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辅导班基本概念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 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表示方法讲学案 苏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 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表示方法讲学案 苏科版

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表示方法【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表示方法及对变化着的物体位置的描述。

[目标]1. 了解表格、图形和代数式都是记录数量变化的常用方法,会观察图形和表格,从中获取所需信息,并能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 会描述事物运动的路径。

3. 会用变化的数量描绘事物位置的变化。

二. 重点、难点:1. 重点是通过表格、图形观察变化的数量之间的规律与联系,物体位置的变化的表示方法。

2. 难点是对变化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对变化着的物体位置的描述。

三. 知识要点:1. 用表格、图形和代数式记录数量的变化,对变化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2. 用一对有先后顺序的数据来描绘事物的位置,用变化的数据来描绘位置的变化。

【典型例题】例1. 下表是某公司2006年上半年每个月的产值情况:月份 1 2 3 4 5 6产值(万元)19 19 22 24 26 30请根据上表回答问题(1)在这半年中,哪个月产值最高?哪个月产值最低?各是多少?(2)在相邻两个月的产值中,几月到几月的产值增幅最大?分析:认真观察所给表格,弄清楚表格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重点,本题中产值(万元)随月份的变化而变化。

解:(1)6月份产值最高,是30万元;1月份和2月份产值最低,都是19万元。

(2)5月份到6月份的产值增幅最大,增加了4万元。

例2. 如图所示的是某市解放后人口情况变化图(1)填写下表:年份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人口(万人)(2)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分析:将图中人口数据填入相应的表格内,结合图形与表格进行分析。

解:(1)表中人口数从左往右依次为10,20,50,84,102,117。

(2)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该市人口数从1950年到2000年逐渐增加;②从1950年到2000年这50年中,人口增加了117-10=107(万人);③从1970年到1980年这10年该市人口增幅最大,达34万人。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函数及一次函数有关内容讲学案 苏科版(2021学年)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函数及一次函数有关内容讲学案 苏科版(2021学年)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函数及一次函数有关内容讲学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函数及一次函数有关内容讲学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函数及一次函数有关内容讲学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函数及一次函数有关内容【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函数及一次函数有关内容学习目标:1. 理解常量、变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知道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2. 掌握一次函数y=kx+b和正比例函数y=kx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这两个函数的关系式;3。

能通过图形、表格等搜集信息并处理信息,学会表达思想.二。

重点、难点:1。

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待定系数法、识图等能力是重点;2. 函数概念的理解是难点.三.知识要点:1. 函数: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 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2。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图像法,关系式法3.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1)一次函数: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写成y=kx+b(k,b为常数,且k ≠0)的形式,那么称y是x 的一次函数.需要注意的是:k ≠0;(2)正比例函数:若一次函数y =kx +b中的b =0,则一次函数变为:y =kx,这时我们称y 是x 的正比例函数。

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4。

待定系数法:【典型例题】例1. 下列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是否是函数关系?(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3cm ,它的边长减少x c m后,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是y cm ,y可以看成是x的函数吗?(2)y 是x的倒数,y 是x 的函数吗? (3)某人的身高是他本人年龄的函数吗?(4)如图,分别给出了变量y 与x之间的对应关系,y 不是x 的函数的是oAy xyyyxxxBCD分析:这几道题目有的可以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如(1),(2);有的则不能,如(3),(4)但是都要根据函数的定义来判定.解:(1)由题意,得y =4(3-x ),即y =12-4x,其中0〈x〈3.符合函数的定义.所以y 是x 的函数.(2)当x为0时,y没有唯一的值与x 对应,所以y 不是x 的函数. (3)符合函数的定义,所以某人的身高是他本人年龄的函数.(4)B 不符合函数的定义,因为当x 取一个负数时,有两个函数值y 与其对应.例2. 观察下图和表中所给数据后回答问题:该图形的周长能够为2006吗?1122221111111探究过程:梯形的个数为1时,周长为5;梯形的个数为2时,周长为8=5+3;梯形的个数为3时,周长为5+3×2;…当梯形的个数为n时,周长为5+3×(n-1).假设周长为2006时,则5+3×(n-1)=2006,解方程得32004n 不是整数,而n 必须是正整数,故图形的周长不能为2006.探究评析:解决此类题目,先从分析简单情形入手,从特殊到一般,从中寻找规律,进而求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继而由自变量求函数值,或由函数值求自变量的值.本题就是求自变量的值.例3。

初中概念形成原理教案

初中概念形成原理教案

初中概念形成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概念的含义和作用;2. 掌握概念形成的基本原理;3. 能够运用概念形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概念的含义和作用;2. 概念形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1. 概念形成的抽象思维过程;2. 运用概念形成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教学案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概念?2. 学生分享概念的定义。

3. 教师总结: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是思维的基本单元。

二、概念的含义和作用(10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2. 学生分享概念的作用;3. 教师总结: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元,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高思维效率。

三、概念形成的基本原理(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2. 学生分享概念形成的原理;3. 教师总结:概念形成包括感性认识、抽象概括、符号表示等环节,需要通过实践和思考来不断完善。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出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形成原理进行分析;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成果;3. 教师总结: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概念形成原理的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概念形成原理;2. 运用概念形成原理分析生活中的实例,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享、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概念形成的基本原理。

在案例分析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概念形成的抽象思维过程中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讲学案 苏科版(2021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讲学案 苏科版(2021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讲学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讲学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讲学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和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学习目标]1。

理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以及它的性质,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

2。

会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能够用图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3。

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二. 重点、难点:能够熟练地用描点法、两点法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用图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一次函数性质并会应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是重点;难点是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理解以及应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三. 知识要点:1。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一般地,一次函数)0(≠+=k b kx y 的图像是过(0,k b-),(0,b)的一条直线;特殊的,正比例函数)0(≠=k kx y 的图像是过(0,0),(1,k )的一条直线。

直线)0(≠+=k b kx y 是由直线)0(≠=k kx y 向上()0>b 或向下()0<b 平移b 单位得到的。

或者说直线)0(≠+=k b kx y 是由直线)0(≠=k kx y 向右⎪⎭⎫ ⎝⎛>-0kb或向左⎪⎭⎫ ⎝⎛<-0kb 平移kb -单位得到的.2。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我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如下: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回顾和巩固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复习,检验学生对第一章知识的掌握情况。

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2. 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导学案、练习题。

五、活动过程1. 回顾导入:通过PPT展示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复习第一章的内容,巩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4.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希望大家能够扎实掌握第一章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提高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复习课》导学案时,我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这些细节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

在课堂讲解环节,我会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这个环节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清晰地解答学生的问题。

我会特别注意讲解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力求让学生听得明白,理解透彻。

同时,我也会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讲解过程,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化学机构补课术语教案

初中化学机构补课术语教案

初中化学机构补课术语教案主题:初中化学补课术语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初中化学中常见的重要术语及其科学含义。

2. 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术语,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重点:1. 原子、分子、元素、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化学反应、物质变化、原子结构等相关术语。

教学难点:1. 化学式、化学符号的理解及应用。

2.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和解析。

教学准备:教案、教材、黑板、笔、化学模型等教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简要讲解化学术语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二、学习术语(15分钟)1. 原子:化学中最小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而成的粒子。

3. 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

4. 化合物:由不同种原子化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教师讲解每个术语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

三、学习应用(20分钟)1. 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

2. 化学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3. 化学方程式:用符号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化学式的编写和化学方程式的解析,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

四、巩固(10分钟)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学习的内容。

五、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术语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练习题和作业,并提示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术语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术语进行化学学习。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进行相关练习和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和水平。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讲学案苏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讲学案苏科版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线段、角的轴对称性[学习目标]探索基本图形(线段、角)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二。

重、难点: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2.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

知识要点:1. 线段的轴对称性(1)线段是轴对称图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它的对称轴。

(线段的对称轴不只一条,除了它的垂直平分线,还有它本身。

)(2)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

a)线段垂直平分线垂直且平分—条线段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b)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性质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判定定理)c) 作法:①分别以B A 、为圆心,大于AB 21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D C 、;②过D C 、两点做直线。

直线CD 就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

[注意]:平面内的曲线被理解为平面内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必须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缺一不可:① 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要具备某种条件; ② 每个符合某种条件的点都要在这条曲线上。

2。

角的轴对称性(1)角是轴对称图形,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2)角平分线及其性质。

a ) 角平分线由角的顶点出发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一条射线叫做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是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b) 角平分线的性质① 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性质定理)② 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判定定理)【典型例题】例 1. 求作一点P ,使点P 到已知AOB ∠的两边的距离相等,且到已知点D C 、的距离相等。

作法:①做AOB ∠的平分线OE ;②连接CD ,作CD 的垂直平分线MN ,交OE 于P 。

点P 即为所求点。

例2。

已知:如图,在ΔABC 中,AB 、BC 的中垂线交于点O ,那么点O 在AC 的中垂线上吗?为什么?分析:围绕着“中垂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中垂线上”。

初中化学入门基本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入门基本概念教案

初中化学入门基本概念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入门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帮助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化学知识框架,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原子、元素、化合物、分子等基本化学概念的介绍。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化合物和分子的区别及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的化学反应,引出化学的基本概念。

二、介绍原子和元素(10分钟)
1. 介绍原子的概念及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

2. 介绍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三、介绍化合物和分子(15分钟)
1. 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由元素组成的特点。

2. 介绍分子的概念及其是化合物中最小的独立结构单元。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并观察化学实验中的现象。

五、小结回顾(5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化学的基本概念对于进一步的学习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在家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原子、元素、化合物和分子等基本概念,为深入学习化学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概念进行化学实验,并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分式的乘除分式方程讲学案苏科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分式的乘除分式方程讲学案苏科版

分式的乘除、分式方程【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分式的乘除、分式方程二.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则,运用法则进行运算,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实际问题.2. 掌握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类比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分式的乘除运算2. 分式方程的解法.3. 将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难点:1. 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乘除法运算.2. 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四. 课堂教学:(一)知识要点知识点1: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

约分一定要把公因式约完。

知识点2:最简分式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最简分式。

分式运算的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因式。

知识点3:分式乘法法则 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

即B A .DC = . 知识点4: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即B A ÷DC = . 知识点5:分式的混合运算 与分数混合运算类似,分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如有括号,则先进行括号内的运算。

知识点6:分式方程的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如:(1)01111=--+x x (2)163104245--+=--x x x x 知识点7:分式方程的解法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解整式方程检验知识点8:解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解分式方程时我们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了一个可能使分母为0的整式。

因为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所以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

知识点9: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相似。

但要特别注意检验。

【典型例题】例1. 计算: (1)2222.2)(x y x xy y xy x x xy -+-÷- 解:原式=y x y x y x xy x y x -=-⋅-⋅-22)()()( (2)x x x x x x x x -÷+----+4)44122(22 解:原式x4x ])2x (1x )2x (x 2x [2-⋅----+=22222)2(14)2(44)2(4--=-⋅--=-⋅-+--=x xx x x x x x x x x x x 例2. 先化简,再求值:2222222222ba )cb (a b a ab 2c )b a (ab a ac ab a ---÷++--⨯--+。

初中概念教学的教案

初中概念教学的教案

初中概念教学的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所教授的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来解释和应用所学的概念。

3.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教授新概念: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

2. 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概念。

3. 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概念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的概念的思考。

二、教授新概念(15分钟)1. 讲解新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概念。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对新概念的理解。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例,让学生分析实例中涉及的新概念。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应用和解释所学的概念。

3. 分析实例中的关键要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

四、练习题(15分钟)1.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

2.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3.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概念,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概念的应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教授新概念、实例分析、练习题和总结反思等环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新概念时要清晰明了,举例要贴切易懂。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给出实例,让学生应用和解释所学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概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导学案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导学案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电路的组成和基本物理量,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2、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3、学会分析电路中的串并联关系,并能计算相关参数。

4、了解电源的性质和电动势的概念。

二、知识要点(一)电路的组成电路是电流通过的路径,它由电源、负载、导线和开关等组成。

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如电池、发电机等。

负载:消耗电能的装置,如灯泡、电动机等。

导线:连接电源和负载,传输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二)电流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我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来表示,简称电流,符号为 I。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

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四)电阻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五)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 I 跟导体两端的电压 U 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 R 成反比,即 I = U / R 。

(六)电路的串并联1、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处处相等,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

2、并联电路特点:各支路电压相等,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七)电源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电源有直流电源和交流电源之分。

电动势是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三、例题解析例 1:已知电阻 R1 =10Ω,R2 =20Ω,将它们串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30V,求电路中的电流和各电阻两端的电压。

解:串联电路总电阻 R = R1 + R2 =10Ω +20Ω =30Ω根据欧姆定律 I = U / R = 30V /30Ω = 1AU1 = IR1 =1A × 10Ω = 10VU2 = IR2 =1A × 20Ω = 20V例 2:有两个电阻 R1 =6Ω,R2 =9Ω,它们并联在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54V,求总电流和通过各电阻的电流。

第3讲粒子和宇宙(一)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辅导机构学案

第3讲粒子和宇宙(一)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辅导机构学案

第3讲粒子和宇宙(一)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辅导机构学案一、教学内容1. 粒子的概念和性质2. 原子核的结构3. 元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4.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5. 宇宙的基本概念6. 宇宙的演化7. 黑洞和暗物质二、教学目标1. 掌握粒子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原子核的结构,理解元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能够解释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过程。

3. 掌握宇宙的基本概念,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理解黑洞和暗物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概念。

2. 宇宙的演化过程,特别是黑洞和暗物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1. 粒子的概念和性质,原子核的结构。

2. 元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3.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4. 宇宙的基本概念,宇宙的演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PPT课件2. 黑板和粉笔学具:1. 笔记本和笔2. 相关教材和辅导资料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宇宙中的星星和行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奥秘。

2. 粒子概念的讲解:介绍粒子的定义和性质,解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概念。

3. 原子核的结构:讲解原子核的结构,包括质子、中子和夸克等基本组成粒子。

4. 元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介绍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周期表的表示方法。

5.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解释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过程,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6. 宇宙的基本概念:介绍宇宙的基本概念,包括宇宙的起源、膨胀和演化等。

7. 宇宙的演化过程:讲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包括大爆炸理论、宇宙背景辐射等。

8. 黑洞和暗物质:介绍黑洞和暗物质的概念,解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和意义。

六、板书设计1. 粒子的概念和性质2. 原子核的结构3. 元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4. 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5. 宇宙的基本概念6. 宇宙的演化过程7. 黑洞和暗物质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粒子的概念和性质。

2. 请描述原子核的结构。

3. 请说明元素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第6讲熔化、凝固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辅导机构学案

第6讲熔化、凝固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辅导机构学案

第6讲熔化、凝固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辅导机构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学习节奏。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始终以孩子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探索世界。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原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让孩子们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微观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等)、教学课件。

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熔化的概念。

2. 讲解:详细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基本原理。

3. 实验:让孩子们观察实验现象,如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

4. 操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如用显微镜观察熔化过程中的微观现象。

5. 记录:引导孩子们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6. 讨论:让孩子们分享实验心得,讨论熔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基本原理。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微观过程,以及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孩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实验注意事项掌握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第5讲汽化、液化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辅导机构学案

第5讲汽化、液化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辅导机构学案

第5讲汽化、液化 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辅导机构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汽化与液化”为主题的活动,希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让孩子们理解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观察、实践、分享的方式。

我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液化和汽化的现象,然后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这样的设计思路旨在让孩子们理解物理现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够观察到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学具:记录本、画笔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水杯,提问:“你们发现水杯里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孩子们观察到水杯里的水在不断蒸发,形成水蒸气。

2. 分享: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液化和汽化的现象,并解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讨论: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水会蒸发?蒸发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孩子们理解汽化的概念。

4. 实践:让孩子们用画笔和记录本,描绘出液化和汽化的过程,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6. 应用:让孩子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汽化和液化的知识来解释?引导孩子们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够观察到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孩子们对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到生活中。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讲学案 苏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 课后补习班辅导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讲学案 苏科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讲学案苏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讲学案苏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课后补习班辅导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讲学案苏科版的全部内容。

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二。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并能用分式表示现实情景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分式是表示现实世界中的一种量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 领会分式基本性质的深刻内涵,并会熟练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3。

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并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化简、求值问题。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式的概念及分式的基本性质;2. 分式的约分和通分;3. 分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分式的约分和通分。

四. 课堂教学 (一)知识要点:知识点1:分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BA叫做分式,其中A 是分式的分子,B 是分式的分母。

知识点2:分式无意义、有意义:当分式的分母的值为0时,分式没有意义;当分式的分母的值不为0时,分式有意义.知识点3: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式子表示就是:M B M A B A ⋅⋅=,MB MA B A ÷÷=(其中M 是不等于0的整式) 知识点4:分式的约分: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除以它们的公因式,叫做分式的约分。

基本概念教学案

基本概念教学案

基本概念教学案1. 引言本教学案旨在介绍基本概念的相关知识,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2. 目标- 了解基本概念的定义和作用。

- 能够运用基本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3.1 基本概念的定义- 确定基本概念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 分类和举例说明基本概念的不同类型。

3.2 基本概念的作用- 分析基本概念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 探究基本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应用。

3.3 基本概念的运用- 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 指导学生描述基本概念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4. 教学方法4.1 讲授和演示- 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方式介绍基本概念的定义和作用。

- 提供相关案例和例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基本概念。

4.2 组织讨论和合作研究- 组织学生讨论基本概念的特点和作用。

- 分组合作解决基本概念相关问题。

4.3 实践和应用- 提供实际情境或项目,引导学生运用基本概念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应用基本概念的例子。

5. 教学资源-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电子资源和在线教育平台- 网络搜索和学术文章6.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讲解和演示的理解情况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 通过组织讨论和合作研究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逻辑。

- 通过实践和应用的成果评估学生对基本概念的应用能力。

7. 总结本教学案从基本概念的定义、作用和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结合讲授演示、讨论合作和实践应用的方法,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基本概念解决问题。

通过适当的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学生将能够提高分析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完成后,学生将具备更好的基本概念理解和应用的能力。

高中基础概念讲解教案模板

高中基础概念讲解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高中阶段的基础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基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对基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2. 教学难点:将基础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教学资源:1. 教科书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基础概念,激发学生对高中基础概念学习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基础概念很重要?二、新课讲解1. 介绍基础概念的定义、性质和特点。

2. 通过实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概念。

3. 强调基础概念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练习1. 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基础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3. 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基础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基础概念。

2. 查阅资料,了解基础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程度。

3.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1. 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基本概念学案一、化学基本概念考点及例题分析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1) 了解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例题1]: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 (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2) 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2]:我国科学家在1993年首次利用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一块晶体硅(由硅原子构成)的表面通过探针拨动硅原子写下了“中国”两字。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上述操作中没有任何变化B.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物理变化C.在上述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D.此技术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再分「例题3」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①导电②爆炸③缓慢氧化④变色⑤无水硫酸铜吸水⑥工业制氧气⑦白磷转变成红磷⑧久置浓硝酸变黄⑨丁达尔现象⑩发光A、①④⑨B、⑥⑧⑩C、②⑥⑦D、③⑤⑦⑧(3)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例题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一种是混合物,后两种是纯净物的是A、蓝矾玻璃无色的刚玉B、汽油液氯醋酸C、石蜡纯盐酸王水D、干冰铝热剂铁触媒(4) 了解同位素等概念。

[例题5]:人类探测月球发现,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较丰富的质量数为3的氦,它可以作为未来核聚变的重要原料之一。

氦的该种同位素应表示为()A .He B.He C .He D .He(5) 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例题6]: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2. 化学用语(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 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并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例题1]:(2005年上海)有关化学用语正确的是A、乙烯的最简式C2H4B、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C 、四氯化碳的电子式 D、臭氧的分子式O3[例题2]:(2005年上海)已知三角锥形分子E和直线形分子G反应,生成两种直线形分子L和M(组成E、G、L、M分子的元素原子序数均小于10)如下图,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G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B、L 是极性分子C、E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D、M化学性质活泼[例题3]: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的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子结构。

该物质适当加热就分解成两种气体。

试回答下列问题:(1)固体A的电子式为_________(2)A溶于水后,溶液呈________性(酸、碱或中性),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A为NH4H,其电子式为(2)溶液呈碱性。

NH4H+H2O=NH3·H2O+H2↑[例题4]:a、b、c、d是四种短周期元素。

a、b、d同周期,c、d同主族。

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b与c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下列比较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a>c>d B.原子的氧化性a>c>dC.原子序数:a>d>b>c 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c>d>a[例题5](2004·江苏)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A、F-的结构示意图:B、CO2的分子模型示意图:C、NaCl的电子式:4xx 2xD、N2的结构式:∶N≡N∶(3)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反应式。

[例题5]: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不正确的是()A.钢铁腐蚀时可能发生的正极反应:2H2O+ O2+ 4e-=4OH一B.明矾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Al3++3 H2O===Al(OH)3 ↓+3H+C.Mg(HCO3)2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 HCO3-+ H+ == CO2↑+H2OD.常温常压下,1g氢气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 kJ热量。

则表示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l);△H=+571.6kJ·mol-1[例题6](2004·北京)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中:Fe(OH)3 + 3H+=====Fe3+ + 3H2OB、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CO2:Ca2+ + 2ClO- + H2O + CO2=====CaCO3↓+ 2HClOC、向100mL0.1mol/L的FeBr2溶液中通入0.015mol Cl2:2Fe2+ + 4Br- + 3Cl2=====2Fe3+ + 2Br2 + 6Cl-D、向明矾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铝离子刚好沉淀完全:Al3+ + SO42-+ Ba2+ + 3OH-=====BaSO4↓ + Al(OH)3↓3. 化学中常用计量(1)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 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相应单位为g·mol-1、L·mol-1)的含义。

理解物质的量浓度(mol·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例题1]:(2006年全国)用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 N AB.标准状况下,11.2 L 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 N AC.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1 N AD.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 N A[例题2]:(2006年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0 mL 1 mol/L Al2(SO4)3溶液中,Al3+和离子总数为6.02×1023B.标准状况下,22.4 L Cl2和HCl的混合气体中含分子总数为2×6.02×1023C.0.1 mol 原子中含中子数为3.5×6.02×1023D.30 g甲醛中含共用电子对总数为4×6.02×1023[例题3]: (2006年重庆)设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6 g 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3 N AB.100 mL 2.0 mol/L 的盐酸与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数均为0.2 N AC.标准状况下,22.4 L 氦气与22.4 L 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2 N AD.20 g 重水(D 2O )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 N A[ 例题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以任意比例混和的甲烷和丙烷的混合物22.4L ,所含的分子数约为N A 个B .标准状况下,1L 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4.228N A 个 C .常温常压下,1mol 氦气含有的电子数为4N AD .1Lmol/L 的盐酸中含1molHCl 分子[例题5] (2006年四川)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器中分别充满O 2、O 3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B.O 2比O 3的质量小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D.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例题6](2002上海)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80g 硝酸铵含有氮原子数为2N AB 、1L 1mol ·L -1的盐酸中,所含氯化氢分子数为N AC 、标准状况下,11.2L 四氯化碳所含分子数为0.5N AD 、在铜与硫的反应中,1mol 铜失去的电子数为2N A 。

[例题7] (2004 北京)20℃时,饱和KCl 溶液的密度为1.174g ·cm -3,物质的量浓度为4.0mol ·L -1,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25°C 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于4.0mol ·L-1 B 、此溶液中KCl 的质量分数为1000174.10.45.74⨯⨯×100% C 、20℃时,密度小于1.174g ·cm -3的KCl 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 、将此溶液蒸发部分水,再恢复到20℃时,溶液的密度一定大于1.174g ·cm-34. 化学反应与能量(1) 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例题1]:将足量稀盐酸加到下列固体混合物中,只能发生一种反应的是A. Mg 、AlCl 3、NaAlO 2B. KNO 3、NaCl 、CH 3COONaC. NaClO 、Na 2SO 3、BaCl 2D. Ba(NO 3)2、FeSO 4、NH 4CO 3(2) 理解氧化还应反应有关概念[例题2]: (2006年全国)已知下列分子或离子在酸性条件下都能氧化KI ,自身发生如下变化:H 2O 2→H 2O IO 3-→I 2 MnO 4-→Mn 2+ HNO 2→NO如果分别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 ,得到I 2最多的是A H 2O 2B IO 3-C MnO 4-D HNO 2[例题3]:(2006年北京)已知: ①向KMnO 4晶体滴加浓盐酸,产生黄绿色气体; ②向FeCl 2溶液中通入少量实验①产生的气体,溶液变黄色;③取实验②生成的溶液滴在淀粉KI 试纸上,试纸变蓝色。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上述实验证明氧化性:>Cl 2>Fe 3+>I 2 B.上述实验中,共有两个氧化还原反应C.实验①生成的气体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D.实验②证明Fe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例题4](2005武汉市2月调考):复印机工作时易产生臭氧,臭氧的浓度过高时,对人体有害。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有关反应为:O 3 + 2KI + H 2O====2KOH + I 2 + O 2,对此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 、反应中,1mol O 3得2mol 电子B 、反应中O 3是氧化剂,H 2O 和KI 是还原剂C 、氧化产物I 2与还原产物O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D 、由此反应推知,氧化性强弱顺序为:O 3>I 2>O 2(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相关概念 。

了解新能源的开发[例题5]:(2006年天津)已知反应:①101kPa 时,2C(s)+O 2(g)==2CO(g);ΔH=-221 kJ/mol②稀溶液中,H +(aq)+OHˉ(aq)==H 2O(l);ΔH=-57.3 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C.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D.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例题6]:(2004 全国)已知:(1)H 2(g)+ 12O 2(g)==== H 2 O(g);△H 1 = a kJ ·mol -1 (2)2H 2(g)+ O 2(g)====2H 2O(g);△H 2 = b kJ ·mol -1(3)H 2(g)+ 12O 2(g)==== H 2O (1);△H 3= c kJ ·mol -1 (4)H 2(g)+ 12O 2(g)==== H 2O (1);△H 4= d kJ ·mol -1 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 、a<c<0B 、b>d>0C 、2a=b<0D 、2=d>0[例题7] (2005年天津)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