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学院哲学系尼玛2011709004

读《闲情偶寄》之感想

《闲情偶寄》是李渔的重要著作之一。内容包含戏曲理论、饮食、营造、园艺、养生等。在中国传统雅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它是如何的奇特呢?我们可以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来,比如演习,演习部一共分为五段:选剧、变调、授曲、教白和脱套。作者并没有一一讲关于戏曲的知识,他是根据自己对戏曲的了解以及平时观戏的经验来谈戏。从整体上讲,作者对当时的戏曲持批判的态度。并不是说当时的戏曲不好,而是认为,唱戏的人以及戏曲的主题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则喜其音节不乖,其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情事太熟,眼角如悬赘疣。”意思是说,作者每次观旧戏,都是又高兴有担心。高兴的是因为他的音调不乖僻,听着顺耳;担心的是它的情节老套,就像眼角上挂了一颗肉瘤,看了让人不舒服。于是作者大胆提出要对戏曲进行创新。作者认为“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于是作者提出“缩长为短”“变旧成新”的批判创新思想。当然,作者也认识到,改动就剧本,必须能点石成金,不能画虎不成反类犬。作者的这种想法正映照着现代中国人对戏曲的看法,现代的一般年轻人都不喜欢戏曲,一听到它的长调时就讨厌它,其实这种现象正说明,我们传统的文化需要创新,在不变本质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世界文化,否则,传统文化越来越会走向没落。

在这一部分,作者除了对戏曲的批判创新的思想外,还对戏曲的各种不足指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唱戏的人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甚至根本就不够胜任。作者在“解明曲意”中说到:“吾观今世学曲者,始则诵读,继则歌咏,歌咏既成而事毕矣。至于讲解二字,非特废而不行,亦且从无此例。有终日唱此曲,终年唱此曲,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所指何人,口唱而心不唱,口中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此所谓无情。”在唱曲人当中有很多都是口唱而心不唱,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作者严厉批评这些唱戏的人。作者认为,把死的声音变成活生生的曲调,把单纯的歌唱者变成文人,关键就在于能够理解词曲的大意。

另外作者对唱戏的衣冠、声音等都有独到的见解。为扫除因循守旧的恶习,作者也大胆提出了很多前任未曾提过的想法。中国古代的文人多是避实崇虚的,

不愿对生活的实质进行深刻的剖析与总结,而李渔却大胆弥补了这一缺陷。

再如居室部,居室部一共有五部分组成: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和山石。在这一部中,作者很详尽的介绍了房舍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如何才能让房舍更加高雅清净。在传统的基础上还提出了自己在修建房舍上的独到见解。作者最忌讳的是照搬古人或别人的创意,认为这样的工匠或者房舍的主人是最没有志气的。作者更喜欢标新立异,大多数古人都喜欢仿照别人的房屋造型而且还攀比谁的房屋更像原来的造型。作者认为这些人是最浅俗的,建造庭园这样美好的事情,不能像庸俗的文人一样套用别人的文章格式,然后再建立自己的虚伪的一面。即使不能标新立异,也应该有自己的创新的一面。有些人甚至因为照搬别人的技巧好而感到自豪,而作者认为这些人其实在自己贬低自己。既然他们能够照搬别人的东西,那么他们只要略微思考一下,就能有自己的创意,何必把自己的身份降得那么低呢?作者认为房子贵在精致而不贵在华丽,贵在高雅有新意而不贵在纤巧浪漫。总之,房屋的建造没有固定的法则,全靠个人心领神会,这不是可以靠别人来传授的。当然,房屋精美的还是简陋的,最重要的是能遮风避雨。

关于房舍,除了建造外,更应该注意的是它的卫生和美貌,就像一个女子,再美,只要她身上是脏兮兮的,那么肯定不会有人喜欢她。精美的房屋应该经常打扫。然而打扫也有很多的学问,作者在洒扫这段中专门讲了关于如何才能打扫干净屋子的学问。在常人看来打扫确实是没什么学问,但是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很多我们平常意想不到的观点,其中,作者更仔细的强调了洒水和扫地这两件事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但是有时只做其中一件事反而更妙,这又是不能不知的。精致的房内,作者认为除了窗明几净外,还需要图书、字画、古董、器玩等东西,没有一件不忌讳灰尘的。所以,房屋的干净是极其重要的。除了这些,对于一个完美的房舍还缺少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花草。没有花草的房舍(不管屋内屋外)都没有气息,感觉都是死了一样。作者在这方面很是重视,他一生都很贫苦,到处奔波流离,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虽然靠租房子居住,但是却从来没有让他的房子稍稍沾上一点污秽。作者生性喜爱花竹,又无钱购买,宁可让妻子儿女饿上几天肚子,或者忍受一个冬季的寒冷,也要节衣缩食省出点生活费购买花竹来满足耳目的欢娱。别人笑话他,而他却怡然自得。我想作者的这种境界一般人是不能达到的,为自己喜爱的东西而付出一切,甚至不顾旁人的

嘲讽。

总之,在这一部中作者很详尽的介绍了房舍的方方面面,由于篇幅,在此无法一一细数。

作者在其书中说的几点中我最喜欢的他的“器玩部”,尤其我自己比较喜欢古董。器玩部包括两方面,一是制度方面,二是位置方面。正如作者所说:“人无贵贱,家无贫富,饮食器皿,皆所必需。”无论一个家庭的贫富贵贱,生活的器皿是必须有的。那么在这方面又有很多的讲究,在本部,作者一一详述了这方面的学问。

虽然作者因家境贫贱,无法满足自己在器皿上的喜爱,但是每到富贵之家,作者总是仔细观察他们的器皿,时而因此而动心,但很多时候,作者对富贵之家的器皿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器皿有的质好但外形粗糙、丑陋;而有的,虽外形及其精致,但是没有内在的质。

在位置一段中我对作者的观点很有同感,其中“贵活变”更是我经常想到的。幽静书房里的陈设,妙在经常变化。要是古董器皿像生了跟一样,中年放在同一地,就会因为古董腐朽的样子,使人缺少生机,这样就不是善于摆弄古董的人了。作者认为,家里用到的东西除了房子外应该经常挪动。因为,人眼中看到东西跟人的心境有关,人想让心活泼,应该先让眼中所看的东西活泼起来。除了这些,作者还提到了很多摆放器皿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我们经常认为器皿不能排偶,那么为了不让器皿显得矫揉造作、呆板、不合人情,即使要避免排偶的痕迹,也没有必要将它们分开,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并排摆放或者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这些都是作者在器皿中的体悟。

总之,无论选器皿还是摆放器皿,都像是对人才选拔和安置一样。作者说到:“设官授职者,期于人地相宜;安器置物者,务在纵横得当。”有人才却不善于任用,那么就跟没有一样。同样,玩古董器皿者,不懂得其中的美的原理,那么又有何用呢?

不过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般人都认为“饮馔部”是李渔讲求饮食之道的专注。他主张于俭约中求饮食的精美,在平淡处得生活之乐趣。其饮食原则有人概括为二十四个字诀,即:重蔬菜,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这正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饮食的美的追求。饮馔部也分为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