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未来的中医内科学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不断探索新的 治疗方法和技术,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未来的中医内科学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能够尊重患者、关 心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实践教学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 机会和场所。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
教学质量评价
01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学生评价
02
通过学生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和法。
反馈机制建立
03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处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
当前地位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已成为 国内中医内科疾病研究的 重要基地之一。
教研室规模与师资力量
规模
科研实力
教研室拥有多个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基 地,具备完善的科研和教学设施。
教研室在中医内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和 临床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科研实力, 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励。
师资力量
教研室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 师团队,其中包括多名院士、国务院 特殊津贴专家和省级以上人才计划入 选者。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
目录
• 教研室简介 • 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 • 中医内科学实践教学 • 中医内科学科研工作 • 中医内科学教学管理 • 中医内科学未来发展展望
01
教研室简介
教研室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创立背景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是在中 医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 需求下创立的。
发展历程
《中医学内科教研室》课件
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0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和评估,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科研工作与学术交流合作
01
02
03
加强科研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开展原创性、创 新性研究,提高科研水平 和创新能力。
推进学术交流合作
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学术 思想和研究成果,提高学 术水平和影响力。
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
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临床实习基地等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教学法
01
通过引入真实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和 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模拟教学法
03
利用模拟设备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接近真实 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其实践技能和应
实践操作
通过模拟病例、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 体验临床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加深对内 科疾病的认识。
课程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 问题、参与讨论等,作为平时成绩的 依据。
期末考试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及时给 予反馈和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 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作业与测验
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课 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反馈与改进
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整个课程的 掌握情况。
03
中医学内科教研室研究成果
研究领域与方向
心血管疾病
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 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以及预防措施。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学生观察医生诊疗过程,了解实际临 床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03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师资 力量
教研室师资概况
教授:5人
副教授:8 人
助教:5人
博士研究生 导师:3人
讲师:12人
硕士研究生 导师:10人
教研室师资结构
01
02
03
年龄结构
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教 师占比70%,年龄在50岁 以上的教师占比30%。
学术交流
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科知名度 和影响力。
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
教师招聘
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教师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教师评价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科研工作与发展规点问题,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
国内交流与合作
学术会议
参加全国中医临床学术会议,与 国内同行交流研究成果和经验。
合作研究
与国内高校、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项 目,共同推动中医临床研究的发展。
资源共享
与国内其他中医临床教研室建立资 源共享平台,促进信息交流和资源 共享。
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
实践教学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为学 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实践技能。
教材编写
主编和参编多部国家级和省级 规划教材,培养中医临床基础
学科人才。
专利与成果转化
专利申请与授权
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和实 用新型专利,并获得多 项专利授权,保护创新
成果。
成果转化
与相关企业合作,将研 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 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技术推广
将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 成果推广至临床,提高 中医药治疗水平,惠及
《中医内科学教研室》课件
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介绍中 医内科和西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 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
中医内科基本概念
中医内科的定义和分类 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和证候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
咳嗽
肺炎
慢性胃炎
肝硬化
肾炎
感冒
哮喘
肺结核
消化性溃疡
胆囊炎
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 舌苔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 等来获取诊断信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气味 等方式来辅助诊断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 等来感知病情变化
辨证论治原则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整体观念与个体化治疗相 结合
中医内科学现代研 究展望:探讨中医 内科学在现代研究 的未来发展方向和 趋势,包括中西医 结合、大数据和人 工智能等技术的应
用。
中医内科学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 用
精准医疗与中医内科学的结合
互联网+中医内科学的创新发 展
中医内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融合
中医内科学前沿技术应用前景
添加标题
教研室特色
教研室概况:介绍 教研室的规模、师 资力量、研究方向 等基本情况
教研室特色:介绍教研 室在中医内科领域的特 色和优势,如临床经验 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等
教研室成果:介绍教 研室在中医内科领域 的科研成果和临床实 践成果,如发表的论 文、获得的专利等
教研室展望:介绍教研 室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 标,如加强人才培养、 推进科研创新等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多学科协同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团队整体素质;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和产业发展。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3
总结词:创新发展
04
详细描述:通过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中医学的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
01
详细描述:跨学科课程包括中医与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面。
总结词:综合素质
详细描述: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总结词:学科交叉
02
03
04
跨学科课程
03
CHAPTER
中医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学教研室采用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
口传心授
经典诵读
望闻问切
教研室强调中医经典的诵读,要求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培养中医思维和临床应用能力。
中医学教研室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提高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人文素养等方面,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理论教学
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
对学生的培养与影响
06
CHAPTER
中医学教研室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学在临床应用上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同时,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面临着现代科学验证的挑战。
挑战
随着全球对替代医学和综合治疗方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学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疗效的医学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此外,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手段。
中医基础教研室简介
中医基础教研室简介一、教研室发展情况(一)中医基础教研室的的沿革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前身是平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中药教研室,1958年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建校时,当时称为“中医学科”,是卫校四个教学基层单位之一;二十世纪末中医学科改称为中医教研室,直属于学校教育科领导。
2003年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升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后,中医教研室隶属于临床医疗系。
2006年9月中医药系成立,中医教研室改称为中医中药教研室。
2007年9月份中医中药教研室分为现在的中医基础教研室和中医临床教研室两个教研室。
(二)中医基础教研室的师资队伍原平凉地区卫生学校初期,中医学科只有几名教师。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医学科师资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二十世纪70年代初,中医学科有刘光金、贾生杰、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等教师六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发展到近十名,并与当时的附设门诊合并为一个单位,全科有刘光金、于九儒、陈思平、张士卿、靳宜兰、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张志杰等近16人,队伍较为庞大。
70年代末张士卿、陈思平两位教师考上研究生。
1981年随着学校开设中医士专业,中医学科从临床医疗单位调入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等3名教师;中医学科共有教师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张志杰、段祥业、吴可生、王绍心、梁炳银、董宏涛、强新民、韩养全、鲁永和等12名教师。
1983年后先后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中玮等2人,退休、调出韩养全、刘光金、于九儒、贾生杰、段祥业、梁炳银、鲁永和、吴可生、张志杰等9人,引进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李莲英、赵中玮等2名教师。
2003年升为医专时,中医教研室共有教师王绍心、董宏涛、强新民、李莲英、赵中玮等5人。
2004年新进教师王昕旭、李德双、马献中等3人,其中王绍心退休。
2005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本科生乔永平;2006年新进甘肃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梁治学、郑强霞,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王宾,哈尔滨中医药大学本科生万健民。
中医学内科教研室
尽管中医学内科教研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 实践的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协调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医学内科教研室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 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为推动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02
中医学内科教研室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理论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
介绍中医内科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辨 证论治等基础理论知识。
针对常见内科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 、胃痛、泄泻等,进行病因、病机、辨证 、治疗等方面的讲解。
中药与方剂
临床实践与案例分析
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功效、配伍原则及 常用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临床应用。
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诊断、治疗等方 面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 床思维能力。
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国际化发展,中医学内科教 研室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教研室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学内 科的国际化发展。
现状与挑战
现状
目前,中医学内科教研室已经成为培养中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国内外培养了大量的中医学专业人 才。同时,教研室也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中医学内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基础研究
针对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包括细胞、分子 水平的研究。
科研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
中医学内科教研室成员在国 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 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若 干篇。
获得专利
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发 明专利。
获得奖项
制定标准
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级、 省部级科技奖励。
参与制定了多个行业标准和 规范。
教学方法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实践教学与临床实习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临床见习、实验操作等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 解和应用能力。
临床实习
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临床实习,通过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践 能力。
03 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
CHAPTER
科研项目与成果
01
02
03
科研项目
开展多项国家级、省部级 科研项目,涉及中医药治 疗慢性病、肿瘤辅助治疗 等领域。
开展临床研究
内科教研室积极开展临床研究, 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 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内科教研室注重医疗服务水平的 提升,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了临床诊疗效果和患者满意
度。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CHAPTER
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
课程设置
根据医学人才培养需求,设置中 医内科、西医内科、中西医结合 临床等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 研室
目录
CONTENTS
• 教研室概况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科研成果与学术交流 • 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 •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01 教研室概况
CHAPTER
Hale Waihona Puke 史与发展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
作为医科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科 教研室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为中 医临床医学提供教育和研究支持。
国内交流
与国内同行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内科领域的 热点问题和技术难点。
04 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
CHAPTER
健康教育与科普宣传
定期开展健康讲座
邀请专家为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高居民健康 意识。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相信相信得力量。20.11.122020年11月 12日星 期四3时10分23秒20.11.12
谢谢大家!
踏实,奋斗,坚持,专业,努力成就 未来。20.11.1220.11.12Thurs day, November 12, 2020
弄虚作假要不得,踏实肯干第一名。03:10:2303:10: 2303:1011/12/2020 3:10:23 AM
重规矩,严要求,少危险。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3时10分 23秒03:10:2312 November 2020
好的事情马上就会到来,一切都是最 好的安 排。上 午3时10分23秒 上午3时10分03:10:2320.11.12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1.1220.11.1203: 1003:10:2303: 10:23Nov-20
务实,奋斗,成就,成功。2020年11月12日 星期四3时10分 23秒T hursday , November 12, 2020
抓住每一次机会不能轻易流失,这样 我们才 能真正 强大。20.11.122020年 11月12日星期 四3时10分23秒20.11.12
谢谢大家!
病案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杜坚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病案的内容与要求 2、熟悉病案书写的意义、格式及中医病案的特点 3、了解病案书写的沿革,初步学会门诊和住院病案
的书写方法
【授课方式】 CAI课件
【课 时】 3学时
一、病案的沿革与意义
古代称“诊籍”、“医案” 一、病案的沿革 二、病案记录的意义 (1)诊疗疾病的依据 (2)病人的保健资料 (3)临床教学科研的环节 (4)为医疗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体现 (5)有时可作为法律参考
中医诊断教研室
通过学术交流、培训班和临床实践等方式,中医诊断教研室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广 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05 中医诊断教研室学生培养
学生规模与结构
规模
中医诊断教研室每年招收约50名本科生,20名硕士研究生和10名博士研究生。
结构
学生结构包括男生和女生,比例均衡。学生背景多样化,包括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不同专业背 景。
师资结构
教研室的师资结构呈现出老中青结合 的特点,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 也有充满活力的中青年教师,确保了 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师资培养与引进
师资培养
中医诊断教研室重视师资培养,通过校内外的培训、进修和 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师资引进
在师资引进方面,中医诊断教研室积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和 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为教研室注入新鲜血液,提升整 体教学和科研实力。
感谢您的观看
学习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 诊合参,收集病情信息,为后续 的诊断提供依据。
核心课程
中医诊断学
深入学习中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八纲辨证、 脏腑辨证等。
西医诊断学
学习西医诊断的理论和方法,如症状学、体征学、 实验室检查等。
影像诊断学
学习如何通过影像学手段进行诊断,如X线、CT、 MRI等。
实践课程
06 中医诊断教研室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项目与内容
社区义诊
培训与指导
组织师生前往社区开展中医义诊活动, 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中医诊疗和养 生保健指导等服务。
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诊疗技术和 方法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中医诊疗 水平和服务能力。
健康讲座
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展中医养生、 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健康讲座,提高 居民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中医诊断教研室》课件
中医正骨技术在骨折与关节脱位的治疗中应用广泛,通过手法复位 和外固定,结合中药调理,促进骨折愈合。
皮肤疾病
中医对湿疹、荨麻疹等常见皮肤疾病,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洗,针灸 等手段进行调理,改善皮肤症状。
中医诊断在妇科的应用
1 2
月经不调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析月经不 调的病因病机,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手段进行 调理。
,并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呼吸系统
针对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 统疾病,中医通过辨证分型,采 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手段调理肺
气,改善症状。
心血管系统
中医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 疾病进行诊断时,注重整体观念 ,从气血、脏腑角度分析病情,
采用中药及针灸治疗。
中医诊断在外科的应用
软组织损伤
中医对跌打损伤、肌肉拉伤等软组织损伤疾病,通过手法治疗、 中药外敷和内服,促进损伤修复。
确率。
利用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超 声、CT、MRI等,辅助中医
诊断。
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检 测、免疫检测等,对疾病进行
更深入的病因学研究。
借鉴现代医学病理学研究成果 ,对中医证候进行微观层面的
解析。
中医诊断的科研进展
01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 临床研究,验证中医诊 断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 性。
02
利用现代统计学方法, 对中医证候进行量化研 究,提高证候诊断的客 观性。
03
探索中医诊断与疗效评 价的关联性,建立符合 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 系。
04
开展跨学科研究,如心 理学、社会学等,从多 维度解析疾病与证候的 关系。
中医诊断的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诊断 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诊断教研室》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嗅气 味等,以了解病情
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 肤等,以判断病情
04
中医诊断实践技能
望诊
望神:观察患 者的精神状态
和面色
望色:观察患 者的皮肤颜色
和光泽
望形态:观察 患者的体型、 姿态和肌肉情
况
望舌:观察患 者的舌苔和舌 质,判断病情
和体质
教研室成员:XX 人
教研室主要研究 方向:中医诊断 学理论与实践研 究
教研室目标
培养具备中医诊 断理论知识和实 践技能的人才
开展中医诊断教 学和研究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和 水平
推动中医诊断技 术的创新和发展, 为临床实践提供 有力支持
积极参与国内外 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中医诊断学 科的发展
教研室特色
《中医诊断教研室》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医诊断基础知识 中医诊断案例分析 中医诊断教研室未来发展 计划
中医诊断教研室介绍 中医诊断实践技能 中医诊断教学成果展示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医诊断教研室介 绍
教研室背景
教研室名称:中 医诊断教研室
教研室成立时间: XXXX年
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望诊:通过观察 病人的神态、面 色、舌苔等来判 断病情
闻诊:通过听病 人的声音、嗅气 味等方式来辅助 诊断
问诊:通过询问 病人的病史、症 状等来获取诊断 信息
切诊:通过触摸 病人的脉搏、肌 肤等来感知病情 变化
中医诊断的基本内容
望诊: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 舌苔等,以判断病情
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 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概述 • 针灸教研室的教学工作 • 针灸教研室的科研工作 • 针灸教研室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 针灸教研室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概述
历史与发展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深厚的理论基础。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作为培养针灸人才 的重要基地,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为针灸学的传承和 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03
联合研究项目
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针灸相关研究项目,共同攻克针灸领域的难题,
推动针灸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术会议与研讨
定期举办国际针灸学术会议
邀请国内外针灸专家和学者参加,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 验,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专题研讨和座谈会
针对针灸领域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和座谈会,深 入探讨解决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
学科发展规划
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发 展规划,确保针灸学持续 发展。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人才培养计划
制定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计 划,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
生等。
团队建设策略
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团队整体 实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引进与交流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国内外 学术交流与合作。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 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资助10 余项。
科研合作与交流
与国内外多家知名医疗机构和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针灸相关研究。
定期举办国际针灸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派遣多名教师和学生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促进针灸学的国际传播和应 用。
04
中医诊断实验室简介
中医诊断实验室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医诊断实验室是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主要组成之一。
在2006年正式使用并逐步展开实验教学工作。
中医诊断学是联系中医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单纯理论的授课,完全不能满足本科生日益的教学要求。
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考核标准,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真正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进行中医诊断实验教学,提高学生中医诊法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医诊断实验室拥有教学实验面积约600m2(涵盖顺德)?,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过100余万元。
现有较大型实验仪器设备近15台(件)。
实验室现有授课教师4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讲师1人。
中医诊断实验教学主要包括“脉诊模拟与脉诊客观化”、“SP问诊模拟实验”、“智能舌象仪与舌象个体化鉴别”、“模拟按诊实验”、“舌尖、甲皺微循环与中医证型的联系”和“舌苔脱落细胞学检测”等6项相关实验内容,均以国内外中医实验教学中较为成熟、各种版本中医实验教材中较为常用、且与本学科联系密切的内容为主。
经过近4-5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对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进行了不同方案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完成了相关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
包括《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培训教材》和《中医诊断学SP教材》等。
本教学实验室授课教师近三年承担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近10余项,承担了不同层次的教学改革课题8项,发表科研、教学论文近30余篇,对科研促进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刘晓伟教授
2007年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金奖。
2008年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创业”竞赛金奖。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中医诊断学教研室1988年正式从中医学基础教研室划分出来,现有人员8名,其中男4名,女4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承担临床类各专业《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教学任务。
参编教材、着作19部;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获5项省市级成果奖;2005年被确定为硕士点;2006年6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骆文郁,男,1945年8月出生,汉族,教授,教研室主任。
1969年6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四年制本科),1986年调甘肃中医学院工作,曾担任基础部副主任、总支书记。
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着作6部,主持、参加省级科研课题9项,获教学成果奖2项,院级论文奖2项, 1991年获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奖及院级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贾育新,女,1962年9月出生,汉族,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教研室主任,中医诊断学硕士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五年制本科)。
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1999年4月至2002年4月师承贾斌教授学习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并获得出师证书。
参与主持科研项目5项,获省、院级教学成果、科技成果奖5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主编、参编着作6部。
吴玉泓,男,1967年6月出生,汉族,副教授,基础课部总支书记。
1991年6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五年制本科),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主讲《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等课程,现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公开发表论文10篇,主持、参加科研课题4项,获奖3项,曾获学院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省先进招生工作者奖励。
王凤仪,女,1970年11月出生,汉族,副教授,1993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建设问题与优化措施探讨
标题: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建设问题与优化措施探讨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新医科如同一位智慧的领航员,他手握着“创新之桨”,引领着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
本文将探讨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的问题与优化措施,以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之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就如同是在教育的海洋中,为学生们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在这盏盏明灯的照耀下,学生们可以穿越知识的迷雾,探索中医诊断学的奥秘,理解概念的内涵,掌握思维的方法。
在这盏盏明灯的指引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培养中医诊断学素养,提升中医诊断学能力。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
在当前的中医诊断学教育模式下,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新医科理念与传统中医诊断学教育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使得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面临着种种制约。
另一方面,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这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挑战,让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呢?首先,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医科的重要地位。
这就如同在人们心中种下一棵棵树,让它们在人们的思想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建设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
这就如同建立起一套复杂而精密的机器,让每一颗齿轮都能够紧密咬合,共同推动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中医诊断学观念和态度。
这就如同为学生们提供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诊断学导师”,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说,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诊断学虚拟教研室建设问题与优化措施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期培养出更多具备中医诊断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我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诊断学学科概况
中医诊断学学科概况
周小青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中医诊断学学科概况中医诊断研究所主题词中医诊断学/发展趋势,中医研究机构/组织和管理中医诊断学是研究疾病、证侯诊断,从基础到临床的桥梁学科。
我院为进一步集中力量发展中医学术,培养人才多作贡献,在原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的基础上,于199...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周小青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
【相关文献】
1.中医诊断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探析 [J], 程凯;车志英;樊蔚虹
2.注重中医思维,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J], 甘慧娟;许克祥;杨朝阳;陈妍;李宇涛;林雪娟;李灿东
3.注重中医思维,以学科建设推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 [J], 甘慧娟;许克祥;杨朝阳;陈妍;李宇涛;林雪娟;李灿东;
4.创新中医证实质研究,丰富中医理论内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访中医诊断学学
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大学陈家旭教授 [J],
5.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简介中医诊断学教研室1988年正式从中医学基础教研室划分出来,现有人员8名,其中男4名,女4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承担临床类各专业《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的教学任务。
参编教材、着作19部;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参与各类科研课题20项;获5项省市级成果奖;2005年被确定为硕士点;2006年6月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骆文郁,男,1945年8月出生,汉族,教授,教研室主任。
1969年6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四年制本科),1986年调甘肃中医学院工作,曾担任基础部副主任、总支书记。
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着作6部,主持、参加省级科研课题9项,获教学成果奖2项,院级论文奖2项, 1991年获省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奖及院级优秀党员光荣称号。
贾育新,女,1962年9月出生,汉族,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教研室主任,中医诊断学硕士生导师。
1985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五年制本科)。
长期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1999年4月至2002年4月师承贾斌教授学习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并获得出师证书。
参与主持科研项目5项,获省、院级教学成果、科技成果奖5项,公开发表论文22篇,主编、参编着作6部。
吴玉泓,男,1967年6月出生,汉族,副教授,基础课部总支书记。
1991年6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专业(五年制本科),并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主讲《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
《伤寒论》等课程,现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公开发表论文10篇,主持、参加科研课题4项,获奖3项,曾获学院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省先进招生工作者奖励。
王凤仪,女,1970年11月出生,汉族,副教授,1993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医疗系。
2006年7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主讲《中医诊断学》、《中医儿科学》、《西医儿科学》、《儿科学及护理》等课程,评教结果优秀。
公开发表论文14篇,其中国家级2篇,省级12篇;正式出版论着1部;完成省级鉴定课题3项,在研省级课题2项,获得院级奖励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