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评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评论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评论?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机构或评论者、评论集体对当前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明确表示意见和态度,对事态的演变、发展进行分析、评述,是电视机构的政治旗帜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手段。

二、电视新闻评论分类

早期电视新闻评论从 1950 年起便出现了沿袭报纸和广播评论方法的“电视短评”、“编后语”、“编者的话”等。我国电视工作者一直在努力探索有电视特色的新闻评论节目,目前常见的形态有以下几种:

1、电视谈话电视谈话是由新闻节目主持人邀请嘉宾和观众,就观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平等的对话交流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观点和见解。在节目中参与讨论的人尽可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明自己对问题的态度和认识。这种节目形式能够反映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是最广泛的社会讨论,具有强烈的参与感。2000 年 7 月央视推出《对话》,半年后《对话》成为很有影响力的节目。目前全国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电视谈话节目还有央视的《艺术人生》、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等。

2、电视论坛电视论坛是由主持人针对当前某一重大新闻或者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邀请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发表意见或进行讨论。参与电视论坛评论的嘉宾都是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其发表的意见和观点富有权威性、客观性、前瞻性,因而比一般电视谈话节目更具权威性,具有极强的启迪、沟通和引导的作用。譬如: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央视各频道采用电视论坛的形式,纷纷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军事问题专家对战争进行解释、分析和评论,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央视新闻频道成立以后,还设立了专门的《央视论坛》,由此可见电视论坛也是打造品牌节目频道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3、主持人评论主持人评论是由电视新闻主持人就某一社会问题或者社会想象发表自己见解和看法的评论形式。一般由主持人参与策划、写作、播出的全过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展开分析,并以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方式出现,以自己良好的新闻素质和个人魅力去洞察新闻的意义,以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一丹话题》是我国最早的主持人评论节目,后来《东方时空》中的《面对面》也属于这一形态。

4、电视短评电视短评是新闻报道前后配发的编者按语,包括编后语、编前语、编辑点评等等。典型的如一些法制节目后的评论多属于此,运用得当,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短评要求紧扣事实,把火力集中于一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言简意赅,一针见血地道出新闻事实蕴涵的意义,所谓“评其一点,不及其余”。

5、电视新闻述评电视新闻述评是叙述新闻事件与发表议论相结合的评论形式。述评以对事实的报道为基础,力求透过纷繁复杂的事态表象,通过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述评,形式上具有很强的丰富性和视听冲击力,达到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和,在内容上则讲求引导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另外,从功能上分,电视新闻评论分为提示性评论、倡导性评论、批评性评论。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特点

与报纸、广播等媒介的评论相比,电视新闻评论具有的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1、论据、论证的直接可视性,使电视新闻评论成为“形象化的政论”。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如《难圆绿色梦》。

2、在新闻事件真实形象基础上,达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报纸评论要靠文字叙述来表现现场情景、当事人的对话和事件的进展等等。文字语言再现事物具有间接性,同时它的真实性又受制于记者的主观意识和运用文字反映事物的能力。广播是借助声音来提供论据的,也不能做到完整地、全方位地提供客观事态的原貌。只有电视,才能发挥现场采访报道、纪实拍摄和形声一体的独特优势,以真实可信的视觉形象和声音形象,再现事物原貌。使新闻评论从论据到论证均建立在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之上,发挥出“眼见为实”的强大说服力。

3、让过程说话,实现评论和报道同步。电视新闻评论手法,强调过程和直观展示,是发挥电视传媒优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向观众直观展示事实的真相,而且这种展示往往有事件、情节、冲突甚至悬念,可把观众带入不可预知的过程之中,步步引导观众的关注、介入、参与思考乃至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

4、评论过程中理性诉求与情感诉求相结合,从而达到说服力、感染力的统一,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电视新闻评论中的图像、音响这些非语言符号的传播手段,更擅长调动观众的情感,打动观众的心灵,并由情感因素去带动认识和行为因素,使观众接受评论信息。电视新闻评论中这种情感诉求带来的感染力来自以下几个方面:评论对象的确凿可信性,乃至强大的震撼力;画面形象本身的动情性和感染力;贴近观众、贴近社会生活的现实题材带来的亲近性和感染力;采访记者、主持人、评论员的责任心、正义感、情感态度,乃至人格力量对观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当事人、责任人接受采访时的复杂心态和生动丰富的体态语言,对观众也具有相当的感染力。

5、吸引各界人士广泛参与论证过程,实现论证的群体性,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受众参与论证,主要由节目主持人或记者通过提问、交谈来实现。这种论证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在较高的层面上达到了主体观点和客观认识的高度融合。这种论证的群体性和广泛参与性,加上传播的主客体双方形成平等、沟通的心理机制,使受众更自然、愉快地接受传者的论点。

(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当然具备论点、论据、论证这三大要素,但由于视觉艺术的制约和拓展,电视评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形成了自己的特殊形态,主要表现在:

一、论点的“点评”化

同报纸、广播一样,论点是在电视评论中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但同报纸、广播相区别,论点在电视评论中一般比较集中和单一,由总论点统率若干说理层次,没有“总论点”和“分论点”之分。电视评论的论点通常是“立片言以居要”,由主持人“点评”而实现。这种点评,或在片头,开宗明义、点明题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或在片尾,简单精辟地归纳概括,得出明确的结论。

例一:《焦点访谈》1999年11月4日播发的评论节目《增补工资也“拔毛”》,开头一段主持人“点评”:9月上旬,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城镇低收入居民提高工资和补助的水平,同时一再强调,各地方一定要保证在9月15日之前把补发的这笔钱足额发到老百姓手中。这本是一件大好事,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机关工作人员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关怀。但是,在有些地方,却还真有人打这笔钱的注意,雁过拔毛,趁机揩油,把好事变成了坏事。开篇点评,统率下文,有“凤头”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