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外交文化..

中国传统外交文化..

明宣宗 (1398年-1435年)
“以绢万匹永为定数。”
宋神宗 (1048年-1085年)
也先(1407年-1454年)
明英宗 (1427年-1464年)
“ 按照中国和西方七八个国家的旧协定,每 六年允许这些国家有72名商人进入中国。……他 们受到皇帝的盛待,以致平均每人每天至少得到 一块金子,远远超过他的费用。……这给中国国 库增加沉重的负担。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个 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 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 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 贡。”
中国文明,怀抱的是土地;葡萄牙文明, 怀抱的是大海;中国文明,以农为本;葡萄 牙文明,以商为本;中国文明,种地是天经 地义的事儿;葡萄牙文明,贸易是人的绝对 权利;中国文明,读书是男人的出头之路; 葡萄牙文明,冒险是一个骑士的生命之花。
(三)与西班牙的交道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个物产丰富的国 家,但大多数百姓是贫穷的,因为人太多了。 2.无论外国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围观! 5.中国人有教养,温文尔雅,但繁琐的礼节与接连不 断的宴会排场让人讨厌! 7.中国的老爷们蛮横,百姓像崇拜神一样地崇拜官! 8.中国人自以为是世界第一,除非上贡,外国人不能 进入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傲慢,是因为无知,他们连自 己国家的地理都搞不清楚,对于世界,更不了解了! (参见C.R.博克舍《十六世纪中国何以厚我至此极也? —— 新登宝位,天下诸侯未有朝者。 独朝鲜遣上相进贺,帝嘉其忠诚,是 以厚之。
结论:郑和下西洋的本意是招贡。
由于中国的统治理念和官方政策与海 上扩张素来无缘,因此明初的航海活动就 显得格外具有戏剧性的色彩。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与影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大国,在其外交交往中,传统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为中国在大国外交中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有力支撑。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尊重和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理解。

这种文化特质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建立起互信和友好的关系。

例如,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强调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国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交往,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与发展。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等。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展示了中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不仅能够吸引对方的兴趣,还能够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伦理。

这种文化特质在大国外交中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例如,中国的“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强调和平、合作和共赢,这种和谐的理念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看作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还具有文化交流和互鉴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与众不同之处,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学习。

在与其他大国的外交交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契机。

通过文化交流,中国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国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它既是中国与其他大国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也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同时还塑造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并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鉴。

传统文化与中国公共外交

传统文化与中国公共外交

传 统文 化 的主体 。“ 家 文化 是 在 长 期历 史 积 累 儒
的条件 下 , 各种 文化体 系不 断继 承 、 对 创新 基 础上
文 化一 词像迷 一 样 吸 引着 人 们 去探 索 , 时也 困 同
建 构 的综合性 文化 体 系 。它 的思想 内涵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四个 方 面 : 文 精 神 、 人 道德 理 性 、 格追 求 人 和和合 理想 ”3。“ l ] 中庸 ” “ 、 和合” “ 和 仁爱 ” 等基 本
思 想构 成 了中 国传 统文 化 的核心价 值 。这些 价值
扰 着一 代又一 代 的求索 者 。 目前较 为各 方所 接受
的定义 , 中 国大百 科 全 书 》 出 : 文化 存 在 于 由《 给 “ 各 种 内隐和外 显 的 模式 中 , 助 符 号 的运 用 得 以 借 学 习和 传播 , 并构 成人类 群体 的特 殊成就 , 些成 这 就 包括 他们制 造 物品 的各 种具 体式 样 。文化 的基 本 要素 是传统 , 过 历 史衍 生 和 由选 择得 到 的思 通 想 观念 和价值 , 中尤 以价值 观最 为重要 。 ¨ 其 ”】
下 。这 里 文 化 的 涵 义 是 文 治 和 教 化 。 数 百 年 问 , ”
所 创造 的 、 中华 民族世 世代 代所 继承发 展 的 、 为 具 有 鲜 明 民族 特 色 的 、 史 悠久 、 历 内涵 博 大精 深 、 传
统 优 良的文化 ”2。从 内容上 看 , 家文化 是 中 国 [ ] 儒
第1 4卷第 3 期
21 0 年 6月
武 汉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fW u a i fS i& Te h ( o ilS in eEdto ) .o h n Un.o c. c . S ca ce c i n i

论“和合”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论“和合”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攻性 的 , 而是 防御 性 的。早在 2 0世纪 5 0年 代 , 新 中国在 对外 关 系上就倡 导 “ 和平共 处 五项原 则 ” , 体现 了 中华 民
的结果 , 中国的儒 家思 想就构成 了中国文 化 的基本 内核 , 在两 千多年 的历史长河 中。潜 移默化地影 响着 中国人 的 思维方 式 。 在 儒家传统文 化 中, “ 和合 ” 文 化对于我 国外交
j 口目E 掘 譬
论“ 和合" 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曾庆 栋
( 华天涉外职业技术 学院 福建厦 门 3 6 1 0 2 2 )
[ 摘 要 ] 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 一个地 区以及整 个国际关 系的重要 因素。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精 髓之 一的“ 和合 ” 思 想,
动写 照 , 在“ 大同” 世界中, “ 天 下为公 ” 的思想令 我们 感受 到 了儒 家思想 中的天 下主义 的世 界主义情 怀 。这使 得 中
国古代 的政治 活动有 时候是 民族 界限模糊 的 ,使得 古代
各个 民族 以惊人 的融合力 闻名于世 。它体现 了 中国人 最
根深 蒂 固的一个 愿望 , 即和谐。“ 协 和万邦 ” “ 天人合一 ” 所
绝 对又相对 , 既稳 定又不稳定 。比如 , “ 普天之 下” 到底 覆
以“ 和为贵 ” 是指 处理任 何事情 要 以和 为贵 , 用 和平 的手段来解 决问题 。中国政府 向来 主张用和 平的手段来 解 决 国际争 端 .注重依 靠 国际力量 和国际组织 来实现所
谓 的“ 天 下 太平 ” 。 主张 “ 天 下太 平 ” 的观 点 我们 可 以从
例子生动地反映 了中国“ 天下 主义 ” 的和平观 。 2 . “ 中和” 思想影响 了国家之 间的关 系处理 。 “ 和合 ” 文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在外交领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策略。

本文将从外交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传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和平、非干涉和平等原则。

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中的“和合”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多次战争与动荡。

这些历史因素塑造了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态度与策略。

二、和平发展与亲诚惠容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和“亲诚惠容”政策。

和平发展是指中国致力于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的政策主张。

亲诚惠容政策则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要秉持诚信、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互利合作与交流。

三、多边外交与区域合作中国一直倡导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机制。

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着区域合作,如东盟与中国自贸协定(CAFTA)的签署,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四、平等、公正与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平等、公正与合作。

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应以平等相待,并强调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公正性。

中国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通过南南合作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合作与发展。

五、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中国在外交政策中充分运用了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的手段。

中国提倡文明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也积极利用传媒、文化产业和人文交流等渠道,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六、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挑战与战略调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需要适应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时,中国还需要应对国际间的贸易纷争与地区冲突等问题。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

七、总结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跌宕起伏,兼容并蓄、影响深远的统一的复合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好的方面,应该区别对待。

(一)好的方面外交道义:(仁爱原则、贵义原则、崇和原则)道义或道德都是以善恶评价为形式,依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划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道义或道德可用于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和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

一、贵和尚中的影响: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历来主张以和为贵,这与与西方文化所倡导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反差。

贵和的意思是主张和谐,而尚中指的是主张中庸,不走极端。

天地万物存于自然之中,他们的运行却始终保持着各自的个性,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才是最为光明的前景。

在中国人与人的交往向来主张和谐,自然地,在国际间的合作中,中国也保持着这样的精神,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以此构建和谐新世界,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一个大国应该有的风范。

建设和谐世界的目标是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发展理论的集成和升华。

现今,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努力推进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合作,建立更完善的多边贸易体制,争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处理与他国的问题。

二、和平互利的国家关系:中国素以“仁义”为宗旨,与邻国和平共处时期远长于征战时期。

中国自古疆远民众、国力强盛。

但即使强盛如汉唐时期,也不曾超出本国领土范围外出侵略,而注重传播本国文明、接纳外国客商的和平外交,毫无保留地把本国文化成果贡献给全世界。

古代中国提倡“中外一体、天下一家”宽待外族政策。

如犹太民族自公元70年失国后,人口流散于东到印度,西到非洲至西欧的广大区域,在许多地方受到迫害。

而在宋朝流徙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却受到宽厚待遇,获准维持原信仰和风俗,参加科举并与汉人通婚。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交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中国留下了无数的遗产,包括诗歌、绘画、哲学、音乐、戏曲等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在中国国内广泛流传,也在世界各地展示着中国的魅力和文化。

在外交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外交一向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赏和尊重。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在外交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提倡“以德治国”,这些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中国外交中,中国也一直秉持着这些理念,通过和平的方式维护国家利益,主张国际社会要遵循国际法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注重谦虚、友善和尊重他人。

外交中,中国的外交官也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外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

中国外交官的这种低调、务实的外交风格,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更加敬重。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其他方面对中国外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战国时期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一本与战争有关的著作,但在当代却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各种外交场合中。

孙子兵法中的“制敌于不战”的思想,强调谋略和政治手段,在今天的外交谈判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此外,中国文化在传播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其中的秘诀是多种多样的世界文化通婚交流和借鉴。

中国的繁荣和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外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将是中国外交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的重要保证。

除了以上提到的儒家思想和孙子兵法,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文化元素在外交中受到广泛运用。

比如中国的书法、绘画、茶道、武术等等,都体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之美和文化智慧。

这些文化元素在中国外交中也被充分利用。

例如,中国的礼仪之邦传统,强调以客为尊、以友为重、以和为贵的礼仪准则,在国际外交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中国外交心得体会

中国外交心得体会

中国外交心得体会中国外交心得体会中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

在我研究学习中国外交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首先,中国外交强调和平与发展。

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为促进全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无论是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还是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都始终主张公正、平等和合作。

这种积极的态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其次,中国外交注重互利共赢。

中国坚持通过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

中国努力通过互联互通、人文交流和经济合作等方式,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外交倡导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理念在国际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可,并取得了突出成效。

第三,中国外交不断推动和谐世界建设。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而中国外交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兼顾他国的正当权益,为和平、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推动力。

最后,中国外交立足于和平与发展,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挑战,如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等。

因此,中国外交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策略和举措。

同时,中国外交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和交际能力,为国家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外交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际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中国外交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的理念,并积极应对各种复杂的挑战。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中国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

论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中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外交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外交观的传统文化渊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儒家思想对中国外交观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强调和谐、和睦、合作。

在外交关系中,儒家思想倡导“以德服人”,强调讲礼仪、重诚信、尊重他国文化和传统,注重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和合作,避免冲突和战争。

例如,中国古代通过与周边各国进行“亲”的方式实现周边稳定,打造了“和平相处”的好邻居形象。

现代中国也始终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睦邻友好政策,争取和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和发展。

第二,道家思想对中国外交观的影响。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意思是强调顺应世界规律、顺其自然,追求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外交关系中,中国倡导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坚持寻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避免采取极端行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以期保持地区和平稳定。

例如,近年来中国在南海、东海等海域的争端中,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方式解决争端,维护稳定。

第三,孔子思想对中国外交观的影响。

孔子思想强调道德和平、忠诚、诚信、和谐等,提倡文化交流和教育,强调尊重和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注重和平发展和互利合作。

在现代外交中,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发展联系和合作,推动地区互联互通,促进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合作。

同时,中国向世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外交观得益于其灿烂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中国通过和平共处、互利合作的方式积极发展外交关系,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更好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从古代开始,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哲学以及礼仪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外交使者等渠道传入各个国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佛教传播、文学与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影响。

首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儒家思想成为主要的思想体系和社会规范,对社会制度、教育、家庭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日本,学习儒家经典成为士族的必修课,儒家思想的礼仪观念、忠诚观念等深刻影响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

在韩国,儒家思想也深深根植于社会价值观念之中,对教育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其次,道教文化也对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倡导心静体安,崇尚养生与自然疗法。

道教的思想与实践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都有传承和影响。

例如,在日本,道教的思想与禅宗佛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禅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艺术、建筑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养生理念也深受西方国家的关注,如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国养生方式在美国和欧洲广泛流行,成为西方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给国外带来了深远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途经中国传入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解脱”,强调人类对苦难和欲望的解脱和超越。

佛教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都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日本,佛教传播中的一部分是宗教建筑和寺庙的建设,这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还使佛教艺术和文化深入于日本文化之中。

最后,中国传统文学与艺术也对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深刻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的影响摘要:文化是影响国家外交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 几千年薪火相传,对后代影响深远。

其所蕴涵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还带有鲜明的现实性,从最深处影响着包括当代中国外交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新的外交形象,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长久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这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1]。

文化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认知模型,影响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进而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

正如诺威尔(John P. Lovell)所指出的,“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的基本价值观、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

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

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

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宗教信仰及意识形态等因素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决策者的思维方式、处世态度和价值取向,而这些因素会在他们制定外交政策和进行外交行为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2]。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的外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烙印,体现在外交思想的不同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外交的影响【内容提要】从文化角度理解一国对外关系行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政策实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具体而言,传统文化的非宗教性质有助于保持中国外交的非扩张性;力求稳定、讲求秩序的保守性使中国更易于选择融入战略、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令中国外交体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道德本位的政治权力意识则赋予中国外交以自律性和理想主义风格,为中国承担起“负责任的大国”这一角色注入了内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中国外交/影响一引言及综述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外交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传统文化如何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的外交战略、政策实践?回溯传统文化渊源、解读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精英人物身上所携带的文化基因,对于全面理解、正确判断一国的外交战略、政策走向无疑具有某种启示作用,从而构成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美国学者麦哲(Michael J. Mazarr)认为,“文化,是当前研究著作中最时髦的概念。

最近发表的大量论文、著作都指出,文化是驱使民族国家、其他机构团体乃至个人采取行动和自组动作的基本动力。

许多著作还强调,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学者也意识到这一研究路线的重要意义。

例如,王缉思指出,“外交行为受领导人思想意识的支配,而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不仅是在对外部环境长期做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本国家、本民族的政治之化、观念形态的反映。

国际政治包含着不同国家利益的协调与冲突,也充满着不同思想原则的相互撞击。

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外交政策,必须联系该国的政治传统、价值观念,以至广义上的文化来进行考察"。

另外,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已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建国后不同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政策。

这些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中的和合文化、中庸之道、重义轻利等思想构成了中国外交"和平共处"、“和平崛起”的文化根源,并强调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和平外交传统,其主要针对的目标是“中国威胁论”。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构建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构建
以厚 德 载 物 ” “ 健 自强 ” 想 , 越 了 历 史 , 有 恒 久 的价 的 刚 思 超 具
成部分 。中国优秀文化传 统是 中国人五千年传承 至今 的最 主
要 的心理习惯 、 思维定 势 , 中 国特色 外交思想 、 对 外交 战略和 外交行为产生 了深刻影 响 ,是 构建 中国特色外交理论 的文化
展 进 步 的 文 化 支 柱 。“ 合 ” 和 文化 的 核 心 是 “ 而 不 同 ” 所 谓 和 。
益和实现其对外政策的政治行为 , 外交势必会受到本国传统文 化精 神的重要影响。
11 “ 人 合 一 ” . 天
“ 而不 同”就是 追求 内在 的和谐统一 , 和 , 而非表象上 的相同和
孔子认为 ,礼之用 , “ 和为贵 。先王之道 , 斯为美 , 小大 由之。1 3 ] ” 此外 ,君子和而不同 , “ 小人同而不 和。 “ 既是划分与小人 和” 的基本标准 , 又是美好社会的基本特征 。 人为万物之本 , 实现和 谐, 关键在人和 。对中 国人来说 , 无论是 自我修养 , 还是一般世 事 ,和” “ 都是关键。与此 相应 , 在中国人看来 , 由于人 际关系的 本质是合作 与和谐 的, 因此 国际关系也应如此。“ 和合” 文化是 理解中国特 色外交理论的一把钥匙 。
构建的意义。
关键 词 : 天人 合 一 ; 刚健 有 为 ; 和合 文化 ; 中国特 色 外 交理 论 d i 03 6 /i n1 0 - 5 42 1 .1 6 o 1 .9 9js . 6 8 5 ・0 0 1 . 3 : .s 0 0
中 国共 产 党 十七 大 报 告 指 出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
13 “ 合 ” 化 . 和 文

中国儒家思想对中国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对中国当代外交的影响

中国儒家思想对中国当代外交的影响【本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所蕴涵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既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现实性,因而从最深处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外交层面自然也概莫能外。

其中,儒家思想又作为璀璨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人文精神的生命之道,也是中国外交理念的植根之道。

本文通过中国外交政策和观点中所体现出的儒学思想,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向世界彰显一个“尚和”“守信”“讲礼”的泱泱中华。

【关键字】儒家思想和谐社会和而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崛起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积淀中,儒家思想始终作为中国人思想灵魂的一部分,让人不知不觉地在通过这个窗口观察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提出自己的主张,甚至以此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尽管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近代经过了“五四运动”的残酷洗礼和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冲击,但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已呈复兴之势,“和谐社会”中“和谐”理念的提出、“和平崛起”声音的响起,一批海外孔子学院的相继成立、奥运会之后更是掀起了儒学学习的新高潮。

在探讨当代中国对外关系走向和前景时,面对西方世界不断的质疑,国人也开始重视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找寻依托与支持,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将真实得中国展示给世界,让世界了解和接受一个“和”而“不霸”的中国。

首先,在我们建国之初,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就教给了我们“君子曰和而不同”。

1954年,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今天我们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

”而在更早时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对“和”的运用、继承和发展。

其主张以和平作为各国相处的方式和目的,蕴含了“贵和”的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各国要承认彼此的差异与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尊重这种不同,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谋求最终“共处、互利”和谐发展的国际环境,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和”非否定个性,和平共处而非消灭异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中华文化传承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被视为崛起的“大国”。

这种涌现的力量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中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外交手段,其核心观点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它强调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和多边合作,在不断地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同时,也在积极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在独特的民俗文化中体现出了深深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和智慧,这些思想和智慧也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财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通过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的实践,已经成为一道独特的中华文化传承之路。

中国的大国文化外交主要透过国际活动来传承中华文化。

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大国文化外交的一个例子。

这项倡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合作计划之一,通过扩大经济交往,改善基础设施和加强文化交流来推动区域全面发展。

这似乎是一个只涉及经济和贸易的计划,但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之路。

中国倡导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旨在推动各国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

同时,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希望通过传递中华文化来加深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对话。

中国还在世界各地推广中华文化。

例如,中国的孔子学院在国外建立了超过500所校园,为学生提供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这个项目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使其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和认可。

除儒家传统之外,昆曲、京剧和工艺品等文化领域的传承性活动也在不断推广。

最近,在巴黎著名大学索邦大学开设的“中华文明与世界现代化”课程录取了许多法国教授和学生。

该课程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旨在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华文化的特色、价值和贡献。

这个项目强调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相互尊重。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正是基于这些活动,深化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学与交流。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的传统文化内涵作者:邢丽菊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03期〔提要〕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外交政策的讲话中,善于把中国文化与当前世界形势的发展结合起来,展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深邃的哲学内涵。

新时期中国外交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性、包容性、和合性、整体性等思维。

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思想和实践贡献。

〔关键词〕中国外交、传统文化、新型国际关系、公共产品〔作者简介〕邢丽菊,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15)3期0098-13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

一、透过中华传统文化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十八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对外政策讲话中,经常透过中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一)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指出,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否则会水土不服,甚至带来灾难性后果,因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会知道。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

他指出,要正确认识中国,切忌“盲人摸象”,要想实现客观的认识,历史、现实都要看,物质、精神都要看,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也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集体智慧。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辉煌,其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是世界上最为重要且复杂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自古就与许多周边国家和国际势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往。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外交关系与国际交往,从而展示中国的外交智慧与影响力。

一、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原则古代中国的对外政策主要以和平共处、和而不同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君主往往秉持着和平与稳定的原则,尽量避免军事冲突与战争。

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也注重将周边国家纳入中国的体系中,以形成和谐共赢的局面。

另外,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也倡导着礼义之邦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礼仪之道,当两国相互交往时,礼节与仪式是必不可少的。

这种相互尊重的做法有利于建立起友好与信任,为双方的长期稳定关系打下基础。

二、中国古代的外交策略与实践中国古代的外交涵盖了君主外交、官员外交以及商人外交等多种形式。

在古代,中国君主常常亲自主持对外事务,通过婚姻联姻、使节交换等方式与周边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

同时,中国的官员外交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派遣官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赴对方国家交流与聚会,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了解与友好。

商人外交在古代中国的外交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商人经常通过贸易活动拓展与他国的联系,传播着中国的文化与商品,推动两国间的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了国际交往,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三、中国古代外交智慧与影响力中国古代外交的智慧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与包容性上。

中国古代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与要求来制定对应的外交策略,并且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更多地宽容与包容,以求和平共处。

中国古代的外交影响力也是举足轻重的。

中国作为一个庞大而强大的帝国,其文化影响力在周边国家可谓深远。

许多国家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与制度的影响,并且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来推动自己的发展。

四、中国古代外交的局限与挑战中国古代外交不可避免地面临了一些局限和挑战。

首先,由于地理与文化差异的存在,中国与某些国家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和冲突,无法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包含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哲学观念,这些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合作关系。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价值观塑造、艺术创作、礼仪规范、语言交流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文化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受到中华民族历代先贤的亲身实践和精神追求,继承下来的中华文化通过种种载体得到传播和弘扬,如书籍、文字、戏曲、绘画、雕塑、音乐等等。

这些文化载体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思想和观点,更是为了传递感情和情感,这样的强烈情感和多元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外国游客和创作者。

特别是中国的文字和汉字,已经成为世界上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对外界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价值观塑造中国文化传统秉承着伦理道德、信仰教义、哲学思想等基本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深入中国文化与外界文化交流的启示与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仁爱”、“中庸”、“君子”、“诚实”等观念,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概括后的核心价值观,更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传承於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中。

这些价值观其实在国际间的接识、交流和交往中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多思考和参考, 也因此有助于加强国际友谊,增进外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三、艺术创作中国传统艺术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面向世界,积极地向外宣传,逐步地开拓了对国际艺术创作的传承、融合、发展等方式,在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交织的新领域里,密集涌现出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和时代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

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影视等,通过新语言、新方式呈现出新画面、新形式和新内涵,如一种宣传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强有力的方式。

四、礼仪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保留和表述的许多规矩制度和礼仪习惯,也在一些方面对国际间的交际与沟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正如道德的举止和礼仪的制约,中国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为中国与国际交流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文化传承对国际社会的直接贡献之一。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那一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其中,外交辞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外交辞令的表达方式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婉转含蓄、辞藻华丽的特点。

这些辞令往往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语言文化特点,也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外交的策略和文化传统。

其次,在外交辞令的内容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特点。

这些辞令强调了礼义、仁德、忠诚等价值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的影响。

例如,《左传》中记载的郑国子产的外交言论,强调了“和为贵”、“礼尚往来”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在外交辞令的文化意义方面,《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是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体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追求。

通过研究《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总之,《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 e y w o r d s (1)一、儒家思想 (1)二、道家思想 (3)三、佛家思想 (4)小结 (6)致谢 (6)参考文献 (6)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中国外交06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林超指导教师杜宪兵摘要:这几年国学的复兴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在外交领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提出要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重要外交理念。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出发,从传统文化角度来建设中国特色的外交事业以及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和谐世界传统文化中国外交文化软实力Learn China's diploma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traditionalcultureStudent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Lin ChaoTutor Du XianbingAbstract:Learning the revival of Rang of the past few years,for the pai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 have a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in the diplomatic field, the face of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e propose to build a lasting peace, common prosperity and harmony in the world the important diplomatic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eory,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e the diplomatic cause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Key word:Harmonious world ; Traditional Culture ; China's diplomacy ;Soft Power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中国正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我们如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做到和平发展,如何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正如儿女有困难就会找父母,我们需要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1]首先引用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此,应该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以上是有关和谐世界理念的阐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方面凸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思想。

下面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学说分析其蕴含的广博的智慧和深邃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学在2000年前产生于古老的东方中国,当初是鲁文化,后来被中原和周边民族所接受,成为中华文化。

大约在1000年前逐渐被东亚与南亚地区所接受,成为亚洲文化。

[3]近百年来又传播到西方,被某些西方人筛选认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儒学作为天人之学、道德人文之学、群体和谐之学、忠恕宽人之学、义利调适之学、大同小康之学,对于改善21世纪人类生存环境、建设人类的普遍伦理、共同道德,提高人们的人文道德素质,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树立远大理想等等都必将做出重要贡献。

(一)、儒学主张的“仁爱与和平”是构造和谐世界、21世纪人类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追求与伦理基础。

儒学的基本理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是儒家文化的基本人文精神导向,也是世界多元文化(例如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融通的共同思想趋向。

儒家文化讲“仁爱”与基督教文化讲“博爱”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中西文化相互认同的交汇处。

“爱”必然要求和平,儒家文化提倡的“和为贵”与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普遍要求和“和平”都是普遍人性的正义呐喊。

[4]这对于面临军事强国欺凌弱小国家、军事大国之间核竞赛的时代,建立和平幸福的新秩序,建立国与男之间平等对话的新环境,是不可缺少的人类公共道德和公理基础。

(二)、儒学提倡的“天人合一”理论是与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可以互补、互动、互惠的天人之学。

在当今人类生态环境出现危机的困境下,儒家的“天人合一”理论,是变革传统的天人观念,构建全新的天人观、自然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哲学基础。

《周易·干卦·文言》:“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思想奠定了“天人合一”理论基础。

北宋张载在《西铬》一文阐扬“民吾国胞,物吾与也”的哲理,把“天人合一”的理论发挥到极致。

主张万物与我同类,物我一体,不但与普通平民为同胞,而且以世界万物(包括自然界)为朋友。

这不但是种新的自然观,更是全新的生态伦理观。

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但要向自然索取,要争取自然界为人类造福,惟其如此更应热爱自然、关心自然、保护自然,以自然为同类的友朋。

[5]这个新的天人观必然呼出起一场新的人文、自然、伦理革命,使东西文化达到新的互补融合,为人类进入21世纪营造一个人与自然友善和谐,互补、互惠、互动的新家园、新天地。

(三)、儒家修行的“忠恕之道”,提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维系社会稳定,具有相当普遍性的伦理基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这是儒家自律性伦理的基本信条和格言,也应当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西方文化强调法治,法律制度是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工具;中国文化提倡道德训条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

因此,西方淡化道德学说,应以中国文化为补充和完善,帮助提高西方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中国社会需要学习西方的法治经验,提高中国人的法律意识与守法习惯。

我们将在21世纪构建一种新的东西方沟通的社会运行机制;既有法律的约束,又有道德的自律,法制与道德互利互动。

(四)、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及“和为贵”是解决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分歧与争端,达成共识、维持人类持久和平、帮助社会稳定发展的最佳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东西方之间,在这样那样问题上的看法有分歧乃至争端,都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的关键是应该找到一种沟通的方式,化分歧为共识,解争端为合作。

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为贵”是解决分歧与争端的最佳思维方式。

但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又不是主张无原则的持中、和解。

如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因而不和。

”(《论语·子路》)有修养的人既不苟同,又能和解,没有修养的人只会苟同,而不懂真正的和解。

有人从特定角度看,认为西方是分立文化,中国是和谐文化,也许有点道理。

“中庸之道”、“和为贵”有可能成为西方分立文化的合理补充进一步实现东西文化的互补融合。

(五)、儒家提倡的“大同之道”,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引导全人类走向平等、互助、相亲、相爱、共同富裕、人人幸福、东西方和谐发展的共同之中与最高理想。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经提出过“理想国”的伟大蓝图,作为人类理想的社会追求。

他主张正义、公道、男女平等、男女参政,社会管理者应为广大工农商人办好教育、治理好国家,他期望社会富有所必需的那种善良和智能的生活。

他与苏格拉底反复论证将欲立人、先求利己的伦理原则。

比柏拉图早百余年的孔子所发挥的“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大同之道,是东方的“理想图”、是全人类走向和谐、亲善的伟大思想,儒家提倡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礼己·礼运》)的道德思想,必将成为21世纪全人类建设普遍道德规范所遵循的最高原则、最高追求。

总之,中国儒学虽然进在东方古老的农业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以道德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的观念文化,其自身也带有明显的宗法血缘烙印,在封建社会也长期被统治阶级用作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保守性,但是他的某些伦理规范、价值观念、为人之道、处世之方等等已经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认同,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不但对于维系中国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保持民族生命的繁衍与兴旺,使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居于大国之林,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而且对于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发生过良好效应。

其中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对于建立21世纪的天人观、改善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新的价值观、改善人际关系;以“忠恕之道”、“中庸之道”为主体的伦理规范,对于建立新的人类共同道德伦理、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与修养;以“仁者爱人”、“泛爱众”、“天下为公”为最高目标的“大同之道”,对于培养人类共同的信仰与理想、推动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21世纪人类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将会发生积极的作用。

这是儒学的最高精神境界与社会功能,也是儒学在21世纪对于全世界和平与发展和谐世界的构建所应具有的价值。

[6]二、道家思想中国道家思想渊源最为久远,是中国最为本土特色的思想,已经深植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以老子思想最具代表性。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走出了单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把整个宇宙空间内的全部物质融合到一起,是一种宇宙最原始的哲学。

(一)、“道法自然”。

道家以“道”为最高法则来实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和谐。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29章)老子主张遵循道的规律,要与道合一,因性而行,顺性而动,合乎天道,顺应自然,实现天人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