宁静而又充满着生活气息,足令读者心向往之。

这是诗人从事躬耕的真实生活体验。

在这些诗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农人的逼真的形象。

朴素的语言,自然的表达,简简单单的生活,平平常常的事物,给读者带来美与心灵的愉悦。

1.3 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陶渊明的作品,重在写意,体现了他对人生明彻了悟的心境。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便可看作其心灵的洞彻之语。

陶渊明抒写的主体是心境,田园生活是其表达自己超风度脱俗的精神境界的载体。

选入中学教材的小散文《五柳先生传》,便是诗人自我的简介与评述。

在此文中,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自由自在地过着淡泊平静的生活。

他是生活的贫者,却是精神的贵族。

这篇小传,正是陶渊明率真天性的自然流露。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先生不羁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这种淡泊如高天白云的精神境界成为了后代文人所苦苦追慕而不得的高范,深深影响了此后众多的文学大家。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1.4 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陶诗很少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

表情达意,越是言简越感人。

陶渊明不追求浓重的色彩,语出平淡,却真情动人。

一经诗人的笔触,那些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荆扉等,就情景交融而富于诗意。

陶诗就是将日常的生活诗化,用家常话写家常事。

2、解读并认知陶渊明及其作品价值
2.1 基于对社会的认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这是他人格品行高洁的体现。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中。

早期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面对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萌生了退隐田园的想法。

四十岁左右曾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辞官时作《归去来兮辞》表示:“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对浑浊的官场没有任何留恋之意,坚定地表明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

《五柳先生传》中,他明确表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可见,陶渊明是出于对政局的失望,他不愿改变自己的心性来适应世俗,所以才坚决地归隐田园了。

2.2 基于对自我的认识,陶渊明希望回归本真,这是其个人性情的真实体现。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陶渊明就是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天真的性情。

所以,在他的诗作中,坦然而真率的表白比比皆是,表现了对“真我”的追求。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诗人表明,自小就不喜欢迎合世俗,本性就是喜爱恬静的山林田园生活。

选入中学教材《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尽管劳动是辛苦的,早起而夜归,但心却不因苦而烦扰,因为精神是独立而自由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与愿无违。

在生活的简朴中是心灵的自由,这是千百年来文人追求的至高人生境界。

认识了陶渊明心的真实,其情归之处的恬淡自然,更有其动人之境。

2.3 基于对理想的认知,陶渊明以劳动为践行方式,安贫乐道为其人生态度。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一位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是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

他有着和谐生活的情感,并已达到了完全自然的境地。

陶渊明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

他有着真实而可爱的人生。

陶渊明的避世,是对生活的回归,是对人生的热爱。

散文《桃花源记》便是对人生理想的诉说。

这个美丽的世外桃源,耕者有其食。

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人们真诚相待、和谐相处的画面。

区别于过去文人们笔下的仙界,桃花源里没有神仙、没有财宝,也没有长生不老的传说,有的是一些避世而居的普普通通的人。

这些人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

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人的劳动取得的。

陶渊明认为,衣食是人生之道的开端,不劳动则什么也谈不到。

劳动使他得到了生活的快乐、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

力耕自养的欣喜是建立在自由自在的心灵上的。

劳动便成为了陶渊明田园生活的主体,这普遍地反映在他的很多诗作中。

3、陶渊明作品之教育意义的导向
3.1 高贵而独立的人格的保持。

诗人“宁固穷以济志,不委曲而累己”的人格与心志,是儒家“君子固穷”的风范体现,而注重心灵的体验又分明体现了道家崇尚并尊重个体自由的追求。

陶渊明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完成了自己人格的独立与身心的自由,这便是我们学习并引导学生走近陶渊明的重点。

3.2 淡泊名利而回归自我的勇气。

淡泊名利,是个人心性修养上的极高境界;抛却名利需要的是“香象渡河”的大气魄。

其实质是不在意物质生活而追求精神生活。

从思想上的对名利的淡泊走到实际行动上对名利的抛弃,实在是需要绝对的勇气,通俗地说,就是敢想而敢做。

3.3 坦荡自然不虚伪的生活态度。

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这是对陶渊明真性情的最高评价。

也就是说,陶渊明的“真”是心灵的坦率、是行动上的真实,不虚伪,不做作。

行为与心灵保持完全的一致,其终极目的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3.4 以劳动来践行理想的踏踏实实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是一个很实际的、脚踏实地的人,做县吏就有劝农之举,做隐士又坚持力耕。

陶渊明向往和平安乐、躬耕自资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的人生,喜爱恬静幽美、充满自然意趣的乡居,在田园生活中体味自然之“道”,寻求自然之“真意”,获得无限的乐趣快慰。

综上所述,陶渊明带给我们的不止是平淡自然的审美理想,更是真淳朴实的人格构筑。

我们能够学到的不仅仅是“平平淡淡就是美”的人生态度,更是踏踏实实以劳动来建构美的生活方式。

这才是我们引领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袁行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 李建中《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5] 孙静《真、淳、朴-陶渊明的美学观及其艺术风格》,光明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