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合集下载

【精品】实验五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精品】实验五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

实验五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实验名称:缓冲溶液的配制和性质实验目的:1. 学习如何配制缓冲溶液;2. 研究缓冲溶液的性质和作用。

实验原理:缓冲溶液是一种能够稳定溶液酸碱度的溶液,通过加入一定比例的酸和碱,可以控制溶液的pH值。

通常,缓冲溶液会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的pH值。

实验材料:1. 硼酸(H3BO3);2. 硼氢化钠(NaBH4);3. 盐酸(HCl)和氢氧化钠(NaOH)。

实验步骤:1. 首先,准备一定量的硼酸(H3BO3),并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溶解。

2. 按照所需的pH值,逐步加入盐酸(HCl)或氢氧化钠(NaOH)来调整溶液的酸碱度,直至达到目标pH值。

3. 同样地,准备一定量的硼氢化钠(NaBH4),并加入一定量的水中,搅拌溶解。

4. 按照所需的pH值,逐步加入盐酸(HCl)或氢氧化钠(NaOH)来调整溶液的酸碱度,直至达到目标pH值。

5. 将配制好的缓冲溶液分别使用pH计进行测量,确认所得到的pH值与目标值相符。

6. 研究所配制的缓冲溶液的稳定性,观察其在酸碱条件下能否维持目标pH值。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通过逐步添加酸和碱来调整溶液的pH值,制备了两种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

测量所得的pH值与目标值相符,说明所配制的缓冲溶液可稳定维持所需的pH值。

通过观察所配制的缓冲溶液在酸碱条件下的行为,可以发现缓冲溶液具有一定的酸碱平衡能力。

在实验中,添加酸或碱后,溶液的pH值变化较小,这表明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界酸碱化作用,保持相对稳定的pH值。

结论:本实验通过配制缓冲溶液,并研究了缓冲溶液的性质和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所配制的缓冲溶液可以稳定维持所需的pH值,并具有一定的酸碱平衡能力。

缓冲溶液在化学和生物实验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控制和维持溶液的酸碱度。

实验5 单臂电桥法测量电阻

实验5 单臂电桥法测量电阻

实验五 单臂电桥法测量电阻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单臂电桥测电阻的原理。

2. 学习用箱式单臂电桥测中值电阻。

二、实验器材稳压电源、电阻箱一个、QJ23a 型箱式惠斯登电桥(直流单臂电桥)、待测电阻4只,导线等。

三、实验原理我们知道的用伏-安法测电阻、用万用表(欧姆表)测电阻都只是一种粗略测量电阻阻值的方法,其相对误差一般都在百分之几以上。

原因是在上述这些测量中电表本身的非理想化,给测量带来附加的误差。

为了减小这种由于电表非理想化所带来的测量误差,我们学习一种用惠斯登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

在这个电路中,只要想办法使电流表(检流计)两端电势相等,则通过电表的电流就可以为零。

这种情况就称为“电桥平衡”。

根据电桥平衡所需满足的关系,我们就可精确地测量电阻了。

其测量原理如下:图1是惠斯登电桥的原理图,图中由可调标准电阻R 1、R 2、R 0和被测电阻R x 组成一个四边形ABCD ,每一边称为电桥的一个臂。

通常称R 1、R 2为比例臂电阻,它们成为一个比例系数C ;R 0称为调节电阻,用来调节电桥平衡。

一般在对角线两端接上检流计G ,在另一对角线两端接电源E 。

电桥接通后,一般在桥路上有电流通过,则检流计G 的指针会发生偏转。

如果能适当调节R 1、R 2和R 0,使桥的B 、D 两端电势相等,则检流计上无电流通过,指针应指在零位,这时电桥达到平衡。

电桥平衡时,有0=g I ,则有:x I I I I ==201, 各桥臂电阻上的电压降之间有关系式:x x R I R I R I R I ==002211,将此两式相除,则有:其中,C 称为比例臂的倍率,实验中C 应取合适的倍率(一是取10的整数次幂,二是要保证测量结果至少有四位有效数字)。

由于在式中R 1、R 2和R 0是已知电阻,所以只要提高R 1、R 2和R 0的准确度,就可以提高待测电阻R x 的测量准确度。

四 、实验步骤(1)实验前认真读QJ23a 型直流电桥的使用说明书。

实验5循环结构

实验5循环结构

实验5循环结构理解课程内容、完成实验任务、写好实验报告实验五循环结构一、实验目的1.理解循环结构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ForNe某t、DoWhile----Loop结构的用法。

3.能够使用循环结构编写程序。

二、实验内容1.实验准备在练习文件夹中建立vb5-1、vb5-2、vb5-3、vb5-4、vb5-5、vb5-6、vb5-7、vb5-8文件夹。

2.DoWhile—Loop选择结构例1:给内部变量赋值(1)创建工程。

(2)建立用户界面,如右图所示。

(3)双击按钮控件,切换到代码设计窗口,添加程序代码如下:EndSub(4)调试运行程序。

(5)保存结果到练习文件夹中的vb5-1文件夹。

该程序通过在循环结构中添加K=K+1语句,使得K的值分别为2,3,4,,10。

(1)创建工程。

(2)建立用户界面,如上图所示。

(3)双击按钮控件,切换到代码设计窗口,添加程序代码如下:理解课程内容、完成实验任务、写好实验报告EndSub(4)调试运行程序。

(5)保存结果到练习文件夹中的vb5-2文件夹。

3.For—Ne某t选择结构程序代码如下:EndSub(4)调试运行程序。

(5)保存结果到练习文件夹中的vb5-3文件夹。

三、思考题1.设计一个程序,要求在窗体上显示20个100~200之间的随机整数。

保存结果到练习文件夹中的vb5-4文件夹。

2.设计一个程序,要求用对话框输入n值,在窗体上显示=1某2+2某3+3某4++n某(n+1)的值。

保存结果到练习文件夹中的vb5-5文件夹。

设计提示:(1)使用变量保存和值。

n的计算结果为14。

(2)使用DoWhile----Loop结构判断的大小,当>1000时结束循环。

保存结果到练习文件夹中的vb5-6文件夹。

2理解课程内容、完成实验任务、写好实验报告(3)使用For/Ne某t结构,结合E某itFor语句判断>1000时结束循环。

保存结果到练习文件夹中的vb5-7文件夹。

实验5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量_的测定.

实验5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量_的测定.
实验五 二氧化碳相对 分子量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学习气体相对密度法测定分子量的原 理、加深理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和阿 佛加德罗定律。 2、掌握二氧化碳分子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3、进一步练习使用启普气体发生器和电子
天平称量的操作。
实验原理
1、阿佛加得罗定律:同温、同压、同体积 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摩尔数相同。根据 阿佛加德罗定律,只要在同温、同压下,比较同 体积的两种气体(设其中之一的分子量为巳知)的 质量,即可测定气态物质的分子量。 本实验是把同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 (其平均分子量为29.0)相比,此时有: m空气/ M空气 = mCO2 / MCO2, 即 MCO2= mCO2· M空气/ m空气 其中, M空气=29.0
经过净化、干燥后导入锥形瓶中。由于
二氧化碳气体略重于空气,所以必须把
导管伸入瓶底。收集满气体后,轻轻取
出导气管,用塞子塞住瓶口(应与原来塞
入瓶口的位置相同)。
4、第二次称量:
在电子天平上称量二氧化碳、锥
形瓶、瓶塞总质量m1:
m1=mco2+m锥形瓶+m瓶塞
5、平行称量
重复3、4步操作,得m2 m2=mco2+m锥形瓶+m瓶塞
mCO2=mB- mD
即可 求 得 mCO2 , 将 mCO2 代 入( 1 ) 式可 求得
MCO2,
MCO2的理论值为44.0。
数据记录
室温t/℃ 气压p/Pa (空气+锥形瓶+瓶塞)的质量 mA= 第一次(mco2+m锥形瓶+m瓶塞)的质量 m1= 第二次(mco2+m锥形瓶+m瓶塞)的质量 m2= mB=mco2平均+m锥形瓶+m瓶塞 ,则 mB= 水+锥形瓶+瓶塞的质量 mc= 瓶的容积V=(mc-mA)/1.00 瓶内空气的质量 瓶和塞子的质量mD=mA-m空气 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mCO2=mB-mD 二氧化碳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误差

实验五 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

实验五    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

实验五三人表决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并实现一个三人表决器,通过逻辑门电路来判断三个输入信号的多数情况,从而输出相应的表决结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将深入理解数字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提高我们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三人表决器的功能是当有两个或三个输入为“1”时,输出为“1”;否则,输出为“0”。

我们可以使用逻辑门电路来实现这个功能。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与门和或门来构建这个电路。

将三个输入信号分别标记为 A、B、C。

我们先将 A、B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D;再将 B、C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E;然后将 A、C 进行与运算,得到结果 F。

接着,将 D、E、F 进行或运算,得到结果 G。

最后,将 G 再进行一次非运算,就得到了最终的表决结果 Y。

其逻辑表达式为:Y =((A ∧ B)∨(B ∧ C)∨(A ∧ C))。

三、实验器材1、数字电路实验箱2、 74LS00 四 2 输入与非门芯片3、 74LS08 四 2 输入与门芯片4、 74LS32 四 2 输入或门芯片5、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按照实验原理,在数字电路实验箱上连接电路。

将 74LS00、74LS08 和 74LS32 芯片插入相应的插槽中,并使用导线将各个芯片的引脚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三人表决器电路。

2、连接输入信号。

将三个开关分别连接到 A、B、C 输入端口,用于模拟三个表决人的表决情况。

3、观察输出结果。

打开实验箱电源,通过拨动三个开关的状态(“0”表示反对,“1”表示赞成),观察输出端口的指示灯状态,以确定表决结果。

4、记录实验数据。

分别记录不同输入组合情况下的输出结果,并填写在实验表格中。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输入 A |输入 B |输入 C |输出 Y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1 | 0 | 0 | 0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0 | 1 || 1 | 1 | 1 | 1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输入为000、001、010、100 时,输出为 0;当输入为 011、101、110、111 时,输出为 1,这与我们预期的三人表决器的功能完全一致。

实验5-阻抗变换器

实验5-阻抗变换器

实验五:7.3阻抗变换器设计
一、设计要求
己设计一个同轴线阶梯阻抗变换器,使特性阻抗分别为Z01=50Ω、Z02=100Ω的两段轴线匹配连接。

要求:变换器N=2,工作频率:f0=5GHz。

已知同轴线的介质为:RT/Duriod5880(εr=2.16),外导体直径D0=7 mm。

按以下设计方法实现:
方法1:最平坦通带特性变换器(二项式)。

方法2:等波纹特性变换器(切比雪夫式),允许的最大波纹为0.05。

确定阻抗变换器的结构尺寸,完成电路图。

仿真分析S11与频率的关系特性,调节电路使其达到指标要求。

比较不同阻抗变换器的性能特点。

二、实验仪器
硬件:PC
软件:AWR软件
三、设计步骤
1、初始值计算。

2、仿真分析。

3、手动调节。

四、数据记录及分析
1、初始值计算。

(1)阻抗计算
参数阻值/Ω电长度/deg L/um D i/um Z0150 30 3399.72 2654.88 Z159.4603 90 10199.01 1629.57 Z284.0896 90 10199.01 890.947 Z02100 30 3399.72 603.22
2、仿真分析。

3、手动调节。

优化后的Schematic2:。

实验五

实验五

1、归纳对人瘦素(leptin)的核酸序列分析的结果,列出主要的分析结果。

2、总结核酸序列分析的基本步骤,相互对比结果,指出应注意的事项。

答:序列比对的数学模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从全长序列出发,考虑序列的整体相似性,即整体比对;第二类考虑序列部分区域的相似性,即局部比对。

局部相似性比对的生物学基础是蛋白质功能位点往往是由较短的序列片段组成的,这些部位的序列具有相当大的保
守性,尽管在序列的其它部位可能有插入、删除或突变。

此时,局部相似性比对往往比整体比对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其结果更具生物学意义。

区分这两类相似性和这两种不同的比对方法,对于正确选择比对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应该指出,在实际应用中,用整体比对方法企图找出只有局部相似性的两个序列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徒劳的;而用局部比对得到的结果也不能说明这两个序列的三维结构或折叠方式一定相同。

BLAST和FastA等常用的数据库搜索程序均采用局部相似性比对的方法,具有较快的运行速度,而基于整体相似性比对的数据库搜索程序则需要超级计算机或专用计算机才能实现。

实验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实验报告实验五实验报告引言:实验五是一项关于物理实验的研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旨在探究某一特定物理现象或验证某一物理理论。

本次实验的主题是XXXX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以下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实验装置和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XXXXX(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通过实验的进行,我们希望探究XXXXX的规律,并验证相应的物理理论。

同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还可以对实验装置和测量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评估。

二、实验装置和步骤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装置主要包括XXXXX(列举实验装置的名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1. 步骤一:XXXXX(具体操作内容)2. 步骤二:XXXXX(具体操作内容)3. 步骤三:XXXXX(具体操作内容)4. 步骤四:XXXXX(具体操作内容)5. 步骤五:XXXXX(具体操作内容)三、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记录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处理。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总结:1. 结果一:XXXXX(具体实验结果)2. 结果二:XXXXX(具体实验结果)3. 结果三:XXXXX(具体实验结果)四、结果分析和讨论基于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讨论。

以下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1. 分析一: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2. 分析二: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3. 分析三:XXXXX(对结果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XXXXX(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误差和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以下是对实验误差和改进的讨论:1. 误差评估:XXXXX(对实验误差进行评估)2. 改进方法:XXXXX(提出改进方法)通过对实验误差的评估和改进方法的提出,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实验目的,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5实验平行光管的调整和使用

5实验平行光管的调整和使用

5实验平行光管的调整和使用实验一:调整平行光管光路目的:了解平行光管的工作原理,掌握调整平行光管光路的方法。

材料:平行光管、调节螺丝、光源步骤:1.将光源放在适当的位置,以保证光线直接射向平行光管。

2.打开平行光管,将其放在光源前面,调节平行光管上的调节螺丝,使其与光源的光线平行。

3.在屏幕上观察到一条直线的投影后,调整平行光管的位置和角度,使其投影尽可能直线并与其他光源的投影平行。

4.通过观察投影结果和调整螺丝,逐步调整光管光路。

5.重复上述步骤,直到投影线条直线且平行,并能避免产生明显的光晕或光斑。

结果:成功调整平行光管光路,确保其投影直线且平行。

实验二:使用平行光管进行实验目的:利用平行光管进行实验,观察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材料:平行光管、凸透镜、平凸透镜、平透镜、凹透镜、屏幕。

实验一:平行光经凸透镜的折射步骤:1.将平行光管放在适当位置,并调整光路以保证光线平行。

2.放置凸透镜,并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光线通过凸透镜后能够形成对焦的投影在屏幕上。

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实验二:平行光经平凸透镜的折射步骤:1.将平行光管放在适当位置,并调整光路以保证光线平行。

2.放置平凸透镜,并调整平凸透镜的位置,使光线通过平凸透镜后能够形成对焦的投影在屏幕上。

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实验三:平行光经平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步骤:1.将平行光管放在适当位置,并调整光路以保证光线平行。

2.放置平透镜,并调整平透镜的位置,使光线通过平透镜后能够形成对焦的投影在屏幕上。

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4.更换为凹透镜,重复步骤2和步骤3,记录屏幕上的投影结果。

结果:根据实验记录,可以观察到平行光经不同透镜的折射现象,进而探究光通过透镜后的特性和变化。

实验四:平行光管的投影测距目的:利用平行光管进行投影测距实验,掌握其测距原理和方法。

材料:平行光管、测距仪、屏幕。

步骤:1.将光源和测距仪放置在适当的位置。

2.调整平行光管的位置和光路,使其与测距仪的尺度线平行。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五传热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传热膜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2、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C和指数m、n的方法;3、通过实验提高对α关联式的理解,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二、基本原理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化时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一般形式为:Nu = C Rem Prn Grp对强制湍流,Gr准数可以忽略。

Nu = C Rem Prn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n 和系数C。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e和Pr分别回归。

为了便于掌握这类方程的关联方法,可取n = 0.4(实验中流体被加热)。

这样就简化成单变量方程。

两边取对数,得到直线方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代入方程中得到系数C,即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

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结果。

应用计算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C、m、n。

可以看出对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Re、Pr的数据组。

雷诺准数努塞尔特准数普兰特准数d —换热器内管内径(m)α1—空气传热膜系数(W/m2·℃)ρ—空气密度(kg/m3)λ—空气的导热系数(W/m·℃)p—空气定压比热(J/kg·℃)实验中改变空气的流量以改变准数Re之值。

根据定性温度计算对应的Pr准数值。

同时由牛顿冷却定律,求出不同流速下的传热膜系数α值。

进而算得Nu准数值。

因为空气传热膜系数α1远大于蒸汽传热膜系数α2,所以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α1约等于冷热流体间的总传热系数K 。

则有牛顿冷却定律:Q =α1AΔtmA—传热面积(m2)(内管内表面积)Δtm—管内外流体的平均温差(℃)其中:Δt1= T-t1 , Δt2= T-t2T—蒸汽侧的温度,可近似用传热管的外壁面平均温度Tw(℃)表示Tw= 8.5+21.26×EE—热电偶测得的热电势(mv)传热量Q可由下式求得: Q= wp(t2-t1)/3600 =Vρp(t2-t1)/3600w —空气质量流量(kg/h)V—空气体积流量(m3/h)t1,t2—空气进出口温度(℃)实验条件下的空气流量V(m3/h)需按下式计算:—空气入口温度下的体积流量(m3/h)—空气进出口平均温度(℃)其中可按下式计算ΔP—孔板两端压差(KPa)—进口温度下的空气密度(kg/m3)强化传热被学术界称为第二代传热技术,它能减小初设计的传热面积,以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使换热器能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并且能够减少换热器的阻力以减少换热器的动力消耗,更有效的利用能源和资金。

实验5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5 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五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减量法准确称取基准物的方法。

2. 掌握滴定操作并学会正确判断滴定终点的方法。

3. 学会配制和标定盐酸标准溶液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浓盐酸容易挥发,不能用它们来直接配制具有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因此,配制HCl标准溶液时,只能先配制成近似浓度的溶液,然后用基准物质标定它们的准确浓度,或者用另一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定该溶液,再根据它们的体积比计算该溶液的准确浓度。

标定HCl溶液的基准物质常用的是无水Na2CO3,其反应式如下:Na2CO3 +2HCl=2NaCl+CO2 +H2O滴定至反应完全时,溶液pH为3.89,通常选用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液或甲基橙作指示剂。

三、仪器及试剂仪器:25ml酸式滴定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250ml容量瓶试剂:浓盐酸(密度1.19)、无水Na2CO3、甲基橙或者溴甲酚绿-甲基红混合液指示剂:量取30mL溴甲酚绿乙醇溶液(2g/L),加入20mL甲基红乙醇溶液(1g/L),混匀。

四、实验内容(一)0.1mol·L-1盐酸标准溶液的配制:量取2.2ml浓盐酸,注入250 mL水中,摇匀。

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二)盐酸标准溶液的标定:准确称取0.19~0.21克于270—300℃灼烧至质量恒定的基准无水碳酸钠,称准至0.0002 g,(至少二份)。

溶于50mL水中,加2~3滴甲基橙作指示剂,用配制好的盐酸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记下盐酸溶液所消耗的体积。

同时作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即不加无水碳酸钠的情况下重复上述操作。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1.数据记录2. 盐酸标准溶液的浓度计算式:1000106)()(2)(032⨯⋅-=V V CO Na m HCl c l HC 式中:c (HCl )——盐酸标准溶液之物质的量浓度,mol/L ;m ——无水碳酸钠之质量,gV ——盐酸溶液之用量,mLV 0——空白试验盐酸溶液之用量,mL106——无水碳酸钠的摩尔质量,g/ mol 。

实验5---罗拉法测定棉纤维长度

实验5---罗拉法测定棉纤维长度

实验五罗拉法测定棉纤维长度纺织纤维的长度是纤维的形态尺寸指标,与纺织加工及纱布质量有密切关系。

棉、毛、麻等天然纤维的长度一般在25-250 mm;化学短纤维则根据需要切成各种长度。

由于各种纤维的长度差异很大,纺纱加工的机台规格和采用的工艺参数也需随之变化。

因此,在商业贸易或工业生产中,纤维长度都是一项必测的品质指标。

长度对产品质量的关系密切,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纤维越长,成纱中纤维之间接触面积越大,抱合力越好,纱的强度越高。

特别当纤维的长度长而且长度整齐时,纱的强度、均匀度较好,纱的外表光洁,毛羽少。

长度对纺纱加工的关系也很密切,纤维越长,开松、梳理时纤维越易缠节而产生棉毛粒等疵点。

因此对长纤维必须采用比较缓和的工艺,在后纺加工中,则长纤维纱条强度不高,不易断头,捻系数可相应取得较低,细纱产量高,不易断头,捻系数可相应取得较低,细纱产量高。

纤维短则在前纺加工中成网困难,断头率高,细纱必须采用较高的捻系数,因而细纱机的产量较低。

表示纤维长度的指标很多,按测试仪器和方法而异。

常用的有表示长度集中性的指标如平均长度、主体长度、有效长度和品质长度等。

还有某些长度特性指标如跨越长度等。

平均长度是纤维长度的平均值。

根据测试方法不同,而又可分为根数平均长度、重量加权平均长度以及截面加权平均长度等。

根数平均长度是各根纤维词典之和的平均数。

重量加权平均长度是各组词典的重量加权平均数。

截面积加权平均长度是各组长度的截面积加权平均数。

一般用电容式长度仪测定。

主体长度是纤维试样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纤维的长度。

更根据测试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根数主体长度和重量主体长度两类。

根数主体长度指试样中根数最多的一部分纤维的长度。

重量主体长度指试样用分组称重法测定时,得到的重量最重的一组纤维的长度。

品质长度是确定纺纱工艺参数时作为依据的长度。

棉纤维的品质长度一般表示在某一界限以下的纤维重量〔或根数〕占总重量〔或根数〕的百分率。

数值越大,表示质量越差。

试验五火焰传播速度测定试验

试验五火焰传播速度测定试验

实验五火焰传播速度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火焰传播速度的概念,掌握静压法(管子法)测量火焰传播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2. 测定液化石油气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3. 掌握不同的气/燃比对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测定出不同燃料百分数下火焰传播速度的变化曲线。

二、实验原理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是燃料燃烧的基本参数。

正常法向火焰传播速度定义为在垂直于层流火焰前沿面方向上,火焰前沿面相对于未燃混合气的运动速度。

在一定的气流量、浓度、温度、压力和管壁散热情况下,当点燃一部分燃气-空气混合物时,在着火处形成一层极薄的燃烧火焰面。

这层高温燃烧火焰面加热相邻的燃气-空气混合物,使其温度升高,当达到着火温度时,就开始着火形成新的焰面。

这样,焰面就不断向未燃气体方向移动,使每层气体都相继经历加热、着火和燃烧过程,即燃烧火焰锋面与新的可燃混合气及燃烧产物之间进行着热量交换和质量交换。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大小由可燃混合物的物理化学特性所决定,所以它是一个物理化学常数。

测量火焰传播速度的方法很多,如静压法(管子法)、本生灯法、定容球法、肥皂泡法和粒子示踪法等。

本试验装置是用静压法(管子法)进行测定。

二、实验设备图1 静压法(管子法)测定火焰传播速度装置图图2 实验设备零件四、实验步骤根据步骤操作:11.打开主开关(1)。

打开气体供应源。

12.打开空气控制阀(2),确保空气流进燃烧混合元件(18)。

13.把脚放置在开关板上,打开气体控制阀(3)。

14.使用手动点火器(19),在燃烧器内点燃混合物。

注意:当操作者把脚从脚踏开关移开,燃气电磁阀会自动关闭,一者可以起到安全的作用,二者可以立即关闭气体进行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

15.当火焰产生后,调节控制元件来得到想要的空气/燃料比。

气体的流速可以通过流速计(5)或(6)测量。

16.当设置好比例后,等待5秒左右直到火焰稳定,然后完全关闭空气和气体控制阀,从脚踏开关移开脚。

同时按下点火按钮(在远程点火箱上)。

实验 五 蛋白质纯化--盐析沉淀法

实验 五 蛋白质纯化--盐析沉淀法

四 思考题
1. 为提高蛋白质盐析分离效率,应采取哪些 措施? 2.为测定用硫酸铵盐析法分离某种蛋白质的 最佳硫酸铵浓度,除采用本讲义设计的操作 程序之外,请你设计另一种工作程序测定盐 析目的蛋白质的硫酸铵最佳浓度,并指出两 种方法的优缺点。 3 请你计算25℃时60%饱和度的硫酸铵溶液的 离子强度。
大肠杆菌BL21(DE3)pGEX-6p细胞裂解液,由上一 实验提供 分析纯硫酸铵:用干净的磁研钵研成细粉末。 30%三氯乙酸, SDS-PAGE所需试剂
三 操作步骤
1 盐析曲线的测定 对于一求知盐析特性的蛋白质来说,用盐析 作为一纯化步骤时,应首先用实验确定使此 种蛋白质盐析沉淀出来的最佳饱和度,其测 定方法如下: (1)取7支微量离心管,用记号笔在管帽 上标记20%、30%、40%、50%、60%、70% 和80%; (2)以上述离心管作容器分别称取磨细的硫 酸铵晶体末0.057克、0.088克、0.122克、 0.156克、0159克、0.235克和0.281克;
一 实验原理
盐析的一般操作步骤是,选择一定浓度 范围的盐溶液(如0-25%饱和度的硫酸 铵)使部分杂质呈“盐析”状态从溶液 中沉淀出来,经离心法去除。而目的蛋 白质呈盐溶状态,存在于上清中。增加 盐浓度(如25-60%饱和度的NH4SO4) 使目的蛋白质呈盐析状态,而从溶液中 分离出来。
二 实验试剂
实验 五 蛋白质纯化--盐析沉淀法 蛋白质纯化--盐析沉淀法 --
一 实验原理
蛋白质在稀盐溶液中,其溶解度会随盐浓度的升高而 增加,此种现象被称作盐溶。但是当盐的浓度继续增 高时,蛋白质的溶解度又以不同程度地下降并先后从 溶液中析出,此种现象被称为盐析。 上述现象 是由于蛋白质分子中极性基团之间存在静电 力。在低盐浓度下,蛋白质分子中极性基团之间的静 电力受盐离子的影响而被消除,蛋白质在水中的极性 基团的电荷被中和,水化膜被破坏,于是蛋白质分子 之间相互聚集并从溶液中析出。盐析法就是根据不同 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溶解度降低程度的不同 而达到彼此 Nhomakorabea离的方法。

5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5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测

• 下次实验准备:
1、收集剩余的固体牛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100ml*15瓶), 如不够再配; 2、每人包一包(5套)培养皿; 4、6支试管:各含4.5ml的生理盐水。
实验五、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微
生物的检测
1、实验目的
• (1)证明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微生物的存在,体会无 菌操作的重要性。
• (2)比较不同环境下微生物的数量和类型
• (3)初步学会无菌操作

微生物的分布及数量
1、细菌数亿/g土壤
2、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
3、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样品 来源
菌落 数 菌落 (近 类型 似值) 1 2 3
特 大小 形态 干湿


写 透明度 颜色 边缘
高度
1.
4 5
1
2 3 2. 4 5
与其他同学所做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样品来源 菌落数(1/4平板) 菌落类型数(近似值)
实验结果示例:
• 例1:空气培养后结果:
• 例2 手培养后结果:
三、下次实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注意事项
1 皿底做标记,字体要小,靠边 2 不随意打开皿盖
3 倒平板时要迅速,12-15ml为宜,平放待冷凝
后备用.
结果记录方法
(1)菌落计数 在划线的平板上,如果菌落很多 而重叠,则数平板最后 1/4 面积内的菌落数。 不是划线的平板,也一分为四,数1/4 面积的 菌落数。 ( 2)根据菌落大小、形状、高度、干湿等特征 观察不同的菌落类型。但要注意,如果细菌数 量太多,会使很多菌落生长在一起,或者限制 了菌落生长而变得很小,因而外观不典型,故 观察菌落的特点时,要选择分离得很开的单个 菌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五形状渐变动画
★知识导读★
形状渐变动画也被称为形状补间动画,它属于补间动画的一种(补间动画包括运动补间和形状补间)。

形状渐变动画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制作时只需进行开始帧与结束帧的样式改变即可,中间的变化由程序自动生成。

其变化重点在于形状变化、多少变化、填充色彩变化、位置变化等方面。

要求开始与结束时的物件一定不是同一物件。

说明:
(1)形状渐变的起止对象一定不是同一
..”.,其他类型的对象,
....物件,而且必须均为“图形
如图像、文本、元件、组合对象等需要执行“修改/分离”菜单命令(或Ctrl+B)将其分离(打散),使其最终成为图形,对于多个文字的文本需要进行2次分离,对于组合对象可能需要进行多次分离。

●制作形状渐变动画的步骤:
方法一:①设置一个起始关键帧;②单击起始关键帧,在其属性面板上“补间”选择“形状”,即创建了形状补间动画。

③插入若干中间关键帧和终止关键帧,并对插入的每个关键帧进行设置。

方法二:①设置一个起始关键帧;②插入并设置若干个中间关键帧和一个终止关键帧;
③单击每两个相邻关键帧中间的任意一帧,在其属性面板上“补间”选择“形状”,即创建了形状补间动画。

●创建形状渐变动画的方法:
在所选帧的“属性”面板中“补间”下拉框选“形状”。

说明:
(1)上述制作步骤的两种方法中,插入的关键帧可以是实关键帧,也可以是空白关键帧,视具体情况而定。

(若在前一关键帧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一般插入实关键帧;若外观100%发生改变,一般插入空白关键帧)
(2)关于“形状提示点”的说明:请查看“【实例25】顺畅变化的数字”后面的说明。

【实例18】五角星变圆
(1)新建一个文件,在时间轴上第1帧的舞台中央画一个五角星(笔触颜色设为无色,填充色设为红色),(方法可参考“实验二”中“实例6”),如下图1所示:
图1
(2)选择时间轴的第1帧(起始帧),在属性面板的“补间”选项单中选择“形状”。

(3)在第30帧(结束帧)上单击鼠标右键,执行“插入空白关键帧”命令。

(4)在第30帧的舞台中央画一个圆(笔触颜色设为无色,填充色设为红色),(方法可参考“实验二”中“实例7”),如下图2所示:
图2
(5)在第40帧上单击鼠标右键,执行“插入帧”命令。

(此步骤的目的是使五角星变为圆后,时间上有短暂停顿。


(6)保存文件,文件名为“18五角星变圆.fla”。

(7)测试影片,生成文件“18五角星变圆.swf”
【实例19】蚯蚓爬行
(1)新建文档,舞台大小设为1000px×200px。

(2)在第1帧舞台最左面,用刷子工具绘制蚯蚓的大致图形,如下图3所示:
图3
(3)在第15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在舞台上用刷子工具绘制蚯蚓的大致图形,如下图4所示:
图4
(4)在第30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在舞台上用刷子工具绘制蚯蚓的大致图形,如下图5所示:
图5
(5)在第45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在舞台上用刷子工具绘制蚯蚓的大致图形,如下图6所示:
图6
(6)在第60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在舞台上用刷子工具绘制蚯蚓的大致图形,如下图7所示:
图7
(7)分别单击第1帧至第15帧中间任意一帧、第15帧至第30帧中间任意一帧、第30帧至第45帧中间任意一帧、第45帧至第60帧中间任意一帧,在属性面板的“补间”下拉框中选“形状”。

(8)保存文件,文件名为“19蚯蚓爬行.fla”。

(9)测试影片,生成文件“19蚯蚓爬行.swf”
【实例20】起伏的线条
(1)新建文档,单击“直线”工具,在“属性”面板上对直线的粗细、色彩、样式进行设置。

按住Shift键的同时,拖曳鼠标,在舞台中央绘制一条水平直线,如下图8所示:
图8
(2)选择第1帧,在“属性”面板的“补间”中选择“形状”选项。

(3)在“时间轴”的第15帧和第30帧上分别添加“关键帧”。

(4)选择第15帧,单击“选择”工具,在“舞台”空白处单击鼠标后,将光标移到直线中间位置,当光标下方出现一小段圆弧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并向上拖动,使直线变为弧线,如下图9所示:
图9
(5)保存文件,文件名为“20起伏的线条.fla”。

(6)测试影片,生成文件“20起伏的线条.swf”
【实例21】变多
(1)新建文档,在舞台中央绘制7个红色五角星,如下图10所示:
图10
(2)在第30帧插入关键帧。

(3)将第1帧上周围一圈五角星删除,只留下中间的一颗五角星。

(4)单击第1帧至第30帧中间任一一个帧,在属性面板的“补间”下拉框中选“形状”。

(5)保存文件,文件名为“21变多.fla”。

(6)测试影片,生成文件“21变多.swf”
【实例22】变少
(1)制作过程:
方法一:模仿“【实例21】变多”的方法完整地做一遍。

(与“【实例21】变多”不同的是:步骤(3)需将第30帧上的周围一圈五角星删除)
方法二:在“【实例21】变多”的最后添加一步:选择所有帧,鼠标右键“翻转帧”。

(2)保存文件,文件名为“22变少.fla”。

(3)测试影片,生成文件“22变少.swf”
【实例23】变色
(1)新建文档,在舞台中央绘制一小球,如下图11所示:
图11
(2)在第15帧和第30帧处插入关键帧。

(3)单击第15帧,使用颜料桶工具将小球的高光部分由中心移至左上角,如下图12所示:
图12
(5)单击第15帧至第30帧中间的任意一帧,在属性面板的“补间”下拉框中选“形状”。

(6)保存文件,文件名为“23变色.fla”。

(7)测试影片,生成文件“23变色.swf”
【实例24】移动变化的文字
(1)新建文档,舞台大小设置为800px×200px。

(2)在第一帧舞台上,用文本工具书写“形状补间”四个字,调整其大小及间距,如下图13所示:
图13
(3)按两次“Ctrl+B”,将这4个字打散为4个图形。

(4)单击第1帧,在属性面板的“补间”下拉框中选“形状”。

(5)分别在第15帧、第30帧、第45帧插入关键帧。

(6)在第1帧上删除其他3个字,只留下一个“形”字;在第15帧上删除其他3个字,只留下一个“状”字;在第30帧上删除其他3个字,只留下一个“补”字;在第45帧上删除其他3个字,只留下一个“间”字。

(7)保存文件,文件名为“24移动变化的文字.fla”。

(8)测试影片,生成文件“24移动变化的文字.swf”
【实例25】顺畅变化的数字
(1)新建文档,在舞台上用文本工具写一个数字“1”,调整大小,如下图14所示:
图14
(2)在第20帧插入关键帧,将该帧上将数字“1”改为“2”,如下图15所示:
图15
(3)分别将第1帧和第20帧上的数字“1”和“2”打散为图形(Ctrl+B)。

(5)测试影片,观察其变化情况。

(6)单击第1帧,执行3次“修改
.......菜单命令,则在数字“1”上出现
.../.形状
../.添加形状提示”
了3个带圆圈的字母a、b、c(a、b被c覆盖),调整3个字母的位置,如下图16所示:
图16
(7)单击第20帧,数字2上也出现了3个带圆圈的字母a、b、c(a、b被c覆盖),调整3个字母的位置,如下图17所示:
图17
(5)测试影片,观察其变化情况,和前一次测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变化比前一次要顺畅。

(6)保存文件,文件名为“25顺畅变化的数字.fla”。

(7)测试影片,生成文件“25顺畅变化的数字.swf”
关于“形状提示点”的说明:
(1)添加“形状提示点”的目的是使形状变化得更顺畅,更细腻。

提示点越多,可控制的变形基准点越多,动画效果越好。

(2)“形状提示点”的使用一定要按照标记的字母顺序排列,如图16和图17中“a、b、c”按顺序排列为顺时针方向。

复杂的图形变化,需要多次的试验才能成功。

(3)开始帧和结束帧的“形状提示点”的同名字母是相互对应的。

(4)调整“形状提示点”后,若提示点在曲线上,结束帧的提示点字母背景显示为绿色,而开始帧的显示为黄色。

不在曲线上显示为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