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用心理契约理论构建与谐班队的探究

团队精神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理解与合作,更有利于某项目标的完成。而作为一名教师,引导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建立信任,互相协作,成为一个融洽、和谐的集体,既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理论素养的支撑。

一、问题的提出

为应付高考,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竞争型的教育,通常表现形式以成绩排队的形式来确认优劣,更加着重于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强调。正基于此,我们的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也就独立于他人进行自我的学习,回避与他人的交流,这与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二、心理契约是构建和谐班级团队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期望,是组织中双方关系权益和责任的一种主观心理的无形约定,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适当的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职务的晋升。

三、运用心理契约构建和谐班级的可行性

在我们简要了解契约的发展后,我们发现,心理契约可以应用于我们现在的班级建设中,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心理契约主要论述的是企业,他的对象是员工,是成年人,但学校心理学作为大众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契约在引导学生,家长维持动态平衡的关系对构建和谐班级团队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也有利于这一理论的拓展。

2.学校、教师、家长有共同的教育目标,班级管理得到家长的信赖,班级工作处于和谐状态时,家长、学生就会对教师、班集体有着较高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就会支持班级工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就会发挥出较高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基于老师、学生的相互信任,它反过来又会促进心理契约向更高的平衡发展,这样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会促进和谐班级的建设。

3.与企业不同的是,学生的任务比较单一:他们以提高能力为目标,不存在报酬和培训、晋升的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各种德育活动中采用各种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兴趣不同者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认同,让学生对班级有着自己的归属感,达到构建和谐班级的目标。

四、怎样构建和谐班级

1.用心灵上的互动构筑师生、生生关系的桥梁

学生源于各种家庭条件,同时自身经历而形成的各种优势和劣势,造成班队学生中心理上的不平等。家庭条件好

的因为教育投入大,学生自信心强,较为活跃,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缺乏自信,表现为沉默寡言或不活跃。心理契约本身是为了在学生中不论各自的条件,互相认可,在互相交往中明确彼此的权利和责任。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需要明了我们进行组织管理的目的:即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运用各种方法来弥补一些不利因素,因此,班主任首要任务是搭一个平等的平台或表现为一种姿态,让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

2.共建一个共同认可的制度是和谐班级的保证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班级都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是对一些不规范行为、不良行为的约束,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对良好行为的奖励和不良行为的惩戒制度的形成,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从心理上加强对良好行为认同和对不良行为的否定、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使班队中的学生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3.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大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心理融合

(1)我们可以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相互交流,亮出自己的优点,坦承自己的缺点,每个学生就会摆正自己的心态,充分认识到我的“这一个”不是班上的唯一,我的长处对这个班队有益处,我的存在有着一定的价值。这样有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