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4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第2课时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课堂小结
多项式乘 多项式
运算 法则
注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 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另一个多项式 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a + b)(m + n) = am + an + bm + bn 实质上是先转化为单项式×多项式, 进而转化为单项式×单项式的运算
不要漏乘;正确确定各项符号;结 果要最简
= 3x2 + 6x + x + 2 = 3x2 + 7x + 2.
结果中有同类项 的要合并同类项.
(2) 原式 = x ·x - xy - 8xy + 8y2 = x2 - 9xy + 8y2.
计算时要注意 符号问题.
(3) (x + y)(x2-xy + y2).
计算时不能漏乘
解:原式 = x ·x2-x ·xy + xy2 + y ·x2-y ·xy + y ·y2
由上面计算的结果找规律,观察填空: (x + p)(x + q) =__x_2 + __(p__+_q_)__x +__p_q___.
例4 已知等式 (x + a)(x + b) = x2 + mx + 28,其中 a、b、
m 均为正整数,你认为 m 可取哪些值?它与 a、b 的取
值有关吗?请写出所有满足题意的 m 的值. 解:由题意可得 a + b = m,ab = 28.
方法总结:化简求值的题型,注意一般应先化简, 再求值.
例3 已知 ax2+bx+1 (a≠0) 与 3x-2 的积不含 x2 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四章 小结与复习
考点讲练
考点一 幂的运算
例1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D )
A.(a2)3=a5
B.a ·a3=a3
C.(2a)2=2a2
D.a2 ·a3=a5
例2 计算:(2a)3(b3)2÷4a3b4. 解:原式 = 8a3b6÷4a3b4
= 2a3-3b6-4 = 2b2.
练一练
1. 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D )
解:(1) 原式=(x+2y)(x-2y)(x2-4y2) =(x2-4y2)2 = x4-8x2y2+16y4.
(2) 原式=[a+(b-3)][(a-(b-3)] =a2-(b-3)2 =a2-b2+6b-9.
8.(惠山区期中)已知 x+y=6,x2+y2=22 ,求: (1) xy 的值;
(2) (x-y)2-4 的值.
解析:题 (1)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x+y)2=x2+2xy+y2 ,变形得到:2xy=(x+y)2-(x2+y2);
题 (2)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x-y)2=x2-2xy+y2, 已知 x2+y2 和 xy 的值,整体带入求解.
(1) xy 的值; 解:(1) 根据完全平方公式: (x+y)2=x2+2xy+y2,
A = (2x3 - 4x2 - x)÷2x
A = x2 - 2x -
5. (庐阳区校级期中)一个长方形把它的宽增加 2 cm, 长减少 3 cm ,这个长方形恰好变成一个与它等面积 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解:设正方形边长为 x cm, 则长方形的宽为 (x - 2) cm,长为 (x + 3) cm, 由题意得:x2 = (x - 2)(x + 3), 解得 x = 6,则长方形宽为 4 cm、长为 9 cm, 长方形周长为 26 cm.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全章教案(22页)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用资料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整式的乘法14.1.1同底数幂的乘法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2.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复习a n的意义:a 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出示投影片)提出问题:(出示投影片)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千万亿(1015)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师]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运算次数=运算速度×工作时间,所以计算机工作103秒可进行的运算次数为:1015×103.[师]1015×103如何计算呢?[生]根据乘方的意义可知1015×103=(10×10×…×10)15个10×(10×10×10)=(10×10×…×10)18个10=1018.[师]很好,通过观察大家可以发现1015、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5,103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二、探究新知1.做一做(出示投影片)计算下列各式:(1)25×22;(2)a3·a2;(3)5m·5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师]根据乘方的意义,同学们可以独立解决上述问题.[生](1)25×22=(2×2×2×2×2)×(2×2)=27=25+2.因为25表示5个2相乘,22表示2个2相乘,根据乘方的意义,同样道理可得a3·a2=(a·a·a)(a·a)=a5=a3+2.5m·5n=(5×5·…·5),\s\do4(m个5))×(5×5·…·5),\s\do4(n个5))=5m+n.[生]我们可以发现下列规律:a m·a n等于什么(m,n都是正整数)?为什么?(1)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2)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2.议一议(出示投影片)[师生共析]a m·a n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a m·a n=(a×a·…·a)m个a·(a×a·…·a)n个a=a·a·…·a(m+n)个a=a m+n于是有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用语言来描述此法则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道理,深刻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生]a m表示m个a相乘,a n表示n个a相乘,a m·a n表示m个a相乘再乘以n个a相乘,也就是说有(m+n)个a相乘,根据乘方的意义可得a m·a n=a m+n.[师]也就是说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要降一级运算,变为相加.3.例题讲解出示投影片[例1]计算:(1)x2·x5; (2)a·a6;(3)2×24×23; (4)x m·x3m+1.[例2]计算a m·a n·a p后,能找到什么规律?[师]我们先来看例1,是不是可以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呢?[生1](1),(2),(4)可以直接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的法则.[生2](3)也可以,先算两个同底数幂相乘,将其结果再与第三个幂相乘,仍是同底数幂相乘,再用法则运算就可以了.[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请自己做一遍.每组出一名同学板演,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生板演:(1)解:x2·x5=x2+5=x7;(2)解:a·a6=a1·a6=a1+6=a7;(3)解:2×24×23=21+4·23=25·23=25+3=28;(4)解:x m·x3m+1=x m+(3m+1)=x4m+1.[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例2.受(3)的启发,能自己解决吗?与同伴交流一下解题方法.解法一:a m·a n·a p=(a m·a n)·a p=a m+n·a p=a m+n+p;解法二::a m·a n·a p=a m·(a n·a p)=a m·a n+p=a m+n+p;解法三:a m·a n·a p=(a·a…a)m个a·(a·a…a)n个a·(a·a…a)p个a=a m+n+p归纳:解法一与解法二都直接应用了运算法则,同时还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解法三是直接应用乘方的意义.三种解法得出了同一结果.我们需要这种开拓思维的创新精神.[生]那我们就可以推断,不管是多少个幂相乘,只要是同底数幂相乘,就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师]是的,能不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呢?[生]am1·am2·am3·…am n=am1+m2+m3+…m n.[师]鼓励学生.那么例1中的第(3)题我们就可以直接应用法则运算了.2×24×23=21+4+3=28.三、随堂练习1.m14可以写成()A.m7+m7B.m7·m7C.m2·m7D.m·m142.若x m=2,x n=5,则x m+n的值为()A.7 B.10 C.25D.523.计算:-22×(-2)2=________;(-x)(-x2)(-x3)(-x4)=________.4.计算:(1)(-3)2×(-3)5;(2)106·105·10;(3)x2·(-x)5;(4)(a+b)2·(a+b)6.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谈一下有何新的收获和体会呢?[生]在探索同底数幂乘法的性质时,进一步体会了幂的意义,了解了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生]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应用这个性质时,我觉得应注意两点: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m,n是正整数).五、课后作业教材第96页练习.本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在课堂教学时,通过幂的意义引导学生得出这一性质,接着再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同底数幂运算,幂的底数可以是“任意有理数、单项式、多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思想.14.1.2幂的乘方1.知道幂的乘方的意义.2.会进行幂的乘方计算.重点会进行幂的乘方的运算.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总结及运用.一、复习引入(1)叙述同底数幂乘法法则,并用字母表示:(2)计算:①a2·a5·a n;②a4·a4·a4.二、自主探究1.思考:根据乘方的意义及同底数幂的乘法填空,看看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1)(32)3=32×32×32=3();(2)(a2)3=a2·a2·a2=a();(3)(a m)3=a m·a m·a m=a().(m是正整数)2.小组讨论对正整数n,你认识(a m)n等于什么?能对你的猜想给出验证过程吗?幂的乘方(a m)n=a m·a m·a m…a m n个=am+m+m+…m,\s\up6(n个m))=a mn字母表示:(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语言叙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注意:幂的乘方不能和同底数幂的乘法相混淆,例如不能把(a5)2的结果错误地写成a7,也不能把a5·a2的计算结果写成a10.三、巩固练习1.下列各式的计算中,正确的是()A.(x3)2=x5B.(x3)2=x6C.(x n+1)2=x2n+1D.x3·x2=x62.计算:(1)(103)5; (2)(a4)4;(3)(a m)2; (4)-(x4)3.四、归纳小结幂的乘方的意义:(a m)n=a mn.(m,n都是正整数)五、布置作业教材第97页练习.运用类比方法,得到了幂的乘方法则.这样的设计起点低,学生学起来更自然,对新知识更容易接受.类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值得引起注意.14.1.3积的乘方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和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重点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难点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一、问题导入[师]提出的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生]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师]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生]不是,底数是1.1与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应是积的乘方才有道理.[师]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用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妙.二、探索新知老师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尝试、归纳.(出示投影片)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1)(ab)2=(ab)·(ab)=(a·a)·(b·b)=a()b();(2)(ab)3=________=________=a()b();(3)(ab)n=________=________=a()b().(n是正整数)2.把你发现的规律先用文字语言表述,再用符号语言表达.3.解决前面提到的正方体体积计算问题.4.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能否进行逆运算呢?请验证你的想法.5.完成教材第97页例3.学生探究的经过:1.(1)(ab)2=(ab)·(ab)=(a·a)·(b·b)=a2b2,其中第①步是用乘方的意义;第②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③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3)题;(2)(ab)3=(ab)·(ab)·(ab)=(a·a·a)·(b·b·b)=a3b3;(3)(ab)n=(ab)·(ab)·…·(ab)n个ab=a·a·…·an个a·b·b·…·bn个b=a n b n.2.积的乘方的结果是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也就是说积的乘方等于幂的乘积.用符号语言叙述便是:(ab)n=a n·b n.(n是正整数)3.正方体的V=(1.1×103)3它不是最简形式,根据发现的规律可作如下运算:V=(1.1×103)3=1.13×(103)3=1.13×103×3=1.13×109=1.331×109(cm3).通过上述探究,我们可以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ab)n=a n·b n.(n为正整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再考虑如下问题:(abc)n如何计算?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规律?3个以上的因式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也具有这一性质,即(abc)n=a n·b n·c n.(n为正整数) 4.积的乘方法则可以进行逆运算.即a n·b n=(ab)n.(n为正整数)分析这个等式:左边是幂的乘积,而且幂指数相同,右边是积的乘方,且指数与左边指数相等,那么可以总结为:同指数幂相乘,底数相乘,指数不变.看来这也是降级运算了,即将幂的乘积转化为底数的乘法运算.对于a n·b n=(a·b)n(n为正整数)的证明如下:a n·b n=(a×a×…×a)n个a(b×b×…×b)n个b——幂的意义=(ab)(ab)(ab)(ab)…(ab)n个(ab)——乘法交换律、结合律=(a·b)n——乘方的意义5.[例3](1)(2a)3=23·a3=8a3;(2)(-5b)3=(-5)3·b3=-125b3;(3)(xy2)2=x2·(y2)2=x2·y2×2=x2·y4=x2y4;(4)(-2x3)4=(-2)4·(x3)4=16·x3×4=16x12.(学生活动时,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及时启发引导,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并能做简单的应用.可以作如下归纳总结:(1)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每一个因式乘方的积.即(ab)n=a n·b n.(n为正整数)(2)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因式的积的乘方也是具有这一性质.如(abc)n=a n·b n·c n;(n为正整数)(3)积的乘方法则也可以逆用.即a n·b n=(ab)n,a n·b n·c n=(abc)n.(n为正整数)三、随堂练习1.教材第98页练习.(由学生板演或口答)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和收获?(2)在应用积的运算性质计算时,你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五、布置作业(1)(-2xy)3;(2)(5x3y)2;(3)[(x+y)2]3;(4)(0.5am3n4)2.本节课属于典型的公式法则课,从实际问题猜想——主动推导探究——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公式拓展,整堂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
pa + pb + pc
知识要点 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 p p
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 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a
b
注意(1)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2)积的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p c
典例精析 例3 计算:
(1) (-4x) ·(2x2 + 3x-1);
解:原式=(-4x) ·(2x2) + (-4x) ·3x + (-4x) ·(-1)
解:由题意得
3m 1 n 2n 3 m
6 4, 1,
解得
m 2, n 3.
∴
m2
+
n
=
7.
方法总结:单项式乘单项式就是把它们的系数和同底
数幂分别相乘,结合同类项的定义,列出二元一次方
程组求出参数的值,然后代值计算即可.
二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问题 如图,试问三块草坪的的总面积是多少?
问题2 如果将上式中的数字改为字母,比如 ac5 ·bc2, 怎样计算这个式子?
ac5 ·bc2 = (a ·b) ·(c5 ·c2)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 abc5+2 (同底数幂的乘法) = abc7.
根据以上计算,想一想如何计算单项式乘单项式?
知识要点 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 幂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 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八年级数学上(RJ) 教学课件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14.1 整式的乘法
14.1.4 整式的乘法
第1课时 单项式与单项式、多项式相乘
导入新课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平方差公式
探究新知
14.2 乘法公式/
归纳总结
对于平方差中的a和b可以是具体的数, 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在探究整除性或 倍数问题时,一般先将代数式化为最简, 然后根据结果的特征,判断其是否具有整 除性或倍数关系.
巩固练习
14.2 乘法公式/
如果两个连续奇数分别是2n–1,2n+1(其中n为正 整数),证明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是8的倍数.
(2m)2 – 12 (5y)2 – z2
想一想 这些计算结果有什么特点?
探究新知
14.2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
(a+b)(a−b)= a2−b2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公式变形:
1.(a – b ) ( a + b) = a2 – b2
2.(b + a )( –b + a ) = a2 – b2
解:李大妈吃亏了. 理由:原正方形的面积为a2,
改变边长后面积为(a+4)(a–4)=a2–16, ∵a2>a2–16, ∴李大妈吃亏了.
探究新知
14.2 乘法公式/
归纳总结
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 列出算式,然后根据公式化简算式, 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
14.2 乘法公式/
如图1,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掉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
D.4x2+1
3. 两个正方形的边长之和为5,边长之差为2,那么用较大的 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差是___1_0____.
课堂检测
14.2 乘法公式/
4. 利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a+3b)(a– 3b);
(2)(3+2a)(–3+2a);
解:原式=(a)2–(3b)2 解: 原式=(2a+3)(2a–3)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数学活动 教学课件(共14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3)利用你发现的规律计算: 58×52;63×67; 752;952。
3021; 1224; 7224; 5609
分析: a+b=10
(10n+a) (10n+b)
=100n2 +(a+b)×10n+a·b
n×(n+1)×100+a·b=
100n2 +100n+a·b
∵日历中下一行与上一行数字相差7(一周7天),
不妨设4个数字为:a,a+1,a+7,a+8;
小贴士:
(a+7)(a+1)-a(a+8)=(a2+8a+7)-(a2+8a)=7.
∴ 任一个月历都满足以上规律.
方框必需框住4个数字,含有空格的 方框不合题意.
四、梳理新知,小结新课
活动1::观察以下式子,你能写出一般规律吗?你能用 本章知识证明你的结论吗?
活动2:计算下列两个数的积,你有什么发 现?你能用本章所学知识解释这个规律吗?
活动3:观察下列展开式的系数或常数
活动4:日历上,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数字满
(a+b)4=1·a4+4a3b+6a2b2+4ab3+1·b4求(a+b)5展开后各项的系数; 足的规律,用所学知识对以上规律加以证明.
观察
设字母,写代数式
我们任意选择其中所示的方框部分,将
每个方框部分中4个位置上的数交叉相乘,
再相减,如:7×13-6×14=7,17×23-
16×24=7,发现结果都是7.
再选择两个类似的部分试试,验证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4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点复习 (共53张PPT)
A.(6a3+3a2)÷
1 2
a=12a2+6a
B.(6a3-4a2+2a)÷2a=3a2-2a
C.(9a7-3a3)÷(﹣
1 3
a3)=﹣27a4+9
C.( 14a2+a)÷(﹣12a)=﹣12 a-2
5.一个多项式与﹣2x2的积为﹣2x5+4x3﹣x2,则这个多项式
为
.
6.计算:⑴
(9x2y-6xy2)÷3xy;
2.已知M= a-1,N=a2- a(a为任意实数),则M,N的
大小关系为( A ) A. M<N B. M=N C. M>N D.不能确定
3.若x2+y2+ =2x+y,则y-x= .
3、am﹣n=am ÷ an(a≠0,m,n都
是正整数,并且m>n).
10
知识点一:幂的运算性质
巩固练习
1.(易错题)若(1-x)1-3x=1,则x的取值有( C )个.
A.0 B.1 C.2 D.3 4
2.若3x=4,9y=7,则3x-2y的值为 7 . 3.已知am=3,an=2,则a2m-n的值为 4.5 .
为( B ) A M<N
B M>N
C M=N D.不能确定
10.计算:(1)(x+1)(x+4); (2)(y-5)(y-6); (3)(m-3)(m+4)
(x+p)(x+q)
18
知识点二:整式的运算
知识回顾
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 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
19Βιβλιοθήκη 知识点二:整式的运算2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整式的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因式分 解. 难点:应用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3.1《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3.1《提公因式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提公因式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提公因式法的原理,进而运用到因式分解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因式分解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式的乘法、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等基础知识。
但由于提公因式法的抽象性较强,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本质和应用。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公式死记硬背的现象,缺乏对公式的灵活运用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发现提公因式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提公因式法,能够运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提公因式法的原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提公因式法的原理和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提公因式法的规律,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提公因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提公因式法的规律。
2.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提公因式法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提公因式法的原理和应用。
2.实例: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用于讲解和练习。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提公因式法的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提公因式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简化表达式。
例如,给出表达式 (x^2 - 4x + 4),让学生尝试分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一、单选题1.下列各式,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A.(a-2b)(-a+2b)B.(a-2b)(-a-2b)C.(a-1)(a+2)D.(a-2b)(2a+b)2.下列各式中,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因式分解的是( )A.6x7=3x2⋅2x5B.3x+3y−5=3(x+y)−5C.4x2+4x=4x(x+1)D.(x+1)(x−1)=x2−1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a2+a3=a5B.(﹣2a3)2=4a6C.a6÷a3=a2D.(a+2b)2=a2+2ab+b24.在多项式16x2+1添加一个单项式,使得到的多项式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嘉琪:添加±8x,16x2+1±8x=(4x±1)2陌陌:添加64x4,64x4+16x2+1=(8x2+1)2嘟嘟:添加−1,16x2+1−1=16x2=(4x)2A.嘉琪和陌陌的做法正确B.嘉琪和嘟嘟的做法正确C.陌陌和嘟嘟的做法正确D.三位同学的做法都不正确5.如图1,将一张长方形纸板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a的小正方形(阴影部分),制成如图2的无盖纸盒,若该纸盒的容积为2a2b,则图2中纸盒底部长方形的周长为()A.4a+2b B.2ab C.6a+2b D.4ab6.若x2−kxy+9y2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的值为()A.3B.6C.±81D.±67.已知a m=2,a n=12,a2m+3n的值为( )A.6B.12C.2D.112b2,则m,n的值分别为()8.已知8a3b m÷28a n+1b2=27A.m=4,n=3B.m=4,n=2C.m=2,n=2D.m=2,n=39.下列有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若(x−1)x+1=1,则x只能是2;②若(x−1)(x2+ax+1)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2项,则a=1③若a+b=10,ab=16,则a−b=6④若4x=a,8y=b,则22x−3y可表示为ab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10.已知m=2b+2022,n=b2+2023,则m和n的大小关系中正确的是() A.m>n B.m≥n C.m<n D.m≤n二、填空题11.因式分解:xy−3y=.12.计算:(1)x3⋅x5=;(2)a5÷a2=;(3)[−(−a)2]3=;(4)(−3ab3)3=;(5)(−0.125)2021×82022=;(6)(a−b)2⋅(b−a)3=.13.若x m=4,x n=9,则x2m−n=.14.如果a,b是长方形的长和宽,且(a+b)2=16,(a−b)2=4,则长方形面积是.15.若(2x2+mx−8)(x2−3x+n)的展开式中不含x2和x3项,则m=,n=.16.已知2x-3y-2=0,则(10x)2÷(10y)3=.17.如图,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已知a+b=10,ab=22,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三、解答题18.计算:(1)a2•(﹣a4)+2(a2)3(2)(2x﹣1)(2x+1)﹣(x﹣6)(4x+3)(3)(2x﹣3y)2+2(y+3x)(3x﹣y)(4)(a﹣2b+3)(a+2b+3)(5)(x−3y−2)2(6)(2m+3n)(2m﹣n)﹣2n(2m﹣n)19.先化简,再求值:[(x−2y)2−(x−y)(x+y)−2y2]÷y,其中x=−1,y=−2.20.如图,在某一禁毒基地的建设中,准备在一个长为6a米,宽为5b米的长方形草坪上修建两条宽分别为a和b米的通道.(1)剩余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若a=1,b=3,则剩余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1.观察以下等式:(x+1)(x2−x+1)=x3+1(x+3)(x2−3x+9)=x3+27(x+6)(x2−6x+36)=x3+216(1)按以上等式的规律,填空:(a+b)()=a3+b3(2)利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证明(1)中的等式成立.(3)利用(1)中的公式化简:(x+y)(x2−xy+y2)−(x−y)(x2+xy+y2)22.如图,甲长方形的两边长分别为m+1、m+7;乙长方形的两边长分别为m+2、m+4(其中m为正整数).(1)设图中的甲长方形的面积为S1,乙长方形的面积为S2,试比较S1与S2的大小;(2)现有一正方形,其周长与图中的甲长方形周长相等,试探究:该正方形面积S与图中的甲长方形面积S1的差(即S−S1)是一个常数,请求出这个常数.23.阅读材料:若m2−2mn+2n2−8n+16=0,求m、n的值.解:m2−2mn+2n2−8n+16=0,∴(m2−2mn+n2)+(n2−8n+16)=0,∴(m−n)2+(n−4)2=0.∵(m−n)2≥0,(n−4)2≥0,∴(m−n)2=0,(n−4)2=0,∴m=4,n=4.根据你的观察,探究下面的问题:(1)a2+b2−4a+4=0,则a=______;b=______.(2)已知△ABC的三边长a、b、c都是正整数,且a2+b2−2a−6b+10=0,求c的值.24.图①是一个长为2m、宽为2n的长方形,沿图中虚线用剪刀平均分成四块小长方形,然后按图②的形状拼成一个正方形.(1)用两种方法表示图②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2)观察图②请你写出三个代数式(m+n)2、(m−n)2、4mn之间的等量关系式.(3)请运用(2)中的关系式计算:若x+y=−6,xy=2.75,求(x−y)2的值.参考答案:1.B2.C3.B4.A5.A6.D7.B8.B9.D10.D11.y(x−3)12.x8a3−a6−27a3b9−8(b−a)513.16914.315. 6 1316.10017.1718.(1)a6(2)21x+17(3)22x2−12xy+7y2(4)a2+6a+9−4b2(5)x2−6xy+9y2−4x+12y+4(6)4m2−n219.−4x+3y,−2.20.(1)剩余草坪的面积是20ab平方米;(2)若a=1,b=3,则剩余草坪的面积是60平方米.21.(1)a2−ab+b2(3)2y322.(1)S1>S2(2)S−S1=923.(1)2,0(2)c=324.(1)S阴影=(m−n)2或S阴影=(m+n)2−4mn(2)(m−n)2=(m+n)2−4mn(3)2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学课件 第14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 提公因式法
典例精析 例1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有 ( B ) ① x2-y2-1=(x+y)(x-y)-1;② x3+x=x(x2+1);
③ (x-y)2=x2-2xy+y2;④ x2-9y2=(x+3y)(x-3y).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方法总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
当堂练习
1. 多项式 15m3n2 + 5m2n - 20m2n3 的公因式是( C )
A.5mn B.5m2n2 C.5m2n
D .5mn2
2. 把多项式 ( x + 2 )(x - 2) + (x - 2) 提取公因式 (x - 2) 后,余下的部分是( D )
A.x + 1 B.2x C.x + 2
问题2 如何确定一个多项式的公因式? 找 3 x 2 – 6 x y 的公因式.
3 系数: 最大公约数
x
1
指数: 相同字母的
字母: 最低次数
相同的字母
所以公因式是 3x
找出多项式的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1. 定系数:公因式的系数是多项式各项系数的最大公 约数; 2. 定字母:字母取多项式各项中都含有的相同的字母; 3. 定指数:相同字母的指数取各项中最小的一个,即 字母的因式相同 时,提公因式后剩余的项是 1.
正确解:原式 = 3x·x - 6y·x + 1·x = x(3x - 6y + 1)
注意:某项提出莫漏 1.
小华的解法有误吗? 因式分解:- x2 + xy - xz. 解:原式 = - x(x + y - z).
错误
提出负号时括号 里的项没变号
4.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8m2n + 2mn =__2_m_n_(_4_m__+__1_)_;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二课《完全平方公式》
探究新知
a−b
b
几何解释
a−b (a−b)2 b(a−b)
a
b
ab
(a−b)2= a2 −ab−b(a−b) = a2−2ab+b2 .
a
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a–b)2= a2–2ab+b2 .
探究新知
问题4: 观察下面两个完全平方式,比一比,回答下列问题:
(a+b)2= a2+2ab+b2. (a–b)2= a2–2ab+b2.
探究新知
素养考点 4 添括号法则的应用
例4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1) (x+2y–3)(x–2y+3) ;
(2) (a+b+c)2.
解: (1原) 式=[x+(2y–3)][x–(2y–3)]
(2)原式= [(a+b)+c]2
= x2–(2y–3)2
= (a+b)2+2(a+b)c+c2
= x2–(4y2–12y+9)
方法总结:本题要熟练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式: x2+y2=(x–y)2+2xy=(x+y)2–2xy,(x–y)2=(x+y)2–4xy.
巩固练习
3.对应训练.
(1)已知x+y=10,xy=24,则x2+y2=_5_2___. (2)如果x2+kx+81是运用完全平方式得到的结果,
则k=_1_8_或__–_1_8_ . (3)已知ab=2,(a+b)2=9,则(a–b)2的值为__1____.
基础巩固题
1.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a–2)2的结果是( A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和因式分解》知识清单,易错点,典型考点和训练点剖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清单,易错点,典型考点和训练点剖析一.知识快递拿到第一把山门的钥匙后,图图直奔二道山门而去.为了保证把二道山门的钥匙成功拿到手,图图决定走进易错点辩析厅,磨练自己的火眼金睛.二.易错点辨析2.1 忽视符号致错例1 分解因式:-a+3a错解:-a+3a =-a (1+2a )分析:这里公因式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系数,提出的是-1,一部分是字母,提出的是字母a ,但是在提取的过程中,因为忽视3a 的系数符号,导致解答的错误.正解:-a+3a =-a (1-2a )易错点2:对公示理解不准致错例2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222)(y x y x +=+ B .2222)(y xy x y x --=-C .(x+2y )(x-2y )=222y x -)D .2222)(y xy x y x +-=+- 错解:选A 或选B 或选C .分析:A 所反映的公式是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后应该有三项,而给出的A 项只有两项,所以A 是错误的;B 所反映的公式是差的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后应该有三项,项数合理,但是y 的平方项系数确定错误,应该是加上2y ,所以选项B 是错误的;选项C 所反映的公式是平方差公式,结果应该是两数的平方差,2)2(y 应该是42y ,而不是22y ,所以选项C 是错误的.正解:选D .易错点3:整体提出公因式时不能准确确定余数致错例3 分解因式:2a-4b+2错解:2a-4b+2=2(a-2b ).分析:因式分解的实质是一种恒等变形,所以不论在形式上发生何种变化,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变形前后多项式的项数必须相同.其次,你可以利用乘法将右边回乘看看能否得到左边的多项式,如果能就说明分解是正确的,如果不能,就说明这样的分解是错误的. 最后要说明的是,当这一项被整体提取后,这个位置上余数是1,而不是0,一定要谨记. 正解:2a-4b+2=2(a-2b+1).经过自己艰辛努力,图图顺利闯过了第二道山门.走出易错厅的图图,满怀信心,直奔考点直播室而去.三.考点直播室考点1 单项式乘单项式例1如果□×3ab=32a b ,则□内应填的代数式是( )A.abB.3abC.aD.3a分析:单项式乘单项式,要注意系数的变化,相同字母的指数的变化,单独出现的字母和指数的处理,这是解题的关键.解:选C .考点2 探求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式中某项的系数例2计算2)2(+x 的结果为2x +□x+4,则“□”中的数为( )A .-2B .2C .-4D .4分析:熟记完全平方公式的展开式是解题的关键.其次就是要灵活运用对应项相同的法则. 解:因为2)2(+x =2x +4x+4,所以2x +□x+4=2x +4x+4,比较对应项,得“□”中的数为4. 所以选择D .考点3 先提取公因式后套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例3分解因式:9a -a 2b = .分析:这里有公因式a ,所以先提出来,其次就是要将数字9写成23,从而在提后的多项式 中,生成用平方差公式的条件.解:9a -a 2b =a (9-2b )==a (23-2b )= a (3+b (3-b ).考点4 先提取公因式后套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例4.把代数式33x -62x y+3x 2y 分解因式,结果正确的是( )A .x (3x+y )(x-3yB .3x (2x -2xy+2y )C .x 2)3(y x - D .3x 2)(y x - 分析:先确定公因式:3x ;第二步提取公因式3x ,得到3x (2x -2xy+2y ),第三步将结果彻底化,就得到了3x 2)(y x -.解:选D .考点5 先化简后求值例5.先化简,再求值:(a +2)(a -2)+a (1-a ),其中a =5分析:解答时,同学们一定要按照题目的要求来作答,否则就很难得到高分的. 解:(a +2)(a -2)+a (1-a )=a 2-4+a -a 2=a -4,当a =5时,原式=5-4=1.成功闯过第三道山门的图图,心里非常的高兴,满怀胜利的喜悦直奔庄园的正殿而去,突然图图放慢了脚步,他担心自己一旦不成功,就会前功尽弃了,为了确保最终的胜利,于是图图悄悄钻进了训练大本营,让自己变得更坚强.四.训练大本营1. 分解因式2x 2 − 4x + 2的最终结果是( )A .2x(x − 2)B .2(x 2 − 2x + 1)C .2(x − 1)2D .(2x − 2)2 2. 当x=10,y=9时,代数式2x -2y 的值是 .3. 化简:2)3(+a +a (2-a )4. 先化简,再求值.()()212x x x ++-,其中12x =-.5.化简:22)()(y x y x --+参考答案:1. C2. 193.解:原式22692a a a a =+++-89a =+4. 解:原式=22212x x x x +++-=221x +, 当12x =-时,原式=21212⎛⎫⨯-+ ⎪⎝⎭=12+1=32. 5.解:原式=222222y xy x y xy x -+-++ =xy 4.图图凭借自己扎实的数学功底,将山庄仔仔细细探了清清楚楚,同学们要学习图图这种不怕困难的学习精神,努力学好数学.欲知图图意欲何往,请听赵老师下次安排.。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贾宪三角(人教版)
贾宪三角中国的数学发展到宋元时期,终于走到了它的高峰。
在这个数学创新的黄金时期中,各种数学成果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当首推北宋数学家贾宪创制的“贾宪三角”了。
由于史书没有贾宪的传记,所以我们今天对这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已经无法搞清楚了。
只知道他曾经当过宋代“左班殿直”的小官,是当时天文数学家楚衍的学生,还写过两部数学著作,可惜这两部著作现在都失传了。
幸亏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书中引述了贾宪的许多数学思想资料,才使我们今天得以了解贾宪在数学上的重大贡献。
贾宪最著名的数学成就,是他创制了一幅数字图式,即“开方作法本源图”(见图1)。
这幅图现见于杨辉的书中,但杨辉在引用了这幅图后特意说明:“贾宪用此术”。
所以过去我国数学界把这幅图称为“杨辉三角”,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应该称为“贾宪三角”才最为恰当。
图1开方作法本源图用现代的数学术语来说,这幅“开方作法本源图”实际上是一个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
稍懂代数的读者都知道:如果把以上式子中等号右边的各个系数排列起来,则可得:这正好与“开方作法本源图”上的数字完全相符。
这样一种二项式系数的展开规律,在西方数学史上被称为“帕斯卡三角形”。
帕斯卡是法国数学家,他是在1654年所著的书中给出类似于贾宪“开方作法本源图”的数字三角形表的(见图2)。
其实在欧洲,类似的数字三角形也并非帕斯卡最先发明,只是开始没有广泛流传罢了。
西方最古的此类数字三角形,可以上溯到1527年;但与贾宪的这个图相比,已经晚了四百多年。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这项中国人最先发明的数学成果称为“贾宪三角”而载人史册。
不仅如此,贾宪的这个图还蕴含了图中数字的产生规律。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发现,这个三角形的两条斜边都是由数字1所组成的,而其他的数都等于它肩上的两个数相加。
按此规律,这个数字三角形可以写到任意多层;也就是说,二项式任意正整次幂的系数展开都可以按照这个图很容易地得到。
图2 帕斯卡三角形根据杨辉的记载,贾宪求“开方作法本源图”中各项系数的方法,就是他在开平方、开立方中所用的新法——“增乘开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4.1 变量与函数课题§14.1.1 变量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认识变量、常量.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认识变量、常量.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教学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__________.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Ⅱ.导入新课我们首先来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活动一]活动内容设计: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历尝试运算、猜想探究、归纳总结及验证等过程得到正确的结论.活动结论: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50(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关系式:y=10x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 1×0.5+10=10.5(cm)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关系式:L=0.5m+10[师]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其次通过尝试运算,猜想探究找出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并加以验证,才能保证写出准确无误的关系式.[活动二]活动内容设计: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巩固前面总结的探究方法,并学会利用以前所学的一些公式来帮助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熟悉巩固前面所总结的探究方法,提醒他们可以应用有关公式来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利用上面总结的经验探究规律,并能利用有关公式顺利完成题目要求.活动过程及结论: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πr2⇒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1.78(cm)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2.52(cm)关系式:r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面积S=2×(5-2)=6(cm2)……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面积 S=x·(5-x)=5x-x2(cm2)[师]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Ⅲ.随堂练习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解:1.买1支铅笔价值 1×0.2=0.2(元)买2支铅笔价值 2×0.2=0.4(元)……买x支铅笔价值 x×0.2=0.2x(元)所以 y=0.2x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当高h为1cm时,面积S=×5×1=2.5cm2当高h为2cm时,面积S=×5×2=5cm2……当高为hcm,面积S=×5×h=2.5hcm2其中底边长为5cm是常量,面积S与高h是变量.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了寻求事物变化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步骤.它对以后学习函数及建立函数关系式有很重要意义.1.确定事物变化中的变量与常量.2.尝试运算寻求变量间存在的规律.3.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公式确定关系区.Ⅴ.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练习题.课后反思:§14.1.2 函数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回顾思考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2.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进一步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研究的每个问题中是否各有两个变化?同一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变量确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是否随之确定一个值呢?这将是我们这节研究的内容.Ⅱ.导入新课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节活动一中的两个问题.思考它们每个问题中是否有两个变量,变量间存在什么联系.由以上回顾我们可以归纳这样的结论: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随之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其实,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下面两个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1)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2)在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年份人口数/亿1984 10.341989 11.061994 11.761999 12.52我们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在问题(1)的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上节情景问题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的函数值s=60,t=2时的函数值s=120,t=2.5时的函数值s=150,…,同样地,在以上心电图问题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亿.从上面的学习中可知许多问题中的变量之间都存在函数关系.[活动一]活动内容设计:1.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填表:x 1 3 -4 0 101y显示的数y是输入的数x的函数吗?为什么?2.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下表中的x与y是输入的5个数与相应的计算结果:x 1230-1y 3572-1所按的第三、四两个键是哪两个键?y是x的函数吗?如果是,写出它的表达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设计意图:通过在计算器上操作及填表分析,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经过对表中数据分析推理验证以至最后确定按键、写表达式逐步掌握列函数式的方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分析思考、寻求理由证据,确定按键及函数关系式.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1.经历操作、填表、分析、推理、确认等一系列过程,更加深刻理解函数意义.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猜想、验证、确立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掌握建立函数关系式的办法.活动结论:1.从计算结果完全可以看出,每输入一个x的值,操作后都有一个唯五的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从表中两行数据中不难看出第三、四按键是1这两个键,且每个x•的值都有唯一一个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关系式是:y=2x+1[师]通过以后活动,我们对函数意义认识更深刻了,并完善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确定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学好函数,我们再来完成一个问题.[活动二]活动内容设计: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加深函数意义理解,熟练掌握函数关系式确立的办法.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能通过关系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师活动:注意学生在活动中对函数意义的认识水平,引导其总结归纳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学生活动:通过活动,感知体会函数意义,学会确立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取值范围,并能掌握其一般方法.活动过程及结果:1.行驶里程x是自变量,油箱中的油量y是x的函数.行驶里程x时耗油为:0.1x油箱中剩余油量为:50-0.1x所以函数关系式为:y=50-0.1x2.仅从式子y=50-0.1x上看,x可以取任意实数,但是考虑到x•代表的实际意义是行驶里程,所以不能取负数,并且行驶中耗油量为0.1x,它不能超过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即0.1x≤50,x≤500.因此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500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的汽油量是函数y=50-0.1x在x=200时的函数值,将x=200代入y=50-0.1x得: y=50-0.1×200=30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30升汽油.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在巩固函数意义理解认识及确立函数关系式基础上,又学会如何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和求函数值的方法.知道了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函数关系式的意义,而且还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Ⅲ.随堂练习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2.秀水村的耕地面积是106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随这个村人数n•的变化而变化.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思考、观察讨论,认识了自变量、函数及函数值的概念,并通过两个活动加深了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学会了确立函数关系式、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会求函数值,提高了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Ⅴ.课后作业习题14.1.1-1、2、3、4题.课后反思:§14.1.3 函数图象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二)能力训练要求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教学重点1.函数图象的画法.2.观察分析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函数意义,并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的确立.但有些函数问题很难用函数关系式表示出来,然而可以通过图来直观反映.例如用心电图表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清晰.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如何画函数图象的问题及解读函数图象信息.Ⅱ.导入新课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正方形的边长x与面积S的函数关系是什么?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计算并填写下表:x 0.5 1 1.5 2 2.5 3 3.5S大家思考一下,表示x与S的对应关系的点有多少个?•如果全在坐标中指出的话是什么样子?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建议大家不妨动手画画看.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graph).•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象.函数图象可以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给我们带来便利.[活动一]活动内容设计: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有条件,你可以用带有温度探头的计算机(器),测试、记录温度和绘制表示温度变化的图象.活动设计意图:1.通过图象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2.体会图象的直观性、优越性.3.提高对图象的分析能力、认识水平.4.掌握函数变化规律.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活动结论:1.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2.这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高为8℃.3.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4.我们可以从图象中直观看出一天中气温变化情况及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5.如果长期观察这样的气温图象,我们就能得到更多信息,掌握更多气温变化规律.[活动二]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长时间?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平均速度是多少?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参与、探求答案.活动结论:1.由纵坐标看出,菜地离小明家1.1千米;由横坐标看出,•小明走到菜地用了15分钟.2.由平行线段的横坐标可看出,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10分钟.3.由纵坐标看出,菜地离玉米地0.9千米.由横坐标看出,•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12分钟.4.由平行线段的横坐标可看出,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18分钟.5.由纵坐标看出,玉米地离小明家2千米.由横坐标看出,•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用了25分钟.所以平均速度为:2÷25=0.08(千米/分钟).[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已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图象信息,那么已知函数关系式,怎样画出函数图象呢?例:在下列式子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有唯一的对应值,即y是x 的函数.请画出这些函数的图象.1.y=x+0.5 2.y=6x(x>0)解:1.y=x+0.5从上式可看出,x取任意实数式子都有意义,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从x的取值范围中选取一些数值,算出y的对应值.列表如下:x …-3 -2 -1 0 1 2 3 …y …-2.5 -1.5 -0.50.5 1.5 2.5 3.5 …根据表中数值描点(x,y),并用光滑曲线连结这些点.从函数图象可以看出,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即当x由小变大时,y=x+0.5随之增大.2.y=6x(x>0)自变量的取值为x>0的实数,即正实数.按条件选取自变量值,并计算y值列表:x …0.5 1 1.5 2 2.5 3 3.5 4 …y …12 6 4 3 2.42 1.71.5…据表中数值描点(x,y)并用光滑曲线连结这些点,就得到图象.从函数图象可以看出,曲线从左向右下降,即当x由小变大时,y=6x随之减小.[师]我们来总结归纳一下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好吗?[生]由以上例题可以知道:第一步:列表.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选定一些值.通过函数关系式求出对应函数值列成表格.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中对应各点.第三步:连线.按照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有点用平滑曲线连结起来.Ⅲ.随堂练习P114练习Ⅳ.课时小结本节通过两个活动,学会了分析图象信息,解答有关问题.通过例题学会了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这样我们又一次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Ⅴ.课后作业习题14.1─5、6、7题.课后反思:§14.1.4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总结函数三种表示方法.2.了解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3.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回顾思考,训练提高归纳总结能力.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习惯.教学重点1.认清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2.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教学难点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在上节课里已经看到或亲自动手用列表格.写式子和画图象的方法表示了一些函数.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Ⅱ.导入新课我们首先思考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说出了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点,那么他们又各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我们就从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及形象性四个方面来总结归纳函数三种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有时为了全面地认识问题,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我们来共同看一个例子.例: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2.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分析:记录表中已经通过6组数值反映了时间t与水位y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现在需要从这些数值找出这两个表量之间的一般联系规律,由它写出函数解析式来,再画出函数图象,进而预测水位.[师]就上面的例子中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1.函数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0≤t≤7是如何确定的?2.2小时后的水位高是通过解析式求出的呢,还是从函数图象估算出的好?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之间是否可以转?Ⅲ.随堂练习甲车速度为20米/秒,乙车速度为25米/秒.现甲车在乙车前面500米,设x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米.求y随x(0≤x≤100)变化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解:由题意可知:x秒后两车行驶路程分别是:甲车为:20x 乙车为:25x两车行驶路程差为:25x-20x=5x两车之间距离为:500-5x所以: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y=500-5x 0≤x≤100x 50 60 70 80 …y 250 200 150 100 …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函数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知道了函数三种不同表示方法之间可以转化,为下面学习数形结合的函数做好了准备.Ⅴ.课后作业习题14.1─8、9、11、12题.课后反思:§11.2.1 正比例函数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3.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及特点.4.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思考、探究过程、发展总结归纳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体验数形之间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有关问题.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正比例函数意义及解析式特点.2.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特点.3.能根据要求完成转化,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特点的掌握.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九九六年,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燕鸥(候鸟)套上标志环.4个月零1周后人们在2.56万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1.这只百余克重的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精确到10千米)?2.这只燕鸥的行程y(千米)与飞行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3.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月按30天计算,这只燕鸥平均每天飞行的路程不少于:25600÷(30×4+7)≈200(km)若设这只燕鸥每天飞行的路程为200km,那么它的行程y(千米)就是飞行时间x(天)的函数.函数解析式为:y=200x(0≤x≤127)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x=45时函数y=200x的值.即y=200×45=9000(km)以上我们用y=200x对燕鸥在4个月零1周的飞行路程问题进行了刻画.尽管这只是近似的,但它可以作为反映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的一个模型.类似于y=200x这种形式的函数在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它们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Ⅱ.导入新课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看看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来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g)随它的体积V(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分)的变化而变化.1.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可得:L=2 r.2.依据密度公式p=mV可得:m=7.8V.3.据题意可知: h=0.5n.4.据题意可知:T=-2t.我们观察这些函数关系式,不难发现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乘积的形式,和y=200x的形式一样.•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的特点,那么它的图象有什么特征呢?[活动一]。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4.1.4整式的乘法(第1课时图文详解)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B )
A.2a3·3a2=6a6
B.4x3·2x5=8x8
C.2x·2x5=4x5
D.5x3·4x4=9x7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D )
A.x2·x3=x6
B.x2+x2=2x4
C.(-2x)2=-4x2
D.(-2x2)(-3x3)=6x5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第14章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4.1.4 整式的乘法
第1课时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探索并了解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并运用它们进行运算.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去,逐步形成独立思考、主 动探索的习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和初步解决问题 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2.填空:
a4 26
(1)6 2
a9 28
9 x2 y4 4
1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光的速度约为3×105千米/秒,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需 要的时间大约是5×102秒,你知道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 多少千米吗? 分析:距离=速度×时间,即(3×105)×(5×102); 怎样计算(3×105)×(5×102)?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约是: (3×105)×(5×102)=(3 ×5)×(105×102) =15×107=1.5×108(千米)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只要将单项式分别乘以多 项式的每一项,再将所得的积相加即可.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四章简介
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简介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是《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本章主要包括整式的乘法、乘法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等知识。
整式的乘法运算和因式分解是基本而重要的代数初步知识,这些知识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式和根式运算、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些知识也是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及其他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本章共安排了3个小节,教学时间约需19课时(供参考):14.1 整式的乘法9课时14.2 乘法公式4课时14.3 因式分解4课时数学活动小结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和本章学习目标1.本章知识结构本章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2.教科书内容本章共包括3节14.1 整式的乘法整式的乘法是整式四则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分为四个小节,主要内容是整式的乘法,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其中,幂的运算性质,即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是整式乘法的基础,教科书把它们依次安排在前三个小节中,教学中应适当复习幂、指数、底数等概念,特别要弄清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
在学生掌握了幂的运算性质后,作为它们的一个直接应用,教科书在第四小节安排一般整式乘法的教学内容。
首先是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由于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前提是熟练地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因此,对于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教学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在学生掌握了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基础上,教科书利用分配律等进一步引入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样使整式乘法运算的教学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整式的除法也是整式四则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学习(因式分解、整数指数幂、分式运算)必须的内容。
考虑到课标没有单列条目,因此不单独成节。
在讲完整式乘法后,从逆运算角度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等必须内容。
对于同底数幂除法,这里只先讨论所得商仍是整式的情形,对于所得商是分式的情形将在后续内容引入负整数指数幂的概念以后再讨论。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 同底数幂的乘法
例子 公式 应用 (1)不要忽略指数是“1”的因式. (2)底数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通常把底数看成一个整体来运算.
课后作业
作业 内容
14.1 整式的乘法/
教材作业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自主安排 配套练习册练习
课堂检测
14.1 整式的乘法/
3.计算: (1) x n ·xn+1 ;
解: x n ·xn+1 = xn+(n+1) = x2n+1 (2) (x+y)3 ·(x+y)4 .
am · an = am+n
公式中的a可代表 一个数、字母、 式子等.
解: (x+y)3 ·(x+y)4 = (x+y)3+4 =(x+y)7
解:2x+y =2x×2y =3×6 =18
链接中考
14.1 整式的乘法/
1.计算a6•a2的结果是( C )
A.a3
B.a4
C.a8
2.计算:a2•a3= a5 .
D.a12
课堂检测
14.1 整式的乘法/
基础巩固题
1. x3·x2的运算结果是( C )
A. x2
B. x3
C. x5
D. x6
2.计算2x4•x3的结果等于_2_x__7 _.
(-2)×(-2)4×(-2)3 ≠-21+4+3=-28 =-256
巩固练习
14.1 整式的乘法/
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改正?
(1)b5 ·b5= 2b5 (×) (2)b5 + b5 = b10 (×)
b5 ·b5= b10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14.3.2整式的除法(图文详解)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1.(綦江·中考)2a2÷a的结果是( )
A.2 B.2a
C.2a3
D.2a2
【解析】选B.利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易得 选项B正确.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2.(无锡·中考)下列正确的是( )
A.(a3)2=a5 C.(a3-a)÷a=a2
B.a3+a2=a5 D.a3÷a3=1
【解析】选D.利用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易得选
项D正确.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3.(4x2y3)2 ÷ (-2xy2) 【解析】原式=16x4y6÷(-2xy2)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例】计算:
(1)28x4y2÷7x3y (2)-15a5b3c÷5a4b
【解析】原式=4xy
原式=-3ab2c
(3)(2x2y)3×(-7xy2)÷14x4y3
原式=8x6y3×(-7xy2)÷14x4y3
=-56x7y5÷14x4y3
=-4x3y2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的值. 【解析】原式
(9x2 4 y2 5x2 2xy 10xy 4 y2 ) 8x (4x2 8xy) 8x 1xy
2 Q x 2 y 2012 1 x y 1006
2 原式 1006
八年级上册第14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 1.单项式相除 (1)系数相除; (2)同底数幂相除; (3)只在被除式里的幂不变.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4章 十字相乘法-课件
1、x4-13x2+36
2、x2+3xy-4y2
3、x2y2+16xy+48 4、(2+a)2+5(2+a)-36
5、x4-2x3-48x2
五、拓展延伸
例4、把 6x2-23x+10 分解因式
十字相乘法的要领是:“头尾分解, 交叉相乘,求和凑中,观察试验”。
1、8x2-22x+15 2、14a2-29a-15 3、4m2+7mn-36n2 4、10(y+1)2-29(y+1)+10
十字相乘法(借助十字交叉线分解因式的方法)
例一:
步骤:
x2 6x 7 (x 7)(x 1) ①竖分二次项与常数项
x
7
x 1
②交叉相乘,和相加 ③检验确定,横写因式
顺口溜:
x7x 6x
竖分常数交叉验, 横写因式不能乱。
试一试:
(顺口溜:竖分常数交叉验,横写因式不能乱。)
x2 8x 15 (x 5)(x 3) 小结:
用十字相乘法把形如
x
5
x
3
x2 px q
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使
q ab, p a b项是正数时,分解的两个数必同 号,即都为正或都为负,交叉相乘之和得 一次项系数。当常数项是负数时,分解的 两个数必为异号,交叉相乘之和仍得一次 项系数。因此因式分解时,不但要注意首 尾分解,而且需十分注意一次项的系数, 才能保证因式分解的正确性。
例2、把 y4-7y2-18 分解因式
三、巩固练习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11x-12
2. x2+4x-12
3. x2-5x-14 4. y2-11y+2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4.添括号
知1-练
1 下列添括号错误的是( D ) A.a2-b2-b+a=a2-b2+(a-b) B.(a+b+c)(a-b-c)=[a+(b+c)][a-(b+c)] C.a-b+c-d=(a-d)+(c-b) D.a-b=-(b+a)
知1-练
2 为了应用平方差公式计算(x+3y-1)(x-3y+1), 下列变形正确的是( C ) A.[x-(3y+1)]2 B.[x+(3y+1)]2 C.[x+(3y-1)] [x-(3y-1)] D.[(x-3y)+1)] [(x-3y)-1)]
(1)添括号只是一个变形,不改变式子的值. (2)添括号是否正确,可利用去括号检验. (3)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
项都改变符号,而不是只改变括号里的第一项的符 号. (4)根据题意需要适当地把某几项括到一起,不要随意 地乱添加括号.
1 下列各式添括号正确的是( D ) A.-x+y=-(y-x) B.x-y=-(x+y) C.10-m=5(2-m) D.3-2a=-(2a-3)
1)
6
B.x2-2x-y+2x3=-(2x-y)-(-x2-2x3)
C.(a-b)(b-c)(c-a)=[-(a-b)][-(b-c)]
[-(c-a)]
D.(a-b-c)(a+b-c)=[a-(b-c)][a+(b-c)]
知1-讲
导引:因为2a-3b+c-
1 6
=-(-2a+3b-c+
1 6
),所
解: (1) (x + 2y-3)(x - 2y + 3) = [x + (2y-3)][x -(2y-3)] =x2 - (2y - 3) 2 = x2 -(4y 2 - 12y + 9) = x2 - 4y 2 + 12y - 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4章§14.1 变量与函数课题§14.1.1 变量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认识变量、常量.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认识变量、常量.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教学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__________.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Ⅱ.导入新课我们首先来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活动一]活动内容设计: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从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中寻找出变化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并逐步学会用含有一个变化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化的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历尝试运算、猜想探究、归纳总结及验证等过程得到正确的结论.活动结论: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50(元)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关系式:y=10x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 1×0.5+10=10.5(cm)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关系式:L=0.5m+10[师]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其次通过尝试运算,猜想探究找出变量间的变化规律,并加以验证,才能保证写出准确无误的关系式.[活动二]活动内容设计: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巩固前面总结的探究方法,并学会利用以前所学的一些公式来帮助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熟悉巩固前面所总结的探究方法,提醒他们可以应用有关公式来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活动:利用上面总结的经验探究规律,并能利用有关公式顺利完成题目要求.活动过程及结论: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πr2⇒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1.78(cm)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2.52(cm)关系式:r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面积S=2×(5-2)=6(cm2)……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面积 S=x·(5-x)=5x-x2(cm2)[师]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Ⅲ.随堂练习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解:1.买1支铅笔价值 1×0.2=0.2(元)买2支铅笔价值 2×0.2=0.4(元)……买x支铅笔价值 x×0.2=0.2x(元)所以 y=0.2x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当高h为1cm时,面积S=12×5×1=2.5cm2当高h为2cm时,面积S=12×5×2=5cm2……当高为hcm,面积S=12×5×h=2.5hcm2其中底边长为5cm是常量,面积S与高h是变量.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了寻求事物变化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步骤.它对以后学习函数及建立函数关系式有很重要意义.1.确定事物变化中的变量与常量.2.尝试运算寻求变量间存在的规律.3.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公式确定关系区.Ⅴ.课后作业课后思考题、练习题.课后反思:§14.1.2 函数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过回顾思考认识变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2.进一步理解掌握确定函数关系式.3.会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回顾思考过程、提高归纳总结概括能力.2.通过从图或表格中寻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提高识图及读表能力,体会函数的不同表达方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1.进一步掌握确定函数关系的方法.2.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难点认识函数、领会函数的意义.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研究的每个问题中是否各有两个变化?同一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变量确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是否随之确定一个值呢?这将是我们这节研究的内容.Ⅱ.导入新课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上节活动一中的两个问题.思考它们每个问题中是否有两个变量,变量间存在什么联系.由以上回顾我们可以归纳这样的结论:上面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随之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其实,在一些用图或表格表达的问题中,也能看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我们来看下面两个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回答:(1)下图是体检时的心电图.其中横坐标x表示时间,纵坐标y•表示心脏部位的生物电流,它们是两个变量.在心电图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吗?(2)在下面的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与人口数可以记作两个变量x与y,•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个确定的人口数(y)吗?年份人口数/亿1984 10.341989 11.061994 11.761999 12.52x的每个确定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在问题(2)中,对于表中每个确定的年份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人口数y.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y是x的函数(function).如果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上节情景问题中时间t是自变量,里程s是t的函数.t=1时的函数值s=60,t=2时的函数值s=120,t=2.5时的函数值s=150,…,同样地,在以上心电图问题中,时间x是自变量,心脏电流y是x的函数;人口数统计表中,•年份x是自变量,人口数y是x的函数.当x=1999时,函数值y=12.52亿.从上面的学习中可知许多问题中的变量之间都存在函数关系.[活动一]活动内容设计:1.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x 1 3 -4 0 101y2.在计算器上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操作.下表中的x与y是输入的5个数与相应的计x 1230-1y 3572-1是x的函数吗?如果是,写出它的表达式(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y).设计意图:通过在计算器上操作及填表分析,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经过对表中数据分析推理验证以至最后确定按键、写表达式逐步掌握列函数式的方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分析思考、寻求理由证据,确定按键及函数关系式.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1.经历操作、填表、分析、推理、确认等一系列过程,更加深刻理解函数意义.2.通过观察、讨论、分析、猜想、验证、确立等一系列过程,进一步掌握建立函数关系式的办法.活动结论:1.从计算结果完全可以看出,每输入一个x的值,操作后都有一个唯五的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2.从表中两行数据中不难看出第三、四按键是1这两个键,且每个x•的值都有唯一一个y值与其对应,所以在这两个变量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关系式是:y=2x+1[师]通过以后活动,我们对函数意义认识更深刻了,并完善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确定的方法.为了进一步学好函数,我们再来完成一个问题.[活动二]活动内容设计:一辆汽车油箱现有汽油50L,如果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L)随行驶里程x(km)的增加而减少,平均耗油量为0.1L/km.1.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汽车行驶200km时,油桶中还有多少汽油?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加深函数意义理解,熟练掌握函数关系式确立的办法.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能通过关系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师活动:注意学生在活动中对函数意义的认识水平,引导其总结归纳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学生活动:通过活动,感知体会函数意义,学会确立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取值范围,并能掌握其一般方法.活动过程及结果:1.行驶里程x是自变量,油箱中的油量y是x的函数.行驶里程x时耗油为:0.1x油箱中剩余油量为:50-0.1x所以函数关系式为:y=50-0.1x2.仅从式子y=50-0.1x上看,x可以取任意实数,但是考虑到x•代表的实际意义是行驶里程,所以不能取负数,并且行驶中耗油量为0.1x,它不能超过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即0.1x≤50,x≤500.因此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0≤x≤5003.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的汽油量是函数y=50-0.1x在x=200时的函数值,将x=200代入y=50-0.1x得: y=50-0.1×200=30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30升汽油.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在巩固函数意义理解认识及确立函数关系式基础上,又学会如何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和求函数值的方法.知道了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函数关系式的意义,而且还要注意问题的实际意义.Ⅲ.随堂练习下列问题中哪些量是自变量?哪些量是自变量的函数?试写出用自变量表示函数的式子.1.改变正方形的边长x,正方形的面积S随之改变.2.秀水村的耕地面积是106m2,这个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随这个村人数n•的变化而变化.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回顾思考、观察讨论,认识了自变量、函数及函数值的概念,并通过两个活动加深了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学会了确立函数关系式、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方法,会求函数值,提高了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Ⅴ.课后作业习题14.1.1-1、2、3、4题.课后反思:§14.1.3 函数图象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学会用列表、描点、连线画函数图象.2.学会观察、分析函数图象信息.(二)能力训练要求1.提高识图能力、分析函数图象信息能力.2.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利用它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习兴趣.2.认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深对数学的认识.教学重点1.函数图象的画法.2.观察分析图象信息.教学难点分析概括图象中的信息.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函数意义,并掌握了函数关系式的确立.但有些函数问题很难用函数关系式表示出来,然而可以通过图来直观反映.例如用心电图表示心脏生物电流与时间的关系.即使对于能列式表示的函数关系,如果也能画图表示则会使函数关系更清晰.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如何画函数图象的问题及解读函数图象信息.Ⅱ.导入新课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问题:正方形的边长x与面积S的函数关系是什么?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x 0.5 1 1.5 2 2.5 3 3.5S如果全在坐标中指出的话是什么样子?可以讨论一下,然后发表你们的看法,建议大家不妨动手画画看.一般地,对于一个函数,如果把自变量与函数的每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纵坐标,那么坐标平面内由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graph).•上图中的曲线即为函数S=x2(x>0)的图象.函数图象可以数形结合地研究函数,给我们带来便利.[活动一]活动内容设计: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有条件,你可以用带有温度探头的计算机(器),测试、记录温度和绘制表示温度变化的图象.活动设计意图:1.通过图象进一步认识函数意义.2.体会图象的直观性、优越性.3.提高对图象的分析能力、认识水平.4.掌握函数变化规律.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探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活动结论:1.一天中每时刻t都有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可以认为,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2.这天中凌晨4时气温最低为-3℃,14时气温最高为8℃.3.从0时至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即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从4时至14•时气温呈上升状态,从14时至24时气温又呈下降状态.4.我们可以从图象中直观看出一天中气温变化情况及任一时刻的气温大约是多少.5.如果长期观察这样的气温图象,我们就能得到更多信息,掌握更多气温变化规律.[活动二]下图反映的过程是小明从家去菜地浇水,又去玉米地锄草,然后回家.•其中x表示时间,y表示小明离他家的距离.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菜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走到菜地用了多少时间?2.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多少时间?3.菜地离玉米地多远?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多少时间?4.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多长时间?5.玉米地离小明家多远?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平均速度是多少?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大胆参与、探求答案.活动结论:1.由纵坐标看出,菜地离小明家1.1千米;由横坐标看出,•小明走到菜地用了15分钟.2.由平行线段的横坐标可看出,小明给菜地浇水用了10分钟.3.由纵坐标看出,菜地离玉米地0.9千米.由横坐标看出,•小明从菜地到玉米地用了12分钟.4.由平行线段的横坐标可看出,小明给玉米地锄草用了18分钟.5.由纵坐标看出,玉米地离小明家2千米.由横坐标看出,•小明从玉米地走回家用了25分钟.所以平均速度为:2÷25=0.08(千米/分钟).[师]我们通过两个活动已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图象信息,那么已知函数关系式,怎样画出函数图象呢?例:在下列式子中,对于x的每个确定的值,y有唯一的对应值,即y是x的函数.请画出这些函数的图象.1.y=x+0.5 2.y=6x(x>0)解:1.y=x+0.5从上式可看出,x取任意实数式子都有意义,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从x …-3 -2 -1 0 1 2 3 …y …-2.5 -1.5 -0.50.5 1.5 2.5 3.5 …从函数图象可以看出,直线从左向右上升,即当x由小变大时,y=x+0.5随之增大.2.y=6x(x>0)自变量的取值为x>0的实数,即正实数.按条件选取自变量值,并计算x …0.5 1 1.5 2 2.5 3 3.5 4 …y …12 6 4 3 2.42 1.71.5…得到图象.从函数图象可以看出,曲线从左向右下降,即当x由小变大时,y=6x随之减小.[师]我们来总结归纳一下描点法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好吗?[生]由以上例题可以知道:第一步:列表.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选定一些值.通过函数关系式求出对应函数值列成表格.第二步:描点.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自变量的值为横坐标,相应函数值为纵坐标,描出表中对应各点.第三步:连线.按照坐标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有点用平滑曲线连结起来.Ⅲ.随堂练习P114练习Ⅳ.课时小结本节通过两个活动,学会了分析图象信息,解答有关问题.通过例题学会了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这样我们又一次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Ⅴ.课后作业习题14.1─5、6、7题.课后反思:§14.1.4 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总结函数三种表示方法.2.了解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3.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回顾思考,训练提高归纳总结能力.2.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活动,提高学习兴趣.2.形成合作交流意识及独立思考习惯.教学重点1.认清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知道各自优缺点.2.能按具体情况选用适当方法.教学难点函数表示方法的应用.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们在上节课里已经看到或亲自动手用列表格.写式子和画图象的方法表示了一些函数.这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分别称为列表法、解析式法和图象法.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前面的例子看,你认为三种表示函数的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该如何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Ⅱ.导入新课我们首先思考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说出了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点,那么他们又各有什么不足之处呢?我们就从全面性、直观性、准确性及形象性四个方面来总结归纳函数三种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有时为了全面地认识问题,需要几种方法同时使用.我们来共同看一个例子.例:一水库的水位在最近5小时内持续上涨,下表记录了这5小时的水位高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2.据估计这种上涨的情况还会持续2小时,预测再过2小时水位高度将达到多少米?分析:记录表中已经通过6组数值反映了时间t与水位y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现在需要从这些数值找出这两个表量之间的一般联系规律,由它写出函数解析式来,再画出函数图象,进而预测水位.[师]就上面的例子中我提几个问题大家思考:1.函数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0≤t≤7是如何确定的?2.2小时后的水位高是通过解析式求出的呢,还是从函数图象估算出的好?3.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之间是否可以转?Ⅲ.随堂练习甲车速度为20米/秒,乙车速度为25米/秒.现甲车在乙车前面500米,设x秒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米.求y随x(0≤x≤100)变化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图象.解:由题意可知:x秒后两车行驶路程分别是:甲车为:20x 乙车为:25x两车行驶路程差为:25x-20x=5x两车之间距离为:500-5x所以:y随x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y=500-5x 0≤x≤100用描点法画图:x …10 20 30 40y …450 400 350 300x 50 60 70 80 …y 250 200 150 100 …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函数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并归纳总结出三种表示方法的优缺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选择适当的表示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进一步知道了函数三种不同表示方法之间可以转化,为下面学习数形结合的函数做好了准备.Ⅴ.课后作业习题14.1─8、9、11、12题.课后反思:§11.2.1 正比例函数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认识正比例函数的意义.2.掌握正比例函数解析式特点.3.理解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及特点.4.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思考、探究过程、发展总结归纳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2.体验数形之间联系,逐步学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有关问题.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其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2.形成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正比例函数意义及解析式特点.2.掌握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特点.3.能根据要求完成转化,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正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特点的掌握.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九九六年,鸟类研究者在芬兰给一只燕鸥(候鸟)套上标志环.4个月零1周后人们在2.56万千米外的澳大利亚发现了它.1.这只百余克重的小鸟大约平均每天飞行多少千米(精确到10千米)?2.这只燕鸥的行程y(千米)与飞行时间x(天)之间有什么关系?3.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多少千米?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月按30天计算,这只燕鸥平均每天飞行的路程不少于:25600÷(30×4+7)≈200(km)若设这只燕鸥每天飞行的路程为200km,那么它的行程y(千米)就是飞行时间x(天)的函数.函数解析式为:y=200x(0≤x≤127)这只燕鸥飞行1个半月的行程,大约是x=45时函数y=200x的值.即y=200×45=9000(km)以上我们用y=200x对燕鸥在4个月零1周的飞行路程问题进行了刻画.尽管这只是近似的,但它可以作为反映燕鸥的行程与时间的对应规律的一个模型.类似于y=200x这种形式的函数在现实世界中还有很多.它们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Ⅱ.导入新课首先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看看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可用怎样的函数来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圆的周长L随半径r的大小变化而变化.2.铁的密度为7.8g/cm3.铁块的质量m(g)随它的体积V(cm3)的大小变化而变化.3.每个练习本的厚度为0.5cm.一些练习本摞在一些的总厚度h(cm)随这些练习本的本数n的变化而变化.4.冷冻一个0℃的物体,使它每分钟下降2℃.物体的温度T(℃)随冷冻时间t(分)的变化而变化.1.根据圆的周长公式可得:L=2 r.2.依据密度公式p=mV可得:m=7.8V.3.据题意可知: h=0.5n.4.据题意可知:T=-2t.我们观察这些函数关系式,不难发现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乘积的形式,和y=200x的形式一样.• 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proportional func-tion),其中k叫做比例系数.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正比例函数关系式的特点,那么它的图象有什么特征呢?[活动一]画出下列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并进行比较,寻找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考虑两个函数的变化规律.1.y=2x 2.y=-2x学生活动:利用描点法正确地画出两个函数图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函数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并能准确地表达出,从而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与认识.活动过程与结论:1.函数y=2xx -3 -2 -1 0 1 2 3y -6 -4 -2 0 2 4 62.y=-2x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可以是全体实数,列x -3 -2 -1 0 1 2 3y 6 4 2 0 -2 -4 -63.两个图象的共同点:都是经过原点的直线.不同点:函数y=2x的图象从左向右呈上升状态,即随着x的增大y也增大;经过第一、三象限.函数y=-2x的图象从左向右呈下降状态,即随x增大y反而减小;•经过第二、四象限.[活动二]经过原点与点(1,k)的直线是哪个函数的图象?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怎样画最简单?为什么?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启发下完成由图象特征到解析式的转化,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