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15-18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2.怎样理解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3.怎样科学研究教育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5.当代教育心理学面临哪些主要研究领域?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识记】P3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 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

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

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一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

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

教育心理学的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

首先,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

其次,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

[电子书+打印版]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文章来源:才聪学习网/教育心理学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方面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这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统考2019年研]A.差异性B.阶段性C.顺序性D.不平衡性【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关键期是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不同时期的关键期体现了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人的身心发展并不总是匀速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如个体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发展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期。

2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能力分组教学,它推崇不同背景、能力及倾向的学生共同学习。

为其提供有力支持的理论是()。

[统考2019年研]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D.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常常也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建构。

3根据问题的构成要素特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

[统考2019年研] A.结构不良问题B.结构良好问题C.一般性问题D.认知性问题【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问题可以分为结构良好的问题和结构不良的问题。

结构良好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结构不良的问题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条件和解答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属于结构不良问题。

4谢老师在班会上问学生:有个同学在上课时对老师说了不敬的话,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学生们自由发言,说出了各种可能的师生互动方案。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与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与学的评价)【圣才出品】

第18章教与学的评价一、选择题1.能够测量学生的陈述性知识的方法是()。

A.概念图B.操作评定C.案卷分析D.观察【答案】A【解析】概念图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一种测评方法,能够测评学生的陈述性知识。

概念图作为评价学生认知结构的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某个知识的理解,用图的方式来表现其中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

2.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高考则是一种()成就测验。

A.效标参照B.常模参照C.标准化D.正式【答案】C【解析】标准化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高考是一种标准化测验。

3.下列不属于学生学习成效测评结果报告的作用是()。

A.改善教学,激发学习动机B.向外界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宣传C.向家长报告,协调家校教育D.便于管理和指导【答案】B【解析】测评结果报告有三方面的作用:(1)改善教学,激发学习动机;(2)向家长报告,协调家校教育;(3)便于管理和指导。

不包括向外界展示学校的教育水平,为学校宣传。

二、概念题1.信度答: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其中包括时间上的一致和评分上的一致性。

例如,如果在三种互不相干的地方和氛围下,每次的回答都是相同的,那么这样的信息被认为是可信的。

通常,主观题的评分者信度较低,客观题的评分者信度较高。

明确评分标准,对评分人员进行培训,能提高评分者信度,增加题目数量也会提高测评的信度。

2.效度答: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例如,学生在完成一份有10个题目的加减法测验后,他做对了9个题目。

如果这个测验是有效的,那就可以推断出:随便让这个学生完成同样类型的题目,即使是测验题中没有出现过的题目,他都能做得一样的好。

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因为一个低效的测验,即使有很好的信度,也不能获得有用的资料。

3.测量答: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据此对学生现有的行为水平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它要回答的是“程度”的问题,是评定做出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策略)【圣才出品】

第6章学习策略一、选择题1.学习策略一般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A.记忆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思维策略D.学习方法【答案】B【解析】麦基奇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它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是()。

A.元认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组织策略【答案】A【解析】元认知策略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根据定义,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等方式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

因此,答案选A。

3.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智力技能B.学习自觉性C.元认知策略D.自我意识【答案】C【解析】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使学习者在学习时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来学习或解决问题。

本题中通过制定学习计划、自我监督和调控来促进学习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因此选C。

4.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管理策略D.复述策略【答案】B【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0-18章)【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10-18章)【圣才出品】

第10章教学策略一、概念题1.教学策略[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其含义为: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2.有效教学策略[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为最大程度地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是针对教学策略的效果而言的。

有效教学策略的获得与实施是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和条件。

有效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系统综合性、灵活性、启发性等。

影响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状况、教师的自身素质、课堂教学的环境等。

二、论述题1.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1)精细加工策略的含义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在简单知识的教学中主要是指导学生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在复杂知识的教学中,可采用指导学生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2)精细加工策略的内容①记忆术记忆术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它能在新材料和视觉想象或语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比较流行的一些记忆术有以下几种:a.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名师张大均习题详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4 / 3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随物质工具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 b.其本身的使用又促进了物质工具的发展。 ③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以及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 级心理机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文化历史 的制约。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的。 (2)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转化的标志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由主体按预定目的自觉引起的。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 ③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高级心理结构是在儿童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各种心理 机能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认知结构的转换性和自调性形成的。 ④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随年龄增长,儿童不断社会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人。 ⑤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最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 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认知发展与教学 ①教学的含义 维果茨基提出教学有广狭义之分,包括: a.广义的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 b.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 ②强调活动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经验包括以下两类:
a.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
b.逻辑—数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③社会经验
社会经验,是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问题解决教学)【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问题解决教学)【圣才出品】

第11章问题解决教学一、选择题1.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答案】A【解析】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1)给定,指问题的初始状态;(2)目标,指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3)障碍,指给定和目标之间必须经过思维活动才能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通常是问题解决过程的中介步骤,也称为算子。

也就是说,当情境处于某一状态而问题解决者希望能进入另一种状态,而这时又存在某些障碍物阻碍状态转换的顺利实现,这时就出现了问题。

桑代克认为:问题就是有机体缺乏现成反应可以利用的刺激情境,解决问题也就是有机体获得对新的刺激情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过程。

所以答案选A。

2.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A.运用公式S=πR2计算R为15cm的圆的面积B.系鞋带C.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D.打电话【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一般是指形成一个新的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解决方案。

A项只是将已有的定理直接运用于新的情境,不构成问题。

BD两项不是新的问题。

3.个人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观念的数量,表示的是创造性的什么特征?()A.独创性B.变通性C.流畅性D.新颖性【答案】C【解析】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三个特征。

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那种能力。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那种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我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4.下面各项中不属于“问题解决”特点的是()。

A.问题解决是思维过程B.问题解决是学习过程C.问题解决是回忆过程D.问题解决是探究过程【答案】C【解析】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知情境转化为目的情境的认知过程。

问题解决者需要超越对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将所学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产生一个解答,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圣才出品】

第16章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答案】A【解析】教师使用非言语线索能消除许多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2.以下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B.课堂环境的制约性C.影响的相互性D.过程的持续性【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课堂环境的制约性、影响的相互性和过程的动态性。

过程的持续性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

3.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班级约定是已经确立好的规则,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约定,因此属于群体规范。

4.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称为()。

A.师生关系B.师生互动C.教学交往D.师生沟通【答案】C【解析】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教学交往与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及师生沟通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交往发生在教学情境之中。

二、简答题1.简述教学交往的原则。

答:(1)平等与尊重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指在教学交往中,作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刀切。

②学生要尊敬教师,理解教师的要求,尊重教师的劳动。

(2)互动原则互动原则要求首先接纳、肯定、喜爱交往的对象,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愉快的气氛,产生互动效应。

贯彻互动性原则时,要注意:①教学交往的信息与交往意图要协调一致,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意沟通以引起心向或目标的一致性;②师生交往应与具体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协调一致,使师生处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之中。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 第16章~第18章【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 第16章~第18章【圣才出品】

第16章教学交往与课堂管理16.1复习笔记一、班级人际关系与课堂管理1.班级人际关系(1)班级人际关系的内涵班级人际关系,是指在班级中形成的,师生、生生间稳定、多维的心理关系综合体,包括以下两个维度:①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根据交往中的组织关系划分,可分为:a.正式关系,是指在组织形式上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群体间的角色关系,如班干部与学生之间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非正式关系,是指班级成员,由于某些相似性,以情感为基础形成的不被规定的,自发形成的关系,如班级成员间自发组织的业余兴趣小组。

②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根据交往者之间的角色划分,可分为:a.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情境下,通过互动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b.同伴关系,是指同学间在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心理关系,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同伴关系的类型,包括友好型、对立型、疏远型三种。

友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③角色期待与角色意识a.角色期待,是指由于班级成员在班级中扮演的不同角色,班级对其不同的行为要求。

b.角色意识,是指班级成员明确自己在班级中,应当承担何种角色的意识。

角色意识是个体按角色期待行事的前提。

(2)班级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班级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包括以下三种心理成分:①认知因素,是班级人际关系的最显性层次。

师生交往中,包括三种认知与评价:教师对学生的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和评价、学生之间相互的认知和评价。

②情感因素,是保证班级人际交往和谐、有效性的隐性前提,是师生、生生间特殊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感上的相互认同、接纳。

③行为因素,是班级人际关系的最直接层面,直接反映人际交往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以行为方式的一致性程度作为判断交往关系亲疏的标准。

(3)班级人际关系的类型①同伴关系的作用a.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第一,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被同伴接纳和拒斥有关,学生的学业成绩越高,越有可能被同伴接纳,成绩越低,越有可能被同伴拒斥。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圣才出品】

第14章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一、选择题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B.社会化人格C.精神面貌D.精神状态【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2.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

A.积极的社会功能B.应有的责任能力C.应有的责任义务感D.道德精神面貌【答案】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答案选A。

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答案】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

4.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做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

A.什么事也做不下去B.痛苦不安C.感到惴惴不安D.感到极端焦虑【答案】D【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在脑海里的某些不需要的或闯入性想法、怀疑或冲动等,患者知道这些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想要试图忽略、压制或用其他思想、动作来对抗它,但无法摆脱,因而焦虑和苦恼。

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却不得不去,因为如果不做,就会感到非常焦虑。

因此选D。

5.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15章 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圣才出品】

第15章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一、选择题1.班级人际关系的构成成分不包括()。

A.认知成分B.态度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答案】B2.个体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紧张和焦虑称为()。

A.焦虑B.抑郁C.群体压力D.人群恐惧【答案】B3.以下不属于同伴关系类型的是()。

A.结伴型B.友好型C.疏远型D.对立型【答案】A4.以下不属于师生关系类型的是()。

A.民主型B.交流型C.专制型D.放任型【答案】B二、概念题1.班级人际关系答:班级人际关系是指学校班级环境中,班级成员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班级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班级内成员间心理距离的基础。

2.非正式群体答:非正式群体指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

大多数班集体都由一些小群体构成,而大多数学生又都在某个小群体中充当着一定的角色,这就构成了班集体中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3.师生关系的类型答:(1)民主型民主型教师不仅能够尊重学生,而且还能够与学生平等相待。

他们往往能够倾听学生意见,有事同学生商量。

而学生往往能够同教师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

他们不仅向教师吐露自已的心声,而且有意见和建议时也能够大胆表达,并且可以积极获得教师的反馈。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容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专制型专制型教师以权威自居,习惯于居高临下,发号施令,要求学生绝对服从,通常不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权威进行挑战。

他们多使用单向的交流方式,在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从与教师的交往中获得必要的心理满足,因此也难以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放任型放任型教师由于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疏于管理,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情感、心理上距离遥远。

而且采取这种管理方式的教师,平时跟学生的交流机会比较少,缺乏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交互作用条件,因此也难以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

《教育心理学》第3版名师张大均讲义和习题解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的学科。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②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③教育心理学不仅要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要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策略。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的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因此,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a.研究主体(师生)心理活动的一般机制和规律;b.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主要指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层面a.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体系;b.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c.研究教与学情境中可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d.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e.新兴研究课题,如美育心理问题、教育社会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等。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与体系(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①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兼具有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特点和规范。

②从学科任务看,它既是理论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学科,承载着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等方面的理论任务,又肩负着指导教与学并促进学习者健康发展的实践任务。

③从学科属性来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又带有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某些特点。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第2章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D【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

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3.在2~3岁孩子的房间内,所有的桌子、椅子、水盆和壁柜都是儿童尺寸的,以便孩子尽可能自己做事。

在这种房间的孩子可能发展()。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信任【答案】A【解析】2~3岁孩子正处于自主对羞怯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已经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掌握的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

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

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答案】C【解析】6~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

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

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5.埃里克森认为,6~12岁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勤奋与自卑”的矛盾,这对矛盾的积极解决有助于发展的优秀品质是()。

A.“胜任力”B.“忠诚”C.“希望”D.“意志”【答案】A【解析】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圣才出品】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一、选择题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A【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C.分层教学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答案】ABCD【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1.个体心理差异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

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

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绪 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一、选择题1.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并支撑西方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长达50年之久。

这本书的作者是()。

A.华生B.斯金纳C.桑代克D.杜威【答案】C【解析】1903年,桑代克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该书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备受教育心理学家的推崇。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

A.19世纪末20世纪初B.20世纪中期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30年代【答案】A【解析】教育心理学以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为标志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1868年出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心理学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由此,该书作者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该作者是俄国教育家()。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茨基【答案】A【解析】乌申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俄国教育学体系的创立者和教科书编写者。

他指出,教育学理论应当是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和其他科学知识做出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因此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主张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的学者是()。

A.乌申斯基B.卡普列杰夫C.巴甫洛夫D.维果茨基【答案】D【解析】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历史理论”“内化学说”以及“最近发展区”。

“社会历史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5.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学习动机)【圣才出品】

第5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在下列各种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A.获得解答B.获得高分C.获得老师表扬D.获得好名次【答案】A【解析】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

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奖惩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获得解答是出于自身的兴趣所引起,而获得高分、老师表扬和好名次都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

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答案】C【解析】学习动机是动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根据动机的概念,可以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行为的原因和内部动力。

3.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把学习动机分为()。

A.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B.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答案】D【解析】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

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4.有人把学业失败的原因说成努力不够,这种归因属于()。

A.内部稳定性的归因B.外部而不稳定的归因C.外部而稳定性的归因D.内部而不稳定的归因【答案】D【解析】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将自己行为结果的成败归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强弱、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其他(除前五种因素外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别人的帮助、教师的教学水平、评分是否公正等)。

这六种因素又分别纳入原因来源、稳定性和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将能力高低归因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的,将努力程度归因于不稳定的、内在的、可控的。

5.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创造性培养)【圣才出品】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创造性培养)【圣才出品】

第12章创造性培养一、选择题1.创造力测量的现代方法不包括()。

A.测验法B.专家评分法C.实验法D.作品分析法【答案】B【解析】专家评分法是由有关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受测者的创造性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心理测验法是通过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工具对个体的创造性进行测量的方法。

实验法是通过给受测者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控制和改变一些条件,记录其反应情况,然后加以分析的一种测量方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对被试按要求完成的作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来揭示其创造水平的一种方法。

结合不同测量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可知,专家评分法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测验法、实验法和作品分析法能更科学客观地测量个体的创造力水平,因此这三种测量方法属于现代方法。

2.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答案】D【解析】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概念题1.创造性答:创造性是个体具有的一种心理特性,表现于创造活动中,活动的结果的标志是个体在一定的可利用的内外条件下,产生新颖、独特、有价值的产品。

这种心理特性是综合的、多维的,是与创造活动密切联系的认知、人格和适应性方面的品质。

创造性的高低以产品的价值为标准。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创造性认知品质、创造性人格品质、创造性适应品质。

2.创造意识答: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

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也是一种否定意识。

对于创造者来说,创造意识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其能时时、处处、事事想到创造,而且能将创造的原理与技巧化作个人的内在习惯,变成一种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3.创造性思维答: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章学生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一、选择题1.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A【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2.面向差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

A.个别化教学系统B.自学辅导教学方法C.分层教学D.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答案】ABCD【解析】个别化教学系统是由凯勒及其同事提出的,目的是避免单一的演讲式教学和代办的时间安排,允许学生学习时在保证对教材真正掌握的前提下按照适合自己的速度前进;自学辅导教学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等人提出的以中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分层教学是指学习在一个年级内的某些学科上开设几种不同层次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

上述四种教学方法都是面向学生差异的教学,因此选ABCD。

二、概念题1.个体心理差异答:个体心理差异又称个别心理差异,是指个体在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持续性、独特性等心理特点。

个体心理差异集中表现为两方面:①认知差异,又包括认知水平、认知类型、认知结构、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差异;②人格差异,又包括人格倾向性、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

影响个体心理差异的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等多个方面。

2.计算机辅助教学答: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同现代电子计算机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

它是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系统相连的终端设备,与计算机系统一系列的教学程序相互作用,从计算机系统中的这些教学程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七个模式:①个别指导模式;②操练与练习模式;③对话模式;④模拟模式;⑤游戏模式;⑥问题解决模式;⑦发现式学习模式等。

3.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答: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是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它是指将多媒体计算机用于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和控制,并使各种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在CD光盘上储存,使之能够在不同界面上进行流通的综合性教学系统。

三、简答题1.简述后进生的教育措施。

答:(1)个案分析①个案分析是指教师通过剖析特定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找到问题所在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纠正措施。

②个案分析的具体实施办法是:选择一些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几名优等生和几名后进生一个一个地当着教师的面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研究者详细记录下他们的学习思考过程,并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思考方法加以对比分析,概括出优等生的学习或思维策略,找到后进生策略上的缺陷。

(2)策略训练①策略训练是指结合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认知策略的训练,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改进方法,提高效率,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②认知策略的训练采用的主要形式是讲练法和过程对比法。

(3)挫折教育①后进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更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更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学习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②因此,有必要在加强认知训练的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

依据当代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行—情”教育模式是挫折教育中比较理想的方法。

(4)成功教育真正有效地转变后进生,应积极开展成功教育,从重视后进生的成功感受开始。

成功教育的实施在于给后进生更多的成功体验,具体方法包括:①可通过分层、分类教学,给每个后进生成功的机会;②让后进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过人之处;③让后进生通过纵向比较,及时发现自己取得的点滴进步;④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性、激励性的评价为主,以此激发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后进生积极的心态。

(5)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由学生共同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在合作学习中,后进生能在优等生的帮助下坚持完成作业,不仅在坚持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弥补知识的缺陷,而且能模仿并掌握优等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同时能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简述优等生和后进生在思维策略上的差异。

答: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差异与其思维策略运用上的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中等生和优等生的最主要差异不是基本知识,而是思维策略。

许多研究表明,优等生和后进生在思维策略上主要存在以下差异:(1)推理方式不同①优等生头脑中具有大容量组块知识,所以往往采用顺向推理的方式进行思维,即由已知向未知推理;②后进生则相反,大多采用逆向推理的思维策略。

(2)信息选择方式不同①后进生往往不能从众多信息中区分出主次,常常是平均使用力量,眉毛胡子一把抓,其注意力经常是飘忽不定的;②优等生则能识别并能预期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关键的,他们的注意力较多地停留在关键部分。

(3)策略生成、运用能力不同①优等生能自发总结、生成策略,并能根据不同的任务或任务的变化恰当地运用合适的策略。

②后进生则往往缺乏策略,但通过教学他们也能较快地学会策略,并能学会逐步总结策略。

但是他们很难自己生成一个新的策略,因此给后进生提供一个有效策略比让他们自己生成一个策略效果更好。

第16章教育交往与课堂管理一、选择题1.能够最小限度地打断课堂的不良行为处理方式是()。

A.非言语线索B.反复提示C.应用后果D.表扬【答案】A【解析】教师使用非言语线索能消除许多课堂上的不良行为,而且不必中断上课。

2.以下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的是()。

A.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B.课堂环境的制约性C.影响的相互性D.过程的持续性【答案】D【解析】课堂教学互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教学目标系统的制约性、课堂环境的制约性、影响的相互性和过程的动态性。

过程的持续性不属于课堂教学互动基本特征。

3.某一班级约定:上课前要静静地等待老师到来,这一约定属于()。

A.群体凝聚力B.群体规范C.课堂气氛D.人际关系【答案】B【解析】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

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班级约定是已经确立好的规则,是全班同学共同遵守的约定,因此属于群体规范。

4.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称为()。

A.师生关系B.师生互动C.教学交往D.师生沟通【答案】C【解析】教学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指在教学情境中师生相互交流信息、思想、感情和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

教学交往与师生关系、师生互动及师生沟通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学交往发生在教学情境之中。

二、简答题1.简述教学交往的原则。

答:(1)平等与尊重原则平等与尊重原则是指在教学交往中,作为平等的教学主体,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

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的情感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挫伤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一刀切。

②学生要尊敬教师,理解教师的要求,尊重教师的劳动。

(2)互动原则互动原则要求首先接纳、肯定、喜爱交往的对象,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融洽、愉快的气氛,产生互动效应。

贯彻互动性原则时,要注意:①教学交往的信息与交往意图要协调一致,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意沟通以引起心向或目标的一致性;②师生交往应与具体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协调一致,使师生处于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之中。

(3)适度调控原则适度调控原则是指运用交往规范和目标对教学交往过程的有效组织。

它包括教师调控和学生自我调控两个方面,其中教师对教学交往过程的调控是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职能的体现。

(4)最佳组合原则最佳组合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交往中对交往条件或形式的最优化安排。

一般情况下,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在教学交往中都会运用到,关键是如何有机组合最佳搭配。

组合得当,搭配合理,交往的效果就好,反之则会弄巧成拙。

(5)合理交往原则合理交往原则就是指交往各方以合作的精神、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意识和求知的兴趣进行的自由自主的交往。

2.简述课堂互动的基本模式。

答:(1)合作性互动模式合作性互动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配合、相互协助时所产生的互动。

它是以互动双方有共同的目标,彼此认识接近,行为配合为基础形成的。

在合作互动中,适应是一种重要机制。

除适应外,在合作性互动中,还存在服从、模仿、暗示等机制。

合作学习是合作性互动模式的典型表现。

(2)对抗性互动模式对抗性互动是与合作性互动性质相反的互动。

与合作性互动相比,它在互动力的凝聚点和互动的存在状态上都是不同的。

竞争和冲突是对抗性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

竞争是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而展开的一种较量。

冲突是对抗性互动最显著的表现形式,它是因不相容的角色期望而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冲突。

(3)竞争—合作性互动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纯粹的合作性互动和纯粹的对抗性互动都较少,中间型或交叉型较多。

因此,积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宜提倡进行竞争与合作相结合的互动,即竞争—合作性互动。

竞争合作性互动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两种互动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

3.课堂管理的目标是什么?答: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施。

课堂管理的目标包括:(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尽量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

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学校对教学时间、自习时间、劳动时间、休息时间等都作了明文规定和安排,教师就是要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里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每一个课堂活动都有自己的参与规则。

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顺利投入学习活动,教师一定要确保每个人都知道如何参与每一个具体的活动,使他们知道你的规则和期望是什么。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任何管理系统的一个目标应当是帮助学生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让学生更多地投入课堂规则的制定;②用较多的时间要求学生反思需要某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③应当给学生机会考虑他们将怎么计划、监视和调节自己的行为;④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顾一下课堂规则,提一些必要的修改建议。

4.如何预防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请举例说明。

答:预防常见的课堂不良行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明察秋毫明察秋毫是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

明察秋毫的教师从最初能预防少数人的捣乱慢慢衍变成能预防多数人的捣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