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智仁义信 Word 文档
精选最新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勤俭,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仁:
而内心猥以琐人,为行本为、卑人劣性“关官怀 老爷”“,仁怎”么的可精能神让也人就民是信人任性和与人道的精神。 尊出近已敬了于经再万?礼到“进物儒所,了信一的家以远非近步爱的《耻常于,。仁论辱严义还爱语 也 重,推精》 ” 地言广神中 。 步可到远就 行 !复对不的明也自止失确。然对信提恭界自一己切同生类灵的和爱,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信其二:言行一致。
孔子仁说是:仁“君爱子之不重心,,则义不是威;处学世则得宜,礼 是不懂固。得主礼忠数信”,君智子对是自明己辨不严是肃非、,信是诚 实不可自重信,。就没有权威,所以学的东
西就不稳固,这也是一种不诚心的
表现孟。子所以以仁要以义忠礼诚智信实为为四主端。:这 恻隐之心、 仁几之句话端听也起;来简羞单恶,之其心实很、难义。之特端也;辞 让端别行套之也是动,现 的 说心。在 矮 的、, 子 与礼有 做”,太的之台多完端上的全一也是“套语;两,言回是台的事下巨非,又人之这一,心、智之 样是仁不爱行、的忠。 义、礼和、睿智、诚信。
道德的自觉自律以及道德价值的实现所 带来的精神满足。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之信
何为义?
义者,人信字其出三头:,治加理一国点家。。在别人 要很明“有义敬白事难。:而时治信理出,国节手家用出(而头当爱然,人包,帮括使人地民方一以社时把会”,。)孔即,子要为的慎意重思、 敬畏地古处字理政义事,,离恪守不信开任我,,节约用开我支身,爱上护的人民, 差理使 国王百家去姓要辨不 敬违 畏别背 什是自 么非然?,规就律是在和要人社敬家会畏规人需律事要。、时试 习,想 俗一 、及下 伦, 常治 、 道德时、出政手务,。帮人家一下,即为义。
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 之信篇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推荐】忠孝仁义礼智信-实用word文档 (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忠孝仁义礼智信篇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
“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
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
“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这是立身之本。
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
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
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
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
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
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
“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
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
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
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
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
2019年忠孝仁义礼智信范文.doc
2019年忠孝仁义礼智信范文篇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由来1、忠弦高稿军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
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缇萦救父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
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季扎还愿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
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
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孔融让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明山宾卖牛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
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8、廉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
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所以中华文化,用一个字,孔孟学说用一个字来概括,诸位学长,哪一个字?“孝”文化。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眭,上下无怨。
”讲“仁”字也是对的,所有圣贤的教诲,都是爱的教育。
而我们文化当中又把这个爱的原点、源头活水找到了,就是孝道。
包含在我们的文字当中都体现得非常深刻。
“孝”字啊,上边一个老,下面一个子,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一体不可分,生命共同体。
所以“父子有亲”是爱的原点,是整个人与人关系的源头。
所以我们的文化就是让父母子女这个亲爱终身保持。
我们感受一下那六七十岁的人一进门去,“娘!”你看他幸不幸福?一生保有这种赤子之心,对父母的孺慕之情。
再把这一个亲爱推展到对兄弟、对家族、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再推演到对国家民族。
就像《弟子规》说的,“凡是人,皆须爱”,还有更高的,“凡是物,皆须爱”。
所以中华文化里面强调“天人合一”,敬天、敬地、敬万物。
那一份感恩的心延伸到对一切的万物。
这个不简单啊,感谢山河大地对于我们的赐予。
当初,佛经啊,这个佛门是教育啊,当时候的皇帝很珍惜,东汉明帝把这个经典从西域带回来,其中是白马驮回来的,后来这个马因为长途跋涉太辛苦了,后来就去世了,所以第一个佛寺叫白马寺。
我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很感佩我们的古人,连一匹马的恩德他都不敢忘记了,更何况是自己父母的恩德。
所以“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众”那就包含动物、包含树木花草、山河大地。
所以在经典当中,春天的时候,万物生发,人应该要爱护这些万物。
所以这么一延伸开来,就从父子有亲,延伸到五伦关系了,人与人的关系。
而在人与人的关系相处当中就强调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概括来讲,五常。
怎么相处呢?“仁、义、礼、智、信”五常。
这个五常再延伸就是四维、八德,但不离开这个五常关系。
我们之前跟大家一起交流到了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以至于君臣、朋友关系。
我们来感受一下,其实都是守着这个五常的关系。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仁”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仁爱慈善”,“义”的核心思想应该是“正义奉公”,“礼”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尚礼守法”,“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崇智求真”,“信”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诚实守信”。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
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
《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
“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
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
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
老子说:“与,善仁”。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
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
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
“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
《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義),己之威仪也。
从我从羊。
”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
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
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
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
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
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
【仁义信智礼】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仁义信智礼】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礼义仁智信
礼义仁智信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论语。
颜渊》:“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又“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庄子。
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清谭嗣同《仁学。
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
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
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
他们把“义”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
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论语。
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礼中国古代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春秋时的政治家子产最先把“礼”当作人们行为的规范。
孔子也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他对“礼”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把“礼”当作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的手段,当作治国治民的根本。
荀子也很重视“礼”,把“礼”看作是节制人欲的最好方法。
战国末和汉初的儒家对“礼”作了系统的论述,主张用礼来调节人的情欲,使之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
智智”,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孔子认为,有智慧的人才能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才能去实行“仁”。
只有统治者才是“智者”,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可成为“仁人”,而“小人”无智。
仁义礼智信范文
仁义礼智信范文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
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
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
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
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五常: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
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
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经典)
“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经典)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人与人之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信字从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义可解为“学说”、“思想”。
信与知对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从他人言而信,进而守礼以近仁。
因此言:必信者无义。
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在塑造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锤炼民族品格及培育民族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学习。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忠孝仁义礼智信廉由来1、忠弦高稿军弦高是郑国的一位行商,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
鲁售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他去周王室辖地经商,途中遇到秦国军队,当他得知秦军要去袭击他的祖国郑国时,便一面派人急速回国报告敌,惰,一面伪装成郑国国君的特使,以12头牛作为礼物,稿劳秦军。
秦军以为郑国已经知道偷袭之事,只好班师返回。
郑国避免了一次灭亡的命运。
2、孝缇萦救父淳于意为人治病,不想得罪了官府,被判”肉刑”押住长安。
他的女儿缇萦年纪虽小,却坚强的陪父亲一同前往。
缇萦为父亲的冤屈到处奔走,把信递送到了汉文帝手中,终于使父亲得到了自由,汉文帝也下令废除了”肉刑”。
3、仁“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4、义季扎还愿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
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
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
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5、礼孔融让梨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6、智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信明山宾卖牛明山宾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因为家贫,不得不便宜卖掉家中的老牛,回家的路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追上买主,讲明牛曾得过”漏蹄病”,已经治好了。
围观的群众称赞明山宾。
8、廉两袖清风的于谦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
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
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
仁礼信义智
仁礼信义智仁义礼智信仁礼信义智是五德,五行与五德的关系是: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
仁: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
义: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
礼:维持整个儒家社会的基本信条,是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必须遵守,相当于程序法。
智:能够在明辨是非基础上趋利避害的判断力。
信:对承诺的遵行和高度尊重。
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解释关于“仁、义、礼、智、信”的解释何谓仁?仁者,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骗人。
“仁义礼智信”,所谓五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
笔者认为,其实质上就是生活中人们要共同遵守的一个社会准则,或者说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
虽然国学正在重新兴起,但是由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其确切含义在民间已逐渐失传了。
笔者也想了解其确切含义,但是没有去查寻圣人先贤的论述。
只好凭字臆想,给出一个如下解释。
未免会有曲解之处,贻笑大方,敬请见谅。
仁:就是善良,要朴实善良。
义:就是情义,要乐于助人。
礼:就是礼貌,要尊敬他人。
智:就是理智,要心态平和。
信:就是诚信,要诚实守信。
五常中,“仁义礼信”在字面上比较好理解,但是“智”不好解释。
若解释为“智慧”,有些牵强。
笔者思前想后认为,应该为“理智”,可能先贤因为“理”与前一个“礼”同音,故取“智”作为缩写。
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当别人对你不礼貌时,要理智,要心平气和、以柔化刚,不要失去自己的礼貌。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共25页文档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Leabharlann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仁义礼智_我固有之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共42页文档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ENDLeabharlann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国学五常选读仁义礼智信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 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 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 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言,不可轻信而 再次传播; 对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许诺;如果轻易答应, 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 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短处;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 生非。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缓揭帘,勿有声:古时候的建筑,每一间的间隔不是用门 而用帘子,在帘子的时候,动作要轻缓,不要发出很大的 声响。 宽转弯,勿触棱:在碰到有角需要转弯的时候,要有一点 间隔,不要触到棱角,受到伤害或是碰坏物品。 执虚器,如执盈:拿空的器皿,要感觉象拿满的东西。
第一部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教育的内容和顺序;
第三部分:基本的文化常识;
第四部分:中国文化重要经典和读书次第;
第五部分:中国通史纲要;
儒家文化“信”(五篇模版)
儒家文化“信”(五篇模版)第一篇:儒家文化“信”国学讲堂第四讲儒家思想之信一、播放《诚信中国》演唱:丁晓红作词:曲波作曲:刘青二、开场白:三、导入语。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老师徐玉兰。
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是《诚信中国》,歌中唱到你说话算话我一诺千金你一言九鼎我一言为定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张口不悔一锤定音你童叟无欺我一视同仁你表里如一我诚实守信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以诚相待以心换心诚信人人人人诚信诚信的中国心想事成前程似锦的确,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崇尚诚信、贬斥伪诈的优良传统,儒家诚信文化思想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学习中国国学精粹之——信。
四、解读儒家思想——信一、基本含义“信”的含义是:同学们可以看到信从字的结构上看,从人从言,意思就是人所说出来的话要真实不欺,要言而有信,也就是常言说的一言既出駟马难追。
古籍中也讲到:《说文·言部》说:“信,诚也”。
《字汇·人部》说:“信,慤(悫音què,忠厚,诚实)实也”。
孔颖达在解释《礼记·礼运》中“讲信修睦”时说:“信,不欺也”。
所以信有诚实守信的意思。
《说文·言部》说:“诚,信也。
”唐代孔颖达在解释《周易》“修辞立其诚”时说:“诚,谓诚实也”。
《增韵·清韵》说:“诚,无伪也。
真也,实也”。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庸》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
看来,诚就是诚信、真实的意思。
可见,“诚”、“信”二字意思相近是可以互训的。
其基本内涵是诚实无欺,讲守信用。
二,“信”在儒家伦理学说中的地位。
诚信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伦理道德范畴。
儒家始终重视“诚信”。
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
《论语・述而》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孔子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仁、礼、中、和,它包含仁、义、礼、智、恭、宽、信、敏、惠、勇、毅、廉、耻等等。
仁、义、礼、智、信
信胡耕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
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
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
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
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
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
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
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
“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
失信必寡,寸步难行。
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
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
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
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
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
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
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1-13 11:03 满意回答我认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内涵的概括,要在传统的原“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础上,再加新“五德”-------“忠、孝、节、勇、和”,从而成为“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说文》讲:“人言为信”。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
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中华传统文化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
求同存异。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礼用之,和为贵。
”(《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
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