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 直方图》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1教案2.docx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1教案2.docx

10.2直方图(1)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

2、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儿个重要步骤。

3、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

【教学重点】:数据整理的几个重要步骤.【教学难点】:对数据的分组及频数分布表的制作.【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引入新课问题:我们己经学习了用哪些方法來描述数据?各方法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I'可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屮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请同学们看P163收集的63个数据。

选择身高在哪个范圉的学生参加呢?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

2.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①讣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

最大值-最小值二172-149二23 (cm)这说明身高的范圉是23cm0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

例如:第一组从149S152,这时组距=152-149=3,则组距离就是3。

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最大值-最小值组距如.最大值_最小值=172 _ 149二23 = 7 2* M _ 3 3 3,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

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100个数以内分为5sl2组较为恰当。

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

M3a记■(学生人謝T152CK155正- 6]55<K15S££T121584KI6I££fiF19EE10£F8167^X1704T9■所以身高在155<x<158, 158<x<161, 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共有12+19+10二41 (人),应次可以从身高在155°° 164cm (不含164cm)的学生中选队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是学生在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统计图的一种。

直方图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让学生对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有更直观的认识。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绘制直方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频率分布的理解、组距的确定、数据的整理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直方图的原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

2.难点:对频率分布的理解,组距的确定,数据的整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直方图的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方图模板、数据资料。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如调查某校七年级某班学生的身高分布情况,让学生观察直方图,总结身高分布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及绘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频率分布、组距等概念。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利用直方图模板绘制直方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绘制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说课稿:10.2《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说课稿:10.2《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配套说课稿:10.2 《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以及理解直方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能够利用直方图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直方图的绘制原理,能够灵活运用直方图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表示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讲解直方图的概念:讲解直方图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直方图是一种用来表示数据分布情况的图形。

3.示范绘制直方图:通过示例,讲解如何根据数据绘制直方图,让学生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4.学生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直方图,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训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3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2《直方图》是学生在学习了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背景,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对条形图、折线图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直方图作为一种新的统计图形式,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方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能够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形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和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形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直方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直方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例数据、直方图绘制工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合作小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调查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引入直方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调查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然后利用直方图绘制工具,生成直方图。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直方图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根据数据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绘制不同统计图,包括条形图、折线图和直方图。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含反思10.2 直方图 1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配套教案设计含反思10.2 直方图 1

10.2直方图1.了解频数分布表及相关的概念;2.根据实际问题,会选择合适组距对数据进行等距分组,用表格整理数据表示频数分布;3.会画简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等距分组),并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解释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158158160168159159151158159168158154158154169 158158159167170153160160159159160149163163162172 161153156162162163157162162161157157164155156165 166156154166164165156157153165159157155164156166 要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我们应该怎样整理数据?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认识直方图【类型一】组数、组距、频数和频率七年级五班20名女生的身高如下(单位:cm):153156152158156160163145152153162153165150157 153158157158158(1)身高140~149150~159160~169频数频率(2)上表把身高分成________组,组距是________;(3)身高在________范围最多.解析:(1)共有20个数据,要求填写各个身高范围的频数,就是指每个身高范围内包含的数据个数,一般采取“划记”法进行整理.身高在140~149的频数为1,频率为0.05;身高在150~159的频数为15,频率为0.75;身高在160~169的频数为4,频率为0.20;(2)分成了3组,组距为10;(3)身高在150~159的人数最多.方法总结:弄清频数、频率、组距和组数的概念.【类型二】根据直方图获取需要的信息某校统计七年级学生每分钟心跳次数如图所示,根据频数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问题:(1)总共统计了多少名学生的心跳情况?(2)哪个次数段的学生人数最多?占多大百分比(精确到0.1%)?(3)如果每半分钟心跳在30次~39次属正常范围,那么心跳次数属于正常范围的学生占多大百分比(精确到0.1%)?解析:(1)由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每个小长方形的高就表示该组的频数,所以总频数就是所有小长方形的高之和;(2)由直方图可知,第3个小长方形最高,对应的次数段为30次~33次,求其占的百分比即可;(3)正常心跳范围(30次~39次)的学生总数就是第三、四、五小组的频数之和,其占的百分比就是用第三、四、五小组学生人数之和除以统计的学生总数.解:(1)总共统计学生人数为2+4+7+5+3+1+2+2+1=27(人);(2)在30次~33次这个范围内的学生人数最多,共7人,所占百分比为727×100%≈25.9%;(3)如果每半分钟心跳在30次~39次这个范围内属于正常范围,那么心跳属于正常范围的学生占的百分比是7+5+327×100%≈55.6%.方法总结:明确直方图的意义,弄清频数、组距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 频数分布直方图与其他统计图的综合应用为增加环保意识,某社区计划开展一次“减碳环保,减少用车时间”的宣传活动,对部分家庭五月份的平均每天用车时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并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抽样调查了多少个家庭?(2)将图①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3)求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4)若该社区有车家庭有1600个,请你估计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多少个家庭.解析:(1)根据用车时间在1.5小时到2小时的30个家庭,在扇形统计图中对应的圆心角是54°可求出样本容量;(2)算出各个时间段的家庭人数后可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先算出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家庭数所占百分比,再求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4)用样本估计总体.解:(1)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知用车时间在1.5小时~2小时的家庭数为30个,由扇形统计图知其圆心角为54°,所以30÷54360=200(个),即本次调查了200个家庭;(2)由扇形统计图知用车时间在0.5小时~1小时的家庭数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08°,所以用车时间在0.5小时~1小时的家庭数为200×108360=60(个).所以用车时间在2小时~2.5小时的家庭数为200-90-30-60=20(个). 补全后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3)因为用车时间在1小时~1.5小时的家庭数为90个,所以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为90200×360°=162°.即用车时间在1~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162°;(4)90+60200×1600=1200(个).即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1200个家庭.方法总结:本题层次较多,结构复杂,包含的信息量大,且互相交错,所以弄懂每组信息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实际应用随着车辆的增加,交通违规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交警对某雷达测速区监测到的一数据段 30~40 40~50 50~60 60~7070~80 总计 频数 10 36 20 200 频率0.050.390.101(注:30~40为时速大于30千米而小于40千米,其他类同.) (1)请你把表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如果汽车时速不低于60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多少辆? 解析:(1)在40~50段,频数为36,频率=频数÷总数=36÷200=0.18,根据各段的频率之和等于1,求得60~70段的频率为1-0.05-0.18-0.39-0.10=0.28,在50~60段内的频数=频率×总数=0.39×200=78.根据各频数之和等于200,可求60~70段内的频数;(2)根据(1)中计算的结果,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不低于60千米即大于或等于60千米.解:(1)第二列0.18,第三列78,第四列56,0.28;(2)如图所示;(3)如果汽车时速不低于60千米即为违章,则违章车辆共有76辆.方法总结:(1)频数分布表中各组频数的和等于数据的总数;(2)各小组的频率之和等于1;(3)用样本估计总体是重要的统计思想.三、板书设计1.频数分布直方图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方法:(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复习旧知、新授学习,还是巩固训练都设置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感受到直方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魅力和现实意义,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由于本课教学过程中,使用统计图表的地方较多,因此,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的直观、形象作用,制成动画播放,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0
4.知识巩固: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直方图分析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以及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8.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以学生们的日常活动为切入点,提出一个与数据相关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直观地展示这些数据。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并指出直方图作为一种新的统计工具,能够更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
讲授新知后,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四人。我会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份数据表格,表格中包含了不同组别的数据。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根据数据表格,选择合适的数据范围和组距,将数据分组。
2.计算每组的频数和频率,并记录在表格中。
3.根据频数和频率,绘新课之后,我会正式介绍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我会详细讲解直方图的构成要素,如横轴、纵轴、矩形条等,并解释每个元素的含义。接着,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直方图的绘制步骤,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一组数据转化为直方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强调直方图在数据分析中的优势,如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形态、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2直方图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10.2直方图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上信中学陈道锋10.2直方图数字目际【知识与技能】1. 了解频数及频数分布的概念.2. 能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组距进行分组,会列频数分布表.3. 会画简单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致频数折线图,并利用它获取相关信息,用以估计总体相关情况,即所有数据的分布情况.【过程与方法】由问题引入,通过问题的解决了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频数分布直方图.【情感态度】增强对统计的兴趣,养成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难点】组距和组数的确定及对频数分布的意义的理解.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下列数据是截止到2002年费尔兹奖得主获奖时的年龄:2939353339283335313137323836313932383734293438323536332932353637393840383739383433403636取组距为3,列出频数分布表,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这个问题中,最大值是________ ,最小值是 ______ ,取组距为3,可分成的组数为组.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已画出一部分,请补全)151031 34 37 40 4T<r ^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独立作业,然后交流成果.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1.怎样确定组距、组数?什么叫频数?什么叫频率?2•每组为什么只包括最小值,而不包括最大值?3.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什么?【归纳结论】(1)组距的确定没有统一规定,应结合具体问题恰当选取, 过小则组数太多,过大则组数太少,都不适宜.一般来说,选取的组距将数据分成5~9组比较合适.如果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49,取组距为3 则最大值_最小值一172一149 _ y 2_声刀'" 组距—3 一 / 3,匚分成7 + 1 =8(组).如果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50,取组距最大值-最小值_172 - 15° _丄J J组距 3 3,•分成7 + 1 =8(组).如果最犬值是172,聂小值是151,取组距为3,则最大詹議小值二咛—7,应分成7 + 1 =8(组).如果最大值是172,谟小值是152,取组乘为3 则最大值_取小值172 -1'2 § 2-庐刀亠」组距 3 3分成6十1二7(组).(3) 频数:落在各组内数据的个数叫频数.(4) 频率二频数/数据总数.2. 分组时,规定每组只包括最小值,不包括最大值,这是为了避免边界争端,最大值_最小值这也是如果匪二7时应分成8组,而不能分成7组的原因.3.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 填空:(1) 某班50名学生在适应性考试中,分数在90=00的百分比为0.1,则该班在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有___________ 人.(2) 某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是31,某同学把它分成8组,已知组距是整数,则组距是_________ .已知数据25, 21, 23, 27, 29, 24, 25.如果取组距为3,那么应分成组.(3) 已知在一个样本中,50个数据分别落在5个组内,第一、二、三、四、五组数据的个数分别是2, 8, 15, x,5,则x二 _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了解七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老师对七年级(1)班50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以试数据为样本,绘制出部分频数分布表和部分频数分布直方图.如下表:请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1) 表中的a= _______ ;(2) 请把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3) 若七年级学生一分钟跳绳次数(x)达标要求是:x<120为不合格;120WxV140为合格;140WxV160为良:xM160为优.根据以上信息,请你给学校或七年级同学提_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了解中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某中同年龄的50名男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厘米):175 168 170 176 167 181 162 173171 177 179 172 165 157 172 1731661771691116016166177175174173174171171158170165175165174169163166166174172166172167172161173167 165(1) 列频数分布表:(2)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3) 画频数折线图4. 某服装厂要生产5万件初中生校服投放市场,随机抽查60名学生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单位:cm):167154159166169159156166162158159156166160164160157156157161158158153158164158164158153157162162159154165166157151146151158160165158163163162161154165162162159157159149164168159153请你用你所学的知识帮助厂长设计一个具体的生产计划.【教学说明】题1、2可让学生自由答题,题3教师可和学生探讨后分出组数、组距,然E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折线图.老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点拨,题4难度较大,教师可单独讲解,并说明在制订生产方案时只需列出频数分布表即可,至于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可不画出.【答案】1. (1) 5 (2) 4 (3) 3 (4) 202. (1) 16 (2)略(3)同学们应加强身体锻炼.3. 略.4. 上面数据中,最大值是169,最小值是146,它们的差是169-146=23 (cm),73 9取组距为3cnb则-=7-,将数据分成8组,列频数分布表如下:3 3频数分布表频数频数生产计划方案如下:将校服按从小到大分成8个型号.1号:146~149: 2号:149=52; 3 号:152=55; 4 号:155=58; 5 号:158*161; 6 号:16广164; 7号:164^167; 8 号:167=70.生产1 号服装:0. 017X50000=850 (件);生产2 号服装:0. 050X50000=2500 (件);生产3 号服装:0.100X50000=5000 (件);生产4 号服装:0.133X50000=6650 (件):生产5 号服装:0. 300X50000=15000(件):生产6号服装:0.183X50000=9150 (件);生产7号服装:0. 167X50000=8350 (件);生产8 号服装:0. 050X50000=2500 (件).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1)计算最大值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列频数分布表;(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2. 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直方图的各长方形通常是连续排列中间没有空隙,长方形的宽表示各组距,高表示频数,它反映的是数据的分布情况:条形图一般不连续排列,中间一般有间隙,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宽没有什么特殊的意爻,只表示数据的一种类别.3. 频数折线图的各点的位置:起点是向前多取一个组距,在横轴上取这个组距的中点即可,中间各点取各小长方形顶部宽的中点(组中值),末点是向后多取一个组距,在横轴上取这一个组距的中点即可.1. 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0.2”中选取.2.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践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注重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10.2 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设计 10.2 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10.2 第2课时《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引出直方图,并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直方图表示数据,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本知识,对于如何绘制和解读这两种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直方图的了解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概念,了解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直方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难点:如何绘制直方图,如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直方图的相关教学素材。

3.分组学习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数学图形来表示这些数据,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直方图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作用。

同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直方图来表示数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尝试绘制直方图。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绘制经验,总结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直方图的绘制要点。

5.拓展(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方图来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0.2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0.2第2课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10.2 第2课时《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以及能够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学生在学习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础上,学习直方图,是对数据可视化的一种深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的基本知识,对于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尤其是通过图形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条形图、折线图向直方图的过渡,让学生理解直方图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概念,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学会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方图的概念,绘制直方图的方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直方图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直方图的绘制过程,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条形图、折线图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从而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直方图的定义,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绘制直方图的心得,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强调直方图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10.2 直方图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  10.2 直方图教案

10.2直方图这节主要研究频数直方图,直方图是本学段学生学习的一种新的统计图,用直方图可以直观展示数据的分布状态,用于对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因此直方图的绘制是否合理、准确,直接对数据分析造成影响。

1.理解频数的概念.2.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并会画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能根据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绘制频数分布折线图.重点: 1.学会确定数据的组数与组距,•进而列出频数分布表并能画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2.对学生整理、表示、处理数据能力的进一步培养.难点:通过探讨学习,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抽样调查收集数据时应注意的问题:样本应具备代表性和广泛性;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据统计中的新概念──频数,同时也将认识另一种常用来描述数据的统计图──直方图,大家准备好了吗?师:小华调查了八(3)班50位同学所喜欢的A、B、C、D•四种品牌运动鞋的人数,结果如下:C CD B D C A A A DC C B B C A A B C CD D D B B C C C D AB BCD D D B B A AC CD A B B A C D D你能很快判断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吗?生:不能,这些数据没有经过统计、整理,一眼很难看出该班同学最喜欢哪种品牌的运动鞋.师:你认为小华的数据表示方式好不好?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生:不好,必须把表中的A、B、C、D分别数出来,并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师:正是如此,我们需要整理出A、B、C、D出现的次数,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那它们的频数分别是多少呢?生:A的频数是10,B的频数是12,C的频数是15,D的频数是13.答:该班同学最喜欢C种品牌的运动鞋).师:认识了频数之后,我们接下来学习另一种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推进新课一、出示问题,探索新知师:出示课本问题4,我们如何选择才能使参赛的选手身高比较整齐呢?生:需要知道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才行.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介绍的方法,探索出具体方法,然后展示你的成果,遇到问题可以小组交流.(学生展开自学、交流,体会组距和组数的确定以及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教师参与其中,并做好巡视指导.)二、学生活动,探讨交流,成果展示绘制连续型统计量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是:(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也称极差),确定统计量的范围.本题最大值是172,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23•,•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cm.(2)决定组距和组数.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应越多.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按照数据的多少分成5~12组,在实际分组时,往往要有一个尝试的过程,最后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组数.本题按等距处理,从最小值开始,以3cm为组距,可分为8组.(组数和组距没有固定的标准,要凭借经验和具体问题来决定.)(3)确定分点.师生共同作图,并得出结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直方图)的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直方图。

2.了解直方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3.初步会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散布情形。

4.能从直方图中获取有关停歇,并能正确回答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一、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体会数据,体会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

明白得直方图的特点。

2.让学生捕捉生活中数据信息,能从直方图中获取有关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二、重点:初步会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

三、难点:明白得直方图特点,依照直方图提供的信息,做出合理的判定,并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观点。

四、学法:观点、看图表,讨论、分析、归纳、练习五、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 同窗们,在前面两节课咱们学习了哪三种统计图?答: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

除已学过的这三种统计图外,是不是还有其他统计图?本节课咱们将学习《直方图》。

二、自主学习:读一读:书P163问题4.并完成以下任务:1)设计统计表,并填写有关数据。

2)把学生的身高按范围分成8组,两组的两头点的差都是23。

3)什么叫组数、组距和频数散布表?书164,表10—44)说说表中各组频数的含义。

看一看:书P165,图10.2-2.如何用直方图来描述数据?答:①成立直角坐标系、横轴为学生身高,标出了每一组的两个端点;纵轴为频数,每一个长方形的高表示对应组的频数。

②直方图中各长方形之间没有间隙。

3、质疑解惑:比较条形图、扇形图、折线图、直方图,说出特点?答:条形图特点:(1)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

(2)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不同。

扇形图特点:(1)能够显示部份在整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2)易于显示每组相对整体的大小。

折线图特点:能够显示数据的转变趋势直方图特点:(1)能够显示各组频数散布的情形。

(2)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不同。

4、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成?(1)会设计《频数散布表》依如实际问题,适本地分组,会求组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2《直方图(2)》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2《直方图(2)》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2《直方图(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直方图(2)》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一部分,主要内容是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绘制直方图的方法,并能运用直方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图、折线图等基本图表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图表绘制和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直方图的绘制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加深对直方图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方图的绘制方法,能运用直方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以及如何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直方图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

2.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直方图的绘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绘制直方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直方图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动画、练习等。

2.教学素材:收集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直方图解决。

3.直方图绘制软件:准备直方图绘制软件,方便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调查学校七年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图表表示这些数据。

通过分析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的局限性,引出直方图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直方图进行分析。

如:某地区居民的年龄分布情况、某商品的质量分布情况等。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方图的概念,并学会绘制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数学下册10.2直方图教案

人教版七年数学下册10.2直方图教案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采用了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力求让学生掌握直方图的制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从学生的讨论和实验操作成果来看,大部分同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然而,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举例解释:在处理分组间隔的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数据尝试不同的分组间隔,比较直方图的变化,从而理解分组间隔对直方图的影响。在绘制直方图的细节处理上,教师应强调矩形高度与频数的关系,并通过示例展示如何避免常见错误。对于数据分析的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直方图来分析数据,如比较两组数据分布的差异,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直方图的概念:直方图是一种用矩形面积表示各小组频数的统计图,学生需要掌握其定义和基本特征。
-制作直方图的步骤:包括确定数据范围、分组、计算频数、绘制直方图等,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技能。
-数据分析: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分布的特点,如集中趋势、离散程度等。
举例解释:例如,在讲解直方图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数据示例,让学生观察直方图的构成,明确各部分含义。在制作直方图的步骤中,教师应详细讲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动手实践。
2.教学难点
-确定合适的分组间隔:分组间隔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直方图的准确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组间隔。
-绘制直方图时的细节处理:如何将频数转换为矩形的高度,以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确绘制直方图。
-数据分析的应用:学生需要能够通过直方图,对数据分布的特点进行准确描述,并能够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2 直方图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2 直方图

10.2 直方图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描述数据的另一种统计图——直方图.2.通过事例掌握用直方图的几个重要步骤,理解组距、频数、频数分布的意义,能绘制频数分布图.【过程与方法】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的能力以及用数据说话的习惯.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教学难点】如何确定组数和组距.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145~P149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七年级五班20名女生的身高如下(单位:cm):153156152158156160163145152153162153165150157 153158157158158(1)请你在表中填出身高在以下各个范围的频数、频率;(2)(3)身高在________范围最多.解:(1)填表如下:(2)3102.某同学统计了家中10月份的长途电话清单,并按通话时间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平时分布直方图(每组数据含左端点值,不含右端点值).(1)该同学家这个月一共打了多少次长途电话?(2)通话时间不足10分钟的有多少次?(3)哪个时间范围内的通话次数最多?哪个时间范围内的通话次数最少?解:(1)25+18+8+10+16=77,即该同学家这个月一共打了77次长途电话.(2)通话时间不足10分钟的有25+18=43(次).(3)1~5分钟范围内的通话次数最多,10~15分钟范围内的通话次数最少.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对数据进行整理【例1】(教材P145问题)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为此收集到了这63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如下:【互动探索】(引导学生思考)为了使选取的参赛选手身高比较整齐,需要知道数据的分布情况: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多,哪个范围内的学生少,因此得对这些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整理.【解答】略(二)对数据分组整理的步骤 ①计算最大与最小值的差.最大值-最小值=172-149=23(cm),这说明身高的变化范围是23 cm.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个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称为组距.例如:第一组从149~152,这时152-149=3,则组距就是3.那么将所有数据分为多少组可以用公式: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组数.如:最大值-最小值组距=172-1493=233=723,则可将这组数据分为8组.注意:组距和组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根据具体问题来决定,分组数的多少原则上按照:100个数据以内分为5~12组较为恰当.③列频数分布表.(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频数)在各个小组的分布状况用表格表示出来就是频数分布表.如:对上述数据列频数分布就得到频数分布表.【教师点拨】划记也可以写成频数累计.你能不能用更直观形象的方法来表示频数分布的情况呢? 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所以身高在155≤x<158,158≤x<161,161≤x<164三个组的人数最多,共有12+19+10=41(人),因此可以从身高在155~164 cm(不含164 cm)的学生中选队员.以上四个步骤也对这63个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这样的整理,选出了比较合适的队员.(三)频数折线图方法:(1)取直方图上每一个长方形上边的中点;(2)在横轴上直方图的左右取两个频数为0的点,它们分别与直方图左右相距半个组距;(3)将所取的这些点用线段依次连结起来.【例2】幻灯片出示教材P148例题.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某中学为了了解学生每周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在本校随机抽取了若干名学生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绘制了以下不完整的统计图表,请根据图表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表中的a=______,b=______;(2)请将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全;(3)若该校共有1200名学生,试估计全校每周在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至少有4小时的学生约为多少名.解:(1)60.2(2)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3)估计全校每周在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至少有4小时的学生约为1200×(0.15+0.2+0.3)=780(名).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为增加环保意识,某社区计划开展一次“减碳环保,减少用车时间”的宣传活动,对部分家庭五月份的平均每天用车时间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并根据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本次抽样调查了多少个家庭?(2)将图1中的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3)求用车时间在1~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4)若该社区有车家庭有1600个,请你估计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多少个家庭.图1图2【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1)根据用车时间在1.5小时到2小时的30个家庭在扇形统计图中对应的圆心角是54°可求出样本容量;(2)算出各个时间段的家庭人数后可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3)先算出用车时间在1~1.5小时家庭数所占百分比,再求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4)用样本估计总体.【解答】(1)由频数分布直方图可知用车时间在1.5~2小时的家庭数为30个,由扇形统计图知其圆心角为54°,所以30÷54360=200(个),即本次调查了200个家庭.(2)由扇形统计图知用车时间在0.5~1小时的家庭数所对应的圆心角为108°, 所以用车时间在0.5~1小时的家庭数为200×108360=60(个).所以用车时间在2~2.5小时的家庭数为200-90-30-60=20(个). 补全后的频数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3)因为用车时间在1~1.5小时的家庭数为90个,所以其对应的扇形圆心角为90200×360°=162°.即用车时间在1~1.5小时的部分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162°. (4)90+60200×1600=1200(个).即该社区用车时间不超过1.5小时的约有1200个家庭.【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层次较多,结构复杂,包含的信息量大,且互相交错,所以弄懂每组信息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方法⎩⎪⎨⎪⎧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步直方图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10.2直方图(1)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数学

10.2直方图(1)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数学

10.2 直方图(1) 教学设计:2022-2023 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直方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 了解直方图的基本概念; - 掌握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 分析直方图中的数据信息,比较不同数据集之间的差异。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PowerPoint 或教学投影仪2. 教材准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直方图相关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导入导出 (5 分钟)•引入直方图的概念:简要介绍直方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直方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思考: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是什么?直方图的纵轴表示了什么?2. 理论讲解 (10 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绘制直方图的示意图,讲解直方图的基本构成要素:横轴、纵轴、数据间隔等。

•解释纵轴所表示的是频数或频率,即某个数据区间内的元素数量。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将一组数据绘制成直方图,并解释绘制过程。

3. 练习与讨论 (15 分钟)•让学生在纸上绘制给定数据集的直方图,并请几名学生上前讲解自己的绘制方法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直方图之间的特点和区别,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4. 巩固练习 (15 分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和讨论答案。

•整理并讲解重点难点题目的解答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拓展延伸 (10 分钟)•提出一个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尝试将相关数据绘制成直方图,用直方图来解答问题。

6. 总结与反思 (5 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直方图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

四、教学反馈本节课的教学反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 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的绘图过程,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讲解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可以让他们互相纠正和补充知识点。

初中数学_10.2直方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10.2直方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组距、组数等统计概念,能够利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数学思考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体会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特点,感受统计图的作用.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具体问题独立地利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的能力以及用数据说话的习惯.重点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制作.难点如何确定组数和组距.板书设计10.2直方图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172-149=232.决定组距和组数组距: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组数=(最大值-最小值)÷组距=7(8组),=11(12组)=5(6组)3.列频数分布表频数:每个小组内数据的个数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4.画频数分布直方图教学流程环节设计教与学(以教导学,以学为主)随记导入:新科讲解:据分布情况。

教师:问这些数据的变化的范围是多少?学生:回答(知道这组数据的变动的范围有多大。

)教师:引入一、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172-149=23(厘米)二.决定组距和组距那么,为分组我们需要确定每组的范围,需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组距: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那么应确定组距多大呢?学生:讨论决定。

组距:2、3或4教师:各分几组呢?问怎样计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演示=组数学生:计算组数教师:=7(8组),=11(12组)=5(6组)问为什么不分7组、11组或5组而分成8组、12组或6组。

教师帮助分析强调。

教师:现在需要确定每组的范围。

怎样分组呢?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需要探究找出新的方法学生要明确为什么分组,分组的目的小结练习反馈小长方形面积=组距×教师:问小长方形的高为什么表示频数?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学生:学生分几个组分别完成组距为2、3、4的频数分布图。

教师:播放组距为2、3、4的频数分布图课件来对照答案。

教师问:等距频数分布直方图高可否表示频数?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在等距分组时,因为各小长方形的面积(频数)与高的比是常数(组距)即频数与高成正比例,在画等距分布直方时,为了画图与看图方便,通常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10.2《直方图》第1课时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教案 10.2《直方图》第1课时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2《直方图》第1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10.2节《直方图》是统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直方图的定义、性质和绘制方法,通过直方图能更好地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直方图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统计学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

但对于直方图的概念和绘制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直方图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直方图的定义和性质,能读懂直方图所表达的信息。

2.学会绘制直方图,掌握绘制直方图的基本方法。

3.能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定义、性质和绘制方法。

2.难点:直方图的绘制方法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方图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直方图,提高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据,用于导入和练习。

2.准备直方图的绘制工具,如尺子、铅笔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调查同学们的身高,引入直方图的概念。

展示一张身高的直方图,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直方图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讲解直方图的定义、性质和绘制方法。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直方图是如何表示数据的分布情况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直方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直方图的知识。

如根据直方图回答问题,或根据问题绘制直方图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直方图来判断数据的分布情况?如何选择合适的组距和组数?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直方图的意义和作用。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2《 直方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2《 直方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2《直方图》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0.2节《直方图》是统计学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方图的构成原理,掌握绘制直方图的基本步骤,并能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他们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但直方图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直观感受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直方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能运用直方图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方图的概念、性质和绘制方法。

2.难点:直方图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直方图的实际意义。

2.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共同探究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直方图,提高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方图模板、实物道具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引入直方图的概念。

展示一张身高分布的直方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直方图的定义、性质和绘制步骤。

通过PPT展示直方图的绘制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直方图的构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组数据,根据所学方法绘制直方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直方图有哪些特点?如何通过直方图分析数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2023年直方图教学反思

2023年直方图教学反思

2023年直方图教学反思2023年直方图教学反思1本节课我讲的是第十章,10.2直方图第一节。

本节课是统计学中的一些知识。

本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

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组距、等距分组的概念,组数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我都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讲解,使其他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计算组数的时候,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总结了“只进不舍”的分组原则。

在这个地方如果再加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就更好了。

在确定分点这一步,我设计了追问环节,即能不能两个端点都加上“=”,引起学生的注意,总结了“不重不漏”的分组原则,使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在本节课后半部分设计练习时,因为列表比较麻烦,所以要求一个组完成一个表,但各个组完成的速度不同,所以我只选择了完成速度较快的两个组进行展示,其他组并未展示,这个环节设计有所欠缺。

虽然其他组并未完成,但也应该就他们完成的部分进行展示或一起检查,此处应更好的处理。

作为一次汇报课,我的课还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多地方应该改进,在以后的课上我会更加努力,希望每次都有所进步。

2023年直方图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1.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概念。

2.学会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3.学会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频数分布直方图。

难点: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频数分布表:例:抽查20名学生每分脉搏跳动次数,获得如下数据(单位:次):81, 73, 77, 79, 80, 78, 85, 80, 68, 90,80, 89, 82, 81,84, 72, 83, 77, 79, 75.2.在得到了数据的频数分布表的基础上,我们还常常需要用统计图把它直观地表示出来。

用来表示频数分布的基本统计图叫做频数分布直方图,简称直方图.下面我们这节课主要来学习频数直方图的画法与怎样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知识新授:1.先看书本55页例1(5分钟)并回答下列问题:①组别的确定过程:(1)计算极差(2)确定组距、组数(3)设定组别(学生个别回答)②组中值的计算方法及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10.2 直方图》教
学反思
用直方图描述数据,课本上的内容虽简单但学生很难理
解它,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探究的方法教学,课后反思课堂,感觉教学设想基本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

如:“问题提出:为了参加全校各年级之间的广播体操比赛,七年级准备从63名同学中挑出身高相差不多的40名同学参加比赛,如果让你去选参赛队员,你将如何去选?”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

针对他们的问题一一解决。

在探究列频数分布表的步骤时,转向学生解答中的一些具体错误问题(也是易错点和难点),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再引导他们体会、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他们做操怎样?我们和他们比呢?。

”从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最后的练习题,根据图表说信息,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作用,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调查研究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

总之,本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行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可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多元化,在价值目标上不仅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获取数学基本思想,了解数学价值,教学中注意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