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合集下载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

思想哲学:在《论语》中看交友之道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好朋友是你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础,但如果不慎,结识了坏朋友,就如同陷进了泥潭,使自己终身悔恨。

那我们应该怎样交好朋友而避免交坏朋友呢?孔子在《论语》里作了解答,交朋友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友直,这种朋友为人正直,不取巧,做事应该怎样就怎样,不说假话,该批评就批评。

交这样的朋友使你心里踏实,可靠,使你不断提高自己。

友谅,这种朋友为人宽容,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会说一套做一套,不会面上笑嘻嘻,心里恶狠狠。

交这样的朋友,不会上当,不会学着搞阴谋,当小人,使你的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

友多闻,这种朋友见多识广,学识渊博。

交这样的朋友,可以使你扩大眼界,提高自己,补充自身的不足,使你得到有益的借鉴。

友便辟,这种人专门喜欢谄媚逢迎、溜须拍马。

毫无正直诚实之心,没有是非原则。

这种人就会拍你马屁,让你欢喜,让你高兴,以便从中取利。

友善柔,这种人是典型的“两面派”,满面春风,恭维你,奉承你,“巧言令色”,背后则会传播谣言,恶意诽谤。

这种人是“墙头草两边倒”,表面满面春色,心里阴云密布。

友便佞,这种人一副伶牙俐齿,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气势逼人,实际却没有内涵,光说不练。

这种人心怀鬼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交朋友最重要的是真诚,要以真心换真心,以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感情交往。

当朋友紧要关头需要帮助时,要不变初衷的支助扶持他,“患难见真情”;当朋友犯错误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并帮助他改正;当朋友需要倾诉时,要静静的当他的听众……只有你真心付出了,才会得到真心的回报。

现在社会上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想冒风险,于是出卖朋友,以朋友为垫脚石的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交朋友不是看对方有智慧或有很多钱,而是要看对方是否是“好人”。

也就是说,交朋友的动机一定要纯洁。

特别是我们处于顺境,手中有权或有钱时,交朋友更要仔细辨别。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一直被人们所推崇和传颂。

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于交友之道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精辟的阐述。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和谁在一起,都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优秀的人作为朋友,与他们交往,从中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标准。

他说:“与君子交,其道也正;如不得其交,则与人亦可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君子交往,可以学到正道,如果不能与君子交往,那么与普通人交往也可以。

这里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有道德修养的人。

因此,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只看重对方的财富和地位。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原则。

他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行而有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朋友之间要言出必行,行出必信,要有诚信和义气。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讲究信用和诚信,不要轻易许下承诺,更不要背信弃义。

孔子还提出了交友的态度。

他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地位,要担心自己没有立足之地;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努力让别人了解自己。

因此,我们在交友时,要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不要自大、自负,更不要妄图利用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标准、原则和态度。

我们在选择朋友时,应该注重对方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讲究信用和诚信,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能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从中学到正道,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国学论文-V1
交友观一直是社交话题中的热门话题之一,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经典《论语》中的交友观备受关注。

以下是本文对《论语》中交
友观的探讨。

一、“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中“言必信,行必果”一章,强调了人际交往的诚信与行动力。

作为朋友,应该说到做到,不说空话。

对人对事充满责任感,才
能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在交友中获得更多信任和支持。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强调了学习和成长的重
要性。

交友不仅是为了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更是为了不断吸取优秀
人士的经验和知识,学习其为人处世之道。

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
人相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开阔和提升。

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成语,强调人的行为受环境的影响。


适的交友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不当的朋友可能会对我们造成消极的心
理影响。

因此,在寻找交友对象时,需要仔细甄别,选择身边的人对
我们有益的好友,避免跟随不良的行为和思想。

四、“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一论述,强调了为长远规划而努力的
重要性。

在交友中,应该将目光长远放置,选择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为伴。

这样的好友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好地规划自己
的未来。

综上所述,《论语》中所包含着的交友观,从诚信、学习、环境选择、长远规划等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朋友处世之道。

在社交中,我们
需要协调自己的心态,积极选择优秀的朋友为伴,不断提升自己,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可以分为如何择友与如何待友两个方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供你参考!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篇1你要好好地跟他说出你忠实的劝告,如果他不喜欢听,那你就不要再说了,不要自取屈辱。

老师就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也。

说一个好朋友,就是对你要说出来那些个忠告,但是忠告良药一定苦口吗,一定要当头棒喝吗,你可以娓娓道来,这叫善道之,不见得要声色俱厉。

你好好跟他说,但是不可则止,一定要知道,说得不投机就停下来,不要自取屈辱。

所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分寸把握。

朋友之间也不能你揪着对方,你必须要怎么怎么样,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要求,我让你报哪个志愿你非报不可。

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敬的,朋友之间的这种尊敬,好好的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所以好朋友从不做过分的事,不要对朋友的态度过分,也永远不要鼓动朋友去做过分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什么是好朋友,好朋友是在我们的身边永远让我们以清明理性远离危险的人,同时又是用一种快乐之心鼓励我们坦荡而欢乐去面对生活的人。

话外音: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可见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在一生中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交的朋友是不一样的,我们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交到有益于我们对好朋友呢?于丹教授认为,人生有三个很大的坎,这三个大坎是什么,我们友该如何平安度过呢?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其实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阶段,每一段上会有一个坎。

人这一生也就是三个很大的坎。

如果你越过去的话你一生就无大碍。

这三道坎是什么呢?在少年的时候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至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那么到晚年呢,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在少年的时候是他血气未之时,一个人容易冲动,什么样的想法都不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戒之在色。

那么在这个时候,朋友之间大概往往都是在情感问题上会出现一些相同的或者相左的意见,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大学里面学生出问题,很多都是在恋爱问题上,所以说血气未定的时候要在心里把情感问题作为大事处理好。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交友之道的智慧。

以下是《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一些观点:
1.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认为,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

与正直的人、诚信的人、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2. 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价值观和信仰不同,就不要与之交往。

因为这样的交往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向他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别人的优点,要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要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

5. 朋友数,斯疏矣:交友不要过于亲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过于亲密的关系可能会导致矛盾和冲突。

总之,《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与朋友相处。

通过选择益友、保持谦虚、反思自己等方式,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

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的十二章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政治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章节中,孔子多次谈到了交友的重要性,强调了交友应该怎样选择和维护。

本文将围绕论语十二章中的交友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深入理解孔子对于交友的思考和看法。

一、真诚待人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多次强调了真诚待人的重要性。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理解。

孔子认为,与人相处不仅仅要求别人了解自己,更需要自己了解别人。

只有真诚对待他人,才能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二、知人善任在交友中,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怎样待人,还要懂得怎样选择与自己合适的朋友。

孔子在《为政篇》中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他认为,交友要谨慎,选择那些真心待你、值得信任的人为友。

不要被别人的虚华所迷惑,更不要因为表面上的利益而放弃对人品的考量。

三、以友为贵在《里仁篇》中,孔子提到了友谊的重要性。

他说:“君子友于义,小人友于利。

”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朋友应该以道义为依归,而不是个人利益。

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共同价值观上的,它不应该受到私利的干扰。

四、交友之道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给出了一些关于交友方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建议。

他说:“与君子交,其欲也真。

无欺也。

与小人交,其欲也真。

”这说明在交友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并保持真实。

同时,要区分君子和小人,与君子交往真诚,不欺骗对方;而与小人交往时,要保持警惕,防止受到其利用。

五、修身齐家治国孔子在季康子篇中提到了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吸引真正的朋友。

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家道,而不孝;其养其身,而不致;故能行其家道。

”这句话表明,只有自己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在人际交往中展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他人的认可。

六、修养和品德在《公冶长篇》中,孔子述说了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说:“公冶长可以矣。

仲于菡萏,人如果菡萏。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孔子在《论语》中明确指出了正确交友的原则,他提出“益闻学识广博的人。与这三类人交友,能够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正直的朋友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正道,避免偏离正确的价值观;诚信的朋友则能够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让友谊更加牢固;而见闻广博的朋友则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相反,孔子也警告我们,与习于歪门邪道、善于阿谀奉承、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这些人往往会引导我们走向错误的道路,破坏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底线,甚至对我们的人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选择朋友时,我们应该谨慎而明智,根据孔子的交友之道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那么我们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朋友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看看于丹教授为我们讲《论语》心得,欢迎阅读。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一1;怕爹是孝顺,怕老婆是爱情。

2;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4;我们可以躲开大家,却躲不开一只苍蝇。

生活中使我们不快乐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5;有一种人只做两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败了,他笑话你。

6;笨男人+笨女人=结婚;笨男人+聪明女人=离婚;聪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聪明男人+聪明女人=浪漫爱情。

7;任何一个傻瓜都会引诱一个姑娘;但是知道怎样离开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8;人有两只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应当平等看人;人的两只耳朵是分在两边的,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人虽只有一颗心,然而有左右两个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为自己想,也要为别人想。

9;你必须亲自丈量脚下的每一步路。

10;对自己的评估,只有内心能做出准确的回答。

11;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12;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生命的力量化解生活中的遗憾。

13;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14;勇敢有时候是理性制约下的一种镇定和自信。

15;一个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6;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17;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感情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18;最恰当的距离是:彼此互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

19;一个人的成功在于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位置。

20;敢于亮出自己的弱项仍然可以得到人的尊重。

论语心得之交友之道篇二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由此可以看出朋友是多么重要,看这一个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怎么样。

朋友就像镜子一样,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论语》中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子及《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咱们今天聊聊孔子和他的《论语》里头的交友之道。

说实话,孔子这个人,咱们中国人几乎都知道,他是咱古代的大圣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啊,到现在还影响着咱们。

他那本《论语》,更是被奉为经典中的经典,里面讲的都是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特别是怎么交朋友,那是一套一套的。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话听着就亲切,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哎呀,老朋友从外地来了,高兴得不行!”孔子觉得,交朋友是件乐事,得用心对待。

你想想,生活中有几个铁哥们儿、好姐们儿,一起喝酒聊天,分享快乐,分担烦恼,那多有意思啊!不过,交朋友也不能瞎交,得有个标准。

孔子说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正直的、诚实的、见识广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有帮助;谄媚的、虚伪的、花言巧语的,这三种朋友对你没好处。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咱们交朋友不就是图个真心实意嘛,谁愿意整天跟那些不实在的人打交道啊!孔子还说了:“无友不如己者。

”这话乍一听,好像有点儿自傲,其实他的意思是,别跟那些比自己还差劲的人交朋友。

这并不是说咱们得看不起别人,而是说,咱们得找那些能让自己进步的人做朋友。

你想啊,要是整天跟那些不思进取、浑浑噩噩的人混在一起,你能学到啥好东西?相反,要是跟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能力的人交朋友,那你肯定也能受到影响,变得更好。

说到这,我还得提一句,孔子交朋友可不看身份地位。

他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就是说,别因为人家说话好听就提拔他,也别因为人家身份低微就不听他的话。

这在咱们现在看来,也是很有道理的。

交朋友嘛,得看人品、看性格、看志向,跟人家是什么身份、有啥背景没关系。

孔子还教咱们怎么跟朋友相处。

他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就是说,交朋友得讲信用,说话得算数。

你想啊,你要是整天说谎话、不守信用,那你还能交到真心朋友吗?肯定不能!所以呀,咱们得记住这句话,跟朋友相处的时候,得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古代人际交往之道古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重视。

他们通过《论语》一书传达了许多有关人际交往的智慧和道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人际关系学习,从中寻找古代人际交往的宝贵经验,以期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启迪。

一、尊重他人在《论语》中,亚圣孔子一直强调对待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他提倡人们应当以诚待人,推己及人。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受到的事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意愿和权益,不要强加于人。

同时,孔子还强调以礼待人。

他认为以礼待人能够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论语·子罕第四》中,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味着即使是经过的人也要受到我们的礼貌与尊重。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二、追求真实与信任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和诚信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真实相待,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在《论语·雍也第六》中,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不知其仁矣。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诚实与真实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础,只有让他人相信我们的言行是真实可信的,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诚实坦率对待他人是培养信任的关键。

三、虚怀若谷孔子提倡虚怀若谷的品德,在《论语·公冶长第十六》中他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越于其所。

”孔子认为做一个君子,不应虚荣心太强,要保持谦虚。

这样的态度使人更加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不会因为自我膨胀而引起冲突。

虚怀若谷包含了虚心学习、善于倾听和谦逊待人的含义。

在现代社会,虚怀若谷的品质同样重要。

无论是职场中还是家庭生活中,谦逊待人能够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和睦共处。

四、保持善意和友善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强调了保持善意和友善的重要性。

他鼓励人们以良好的动机去对待他人,表现出友善和仁爱的态度。

在《论语·颜渊第十五》中,孔子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与之同道;不得其友而相与为之。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往之道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往之道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往之道引言《论语》是古代中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录。

这部经典不仅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还展示了古人的交往之道。

通过研读《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人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友谊和维护社交礼仪的。

与人为善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他提倡宽容、慈悲和谦虚,认为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例如,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我们不应将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对待施加于他人身上。

勤奋与诚实古人认为,勤奋和诚实是取得他人认同和友情的关键。

在《论语·学而》,孔子对学生子路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意味着虽然能言善辩和外表出众,但缺乏真诚和善良的内在品质是无法建立真正的友谊的。

尊重他人与自我反省另一个古人重视的交往之道是尊重他人并进行自我反省。

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尽量理解他人,而不是埋怨他人对自己的了解不够。

此外,在《论语·曾子》中,孔子也提醒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修正自己的不足。

社交礼仪与谦和古人注重社交礼仪和谦和的态度。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要求:在与他人交往中,要保持和谐和友好的态度,而不是只看重自己的利益。

结论通过《论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古人重视与人为善,强调勤奋和诚实,尊重他人并进行自我反省,以及崇尚社交礼仪和谦和的态度。

这些交往之道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护友谊十分重要。

我们应该借鉴古人的智慧,将这些道理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以改善与他人的交往。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提要]:在《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是很多的,譬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

在对友的要求上,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正直坦诚,言而有信等。

在对友的态度、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等;在如何结交朋友上,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指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

这些交友之道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礼仁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

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一、对友的要求《论语》中对朋友的要求总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概括来说,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必须正直坦诚,见闻广博,必须言而有信,等等。

首先是朋友必须要有仁德,必须品德高尚。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样来评价孔子实在有失偏颇。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另外,再比如如“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微子》)。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

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3篇《论语》中才对交友有明确的标准。

孔子云:“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意思是好的朋友有三种,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下面是OK带来的论语读书心得交友教书之道,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论语读书心得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在讲论语之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交友平台的标准,谓之,益者华新损者华新。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豁达要刚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耐性给你意志力,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

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沉静是这个世界上为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这样的话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信念来得恒久。

所以有一个宽容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作出以下选择。

知道了六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分析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急功近利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时时刻刻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软弱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马上,竞争激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眼皮底下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地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常常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类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牟取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透过,而这时往往你已经金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一句 人人耳熟能详的话里无不渗透着朋友对于一个人 的社交生活的重要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曾强调过交友的重要性, 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确判别 是非的朋友。 其二“友谅”,是指个性宽厚的朋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三“友多闻”,顾名思义,即“拥有多的见识”指知识渊博 的朋友。
例证 益友:管鲍之交 损友:林冲与陆谦
谢 谢 大 家
所谓“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其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气的一类人,亦或者可说喜 好谄媚逢迎善于言辩,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昝之难的朋友。 其二“友善柔”,即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极重。 其三“友便佞”即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的一类。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说到交友之道 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 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认为想交好 朋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第一是要有仁爱之 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 有辨别能力,即正确的择友之道。这样才能交到 品质好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你交什么样的朋 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对你有助益的朋友,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正直诚信的人,心怀坦荡,直言不讳,可以当面指出你的缺点的人;第二种,就是比较容易原谅你,心地仁厚、胸怀宽广的人,和这种人做朋友,就不必担心朋友斤斤计较,背后捅刀子了;第三种,就是知识渊博的朋友,你就可以从朋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对你有害处的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有怪脾气的人,有特别嗜好的人;第二种,个性软弱,依赖性强,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和你抬杠,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你错了他也不反对;第三种,就是花言巧语,专门拍人马屁的家伙,往往内心奸诈,背后使坏,这种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要小心。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通过《论语》看古人的交友方式
在《论语》这部经典的文献中,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言行举止中
发现他们对于交友方式的一些看法和原则。

以下是一些我们可以从《论语》中学到的关于古人交友方式的观点:
1. 以德为先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是衡量其交友价值的重要标准。

他们认为,与有德行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曾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即真正高尚的人之间的交往应该是纯洁、
无私而平等的。

因此,古人在选择交友对象时,会以德行高尚为优
先考虑因素。

2. 重视知识和智慧
古人十分重视知识和智慧,他们知道通过与知识渊博、思维开
阔的人交往,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丰富自己的见识。

《论语》中
有许多关于研究和教育的论述,强调了知识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性。

因此,古人在选择交友伙伴时,也会重视对方的学识和智慧。

3. 心灵契合和共同目标
古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建立在心灵的契合和共同的目标基础之上。

他们相信,在以德行和知识为前提的基础上,交往的双方应该有类似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目标。

这样的交友关系才能更加坚固和持久。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友谊和交往方式的记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建立真诚友谊的启示。

综上所述,通过《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于交友方式的一些观点和原则。

他们注重德行、知识和心灵的契合,这些原则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真诚的友谊。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仰慕他的人应该很多,按理讲,他至少不是孤独的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纵观历史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他还真没有几个知己。

怎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走进论语,去看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择友、待友标准。

如果说“以文会友”是他择友的重要标准的话,“以友辅仁”则是孔子择友的目的,结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简单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为了和朋友一起来救济那个日渐衰落的社会。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从深层次来看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的人生理想。

《论语》的交友之道,可分为选择朋友和对待朋友两部分。

1、对于选择朋友。

A、交友必须交志同道合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很难想像两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会成为好朋友。

B、交朋友要交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C、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交友的三个标准:朋友应该正直,宽容,博学多才,不要性情暴躁,优柔寡断,花言巧语。

D、看对待过错的态度。

错误就像颗试金石,它能测试出人的性格品行,折射出人修养的高低,据此,孔子就可以看出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就是说人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错,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总之,孔子认为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不能滥交,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朋友是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们自己。

关于交友的论语

关于交友的论语

关于交友的论语引言:交友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孔子对于交友的看法也是非常重视的,他的一些经典言论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指导。

论语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第十一》)解读:孔子认为,无论与谁交往,都应该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与其只顾着自己的做法,不如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只有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论语二:子曰:“友,如其名:不如其实。

”(《论语·述而第十三》)解读:孔子强调了友谊的真实性。

一个真正的朋友不仅在名义上称得上是朋友,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能够真心实意地对待你,给予你真正的帮助和支持。

只有这样的朋友才是值得交往的。

论语三: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为政第十八》)解读:孔子强调了交友中的信任问题。

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言而有信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友谊才能够长久。

如果一个人在朋友面前言而不信,不守信用,那么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论语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第二十三》)解读:孔子强调了与人交往时的态度。

一个真正的君子不会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而是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

而小人则喜欢拿自己与他人相比较,心态狭隘。

交友应该是平等互利的,不应该有优劣之分。

论语五: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公冶长第二十七》)解读:孔子告诉我们,与其担心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地位,不如关注自己在社交圈中的影响力和价值。

一个人在交友中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和主张,不应该盲目追求虚名。

要注重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为人处世的品质,才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总结:从孔子的经典言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交友的启示。

交友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尊重他人的长处;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言而有信;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关注自己的影响力和价值,不追求虚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

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老年。

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这时候,一些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

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

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

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老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

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

这里面其实大有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友谊,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

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老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

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老干部公平吗?
如果老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

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