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以及重难点题目
一、声现象考点总结和中考题型汇总
1.《声现象》复习【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于传播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而产生,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不能传声。
所以声音传播需要。
2、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快慢情况是。
3、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约是m/s。
4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比原声晚S以上或人距离障碍物至少要米。
二、乐音的特征1、乐音的三要素:、、2、什么是音调?音调高低与有关;声源1秒钟震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说明声源振动越,音调越。
3.什么是响度?响度的大小与和距声源的远近、声音的发散程度有关;声音是用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
符号是4.音色又叫,闻其声而辨其人是因为各人的不同。
三、噪声及其防治1、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物理学中,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都是噪声。
2、噪声对人有哪些影响?3、较理想的安静环境是。
保护听力,噪声不超过;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超过;保证休息和睡眠,噪声不超过。
4、减少噪声途径①、②、③、。
四、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次至次。
2、什么是超声?有什么特点?有何应用?3、什么是次声?有什么特点?有何危害?【疑难辨析】1 .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l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 2 )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大庭广众中讲话时,用一个喇叭形的传声筒,能传得远.( 3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例如:蚊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却比老牛的叫声高得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高得多.2 .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声速有什么关系在声现象中,同学们遇到两种快慢:一是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它是发声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即频率;二是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即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家要注意区分清楚.这两个快慢之间没有简单的直接关系,也就是说,不要错误地认为振动得快(音调高)传播也就快.在同一种传播介质中,不同音调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3 .如何才能听到回声( l )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及其以上时,人耳才能把这两次声音区分开来,也就才能听到回声.( 2 )低于0 .15s 时,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这就是所说的“拢音”效果好,因此,在音乐厅中演唱比在野外效果好得多. ( 3 )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可以测距离,即“回声测距”,后面有专门讲解.【中考回顾】【2008】5、对下列图中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2009】24、(每空1分,共3分)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
《声现象》 知识清单
《声现象》知识清单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无论是我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还是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又或是琴弦的振动,只要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
但需要注意的是,振动的物体不一定能发声,比如在真空中振动的物体,由于没有介质传播声音,所以我们听不到声音。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例如,在常温常压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 米/秒,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则高达 5200 米/秒。
2、回声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秒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我们可以测量距离,比如测量海底的深度、高山的距离等。
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例如,女高音歌唱家的声带振动频率高,所以音调高;男低音歌唱家的声带振动频率低,所以音调低。
2、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它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同时,响度还与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音色也叫音品,是指声音的特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音色来分辨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
四、噪声1、噪声的定义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噪声的来源工业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交通噪声,如汽车的喇叭声;社会噪声,如市场上的喧闹声等。
3、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
通关01 声现象-备战2024年中考物理抢分秘籍(全国通用)(原卷版)
秘籍01 声现象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典例探究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_______传声。
【解题思路】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接收的理解【答案】振动液体(水)【解析】[1]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2]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声,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水)中传播。
知识点2:声速【典例探究】列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在它的正前方有一个隧道,列车驶入隧道前必须鸣笛,司机鸣笛2s后,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峭壁反射的回声,鸣笛处距离隧道口的距离是(声速是340m/s)()A.320m B.340m C.360m D.380m【解题思路】【答案】C【解析】列车的速度为v 车=72km/h=20m/s由速度公式ts v =可知,从司机鸣笛到听到回声列车行驶的路程为s 车=v 车t =20m/s×2s=40m2s 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 声=v 声t =340m/s×2s=680m则鸣笛时离隧道口的距离为360m 680m)(40m 21(21=+=+=)声车s s s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大招快解】口诀:“速速半时,远加近减”。
当利用回声测距且声源(鸣笛)移动时,可以将鸣笛处到峭壁的距离和听到鸣笛回声处到峭壁的距离做远近对比,若求远的距离(鸣笛时距山崖)则将声速、车速相加后乘以时间的一半;若求近的距离(听到鸣笛时距山崖)则将声速、车速相加减后乘以时间的一半。
对比发现,所求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属于远距离,故将声速和车速相减后乘以时间的一半。
故答案为m 6032s 21m/s)02(340m/s =⨯⨯+=v知识点3:音调、响度和音色【典例探究1】如图所示,古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弦乐器,古筝校音时把弦调紧点,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古筝和琵琶合奏《春江花月夜》时,人们能分辨出古筝和琵琶演奏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___________不同。
声现象知识点及例题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声现象知识点1: (1)声音是由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2)叫做声源,、、都可以作为声源。
应用: 1、关于声音的发生,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出声音;B、声源一定在振动C、振动快的能发声,振动慢的不能发声;D、不振动的物体不发声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这句歌词中的“吼、叫、咆啸”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动而产生。
知识点2: (1)声音的传播需要。
、、都能传播声音,在中传播的最快。
不能传声。
(2)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m。
应用:1、登月的宇航员靠无线电才能交谈,说明________中不能传声。
2、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较小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3、墨墨把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让茗茗敲一下钢管的另一端,则墨墨能听到几次敲击的声音?为什么?4、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5、行军宿营,士兵头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6、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建筑师利用声音的________造成的音响效果。
7、人对着远处的高山大喊一声可以听到美妙的回声,一个人对着距离自己1360m远的高山大喊一声,他要听到自己的回声需________S。
知识点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
影响因素:。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归纳(附答案)
声现象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
______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____停止。
2. 声音的传播(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________不能传声。
(3)声音在________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征1. ________:声音的高低(1)影响因素:频率。
频率指物体每秒钟振动的________。
频率高,音调高。
(2)人耳可听声:____Hz-____Hz。
低于20Hz为____声波,高于20000Hz为____声波。
2. ________:声音的强弱(1)影响因素:发声体的_______、距离发声体的远近。
(2)______大,响度大;______小,响度小。
3. ________:声音的特色由发声体的结构、材料决定。
知识点三:声的控制和声音的利用1. 噪声(1)物理学定义:发声体做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学定义: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时发出的声音,以及对人们听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减弱噪声的办法:在________减弱;在_________减弱;在________减弱。
2. 声音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
(2)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
附答案: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均可发声。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的传播不停止。
2. 声音的传播(1)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征1. 音调:声音的高低(1)影响因素:频率。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例题
初二物理《声现象》知识点及例题声音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是一种机械波,能够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都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介绍初二物理中关于声现象的知识点,并附上一些例题,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而物体振动是由能量转化产生的。
一般来说,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有声源、声音的传递介质和接收声音的人耳。
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空气、液体或固体也振动起来,进而形成声波。
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3米。
二、声音的传播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它需要介质传播。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称为空气声波。
当声音传播到人耳附近时,人耳会感受到声音的存在。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例如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则约为1492米/秒。
三、声音的特性和参数声音有着一些基本的特性和参数,其中包括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等。
1. 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音量:音量是指声音的大小,与声波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3. 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质地,不同的乐器、不同的声音源产生的声音音色也不同。
四、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反射是指声波遇到物体后从物体上弹回来,形成回声。
吸收是指声波被物体吸收,降低声音的强度。
不同材料对声音的反射和吸收能力有所不同。
五、声音的共鸣共鸣是指物体在受到外界声音的作用下,产生与外界声音相同的振动。
当外界声音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同时,共鸣现象比较明显。
下面是一些例题,帮助同学们检测对声现象知识的理解程度:例题1:声音需要什么传播介质?例题2: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例题3:什么是声音的音调,它与声波的哪个参数有关?例题4:何种情况下会出现声音的共鸣现象?例题5:如果一组声波的频率较低,这些声波的音调是高还是低?通过解答这些例题,同学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声现象知识,提高对该主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单元声现象知识点完整详细+实验总结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声音传播的介质;3.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传播的形式:声波。
5.声音传播的速度:(1)声速大小影响因素:声速的大小和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有关。
(2)声的传播速度,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3) 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6.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听到回声的时间界限是0.1秒,距离界限是17米。
知识点2:声音的特性1.音调:定义,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1)音调的影响因素: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2)频率的定义: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3)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4)人的听觉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5)超声波定义: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次声波定义: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2.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叫做音调。
(1)影响因素: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2)振幅的定义: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3)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3.音色:定义: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知识点3:声音的利用1.声音能传递信息:例如B超、倒车雷达、深海声纳、次声波检测地质灾害等。
2.声音能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碎石机、清洗眼镜、雾化器等。
3.大象发出的声音是( ).4.根据蝙蝠捕捉猎物时的()发明了()知识点4:声的危害和控制1. 噪声的概念:①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环境保护的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网络图
(3)控制变量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个物理量往往受几个不同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各个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其固定不变,然后改变其中某一因素,探究所研究的因素与该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第一章声现象典型例题
题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题2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结构图
声现象重点、难点及典型例题
1.主要概念和公式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可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2)声音的三要素
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音色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
(3)噪声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杂乱无章.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即“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在休息时,即使是美妙的音乐也是噪声.
(word完整版)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文档
第三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产生条件: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但不能够说 “振动停止, 声音也消失〞 。
2、研究方法:( 1〕、变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其他物体以某种方式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两种现象存在内在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 2〕、应用举例: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把发声体的振动变换成碎纸屑、泡沫、乒乓球的跳动或溅起的水花。
例题: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声音消失了,原因是手〔〕A 、不能够流传声音B 、吸取了声波C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二、声音的流传:1、形式:以声波的形式流传。
2、条件: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流传,真空不能够传声。
例题:航天员在空间站内能够直接对话,“天宫一号〞 目标翱翔器的发射标志住我国的空间站建设正式开始,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定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其原因是〔〕A 、太空中噪声太大B 、太空是真空,不能够传声C 、用通信设备对话更方便D 、声音只幸亏地面周边流传三、声速: 1、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关。
15℃时空气的声速为340m/s 。
2、声速的比较:一般情况下,v 气体 < v 液体 < v固体四、回声:1、回声:声音在流传过程中,遇到阻拦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2、能够区分开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时,人们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假设不到 0.1s ,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就使原声加强。
因此,在房子里讲话听起来比较响亮。
依照 s=vt 知,人耳要区分自己的回声和原声,人与阻拦物间距离最少是s=340m/s ×1×0.1s=17m 。
23 、回声的应用: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能够测定海水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距离。
14 、测量原理: s= v 声 t ,其中 t 为从发声到接收到回声的时间,v 声 为声音在介质中的流传速度。
《声现象》必会的知识点
《声现象》必会知识点1、生活中的经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管乐器发声是由于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5、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6、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7、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8、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9、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10、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粗细)。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初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练习题
专题二 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更不能传声。
3、声速(1)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
注意:利用回声和s=vt 可求发声体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2)影响声速的因素:a.介质种类。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固v >气液v vb.介质温度。
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二、声音的特性1、音调及影响音调的因素(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比如“男生的声音比较低沉”。
(2)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物体振动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响度及影响响度的因素(1)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与平常说的音量类似)比如“把音响的音量调大一点”(2)影响响度的因素:①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②距离发声体的距离。
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及音响音色的因素音色指给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例如“听声识人”。
4、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及应用(1)超声波的特点①超声波的方向性强;例如“回声定位”“B超”②超声波的功率大,能量集中。
例如“除去结石”“超声洗涤”(2)次声波的特点①传播区域广,传播过程中衰减少。
可用来测试地震、核爆炸中心、预测风暴;②强穿透性。
利用其制造出次声武器,可使心脏、肺出现强烈共振而受损。
三、噪声1、噪声强度的等级及危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2、防治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重点难点一、利用回声很速度公式求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s=vt/2)二、乐音的三要素概念决定因素日常描述相关说明音调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①同一音阶中1、2、3、4、5、6、7音调逐个升高②声音尖细指音调高,粗沉指音调低③唱歌时“这一句太高,我唱不上去”指音调高①音调变高不一定响度变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②音色只与发声体本身有关,不受音调、响度的影响③声音的速度与声音的振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幅越大,①“你的声音太低,我听不清”这里的“低”指响度小;②“震的大小响度越大②距离发声体的远近耳欲聋”指响度大动频率无关,取决于传播介质和温度。
声现象知识点和练习
第二章 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定义: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可以发声2.理解:①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③ 发声物体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 3.难点:①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例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②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③ 用转化的方法,通过纸屑的跳跃或其他物理的运动来显示发生物理在振动。
习题1. 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说话时__________在振动.敲锣时锣面在___________.2. 在扬声器纸盒内放些碎泡沫.当扬声器发声时出现图1-1-1所示的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而发生的,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4. A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B .蝈蝈和蝉发声时,不需要物体的振动C .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发声停止,振动也停止D .液体振动时不能发声5.图l-l-5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__________作用. 知识点二:声源1. 定义: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 理解:① 人是怎样发声的?说话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挤压,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② 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乐器分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鼓、锣等打击乐器受到打击时,鼓面和锣面发生振动而发声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通过弦的振动发声,它们常有一个木制共鸣箱使声音洪亮。
长笛、箫等管乐器,靠空气柱振动发声,吹奏时,用手指将孔全堵上,振动的空气柱最长,孔全打开时振动的空气柱最短。
知识点三:声音的传播1.定义: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2023-2024人教版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声现象)
2023-2024人教版初中物理重要知识点--声现象一、知识重点1.声音的产生。
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气休、液体都能传播,真空不能传播。
V固体>V液体>V气体3.声音的特性。
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4.声音的利用。
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回声的计算5.噪声及其危害。
减弱噪声的方法: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入耳处,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二、知识应用1.如图所示,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这是小号内空气柱________产生的声音;小男孩吹奏时用手按下不同按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开幕式现场附近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从________处控制噪声。
2.《枫桥夜泊》中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的意思是:姑苏城外那寂寞清净的寒山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客船上的人能够听到的“钟声”,是因为“钟声”通过________(选填“空气”或者“水”)传播而来;能判断出听到的声音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判断的。
3.如图是示波器上两种声音的波形图,由图可知:两种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
(均选填“相同”或“不同”)4.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我省许多城市的广场舞扰民现象非常严重,如图所示,在某广场的一个监测仪上看到显示的数字,请你替它补上单位:54.4。
利用噪声监测仪(选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
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收信号,这种方法是在处控制噪声。
5.一汽车以20m/s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4 s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当司机听到回声时(声音的速度为340m/s):(1)汽车行驶的路程?(2)声音传播的距离?(3)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质;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它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体内小石,这些都表明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声能。
声音既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听诊器)。
5、重点实验:证明振动发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的实验必须用到转化法(或称为放大法)即将微小物体与声源接触(如泡沫小球悬挂在音叉旁边;鼓皮上放小纸屑);证明声音具有能量的实验必须使小物体如烛焰离开声源才能说明是由于声音的能量使烛焰跳动的。
6、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是响度、音调、音色,人们通常将它们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8、声源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Hz。
例如:某人的心跳的频率是1.2Hz,其意义是:某人的心脏每秒跳动1.2次9、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振幅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试验中如果增大敲击乐器的力度,则可以增大振幅从而增大响度。
10、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除此之外,影响响度的另两个次要因素是声音的分散程度和传声介质的性能。
11、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12、弦乐器(弦振动)弦越短、越细、越紧其音调越高(即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是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管乐器(空气柱振动)中的空气柱越短越细其音调越高(即影响管乐器音调的因素是空气柱的长短和粗细)。
13、即使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音色。
14、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形容词如震耳欲聋、引吭高歌、高(大)声喧哗、低声细语、窃窃私语形容的是声音的响度大小;声音尖细、脆如银铃、女高音,男低音等形容的是音调的高低;悦耳动听、模仿电子琴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等形容的都是音色。
15、使用刻度尺研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关系时要控制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用力的大小;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要控制用力大小一样,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16、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在自来水管中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空气中传播的。
17、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18、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物体有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是无规律的。
19、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0、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
不同级别的声音对人们的影响不同。
为了保证人的正常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听力不受损伤,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2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1)在声源产生处控制(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2)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吸声和消声)(3)在人耳处减弱澡声(戴护耳器,如耳罩、耳塞、头盔等),其中最有效的是在声源产生处控制。
22、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是不同的,除隔声材料外,物理学还利用“以声消声”的方法来控制噪声,这种技术叫“有源消声技术”。
以声消声是利用两个声波的疏部和密部相互抵消进行的。
好的吸声材料其表面粗糙,内部蓬松多孔。
23、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Hz至20000Hz之间,把它叫做可听声。
24、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25、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超声波已广泛运用于探伤、定位、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造影等方面。
次声波具有可以传得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等特点。
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监测和控制次声波,以便有效地避免它的危害,并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和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26、超声波测速根据多普勒效应;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不能区分则回声加强原声。
回声测距的距离计算S=1/2vt。
【考点探究】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例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解析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有声音发出,则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题目中“余音未止”说明钟一直在发声.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其效果与余声不同,听觉延长只是主观臆测,空气只能传播钟声,而不能产生钟声.答案B.方法总结: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可继续存在并传播.考点二:声音的传播【例2】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B.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C.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解析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图1中听者的右耳会听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说明固体(细棉线、纸杯)能够传声,故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传声的能力比细棉线强,而不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故选项B错误;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不同的音色,能区分是谁发出的声音,故选项C 正确;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话筒方说出的声音无法通过线的振动传到听筒方,也就是说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故选项D正确.答案:B方法总结:同学们对“土电话”并不陌生,甚至很多同学曾制作过.试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是中考经常考查的内容,试题呈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将所要考查的知识融于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这也引导同学们要勤动手、善动脑.考点三:声音的特性【例3】星光大道》走出来的农民歌手阿宝,以其金属般的嗓音、极其罕见的高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位专家在评价阿宝的演唱时说:“你的歌曲唱得很有味道,能唱到两个highC,比世界着名的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还高出整整八度.”其中“金属般”和“两个highC”描述的是声音的和.解析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音色和响度,演员在演唱时声音通过话筒传到机器放大后播放,这其中改变的是响度,而保持原有的音调和音色不变.阿宝金属般的、极具穿透力的声音,描述的是与众不同的音色,而“两个highC”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答案:音色、音调.方法总结:有关响度、音调和音色在中考中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区别: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是由声源振幅决定;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音色是由物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也就是决定于自身.考点四:有关声速的计算【例4】我们看到闪电之后5s,听到了雷声,请问发生雷电的区域大约离我们有多远?解析一次雷电过程中,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但是由于闪电是以光的速度传播的,非常快,而雷声是以声音的速度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相对于光的速度很慢很慢.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光从有限的距离传过来到达我们的眼睛不需要时间,所以我们就认为看到闪电之后声音才开始传播过来(实际上是同时传播的,只不过在我们看到闪电的时候,声音传播的路程可以忽略).这5s是声音从雷电发生区域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所用的时间.答案发生雷电的区域大约离我们的距离为s=vt=340m/s×5s=1700m.方法总结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涉及到回声的话,要考虑声音所走过的路程是实际距离的两倍.比如利用声呐探测水中鱼群的位置,声音从发出到回传被接收到,实际走过的路程是距离的两倍.考点五:声的利用【例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广泛的应用.在下列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艇上的声呐系统解析验钞机是利用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制成的;微波炉应用的是电磁波中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剧烈运动,振动中,分子与分子互相摩擦,产生很多内能使温度升高从而快速将食物煮熟的原理制成的;电视遥控器应用的是红外线使被照射物体发热的原理制成的;声呐应用的是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制成的,利用它发出的超声波碰到水下物体反射形成的回波来发现潜艇、鱼群等水下目标,还可以测位置.答案D.方法总结这道题要求同学们对多方面的科技知识有所了解,作为考试,一般同学能够凭借记忆作出正确答案,但是作为平常学习,除了要搞清所有基本知识点,还要认真阅读、理解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及章后的“信息库”.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学会关注科学、技术、社会,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以声消声、光污染、喷雾治伤、人工降雨、火箭、卫星等,平时学习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考点一、【经典考题】1.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A.将周围物体砸开B.利用声传递能量C.利用声传递信息D.消除寂寞2.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波是一种电磁波,但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很远D.超声波能用粉碎结石是因为超声波具有能量3.“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又打扰我们的休息,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B.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C.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D.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4.“神十”上天,女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进行讲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王亚平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王亚平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C.在“天宫一号”里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0×108米/秒D.王亚平讲课声音很大是因为她的声音频率很高5.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D.敲鼓时,听到鼓声,鼓面不振动6.下列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空气中超声波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利用超声波可以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模拟预测】1.在亚丁湾海域,我国海军护航编队使用“金嗓子”(又名“声波炮”)震慑海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