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合集下载

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契约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双方共同认可的约定,它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同时也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下面我们将探讨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心理契约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管理,教师需要主动和学生建立心理契约。

通过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尊重学生的观点,教师可以在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的关系,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遵守规定。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心理契约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心理契约基于自愿和互惠原则,因此,学生们签署了心理契约,意味着他们同意自己将遵守其中的规定。

这种自愿的接受规定会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班级纪律。

第三,在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可以帮助解决班级内部的矛盾。

在任何集体中,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容易发生矛盾。

建立心理契约可以让学生们互相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问题,让学生们在沟通中保持相互尊重的态度,更好地解决问题。

最后,在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可以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心理契约的本质是一种互惠和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能够打破班级中的分裂和对立,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和合作精神,从而更好地推动班级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建立了心理契约之后,都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问题,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的共同努力,而心理契约的建立,将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和思路,促进班级内部的和谐发展。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契约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杨格(Daniel Yankelovich)在1968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人际关系中,人们会根据他们与他人之间的隐性契约来相互行动。

这种隐性契约形成了一种心理契约关系,能够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小学班级管理方面,心理契约理论可以为教育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可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健康的心理契约: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契约关系。

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可以传达出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并通过积极的肯定和奖励来激励学生积极行为的产生。

同时,教师也可以明确学生需要遵守的规则和约定,让学生知道他们在班级中的责任和义务。

2.促进合作与互动:基于心理契约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协作、相互支持。

通过合作和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从而建立起更为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

3.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契约理论强调在人际关系中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可以建立起一种亲切的、信任的心理契约关系,让学生在班级中感到安全和舒适。

4.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治能力:基于心理契约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治能力。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在规定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和决策。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约定一些契约来要求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

这样,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纪律和自律习惯。

总之,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契约关系,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展。

这一研究可以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班级管理化有形为无形——“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班级管理化有形为无形——“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 '— —— r — -— — — , —— —= _ _
_
二’ .二二 一 二 T_ = 二=
班 级 管理 化 有形为 无 形
“ 心理 契 约’ ’ 在班 级 管理 中的应用
_ 江 苏省 无锡市 张 泾中学 沈 美芳 /文
萨迪寓言 中有这样 一则故事 : 有一 个青年人 , 他 走在前 面,


有形管理
制定有形的班 级管理 制度— —构建 “ 心理 契约”
寓言 中的 青年 人和 羊并 不 是一开 始 就达 到这 种和 谐 状态 的, 青年人 最初 对羊 的管理方 式是 通过 绳子 。 对于 一个新 的班
集 体 来说 , 开始 阶段 属于 建设 阶段 , 师生 的初始 关 系就 如同青
个 名词。 其最初 主要 用于 企业 管理方 面, 它的 意思 我们可 以描
在 企业 管理 中, 心理 契约 是联 系企业 与 员工的一 种隐性 述 成这 样 一种 状 态 : 企 业的 成长 与 员工的 发 展所需 的满 足条 约呢 ?
其核 心 是 员工满 意 度 。 而 将这 一 理 论 应 用到 班 级 管 理 件虽然没有 通过一纸 契约载 明, 而且因为条件是 不断 变动的也 1 2 9 1
创 新 管 理
导 来展 开管理 。 班主 任要充分 认识 班级 学生 的个体需 求 , 对 不 与学 生 建立 良性沟 通 , 以此 了解学 生内心的 需求 , 并 让其 得 到
同的学 生采 取 不同的激 励措 施 , 充分 调动 学生的 积极 性 、 主 动 外 显, 得到及时 的了解 、 满 足或消 解。 师生 及时有效 的沟 通, 可 性, 启 发学生 的自觉性 、 责 任感 , 激发 学生 的潜能 和个 性 , 提升 以 削弱和消 除消 极因素 , 促进 师生建 立信 任的 关系 —— “ 亲 其 学 生的素 质和 能力。 例如 , 笔者 在接 手 一个 新班 级 的时 候 , 往 往是 先从 正 面、 师, 信 其道”, 让班 级管理 稳步发 展。 和谐、 有 效 的 师 生沟 通 可 以 从 “ 两头” 做 起, 这里的 “ 两

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运用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运用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运用研究一、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层组织,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中,“心理契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逐渐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本文将对心理契约的定义与特点、小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应用策略与方法、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提高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应用的成效评估、针对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学生制定相应心理契约策略、增强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心理契约的定义与特点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相互期望和义务,这些期望和义务在组织和个人之间并不一定被明确规定出来,但却隐含在双方的关系中。

在教育领域中,心理契约可以被理解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期望和义务的一种心理约定。

心理契约的特点包括:隐含性、主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

三、小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家庭背景和师生关系等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契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建立起正确的心理契约。

四、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应用策略与方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理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增强家长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五、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契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效果,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通过对一些成功的小学班级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心理契约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
观察班级的课堂氛围是否更加活跃、有序,学生是否更加投入学 习。
班级凝聚力
评估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班级整体向心力。
师生关系
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否和谐,学生是否尊重并信任 老师。
教师管理能力评估
课堂管理能力
01
评估教师在课堂上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否能有效地引导
学生学习。
沟通协调能力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的优势与局限
• 提升教育质量:心理契约理论有助于改善师生关 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进而提升 教育质量。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的优势与局限
实施难度较大
心理契约的建立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配合,实施起来难度较 大。
适用范围有限
心理契约理论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不太适 用。
04
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的效果评估
学生个体发展评估
学习能力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情感发展
关注学生在班级中的情感变化,如是否更加积极 、自信、合作等。
社交能力
评估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中的表现,是否能 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班级整体氛围评估
课堂氛围
推广心理契约理论
积极推广心理契约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和改进管理方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学 生的个性化需求,限制了 学生的全面发展。
沟通不畅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 沟通渠道有限,影响信息 传递和反馈。
传统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刍议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刍议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刍议小学班级管理的创新实践作者:张永生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07期“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西方OB领域与HRM领域于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现代化管理理论。

经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心理契约属性具有一定的期望性,其特点在于强调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

而其中所涉及的具体问题,也多为组织中的共性存在问题。

从社会性的角度来讲,学校班级管理,其主体都是一个具有微观性的独特组织,其中也势必会涉及诸多有关心理契约的问题。

一、改善教师教学及自身成长从班级管理的角度来讲,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心理契约的双向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班级的管理者,同时也要形成有效的心理契约双方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维护师生之间的组织性与契约性,同时还要重视与学生的平等沟通。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班级管理心理契约的合理性与共同性心理气氛,防止学生因理解水平局限性与知识阶段性变化所产生的心理契约破坏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应通过更多的途径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教育素养,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逐渐成为心理契约关系中的引导者。

二、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马斯洛认为:“在人的需求关系中,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往往是影响人们生存状态的两大重要因素。

其中保健因素包括工作条件、工作收入等,若这些因素无法得到满足,人们则必定会产生不安与不满的心理情绪,而当这些条件得到满足后,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的激励情绪效应。

成就感、认同感以及个人价值,都属于人类在工作状态中的激励因素表现,这些因素在得到满足后,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组织中成员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能使其创造出更多的正向价值。

”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的保健因素则属于最底层的价值需求。

而在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更倾向的则是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激励因素,通过满足学生的理想追求与个人认同感等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我效能。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效用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效用
班级管理 中的心理契约效用
◇ 张 苇
在 处理学 生错 误时,处 罚要 宽,批 评要严 摘 要 班级管理既要有 刚性纪规 ,也要有 柔性 契约 。心 要宽,大 事要严 ; 作为班主任要善于审时度势, 灵活掌握 “ 宽” “ 严” 理 契约 弥补 刚性管理 的 易脆 性 ,使班 级管理效 力增 强,对师生 在班级管理 中, 发展具有 双赢效 用。


心理 契约在班级 管理 中的效用
契约,意 味着学 生对班主 任的期望作 出了积极 的回应,而不是 逃避 。为 了实现对班主任 的承诺,学生必 须 自觉地约束 自己的
行为,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就有利于班级中良好秩 1 、弥补 刚性 管理的过度强 制性 。校规班纪具有 刚性要求, 序的形成。 这 是必 要的 。但是刚性纪规并非万能,而且有时还有过度之嫌 。 5 、强 力提高 学 习效率 。师 生之 间 良好 的心理契 约,可 以 过度的 刚性 管理如不和 适度宽松 的班 级心理契 约相结合,往往 充分发挥学 生在学 习上 的主体作用 ,使 学习成为学生 发 自内心 会导致班级管理的过度紧张而滋生矛盾,使管理产生易脆崩溃, 的需要 ,而 不是被动地顺 从教师 的要求。当学生 的学 习主体性 从而降低管理效用。 得以调动之后,学习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 在班 级管理 中,宽和严 是辩证统一 的。二者追求 的最 终 目 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达到班级管理的高质量,这是它们的统
级就不会产生生机和活力 。因此, “ 宽”和 “ 严 ”是两 个不可分 还会影 响到他人和集 体的利益 。个 人的行为一定 要符 合集体 的
割的侧面,不能失之偏颇 。所 以,班级管理 中既不能一 味从宽 , 各种规 范才可能被集 体接纳 。二是 要明确投入和 收益之 间的 因 否则宽而无度, 管理松散而无章法, 会导致人心涣散 , 组织软弱 , 果关联,要有所收获必须要有所付出。三是班级中必须要有责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契约理论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建立的一种非正式的协议关系,旨在实现双方互利互惠的目标。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心理契约关系,因此可以利用心理契约理论来进行班级管理的创新研究。

一、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契约关系小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他们的需求和权益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契约关系,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提前和学生商讨班规,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的规则和制度,让他们有参与决策的权力和感觉。

二、强化契约的执行和约束力心理契约的执行和约束力是建立有效的班级管理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约定契约的内容和责任,提高学生对契约的执行力。

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每周一次的班级会议,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互相监督和评价。

三、建立公平和公正的契约机制公平和公正是心理契约的重要特征,也是建立良好班级管理的基础。

教师应该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并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教师可以设立奖励和惩罚机制,保证契约的公平和公正执行。

四、建立互利互惠的契约机制心理契约的核心思想是双方共同达到互利互惠的目标,这也适用于班级管理。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应的权益和奖励,同时要求他们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教师可以设立班级荣誉榜,每周评选表现出色的学生,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

心理契约理论认为,持久和稳定的关系有助于契约的持续有效。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愿意长期参与和支持班级管理的工作。

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解决。

通过上述的创新研究,可以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性,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心理契约理论对班团组织管理的启示报告

心理契约理论对班团组织管理的启示报告

心理契约理论对班团组织管理的启示——以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为例苏州大学医学部团委陈真【摘要】本文通过对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的网络问卷调查,了解了广大本科生对班团组织管理的认识和看法,分析了班团组织管理现状,探讨了班团组织管理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班团组织管理和谐心理契约大学生基层班团组织是高校团建工作的基础,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他们成才的起点。

在大学校园内,重视班团组织的创建,有利于大学生之间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调适紧张学习与社会压力带来的情绪波动,健全认知,培养个性,消除人际沟通障碍,走向成功。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15号)文件精神,结合苏州大学本科生实际,抓住本次团校课题契机,我们计划并实施了本次问卷调查,以了解班团组织管理的现状,寻求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结班团组织建设的新思路。

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们结合了组织管理学当中的心理契约理论。

心理契约的定义: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心理契约的特点:主观性、双向性、动态性结合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内容、形成和调整,及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我们发现,心理契约理论不仅仅应用于企业和员工之间,在高校班团队伍建设中也有体现。

班团干部和普通同学虽没有明显上下级区别,却始终是一种管理者和成员的关系;班团组织和班级同学就是一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

由此可见,心理契约理论对班团组织管理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

一、研究设计(一)研究思路本次调研采用网络问卷形式,选取苏州大学本科生尤其是医学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充分发掘心理契约理论在高校班团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从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方面入手调查不同年级班团干部对班级工作的看法和建议,从班团干部和班级普通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比较来揭示矛盾的本质原因。

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契约构建班级文化

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契约构建班级文化

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契约构建班级文化摘要班级文化是指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共同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设班级文化并非易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自己的内在形成机制。

本文则通过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对班级文化的构建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契约班级文化构建一、心理契约与班级文化心理契约是提高组织绩效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师生之间同样存在某种心理契约。

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及学生对班集体的期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联系,师生之间通过“要约”做出“承诺”,那么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契约。

班级文化是指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共同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它能够凝聚班级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是推动班级不断前进的动力。

学生的心理契约与班级文化共同渊源于个体的价值观,因而具有相同的特征:内隐性、动态性、客观性和渗透性。

因此,心理契约与班级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彼此影响。

一方面,心理契约是班级文化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班级文化影响着心理契约的形成。

二、心理契约与班级文化的相互作用尽管学生的心理契约和班级文化在不同载体上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由于具有共同的渊源,它们都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行为或班级制度的框架里,而成功的班级文化大都是积极向上的。

首先,班级文化管理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心理契约是其价值观念及个性的体现,是其对班级的主观期望。

学生心理契约会以其具体行为在班级的各项学习及活动中展示出来。

而班级文化最终也会外化表现为学生的具体行为。

建设班级文化是希望学生的行为能符合班集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生心理契约内含的价值取向与班级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一致,直接决定着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可、接纳程度。

其次,在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中,班级文化起着很大的作用。

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理契约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班级精神、班集体的制度规范等,会对学生及其心理契约造成一定的影响;班级文化中暗含的班主任对学生的承诺及奖惩,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一、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班级管理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注重纪律和规则的执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

而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班级管理方法,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建构的心理契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方法,以期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心理契约理论的理论基础心理契约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丹尼学提出的,指的是个体之间或组织之间相互间的一种非正式协议,体现了各方对待期望、诉求和责任的认知、信任和约定。

心理契约被视为一种非正式的、隐性的、主观的、双向的和基于互信的合同。

在教育领域,心理契约理论被运用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中,强调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信和互动,通过共同建构的心理契约,实现教育目标。

1.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和互动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信和互动是关键。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互动和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进行调整和帮助,让学生在信任和尊重的氛围中成长。

2. 共同建构的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建构心理契约,即在教学过程中,双方共同商定课堂规则、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制定双方都能接受的学习目标和规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班级管理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4. 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班级管理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合作学习。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契约理论认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契约,契约双方主动地去规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可以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和互动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从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更加自主和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心理契约理论还提出,心理契约需要具有可信度、可行性和可识别性。

具体来说,心理契约需要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同时要考虑到各方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制定出可行的规则和互动方式。

此外,心理契约的内容应该具有可识别性,即每个人都能理解和遵守。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以按照心理契约理论,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和互动方式。

在制定规则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同时,班主任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制定出可行的规则。

在制定互动方式时,班主任可以与学生协商,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增强班级凝聚力。

除了制定班级规则和互动方式外,班主任还可以采用心理契约理论来解决班级中的冲突和问题。

在冲突解决中,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解决方案,让学生参与到解决过程中来。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解决中,班主任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解决方案,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班主任在采用心理契约理论来管理班级时,还需要特别注意心理契约的执行和监管。

班主任需要不断地与学生沟通,确保心理契约的实施效果。

在执行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心理契约,以适应班级管理的需要。

在监管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确保班级的秩序和稳定。

综上所述,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可以为小学班级管理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心理契约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心理契约是指个人或组织在互动、合作、交往中所建立的一种心理合同,是双方心中对于彼此的期望、承诺和信任的一种心理契合。

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建立合适的心理契约对于提高班级凝聚力、建立互信关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拓展心理契约的范围心理契约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期望和承诺,还应该与家长、同学之间建立心理契约,形成多元化的心理契约关系网络。

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以促进家校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同时,小学班级管理也可以借助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内部心理契约,加强班级协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二、注重心理契约的沟通心理契约的质量取决于沟通的质量,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良好沟通。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聆听学生的心声。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做好及时沟通,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反馈学生的表现和进步。

而在与同事之间的交流中,教师也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探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三、强化心理契约的实践心理契约需要通过实践得到进一步强化,班级管理也需要不断地通过实践进行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会、班级活动等形式,加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与教师、同学之间的心理契约。

建立心理契约是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充分的沟通、多元化的心理契约关系网络和不断的实践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将心理契约理念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促进教育教学的进一步深化。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曹培敏[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班级管理方法的评述引出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践研究和调查问卷,指出班主任和学生缔结心理契约之后,如果能够很好地履行班级管理技能责任和敬业品格责任,将会提高小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总体满意度,学生学习绩效也将得到一定提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契约,满意度,学习绩效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方法当前,小学班级管理方法虽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但是,以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刚性管理仍然是小学班主任管理班级时采用的主要方法。

刚性管理脱胎于科学管理理论,这种管理方法侧重于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课间行为,甚至涉及同学相处、师生相处等各个方面。

表面上,在大班额背景下,刚性的小学班级管理虽然有着较高的管理效率,但是学生感受不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关爱,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承受的心理压力往往较大,不利于小学生天性的释放,有悖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的意义小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是班主任和学生双方对对方应该付出什么同时又应该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班主任和個人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

班主任在心理契约中较好的履行心理契约责任不仅体现了人本主义班级管理理念和情感管理理念,还有助于学生期望的达成,使之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增强积极、愉悦的心理体验,进而促进学生品德和智力发展。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实证为了验证心理契约理论及相关方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措施有三个方面,第一,在三到六年级选取了四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对班主任进行了心理契约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培训,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按照心理契约理念进行班级管理。

第二,为了验证心理契约管理班级带来的成效,我们对四个班级226位学生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第一次问卷调查是在班主任开展心理契约管理班级之前,称为前测。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

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其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心理契约,源自心理学领域,是一种隐含的、非书面约定的个人与组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期望。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这种心理契约表现为学生对班级、教师以及自身学业的期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满意度,增强班级凝聚力,以及缓解学生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二、高校班级管理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当前,高校班级管理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学生心理问题多样化和复杂化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例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自我认同危机等。

其次,学生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是班级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学生往往对大学生活抱有过高的期望,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容易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最后,传统的管理方法在应对这些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基于心理契约的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班级管理策略。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以此为基础构建心理契约。

其次,通过班级活动、团队建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再次,加强师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通过学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目标,减小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在实践中,某高校的一个实验班级采用了基于心理契约的班级管理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他们了解到学生对自由、平等的氛围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有着强烈的期望。

于是,班级管理者与学生共同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明确了彼此的责任和期望。

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团队活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一年后,该班级的整体满意度和学业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

四、对比分析:传统方法与基于心理契约方法的优劣与传统的命令式管理方法相比,基于心理契约的管理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更注重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期望,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它能更好地适应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班级管理更具灵活性和有效性。

浅谈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论文

浅谈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论文

浅谈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论文浅谈心理契约的高校班级管理论文随着“95 后”甚至“00 后”走进大学的校园,很多老师们开始不断地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大学生那么“听话”了,“代沟”越来越大,他们特立独行,有着独特的个性和想法,对问题的认识也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感性思维,简单地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生手册》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还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因此作为辅导员,要对学生管理工作有新的认识。

如何能让学生真正把辅导员当成他们的朋友、兄长,从内心深处接受辅导员,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做好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

要做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班级管理是基础,班级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它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其中辅导员的管理方式对班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性格特征制定班级建设的目标;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如何构建优秀班集体;如何营造学生更好成长的氛围,圆满地度过自己美丽而又难忘的大学生活;如何与学生间相处和谐融洽,是很多辅导员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其实辅导员对学生有着很多的心理期望,而学生对辅导员同样也有很多的心理期望。

比如大学生会希望自己的辅导员是一个平易近人、容易相处的人;是一个公平公正、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人;是一个道德高尚、博学多才的人。

同样,辅导员也对自己的学生有期望,希望学生是一群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能珍惜大学时光、充分完善自己的学生。

这种相互期望就形成一种心理契约,相互期望就是师生双方达成心理契约关系的基础。

1.心理契约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内涵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阿基里斯(Arigyris)提出来的,阿基里斯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同时把“心理契约”引入了管理领域。

他认为除正式经济契约规定的内容外,员工与组织之间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略谈教学团队合作中心理契约的调节作用

略谈教学团队合作中心理契约的调节作用

略谈教学团队合作中心理契约的调节作用教与学的团队合作中可能经常存在破坏团队组织效能的偏离行为,例如,团队中有的成员可能在工作时间上网娱乐,聚众聊天;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诸如此类的资源浪费、怠工、工作倦怠等工作中的组织偏差行为,都是普遍存在于工作场所之中的不和谐行为。

和谐的工作关系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工作关系不和谐的团队,成员与团队之间缺乏和谐的心理契约,容易引发团队冲突,降低团队工作成效。

一、团队中民主式成员参与的协调效应建立和谐团队合作关系的核心就是民主式的成员参与,建构利益一体型的工作关系模式。

民主式成员参与的团队合作关系是以工作关系、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利益一体型的社会关系,其性质必然体现国家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制度性特征。

Wall(1977)认为团队中的成员参与是指团队成员与团队管理者在商讨团队有关事项的过程中投入的程度。

Kanter(1980)认为团队中的成员参与是成员与团队管理者通过分享经验和采纳建议,在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自己的目标。

Stohl(1984)认为成员参与是指在团队日常工作和做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与团队管理者互相沟通交流的一种形式。

团队合作中民主式的成员参与符合社会人理论的假设,社会人理论假设交往需要是个人参与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个人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得到意义。

民主式的团队成员参与组织行为之所以能起到协调和谐团队合作关系,减少团队冲突,减少或抑制工作场所中的不和谐组织行为的发生,其中介效应在于通过民主协商式的沟通机制,团队成员与团队之间建立了和谐、稳定、利益一体型的心理契约,并从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交往中体验到生活的意义。

“心理契约”即组织与成员双方预设的内隐的各种期望(Levinson,1962)。

工作中的社会人假设,个人并不是工作的机器,个人在工作中希望寻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达成心理契约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自我价值的实现。

成员是否与组织或团队达成心理契约的意义远远大于工作获取薪酬本身。

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摘要:心理契约理论强调契约双方的共同参与,这与现阶段班级管理的理念一致。

文章从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对师生双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在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构建心理契约型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心理契约;教师;学生;班级文化心理契约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和书面契约相对应的一种概念,是一种非书面化、未成文的契约,是契约双方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1]。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以规章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契约之外,往往还存在一种不成文的管理形式,即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

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师生双方之间的心理契约有着较强的能动性,积极的心理契约会使班级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一)运用心理契约理论使班级管理从刚性化转向柔性化传统的班级管理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管理呈现出一种刚性,这种刚性管理虽然短期之内效果好,但是管理过于刚性,不利于良好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2]。

心理契约虽然是以一种未成文的制度形式出现,但其本身依旧具有管理功能,且具有弹性,处理具体事务时应变能力强,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更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弥补学校班级管理中刚性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的缺点。

(二)心理契约理论的运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倾向于单向管理,即教师管理学生。

心理契约理论下的班级管理是双向管理,基于心理预期,教师期望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全面发展,学生期望教师教学能力强、有责任心、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按照对方的期望提升自己,那么师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契约,这种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班级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心,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相反,师生之间不良的心理契约则不利于班级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团队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更有利于某项目标的完成。

而作为一名教师,引导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建立信任,互相协作,成为一个融洽、和谐的集体,既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理论素养的支撑。

一、问题的提出
为应付高考,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竞争型的教育,通常表现形式以成绩排队的形式来确认优劣,更加着重于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强调。

正基于此,我们的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也就独立于他人进行自我的学习,回避与他人的交流,这与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心理契约是构建和谐班级团队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期望,是组织中双方关系权益和责任的一种主观心理的无形约定,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适当的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职务的晋升。

三、运用心理契约构建和谐班级的可行性
在我们简要了解契约的发展后,我们发现,心理契约可以应用于我们现在的班级建设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心理契约主要论述的是企业,他的对象是员工,是成年人,但学校心理学作为大众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契约在引导学生,家长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班级团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有利于这一理论的拓展。

2.学校、教师、家长有共同的教育目标,班级管理得到家长的信赖,班级工作处于和谐状态时,家长、学生就会对教师、班集体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就会支持班级工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发挥出较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老师、学生的相互信任,它反过来又会促进心理契约向更高的平衡发展,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会促进和谐班级的建设。

3.与企业不同的是,学生的任务比较单一:他们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不存在报酬和培训、晋升的问题。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各种德育活动中采用各种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兴趣不同者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认同,让学生对班级有着自己的归属感,达到构建和谐班级的目标。

四、怎样构建和谐班级
1.用心灵上的互动构筑师生、生生关系的桥梁
学生源于各种家庭条件,同时自身经历而形成的各种优势和劣势,造成班队学生中心理上的不平等。

家庭条件好
的因为教育投入大,学生自信心强,较为活跃,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缺乏自信,表现为沉默寡言或不活跃。

心理契约本身是为了在学生中不论各自的条件,互相认可,在互相交往中明确彼此的权利和责任。

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需要明了我们进行组织管理的目的: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弥补一些不利因素,因此,班主任首要任务是搭一个平等的平台或表现为一种姿态,让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

2.共建一个共同认可的制度是和谐班级的保证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班级都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是对一些不规范行为、不良行为的约束,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

对良好行为的奖励和不良行为的惩戒制度的形成,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从心理上加强对良好行为认同和对不良行为的否定、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使班队中的学生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3.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大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融合
(1)我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相互交流,亮出自己的优点,坦承自己的缺点,每个学生就会摆正自己的心态,充分认识到我的“这一个”不是班上的唯一,我的长处对这个班队有益处,我的存在有着一定的价值。

这样有利
于今后日常活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让他们明白:我和大家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优点,也有着各自的小缺点。

有着相互之间的了解,大家就能做到相互理解,互相包容,为和谐班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充分利用班队之间的竞赛活动,提高凝聚力。

运动会是典型的班队竞赛活动。

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才能“潜伏”的学生会展示他们的长处,让他们认可自身价值,提高他们的自信,使之能更好地带入到大团体中,也使其他学生认识到班级集中,这批学生是不可或缺的。

这样,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破除了心理障碍,还有其他的各种才艺竞赛等等,教师应充分把握好每一次机会,并且要在每次比赛后,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

班集体是一个由多个不同个性的人才组成的,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消除学生的个性,而是张扬学生的个性,把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相互理解,要求他们互相包容,以此达到“利利相生”“共生共荣”。

让学生对自己的集体有着荣誉感和归属感,愿意为这个集体的荣誉付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花船庙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