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数学(理)复习:第1部分 专题4 第9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含答案
山东省滨州市18届高考数学一轮复习62空间中的平行垂直关系课件
3、菱形对角线,等几何图形
4、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5、点在线上的射影。 。 6、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就和这个 平面内任意的直线都垂直。
7、如果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条直线,则另一条也
垂直于这条直线。
二、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内任意直线都垂直。 2、点在面内的射影 。 3、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那么 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4、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 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5、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垂直于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
这个平面。 6、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则必垂直于
另一个平面。 7、两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两平面交线垂
直于第三个平面。(小题用) 8、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小题用) 9、过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小题用)
三、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个平面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二、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直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必平行
于另一个平面。
4、如果一条直线和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平行,那么 它也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切记直线不在平面内. 5、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和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 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切记直线不在平面内.
三、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
1、定义法:两平面没有公共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3、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4、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5、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推论。
2018届高考数学(全国通用)二轮复习中档大题精品讲义 第5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第5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明考情]高考中对直线和平面的平行、垂直关系交汇综合命题,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档偏下. [知考向]1.空间中的平行关系.2.空间中的垂直关系.3.平行和垂直的综合应用.考点一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方法技巧 (1)平行关系的基础是线线平行,比较常见的是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构造平行关系,利用平行四边形构造平行关系.(2)证明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定理中的条件,注意推证的严谨性.1.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N 在BD 上,点M 在B 1C 上,且CM =DN ,求证:MN ∥平面AA 1B 1B .证明 如图所示,作ME ∥BC 交BB 1于点E ,作NF ∥AD 交AB 于点F ,连接EF ,则EF ⊂平面AA 1B 1B .∵ME ∥BC ,NF ∥AD , ∴ME BC =B 1M B 1C ,NF AD =BN BD.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 ∵CM =DN , ∴B 1M =NB .又B 1C =BD , ∴ME BC =BN BD =NFAD,又BC =AD ,∴ME =NF . 又ME ∥BC ∥AD ∥NF , ∴四边形MEFN 为平行四边形, ∴MN ∥EF .又EF ⊂平面AA 1B 1B ,MN ⊄平面AA 1B 1B , ∴MN ∥平面AA 1B 1B .2.(2017·全国Ⅰ)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且∠BAP =∠CDP =90°.(1)证明:平面P AB ⊥平面P AD ;(2)若P A =PD =AB =DC ,∠APD =90°,且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83,求该四棱锥的侧面积.(1)证明 由已知∠BAP =∠CDP =90°, 得AB ⊥P A ,CD ⊥PD .由于AB ∥CD ,故AB ⊥PD ,从而AB ⊥平面P AD . 又AB ⊂平面P AB , 所以平面P AB ⊥平面P AD .(2)解 如图,在平面P AD 内作PE ⊥AD ,垂足为E .由(1)知,AB ⊥平面P AD , 故AB ⊥PE ,AB ⊥AD , 所以PE ⊥平面ABCD .设AB =x ,则由已知可得AD =2x ,PE =22x , 故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V P -ABCD =13AB ·AD ·PE =13x 3.由题设得13x 3=83,故x =2.从而结合已知可得P A =PD =AB =DC =2, AD =BC =22,PB =PC =22,可得四棱锥P -ABCD 的侧面积为12P A ·PD +12P A ·AB +12PD ·DC +12BC 2sin60°=6+2 3.3.(2017·龙岩市新罗区校级模拟)如图,O是圆锥底面圆的圆心,圆锥的轴截面P 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为底面圆周上一点.(1)若弧BC的中点为D,求证:AC∥平面POD;(2)如果△P AB的面积是9,求此圆锥的表面积.(1)证明方法一设BC∩OD=E,∵D是弧BC的中点,∴E是BC的中点.又∵O是AB的中点,∴AC∥OE.又∵AC⊄平面POD,OE⊂平面POD,∴AC∥平面POD.方法二∵AB是底面圆的直径,∴AC⊥BC.∵弧BC的中点为D,∴OD⊥BC.又AC,OD共面,∴AC∥OD.又AC⊄平面POD,OD⊂平面POD,∴AC∥平面POD.(2)解设圆锥底面半径为r,高为h,母线长为l,∵圆锥的轴截面P 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h=r,l=2r.由S△P AB=12×2r×h=r2=9,得r=3,∴S表=πrl+πr2=πr×2r+πr2=9(1+2)π.4.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且AB=2CD,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C1CF∥平面ADD1A1?若存在,求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存在这样的点F,使平面C1CF∥平面ADD1A1,此时点F为AB的中点,证明如下:∵AB∥CD,AB=2CD,∴AF綊CD,∴四边形AFCD是平行四边形,∴AD∥CF.又AD⊂平面ADD1A1,CF⊄平面ADD1A1,∴CF∥平面ADD1A1.又CC1∥DD1,CC1⊄平面ADD1A1,DD1⊂平面ADD1A1,∴CC1∥平面ADD1A1.又CC1,CF⊂平面C1CF,CC1∩CF=C,∴平面C1CF∥平面ADD1A1.考点二空间中的垂直关系方法技巧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利用线面垂直定义.(2)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3)利用线面垂直的性质,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4)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两平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5.如图所示,已知AB⊥平面ACD,DE⊥平面ACD,△ACD为等边三角形,AD=DE=2AB,F为CD的中点.求证:(1)AF∥平面BCE;(2)平面BCE ⊥平面CDE .证明 (1)如图,取CE 的中点G ,连接FG ,BG .∵F 为CD 的中点,∴GF ∥DE 且GF =12DE .∵AB ⊥平面ACD ,DE ⊥平面ACD , ∴AB ∥DE ,∴GF ∥AB . 又AB =12DE ,∴GF =AB .∴四边形GF AB 为平行四边形, ∴AF ∥BG .∵AF ⊄平面BCE ,BG ⊂平面BCE , ∴AF ∥平面BCE .(2)∵△ACD 为等边三角形,F 为CD 的中点, ∴AF ⊥CD .∵DE ⊥平面ACD ,AF ⊂平面ACD ,∴DE ⊥AF . 又CD ∩DE =D ,故AF ⊥平面CDE . ∵BG ∥AF ,∴BG ⊥平面CDE .∵BG ⊂平面BCE ,∴平面BCE ⊥平面CDE .6.(2017·全国Ⅲ)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ABC 是正三角形,AD =CD .(1)证明:AC ⊥BD ;(2)已知△ACD 是直角三角形,AB =BD ,若E 为棱BD 上与D 不重合的点,且AE ⊥EC ,求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比. (1)证明 如图,取AC 的中点O ,连接DO ,BO .因为AD =CD ,所以AC ⊥DO . 又由于△ABC 是正三角形,所以AC ⊥BO . 又DO ∩OB =O ,所以AC ⊥平面DOB ,故AC ⊥BD . (2)解 连接EO .由(1)及题设知∠ADC =90°,所以DO =AO . 在Rt △AOB 中,BO 2+AO 2=AB 2.又AB =BD ,所以BO 2+DO 2=BO 2+AO 2=AB 2=BD 2,故∠DOB =90°. 由题设知△AE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EO =12AC .又△ABC 是正三角形,且AB =BD ,所以EO =12BD .故E 为BD 的中点,从而E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D 到平面ABC 的距离的12,四面体ABCE的体积为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12,即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之比为1∶1.7.(2017·南京一模)如图,在六面体ABCDE 中,平面DBC ⊥平面ABC ,AE ⊥平面ABC .(1)求证:AE ∥平面DBC ;(2)若AB ⊥BC ,BD ⊥CD ,求证:AD ⊥DC . 证明 (1)过点D 作DO ⊥BC ,O 为垂足.∵平面DBC ⊥平面ABC ,平面DBC ∩平面ABC =BC ,DO ⊂平面DBC , ∴DO ⊥平面ABC .又AE ⊥平面ABC ,则AE ∥DO .又AE ⊄平面DBC ,DO ⊂平面DBC ,故AE ∥平面DBC .(2)由(1)知,DO ⊥平面ABC ,AB ⊂平面ABC , ∴DO ⊥AB .又AB ⊥BC ,且DO ∩BC =O ,DO ,BC ⊂平面DBC , ∴AB ⊥平面DBC . ∵DC ⊂平面DBC ,∴AB⊥DC.又BD⊥CD,AB∩DB=B,AB,DB⊂平面ABD,则DC⊥平面ABD.又AD⊂平面ABD,故可得AD⊥DC.8.已知四棱锥S-ABCD的底面ABCD为正方形,顶点S在底面ABCD上的射影为其中心O,高为3,设E,F分别为AB,SC的中点,且SE=2,M为CD边上的点.(1)求证:EF∥平面SAD;(2)试确定点M的位置,使得平面EFM⊥底面ABCD.(1)证明取SB的中点P,连接PF,PE.∵F为SC的中点,∴PF∥BC,又底面ABCD为正方形,∴BC∥AD,即PF∥AD,又PE∥SA,∴平面PFE∥平面SAD.∵EF⊂平面PFE,∴EF∥平面SAD.(2)解连接AC,AC的中点即为点O,连接SO,由题意知SO⊥平面ABCD,取OC的中点H,连接FH,则FH∥SO,∴FH⊥平面ABCD,∴平面EFH⊥平面ABCD,连接EH并延长,则EH与DC的交点即为M点.连接OE,由题意知SO=3,SE=2.∴OE =1,AB =2,AE =1, ∴MC AE =HC HA =13, ∴MC =13AE =16CD ,即点M 在CD 边上靠近C 点距离为16的位置.考点三 平行和垂直的综合应用方法技巧 空间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主要思想是转化,即通过判定、性质定理将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相互转化.9.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平面P AD ⊥平面ABCD ,AB =AD ,∠BAD =60°,E ,F 分别是AP ,AD 的中点.求证:(1)直线EF ∥平面PCD ; (2)平面BEF ⊥平面P AD .证明 (1)在△P AD 中,∵E ,F 分别为AP ,AD 的中点, ∴EF ∥PD .又∵EF ⊄平面PCD ,PD ⊂平面PCD , ∴直线EF ∥平面PCD . (2)如图,连接BD .∵AB =AD ,∠BAD =60°, ∴△ADB 为正三角形. ∵F 是AD 的中点, ∴BF ⊥AD .∵平面P AD ⊥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AD ,BF ⊂平面ABCD , ∴BF ⊥平面P AD . 又∵BF ⊂平面BEF , ∴平面BEF ⊥平面P AD .10.(2017·山东)由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截去三棱锥C 1-B 1CD 1后得到的几何体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O为AC与BD的交点,E为AD的中点,A1E⊥平面ABCD.(1)证明:A1O∥平面B1CD1;(2)设M是OD的中点,证明:平面A1EM⊥平面B1CD1.证明(1)取B1D1的中点O1,连接CO1,A1O1,由于ABCD-A1B1C1D1是四棱柱,所以A1O1∥OC,A1O1=OC,因此四边形A1OCO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1O∥O1C.又O1C⊂平面B1CD1,A1O⊄平面B1CD1,所以A1O∥平面B1CD1.(2)因为AC⊥BD,E,M分别为AD和OD的中点,所以EM⊥BD,又A1E⊥平面ABCD,BD⊂平面ABCD,所以A1E⊥BD.因为B1D1∥BD,所以EM⊥B1D1,A1E⊥B1D1.又A1E,EM⊂平面A1EM,A1E∩EM=E,所以B1D1⊥平面A1EM.又B1D1⊂平面B1CD1,所以平面A1EM⊥平面B1CD1.11.(2017·汉中二模)如图,在棱长均为4的三棱柱ABC-A1B1C1中,D,D1分别是BC和B1C1的中点.(1)求证:A1D1∥平面AB1D;(2)若平面ABC⊥平面BCC1B1,∠B1BC=60°,求三棱锥B1-ABC的体积.(1)证明连接DD1,在三棱柱ABC-A1B1C1中,∵D ,D 1分别是BC 和B 1C 1的中点, ∴B 1D 1∥BD ,且B 1D 1=BD , ∴四边形B 1BDD 1为平行四边形, ∴BB 1∥DD 1,且BB 1=DD 1. 又∵AA 1∥BB 1,AA 1=BB 1, ∴AA 1∥DD 1,AA 1=DD 1, ∴四边形AA 1D 1D 为平行四边形, ∴A 1D 1∥AD .又∵A 1D 1⊄平面AB 1D ,AD ⊂平面AB 1D , ∴A 1D 1∥平面AB 1D .(2)解 在△ABC 中,边长均为4,则AB =AC ,D 为BC 的中点, ∴AD ⊥BC .∵平面ABC ⊥平面B 1C 1CB ,交线为BC ,AD ⊂平面ABC , ∴AD ⊥平面B 1C 1CB ,即AD 是三棱锥A -B 1BC 的高. 在△ABC 中,由AB =AC =BC =4,得AD =23, 在△B 1BC 中,B 1B =BC =4,∠B 1BC =60°, ∴△B 1BC 的面积为4 3.∴三棱锥B 1-ABC 的体积即为三棱锥A -B 1BC 的体积V =13×43×23=8.12.如图,在四棱锥S -ABCD 中,平面SAD ⊥平面ABCD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且P 为AD 的中点,Q 为SB 的中点.(1)求证:CD ⊥平面SAD ; (2)求证:PQ ∥平面SCD ;(3)若SA =SD ,M 为BC 的中点,在棱SC 上是否存在点N ,使得平面DMN ⊥平面ABCD ?并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 ∵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CD ⊥AD .又∵平面SAD ⊥平面ABCD ,且平面SAD ∩平面ABCD =AD ,CD ⊂平面ABCD , ∴CD ⊥平面SAD .(2)证明 取SC 的中点R ,连接QR ,DR .由题意知,PD ∥BC 且PD =12BC .在△SBC 中,Q 为SB 的中点,R 为SC 的中点, ∴QR ∥BC 且QR =12BC .∴QR ∥PD 且QR =PD , 则四边形PDRQ 为平行四边形, ∴PQ ∥DR .又PQ ⊄平面SCD ,DR ⊂平面SCD , ∴PQ ∥平面SCD .(3)解 存在点N 为SC 的中点,使得平面DMN ⊥平面ABCD .连接PC ,DM 交于点O ,连接PM ,SP ,NM ,ND ,NO , ∵PD ∥CM ,且PD =CM , ∴四边形PMCD 为平行四边形, ∴PO =CO .又∵N 为SC 的中点, ∴NO ∥SP . 易知SP ⊥AD .∵平面SAD ⊥平面ABCD ,平面SAD ∩平面ABCD =AD ,且SP ⊥AD , ∴SP ⊥平面ABCD , ∴NO ⊥平面ABCD . 又∵NO ⊂平面DMN , ∴平面DMN ⊥平面ABCD .例 (12分)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侧面P AD ⊥底面ABCD ,P A ⊥AD ,点E ,F ,H 分别为AB ,PC ,BC 的中点.(1)求证:EF ∥平面P AD ; (2)求证:平面P AH ⊥平面DEF . 审题路线图(1)E ,F 是中点―――→取PD 的中点M 构造▱AEFM ―→线线平行EF ∥AM ―→线面平行EF ∥平面P AD (2)面面垂直P AD ⊥ABCD ―――→P A ⊥AD线面垂直P A ⊥底面ABCD ―→线线垂直P A ⊥DE ―――――――――→Rt △ABH ≌Rt △DAE线线垂直DE ⊥AH ―→线面垂直DE ⊥平面P AH ―→ 面面垂直平面P AH ⊥平面DEF 规范解答·评分标准证明 (1)取PD 的中点M ,连接FM ,AM .∵在△PCD 中,F ,M 分别为PC ,PD 的中点, ∴FM ∥CD 且FM =12CD .∵在正方形ABCD 中,AE ∥CD 且AE =12CD ,∴AE ∥FM 且AE =FM , 则四边形AEFM 为平行四边形,∴AM ∥EF .…………………………………………………………………………………4分 又∵EF ⊄平面P AD ,AM ⊂平面P AD ,∴EF ∥平面P AD .…………………………………………………………………………6分(2)∵侧面P AD ⊥底面ABCD ,P A ⊥AD , 侧面P AD ∩底面ABCD =AD ,∴P A ⊥底面ABCD .∵DE ⊂底面ABCD ,∴DE ⊥P A . ∵E ,H 分别为正方形ABCD 边AB ,BC 的中点, ∴Rt △ABH ≌Rt △DAE ,则∠BAH =∠ADE ,∴∠BAH +∠AED =90°,则DE ⊥AH .…………………………………………………………………………………8分 ∵P A ⊂平面P AH ,AH ⊂平面P AH ,P A ∩AH =A ,∴DE ⊥平面P AH .…………………………………………………………………………10分 ∵DE ⊂平面DEF ,∴平面P AH ⊥平面DEF .…………………………………………………………………12分 构建答题模板[第一步] 找线线:通过三角形或四边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的中线或线面、面面关系的性质寻找线线平行或线线垂直.[第二步] 找线面:通过线线垂直或平行,利用判定定理,找线面垂直或平行;也可由面面关系的性质找线面垂直或平行.[第三步] 找面面:通过面面关系的判定定理,寻找面面垂直或平行. [第四步] 写步骤:严格按照定理中的条件规范书写解题步骤.1.如图,在空间四面体ABCD 中,若E ,F ,G ,H 分别是AB ,BD ,CD ,AC 的中点.(1)求证: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2)求证:BC ∥平面EFGH .证明 (1)∵在空间四面体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AB ,BD ,CD ,AC 的中点, ∴EF 綊12AD ,GH 綊12AD ,∴EF 綊GH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2)∵E ,H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EH ∥BC .∵EH ⊂平面EFGH ,BC ⊄平面EFGH , ∴BC ∥平面EFGH .2.(2017·北京)如图,在三棱锥P -ABC 中,P A ⊥AB ,P A ⊥BC ,AB ⊥BC ,P A =AB =BC =2,D 为线段AC 的中点,E 为线段PC 上一点.(1)求证:P A ⊥BD ;(2)求证:平面BDE ⊥平面P AC ;(3)当P A ∥平面BDE 时,求三棱锥E -BCD 的体积. (1)证明 因为P A ⊥AB ,P A ⊥BC , 所以P A ⊥平面ABC .又因为BD ⊂平面ABC ,所以P A ⊥BD . (2)证明 因为AB =BC ,D 是AC 的中点, 所以BD ⊥AC . 由(1)知,P A ⊥BD , 所以BD ⊥平面P AC . 所以平面BDE ⊥平面P AC .(3)解 因为P A ∥平面BDE ,平面P AC ∩平面BDE =DE ,所以P A ∥DE . 因为D 为AC 的中点,所以DE =12P A =1,BD =DC = 2.由(1)知,P A ⊥平面ABC ,所以DE ⊥平面ABC , 所以三棱锥E -BCD 的体积V =16BD ·DC ·DE =13.3.(2017·北京海淀区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侧棱P A ⊥底面ABCD ,且P A =2,E 是侧棱P A 上的动点.(1)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2)如果E 是P A 的中点,求证:PC ∥平面BDE ;(3)是否不论点E 在侧棱P A 的任何位置,都有BD ⊥CE ?证明你的结论.(1)解 ∵P A ⊥底面ABCD , ∴P A 为此四棱锥底面上的高.∴V 四棱锥P -ABCD =13S 正方形ABCD ×P A =13×12×2=23.(2)证明 连接AC 交BD 于点O ,连接O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O =OC . 又∵AE =EP , ∴OE ∥PC .又∵PC ⊄平面BDE ,OE ⊂平面BDE , ∴PC ∥平面BDE .(3)解 不论点E 在侧棱P A 的任何位置,都有BD ⊥CE . 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D ⊥AC .∵P A ⊥底面ABCD ,BD ⊂平面ABCD , ∴P A ⊥BD . 又∵P A ∩AC =A , ∴BD ⊥平面P AC . ∵CE ⊂平面P AC , ∴BD ⊥CE .4.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AC 与BD 交于点O ,将正方形ABCD 沿对角线BD 折起,得到三棱锥A -BCD .(1)求证:平面AOC ⊥平面BCD ; (2)若三棱锥A -BCD 的体积为63,且∠AOC 是钝角,求AC 的长. (1)证明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D ⊥AO ,BD ⊥CO .折起后仍有BD ⊥AO ,BD ⊥CO ,AO ∩CO =O , ∴BD ⊥平面AOC . ∵BD ⊂平面BCD , ∴平面AOC ⊥平面BCD . (2)解 由(1)知BD ⊥平面AOC , ∴V A -BCD =13S △AOC ·BD ,∴13×12OA ·OC ·sin ∠AOC ·BD =63, 即13×12×2×2×sin ∠AOC ×22=63, ∴sin ∠AOC =32. 又∵∠AOC 是钝角, ∴∠AOC =120°.在△AO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C 2=OA 2+OC 2-2·OA ·OC ·cos ∠AOC =(2)2+(2)2-2×2×2×cos120°=6, ∴AC = 6.5.(2016·四川)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CD ,AD ∥BC ,∠ADC =∠P AB =90°,BC =CD =12AD .(1)在平面P AD 内找一点M ,使得直线CM ∥平面P AB ,并说明理由; (2)求证:平面P AB ⊥平面PBD .(1)解 取棱AD 的中点M (M ∈平面P AD ),点M 即为所求的一个点,理由如下: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BC ∥AM ,且BC =AM .所以四边形AMCB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M ∥AB . 又AB ⊂平面P AB ,CM ⊄平面P AB , 所以CM ∥平面P AB .(说明:取棱PD 的中点N ,则所找的点可以是直线MN 上任意一点) (2)证明 由已知,P A ⊥AB ,P A ⊥CD .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直线AB 与CD 相交,所以P A ⊥平面ABCD .所以P A ⊥BD .因为AD ∥BC ,BC =12AD ,M 为AD 的中点,连接BM ,所以BC ∥MD ,且BC =MD . 所以四边形BCDM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BM =CD =12AD ,所以BD ⊥AB .又AB ∩AP =A ,所以BD ⊥平面P AB . 又BD ⊂平面PBD , 所以平面P AB ⊥平面PBD .。
2018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大突破学案:专题42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专题42空间中的垂直关系1.直线与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如果一条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直线都垂直,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 (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2)线面角θ的范围:θ∈⎣⎡⎦⎤0,π2.4.二面角的有关概念(1)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2)二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棱上的一点,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与棱垂直的射线,则两射线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高频考点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1、(1)(2016·高考浙江卷)已知互相垂直的平面α,β交于直线l ,若直线m ,n 满足m ∥α,n ⊥β,则( )A .m ∥lB .m ∥nC .n ⊥lD .m ⊥n解析:因为α∩β=l ,所以l ⊂β,又n ⊥β,所以n ⊥l .故选C. 答案:C(2)如图,三棱锥P ABC 中,平面P AC ⊥平面ABC ,∠ABC =π2,点D ,E 在线段AC 上,且AD =DE=EC =2,PD =PC =4,点F 在线段AB 上,且EF ∥BC .①证明:AB ⊥平面PFE ;②若四棱锥P DFBC 的体积为7,求线段BC 的长.解:①证明:由DE =EC ,PD =PC 知,E 为等腰△PDC 中DC 边的中点,故PE ⊥AC .又平面P AC ⊥平面ABC ,平面P AC ∩平面ABC =AC ,PE ⊂平面P AC ,PE ⊥AC ,所以PE ⊥平面ABC ,从而PE ⊥AB .因为∠ABC =π2,EF ∥BC ,所以AB ⊥EF .从而AB 与平面PFE 内两条相交直线PE ,EF 都垂直, 所以AB ⊥平面PFE .②设BC =x ,则在Rt △ABC 中, AB =AC 2-BC 2=36-x 2, 从而S △ABC =12AB ·BC =12x 36-x 2.由EF ∥BC 知,AF AB =AE AC =23,得△AFE ∽△ABC ,故S △AFE S △ABC =⎝⎛⎭⎫232=49,即S △AFE =49S △ABC .由AD =12AE ,S △AFD =12S △AFE =12×49S △ABC=29S △ABC =19x 36-x 2, 从而四边形DFBC 的面积为 S DFBC =S △ABC -S △AFD=12x 36-x 2-19x 36-x 2 =718x 36-x 2. 由①知PE ⊥平面ABC ,所以PE 为四棱锥P DFBC 的高. 在Rt △PEC 中,PE =PC 2-EC 2=42-22=23, 所以V P DFBC =13S DFBC ·PE=13×718x 36-x 2×23=7, 所以x 4-36x 2+243=0, 解得x 2=9或x 2=27.由于x >0,因此x =3或x =3 3. 所以BC =3或BC =3 3.【举一反三】(1)如图,△ABC 和△BCD 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AB =BC =BD =2,∠ABC =∠DBC =120°,E ,F ,G 分别为AC ,DC ,AD 的中点.①求证:EF ⊥平面BCG ; ②求三棱锥D -BCG 的体积.附:锥体的体积公式V =13Sh ,其中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②解 在平面ABC 内,作AO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O ,如图由平面ABC ⊥平面BCD ,知AO ⊥平面BDC .又G 为AD 中点,因此G 到平面BDC 的距离h 是AO 长度的一半. 在△AOB 中,AO =AB ·sin60°=3, 所以V D -BCG =V G -BCD =13S △DBC ·h=13×12BD ·BC ·sin120°·32=12. (2)如图所示,已知AB 为圆O 的直径,点D 为线段AB 上一点,且AD =13DB ,点C 为圆O 上一点,且BC =3AC ,PD ⊥平面ABC ,PD =DB .求证:P A ⊥CD .【变式探究】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AB ⊥AD ,AC ⊥CD ,∠ABC =60°,P A =AB =BC ,E 是PC 的中点.证明:(1)CD ⊥AE ; (2)PD ⊥平面ABE .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CD⊂平面ABCD,∴P A⊥CD.∵AC⊥CD,P A∩AC=A,∴CD⊥平面P AC.而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而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而PD⊂平面P AD,∴AB⊥PD.又∵AB∩AE=A,∴PD⊥平面ABE.高频考点二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例2、(1)如图,P是正方形ABCD外一点,且P A⊥平面ABCD,则平面P AB与平面PBC、平面P AD 的位置关系是()A.平面P AB与平面PBC、平面P AD都垂直B.它们两两垂直C.平面P AB与平面PBC垂直,与平面P AD不垂直D.平面P AB与平面PBC、平面P AD都不垂直解析:∵DA⊥AB,DA⊥P A,AB∩P A=A,∴DA⊥平面P AB,又DA⊂平面P AD,∴平面P AD⊥平面P AB,同理可证平面P AB⊥平面PBC.答案:A(2)(2016·高考北京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C⊥平面ABCD,AB∥DC,DC⊥AC.①求证:DC⊥平面P AC;②求证:平面P AB⊥平面P AC;③设点E为AB的中点.在棱P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P A∥平面CEF?说明理由.证明:①因为PC⊥平面ABCD,所以PC⊥DC.又因为DC⊥AC,PC∩CA=C,所以DC⊥平面P AC.②因为AB∥DC,DC⊥AC,所以AB⊥AC.因为PC⊥平面ABCD,所以PC⊥AB,且PC∩AC=C,所以AB⊥平面P AC,且AB⊂面P AB.所以平面P AB⊥平面P AC.③棱PB上存在点F,使得P A∥平面CEF.证明如下:如图,取PB中点F,连接EF,CE,CF.又因为E为AB的中点,所以EF∥P A.又因为P A⊄平面CEF,所以P A∥平面CEF.【举一反三】(1)如图,三棱台DEF ABC中,AB=2DE,G,H分别为AC,BC的中点.①求证:BD∥平面FGH;②若CF⊥BC,AB⊥BC,求证:平面BCD⊥平面EGH.证明①方法一如图,连接DG,CD,设CD∩GF=M,连接MH.在三棱台DEF ABC中,AB=2DE,G为AC的中点,可得DF∥GC,DF=GC,所以四边形DFCG为平行四边形.则M为CD的中点,又H为BC的中点,所以HM∥BD,又HM⊂平面FGH,BD⊄平面FGH,所以BD∥平面FGH.②连接HE,因为G,H分别为AC,BC的中点,所以GH∥AB.由AB⊥BC,得GH⊥BC.又H为BC的中点,所以EF∥HC,EF=HC,因此四边形EFCH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F∥HE.又CF⊥BC,所以HE⊥BC.又HE ,GH ⊂平面EGH ,HE ∩GH =H , 所以BC ⊥平面EGH .又BC ⊂平面BCD ,所以平面BCD ⊥平面EGH .(2)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AB ,∠BCD =45°,∠BAD =90°.将△ABD 沿对角线BD 折起,记折起后A 的位置为点P ,且使平面PBD ⊥平面BCD .求证:①CD ⊥平面PBD . ②平面PBC ⊥平面PDC .证明 ①∵AD =AB ,∠BAD =90°, ∴∠ABD =∠ADB =45°, 又∵AD ∥BC ,∴∠DBC =45°, 又∠DCB =45°,∴∠BDC =90°, 即BD ⊥DC .∵平面PBD ⊥平面BCD ,平面PBD ∩平面BCD =BD , ∴CD ⊥平面PBD .②由CD ⊥平面PBD 得CD ⊥BP . 又BP ⊥PD ,PD ∩CD =D , ∴BP ⊥平面PDC . 又BP ⊂平面PBC , ∴平面PBC ⊥平面PDC .【变式探究】 如图,三棱锥P ABC 中,平面P AC ⊥平面ABC ,∠ABC =π2,点D ,E 在线段AC 上,且AD =DE =EC =2,PD =PC =4,点F 在线段AB 上,且EF ∥BC .(1)证明:AB ⊥平面PFE ;(2)若四棱锥PDFBC 的体积为7,求线段BC 的长.(2)解 设BC =x ,则在Rt △ABC 中, AB =AC 2-BC 2=36-x 2, 从而S △ABC =12AB ·BC =12x 36-x 2.由EF ∥BC 知,AF AB =AE AC =23,得△AFE ∽△ABC ,故S △AFE S △ABC =⎝⎛⎭⎫232=49,即S △AFE =49S △ABC .由AD =12AE ,S △AFD =12S △AFE =12·49S △ABC=29S △ABC =19x 36-x 2. 从而四边形DFBC 的面积为S DFBC =S △ABC -S △AFD =12x 36-x 2-19x 36-x 2=718x 36-x 2. 由(1)知,PE ⊥平面ABC , 所以PE 为四棱锥PDFBC 的高.在Rt △PEC 中,PE =PC 2-EC 2=42-22=2 3. 体积V PDFBC =13·S DFBC ·PE=13·718x 36-x 2·23=7, 故得x 4-36x 2+243=0,解得x 2=9或x 2=27, 由于x >0,可得x =3或x =3 3. 所以,BC =3或BC =3 3.高频考点三 线面角、二面角的求法例3、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AB ⊥AD ,AC ⊥CD ,∠ABC =60°,P A =AB =BC,E是PC的中点.(1)求PB和平面P AD所成的角的大小;(2)证明:AE⊥平面PCD;(3)求二面角A—PD—C的正弦值.(1)解在四棱锥P—ABCD中,因为P A⊥底面ABCD,AB⊂平面ABCD,故P A⊥AB.又AB⊥AD,P A∩AD=A,从而AB⊥平面P AD,故PB在平面P AD内的射影为P A,从而∠APB为PB和平面P AD所成的角.在Rt△P AB中,AB=P A,故∠APB=45°.所以PB和平面P AD所成的角的大小为45°.(2)证明在四棱锥P—ABCD中,因为P A⊥底面ABCD,CD⊂平面ABCD,故CD⊥P A.由条件CD⊥AC,P A∩AC=A,∴CD⊥平面P AC.又AE⊂平面P AC,∴AE⊥CD.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又PC∩CD=C,综上得AE⊥平面PCD.(3)解过点E作EM⊥PD,垂足为M,连接AM,如图所示.由(2)知,AE⊥平面PCD,AM在平面PCD内的射影是EM,则可证得AM⊥PD.因此∠AME是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由已知,可得∠CAD=30°.设AC=a,可得。
高考物理专题4第9讲恒定电流和交变电流中常考的4个问题(选择题)教案
第9讲 恒定电流和交变电流中常考的4个问题(选择题)主要题型:选择题 难度档次:低档难度或中档难度.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组合交变电流、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等考点,一般不与其他模块知识发生综合.只考查知识的直接应用,以简单的分析、计算为主.,高考热点1.以电路图设题考查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电功率和直流电路的动态分析.基本上是逢题必有图.2.正弦交流电③瞬时值i =I m sin ωt ,④有效值I =I m 2、I m 为最大值,⑤周期T =1f 、ω=2πT ,⑥一般交流电的特点、图象.3.理想变压器①P 入=P 出,②频率相等,③U 1U 2=n 1n 2,④I 1I 2=n 2n 1. ⑤U 1―→U 2―→I 2―→I 1(动态变化规律). 4.远距离输电一、欧姆定律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 =________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I =________(1)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U =________.(2)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U =IR =RR +rE =11+r RE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增大而________,随外电阻的________而减小.3.电功、电功率(1)电功W =qU =________=====纯电阻I 2Rt =________电功率P =W t =UI =====纯电阻I 2R =U2R(2)在非纯电阻电路中,W >Q ,其关系为:UIt =I 2Rt +W 其他. 二、交变电流 1.交流电的“四值”最大值⇒E m =NBS ω⇒计算电容器的耐压值瞬时值⇒e =E m sin ωt ⇒计算闪光电器的闪光时间等 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E =E m 2⇒电表的读数及计算电热、电功及保险丝的熔断电流平均值⇒E =N ΔΦΔt⇒计算通过导体的电荷量 2.理想变压器的基本关系式 (1)功率关系:________ (2)电压关系:________若n 1>n 2,为降压变压器;若n 1<n 2,为升压变压器. (3)电流关系:只有一个副线圈时,________. 3.远距离输电(1)输电过程,如图9-1所示:图9-1(2)常用关系式 ①功率关系P 1=P 2,P 3=P 4,P 2=P 线+P 3.②电压损失U 损=I 2R 线=U 2-U 3③输电电流I 线=P 2U 2=P 3U 3=U 2-U 3R 线.④输电导线上损耗的电功率P 损=I 线U 损=I 2线R 线=⎝ ⎛⎭⎪⎫P 2U 22R 线.,状元微博名师点睛1.直流电路的动态变化分析在高考试题中是以选择题形式考查的.往往以下列变化方式探究整个电路的电流、电压变化情况:(1)某一支路的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 (2)某一支路电键闭合或断开; (3)热敏电阻或光敏电阻的阻值变化. 2.基本思路“部分―→整体―→部分”即R 局⎩⎪⎨⎪⎧增大减小―→R 总⎩⎪⎨⎪⎧增大减小―→ I 总⎩⎪⎨⎪⎧减小增大―→U 端⎩⎪⎨⎪⎧增大减小⇒⎩⎪⎨⎪⎧I 分U 分 3.原、副线圈中各量的因果关系(1)电压关系:U 1决定U 2 (2)电流关系:I 2决定I 1 (3)功率关系:P 2决定P 1上述决定关系是由变压器的原理及能量守恒确定的. 课堂笔记常考问题26 直流电路中的“动态变化”分析图9-2【例1】(2012·上海单科,17)直流电路如图9-2所示,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源的( ).A.总功率一定减小B.效率一定增大C.内部损耗功率一定减小D.输出功率一定先增大后减小解析滑片P向右移动时外电路电阻R外增大,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知总电流减小,由P总=EI可得P总减小,故选项A正确.根据η=R外R外+r=11+rR外可知选项B正确.由P损=I2r可知,选项C正确.由P输-R外图象,如下图,因不知道R外的初始值与r的关系,所以无法判断P输的变化情况,选项D错误.答案ABC图9-3如图9-3所示,开关S接通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a端移动时,各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是( ).A.V1减小,V2减小,A1增大,A2增大B.V1增大,V2增大,A1减小,A2减小C.V1减小,V2增大,A1减小,A2增大D.V1增大,V2减小,A1增大,A2减小,得分技巧1.电路中不论是串联部分还是并联部分,只有一个电阻的阻值变大(变小)时,整个电路的总电阻也变大(变小);2.根据总电阻的变化,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判断总电流、路端电压的变化;3.由总电流和路端电压的变化判断固定电阻部分的电压变化;4.由固定电阻部分的电压变化,最后确定变化电阻的电压、电流的变化.课堂笔记常考问题27.TIF ,JZ ]交变电流的描述及“四值”的应用【例2】 (2012·广东理综,19)某小型发电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为e =50 sin 100πt (V).对此电动势,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 .最大值是50 2 VB .频率是100 HzC .有效值是25 2 VD .周期是0.02 s解析 交变电动势e =E m sin ωt 或e =E m cos ωt ,其中E m 为电动势的最大值,ω为角速度,有效值E =E m2,周期T =2πω,频率f =1T .由e =50sin (100πt )V 知,E m =50 V ,E =50 2V =25 2 V ,T =2πω=2π100π s =0.02 s ,f =1T =10.02 Hz =50 Hz ,所以选项C 、D 正确. 答案 CD如图9-4甲所示,一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绕轴OO ′匀速转动,产生的交变电流输出电压的变化规律如图9-4乙所示,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4A .该交变电流的方向每秒改变200次B .该交变电流的变化规律可表示为u =5 sin(200 πt )VC .在0.01 s 的时刻,穿过线框的磁通量为0D .若某一氖泡的两端电压达到5 2 V 时便可发光,把图示的交变电流接在该氖泡的两端,氖泡便可一直发光,借题发挥解决交变电流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解决交变电流的产生问题,要把线圈在匀强磁场中的位置与图象上的时刻对应好,理解几个特殊位置的ΔΦΔt、E 及电流方向的特点.(2)区分交变电流的最大值、瞬时值、有效值和平均值. (3)由交变电流的图象―→会求有关的物理量会写瞬时值表达式(4)交变电流的表达式 求有关的物理量. ●特别提醒交变电流瞬时值表达式书写的基本思路(1)确定正余弦交变电流的峰值,根据已知图象或由公式E m=NBSω求出相应峰值.(2)明确线圈的初始位置,找出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如:①线圈从中性面开始计时,则i-t关系为正弦函数,函数表达式为i=I m sin ωt.②线圈从垂直中性面开始计时,则i-t关系为余弦函数,函数表达式为i=I m cos ωt.常考问题28 有关变压器问题的分析图9-5【例3】(2012·福建理综,14)如图9-5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输入电压u=U m sin ωt,副线圈电路中R0为定值电阻,R是滑动变阻器.和是理想交流电压表,示数分别用U1和U2表示;和是理想交流电流表,示数分别用I1和I2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1和I2表示电流的瞬时值B.U1和U2表示电压的最大值C.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U2不变、I1变大D.滑片P向下滑动过程中,U2变小、I1变小据泰国《世界日报》报道,由于受洪水影响,2011年10月27日至31日泰国全国放“水灾特别假”.泰国政府在受灾区建起临时供电系统,它由发电机和副线圈匝数可调的变压器组成,如图9-6所示,电动机内阻、输电线的电阻和变压器内阻均可忽略不计.滑动触头P置于a处时,用电器恰好正常工作.下列情况正确的是( ).图9-6A.当发电机输出的电压发生波动,使V1示数小于正常值时,应使滑动触头P向下滑动B.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触头位置不变,如果突然增加用电器,则A1的读数变大,A2的读数变大C.当用电器增加时,为保证正常工作,滑动触头P应向上滑动D.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触头位置不变,如果突然增加用电器,则V1、V2的读数都不变,思维模板1.理想变压器动态分析的两种情况及注意事项(1)一类是负载电阻不变,原、副线圈的电压U 1、U 2,电流I 1、I 2随匝数比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2)另一类是匝数比不变,上述各量随负载电阻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不论哪种情况,处理此类问题都要注意两点:①根据题意分清变量和不变量;②要弄清“谁决定谁”的制约关系——对电压而言,有输入才有输出,故输入决定输出;对电流、电功(率)而言,有输出才有输入,故输出决定输入.2.动态分析问题的思路程序课堂笔记常考问题29 远距离输电【例4】 (2012·天津理综,4)通过一理想变压器,经同一线路输送相同的电功率P ,原线圈的电压U 保持不变,输电线路的总电阻为R .当副线圈与原线圈的匝数比为k 时,线路损耗的电功率为P 1,若将副线圈与原线圈的匝数比提高到nk ,线路损耗的电功率为P 2,则P 1和P 2P 1分别为( ).A.PR kU ,1nB.⎝ ⎛⎭⎪⎫P kU 2R ,1nC.PR kU ,1n 2D.⎝ ⎛⎭⎪⎫P kU 2R ,1n 2解析 根据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得U 1U =k ,U 2U=nk ,所以U 1=kU ,U 2=nkU .根据P =UI ,知匝数比为k 和nk 的变压器副线圈的电流分别为I 1=P U 1=P kU ,I 2=P U 2=P nkU.根据P =I 2R ,输电线路损耗的电功率分别为P 1=I 21R =⎝ ⎛⎭⎪⎫P kU 2R ,P 2=I 22R =⎝ ⎛⎭⎪⎫P nkU 2R ,所以P 2P 1=1n 2.选项D 正确,选项A 、B 、C 错误.答案 D本题考查了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电功率等知识,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本题难度中等.“风雨同‘舟’,坚强不‘曲’”,舟曲特大泥石流发生后,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某公司向灾区捐赠一批柴油发电机.该柴油发电机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如表所示.现在用一台该型号的柴油发电机给灾民临时安置区供电(如图9-7所示),发电机到安置区的距离是400 m,输电线路中的火线和零线均为GBCZ60型单股铜导线.该型导线单位长度的电阻为2.5×10-4Ω.安置区家用电器的总功率为44 kW,当这些家用电器都正常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7A.输电线路中的电流为20 AB.输电线路损失的电功率为8 000 WC.发电机实际输出电压是300 VD.如果该柴油发电机发的电是正弦交流电,则输出电压最大值是260 2 V,思维模板1.对高压输电问题,应按“发电机―→升压变压器―→远距离输电线―→降压变压器―→用电器”这样的顺序,或从“用电器”倒推到“发电机”一步一步进行分析,故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画出输电线路图.2.计算线路功率损耗时应用P损=I2线R线,其中I线可以由公式P输出=I线U输出求出,而公式P损=U线I线和P损=U2线R线则不常用,原因是在一般情况下,输电线分担的电压不易求出,且易将输电线分担的电压和输电电压混淆而出错.课堂笔记技法1 程序思维法 ]【技法阐释】 程序思维法是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流程进行正向思维的一种方法.处理直流电路动态变化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电路结构的变化→R 的变化→R总的变化→I总的变化→U端的变化→固定支路⎩⎪⎨⎪⎧并联分流I 串联分压U →变化支路.图9-8【高考佐证】 (2011·上海单科,12)如图9-8所示电路中,闭合电键S ,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P 从最高端向下滑动时( ).A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大后变小,电流表A 读数变大B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小后变大,电流表A 读数变小C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大后变小,电流表A 读数先变小后变大D .电压表V 读数先变小后变大,电流表A 读数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 设P 以上电阻为R x ,则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R ′=()R 0-R x R xR 0.当R x =R 02时,R ′最大.P 从最高端向下滑动时,回路总电阻先增大,后减小.当P 滑向中点时:P 滑过中点后,R ′↓→I ↑→U ↓,由并联分流I A =R xR ′I ,新的I A 增大,故A 正确. 答案 A技法2 筛选排除法【技法阐释】 当选择题提供的几个选项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可根据题设条件、备选选项的形式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分析、推理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终留下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此法是解答选择题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方法.【高考佐证】 (2010·安徽卷)如图9-9 所示,M 、N 是平行板电容器的两个极板,R 0为定值电阻,R 1、R 2为可调电阻,用绝缘细线将质量为m 、带正电的小球悬于电容器内部,闭合电键S ,小球静止时受到悬线的拉力为F .调节R 1、R 2,关于F 的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A .保持R 1不变,缓慢增大R 2时,F 将变大B .保持R 1不变,缓慢增大R 2时,F 将变小C .保持R 2不变,缓慢增大R 1时,F 将变大D .保持R 2不变,缓慢增大R 1时,F 将变小解析 R 1不变,缓慢增大R 2时,R 0两端电压减小,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电压U 减小,小球受到的电场力F 电=q Ud减小,悬线拉力F = (mg )2+F 2电减小,故B 正确,排除A.R 2不变,缓慢增大R 1时,R 0两端电压不变,F 电不变,悬线拉力F 不变,排除C 、D.答案为B.答案 B技法3 利用结论法:即“串反并同”法【技法阐释】 所谓“串反”,即某一电阻增大(减小)时,与它串联或间接串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都减小(增大);所谓“并同”,即某一电阻增大(减小)时,与它并联或间接并联的电阻中的电流、两端电压都增大(减小).【模拟佐证】 G 为灵敏电流计(电路图如图9-10所示),当电键S 闭合时,在电容器的平行板间恰好有一带电微粒处于静止状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9-10A .将R 2的滑片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微粒向上加速运动,G 中有从上向下的电流B .将R 2的滑片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微粒向下加速运动,G 中有从下向上的电流C .将R 2的滑片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微粒仍静止不动,G 中有从下向上的电流D .将S 断开后,微粒仍保持静止状态,G 中无电流通过 技法4 极限思维法【技法阐释】 极限思维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或极小的极限位置,并以此作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当题目要求定性地判断某一具体的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或变化趋势时,可假设其他变量为极端的情况,从而就能较快地弄清该物理量的变化趋势,达到研究的目的.【模拟佐证】在图9-11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恒定,要想使灯泡L变暗,可以( ).A.增大R1的阻值B.减小R1的阻值C.增大R2的阻值D.减小R2的阻值图9-121.如图9-12所示的电路,a、b、c为三个相同的灯泡,其电阻大于电源内阻,当变阻器R的滑动触头P向上移动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b灯中电流变化值小于c灯中电流变化值B.a、b两灯变亮,c灯变暗C.电源输出功率增大D.电源的供电效率增大2.(2012·郑州市预测)如图9-13所示为某小型水电站的电能输送示意图,A为升压变压器,其输入功率为P1,输出功率为P2,输出电压为U2;B为降压变压器,其输入功率为P3,输入电压为U3.A、B均为理想变压器,输电电流为I,输电线的总电阻为r,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图9-13A.U2=U3B.U2=U3+IrC.P1>P2D.P2=P33.如图9-14甲所示为一家用台灯内部电路简图,其中R为保护电阻,L为灯泡,自耦变压器左端所加正弦交流电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9-14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9-14A.滑片P向上滑动过程中,灯泡亮度逐渐增大B.滑片P向上滑动过程中,由于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它们的匝数成反比,所以变压器中电流减小C.变压器左端所加交流电的有效值为220 VD.滑片处于线圈中点位置时,灯泡获得的交流电压的周期为0.01 s图9-154.(2012·课标,17)自耦变压器铁芯上只绕有一个线圈,原、副线圈都只取该线圈的某部分.一升压式自耦调压变压器的电路如图9-15所示,其副线圈匝数可调.已知变压器线圈总匝数为1 900匝;原线圈为1 100匝,接在有效值为220 V的交流电源上.当变压器输出电压调至最大时,负载R上的功率为2.0 kW.设此时原线圈中电流有效值为I1,负载两端电压的有效值为U2,且变压器是理想的,则U2和I1分别约为( ).A.380 V和5.3 A B.380 V和9.1 AC.240 V和5.3 A D.240 V和9.1 A5.有两个用相同导线绕成的正方形单匝线圈,在同一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场方向的轴匀速转动,产生正弦交流电,交变电动势e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分别如图9-16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线圈电阻不计,则( ).图9-16A.t=0时,两线圈均处于中性面位置B.两线圈转动的角速度一定相同C.两线圈面积相等D.两线圈分别向同一电阻R供电,在T时间内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相同答案:【高考必备】一、1.U R 2.E R +r (1)E -Ir (2)增大 减小 3.(1)UIt U 2Rt二、2.(1)P 入=P 出 (2)U 1U 2=n 1n 2 (3)I 1I 2=n 2n 1【常考问题】预测 1 A [本题考查电路的动态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由总电压或总电流得到各支路的电压或电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a 端移动时,连入电路的电阻减小,整个回路的总电阻减小,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 =ER +r可知,干路电流I 增大,即A 1的示数增大;再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A 2的示数也增大;又路端电压U 1=E -Ir ,I 增大,U 1减小,即V 1的示数减小;V 2两端的电压为U 2=E -I (r +R 并),I 增大,U 2减小,V 2的示数减小.]预测2 AB [由图象可知,电压的最大值为U m =5 V 、周期为T =0.01 s.交变电流在一个周期内电流的方向改变两次,所以该电流每秒改变方向200次,A 正确;ω=2πT=200 π rad/s ,所以其变化规律为u =5 sin(200πt )V ,B 正确;由图象可知,在0.01 s的时刻u =0,ΔΦΔt =0,但磁通量Φ不为0,C 错误;氖泡依照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工作,所以只有电压在52V ~5 V 的范围时,氖泡才发光,D 错误.]【例3】 C [交流电表的示数为有效值,故A 、B 两项均错误;P 向下滑动过程中,R 变小,由于交流电源、原副线圈匝数不变,U 1、U 2均不变,所以I 2=U 2R 0+R变大,由I 1I 2=n 2n 1,得I 1=n 2n 1I 2变大,故C 项正确、D 项错误.]预测3 BD [当发电机输出的电压发生波动,使V 1示数小于正常值,用电器不变时,由U 1n 1=U 2n 2知,应增加n 2.A 错误;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如果突然增加用电器,由于用户的用电器并联,故总电阻减小,I 2增大,n 1I 1=n 2I 2,I 1增大,B 正确;当用电器增加时,由题意可知,输出电压不变.故滑动触头P 位置不变,C 错误;由于不计电动机内阻、输电线的电阻和变压器内阻,当发电机、用电器正常工作时,触头位置不变,增加负载对输出、输入电压均无影响,D 正确.]预测4 BD [I 线=I 0=P 0U 0=4.4×104220A =200 A ;线路损失功率P 线=I 2线R 线=8 000 W ,线路两端电压U=I线R 线=40 V ,所以发电机输出电压为260 V ;如果该柴油发电机发的电是正弦交流电,则输出电压最大值是260 2 V .B 、D 选项正确.]高考阅卷老师支招 技法3【模拟佐证】 B [当R 2的滑片向下移动时,由“串反并同”法知电容器两端电压减小,微粒受到的电场力减小,微粒向下加速运动中;极板电压变小,说明电容器放电,G 中电流方向从下向上,B 正确;A 、C 错误;将S 断开后,电容器放电,G 中有电流,电压减小,电场力减小,微粒向下运动,D 错误.]技法4【模拟佐证】 AD [因电容器具有“隔直通交”的特征,所以其分析可等效画为右图所示.当R 2的阻值减小并趋于零时,L 被短路,灯泡L 变暗;当R 1的阻值增大并趋于无穷大时,可视为断路,总电流趋于零时,灯泡L 也变暗,所以选项A 、D 正确.]【随堂演练】1.BC [由动态分析可知I a 变大,U c 变小,I b 变大,ΔI b >ΔI c ,R 外>r ,且R 外减小,所以输出功率增大,效率η=R 外R 外+r =11+rR 外变小,只有B 、C 对.] 2.B [由远距离输电电压规律可知,U 2=U 3+Ir ,选项A 错误,B 正确;由变压器功率关系,可知P 1=P 2,P 2=P 3+I 2r ,选项C 、D 错误;因此答案选B.]3.AC [根据n 1n 2=U 1U 2可知选项A 正确;滑片P 向上滑动过程中,副线圈两端电压逐渐增大,则通过灯泡的电流也逐渐增大,选项B 错误;由图乙可知所加交流电的峰值为311 V ,根据U =U m2可知选项C 正确;变压器不能改变交流电的周期,所以选项D 错误.]4.B [根据理想变压器电压比关系U 1U 2=n 1n 2,代入数据解得副线圈两端的电压有效值U 2=380 V ,因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输入和输出的功率相等,即P 入=P 出=U 1I 1,解得I 1=2×103220A≈9.1 A,选项B 正确;选项A 、C 、D 错误.]5.AD [t =0时刻,两个线圈的电动势为0,即两线圈均处于中性面位置,A 正确.又因为两线圈产生的电动势的最大值相同,所以E m =BS ω=BS 2πT,周期不同,所以角速度不同,面积不同,可见B 、C 均错误,两线圈产生的电动势的最大值相同,所以有效值相同,所以两线圈分别向同一电阻R 供电,在T 时间内电阻R 上产生的热量相同,可见D 选项正确.]。
高考数学(理科)-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数学(理科)专题练习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建议A .B 组各用时:45分钟] [A 组 高考达标] 一、选择题1.(2016·南昌一模)设α为平面,a ,b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 b a b αα若则B .,,a a b b αα⊥⊥若则C .,,a a b b αα⊥⊥若则D .,,a a b b αα⊥⊥若则2.(2016·济南一模)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若,m n m β⊥,则n β⊥; ②,,m m αβαβ若则;③,,m n m n ββ若则; ④,,m m αβαβ⊥⊥⊥若则.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D .43.如图11-5所示,直线P A 垂直于O 所在的平面,△ABC 内接于O ,且AB 为O 的直径,点M 为线段PB 的中点。
现有结论:①BC PC ⊥;②OM APC 平面;③点B 到平面P AC 的距离等于线段BC 的长。
其中正确的是( )图11-5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D .②③4.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三个条件:①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②存在一条直线,,a a a αβ⊂⊥; ③存在两条垂直的直线,,,a b a b βα⊥⊥.平面EF ABC⊥平面AEF平面E ABCDE ABC③三棱锥-④直线11B E BC ⊥直线. 三、解答题9.(2016·北京高考)如图11-8,在四棱锥-P ABCD 中,PC ABCD ⊥平面,AB DC ,DC AC ⊥.图11-8 (1)求证:DC PAC ⊥平面. (2)求证:PAB PAC ⊥平面平面.(3)设点E 为AB 的中点,在棱PB 上是否存在点F ,使得PA CEF 平面?说明理由.10.(2016·青岛模拟)如图11-9,四棱锥-P ABCD ,侧面P AD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且与底面垂直,底面ABCD 是60ABC ∠︒=的菱形,M 为PC 的中点.图11-9 (1)求证:PC AD ⊥; (2)求点D 到平面P AM 的距离.[B 组名校冲刺] 一、选择题1.(2016·乌鲁木齐三模)如图11-10,在多面体-ABC DEFG 中,ABC DEFG 平面平面,AC GF ,且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四边形DEFG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M ,N 分别为AD ,BE 的中点,则MN =( )AD BC,AD,构成三棱锥( )平面EF ABCD.异面直线AE,二、填空题AB CE;③V中,AB⊥AD BC,ADC∠平面PABAB CD,E,沿着EFCN=上一动点,且2平面MN EFDA-MNF的体积.高考数学(理科)专题练习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答 案[建议A .B 组各用时:45分钟] [A 组高考达标] 一、选择题 1~5:BABDB 二、填空题 6.3 7.①③⑤ 8.①②③ 三、解答题9.[解](1)证明:因为PC ABCD ⊥平面,所以PC DC ⊥. 又因为DC AC ⊥,且PC AC C =,所以DC PAC ⊥平面.(2)证明:因为AB DC DC AC ⊥,, 所以AB AC ⊥.因为PC ABCD ⊥平面,所以PC AB ⊥. 又因为PCAC C =,所以AB PAC ⊥平面.又AB PAB ⊂平面,所以PAB PAC ⊥平面平面. (3)棱PB 上存在点F ,使得PA CEF 平面. 理由如下:取PB 的中点F ,连接EF ,CE ,CF . 又因为E 为AB 的中点,所以EFPA .又因为PA CEF ⊄平面,且EF CEF ⊂平面, 所以PA CEF 平面.10.[解](1)证明:法一:取AD 中点O ,连接OP ,OC ,AC ,依题意可知PAD △,ACD △均为正三角形,所以OC AD OP AD ⊥⊥,,又O CO P O =,OC POC ⊂平面,OP POC ⊂平面,所以AD POC ⊥平面,又PC POC ⊂平面,所以PC AD ⊥.法二:连接AC ,AM ,DM ,依题意可知,PAD ACD △△均为正三角形,又M 为PC 的中点,所以,AM PC DM PC ⊥⊥,又AMDM M =,AM AMD ⊂平面,DM AMD ⊂平面,PAD ABCD平面ABCD平面,即6PC=,12PC AM=⨯面P AC的13PAC ACDh S PO=△,又15133h=⨯,AD BC BC=,BC AM BC AM=且.所以四边形AMCB是平行四边形,AB.,PAB平面PAB平面,AD BC BC=ABCD⊥平面,AD BC BC=,BC MD BC且所以四边形BCDM是平行四边形,1CD==AB AP A=,所以PBD⊂平面解](1)证明:过点EFCB⊥平面EFCB EFDA平面CF DF F=,∴CFD.NQ EF⊥.EF FD F=,∴NQ⊥MP NQ.,∴23 NQ CF=1MN PQ.MN EFDA⊄平面FEBCFEAD 平面交于一点H ,且1932HFD S CF ==△,29=, -29F CDHV 三棱锥(BEA BEA CDF S S S ++△△△高考数学(理科)专题练习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解析[建议A、B组各用时:45分钟][A组高考达标]一、选择题1.B[A中,两直线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故A错;B中,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B正确;C中,b可能平行α,也可能在α内,故C错;D中,b可能平行α,也可能在α内,还可能与α相交,故D错.综上所述,故选B.]2.A[对于①,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易知其正确;对于②,平面α与β可能平行或相交,故②错误;对于③,直线n可能平行于平面β,也可能在平面β内,故③错误;对于④,由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易得平面α与β平行,故④错误.综上所述,正确命题的个数为1,故选A.]3.B[对于①,∵P A⊥平面ABC,∴P A⊥BC.∵AB为⊙O的直径,∴BC⊥AC.又∵P A∩AC=A,∴BC⊥平面P AC,又PC⊂平面P AC,∴BC⊥PC.对于②,∵点M为线段PB的中点,∴OM∥P A.∵P A⊂平面P AC,OM⊄平面P AC,∴OM∥平面P AC.对于③,由①知BC⊥平面P AC,∴线段BC的长即是点B到平面P AC的距离,故①②③都正确.]4.D[对于①,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则α⊥β,反之也成立,即“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是“α⊥β”的充要条件,所以①对,可排除B,C.对于③,存在两条垂直的直线a,b,则直线a,b所成的角为90°,因为a⊥β,b⊥α,所以α,β所成的角为90°,即α⊥β,反之也成立,即“存在两条垂直的直线a,b,a⊥β,b⊥α”是“α⊥β”的充要条件,所以③对,可排除A,选D.]5.B[因为AP⊥平面ABC,所以AP⊥BC,又AB⊥BC,且P A和AB是平面P AB上两条相交直线,则BC⊥平面P AB,BC⊥AE.当AE⊥PB时,AE⊥平面PBC,则AE⊥EF,△AEF一定是直角三角形,A正确;当EF∥平面ABC 时,EF 在平面PBC 上,平面PBC 与平面ABC 相交于BC ,则EF ∥BC ,则EF ⊥AE ,△AEF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C 正确;当PC ⊥平面AEF 时,AE ⊥PC ,又AE ⊥BC ,则AE ⊥平面PBC ,AE ⊥EF ,△AEF 一定是直角三角形,D 正确;B 中结论无法证明,故选B .]二、填空题6.3[如图所示,∵P A ⊥PC ,P A ⊥PB ,PC ∩PB =P ,∴P A ⊥平面PBC .又∵BC ⊂平面PBC ,∴P A ⊥BC .同理PB ⊥AC ,PC ⊥AB ,但AB 不一定垂直于BC .]7. ①③⑤[由题意知BD ⊥CO ,BD ⊥AO ,则BD ⊥平面AOC ,从而BD ⊥AC ,故①正确;根据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为60°,可得∠AOC =60°,又直线AD 在平面AOC 的射影为AO ,从而AD 与CO 不垂直,故②错误;根据∠AOC =60°,AO =CO 可得△AOC 为正三角形,故③正确;在△ADC 中 ,AD =CD =4,AC =CO =22,由余弦定理得cos ∠ADC =42+42-222×4×4=34,故④错误;由题意知,四面体ABCD 的外接球的球心为O ,半径为22,则外接球的表面积为S =4π×(22)2=32π,故⑤正确.]8.①②③[因为AC ⊥平面BDD 1B 1,故①,②正确;记正方体的体积为V ,则V E -ABC =16V 为定值,故③正确;B 1E 与BC 1不垂直,故④错误.]三、解答题9.[解](1)证明:因为PC ⊥平面ABCD ,所以PC ⊥DC .2分又因为DC ⊥AC ,且PC ∩AC =C ,所以DC ⊥平面P AC .4分(2)证明:因为AB ∥DC ,DC ⊥AC ,所以AB ⊥AC .因为PC ⊥平面ABCD ,所以PC ⊥AB .又因为PC ∩AC =C ,所以AB ⊥平面P AC .8分又AB ⊂平面P AB ,所以平面P AB ⊥平面P AC .9分(3)棱PB 上存在点F ,使得P A ∥平面CEF .10分理由如下:取PB 的中点F ,连接EF ,CE ,CF .又因为E 为AB 的中点,所以EF ∥P A .又因为P A ⊄平面CEF ,且EF ⊂平面CEF ,所以P A ∥平面CEF .14分10.[解](1)证明:法一:取AD 中点O ,连接OP ,OC ,AC ,依题意可知△P AD ,△ACD 均为正三角形,所以OC ⊥AD ,OP ⊥AD ,又OC ∩OP =O ,OC ⊂平面POC ,OP ⊂平面POC ,所以AD ⊥平面POC ,又PC ⊂平面POC ,所以PC ⊥AD .5分法二:连接AC ,AM ,DM ,依题意可知△P AD ,△ACD 均为正三角形,又M为PC 的中点,所以AM ⊥PC ,DM ⊥PC ,又AM ∩DM =M ,AM ⊂平面AMD ,DM ⊂平面AMD ,所以PC ⊥平面AMD ,又AD ⊂平面AMD ,所以PC ⊥AD .5分(2)由题可知,点D 到平面P AM 的距离即点D 到平面P AC 的距离,由(1)可知PO ⊥AD ,又平面P AD ⊥平面ABCD ,平面P AD ∩平面ABCD =AD ,PO ⊂平面P AD ,所以PO ⊥平面ABCD ,即PO 为三棱锥P -ADC 的高.在Rt △POC 中,PO =OC =3,PC =6,在△P AC 中,P A =AC =2,PC =6,边PC 上的高AM =P A 2-PM 2=102, 所以S △P AC =12PC ·AM =12×6×102=152.8分 设点D 到平面P AC 的距离为h ,由V D -P AC =V P -ACD 得13S △P AC ·h =13S △ACD ·PO ,又S △ACD =34×22=3, 所以13×152·h =13×3×3,解得h =2155,所以点D 到平面P AM 的距离为2155.12分[B 组名校冲刺]一、选择题1.A[如图,取BD 的中点P ,连接MP ,NP ,则MP ∥AB ,NP ∥DE ,MP =12AB =1,NP =12DE =2.又∵AC ∥GF ,∴AC ∥NP .∵∠CAB =60°,∴∠MPN =120°,∴MN =MP 2+NP 2-2×MP ×NP ×cos 120°=1+4-2×1×2×⎝⎛⎭⎫-12=7,故选A .]2.D[∵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AB ,∠BCD =45°,∠BAD =90°,∴BD ⊥CD .又平面ABD ⊥平面BCD ,且平面ABD ∩平面BCD =BD ,∴CD ⊥平面ABD ,则CD ⊥AB .又AD ⊥AB ,AD ∩CD =D ,∴AB ⊥平面ADC ,又AB ⊂平面ABC ,∴平面ABC ⊥平面ADC ,故选D .]3.A[由题意可知P A ,PE ,PF 两两垂直,∴P A ⊥平面PEF ,从而P A ⊥EF ,而PO ⊥平面AEF ,则PO ⊥EF .∵PO ∩P A =P ,∴EF ⊥平面P AO ,∴EF ⊥AO ,同理可知AE ⊥FO ,AF ⊥EO ,∴O 为△AEF 的垂心.故选A .]4.D[对于选项A ,连接BD ,易知AC ⊥平面BDD 1B 1.∵BF ⊂平面BDD 1B 1,∴AC ⊥BF ,故A 正确;对于选项B ,∵AC ⊥平面BDD 1B 1,∴A 到平面BEF 的距离不变.∵EF =22,B 到EF 的距离为1,∴△BEF 的面积不变,∴三棱锥A -BEF 的体积为定值,故B 正确;对于选项C ,∵EF ∥BD ,BD ⊂平面ABCD ,EF ⊄平面ABCD ,∴EF ∥平面ABCD ,故C 正确;对于选项D ,异面直线AE ,BF 所成的角不为定值,当F 与B 1重合时,令上底面中心为O ,则此时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A 1AO ,当E 与D 1重合时,点F 与O 重合,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OBC 1,这两个角不相等,故异面直线AE ,BF 所成的角不为定值,故D 错误.]二、填空题5.①③④[作出折叠后的几何体直观图如图所示:∵AB =3BC =3a ,BE =a ,∴AE =2a .∴AD =AE 2-DE 2=a ,∴AC =CD 2+AD 2=2a .在△ABC 中,cos ∠ABC =AB 2+BC 2-AC 22AB ×BC =3a 2+a 2-2a 223a 2=33. ∴sin ∠ABC =1-cos 2 ∠ABC =63. ∴tan ∠ABC =sin ∠ABC cos ∠ABC=2. ∵BC ∥DE ,∴∠ABC 是异面直线AB ,DE 所成的角,故①正确.连接BD ,CE ,则CE ⊥BD ,又AD ⊥平面BCDE ,CE ⊂平面BCDE ,∴CE ⊥AD .又BD ∩AD =D ,BD ⊂平面ABD ,AD ⊂平面ABD ,∴CE ⊥平面ABD .又AB ⊂平面ABD ,∴CE ⊥AB ,故②错误.V B -ACE =V A -BCE =13S △BCE ·AD =13×12×a 2×a =a 36,故③正确.∵AD ⊥平面BCDE ,BC ⊂平面BCDE ,∴BC ⊥AD .又BC ⊥CD ,CD ∩AD =D ,CD ,AD ⊂平面ACD ,∴BC ⊥平面ACD .∵BC ⊂平面ABC ,∴平面ABC ⊥平面ACD ,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③④.]6.43π [当平面DAC ⊥平面ABC 时,三棱锥D -ABC 的体积取最大值.此时易知BC ⊥平面DAC ,∴BC ⊥AD .又AD ⊥DC ,∴AD ⊥平面BCD ,∴AD ⊥BD ,取AB 的中点O ,易得OA =OB =OC =OD =1,故O 为所求外接球的球心,故半径r =1,体积V =43πr 3=43π.] 三、解答题7.[解](1)取棱AD 的中点M (M ∈平面P AD ),点M 即为所求的一个点.2分理由如下:因为AD ∥BC ,BC =12AD , 所以BC ∥AM ,且BC =AM .所以四边形AMCB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M ∥AB .4分又AB ⊂平面P AB ,CM ⊄平面P AB ,所以CM ∥平面P AB .6分(说明:取棱PD 的中点N ,则所找的点可以是直线MN 上任意一点)(2)证明:由已知,P A ⊥AB ,P A ⊥CD ,因为AD ∥BC ,BC =12AD ,所以直线AB 与CD 相交, 所以P A ⊥平面ABCD ,所以P A ⊥BD .8分因为AD ∥BC ,BC =12AD ,M 为AD 的中点,连接BM , 所以BC ∥MD ,且BC =MD ,所以四边形BCDM 是平行四边形,10分所以BM =CD =12AD ,所以BD ⊥AB . 又AB ∩AP =A ,所以BD ⊥平面P AB .又BD ⊂平面PBD ,所以平面P AB ⊥平面PBD .12分8.[解](1)证明:过点M 作MP ⊥EF 于点P ,过点N 作NQ ⊥FD 于点Q ,连接PQ .由题知,平面EFCB ⊥平面EFDA ,又MP ⊥EF ,平面EFCB ∩平面EFDA =EF ,∴MP ⊥平面EFDA .又EF ⊥CF ,EF ⊥DF ,CF ∩DF =F ,∴EF ⊥平面CFD .又NQ ⊂平面CFD ,∴NQ ⊥EF .又NQ ⊥FD ,EF ∩FD =F ,∴NQ ⊥平面EFDA ,∴MP ∥NQ .2分又CN =12ND ,∴NQ =23CF =23×3=2, 且MP =12(BE +CF )=12×(1+3)=2,∴MP 綊NQ , ∴四边形MNQP 为平行四边形.4分∴MN ∥PQ .又∵MN ⊄平面EFDA ,PQ ⊂平面EFDA ,∴MN ∥平面EFDA .6分(2)法一:延长DA ,CB 相交于一点H ,则H ∈CB ,H ∈DA . 又∵CB ⊂平面FEBC ,DA ⊂平面FEAD .∴H ∈平面FEBC ,H ∈平面FEAD ,即H ∈平面FEBC ∩平面FEAD =EF ,∴DA ,FE ,CB 交于一点H ,且HE =12EF =1.8分 V 三棱锥F -CDH =V 三棱锥C -HFD =13·S △HFD ·CF =92, 又由平面几何知识得S △AMN S △CDH =29, 则V 三棱锥F -AMN V 三棱锥F -CDH=29, ∴V 三棱锥A -MNF =V 三棱锥F -AMN =29·V 三棱锥F -CDH =29×92=1. 法二:V 三棱台BEA -CDF =13×EF ×(S △BEA +S △BEA ·S △CDF +S △CDF )=13×2×⎝⎛⎭⎫12+12×92+92=133, V 四棱锥A -BEFM =13×AE ×S 四边形BEFM =56, V 三棱锥N -ADF =13×2×S △ADF =2, V 三棱锥N -CFM =13×1×S △CFM =12,10分 V 三棱锥A -MNF =V 三棱台BEA -CDF -V 三棱锥N -CFM -V 四棱锥A -BEFM -V 三棱锥N -ADF =133-12-56-2=1.12分。
教辅-高三数学考点复习: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8.(多选)(2020·山东临沂一模)如图,点 E 为正方形 ABCD 边 CD 上异 于点 C,D 的动点,将△ADE 沿 AE 翻折成△SAE,在翻折过程中,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
A.存在点 E 和某一翻折位置,使得 SB⊥SE B.存在点 E 和某一翻折位置,使得 AE∥平面 SBC C.存在点 E 和某一翻折位置,使得直线 SB 与平面 ABC 所成的角为 45° D.存在点 E 和某一翻折位置,使得二面角 S-AB-C 的大小为 60°
解析 如图,因为轴截面 SAB 是边长为 2 的等边三角形,所以底面圆
的半径为 1,母线长为 2,所以圆锥的侧面积为 S=π×1×2=2π.作 DE⊥AB
于 E,则 DE⊥底面圆,又 SO⊥底面圆,所以 DE∥SO,所以∠CDE 为异面
直线 CD 与 SO 所成的角.因为 D 为母线 SB 的中点,所以 DE=12SO=12
(1)证明:点 C1 在平面 AEF 内; (2)若 AB=2,AD=1,AA1=3,求二面角 A-EF-A1 的正弦值.
解 (1)证明:在棱 CC1 上取点 G,使得 C1G=12CG,连接 DG,FG, C1E,C1F,
∵C1G=12CG,BF=2FB1,
∴CG=23CC1=23BB1=BF 且 CG∥BF,
解析
二、填空题 9.(2020·北京延庆期中)已知平面 α,β 和直线 m,给出条件:①m∥α; ②m⊥α;③m⊂α;④α∥β;⑤α⊥β.当满足条件________时,m⊥β. 答案 ②④ 解析 由于当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时,此直线也垂 直于另一个平面,结合所给的选项,故由②④可推出 m⊥β.即②④是 m⊥β 的充分条件.
解析
7.(多选)(2020·山东菏泽高三联考)如图,M 是正方体 ABCD-A1B1C1D1 的棱 DD1 的中点,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
高三数学一轮总结复习目录
高三数学一轮总结复习目录理科数学 -模拟试题分类目录1第一章会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1 会合的观点与运算专题 1 会合的含义与表示、会合间的基本关系专题 2 会合的基本运算专题 3 与会合有关的新观点问题1.2 命题及其关系、充要条件专题 1 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命题真假的判断专题 2 充足条件和必需条件专题 3 充足、必需条件的应用与研究(利用关系或条件求解参数范围问题)1.3 简单的逻辑联络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专题 1 含有简单逻辑联络词的命题的真假专题 2 全称命题、特称命题的真假判断专题 3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认专题 4 利用逻辑联络词求参数范围第二章函数2.1 函数及其表示专题 1 函数的定义域专题 2 函数的值域专题 3 函数的分析式专题 4 分段函数2.2 函数的单一性与最值专题 1 确立函数的单一性(或单一区间)专题 2 函数的最值专题 3 单一性的应用2.3 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专题 1 奇偶性的判断专题 2 奇偶性的应用专题 3 周期性及其应用2.4 指数与指数函数专题 1 指数幂的运算专题 2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应用专题 3 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2.5 对数与对数函数专题 1 对数的运算专题 2 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应用专题 3 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2.6 幂函数与二次函数专题 1 幂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专题 2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2.7 函数的图像专题 1 函数图象的辨别专题 2 函数图象的变换专题 3 函数图象的应用2.8 函数与方程专题 1 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判断专题 2 函数零点、方程根的个数专题 3 函数零点的综合应用2.9 函数的应用专题 1 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模型专题 2 分段函数模型2专题 3 指数型、对数型函数模型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的观点及运算专题 1 导数的观点与几何意义专题 2 导数的运算3.2 导数与函数的单一性、极值、最值专题 1 导数与函数的单一性专题 2 导数与函数的极值专题 3 导数与函数的最值3.3 导数的综合应用专题 1 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专题 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零点或方程的根专题 3 利用导数解决不等式的有关问题3.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专题 1 定积分的计算专题 2 利用定积分求平面图形的面积专题 4 定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第四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4.1 三角函数的观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引诱公式专题 1 三角函数的观点专题 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专题 3 引诱公式4.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专题 1 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最值专题 2 三角函数的单一性专题 3 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和对称性4.3 函数 y = A sin(wx +j ) 的图像及应用专题 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变换专题 2 函数 y=Asin( ωx+φ ) 图象及性质的应用4.4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与正切公式专题 1 非特别角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专题 2 含条件的求值、求角问题专题 3 两角和与差公式的应用4.5 三角恒等变换专题 1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专题 2 给角求值与给值求角专题 3 三角变换的综合问题4.6 解三角形专题 1 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专题 2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专题 3 丈量距离、高度及角度问题专题 4 与平面向量、不等式等综合的三角形问题第五章平面向量5.1 平面向量的观点及线性运算专题 1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几何意义专题 2 向量共线定理及应用专题 3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5.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向量的坐标表示专题 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3专题 2 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专题 3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5.3 平面向量的数目积专题 1 平面向量数目积的运算专题 2 平面向量数目积的性质专题 3 平面向量数目积的应用5.4 平面向量的应用专题 1 平面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专题 2 平面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专题 3 平面向量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专题 4 平面向量在分析几何中的应用第六章数列6.1 数列的观点与表示专题 1 数列的观点专题 2 数列的通项公式6.2 等差数列及其前 n 项和专题 1 等差数列的观点与运算专题 2 等差数列的性质专题 3 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与最值6.3 等比数列及其前 n 项和专题 1 等比数列的观点与运算专题 2 等比数列的性质专题 3 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6.4 数列乞降专题 1 分组乞降与并项乞降专题 2 错位相减乞降专题 3 裂项相消乞降6.5 数列的综合应用专题 1 数列与不等式相联合问题专题 2 数列与函数相联合问题专题 3 数列中的研究性问题第七章不等式推理与证明7.1 不等关系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专题 1 不等式的性质及应用专题 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专题 3 一元二次不等式恒建立问题7.2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专题 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地区问题专题 2 与目标函数有关的最值问题专题 3 线性规划的实质应用7.3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专题 1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专题 2 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专题 3 基本不等式的实质应用7.4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专题 1 概括推理专题 2 类比推理专题 3 演绎推理7.5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专题 1 综合法4专题 2 剖析法专题 3 反证法7.6 数学概括法专题 1 用数学概括法证明等式专题 2 用数学概括法证明不等式专题 3 概括-猜想-证明第八章立体几何8.1 空间几何体的构造及其三视图和直观图专题 1 空间几何体的构造专题 2 三视图与直观图8.2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专题 1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专题 2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专题 3 组合体的“接”“切”综合问题8.3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地点关系专题 1 平面的基天性质及应用专题 2 空间两条直线的地点关系专题 3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8.4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断与性质专题 1 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基本问题专题 2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断与性质专题 3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断与性质8.5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断与性质专题 1 垂直关系的基本问题专题 2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断与性质专题 3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断与性质专题 4 空间中的距离问题专题 5 平行与垂直的综合问题(折叠、研究类)8.6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专题 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专题 2 共线定理、共面定理的应用专题 3 空间向量的数目积及其应用8.7 空间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专题 1 利用空间向量证明平行、垂直专题 2 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研究性问题专题 3 利用空间向量求空间角第九章分析几何9.1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与直线的方程专题 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专题 2 直线的方程9.2 点与直线、两条直线的地点关系专题 1 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专题 2 直线的交点问题专题 3 距离公式专题 4 对称问题9.3 圆的方程专题 1 求圆的方程专题 2 与圆有关的轨迹问题专题 3 与圆有关的最值问题59.4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地点关系专题 1 直线与圆的地点关系专题 2 圆与圆的地点关系专题 3 圆的切线与弦长问题专题 4 空间直角坐标系9.5 椭圆专题 1 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专题 2 椭圆的几何性质专题 3 直线与椭圆的地点关系9.6 双曲线专题 1 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专题 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9.7 抛物线专题 1 抛物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专题 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专题 3 直线与抛物线的地点关系9.8 直线与圆锥曲线专题 1 轨迹与轨迹方程专题 2 圆锥曲线中的范围、最值问题专题 3 圆锥曲线中的定值、定点问题专题 4 圆锥曲线中的存在、研究性问题第十章统计与统计事例10.1 随机抽样专题 1 简单随机抽样专题 2 系统抽样专题 3 分层抽样10.2 用样本预计整体专题 1 频次散布直方图专题 2 茎叶图专题 3 样本的数字特点专题 4 用样本预计整体10.3 变量间的有关关系、统计事例专题 1 有关关系的判断专题 2 回归方程的求法及回归剖析专题 3 独立性查验第十一章计数原理11.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专题 1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专题 2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专题 3 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11.2 摆列与组合专题 1 摆列问题专题 2 组合问题专题 3 摆列、组合的综合应用11.3 二项式定理专题 1 通项及其应用专题 2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与各项系数和专题 3 二项式定理的应用第十二章概率与统计612.1 随机事件的概率专题 1 事件的关系专题 2 随机事件的频次与概率专题 3 互斥事件、对峙事件12.2 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专题 1 古典概型的概率专题 2 古典概型与其余知识的交汇(平面向量、直线、圆、函数等)专题 3 几何概型在不一样测度中的概率专题 4 生活中的几何概型问题12.3 失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散布列专题 1 失散型随机变量的散布列的性质专题 2 求失散型随机变量的散布列专题 3 超几何散布12.4 失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专题 1 简单的均值、方差问题专题 2 失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专题 3 均值与方差在决议中的应用12.5 二项散布与正态散布专题 1 条件概率专题 2 互相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专题 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散布专题 4 正态散布下的概率第十三章算法初步、复数13.1 算法与程序框图专题 1 次序构造专题 2 条件构造专题 3 循环构造13.2 基本算法语句专题 1 输入、输出和赋值语句专题 2 条件语句专题 3 循环语句13.3 复数专题 1 复数的有关观点专题 2 复数的几何意义专题 3 复数的代数运算第十四章选修模块14.1 几何证明选讲专题 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率定理专题 2 相像三角形的判断与性质专题 3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专题 4 圆周角、弦切角及圆的切线专题 5 圆内接四边形的判断及性质专题 6 圆的切线的性质与判断专题 7 与圆有关的比率线段14.2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专题 1 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专题 2 直角坐标方程与极坐标方程的互化专题 3 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求解专题 4 曲线的参数方程的求解专题 5 参数方程与一般方程的互化7专题 6 极坐标方程与参数方程的应用14.3 不等式选讲专题 1 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专题 2 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应用专题 3 含绝对值不等式的问题专题 4 不等式的证明8。
2018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 第1部分 重点强化专题 限时集训10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文
专题限时集训(十)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建议A、B组各用时:45分钟][A组高考达标]一、选择题1.设α为平面,a,b为两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α,b∥α,则a∥bB.若a⊥α,a∥b,则b⊥αC.若a⊥α,a⊥b,则b∥αD.若a∥α,a⊥b,则b⊥αB[A中,两直线可能平行、相交或异面,故A错;B中,由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B正确;C中,b可能平行α,也可能在α内,故C错;D中,b可能平行α,也可能在α内,还可能与α相交,故D错.综上所述,故选B.] 2.(2017·南昌模拟)如图105,在四面体ABCD中,已知AB⊥AC,BD⊥AC,那么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 )【导学号:04024096】图105A.直线AB上B.直线BC上C.直线AC上D.△ABC内部A[因为AB⊥AC,BD⊥AC,AB∩BD=B,所以AC⊥平面ABD,又A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BD,所以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直线AB上.]3.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有下列三个条件:①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②存在一条直线a,a⊂α,a⊥β;③存在两条垂直的直线a,b,a⊥β,b⊥α.其中,所有能成为“α⊥β”的充要条件的序号是( )A.①B.②C.③D.①③D [对于①,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则α⊥β,反之也成立,即“存在一个平面γ,γ⊥α,γ∥β”是“α⊥β”的充要条件,所以①对,可排除B ,C.对于③,存在两条垂直的直线a ,b ,则直线a ,b 所成的角为90°,因为a ⊥β,b ⊥α,所以α,β所成的角为90°, 即α⊥β,反之也成立,即“存在两条垂直的直线a ,b ,a ⊥β,b ⊥α”是“α⊥β”的充要条件,所以③对,可排除A ,选D.]4.(2017·莆田模拟)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平面α过直线BD ,α⊥平面AB 1C ,α∩平面AB 1C =m ,平面β过直线A 1C 1,β∥平面AB 1C ,β∩平面ADD 1A 1=n ,则m ,n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 A.12 B.13 C.22D.32D [如图,由题中条件知,直线m 为B 1O ,直线n 为A 1D ,∵B 1C ∥A 1D ,∴B 1O 与A 1D 所成的角为∠CB 1O (或其补角),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 ,在△CB 1O 中,B 1C =2a ,CO =22a ,B 1O =62a ,∴cos ∠CB 1O =⎝ ⎛⎭⎪⎫62a 2+2a2-⎝⎛⎭⎪⎫22a 22×62a ×2a =32.故选D.] 5.(2017·武汉模拟)如图106,在矩形ABCD 中,AB =3,BC =1,将△ACD 沿AC 折起,使得D 折起后的位置为D 1,且D 1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恰好落在AB 上,在四面体D 1ABC 的四个面中,有n 对平面相互垂直,则n 等于( )【导学号:04024097】图106A .2B .3C .4D .5B [设D 1在平面ABC 上的射影为E ,连接D 1E ,则D 1E ⊥平面ABC , ∵D 1E ⊂平面ABD 1, ∴平面ABD 1⊥平面ABC .∵D 1E ⊥平面ABC ,BC ⊂平面ABC , ∴D 1E ⊥BC ,又AB ⊥BC ,D 1E ∩AB =E , ∴BC ⊥平面ABD 1, 又BC ⊂平面BCD 1, ∴平面BCD 1⊥平面ABD 1,∵BC ⊥平面ABD 1,AD 1⊂平面ABD 1, ∴BC ⊥AD 1,又CD 1⊥AD 1,BC ∩CD 1=C , ∴AD 1⊥平面BCD 1, 又AD 1⊂平面ACD 1, ∴平面ACD 1⊥平面BCD 1.∴共有3对平面互相垂直.故选B.]二、填空题6.(2017·黄山模拟)已知正六棱锥S ABCDEF 的底面边长和高均为1,则异面直线SC 与DE 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π4[设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为O ,连接SO ,CO ,BO ,则由正六边形的性质知OC ∥DE ,SO ⊥平面ABCDEF ,所以∠SCO 为异面直线SC 与DE 所成角.又易知△BOC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SO =BC =CO =1,所以∠SCO =π4.]7.在三棱锥C ABD 中(如图107),△ABD 与△CBD 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O 是斜边BD的中点,AB =4,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为60°,并给出下面结论:①AC ⊥BD ;②AD ⊥CO ;③△AOC 为正三角形;④cos ∠ADC =32;⑤四面体ABCD 的外接球表面积为32π.其中真命题是________(填序号).图107①③⑤ [由题意知BD ⊥CO ,BD ⊥AO ,则BD ⊥平面AOC ,从而BD ⊥AC ,故①正确;根据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为60°,可得∠AOC =60°,又直线AD 在平面AOC 的射影为AO ,从而AD 与CO 不垂直,故②错误;根据∠AOC =60°,AO =CO 可得△AOC 为正三角形,故③正确;在△ADC 中 ,AD =CD =4,AC =CO =22,由余弦定理得cos ∠ADC =42+42-222×4×4=34,故④错误;由题意知,四面体ABCD 的外接球的球心为O ,半径为22,则外接球的表面积为S =4π×(22)2=32π,故⑤正确.]8.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线段B 1D 1上的一个动点,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AC ⊥BE ; ②B 1E ∥平面ABCD ;③三棱锥E ABC 的体积为定值; ④直线B 1E ⊥直线BC 1.①②③ [因为AC ⊥平面BDD 1B 1,故①,②正确;记正方体的体积为V ,则V E ABC =16V为定值,故③正确;B 1E 与BC 1不垂直,故④错误.] 三、解答题9.(2017·全国卷Ⅲ)如图108,四面体ABCD 中,△ABC 是正三角形,AD =CD .图108(1)证明:AC ⊥BD ;(2)已知△ACD 是直角三角形,AB =BD ,若E 为棱BD 上与D 不重合的点,且AE ⊥EC ,求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比.[解] (1)证明:如图,取AC 的中点O ,连接DO ,BO . 因为AD =CD ,所以AC ⊥DO .1分又由于△ABC 是正三角形, 所以AC ⊥BO . 2分 从而AC ⊥平面DOB , 3分 故AC ⊥BD .4分(2)连接EO .由(1)及题设知∠ADC =90°,所以DO =AO .5分 在Rt △AOB 中,BO 2+AO 2=AB 2.又AB =BD ,所以BO 2+DO 2=BO 2+AO 2=AB 2=BD 2, 故∠DOB =90°.7分由题设知△AEC 为直角三角形,所以EO =12AC .8分 又△ABC 是正三角形,且AB =BD ,所以EO =12BD .9分故E 为BD 的中点,从而E 到平面ABC 的距离为D 到平面ABC 的距离的12,四面体ABCE的体积为四面体ABCD 的体积的12,即四面体ABCE 与四面体ACDE 的体积之比为1∶1.12分10.(2017·西安模拟)如图①,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AD =π2,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O 是AC 与BE 的交点.将△ABE 沿BE 折起到图②中△A 1BE 的位置,得到四棱锥A 1BCDE .图109(1)证明:CD ⊥平面A 1OC ;(2)当平面A 1BE ⊥平面BCDE 时,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362,求a 的值.【导学号:04024098】[解] (1)证明:在题图①中,因为AB =BC =12AD =a ,E 是AD 的中点,∠BAD =π2,所以BE ⊥AC .即在题图②中,BE ⊥A 1O ,BE ⊥OC , 从而BE ⊥平面A 1OC , 又CD ∥BE , 所以CD ⊥平面A 1OC .(2)由已知,平面A 1BE ⊥平面BCDE , 且平面A 1BE ∩平面BCDE =BE , 又由(1)知,A 1O ⊥BE , 所以A 1O ⊥平面BCDE , 即A 1O 是四棱锥A 1BCDE 的高. 由题图①知,A 1O =22AB =22a ,平行四边形BCDE 的面积S =BC ·AB =a 2. 从而四棱锥A 1BCDE 的体积为V =13×S ×A 1O =13×a 2×22a =26a 3, 由26a 3=362,得a =6. [B 组 名校冲刺]一、选择题1.(2016·乌鲁木齐三模)如图1010,在多面体ABC DEFG 中,平面ABC ∥平面DEFG ,AC ∥GF ,且△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四边形DEFG 是边长为4的正方形,M ,N 分别为AD ,BE 的中点,则MN =( )图1010A.7 B .4 C.19D .5A [如图,取BD 的中点P ,连接MP ,NP ,则MP ∥AB ,NP ∥DE ,MP =12AB =1,NP =12DE =2.又∵AC ∥GF ,∴AC ∥NP .∵∠CAB =60°,∴∠MPN =120°, ∴MN =MP 2+NP 2-2×MP ×NP ×cos 120° =1+4-2×1×2×⎝ ⎛⎭⎪⎫-12=7,故选A.] 2.如图1011,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AB ,∠BCD =45°,∠BAD =90°,将△ADB 沿BD 折起,使平面ABD ⊥平面BCD ,构成三棱锥A BCD .则在三棱锥A BCD 中,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图1011A .平面ABD ⊥平面ABCB .平面ADC ⊥平面BDC C .平面ABC ⊥平面BDCD .平面ADC ⊥平面ABCD [∵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AB ,∠BCD =45°,∠BAD =90°,∴BD ⊥CD .又平面ABD ⊥平面BCD ,且平面ABD ∩平面BCD =BD ,∴CD ⊥平面ABD ,则CD ⊥AB .又AD ⊥AB ,AD ∩CD =D ,∴AB ⊥平面ADC ,又AB ⊂平面ABC ,∴平面ABC ⊥平面ADC ,故选D.]3.(2017·安阳二模)如图1012,在正四棱锥S ABCD 中,E ,M ,N 分别是BC ,CD ,SC 的中点,动点P 在线段MN 上运动时,下列四个结论: ①EP ⊥AC ; ②EP ∥BD ; ③EP ∥平面SBD ; ④EP ⊥平面SAC ,其中恒成立的为( )【导学号:04024099】图1012A .①③B .③④C .①②D .②③④A [如图所示,设AC ,BD 相交于点O ,连接SO ,EM ,EN .对于①,由S ABCD 是正四棱锥,可得SO ⊥底面ABCD ,AC ⊥BD ,∴SO ⊥AC . ∵SO ∩BD =O ,∴AC ⊥平面SBD ,∵E ,M ,N 分别是BC ,CD ,SC 的中点,∴EM ∥BD ,MN ∥SD ,而EM ∩MN =M ,SD ∩BD =D ,SD ,BD ⊂平面SBD ,MN ,EM ⊂平面EMN ,∴平面EMN ∥平面SBD ,∴AC ⊥平面EMN , ∴AC ⊥EP .故①正确.对于②,易知EP 与BD 是异面直线,因此②不正确. 对于③,由①可知平面EMN ∥平面SBD , ∴EP ∥平面SBD ,因此③正确.对于④,由①同理可得EM ⊥平面SAC ,若EP ⊥平面SAC ,则EP ∥EM ,与EP ∩EM =E 相矛盾,因此当P 与M 不重合时,EP 与平面SAC 不垂直.即④不正确.故选A.]4.(2016·长沙模拟)如图1013,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E ,F 是线段B 1D 1上的两个动点,且EF =22,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图1013A.AC⊥BFB.三棱锥ABEF的体积为定值C.EF∥平面ABCDD.异面直线AE,BF所成的角为定值D[对于选项A,连接BD(图略),易知AC⊥平面BDD1B1.∵BF⊂平面BDD1B1,∴AC⊥BF,故A正确;对于选项B,∵AC⊥平面BDD1B1,∴A到平面BEF的距离不变.∵EF=22,B到EF的距离为1,∴△BEF的面积不变,∴三棱锥ABEF的体积为定值,故B正确;对于选项C,∵EF∥BD,BD⊂平面ABCD,EF⊄平面ABCD,∴EF∥平面ABCD,故C正确;对于选项D,异面直线AE,BF所成的角不为定值,当F与B1重合时,令上底面中心为O,则此时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A1AO,当E与D1重合时,点F与O重合,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是∠OBC1,这两个角不相等,故异面直线AE,BF所成的角不为定值,故D错误.]二、填空题5.(2017·衡水二模)如图1014,正方形BCDE的边长为a,已知AB=3BC,将△ABE沿边BE折起,折起后A点在平面BCDE上的射影为D点,关于翻折后的几何体有如下描述:图1014①AB与DE所成角的正切值是2;②AB∥CE;③V BACE=16a3;④平面ABC⊥平面ACD.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③④[作出折叠后的几何体直观图如图所示:∵AB=3BC=3a,BE=a,∴AE=2a.∴AD=AE2-DE2=a,∴AC=CD2+AD2=2a.在△ABC中,cos∠ABC=AB2+BC2-AC2 2AB×BC=3a 2+a 2-2a 223a2=33. ∴sin ∠ABC =1-cos 2∠ABC =63. ∴tan ∠ABC =sin ∠ABCcos ∠ABC= 2.∵BC ∥DE ,∴∠ABC 是异面直线AB ,DE 所成的角,故①正确.连接BD ,CE ,则CE ⊥BD ,又AD ⊥平面BCDE ,CE ⊂平面BCDE ,∴CE ⊥AD .又BD ∩AD =D ,BD ⊂平面ABD ,AD⊂平面ABD ,∴CE ⊥平面ABD .又AB ⊂平面ABD ,∴CE ⊥AB ,故②错误.V B ACE =V A BCE =13S △BCE ·AD =13×12×a 2×a =a36,故③正确.∵AD ⊥平面BCDE ,BC ⊂平面BCDE ,∴BC ⊥AD .又BC ⊥CD ,CD ∩AD =D ,CD ,AD ⊂平面ACD ,∴BC ⊥平面ACD .∵BC ⊂平面ABC ,∴平面ABC ⊥平面ACD ,故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③④.]6.(2016·太原二模)已知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AD ,CD ⊥AD ,AB =2AD =2CD =2,将直角梯形ABCD 沿AC 折叠成三棱锥D ABC ,当三棱锥D ABC 的体积取最大值时,其外接球的体积为________.【导学号:04024100】43π [当平面DAC ⊥平面ABC 时,三棱锥D ABC 的体积取最大值.此时易知BC ⊥平面DAC ,∴BC ⊥AD .又AD ⊥DC ,∴AD ⊥平面BCD ,∴AD ⊥BD ,取AB 的中点O ,易得OA =OB =OC =OD =1,故O 为所求外接球的球心,故半径r =1,体积V =43πr 3=43π.]三、解答题7.(2017·东北三省四市联考)如图1015,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矩形,PA ⊥底面ABCD ,AD =AP =2,AB =27,E 为棱PD 的中点.图1015(1)求证:PD ⊥平面ABE ;(2)求三棱锥C PBD 外接球的体积.[解] (1)证明:∵PA ⊥平面ABCD ,AB ⊂平面ABCD , ∴PA ⊥AB .∵四边形ABCD 为矩形,∴AB ⊥AD , ∵PA ∩AD =A ,∴AB ⊥平面PAD , ∵PD ⊂平面PAD ,∴AB ⊥PD , ∵PA =AD ,E 为PD 中点,∴PD ⊥AE , ∵AE ∩AB =A ,∴PD ⊥平面ABE . 6分(2)令PC 的中点为O ,连接OB ,OD ,由(1)知AB ⊥平面PAD ,AB ∥CD ,∴CD ⊥平面PAD . ∵PD ⊂平面PAD ,∴CD ⊥PD ,则OD =12PC =OP =OC .∵PA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PA ⊥BC , ∵BC ⊥AB ,PA ∩AB =A , ∴BC ⊥平面PAB ,∵PB ⊂平面PAB ,∴BC ⊥PB ,则OB =12PC =OP =OC ,∴点O 为三棱锥C PBD 的外接球球心,PC 为直径. 又PC 2=AB 2+AD 2+AP 2=(27)2+22+22=36,PC =6, ∴三棱锥C PBD 外接球的体积为V 球=43π×33=36π.12分8.(2017·福州模拟)如图①,在等腰梯形PDCB 中,PB ∥DC ,PB =3,DC =1,∠DPB =45°,DA ⊥PB 于点A ,将△PAD 沿AD 折起,构成如图②所示的四棱锥P ABCD ,点M 在棱PB 上,且PM =12MB .图1016(1)求证:PD ∥平面MAC ;(2)若平面PAD ⊥平面ABCD ,求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 [解] (1)证明:在四棱锥P ABCD 中, 连接BD 交AC 于点N ,连接MN ,依题意知AB ∥CD ,∴△ABN ∽△CDN , 2分 ∴BN ND =BA CD=2.3分∵PM =12MB ,∴BN ND =BMMP =2,∴在△BPD 中,MN ∥PD .4分 又PD ⊄平面MAC ,MN ⊂平面MAC , ∴PD ∥平面MAC .6分(2)法一:∵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PA ⊥AD ,PA ⊂平面PAD , ∴PA ⊥平面ABCD .8分 ∴V P ABC =13S △ABC ·PA =13×⎝ ⎛⎭⎪⎫12×2×1×1=13. 9分∵AB =2,AC =AD 2+CD 2=2,∴PB =PA 2+AB 2=5,PC =PA 2+AC 2=3,BC =AD 2+AB -CD2= 2.∴PB 2=PC 2+BC 2,故∠PCB =90°. 10分 记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h ,∴V A PBC =13S △PBC ·h =13×⎝ ⎛⎭⎪⎫12×3×2h =66h . 11分∵V P ABC =V A PBC ,∴13=66h ,解得h =63.12分 法二:∵平面PAD ⊥平面ABCD ,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PA ⊥AD ,PA ⊂平面PAD ,∴PA ⊥平面ABCD .8分∵BC ⊂平面ABCD ,∴PA ⊥BC . ∵AB =2,AC =AD 2+CD 2=2,BC =AD 2+AB -CD2=2,∴∠ACB =90°,即BC ⊥AC .∵PA ∩AC =A ,PA ⊂平面PAC ,AC ⊂平面PAC , ∴BC ⊥平面PAC .10分过A 作AE ⊥PC 于点E ,则BC ⊥AE ,∵PC ∩BC =C ,PC ⊂平面PBC ,BC ⊂平面PBC , ∴AE ⊥平面PBC . 11分∵PC =PA 2+AC 2= 3. ∴点A 到平面PBC 的距离为AE =PA ·AC PC =1×23=63.12分。
2018高考数学浙江专版二轮复习与策略课件 专题9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精品
=2,得BD=BC= 2.
2分
由AC= 2,AB=2,得AB2=AC2+BC2,即AC⊥BC.
又平面ABC⊥平面BCDE,
从而AC⊥平面BCDE.
5分
(2)在直角梯形BCDE中,由BD=BC= 2,DC=2,得BD⊥BC.
6分
又平面ABC⊥平面BCDE,所以BD⊥平面ABC.
如图,作EF∥BD,与CB的延长线交于F,连接AF,则EF⊥平面ABC.所以
所以OP∥AD,且OP=14AD.
从而OP∥FQ,且OP=FQ,
5分
所以四边形OPQF为平行四边形,故PQ∥OF.
又PQ⊄平面BCD,OF⊂平面BCD,
所以PQ∥平面BCD.
6分
(2)如图,作CG⊥BD于点G,作GH⊥BM于点H,连接CH. 因为AD⊥平面BCD,CG⊂平面BCD,所以AD⊥CG. 8分 又CG⊥BD,AD∩BD=D,故CG⊥平面ABD. 又BM⊂平面ABD,所以CG⊥BM. 又GH⊥BM,CG∩GH=G,故BM⊥平面CGH, 所以GH⊥BM,CH⊥BM. 所以∠CHG为二面角C-BM-D的平面角,即∠CHG=60°.10分 设∠BDC=θ,在Rt△BCD中, CD=BDcos θ=2 2cos θ,CG=CDsin θ =2 2cos θsin θ,
3.(2013·浙江高考)设m,n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
A.若m∥α,n∥α,则m∥n B.若m∥α,m∥β,则α∥β C.若m∥n,m⊥α,则n⊥α D.若m∥α,α⊥β,则m⊥β
C [A项,当m∥α,n∥α时,m,n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故 错误;B项,当m∥α,m∥β时,α,β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故错误;C项,当 m∥n,m⊥α时,n⊥α,故正确;D项,当m∥α,α⊥β时,m可能与β平行,可 能在β内,也可能与β相交,故错误.故选C.]
2018年高考数学(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重点强化专题专题4第9讲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含答案)
第9讲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题型1 空间位置关系的判断与证明(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核心知识储备………………………………………………………………………·1.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α,a⊂β,α∩β=b⇒a∥b.(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α∥β.(4)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α∩γ=a,β∩γ=b⇒a∥b.2.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m⊂α,n⊂α,m∩n=P,l⊥m,l⊥n⇒l⊥α.(2)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α,b⊥α⇒a∥b.(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a⊂α,a⊥l⇒a⊥β.■典题试解寻法………………………………………………………………………·【典题1】(考查空间位置关系的判断)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 满足l⊥m,l⊥n,l⊄α,l⊄β,则( )A.α∥β且l∥αB.α⊥β且l⊥βC.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D.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解析]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作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故选D.[答案] D【典题2】(考查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如图91,在三棱锥PABC中,PA⊥AB,PA⊥BC,AB⊥BC,PA=AB=BC=2,D为线段AC的中点,E为线段PC上一点.图91(1)求证:PA ⊥BD ;(2)求证:平面BDE ⊥平面PAC ;(3)当PA ∥平面BDE 时,求三棱锥E BCD 的体积. [思路分析] (1)通过证明PA ⊥平面ABC 得PA ⊥BD ; (2)通过证明BD ⊥平面PAC 得面面垂直;(3)由PA ∥平面BDE ,D 为AC 的中点得PA 与DE 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从而求出三棱锥的体积.[解] (1)证明:因为PA ⊥AB ,PA ⊥BC ,且AB ∩BC =B ,所以PA ⊥平面ABC .又因为BD ⊂平面ABC ,所以PA ⊥BD .(2)证明:因为AB =BC ,D 为AC 的中点,所以BD ⊥AC . 由(1)知,PA ⊥BD ,且PA ∩AC =A , 所以BD ⊥平面PAC , 所以平面BDE ⊥平面PAC .(3)因为PA ∥平面BDE ,平面PAC ∩平面BDE =DE ,所以PA ∥DE . 因为D 为AC 的中点,所以DE =12PA =1,BD =DC = 2.由(1)知,PA ⊥平面ABC ,所以DE ⊥平面ABC , 所以三棱锥E BCD 的体积V =16BD ·DC ·DE =13.[类题通法] 平行关系及垂直关系的转化空间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主要思想是转化,即通过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将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相互转化.■对点即时训练………………………………………………………………………·如图92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ABCD ,且PA =PD =22AD = 2.图92(1)求证:平面PAB ⊥平面PCD ; (2)求三棱锥D PBC 的体积.[解] (1)法一:(几何法)因为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 又CD ⊥AD ,所以CD ⊥平面PAD ,所以CD ⊥PA . 因为PA =PD =22AD ,所以△PA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PD =π2,即PA ⊥PD . 又CD ∩PD =D ,所以PA ⊥平面PCD . 又PA ⊂平面PAB ,所以平面PAB ⊥平面PCD .法二:(向量法)取AD 的中点O 、BC 的中点Q ,连接OP ,OQ ,易知OQ ⊥AD .因为PA =PD ,所以PO ⊥AD ,因为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 所以PO ⊥平面ABCD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PA =PD =22AD =2,知OP =1. 则O (0,0,0),A (1,0,0),B (1,2,0),Q (0,2,0),C (-1,2,0),D (-1,0,0),P (0,0,1). 设平面PC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 又DC →=(0,2,0),DP →=(1,0,1),则⎩⎨⎧n ·DC →=0,n ·DP →=0,即⎩⎪⎨⎪⎧2y =0,x +z =0,令x =1,则n =(1,0,-1).同理,可求得平面PAB 的一个法向量为m =(-1,0,-1), 又n·m =-1×1+0×0+(-1)×(-1)=0, 故平面PAB ⊥平面PCD .(2)取AD 的中点O ,连接OP ,如图. 因为PA =PD ,所以PO ⊥AD .因为平面PAD ⊥平面ABCD ,平面PAD ∩平面ABCD =AD , 所以PO ⊥平面ABCD . 即PO 为三棱锥P BCD 的高, 由PA =PD =22AD =2,知OP =1. 因为底面ABCD 是正方形,所以S △BCD =12×2×2=2.所以V 三棱锥D PBC =V 三棱锥P BCD =13PO ·S △BCD =13×1×2=23.■题型强化集训………………………………………………………………………·(见专题限时集训T 1、T 3、T 6、T 7、T 8、T 9、T 10、T 12、T 14)题型2 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 (对应学生用书第31页)■核心知识储备………………………………………………………………………·翻折问题的注意事项(1)画好两图:翻折之前的平面图形与翻折之后形成的几何体的直观图.(2)把握关系:即比较翻折前后的图形,准确把握平面图形翻折前后的线线关系,哪些平行与垂直的关系不变,哪些平行与垂直的关系发生变化,这是准确把握几何体结构特征,进行空间线面关系逻辑推理的基础.(3)准确定量:即根据平面图形翻折的要求,把平面图形中的相关数量转化为空间几何体的数字特征,这是进行准确计算的基础.■典题试解寻法………………………………………………………………………·【典题】 (2016·全国Ⅱ卷)如图93,菱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AB =5,AC =6,点E ,F 分别在AD ,CD 上,AE =CF =54,EF 交BD 于点H .将△DEF 沿EF 折到△D ′EF 的位置,OD ′=10.图93(1)证明:D ′H ⊥平面ABCD ; (2)求二面角B D ′A C 的正弦值.[思路分析] (1)题设条件翻折,D ′H ⊥EF ―――→勾股定理D ′H ⊥OH ―→D ′H ⊥平面ABCD ; (2)建系―→求法向量―→求二面角的余弦值―→求二面角的正弦值. [解] (1)证明:由已知得AC ⊥BD ,AD =CD . 又由AE =CF 得AE AD =CFCD, 故AC ∥EF .因为EF ⊥HD ,从而EF ⊥D ′H .由AB =5,AC =6得DO =BO =AB 2-AO 2=4. 由EF ∥AC 得OH DO =AE AD =14. 所以OH =1,D ′H =DH =3.于是D ′H 2+OH 2=32+12=10=D ′O 2,故D ′H ⊥OH . 又D ′H ⊥EF ,而OH ∩EF =H ,所以D ′H ⊥平面ABCD . (2)如图,以H 为坐标原点,HF →的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H xyz ,则H (0,0,0),A (-3,-1,0),B (0,-5,0),C (3,-1,0),D ′(0,0,3), AB →=(3,-4,0),AC →=(6,0,0),AD ′→=(3,1,3). 设m =(x 1,y 1,z 1)是平面ABD ′的法向量,则⎩⎨⎧m ·AB →=0,m ·AD ′→=0,即⎩⎪⎨⎪⎧3x 1-4y 1=0,3x 1+y 1+3z 1=0,所以可取m =(4,3,-5).设n =(x 2,y 2,z 2)是平面ACD ′的法向量,则⎩⎨⎧n ·AC →=0,n ·AD ′→=0,即⎩⎪⎨⎪⎧6x 2=0,3x 2+y 2+3z 2=0,所以可取n =(0,-3,1).于是cos 〈m ,n 〉=m·n |m||n |=-1450×10=-7525.sin 〈m ,n 〉=29525.因此二面角B D ′A C 的正弦值是29525.[类题通法] 平面图形翻折问题的求解方法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和不变,一般情况下,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对点即时训练………………………………………………………………………·如图94(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AD ∥BC ,AD =6,BC =2AB =4,E ,F 分别在BC ,AD 上,EF ∥AB ,现将四边形ABEF 沿EF 折起,使平面ABEF ⊥平面EFDC ,如图94(2).图94(1)图94(2)(1)若BE =1,在折叠后的线段AD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且AP →=λPD →,使得CP ∥平面ABEF ?若存在,求出λ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求三棱锥A CDF 体积的最大值,并求此时二面角E AC F 的余弦值. [解] 因为平面ABEF ⊥平面EFDC ,平面ABEF ∩平面EFDC =EF ,FD ⊥EF , 所以FD ⊥平面ABEF .又AF ⊂平面ABEF ,所以FD ⊥AF .易知AF ⊥EF ,又FD ∩EF =F , 所以AF ⊥平面EFDC .(1)以F 为坐标原点,FE ,FD ,FA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F (0,0,0),A (0,0,1),D (0,5,0),C (2,3,0). ∵AP →=λFD →,∴FP →=11+λFA →+λ1+λFD →=⎝ ⎛⎭⎪⎫0,5λ1+λ,11+λ.∴CP →=⎝⎛⎭⎪⎫-2,-3+2λ1+λ,11+λ.若CP ∥平面ABEF ,则CP →⊥FD →,即CP →·FD →=0, 即-3+2λ1+λ=0,解得λ=32.∴AD 上存在一点P ,当AP →=32FD →时,满足CP ∥平面ABEF .(2)设BE =x ,则AF =x (0<x ≤4),所以三棱锥A CDF 的体积V =13x ×12×2(6-x )=13x (6-x )≤13×⎝⎛⎭⎪⎫x +6-x 22=3.∴当x =3时,三棱锥A CDF 的体积V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3.此时A (0,0,3),D (0,3,0),C (2,1,0),则FA →=(0,0,3),FC →=(2,1,0). 设平面ACE 的法向量m =(x 1,y 1,z 1),则⎩⎨⎧ m ·AC →=0,m ·AE →=0,即⎩⎪⎨⎪⎧2x 1+y 1-3z 1=02x 1-3z 1=0,令x 1=3,则m =(3,0,2).设平面ACF 的法向量n =(x 2,y 2,z 2),则⎩⎨⎧n ·FA →=0,n ·FC →=0,即⎩⎪⎨⎪⎧3z 2=0,2x 2+y 2=0.令x 2=1,则n =(1,-2,0).∴cos〈m ,n 〉=m ·n |m ||n |=36565,则二面角E AC F 的余弦值为36565.■题型强化集训………………………………………………………………………·(见专题限时集训T 2、T 4、T 5、T 11、T 13)三年真题| 验收复习效果 (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1.(2016·全国Ⅰ卷)平面α过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顶点A ,α∥平面CB 1D 1,α∩平面ABCD =m ,α∩平面ABB 1A 1=n ,则m ,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A.32 B .22C.33D .13A [设平面CB 1D 1∩平面ABCD =m 1.∵平面α∥平面CB 1D 1,∴m 1∥m . 又平面ABCD ∥平面A 1B 1C 1D 1, 且平面CB 1D 1∩平面A 1B 1C 1D 1=B 1D 1, ∴B 1D 1∥m 1.∴B 1D 1∥m . ∵平面ABB 1A 1∥平面DCC 1D 1, 且平面CB 1D 1∩平面DCC 1D 1=CD 1, 同理可证CD 1∥n .因此直线m 与n 所成的角即直线B 1D 1与CD 1所成的角.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CB 1D 1是正三角形, 故直线B 1D 1与CD 1所成角为60°,其正弦值为32.] 2.(2017·全国Ⅱ卷)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C =120°,AB =2,BC =CC 1=1,则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32 B .155 C.105D .33C [法一:(几何法)将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补形为直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如图①所示,连接AD 1,B 1D 1,BD .图①由题意知∠ABC =120°,AB =2,BC =CC 1=1, 所以AD 1=BC 1=2,AB 1=5,∠DAB =60°.在△ABD 中,由余弦定理知BD 2=22+12-2×2×1×cos 60°=3,所以BD =3,所以B 1D 1= 3.又AB 1与AD 1所成的角即为AB 1与BC 1所成的角θ,所以cos θ=AB 21+AD 21-B 1D 212×AB 1×AD 1=5+2-32×5×2=105.故选C.法二:(向量法)以B 1为坐标原点,B 1C 1所在的直线为x 轴,垂直于B 1C 1的直线为y 轴,BB 1所在的直线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②所示.图②由已知条件知B 1(0,0,0),B (0,0,1),C 1(1,0,0),A (-1,3,1),则BC 1→=(1,0,-1),AB 1→=(1,-3,-1).所以cos 〈AB 1→,BC 1→〉=AB 1→·BC 1→|AB 1→|·|BC 1→|=25×2=105.所以异面直线AB 1与BC 1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105. 故选C.]3.(2016·全国Ⅱ卷)α,β是两个平面,m ,n 是两条直线,有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m ⊥n ,m ⊥α,n ∥β,那么α⊥β. ②如果m ⊥α,n ∥α,那么m ⊥n .③如果α∥β,m ⊂α,那么m ∥β.④如果m ∥n ,α∥β,那么m 与α所成的角和n 与β所成的角相等. 其中正确的命题有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命题的编号)②③④ [对于①,α,β可以平行,也可以相交但不垂直,故错误.对于②,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知存在直线l ⊂α,n ∥l ,又m ⊥α,所以m ⊥l ,所以m ⊥n ,故正确.对于③,因为α∥β,所以α,β没有公共点.又m ⊂α,所以m ,β没有公共点,由线面平行的定义可知m ∥β,故正确.对于④,因为m ∥n ,所以m 与α所成的角和n 与α所成的角相等.因为α∥β,所以n 与α所成的角和n 与β所成的角相等,所以m 与α所成的角和n 与β所成的角相等,故正确.]4.(2017·全国Ⅲ卷)a ,b 为空间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边AC 所在直线与a ,b 都垂直,斜边AB 以直线AC 为旋转轴旋转,有下列结论:①当直线AB 与a 成60°角时,AB 与b 成30°角; ②当直线AB 与a 成60°角时,AB 与b 成60°角; ③直线AB 与a 所成角的最小值为45°; ④直线AB 与a 所成角的最大值为60°.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写所有正确结论的编号)②③ [依题意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边长为1.由题意知点B 在平面xOy 中形成的轨迹是以C 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设直线a 的方向向量为a =(0,1,0),直线b 的方向向量为b =(1,0,0),CB →以Ox 轴为始边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旋转角为θ,θ∈[0,2π),则B (cos θ,sin θ,0),∴AB →=(cos θ,sin θ,-1),|AB →|= 2. 设直线AB 与a 所成夹角为α,则cos α=|AB →·a ||a ||AB →|=22|sin θ|∈⎣⎢⎡⎦⎥⎤0,22,∴45°≤α≤90°,∴③正确,④错误. 设直线AB 与b 所成夹角为β,则cos β=|AB →·b ||b ||AB →|=22|cos θ|.当直线AB 与a 的夹角为60°,即α=60°时, 则|sin θ|=2cos α=2cos 60°=22, ∴|cos θ|=22.∴cos β=22|cos θ|=12. ∵0°≤β≤90°,∴β=60°,即直线AB 与b 的夹角为60°. ∴②正确,①错误.]5.(2015·全国Ⅰ卷)如图95,四边形ABCD 为菱形,∠ABC =120°,E ,F 是平面ABCD 同一侧的两点,BE ⊥平面ABCD ,DF ⊥平面ABCD ,BE =2DF ,AE ⊥EC .图95(1)证明:平面AEC ⊥平面AFC ;(2)求直线AE 与直线CF 所成角的余弦值. [解] (1)证明:如图,连接BD ,设BD ∩AC =G ,连接EG ,FG ,EF .在菱形ABCD 中,不妨设GB =1.由∠ABC =120°,可得AG =GC = 3.由BE ⊥平面ABCD ,AB =BC ,可知AE =EC . 又AE ⊥EC ,所以EG =3,且EG ⊥AC . 在Rt△EBG 中,可得BE =2,故DF =22. 在Rt△FDG 中,可得FG =62. 在直角梯形BDFE 中,由BD =2,BE =2,DF =22,可得EF =322. 从而EG 2+FG 2=EF 2,所以EG ⊥FG . 又AC ∩FG =G ,所以EG ⊥平面AFC .因为EG ⊂平面AEC ,所以平面AEC ⊥平面AFC .(2)如图,以G 为坐标原点,分别以GB →,GC →的方向为x 轴,y 轴正方向,|GB →|为单位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G xyz .由(1)可得A (0,-3,0),E (1,0,2),F ⎝ ⎛⎭⎪⎫-1,0,22,C (0,3,0), 所以AE →=(1,3,2),CF →=⎝ ⎛⎭⎪⎫-1,-3,22.故cos 〈AE →,CF →〉=AE →·CF →|AE →||CF →|=-33.所以直线AE 与直线C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3.。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空间中的平行和垂直关系
高中数学总复习-第七章立体几何-空间中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知识结构图】第3课空间中的平行关系【考点导读】1 •掌握直线和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 •明确定义与定理的不同,定义是可逆的,既是判定也是性质,而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多是不可逆的。
3. 要能灵活的对“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进行转化。
【基础练习】1. 若a、b为异面直线,直线c // a,则c与b的位置关系是异面或相交2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③若直线1(2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1」2互相平行.④若直线1(2是异面直线,则与1(2都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_4 _______ 个。
3•对于任意的直线I与平面a,在平面a内必有直线m使m与I 垂直。
:4. 已知a、b、c是三条不重合的直线,a、B、r是三个不重合的平面,下面六个命题:①a// c, b// c a// b;②a // r, b II r a // b;③a// c, B // c a// B ;④a// r, B // r a// B ;⑤a// c,a// c a//a;⑥a // r ,a// r a //a.其中正确的命题是①④________【范例导析】例1.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截面EFGH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B//平面EFG证明:•面EFGH是截面.•••点E, F, G, H分别在BC, BD, DA AC上.••• EH 面ABC GF 面ABD由已知,EH// GF. • EH// 面ABD又T EH,—面BAC 面AB6面ABD=AB•EH// AB.•AB// 面EFG例2. 如图,在正方体ABC—A1B1C1D中,点N在BD上,点M在BC上,并且CM=DN. DC求证:MN//平面AABB.分析:“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高中数学 -空间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垂直证明定理总结 (1)
l n
☺ 简称: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复习定理
空间中的垂直
2.直线与平面垂直性质
判定: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则称这条直线和这 个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l m
l
m
☺ 简称: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复习定理
空间中的垂直
3.平面与平面垂直判定
判定: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 平面互相垂直.
(1)求证:BC1∥平面 CA1D; (2)求证:平面 CA1D⊥平面 AA1B1B. 证明:(1)连结AC1交A1C于E,连结DE.
∵AA1C1C为矩形,则E为AC1的中点. 又D是AB的中点,
∴在△ABC1中,DE∥BC1.
E
又DE⊂平面CA1D,
BC1⊄平面CA1D,
∴BC1∥平面CA1D.
证明:(2)∵AC=BC, D为AB的中点, ∴在△ABC中,AB⊥CD.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定理总结
复习定理
空间中的平行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 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a
b
a
//
b
a // b
☺ 简称: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复习定理
空间中的平行
2.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一 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①若m⊥α,n∥α,则m⊥n;②若α⊥γ,β⊥γ,
则α∥β;
③若m∥α,n∥α,则m∥n;④若α∥β,β∥γ,
m⊥α,则m⊥γ.
正确的命题是( C)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②中平面α与β可能相交,③中m与n可以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热点难点突破)-2018年高考数学(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版含解析
专题11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热点难点突破)2018年高考数学(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1.四棱锥P ABCD 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四棱锥P ABCD 的五个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E ,F 分别是棱AB ,CD 的中点,直线EF 被球面所截得的线段长为22,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A .12πB .24πC .36πD .48π解析 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如图,可得四棱锥P ABCD 的五个顶点位于同一个正方体的顶点处,且与该正方体内接于同一个球,且该正方体的棱长为a .设外接球的球心为O ,则O 也是正方体的中心,设EF 的中点为G ,连接OG ,OA ,AG .根据题意,直线EF 被球面所截得的线段长为22,即正方体的面对角线长也是22,可得AG =2=22a ,所以正方体的棱长a =2,在Rt△OGA 中,OG =12a =1,AO =3, 即四棱锥P ABCD 的外接球半径R =3,从而得外接球表面积为4πR 2=12π,故选A.答案 A2.已知a ,b ,m ,n 是四条不同的直线,其中a ,b 是异面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个数为( ) ①若m ⊥a ,m ⊥b ,n ⊥a ,n ⊥b ,则m ∥n②若m ∥a ,n ∥b ,则m ,n 是异面直线③若m 与a ,b 都相交,n 与a ,b 都相交,则m ,n 是异面直线A .0B .1C .2D .3 解析 显然①正确.②中m ,n 可能异面,可能相交,∴②不正确.③中m ,n 可能异面,可能相交,∴③不正确.答案 B3.已知l ,m ,n 是空间中的三条直线,命题p :若m ⊥l ,n ⊥l ,则m ∥n ;命题q :若直线l ,m ,n 两两相交,则直线l ,m ,n 共面,则下列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A .p ∧qB .p ∨qC.p∨(非q) D.(非p)∧q4.设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l是一条直线,以下命题:①若l⊥α,α⊥β,则l∥β;②若l∥α,α∥β,则l∥β;③若l⊥α,α∥β,则l⊥β;④若l∥α,α⊥β,则l⊥β.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A.1 B.2C.3 D.4解析对于①,可能l⊂β,对于②,可能l⊂β;对于④,l∥β,l⊂β,l与β相交都有可能.综上可知①②④为假命题.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易知命题③正确,故选A.答案 A5.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棱B1C1的中点,动点P在底面ABCD内,且PA1=A1E,则点P运动形成的图形是( )A.线段B.圆弧C.椭圆的一部分D.抛物线的一部分解析由PA1=A1E知点P应落在以A1为球心,A1E长为半径的球面上.又知动点P在底面ABCD内,所以点P 的轨迹是底面ABCD与球面形成的交线,故为圆弧,所以选B.答案 B6.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P,Q分别是AA1,A1D1,CC1,BC的中点,给出以下四个结论:①A1C⊥MN;②A1C∥平面MNPQ;③A1C与PM相交;④NC与PM异面.其中不正确的结论是( )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作出过M ,N ,P ,Q 四点的截面交C 1D 1于点S ,交AB 于点R ,如图中的六边形MNSPQR ,显然点A 1,C 分别位于这个平面的两侧,故A 1C 与平面MNPQ 一定相交,不可能平行,故结论②不正确.答案 B7.如图所示,在正四棱柱(侧面为矩形,底面为正方形的棱柱)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AB 1,BC 1的中点,则以下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 .EF 与BB 1垂直B .EF 与BD 垂直C .EF 与CD 异面 D .EF 与A 1C 1异面解析 连接B 1C ,AC ,则易知EF 是△ACB 1的中位线,因此EF ∥AC ∥A 1C 1,故选D.答案 D8.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点P 在线段AD 1上运动,则异面直线CP 与BA 1所成的角θ的取值范围是( )A .0<θ<π2B .0<θ≤π2C .0≤θ≤π2D .0<θ≤π3解析 当P 在D 1处时,CP 与BA 1所成角为0;当P 在A 处时,CP 与BA 1所成角为π3,∴0<θ≤π3.答案 D9.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m ⊥α,n ∥α,则m ⊥n ;②若α⊥γ,β⊥γ,则α∥β;③若α∥β,β∥γ,m ⊥α,则m ⊥γ;④若α∩γ=m ,β∩γ=n ,m ∥n ,则α∥β.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A .①和③B .②和③C .③和④D .①和④解析 ②中平面α,β可能相交;④平面α,β可能相交,故选A.答案 A10. a 、b 、c 为三条不重合的直线,α、β、γ为三个不重合的平面,现给出六个命题:①⎩⎪⎨⎪⎧a ∥c ,b ∥c ⇒a ∥b ;②⎩⎪⎨⎪⎧a ∥γ,b ∥γ⇒a ∥b ; ③⎩⎪⎨⎪⎧α∥c ,β∥c ⇒α∥β;④⎩⎪⎨⎪⎧α∥γ,β∥γ⇒α∥β; ⑤⎩⎪⎨⎪⎧α∥c ,a ∥c ⇒α∥a ;⑥⎩⎪⎨⎪⎧α∥γ,a ∥γ⇒a ∥α.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 .①②③B .①④⑤C .①④D .①③④解析 ①④正确.②错,a 、b 可能相交或异面.③错,α与β可能相交.⑤⑥错,a 可能在α内. 答案 C11.正三棱锥的高为1,底面边长为26,内有一个球与它的四个面都相切(如图).求:(1)这个正三棱锥的表面积;(2)这个正三棱锥内切球的表面积与体积.解 (1)底面正三角形中心到一边的距离为13×32×26=2, 则正棱锥侧面的斜高为12+(2)2= 3.∴S 侧=3×12×26×3=9 2. ∴S 表=S 侧+S 底=92+12×32×(26)2 =92+6 3.(2)设正三棱锥P ABC 的内切球球心为O ,连接OP ,OA ,OB ,OC ,而O 点到三棱锥的四个面的距离都为球的半径r .∴V P ABC =V O PAB +V O PBC +V O PAC +V O ABC=13S 侧·r +13S △ABC ·r =13S 表·r =(32+23)r .又V P ABC =13×12×32×(26)2×1=23, ∴(32+23)r =23,得r =2332+23=23(32-23)18-12=6-2. ∴S 内切球=4π(6-2)2=(40-166)π. V 内切球=43π(6-2)3=83(96-22)π.12.如图所示,在边长为5+2的正方形ABCD 中,以A 为圆心画一个扇形,以O 为圆心画一个圆,M ,N ,K 为切点,以扇形为圆锥的侧面,以圆O 为圆锥底面,围成一个圆锥,求圆锥的表面积与体积.解 设圆锥的母线长为l ,底面半径为r ,高为h ,由已知条件得⎩⎪⎨⎪⎧l +r +2r =(5+2)×2,2πr l=π2, 解得r =2,l =4 2.所以S =πrl +πr 2=10π,h =l 2-r 2=30, V =13πr 2h =230π3. 13.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已知AD =1,BC =3,且AD ⊥BC ,对角线BD =132,AC =32,求AC 和BD 所成的角.14.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H 分别是边AB ,AD 的中点,F ,G 分别是边BC ,CD 的中点.(1)求证:BC 与AD 是异面直线;(2)求证:EG 与FH 相交.证明 (1)假设BC 与AD 共面.不妨设它们所共平面为α,则B ,C ,A ,D ∈α.∴四边形ABCD 为平面图形,这与四边形ABCD 为空间四边形相矛盾,∴BC 与AD 是异面直线.(2)如图,连接AC ,BD ,则EF ∥AC ,HG ∥AC ,∴EF ∥HG .同理,EH ∥FG ,则EFGH 为平行四边形.又EG ,FH 是▱EFGH 的对角线,∴EG 与HF 相交.15.如图,圆O 为三棱锥P -ABC 的底面ABC 的外接圆,AC 是圆O 的直径,PA ⊥BC ,点M 是线段PA 的中点.(1)求证:BC ⊥PB ;(2)设PA ⊥AC ,PA =AC =2,AB =1,求三棱锥P -MBC 的体积;(3)在△ABC 内是否存在点N ,使得MN ∥平面PBC ?请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 如图,因为AC 是圆O 的直径,所以BC ⊥AB ,因为BC ⊥PA ,又PA 、AB ⊂平面PAB ,且PA ∩AB =A ,所以BC ⊥平面PAB ,又PB ⊂平面PAB ,所以BC ⊥PB ,(2)解 如图,在Rt △ABC 中,AC =2,AB =1,所以BC =3,因此S △ABC =32, 因为PA ⊥BC ,PA ⊥AC ,BC ∩AC =C ,所以PA ⊥平面ABC ,所以,V P -MBC =V P -ABC -V M -ABC =13·32·2-13·32·1=36. (3)解 如图,取AB 的中点D ,连接OD 、MD 、OM ,则N 为线段OD (除端点O 、D 外)上任意一点即可,理由如下:因为M 、O 、D 分别是PA 、AC 、AB 的中点,所以MD ∥PB ,MO ∥PC .因为,MD ⊄平面PBC ,PB ⊂平面PBC , 所以MD ∥平面PBC ,同理可得,MO ∥平面PBC .因为MD 、MO ⊂平面MDO ,MD ∩MO =M ,所以平面MDO ∥平面PBC ,因为MN ⊂平面MDO ,故MN ∥平面PBC .16.如图,已知四棱锥P -ABCD ,底面ABCD 是等腰梯形,且AB ∥CD ,O 是AB 中点,PO ⊥平面ABCD ,PO =CD=DA =12AB =4,M 是PA 中点.(1)证明:平面PBC ∥平面ODM ;(2)求点A 到平面PCD 的距离.(2)取CD 的中点N ,连接ON ,PN ,则ON ,PN 分别为△ACD ,△PCD 的高.由PO =CD =DA =12AB =4. 可得PN =27,ON =2 3.设点A 到平面PCD 的距离为d .∵V 三棱锥A -PCD =V 三棱锥P -ACD ,即13×12×4×27×d =13×12×4×23×4, ∴d =4217. 17.如图,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垂直于底面,AB ⊥BC ,AA 1=AC =2,BC =1,E ,F 分别是A 1C 1,BC 的中点.(1)求证:平面ABE ⊥平面B 1BCC 1;(2)求证:C 1F ∥平面ABE ;(3)求三棱锥E -ABC 的体积.解(1)证明: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BB 1⊥底面ABC .所以BB 1⊥AB .又因为AB ⊥BC ,BB 1∩BC =B ,所以AB ⊥平面B 1BCC 1.又AB ⊂平面ABE .所以平面ABE ⊥平面B 1BCC 1.(2)证明:取AB 中点G ,连接EG ,FG .因为E ,F 分别为是A 1C 1,BC 的中点,所以FG ∥AC ,且FG =12AC .因为AC ∥A 1C 1,且AC =A 1C 1,所以FG ∥EC 1,且FG =EC 1.所以四边形FGEC 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C 1F ∥EG .又因为EG ⊂平面ABE ,C 1F ⊄平面ABE , 所以C 1F ∥平面ABE .(3)因为AA 1=AC =2,BC =1,AB ⊥BC , 所以AB =AC 2-BC 2= 3.所以三棱锥E -ABC 的体积V =13S △ABC ·AA 1=13×12×3×1×2=33.。
2018年高考理科数学二轮复习 :规范答题示例6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规范答题示例6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典例6 (12分)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为正方形,侧面P AD ⊥底面ABCD ,P A ⊥AD ,E ,F ,H 分别为AB ,PC ,BC 的中点. (1)求证:EF ∥平面P AD ; (2)求证:平面P AH ⊥平面DEF .审题路线图 (1)条件中各线段的中点――――→设法利用中位线定理取PD 的中点M ――――――→考虑平行关系长度关系平行四边形AEFM ―→AM ∥EF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EF ∥平面P AD (2)平面P AD ⊥平面ABCD P A ⊥AD――――→面面垂直的性质P A ⊥平面ABCD―→P A ⊥DE――――――――→正方形ABCD 中E H 为AB BC 中点DE ⊥AH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DE ⊥平面P AH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平面P AH ⊥平面DEF证明 (1)取PD 的中点M ,连接FM ,AM .∵在△PCD 中,F ,M 分别为PC ,PD 的中点,∴FM ∥CD 且FM =12CD .∵在正方形ABCD 中,AE ∥CD 且AE =12CD ,∴AE ∥FM 且AE =FM , 则四边形AEFM 为平行四边形,∴AM ∥EF , 4分 ∵EF ⊄平面P AD ,AM ⊂平面P AD ,∴EF ∥平面P AD . 6分 (2)∵侧面P AD ⊥底面ABCD ,P A ⊥AD ,侧面P AD ∩底面ABCD =AD ,∴P A ⊥底面ABCD ,∵DE ⊂底面ABCD ,∴DE ⊥P A . ∵E ,H 分别为正方形ABCD 边AB ,BC 的中点,第一步找线线边形的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的中线或线面、面面关系的性质寻找线线平行或线线垂直.第二步找线面平行线面垂直或平行;也可由面面关系的性质找线面垂直或平行.第三步找面面判定定理或平行.第四步写步骤的条件规范书写解题步评分细则 (1)第(1)问证出AE 綊FM 给2分;通过AM ∥EF 证线面平行时,缺1个条件扣1分;利用面面平行证明EF ∥平面P AD 同样给分;(2)第(2)问证明P A ⊥底面ABCD 时缺少条件扣1分;证明DE ⊥AH 时只要指明E ,H 分别为正方形边AB ,BC 的中点得DE ⊥AH 不扣分;证明DE ⊥平面P AH 只要写出DE ⊥AH ,DE ⊥P A ,缺少条件不扣分.跟踪演练6 如图,在三棱锥V —ABC 中,平面VAB ⊥平面ABC ,△VAB 为等边三角形,AC ⊥BC 且AC =BC =2,O ,M 分别为AB ,VA 的中点. (1)求证:VB ∥平面MOC ; (2)求证:平面MOC ⊥平面VAB ; (3)求三棱锥V —ABC 的体积.(1)证明 因为O ,M 分别为AB ,VA 的中点, 所以OM ∥VB ,又因为VB ⊄平面MOC ,OM ⊂平面MOC , 所以VB ∥平面MOC .(2)证明 因为AC =BC ,O 为AB 的中点,所以OC ⊥AB .又因为平面VAB ⊥平面ABC ,平面VAB ∩平面ABC=AB ,且OC ⊂平面ABC , 所以OC ⊥平面VAB .又OC ⊂平面MOC ,所以平面MOC ⊥平面VAB . (3)解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中,AC =BC =2, 所以AB =2,OC =1,所以等边三角形VAB 的面积S △VAB = 3. 又因为OC ⊥平面VAB .所以三棱锥C —VAB 的体积等于13·OC ·S △VAB =33,又因为三棱锥V —ABC 的体积与三棱锥C —VAB 的体积相等, 所以三棱锥V —ABC 的体积为33.。
高三数学(理科)押题精练:专题【23】《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ppt课件
(1)PA⊥底面ABCD;
思维启迪 利用平面PAD⊥底面ABCD的性质,得线面垂直;
证明 因为平面PAD⊥底面ABCD, 且PA垂直于这两个平面的交线AD, 所以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思维启迪 BE∥AD易证;
证明 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 所以AB∥DE,且AB=DE. 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AD. 又因为BE⊄平面PAD,AD⊂平面PAD, 所以BE∥平面PAD.
(2)平面BCE⊥平面CDE.
证明 ∵△ACD为等边三角形,F为CD的中点, ∴AF⊥CD. ∵DE⊥平面ACD,AF⊂平面ACD,∴DE⊥AF. 又CD∩DE=D,∴AF⊥平面CDE. ∵BG∥AF,∴BG⊥平面CDE. ∵BG⊂平面BCE,∴平面BCE⊥平面CDE.
热点三 图形的折叠问题
例3 如图(1),在Rt△ABC中,∠C=90°,D,E 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 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 如图(2).
专题23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主干知识梳理 热点分类突破 真题与押题
1.以选择、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主要利用平面的
基本性质及线线、线面和面面的判定与性质定
理对命题的真假进行判断,属基础题.
2.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主要是对线线、线面与
考 情
面面平行和垂直关系交汇综合命题,且多以棱
解 柱、棱锥、棱台或其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
面面垂 直的判 定定理 面面垂 直的性 质定理
aa⊂⊥βα⇒α⊥β
α⊥β
αa⊂∩αβ=c⇒a⊥β
a⊥c
面面平 行的判 定定理 面面平 行的性 质定理
2018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高频考点大突破学案:专题41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专题 41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高频考点二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例 2、如图所示,在三棱柱 ABC- A1B1C1 中, E, F , G, H 分别是 AB, AC, A1B1,A1C1 的中点,求证:
(2) 连接 FH , OH , ∵ F , H 分别是 PC, CD 的中点, ∴ FH ∥ PD ,∴ FH ∥平面 PAD . 又∵ O 是 BE 的中点, H 是 CD 的中点, ∴ OH∥ AD,∴ OH ∥平面 PAD . 又 FH ∩OH= H ,∴平面 OHF ∥平面 PAD. 又∵ GH ? 平面 OHF ,∴ GH ∥平面 PAD . 【举一反三】如图,四棱锥 P- ABCD 的底面是边长为 8 的正方形,四条侧棱长均为 2 17.点 G,E,F,H 分别是棱 PB , AB, CD, PC 上共面的四点,平面 GEFH ⊥平面 ABCD, BC∥平面 GEFH .
(1) 证明: GH ∥ EF ;
专题 41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2) 若 EB= 2,求四边形 GEFH 的面积. (1) 证明 因为 BC∥平面 GEFH , BC? 平面 PBC, 且平面 PBC∩平面 GEFH = GH , 所以 GH ∥BC . 同理可证 EF ∥ BC,因此 GH ∥EF . (2) 解 如图,连接 AC, BD 交于点 O, BD 交 EF 于点 K ,连接 OP, GK .
(2) 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表示
判定 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行于另 定理 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讲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关系
题型1 空间位置关系的判断与证明
(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
■核心知识储备………………………………………………………………………·1.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α,b⊂α,a∥b⇒a∥α.
(2)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a∥α,a⊂β,α∩β=b⇒a∥b.
(3)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a⊂β,b⊂β,a∩b=P,a∥α,b∥α⇒α∥β.
(4)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α∥β,α∩γ=a,β∩γ=b⇒a∥b.
2.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m⊂α,n⊂α,m∩n=P,l⊥m,l⊥n⇒l⊥α.
(2)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a⊥α,b⊥α⇒a∥b.
(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a⊂α,a⊥l⇒a⊥β.
■典题试解寻法………………………………………………………………………·【典题1】(考查空间位置关系的判断)已知m,n为异面直线,m⊥平面α,n⊥平面β.直线l满足l⊥m,l⊥n,l⊄α,l⊄β,则( )
A.α∥β且l∥α
B.α⊥β且l⊥β
C.α与β相交,且交线垂直于l
D.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
[解析] 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作图,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α与β相交,且交线平行于l,故选D.
[答案] D
【典题2】(考查空间位置关系的证明)如图91,在三棱锥PABC中,PA⊥AB,PA⊥BC,AB⊥BC,PA=AB=BC=2,D为线段AC的中点,E为线段PC上一点.
图91
(1)求证:PA⊥BD;
(2)求证:平面BDE⊥平面PAC;
(3)当PA∥平面BDE时,求三棱锥EBCD的体积.
[思路分析] (1)通过证明PA⊥平面ABC得PA⊥BD;
(2)通过证明BD⊥平面PAC得面面垂直;
(3)由PA∥平面BDE,D为AC的中点得PA与DE的位置及数量关系,从而
求出三棱锥的体积.
[解] (1)证明:因为PA⊥AB,PA⊥BC,且AB∩BC=B,所以PA⊥平面ABC.
又因为BD ⊂平面ABC ,所以PA ⊥BD.
(2)证明:因为AB =BC ,D 为AC 的中点,所以BD ⊥AC.
由(1)知,PA ⊥BD ,且PA ∩AC =A ,
所以BD ⊥平面PAC ,
所以平面BDE ⊥平面PAC.
(3)因为PA ∥平面BDE ,平面PAC ∩平面BDE =DE ,所以PA ∥DE. 因为D 为AC 的中点,
所以DE =12PA =1,BD =DC = 2.
由(1)知,PA ⊥平面ABC ,所以DE ⊥平面ABC ,
所以三棱锥E BCD 的体积V =16BD ·DC ·DE =13
. [类题通法] 平行关系及垂直关系的转化
空间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主要思想是转化,即通过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将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相互转化.
■对点即时训练………………………………………………………………………·
如图92所示,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面PAD ⊥底面
ABCD ,且PA =PD =22AD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