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各地语文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1页共11页。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因起彷徨( )④人问其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2.想到,思考3.于是4.原因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课后题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题答案一、《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这两篇短文在行文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

文章所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

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三、《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与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与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
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只。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四)(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3分)①与其奇者()②但少闲人()③月色入户()10.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6分)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按要求填空(4分)从表达方式上看,甲乙两文都能紧扣景物特征进行,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用原文句子回答)的语句中。

答案:(二)、古文阅读(5分)9、(3分)参与、欣赏,只、只是,门10、(3分)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②念/无与为乐者③相与/步于中庭11、(6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分,颓和竞各占0.5分)(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空明和盖各占0.5分)12、(4分)描写议论归隐山林,沉醉自然超凡脱俗的欣喜之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

中考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阅读考题及答案汇集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相关题目。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每空1分)(1)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10.翻译句子。

(4分,每题2分)(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分)1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二)(15分))文言文阅读9.(每题1分,共4分)(1)坠落(2)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3)共同,一起(4)只是10.(每题2分,共4分)(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部分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② 念无与为乐者( )③因起彷徨( )④人问其故(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愉快地,高兴地2.想到,思考3.于是4.原因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3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歇:消散)B.夕日欲颓.(颓:颓废)C.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

想到)D.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13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

B.相与步于.中庭/闻之于.宋君C.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自康乐以.来/蒙辞以.军中多务137.下列句子的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实是/欲界之仙都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3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对山水美景的赞叹之情。

B.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乙文中“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时的兴奋喜悦之情。

D.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闲”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仙”人。

139.翻译下列句子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盖竹柏影也。

【答案】135.B 136.A 137.C 138.A139.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能见到。

②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_____。

9、①消散(或“消歇”“散去”) ②门③院子(或“庭院”) ④只是(或“只”,2分,每对一处给0.5分)?10、B(2分)11、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2分,每对一小题给1分)12、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1分,每对一处给0.5分)②闲、仙(1分,每对一处给0.5分)?以上共8分。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 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

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 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眠觉:睡醒。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 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 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

① 欣然起行( ) ②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因起彷徨( ) ④人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

请你写出一句他 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 或语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及答案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设题意图是使学生能够当堂记住这两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养成背诵名篇的好习惯。

背诵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它对于牢固掌握古文内容和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默写是为了检查背诵的效果,也要在课堂上完成。

二、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在初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应该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注意这一点,从整体上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是悲还是喜。

对文章作细致研读后,还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题是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品味,通过两篇文章的比较能够使认识更加深入。

〖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记住词的基本意义。

〖参考答案〗1、歇,消散。

2、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4.八(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案版

4.八(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案版
厦门双十中学语文中考第一轮总复习(四)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注:作业正面1-2页答案直接写在上面,不用写在科测或小测本上,并复习背诵,周四课堂小测;作业背面3-4页直接作答,周四课堂讲评)
2019.04.03(周三)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小测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作者是陶弘景,南朝齐梁(朝代)的思想家。
庭下如积水空明( 澄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 )( 清闲的人)( 像 )( 罢了 )
三、重点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鸣鸟叫声此起彼伏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康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作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下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课文理解
1.《答谢中书书》中描绘的优美景色有哪些特点?
【注】①盖:伞。②栋:指亭梁。③狎(xiá):亲昵,亲近。④盥涤:洗涤干净。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沉鳞竞跃竞:____争相、竞相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_____欣赏______
(3)可濯足于床下 濯:_____洗______(4)见辄除去辄:____就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C)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题含答案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题含答案

八上语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夜游》 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

(16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L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俱: 歇: 与:念: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夕阳欲颓,沉麟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

3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4分)两篇文章都写了自然景物,陶文描绘了 “之美”,苏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南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苏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的 语句中。

(前两空每空仅限两字)4.“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分)(1)四时俱备*(2)晓雾将歇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16 分)(5分)(1)全、都(2)消散(3)欣赏、领悟(4)考虑、想到(5)只是1. (4 分)(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原本在)水中潜游的鱼(纷纷)竞相跃出水面。

(2)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存菜纵横交错,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 (4分)山川 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每空1分)3. (3分)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 与之为伴。

二、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题目。

(15分)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019年各地语文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2019年各地语文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2019年各地语文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汇集复习讲义一、读文章,理解词语。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文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有________、,喻体是、。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答谢中书书》阅读文言短文,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91.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立竿见.影B.五色交.辉心力交.瘁C.念.无与为乐者一念.之差D.盖.竹柏影也劈头盖.脸9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3.比较阅读,完成下面表格。

91.A 9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93.充满生机;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多用散句,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散淡自然。

【解析】91.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见:均为动词,看见;B.交:副词,交相、相互/副词,同时;C.念:动词,想到/名词,念头,想法;D.盖:副词,大概/动词,压;故选A。

92.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本句重点词语:但,只(是)仅仅;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9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甲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表现出景物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的特点;第二空,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各地语文中考文言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题汇集复习讲义一、读文章,理解词语。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课文理解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从前后文来看,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有________、,喻体是、。

4.“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

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四、句子赏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判断。

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第一课时(50分)一、基础训练:1、文学常识:(5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书信。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5分)(答案略)陶弘景______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竞跃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3、朗读,划分节奏:(6分)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19分)(答案略)(1)答谢中书书________书______(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

(4)青林翠竹(5)四时______俱_____备。

(6)晓雾将歇______,(7)猿鸟乱鸣:(8)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9)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10)自康乐以来:(11)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二、整体感知:5分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1分)美3、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积累:读读背背——古诗词中的山和川(10分)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30分+15分)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3分)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指人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四时俱备(四季)晓雾将歇(消散)2、、翻译句子:(8分)(答案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文本探究:(19分)1、课文的内容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3分)“欲界之仙都”2、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3分)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__色彩配合_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6分)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3分)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三、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习题(15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其嵌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选自柳宗元《姆潭西小丘记》)注释: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笱。

②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

③嵌(qíà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④罴(pí):棕熊。

1、解释加点词。

(4分)(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四季)(3)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4)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向西北、朝西北)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3、根据上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7分)(1)《答谢中书书》奇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钴潭西小丘记》奇状这个词简洁概括石头的特点。

(4分)(2)两篇文章写景的时候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分)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做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做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答案:1(1)交相辉映(2)四季(3)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4)向西北,朝西北2、(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

(2)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生长着竹子树木。

3、(1)奇奇状(2)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把向下的岩石比做牛马饮于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

(或“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把向上的岩石比做熊罴之登于山,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2019年海南省中考题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

(l2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小石潭记》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2分)答案:(三)文言文阅读8.C9.(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10.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

)(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

(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11.清澈、透明、纯净2019年广西玉林市中考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