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知识点以及重难点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
【知识梳理】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称为介
质;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4、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它能使物体振动,能粉碎体内小石,这些都表明声具
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声能。声音既能传递能量也能传递信息(听诊器)。
5、重点实验:证明振动发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出的)的实验必须用到转化法(或称为放
大法)即将微小物体与声源接触(如泡沫小球悬挂在音叉旁边;鼓皮上放小纸屑);证明声音具有能量的实验必须使小物体如烛焰离开声源才能说明是由于声音的能量使烛焰跳动的。
6、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是响度、音调、音色,人们通常将它们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声源振动频率越大,声音的音
调越高。
8、声源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为赫,符号为
Hz。例如:某人的心跳的频率是1.2Hz,其意义是:某人的心脏每秒跳动1.2次
9、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振幅指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试验中如果增大敲击乐器的力度,则可以增大振幅从而增大响度。
10、人们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不仅跟振幅有关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除此之外,影响响度的另两个次要因素是声音的分散程度和传声介质的性能。
11、音调高的声音其响度不一定大,同理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也不一定高。
12、弦乐器(弦振动)弦越短、越细、越紧其音调越高(即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是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管乐器(空气柱振动)中的空气柱越短越细其音调越高(即影响管乐器音调的因素是空气柱的长短和粗细)。
13、即使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分辨出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靠的是音色。
14、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用形容词如震耳欲聋、引吭高歌、高(大)声喧哗、低声细语、窃窃
私语形容的是声音的响度大小;声音尖细、脆如银铃、女高音,男低音等形容的是音调的高低;悦耳动听、模仿电子琴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等形容的都是音色。
15、使用刻度尺研究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关系时要控制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改变
用力的大小;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时要控制用力大小一样,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16、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在固体
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在一个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是在自来水管中传播的,最后一次是在空气中传播的。
17、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18、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是指物体有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其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是指
无规则振动而产生的声音,波形是无规律的。
19、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或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
声音”都属于噪声。
20、人们用分贝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人耳刚刚能听到的声音为0dB。不同级别的声音对
人们的影响不同。为了保证人的正常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了保证听力不受损伤,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2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1)在声源产生处控制(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
(2)在传播过程中(隔声、吸声和消声)(3)在人耳处减弱澡声(戴护耳器,如耳罩、耳塞、头盔等),其中最有效的是在声源产生处控制。
22、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是不同的,除隔声材料外,物理学还利用“以声消声”的方法来控制
噪声,这种技术叫“有源消声技术”。以声消声是利用两个声波的疏部和密部相互抵消进行的。好的吸声材料其表面粗糙,内部蓬松多孔。
23、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Hz至20000Hz之间,把它叫做可听声。
24、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25、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超声波已广泛运用于探
伤、定位、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造影等方面。次声波具有可以传得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且无孔不入等特点。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监测和控制次声波,以便有效地避免它的危害,并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和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26、超声波测速根据多普勒效应;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不能
区分则回声加强原声。回声测距的距离计算S=1/2vt。
【考点探究】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
【例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解析根据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有声音发出,则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题目中“余音未止”说明钟一直在发声.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其效果与余声不同,听觉延长只是主观臆测,空气只能传播钟声,而不能产生钟声.
答案B.
方法总结: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可继续存在并传播.
考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2】如图1所示,两个中学生用细棉线连接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对该
实验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用“土电话”通话,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B.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
C.听到声音就能分辨出是谁,是根据音色不同
D.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
解析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图1中听者的右耳会听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说明固体(细棉线、纸杯)能够传声,故选项A的说法是正确的;用金属丝代替棉线听到的声音就大些,是因为金属传声的能力比细棉线强,而不是因为金属丝振动得快,故选项B错误;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不同的音色,能区分是谁发出的声音,故选项C 正确;实验时若不张紧棉线,话筒方说出的声音无法通过线的振动传到听筒方,也就是说对方就听不到由“土电话”传来的声音,故选项D正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