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2015.9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二、渊源
1.产生背景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
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二战后地理学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
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进入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1
人文地理学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 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③ 居住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B.交通条件
a. b. 优越的交通条件——消费行为空间扩大 空间尺度不同——所利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差异
具有重要意义。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1.研究方法
(1)归纳-推理-规划法 (2)行为矩阵
(3)锚点理论
(4)数学模拟和统计分析
(5)人工智能
1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2. 方法批判
(1)强调个体,忽视了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 究的重要性
(2)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不够,反成了附庸
1
人文地理学
第1节
四.人的行为机制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激励:推动个人去从事某项活动,促使人的活动去满 足一定需要的意图、愿望、信念等,产生人类行为 的原动力; 决策:是人们经过知觉、判断、分析后产生的导致 行为的决定; 行为:以外界的刺激经过思维、判断、决策后采取 的行动,行为实施后还可以经过反馈进行修正,往 返交替,使行为成为信息处理的体系;
1
人文地理学
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 相对同质和标准化的景观形态,其中代表前工业 化社会特征的地方的特征和变化受到减弱。这个术语 与人本主义地理学联系紧密,特别是雷尔夫的工作, 他承袭海德格(Heidegger,1962)的观点,认为当今 世界地方多样化的丧失预示着意义的重大丧失。代表 了前工业化和手工文化并创造地方感的‚真实姿态‛ 以大量丧失并代之以一种‚非真实‛姿态。雷尔夫举 出旅游景观、商业带、新城和郊区以及建筑中的国际 式风格作为无地方性和‚非真实‛姿态的实例。恩特 里金之处地方愈发同质化时一些意义确实消失了,但 同时却因而获得了另外一些意义。因此,单单谈丧失 等于接受维护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的价值观,他们正 是作者保全文化艺术品和地方的努力。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 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 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6. 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 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4. 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5.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6. 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 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
3. 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 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
2. 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
3. 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
4. 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
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研究方法
A
空间分析法
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行为空间进行定量研 究,揭示行为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
行为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或记录人类在空间中的行为, 了解行为空间的使用情况和行为模式。
B
C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受访者对行为空间的认知、 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信息,分析行为空间的 社会文化意义和影响因素。
活动。
地形地貌
02
山区人们交通不便,活动范围受限,平原地区则交通发达,人
们活动范围广。
自然资源
03
资源丰富地区人们生活富足,资源匮乏地区人们则生活贫困。
社会经济条件对人类行为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们受教育程度高,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经济落后地区则相反。
政治制度
不同政治制度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存在显著 差异。
大型体育赛事和娱乐活动的举办促进了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如 体育场馆、主题公园等,对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娱乐活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对地理环境的文化多样 性和社会开放性产生影响。
04 地理环境对人类行为制约因素
自然条件对人类行为制约
气候条件
01
寒冷地区人们更倾向于室内活动,热带地区人们则更多在户外
特点
人类行为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 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不同个体、不同 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表 现出巨大的差异。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
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人类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例如 ,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从而影响人类行为。
(完整word版)《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1.研究方法
(1)归纳-推理-规划法 (2)行为矩阵 (3)锚点理论 (4)数学模拟和统计分析 (5)人工智能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五、方法论及其批判
2. 方法批判
(1)强调个体,忽视了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 究的重要性
知觉地理学只研究人的环境知觉。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们对地理环境发生知觉后 作出判断、评价、然后决定自己行为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二、渊源
1.产生背景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行为科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
利用社会学、心理学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 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地方,特别是地方感,是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地 理学区别于实证主义地理学家的主要概念之一。特 别是他与雷尔夫(Relph,1976)和段义孚 (Tuan,1977)的想象学方法相关。80年代西蒙 (Seamon and Mugerauer,1985)以及布莱克(Black et al.,1989)的著作中,对于地方的这种哲学探讨还 在继续。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人文地理学
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 相对同质和标准化的景观形态,其中代表前工业
二战后地理学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 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进入到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人文地理学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二、渊源
2.理论渊源
人文地理学
行为主义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 础上产生的。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地理对于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
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绪 论第2章 人文地理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第9章 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第10章 旅游地理第11章 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第13章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第四部分 模拟试题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赵荣《人文地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第1章 绪 论一、名词解释1.人地相关论[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答:人地相关论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白兰士所倡导的理论。
在人地关系中,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他的理论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法国的人地相关论思想使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学》全文复习资料
王恩涌《人文地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经济地理学,狭义的人文地理学不包括经济地理学。
(二)解析:(三)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
3.简述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中叶之前,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的过程。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赛德》被认为是关于人文地理知识的最早记述性著作。
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创立了自然地理学,卡尔.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美国形成了文化景观学派。
俄国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3)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理论和哲学方法的多元化: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
研究方法不断革新:✧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广泛应用,✧引入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行为地理学,✧遥感技术的应用。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流派主要有哪些。
(1)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拉采尔提出环境决定论。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竭力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提出“人地相关论”,白吕纳进一步发扬了他的思想。
(3)英国地理学家麦德金提出“心脏地带学说”,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1.解释环境知觉、行为空间、地理物象。
答:(1)环境知觉环境知觉是指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过程,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2)行为空间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3)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答:从总体上看空间行为呈距离递减的规律性。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①哈格斯坦德(瑞典)的时空棱柱体模式,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工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决定。
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于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②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
这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以下类型:a.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b.共轭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地点的需要,如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c.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时间、地点,很大程度上是按领导的意愿来安排的。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①行为特征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型——理智型、巴甫洛夫型——刺激反映型、弗洛伊德型——情绪型、维布雷宁型——从众与名望。
消费者的年龄、性别和性格不同,消费行为方式也有差异,从而造成购物行为空间的差异。
②商业环境商业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能否形成固定的购物行为空间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购物的需求。
人文地理第十二章第三节
艾萨德把报偿矩阵标作π,它由报偿πij组成。i代 表行(i=A, B, C, D),j代表列(j=Ⅰ,Ⅱ,Ⅲ,Ⅳ)。 在报偿矩阵中,艾萨德提出了两种预计报偿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确定事态j出现的可能性 (j=Ⅰ,Ⅱ, Ⅲ,Ⅳ)。 当0≤ ≤1,且 时,则任何决策行为 i(i=A,B,C,D)的报偿值为:
总之,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是以 社会、心理和生理等需求能引起刺激力的 思想为基础的,这种刺激力通过从消费者 心理图谱中的那些商店或商业街中选择出 一个愿意光顾的商店而得到满足,对这个 商店或商业街的确定和不确定的期望,能 够引起反馈作用,从而影响消费行为空间。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上述我们分析了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消费行为空间偏好 模型、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这些 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消费行为空间的有关规律,但是这些 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在对以上模型分析 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其公式如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来掌握本节课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树立起通过现象看本质的价值观, 要用科学的态度、事实求是,学会从整体出发。
【时间】
2课时
行为地理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 从人类行为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空 间场所和优化问题,主要建立了人类 与环境相互作用空间模型、区位决策 行为模型、人口迁移空间模型、城市 生活行为空间模型、消费行为空间模 型等一系列反映人类行为区位选择的 模型
A3
A1
a11
A21
A2
a12 a22
A3 .
a13 a23 . .
.
. .
.
. .
Am
a1m a2m
12-行为地理
行为地理学
1、概念
行为地理学是地理学与行为科学之间新兴的边缘学科, 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 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又称感应地理学或知觉地理学。 行为地理学以环境感应为核心来探讨人们的环境认知和 空间行为。其目的是:
第一,研究个人的知觉世界与个人现实行为之间的相
互关系; 第二,研究个人的知觉和客观的现实之间不一致的人
(2)影响因素
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着差异,这决定于 人们对地理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主要与个人的认识属性、 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因
素有关。
波特斯认为有三种环境,即现象环境(自然客体)、个 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和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
仰和意愿)。
索南费尔德提出对环境进行知觉的四个层次:地理层次 (环境)、作用层次(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知觉层
二、地理物象
1、地理物象的概念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 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
地理物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行为决策形
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 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 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地理物象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它
(2)地理物象具有动态性特征 地理物象反映时代的自然形态与社会特征,与人 们所处的时代直接有关。一方面地理环境及其事物在 发生着变化,因而地理物象也随之变化;另一方面人
们的思想意识、哲学理论、文化知识和经历范围也相
应发生变化,所以人们的地理物象也相应发生变化。
一般认为,思想意识和哲学思想的变化与环境信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 购物活动是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购物活动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消费者行为特征、 商业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 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对购物行为空间具有一定的 影响。 •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购物动机 消费需求 消费类型 购物行为方式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2、迁移的方向偏移 •迁移空间行为不仅表现出距离偏移的规律性,也
表现出方向偏移的规律性。 •由于迁移行为受迁移机会、地点和环境效应的影 响,迁移活动在某些方向会比在其它方向移动得 更远,从而产生迁移空间行为的方向偏移。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在进行区位决策分析时,既考虑区位形成的外部
因素,如劳动力费用、市场状况、用地条件、自 然资源等,也考虑区位形成的内部因素,如决策 者个人爱好、文化素养、成功动机、已往经验等。 •政府决策人通过制定财政、税收政策也对产业区 位决策施加很大的影响。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 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 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 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 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当一个消费者产生某种购物动机时,由购物动机
产生消费行为,然后选择购物行为空间,进行购 物活动来满足需求。旧的需求得到满足,新的需 求又将产生,这样循环往复,驱使消费者不停地 进行购物行为活动,形成一定的购物行为空间。
•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即马歇尔
二、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在《区域科学导论》著作中,继承和
发展了韦伯、廖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 济、技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 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建立了报偿 矩阵。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二)消费行为空间编好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
2.中心性城市:当城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功能都是以人口为中心的时候,这种状况就被为中心性。
3.城市体系: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区域、国家、全球),不同规模、不同功能城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人员交流,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整体。
4.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地域内,与各种功能活动相应的地域分异和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
城市地域为城市活动直接影响的范围,一般包括市区和郊区。
5.城市职能: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及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6.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7.大都市带: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有若干个彼此分离的大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逐渐紧密连成一体所形成的一种空间结构形态,是一种新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形式和城市区域发展的现象。
8.城市聚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又被称为居民点。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9.世界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10.巨型城市:巨型城市区(The Mega-City Region)的概念于1999年由P·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临近的较小城市极度扩散后所形成的,是21世纪初正在出现的新城市模式,其概念强调区域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认为城市间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联系与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相关联。
11.孤立国:12.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12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一、名词解释1.普雷德行为矩阵[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因此,普雷德把决策者的决策描述为某种情况下有关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决策者处理这种信息的能力的函数,从而创立了行为矩阵模型。
2.消费者行为[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在狭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
在广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3.维布雷宁消费型[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
维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4.行为空间[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的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既包括通过邮政、电话等个人间的联系所了解的空间,也包括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所料及达到的空间。
二、简答题1.简述区位行为主义分析中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主要内容。
[华南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1)普雷德的行为矩阵的含义普雷德的行为矩阵是进行区位决策行为系统研究的一种矩阵模型,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人文地理学 第12章 行为地理_OK
2021/7/3
19
⑷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体现在3方面: •生命和家庭的阶段性,影响消费的重点和能力差异; •职业和所处社会阶层,影响消费能力和特点; •社群和邻里关系,影响消费偏好的稳定性,形成消 费的趋同现象。
2021/7/3
20
3.交际与余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非专职交际人员的社会交际空间的规律 性是——(施图茨Stutz模式)
2021/7/3
3
3.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对环境对象识记再现的一种形式, 属于人类高级思维活动的范畴,是人类行为的重 要和直接基础。
4.对“环境”的新解释
行为地理学认为,“环境”具有三层含义:
现象环境就是自然客体;
个人环境是个人对现象环境的感知;
条件环境是影响行为的社会文化信仰和意愿。
2021/7/3
2021/7/3
34
⑷乐观系数决策
也称胡尔维茨(Hurwicz)法、折衷 法,就是在最乐观与最悲观的决策之间寻 找一个平衡,主观地把两者出现的概率分
别定为α和(1-α),决策的获利为: I= max{αmaxaij+(1-α)minaij}
(i=1,2,…n; j=1,2,…n)
2021/7/3
35
关系越稳定,交际频率受距离的影响越 小,涉及的空间尺度越大。
2021/7/3
21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迁移的距离偏移是指迁移行为随距离增加而 衰减的规律,尤其是在国内或者小尺度迁移方 面表现更加突出。
2.迁移的方向偏移
迁移的方向偏移是指不同地点、城市、区域 的迁移性不同,“顺向迁移” 较易发生,“逆 向迁移”较难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 环境以及事物通过 知觉、认知过程反 映在人们头脑中的 形象(映象)。它 是知觉判断、地理 优选以及决策行为 形成的基础。当然, 地理物象与客观地 理环境并不完全一 致。英国学者格尔 德曾提出一个认知 体系(见图)。
格尔德提出的环境认知体系
二、地理物象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 等的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会产生不 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 行为。
不同迁移类型与距离的关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由于迁移行为受迁 移机会、地点和环 境效应的影响,迁 移活动在某些方向 会比在其他方向移 动得更远,从而产 生迁移空间行为的 方向偏移(如图)。 一般来说,大部分 的迁移流在大城市 之间发生,或中小 城市移民流向大城 市。
迁移的方向偏移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美国赫夫在零售引力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概率引力模型。拉什 曼南和汉森又对概率模型加以了修改,使其进一步合理化。
(二)消费行为空间偏好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信息模型 (四)消费行为空间学习模型 (五)消费行为空间综合模型
思考题与作业
一、思考题
1、解释环境知觉、地理物象、行为空间。 2、分析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规律性。 3、举例说明人类迁移活动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移。 4、应用行为矩阵模型和报偿矩阵模型,分析一个
具体的人文地理学问题。 5、简要评述消费行为(1)行为地理(2)环境知觉(3)环境认知(4)地
理物象(5)物象评价(6)心理图谱(7)地理物 象简图(空间图式)(8)行为空间(9)通勤活动 的行为空间 2、问答题: (1)解释地理物象的距离衰减规律和其动态性特征。 (2)论述购物行为空间的影响因素。 (3)简述人类的迁移空间行为的距离偏移和方向偏 移的规律。 (4)消费行为空间模型包括哪些模型?
第12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内容摘要 第1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第3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思考题与作业
内容摘要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是行为地理学的重 要研究内容。概括地说,行为地理是研究人 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 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本章主要论述 了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问题。侧重于探讨人 类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地理物象、物象 评价和外在行为等的机制作用。并通过行为 矩阵模型、报偿矩阵模型和消费行为空间模 型进行分析,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 人类认识论的本质上揭示人类活动空间场所 选择与优化的规律性。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 地理物象也具有动态性特征。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对地理物象的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动机产 生和决策形成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从心理 图谱(mental map,亦称意境地图)的分析 入手。
当然,人们也可以把大脑中的心理图谱简单 地描绘出来,形成地理物象简图(或称空间 图式),这种简图具有可解释性和可读性。 地理物象简图对指导人们日常活动行为空间 和人类迁移的地理优选具有主重要的意义。
行为矩阵与工业区位选择
二、报偿矩阵模型
美国艾萨德(W.Isard)在《区域科学 导论》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韦伯、廖 什等人的区位理论,对自然、经济、技 术和社会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 析,并用专门章节论述了区位决策问题, 建立了报偿矩阵。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
较早研究消费行为空间引力模型的学者是赖利,他提出了零 售引力法则。以后经康维斯的改进,形成断裂点理论。他们 认为,商业中心(商店)对消费者消费的吸引力同其本身的 规模成正比,而同商业中心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第1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二、地理物象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一、环境知觉与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 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 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所以环境认知对人 类决策行为的影响比环境知觉更直接一步。 知觉和认知具有互相自行发现和补充的机 制。
一、行为矩阵模型 二、报偿矩阵模型 三、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一、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A.Prid)详 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 工业区位的影响,发 展了美国史密斯 (D.M.Smith)的空 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 际理论,认为许多工 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 位上,这与企业家个 人行为因素,掌握信 息的数量和质量,以 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 关。
1、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与购物行为空间 2、商业环境与物行为空间 3、居住地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4、社会环境与购物行为空间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朋友、同事、邻里和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是闲暇活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交际活动行为空间也有其规律性。美国 斯秋兹(P.Stutz)曾研究了美国不同文化、社会环境 的人们进行交际的空间差异,并用交际行为空间差异曲 线表示交际种类与距离的关系(如图)。从总体上看, 邻里、同事、友人之间的交际活动随距离的增加,交际 次数减少;亲属之间的交际活动则较少受距离的限制。
第2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行为空间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 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三)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一)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为了探求人们日常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 间问题,瑞典学者 哈格斯坦德 (T.Hagerstrand) 创立了时空棱柱体 模式,主要利用时 间、空间分析法研 究人们通勤的行为 空间范围。
A 步行者;B 开车者;C 工作的步行者;D 工作的开车者
时空棱柱体示意图
(二)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交际活动与距离的关系
三、人类迁移活动的行为空间
1、迁移的距离偏移 2、迁移的方向偏移
1、迁移的距离偏移
美国约翰·劳维曾研究 了意大利和原南斯拉夫 邻境地区的迁移情况, 绘制了不同迁移类型的 分布与距离的关系曲线 图。从图上可看出,几 乎所有类型迁移者的迁 移距离都不超过30km, 仅行政管理工作者的迁 移受距离影响较小。这 表明迁移空间行为有随 着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规 律性,即迁移空间行为 的距离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