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
始由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印行单行本,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为了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批判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地阐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该部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
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互相斗争的最高形式;一切关于战争的规律,都是进行战争的民族、国家、阶级、政治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胜利而使用的。
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
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
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
因此,我们红军的指导者,在既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即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之上,就必须发挥我们的威力,提挈全军,去打倒那些民族的和阶级的敌人,改变这个不好的世界。
这里就用得着而且必须用我们的主观指导的能力。
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
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达到彼岸。
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的游泳术。
以上是我们的方法。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毛泽东的这部著作,是为着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当时曾在建立在陕北的红军大学作过讲演。
据著者说,这部著作只完成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
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是表示一个路线反对另一个路线的意见。
对于这个路线上的争论,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作出了结论,肯定了毛泽东的意见,而否定了错误路线的意见。
在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共中央移到陕北以后,毛泽东随即在十二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地解决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第二年,即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又写了这部著作,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第一节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不懂得它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战争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指导战争,就不能打胜仗。
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心得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艰巨的问题。
它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国内政治形势、国际形势、军事战略、政治战略等等。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的基本战略可以归纳为“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实施是要进行一系列的斗争,包括武装斗争、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文化斗争等等。
通过这些斗争,共产党最终实现了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
在实施这个基本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注意到了许多关键的战略问题。
其中包括:
1. 有效地利用武力:共产党注意到武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战争中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并制定了有效的军事战略。
2. 实现军事、政治、文化等全面斗争:共产党认识到,武装斗争只是革命斗争的一种形式,要实现最终胜利,必须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斗争相结合,以便全面地固化革命成果。
3. 国际战略:共产党意识到,革命胜利的关键在于国内的斗争,但在国际上也会面对众多的压力和干扰。
因此,在国际战略上,中国共产党谨慎地处理了与国际力量的关系,以确保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斗争都能够取得胜利。
4. 快速实现决定性胜利:共产党认识到,革命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但也有一些关键的时刻和机会。
因此,在保持持久战略的同时,也要在关键时刻发动快速、有决定性的攻势,以便尽早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总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严峻的问题,需要对各种形势能够做出敏锐的分析和判断。
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这为后来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几个问题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计划的制定
全面分析形势
01
在制定现代战争战略计划时,需要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和敌我
双方的形势,以及战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矛盾。
确定战略目标
02
根据形势分析结果,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明确战争的目的和
任务。
制定战略步骤
03
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步骤,包括各个阶段的作
战任务、时间节点和资源需求等。
地形和地理条件
地形和地理条件对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 在文中提到了不同地形条件下应采取的战术和战略,以 及地理条件对军队行动和战争胜负的影响。
群众条件
群众条件是战略实施的基础。毛泽东强调,必须依靠广 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 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战略问题的基本步骤
人民战争思想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才能取得胜利。这一思想对于现代战争 中如何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战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指出战略是指导和决定战术的,战术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和方法。这一观点对于 正确处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制定合理的作战计划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现代战争战略指挥的指导
灵活应对变化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强调,战争中情况千变万化,指挥员必须灵活机动地应对变化的情况。在 现代战争中,由于技术手段和作战样式的变化,战场情况更加复杂多变,指挥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 的决策能力,以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重视信息情报
毛泽东在文章中强调了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了解敌人的真实情况,才能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在现代 战争中,信息情报对于掌握敌情、制定作战计划和调整兵力部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指挥员需要重视信息情 报工作,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分析和传递机制。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原文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原文姓名:学号:10389___科目:毛泽东思想和中特理论体系概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这部著作,写作于193_年,是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历而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大争论的结果,表示一个道路反对另一个道路的意见,它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我在阅读完毛泽东的这篇著作后,感觉到这篇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内容符合毛泽东实事求是、群众道路以及独立自主的根本方面。
毛泽东在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历时提出的战略观、全局观,对积极防御的肯定和对消极防御的否认,防御作战的准备问题,针对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提出的一系列详细方法,还有第一章中提出的研究战争的重要性和方法等等都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指导意义,很多详细方案和作战形式都运用到了共产党指导的军队在日后的战争中,其中包含的思想对现今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列宁说:马克思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的活的灵魂,就在于详细地分析^p 详细的情况。
”1在这部著作中,很多地方都表达了毛泽东“详细问题详细分析^p ”。
开篇第一节,毛泽东列出了三种战争:“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场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开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革命战争--革命的阶级战争和革命的民族战争,在一般战争的情形和性质之外,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性质;中国革命战争--不管是国内战争或民族战争,是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之内进展的,比拟一般的战争,一般的革命战争,又有它的特殊的情形和特殊的性质。
”2中国的革命战争是特殊的,虽然适用于某些一般的战争规律,但革命战争的规律,是特殊的,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的战争和任何其他理由的战争,这就需要详细分析^p 中国革命战争的详细情况,套用外国一般战争规律军事操典、俄国革命战争规律都是会“打败仗”的。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所
作的一篇重要著作,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和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这
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对战争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同时也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毛泽东同志首先对战争的
性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
治斗争的最高形式。
在这个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毛泽东同志提出了
以人民战争为基本战略的思想,强调了人民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人民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依靠人民,才能最终取得
战争的胜利。
这一思想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理论基础。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还对战争的全局
性和战略指导原则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强调了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抓住战争的主要矛盾、善于运用兵力等战略原则。
同时,他也
对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敌我双方的战略意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通过阅读《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我深刻地认识到,战争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需要深刻的思考和科学的指导。
毛泽东同志在这本书中所阐述的战争思想,不仅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世界革命战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的战争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战争思维水平,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翻开《毛泽东选集》的第一卷,《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
毛泽东同志的这部著作,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
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也阐述了毛泽东在长期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军事原则。
他从“如何研究战争讲到了中国革命战争,具体而详尽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以及中国内战中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等。
”细细品味,颇有感触。
这其中无不充满着方法论和唯物史观,对我们当今的工作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指导作用。
通过这篇文章,我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毛泽东同志的战争的观,感受了他著名的军事理论思想。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
因此,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这个问题。
毛泽东强调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他指出: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不能呆板地互相移用。
同时,他也指出,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
“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
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而不是那种带局部性的即对全局无决定意义的一着。
”自然,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
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
与持久战相关的书籍
与持久战相关的书籍
与持久战相关的书籍包括:
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矛盾论)》:这本书集中
了毛泽东早期的一些著作,其中包括了关于持久战战略的论述。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战争与战略问题)》:这本书收集
了毛泽东关于战争与战略问题的一些著作,其中包括了他对持久战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3.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反对本本主义)》:这本书收录了
毛泽东关于反对本本主义的一系列文章,其中也包括了他对于持久战战略的思考。
4.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战争与人民军队)》:这本书
收录了毛泽东有关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一些文章,其中有关持久战战略的论述较为详细。
5. 《战争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这是一本经典的军事
理论著作,其中包括作者对于持久战的思考与论述。
6. 《游击战》(埃米尔·卡斯特里诺夫):这本书详细介绍了
游击战的战略与战术,与持久战有着密切的联系。
7. 《韩信点兵》(张戎):这本书以中国古代战争中的一位著名将领韩信为主角,通过他的战争经历,讲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与实践。
请注意,以上书籍仅提供了一些与持久战相关的经典著作,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书籍可供阅读,以深入了解持久战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内容解说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的内容解说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伟大斗争,为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
本文将从战略问题的角度,对中国革命战争的内容进行解说。
首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在中国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战略目标。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政权。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通过武装斗争,才能够打破旧的统治秩序,实现革命的胜利。
其次,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原则是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原则,将人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力军。
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群众工作,组织农民、工人、学生等各个阶层的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通过发动群众,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形成了强大的革命力量。
第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策略是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采取了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战略策略。
游击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术,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斗方式,有效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
运动战则是在特定条件下进行的,通过集中兵力、快速行动,迅速击溃敌人。
这种战略策略的运用,使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
第四,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布局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采取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布局。
这一战略布局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群众,逐步扩大革命力量,最终实现对城市的包围和夺取。
这种战略布局的成功实施,使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逐渐壮大,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最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革命战争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从192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49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始终坚持战略目标,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战略策略,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读后感最近在读《毛泽东选集》,读到第一卷里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感触良多。
这篇洋洋洒洒七十页的长文写于1936年,文章浓缩凝练了毛泽东同志打仗十年来的心得,但有价值的是渗透于整篇文章中的思维方式——如何认识战争规律,如何学习战争规律,如何运用战争规律。
毛泽东同志的这部著作,是为了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
他从“如何研究战争讲到了中国革命战争,具体而详尽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以及中国内战中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等。
这是第一卷中最长的一篇,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缘故依旧没有最终完成。
这篇文章虽然很长,不过更多的内容只是对失去之前的根据地进行一个总结。
看得出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很明白的想清楚了几件事情:共产党的成功必须依靠农民,而根据地也必须选择在农村;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需要很长的时间;作为当时共产党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实力,逐渐扩大自身力量。
这部著作共分五章。
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
第二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第四章,“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第五章,战略防御。
总的来说,他从“如何研究战争讲到了中国革命战争,详细地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以及中国内战中采取的一些战略战术等。
”细细品味,颇有感触。
毛泽东指出,战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共产党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但是消灭战争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消灭反革命战争。
他还指出,当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到那时,什么战争也没有了,这就是人类的永久和平的时代。
我认为毛泽东的愿望是固然美好,但当人类打完最后一场战争的时候,这个愿望或许会实现,抑或只是个美丽的梦而已。
毛泽东强调在研究战争规律时,必须懂得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我们现在是从事战争,我们的战争是革命战争,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
战争和战略问题(节选)
经典赏析58经典赏析斗争的,没有也不能有单独的孤立的党的工作或民众运动。
一部分距离战区较远的后方(如云南、贵州、四川)和一部分敌人控制的地区(如北平、天津、南京、上海),党的组织工作和民众运动也是配合战争的,只能也只应服从前线的要求。
一句话,全党都要注重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
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决不能争,再也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
现在是民族抗战,还是要争民族的兵权。
在兵权问题上患幼稚病,必定得不到一点东西。
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上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欺骗和恐吓的老当,很不容易觉悟到自己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
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全民抗战,把劳动人民推上了战争的舞台,共产党员应该成为这个战争的最自觉领导者。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但是有了枪确实又可以造党,八路军在华北就造了一个大党。
还可以造干部,造学校,造文化,造民众运动。
延安的一切就是枪杆子造出来的。
枪杆子里面出一切东西。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观点看来,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
谁想夺取国家政权,并想保持它,谁就应有强大的军队。
有人笑我们是“战争万能论”,对,我们是革命战争万能论者,这不是坏的,是好的,是马克思主义的。
俄国共产党的枪杆子造了一个社会主义。
我们要造一个民主共和国。
帝国主义时代的阶级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只有用枪杆子的力量才能战胜武装的资产阶级和地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整个世界只有用枪杆子才可能改造。
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我们党虽然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一九二四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四年中,不懂得直接准备战争和组织军队的重要性;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乃至在其以后的一个时期,对此也还认识不足;但是从一九二四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了。
关于战争与战略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关于战争与战略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战争的定义。
战争是指国家或集团之间为了争夺权力、领土、资源等利益而发生的大规模冲突。
毛泽东选集中的战略部署与战斗策略的解析
毛泽东选集中的战略部署与战斗策略的解析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也是中国革命的杰出战略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他的思想和战略部署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毛泽东选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战略部署和战斗策略的精髓,下面我将进行详细的解析。
首先,毛泽东在战略部署上注重全局观念和长远目标。
他认识到革命的胜利不仅仅依赖于一次次的战斗胜利,更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战略规划。
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强调了持久战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持久战,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这种战略部署的深远意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持久战的战略部署,最终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其次,毛泽东在战斗策略上注重灵活变通和运用兵力。
他认为战争是一门科学,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战斗策略。
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战争是一种政治手段,它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暴力行动。
”他强调了政治目标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战斗策略。
这种策略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抵抗敌人的进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此外,毛泽东在战略部署和战斗策略上注重群众力量的发挥。
他认为人民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说:“革命的火焰,是由星星之火燃起来的。
”这句话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高度评价和信任。
在中国革命中,毛泽东充分发动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组织了农民起义和游击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综上所述,毛泽东选集中的战略部署与战斗策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他的全局观念和长远目标、灵活变通和运用兵力、注重群众力量的发挥等战略思想和策略方法,可以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
高念东三事翻译及注释
高念东三事翻译及注释
(最新版)
目录
1.高念东其人及其作品
2.高念东的三件事:翻译《论持久战》、注释《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3.高念东的翻译及注释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高念东,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注释家,他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抗日战争的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念东的三件事,即翻译《论持久战》、注释《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首先,他翻译的《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著作,为我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他对《论持久战》的注释,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对我国的军事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再次,他注释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详细阐述了游击战争的战略原则和战术方法,对我国的抗日游击战争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高念东的翻译及注释工作,不仅推动了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为我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他的工作,不仅体现了他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体现了他的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1页共1页。
毛泽东论著时间线
毛泽东论著时间线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1.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阐明了认清对象对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
(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分析了中国资产阶级的特殊情况,科学地划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各自的政治态度,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6.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92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简历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极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的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012.是中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目的、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法。
4.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开始形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
5.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6.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战争和战略问题
战争和战略问题现在,我们都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
因为这是经过红色革命实践证明的,是无数革命先辈,用性命和鲜血验真了的。
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很多人对党的战争和战略方针是持怀疑态度的,甚至是不认可的。
为什么需要战争?这是中国及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可能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靠不流血的,非战争的方式进行活动。
正如斯大林所说:“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是的,中国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战争的方式才能争取到生存空间。
回顾国民党的战争史、总结共产党的战争教训,我们更清晰地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只有战争,才能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我们就是需要相信“战争万能论”。
只有明确了战争的必要性,才可以继续谈战略的问题。
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变化,从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从游击战到正规战、从正规战到更高级的抗日游击战,然后从更高级的抗日游击战到抗日的正规战,每次转变都伴着共产党的进步与成长。
不得不提的是,游击战虽然只是革命战争的辅助,但对整个战争的胜利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游击战不仅可以扰乱敌人后方,减轻正面主力的伤亡;还可以为战略反攻阶段积蓄力量(具体可参考思维导图“游击战的十八利”)。
游击战通过长期奋斗,向着更高级的阶段发展,逐渐地变为正规战,最终将成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决定因素之一。
总结说来,文章阐述了革命战争的必要性,论证了共产党在军事战略上的转变,明确了游击战的战略地位,指出了“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
”用思维导图记录看书日常。
论《战争和战略问题》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作者: 宋吉玲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页码: 9-11页
主题词: 毛泽东 战争和战略问题 现代化建设 现实启迪
摘要:《战争和战略问题》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不仅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而且文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阐述、党的主要斗争形式的分析、军亨战略转变的认识及军亨理论研究的倡导等,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学习《战争和战略问题》中的哲学思想
作者: 胡金鉴
出版物刊名: 实事求是
页码: 39-43页
主题词: 战争和战略问题;游击战争;历史背景;国民党反动派;革命过程;军事工作;中国革命斗争;革命武装;正规战争;军事路线
摘要:<正> 一、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发表于1938年11月6日。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
结论的另一部分,就是关于'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问题'。
这个结论,主要是为着克服当时党内存在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观点而作的。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努力,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
战争和战略问题
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中国的特点和革命战争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原则是普遍地对的,不论在中国在外国,一概都是对的。
但是在同一个原则下,就无产阶级政党在各种条件下执行这个原则的表现说来,则基于条件的不同而不一致。
在资本主义各国,在没有法西斯和没有战争的时期内,那里的条件是国家内部没有了封建制度,有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
基于这些特点,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在于经过长期的合法斗争,教育工人,生息力量,准备最后地推翻资本主义。
在那里,是长期的合法斗争,是利用议会讲坛,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
那里的组织形式是合法的,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非战争的)。
在战争问题上,那里的共产党是反对自己国家的帝国主义战争;如果这种战争发生了,党的政策是使本国反动政府败北。
自己所要的战争只是准备中的国内战争⑴。
但是这种战争,不到资产阶级处于真正无能之时,不到无产阶级的大多数有了武装起义和进行战争的决心之时,不到农民群众已经自愿援助无产阶级之时,起义和战争是不应该举行的。
到了起义和战争的时候,又是首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乡村,而不是与此相反。
所有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所曾经这样做,而在俄国的十月革命中证实了的。
中国则不同。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
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
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帝国主义没有武装进攻的时候,或者是和资产阶级一道,进行反对军阀(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国内战争,例如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广东战争⑵和北伐战争;或者是联合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同样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国内战争,例如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的土地革命战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和战略问题》1,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是如何论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的?《《战争和战略问题》是毛泽东在1938年11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结论的一部分。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向战略相持阶段转变的时期,敌我友三方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侵略者转移器主力以对付共产党;国民党则开始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在我们党内,王铭新右倾投降主义不相信共产党的力量,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发展自己的武装上,而是以来国民党,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国民党军队身上。
党内有些同志也对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为了提高全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批判王明的新右倾投降主义,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公会上做结论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国共两党的战争史、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第一,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不是合法斗争,它是由中国的特点决定的。
毛泽东比较了中外特点,认为,由于外国没有封建制度而有民主制度,没有民族压迫,因而这些国家,革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合法的,斗争形式可以是不流血的。
中国则不同。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自由,人民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斗争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只有武装斗争才是主要形式。
第二,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这既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也是中国革命的优点。
毛泽东在文章中重申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论断,认为这个论断已经为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历史证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尽管过去的战争双方有所不同,但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二历史正方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
第三,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毛泽东阐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因此,中国人民要能够得到自由和解放,必须建立自己的革命据对,牢牢掌握枪杆子。
如果丢掉了枪杆子,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就没有了一切。
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对武装斗争的重视不够,对建立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缺乏认识,片面地着重于民众运动。
结果当蒋介石、汪精卫等公开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时,我们党缺乏还手之力,民众运动过也随之陷入低潮。
通过实践我们才认识到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性。
第四,其他斗争形式都必须围绕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但又不是唯一的形式。
在着重进行武装斗争的时候,决不能放弃其他的许多必要地斗争形式。
例如,要同工人的斗争、同农民的的斗争,同青年的斗争、妇女的一切人民的斗争,政权的斗争,经济战线的饿斗争,思想战线的斗争等等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结合起来。
但是这些斗争的开展,在战争爆发之前,是为了准备战争的;战争爆发后,则是直接或间接配合战争的。
第五,毛泽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强调每一个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
每个共产党都应该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真理,通过发展人民军队,造就出更多的干部、更多的学校,是党的组织得到迅速扩大。
毛泽东还指出,共产党人即使革命战争万能论者,又是战争消灭论者。
当我们的敌人迫使我们拿起武器是,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用革命的暴力砸碎反动的国家机器,建设一个新世界。
但是我们进行战争,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而是为了消灭战争。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关于武装斗争的基本原则作指导,从中国社会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出发,经过深入科学的分析和大胆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的新论断,解决了中华民族面临着的现实的革命课题,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为全党统一认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作了那些新发展?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建立全国政权的革命该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创立的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做出了杰出贡献。
1938年11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作《战争和战略问题》的结论时,根据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又做出了新的发展。
第一,把武装斗争提高到了突出的额特殊的地位。
毛泽东认为,革命的中心问题和最高形式是武装都去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在中国尤其是这样。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外民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民主自由,不可能通过合法斗争取得广大人民的借房自由。
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的地位,就不可嫩那个完成革命的任务。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过去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结果吃了大亏。
中国革命的重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必须放手壮大人民武装。
我们党在开展其他工作是,都必须围绕武装斗争这个主要形式进行。
全党都要注意战争,学习军事,准备打仗。
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了建立和发展人民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和党与军队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命题,他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
党和军队的关系史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
通过发展人民军队,以发展其他革命事业。
共产党即是革命战争万能论者,优势战争消灭论者。
当我们的敌人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时,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而我们参加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灭战争。
第二,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概括为一个公式。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初步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但是毛泽东还未来得及把这个理论概括为一个公式。
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在比较中外特点时指出,在外国,由于他们的特殊情况决定五西焊接机可以首先占领车工同时,然后进攻乡村。
中国因为自己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过革命比徐州同资本主义国家相反的道路,即不是首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农村,而是先占农村而后取城市。
这样,就是革命道路理论更加清楚,更加明确。
第三,毛泽东全面深刻地论述了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对于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毛泽东提出在抗日战争中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尤其深刻的客观依据。
抗日战争爆发后,实现了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的转变。
中日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决死战争。
战争双方具有相互矛盾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强国,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日本又是小国,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不能支持长期战争,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进行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中国是进行反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日本失道寡助,中国得道多助。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必须走也可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敌人占领城市和交通要到,而我军深入敌后,在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样就可以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就可以积小胜为大胜,最后彻底消灭日本侵略者。
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新阐述,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
特别是他根据抗日根据地的经验,论述坚持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对夺取抗日游击战争胜利的意义,同意了全党的认识,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3,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是如何论述党的军事战略转变问题的?根据战争情况的变化,适时地转变军事战略,是战争的指导者的重要任务。
在抗日战争开始后,党内王明等人怀疑甚至反对党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方针,其结果必然是束缚自己的手脚,削弱人民的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不可能的。
为了是全党更明确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认识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了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过程、内容及其重大作用。
第一,关于两个过程和四个战略时期。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变化分为国民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两国过程。
国内战争的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战略时期。
在十年内战前期,主要是游击战争;在十年内战后期,主要是正规战争。
但所谓正规战争是中国型的,之表现在集中兵力大运动战和指挥上、组织上的某正程度的集中性和计划性方面,其他则仍是游击战,地基的,不能和外国军队一概而论,也和国民党的军队有些不同。
因此,这种正规战,在某种意义上是提高了的游击战。
在抗日民族战争的过程中,就中国共产党的军事任务来说,也将大体上分为两个战略时期。
在前期(包括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主要是游击战争;在后期(战略反攻阶段),主要讲师正规战争。
但抗日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和国内战争前期的游击战争有许多不同的内容,因为是用某种程度上正规性的八路军去分散执行游击任务;抗日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也将不同于国内战争后期的正规战争,这是设想在装备了新式武器之后,军队和组展将要起一个大的变革而说的。
这时的军队将获得高度的集中性和组织性,作战将获得高度的正规性,大大减少其游击性,低级的将变到高级的,中国型的将变到世界型的。
第二,关于三个战略转变及其内容。
毛泽东在分析了党的军事战略变化的过程后指出,国内战争和抗日战争两国过程和四个战略时期之间,共存在着三个战略的转变。
第一个是国内游击战争和国内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二个是国内正规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三个是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
毛泽东着重分析了第二个转变的任务及其特点,指出,第二个转变是出于两个不同的战争过程之间的。
这是,敌人是新的,即日本帝国主义,友军是过去的敌人国民党,战场是地域广大的华北。
在这些特殊的情况下,必须把过去的正规军和运动战,转变成为游击军和游击战。
这样一个转变,在现象上变现为一个倒退的转变,因此这个转变应该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我们党却顺利地执行了这个转变,不但未遭挫败,反而大大胜利了。
这是由于广大的根部适时地接受了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灵活地观察情况而获得的。
第三,关于第二个转变的意义。
毛泽东着重论述了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转变的意义,指出,这个转变关系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坚持、发展和胜利,关系于中国共产党的前途非常之大,为了使全党充分认识这一战略转变的重要性,毛泽东列举了游击战争的18项好处,阐明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党的军事战略转变问题,重视研究和解决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战略转变问题,强调必须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实行战略转移,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这一思想反映出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杰出才能和贡献。
这种转变,不但在军事上是如此,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是如此,客观形势有了变化,如果不敢转变,就要犯错误;同样,如果盲目转变,不切实际,也要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