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内容超级经典完整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马克思主义是⽆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命、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辩证的唯物论1.唯物主义和唯⼼主义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
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度统⼀,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命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哲学,是⽆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
2.世界的物质统⼀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
⾃然界的物质性与⼈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意识是⼈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的途径和条件。
(⼆)唯物的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的关系。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在实际⼯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形⽽上学。
2.对⽴统⼀规律对⽴统⼀规律揭⽰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盾的含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4个框架

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马克思主义哲学4 个框架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指路明灯,他以建设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为最终追求,在世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证明其正确性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基本原理框架图整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四个部分(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
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复习理论框架:哲学基本问题 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间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 最伟大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本体论)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观 运动和物质及其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意识的产生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本质实践观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实现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及其关系(出选择题)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规律及其客观性——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不出大体)基本规律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辨证法的否定观(主要是选择题)**地位和作用矛盾的两重性质 同一性对立统一规律 斗争性辩证法 内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特殊性 非主要矛盾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判定条件可能和现实(07)形式和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辨证法( 出大题)2个总特征,3个基本规律,5个基本范畴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七句)主体(人)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是以实践以基础上产出的,这种产生是个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认识的辨证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论 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特点:客观性、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全面性、普遍性、条件性、一元性、相对性绝对性统一) 真理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5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在辩证法上应用)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辨证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出大题最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06) 选择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为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历史观 社会形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社会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共同点,区别点,判别方法)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5点)**及其社会功能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领袖,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问题 人的本质(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出大题最多)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体系——最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专题复习专题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八个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框架以及重点原理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框架以及重点原理详解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
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的问题。
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等七大理论。
就其中每一部分重点原理,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张老师总结如下:一、第一讲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讲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总括性的说明。
它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并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依据,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其次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尤其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二、第二讲辩证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本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相应有四个原理:(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从历届真题看,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在物质观上,主要考查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及对运动所持的相对主义观点认识,均为选择题。
马哲知识框架总结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基本问题
物质与精神何为
第一性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无
同一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产生条件(3 个)
基本特征(3 个)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认识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哲简要框架工大太洋整理发布
2
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补充:
坚持矛盾分析法
(一)坚持两分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
有)。同时,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
客观规律的冒险蛮干的主观主义。根据2005 年文综高考考试大纲,这部分内容增加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知识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1.规律:原理: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物意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
[辩证法]联系:原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特点:普遍性。
客观性。
多样性。
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取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020年7月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框架.doc

看好了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又名唯物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分三点:1、辩证唯物论2、唯物辩证法3、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分四点:1、人名群众2、价值观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4、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文化就是意识,所有虚的,比如政策,理念都是意识。
做选择题时刻记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不重要)②意识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指导人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不重要)3、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遵循客观规律。
4、意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点可以归在2的③里,但是经常需要把这句话拉出来说,独立成一点。
)5、(套话。
看材料意识是对谁起了作用)意识对+对象+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有时候你得看那个意识是坏的还是好的。
不过一般是好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反对在规律面前的经验主义和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⑴联系观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也可加上客观性、多样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③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没有整体,部分也就不成其为部分。
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完整的整体。
④系统优化。
⑵发展观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而成,即否定了旧事物中的腐朽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并添加了旧事物不可容纳的新内容。
)③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④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框架结构)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逻辑结构实践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区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的区别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认识世界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改造世界真理与价值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评价的功能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一切从实践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逻辑结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用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用联系和发展观点认识人的历史创造活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改革及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改革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技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历史人物的作用及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框架及重点)

第一篇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绪论 一 、知识架构图二、重点知识梳理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
(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矛盾的激化。
(3)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尖锐化。
(4)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7.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南的,它们的实现都离不开工人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它们属于同一个思想体系和同一种政治立场。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离开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这个根本目标,实现共同理想的行动就可能偏离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一、知识架构图二、知识重点梳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6.实践的基本特点有,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7.实践的基本形式有,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学习的根本方法学习的目的学习、运用、发展共同理想最高社会理想社会理想理论品质理论特征科学内涵性质在中国的发展组成内容理论来源问世标志历史条件产生验。
马哲知识框架

马克思哲学1、理论基础(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直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康德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和李嘉图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和傅里叶2、理论品质:与时俱进3、理论核心:物质与意识4、理论特征: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2)唯物特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5、科学体系:(1)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发展规律:政治经济学(3)核心:科学社会主义6、活着的灵魂:实事求是7、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物质为本原、第一性→唯物主义意识为本原、第一性→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意识对物质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不应夸大其作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思维和存在:联系、发展、内在矛盾(焦点)→唯物辩证法孤立、静止、外部矛盾(焦点)→形而上学(机械、直观、不彻底)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对一)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8、一元论:认为世界有一个本质或本原二元论:认为世界上有两个独立的本原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转移量变突破原有的度即为质变9、社会存在: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意识:政治制度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是:能动反应论否:机械反应论11、思维能否正确地认识现实世界(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是:可知论否:不可知论12、认识论→人的知识和经验是否先天就有→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否:唯物主义反应论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谁为主导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高于社会心理)13、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真理→客观性→唯物论(客观性唯心主义认为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论(条件性、有限性<局限性、不完全性)真理的发展是一个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唯心主义的真理观有以主观认识和是否有用作为判断标准的14、感性认识:反应事物现象(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反应事物本质(概念、判断、推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15、实践的基本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基本)、社会改革活动、科学实践活动实践标准的确定性:(1)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1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17、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核心)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完整word版)最强悍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框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复习理论框架:哲学基本问题 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时间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伟大意义基本特征和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征 最伟大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的特点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本体论)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观 运动和物质及其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意识的产生意识观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本质实践观 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实现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及其关系(出选择题)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规律及其客观性质变和量变——质、量、度——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不出大体)基本规律 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辨证法的否定观(主要是选择题)**地位和作用矛盾的两重性质 同一性对立统一规律 斗争性辩证法 内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特殊性 非主要矛盾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基本范畴 原因和结果**判定条件可能和现实(07)形式和内容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辨证法次要 主要( 出大题)2个总特征,3个基本规律,5个基本范畴认识的本质(是什么:七句)主体(人)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认识是以实践以基础上产出的,这种产生是个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认识的辨证过程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论 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特点:客观性、具体性、历史性、过程性、全面性、普遍性、条件性、一元性、相对性绝对性统一) 真理观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5个)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在辩证法上应用)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点——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真理与价值辨证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辨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出大题最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06) 选择 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注意的根本标准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 社会文化结构——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为主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历史观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形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大综合) 社会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社会文化结构与意识形态(共同点,区别点,判别方法)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5点)**及其社会功能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领袖,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问题 人的本质(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出大题最多)认识的性质:真假(真理观) 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物质要素历史要素 基本动力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社会形态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党群关系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结构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结构图【整体结构图】物质及其存在形式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辩证唯物论物质世界与人的实践存在形式:运动、时间、空间世界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普遍联系基本特征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马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克原因与结果思现象与本质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义可能与现实哲偶然与必然学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论认识的循环性和上升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观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与谬误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社会存在社会本质和社会的实践本质基本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和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社会历史进程社会发展和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结构图】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哲学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第一性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和存在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马克第二性问题思主不可知论义哲历史根源和阶级基础学是马哲产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科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直接理论来源的世哲学的基本主观条件界观特征科学性和方马哲的本质革命性法论特征实践性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马哲与现代的两大流派人本主义西方哲学马哲与现代西本质区别方哲学的关系相互影响深化了马哲的宇宙观现代科技革命对证明丰富了马哲的一系列马克思主马哲与现代马哲的丰富和发展基本原理义哲学与科技革命拓展了马哲的研究领域现时代马哲对科学技术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提供哲学论证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哲学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章结构图】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范畴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物质及其的意义义反映论存在形式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存在形式时空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时间和空间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实践的本质: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实践客体的物实践手段质性物质世界客观现实性和人与实践的特征自觉能动性的实人的实践社会历史性践活生产实践动实践的形式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造成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实践的意义造成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分化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性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物质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劳动的产物统一性与意识本质: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实事求是功能: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和人工智能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第三章结构图】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普遍联系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中的系统基本特征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规律客观性和层次性永恒发展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矛盾是事物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对立统一发展的动力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联系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和发质、量、度展的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规律基本规律质量互变量变和质变及其规律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核心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事物联系的环节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原因与结果:揭示事物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现象与本质:揭示事物外在表现与内在本质的相互关系基本范畴内容与形式:揭示事物是内在要素与结合方式的统一可能与现实:揭示事物发展中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关系偶然与必然:揭示事物发展中的两种不同趋势【第四章结构图】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认识的本质主体与客体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的关系价值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的本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质和认识的过程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必要性过程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条件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真理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补充相互对立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归纳和演绎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第五章结构图】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存在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和社会实践本质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本质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有机体劳动资料生产力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社会经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类结构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社会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的本政治制度质和要素法律制度结构社会政治政治法律设施结构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政权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核心)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类型社会意识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相对独立性自身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艺术社会观念观念形态道德结构的构成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功能观念形态对社会现实的评价功能的功能对社会活动的调控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创新功能【第六章结构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基本动力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直接动力革命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本质特征创造性社会特征探索性发展连续性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科学技术科技作用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结构的变革史创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造者科教兴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历史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历史人物人民群众个人历史作用反动人物:阻碍历史发展普通个人:参与历史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第七章结构图】经济社会形态社会形态自然历史过程技术社会形态社会发展的社会的世界历史进程历史进程决定性与选择性的统一社会辩证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性人的本质多层次性社会(一切社会关具体性发展人的本质系的总和)历史性和人和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的发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途径:社会实践展主体自身条件人的价值实现条件机遇社会发展必然王国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的特征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自行消亡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专题复习专题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归纳*一个核心:世界是物质的*三对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四个基本概念:物质、意识、运动、规律*八个基本原理:(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1、【原理】: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1、【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的唯意志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形而上学。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专题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归纳一对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两个观点:实践观、真理观三个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原理(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1、【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认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推动作用。
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反对】: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专题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1)内因、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之间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看事物、看问题都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防止片面性专题四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2.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和两条基本规律(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归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1)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改革①改革的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②改革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③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改革的根本目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⑤改革的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所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
4.社会历史的主体:(1)、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①人们群众内涵: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四个者”。
②人们群众地位:历史的创造者A、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源泉、物质条件、直接创造)C、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A、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