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
运动系统畸形
![运动系统畸形](https://img.taocdn.com/s3/m/172a576d01f69e314332944f.png)
39
平足症
定义 指足弓塌陷、缺乏弹性、足外翻,行走、站立时易出现疲乏、 疼痛的一种畸形 病因 先天性:骨、韧带、肌肉发育异常,包括跟骨外翻、垂直距 骨、舟骨结节过大或骨骺分离、副舟骨;足部韧带、 肌肉松弛 继发性:劳损、疾病、足内外在肌肌力失衡、外伤等
足弓 足部除籽骨、距骨外,各骨均背宽跖窄,组成纵弓和横弓
4. 石膏固定:手法矫正畸形后石膏内翻位固定 6周
5. 手术:舟骨结节、副舟骨切除术;肌力平衡重建术;三关 节融 合(距跟、跟骰、距舟)术等 6. 上述各方法示病情需要交叉、混合、选择使用
45
46
47
拇趾外翻
定义 足拇趾过度向外侧倾斜称之 病因 遗传、异常外力
病理 第1跖骨内翻、拇趾外斜
表现 中老年女性多见 拇趾外翻畸形,第1跖趾关节拇囊炎:疼痛、红肿,第2、3 足趾槌状趾、胼胝体及疼痛 X片:第1跖骨头内侧骨赘、硬化,第1跖骨内翻,第1跖趾关 节向外侧脱位、半脱位,第1、2跖骨夹角大于9-11⁰ 诊断: 治疗:保守治疗:合适、宽松、低跟鞋,第1、2趾间加垫,经常手 法搬正,理疗、休息 手术治疗:轻者McBride法,重者Keller法
运动系统畸形
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军总)骨科 毛广平
1
概述
•定义:各种原因引起的、表现在运动系统的畸形 •运动系统组成:骨、骨连接、骨骼肌
•先天性畸形:出生前或出生时即已存在的畸形或已存在的
潜在畸形基因等:并指、多指畸形,脊柱侧凸 •后天性畸形:出生后不良姿势、外力;疾病、外伤等引起: 拇趾外翻、裹足畸形等 佝偻病、骨软化症、畸形性骨炎等 骨折畸形愈合、儿麻后遗症、关节感染后挛
10
临床表现
• 站立前期
• 脱位期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https://img.taocdn.com/s3/m/9fa3ec059e314332386893c3.png)
联合反应
对称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为相同运 动模式
相反性联合反应:左右侧表现不同运动 模式
①对侧性联合反应: A上肢(对称性):
健肢的屈曲 患肢的屈曲, 健肢的伸直 患肢的伸直。
B下肢:
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对称性
健肢的内收、患肢的内收(和内旋) 健肢的外展 患肢的外展(和外旋)
屈伸相反性,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偏瘫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
偏瘫是最常见的障碍之一,可见于脑卒中、脑 外伤等多种疾病和外伤。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 2.倒置安排 3.运动的精细水平与机
能代表区大小的关系 肌运动愈精细复杂,其 机能代表区愈大。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运动柱
四、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synergy movement)是指偏 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 一种随意活动。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 是脊髓中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 的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抑制关系失衡的表 现。
基本的共同运动类型
共同运动包括了随意性和不随意性两个 方面。
共同运动的影响
静位性反射主要包括:
紧张性颈反射 紧张性迷路反射等
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被动将头部转向 一侧,则颜面侧上下肢伸展,后头侧上下 肢屈曲。
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 :被动前屈头部,则 上肢屈曲下肢伸展;被动后屈头部,则上 肢伸展下肢屈曲。
紧张性迷路反射
指由于头在空间位置不同,致使内耳的 传入冲动变化,而调整躯体肌紧张性的 反射。
剪健手指甲;
⑤用患手系健侧衬衫袖口的钮扣。
根据动作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手的能力 级别,包括废用手、辅助手C、辅助手B、辅助 手A、实用手B、实用手A六个能力水平。
临床运动疗法学考试重点
![临床运动疗法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3be591d1f34693dbef3e15.png)
临床运动疗法学考试重点选择题:1.在完全卧床休息的情况下,肌力每天丧失1%~3%,每周丧失10%~15%;如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少一半。
2.天鹅颈畸形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
如:双手小关节出现天鹅颈样畸形的疾病是(B)。
A.系统性红斑狼疮B.类风湿关节炎C.干燥综合征D.强直性脊柱炎E.多发性肌炎3.颈椎牵引的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7%~10%;腰椎牵引重量至少>25%体重才可克服牵引时的摩擦力;腰椎电动骨盆牵引时首次牵引重量一般为体重的30%。
4.帕金森病四大典型症状:①静止性震颤;②肌强直;③运动迟缓;④姿势步态异常。
注:典型病例可见面部表情减少,称为“面具脸”;手指节律性震颤,形成所谓“搓丸样动作”;站立时呈头部前倾,躯干俯屈的特殊姿势;行走呈小碎步样前冲,称“慌张步态”;手指的精细运动障碍,书写时字越写越小,称“小字症”。
如:①以下哪项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D)A.肌肉强直常从肢体远端开始B.平衡功能障碍,共济失调步态C.随意运动时震颤明显D.“小写征”E.失语解释:肌强直多自一侧上肢的近端开始,逐渐蔓延至远端、对侧及全身。
②下列哪项不是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A)A.运动性震颤B.泌汗异常和便秘C.慌张步态D.运动减少E.肌张力增高解释:帕金森病临床常见功能障碍:a.运动功能障碍(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b.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唾液和皮脂分泌增加,多汗,肢体远端皮温低,排尿困难,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等);c.精神症状(对任何事物失去兴趣,精神活动缺乏、消极,表现为抑郁、痴呆等);④临床并发症,如压疮,感染等。
5.运动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是循序渐进的治疗原则。
6.产生肌力最大的肌肉收缩形式是离心收缩。
如:肌肉产生最大力量的收缩形式是:(C)A.等长收缩B.向心性收缩C.离心性收缩D.等动收缩E.等张收缩注:各种收缩时产生张力大小的顺序依次为:离心性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性收缩7.关键点的控制主要包括:①中心控制点:胸骨柄中下段,主要控制躯干的张力;②近端控制点:头部、骨盆、肩部等,分别控制全身、骨盆和肩胛带部位的张力;③远端控制点:手指、足,分别控制上肢、手部、下肢及足等部位的张力。
脑瘫
![脑瘫](https://img.taocdn.com/s3/m/286d79c90c22590102029d7d.png)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648bf314844769eae009ed74.png)
肌张力障碍锁定本词条由好大夫在线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王玉平(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卫华(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肌张力障碍与遗传有关。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包括一大组疾病,有的是遗传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舞蹈病,神经节苷脂病等),有的是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如围生期损伤、感染、神经安定药物)。
西医学名肌张力障碍英文名称dystonia 所属科室内科- 神经内科主要病因遗传因素目录1 疾病分类2 病因及发病机制3 临床表现▪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手足徐动症▪书写痉挛4 诊断及鉴别诊断▪诊断▪鉴别诊断5 疾病治疗▪药物治疗▪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6 疾病预后7 疾病预防疾病分类依据肌张力障碍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局限性、节段性、偏身性和全身性。
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早,症状可能越严重,波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可能性也越大。
发病年龄越大,肌张力障碍越可能保持其局灶性。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指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到躯体的一部分,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累及一个以上相邻部位,如Meige综合征(眼、口和下颌),一侧上肢加颈部,双侧下肢等。
累及一侧身体时称偏侧肌张力障碍,一般由对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累及至少一个节段,加上一个以上其他部位。
病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肌张力障碍多为散发,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突变所致。
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
![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7e419f1a0116c175f0e48bf.png)
2.全身屈曲模式
• 全身屈肌张力高引起的屈曲模式包括近端关节如肩关节、 髋关节的屈曲内收,远端关节如腕关节掌曲,踝关节柘屈。 患儿多采取侧卧位姿势,因为头部、躯干、四肢无法抗重 力,导致拱背坐,前倾坐位。难以实现肘支撑、手支撑、 四点支撑,从而影响爬行等运动功能的发育。
• (1)治疗原则:应以降低屈肌张力为主,同时增加伸肌 肌力
(一)整体的异常姿势
• 整体的异常姿势即全身性异常姿势,即使患儿运 动发育水平较高,仍有可能对运动起到一定危害。 因此,对于整体异常姿势的治疗应贯穿整个治疗 的始终
1.全身的过度伸展模式
• 全身性肌张力过高引起的以头背屈为主的全身过度伸展模 式,影响患儿翻身、坐位平衡等高级功能的发育。
• (1)治疗原则:应以降低伸肌张力为主,同时增加屈肌张 力
• (2)治疗方法:
• 1)被动运动:1 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快速叩击 胫骨前肌肌腹,以诱发胫骨前肌收缩。2 治疗者 对患儿的踝关节进行反复的背屈、跖屈运动,以 达到牵拉胫骨前肌的目的。
• 2)主动运动:1 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协助完成 足背屈动作。2 患儿取坐位于小椅子上,进行足 主动背屈训练。3 若患儿可完成抗阻力运动,治 疗者应对患儿足背施加适当的阻力,使患儿完成 踝关节全范围的主动运动。
• (4)关键点控制:治疗师拉握患儿的手,,将其 肩关节运动至外展外旋位,可以促通躯干伸展, 头部立直
3.全身的非对称姿势
• 大致分为两种:痉挛型左右差及偏瘫的非对称性 • (1)治疗原则:纠正患侧的异常姿势和异常运动
模式,减少两侧结构和功能的差别。 • (2)被动训练:牵拉痉挛较重侧肢体,可采用关
• (2)被动运动:将患儿俯卧于BOBATH球上,握住患儿 双腿,前后推动、左右晃动,在此过程中患儿的躯干得到 牵拉。患儿骑坐在滚筒上,治疗师与患儿身后向上方牵拉 患儿的上肢,并使其上肢外展外旋。
临床执业医师(运动系统)-试卷21
![临床执业医师(运动系统)-试卷21](https://img.taocdn.com/s3/m/2c4dbd72cc7931b765ce1592.png)
临床执业医师(运动系统)-试卷21(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肱骨外上髁炎正确的治疗方法是(分数:2.00)A.限制腕关节活动√B.限制肘关节活动C.增加肌腱起点处的压迫应力D.立即施行伸肌总腱起点剥离松解术E.立即行卡压神经血管束切除结扎术解析:解析:肱骨外上髁炎非手术治疗对绝大多数患者有效,故少有需手术治疗者,限制腕关节活动,尤其是限制用力伸腕动作是治疗和预防复发的基本原则。
2.对于股骨头骨软骨病病理变化叙述正确的是(分数:2.00)A.缺血期临床症状明显B.血供重建期仅可持续1~4个月C.愈合期过程中畸形不会加重D.血供重建期新生血管从周围组织长人坏死骨骺√E.畸形残存期病变仍活动,畸形不固定解析:解析:本病为股骨头骨骺无菌性坏死,是最常见的骨软骨病,在5~10岁间发病率最高,好发于男性;本病的原因尚不太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慢性损伤是重要因素。
股骨头骨骺缺血发生缺血后,可有四个病理发展过程:①缺血期,这一过程可以延续数月到年余,因临床症状不明显而多被忽视;②血供重建期,新生血管从周围组织长入坏死骨骺,逐渐形成新骨,此期可持续1—4年,是治疗的关键;③愈合期,这一过程畸形仍可加重,且髋臼关节面软骨也可受到损害;④畸形残存期,此期病变静止,畸形固定,随年龄增大最终将发展成为髋关节的骨关节病而出现新的问题。
3.拇指不能外展和对掌,手掌桡侧三个半指感觉障碍,可能损伤的神经是(分数:2.00)A.正中神经√B.尺神经C.桡神经D.肌皮神经E.臂丛神经解析:4.比较容易发生骨折的肋骨是(分数:2.00)A.第1~3肋B.第4~7肋√C.第8~10肋D.第11肋E.第12肋解析:解析:肋骨骨折多发生在第4~7肋;第1~3肋有锁骨、肩胛骨及肩带肌群的保护而不易伤折;第8~10肋渐次变短且连接于软骨肋弓上,有弹性缓冲,骨折机会减少;第11和12肋为浮肋,活动度较大,甚少骨折。
异常运动模式的处理方法
![异常运动模式的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d9cc63e03d8ce2f00662354.png)
六.不随意运动型患儿上肢交叉的四爬
(1)临床表现:不随意运动型患儿在四爬时无法控制头部,上肢呈交叉 状,无法形成稳定的支撑,导致躯干在爬行过程中左右摆动。
(2)治疗方法:
1)被动运动:患儿取四点支撑位,治疗者控制患儿的头部,使其有正 确的视觉-空间感知,然后依四爬的运动顺序牵拉患儿各肢体,使感觉 输人成为运动感知。
(2)治疗方法:
1)被动运动:①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控制患儿的足外侧缘.向内、外侧进 行反复牵伸,以刺激胫前肌胫后肌的兴奋性;②对胫前肌和胫后肌作快速地 叩击,以诱发肌肉收缩。
2)主动运动:①可以让患儿在横截面为三角形的长木板上行走,促通其足外侧 缘持重;②若患儿的踝关节有部分活动度,治疗者可以协助患儿完成全关节 范围的活动;③若患儿能够完成步行,则应在患儿的鞋子里面、足弓下方放 置-块小布团或软垫,可以撑高足弓,使足外侧缘承担部分体重。
(2)治疗方法
1)被动运动:①患儿取俯卧位,治疗者将患儿一侧肩关 节伸展,并向上牵拉其对侧上肢,运动至侧卧位时,治疗者 应停住动作,让患儿主动地完成翻身运动。②患儿侧卧于 斜坡,治疗者固定患儿下方的肘关节,支撑患儿的腹部, 缓慢放下患儿躯干,使患儿双下肢接触斜面,以此带动躯 干翻转,在该运动过程中通过患儿双下肢的重力使其与躯 干产生分离运动。
(2)治疗方法:
1)被动运动:患儿取仰卧位,治疗者将患儿的下肢外展、外旋后,托住患儿足 底部向前、向外牵仲踝关节周围肌肉,并反复活动踝关节,扩大踝关节活动范 围,最大阻力的方向即为牵伸的方向。牵伸过程中不可过度用力,防止肌腱的 拉伤。
2)主动运动:①若惠儿具有步行能力,治疗者可让其在呈凹面的两条三角形长 木板行走,可使患儿的足内翻得到纠正;(②治疗者控制患儿呈蹲位,玩具,治 疗著将其双脚固定于外展外旋位,患L的体重会抑制足内翻。
常见异常步态
![常见异常步态](https://img.taocdn.com/s3/m/3357af0ddaef5ef7bb0d3c46.png)
常见异常步态2007-5-27 21:51 作者:任我游911 详情: 查看论坛本文已有9位网友阅读网友评论 0 条(一)分类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
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1)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3)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相对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支撑相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1)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2)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二)常见异常步态异常步态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组合存在,构成复杂的临床现象。
1、足内翻是最常见的病理步态,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
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蹠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
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
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使关节做功显著下降。
此外髋关节也可发生代偿性屈曲。
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能力降低。
步态障碍患者纠正足内翻往往是改善步态的第一要素。
与足内翻畸形相关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长伸肌和腓骨长肌。
其中胫前肌、胫后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过分活跃较常见,拇长伸肌过度活动也有关联。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
第七十二章 运动系统畸形
![第七十二章 运动系统畸形](https://img.taocdn.com/s3/m/b5711b9ba0116c175f0e48c4.png)
第七十二章运动系统畸形人体运动系统包括骨骼、肌、肌腱、外刷神经和骨连接。
根据病因大致分为神经源性、非神经源性及创伤性畸形(参阅骨关节损伤章节)。
第一节先天性畸形一、先天性肌斜颈先天性肌斜颈(congenitaltorticollis)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颈部和头面部向患侧偏斜畸形。
臀位或产钳助产的新生儿斜颈的发生率增加。
病因各种原因引起胸锁乳突肌纤维化,逐渐挛缩导致斜颈外观。
引起肌纤维化的原因尚不十分明了。
多数学者认为臀位产、产伤及牵拉等因素导致胸锁乳突肌损伤出血、血肿机化、挛缩而形成。
临床表现婴儿出生后,无意中发现一侧胸锁乳突肌出现肿块,2~3周肿块渐变硬,不活动,呈梭形,指头大小。
半年左右肿物逐渐消退,但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变短,呈条索状,牵拉枕部并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
随生长发育,双侧面部不对称,健侧饱满,患侧变小,双眼不在一个水平线,严重者导致颈椎侧凸畸形(图72一1)。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临床表现,患侧胸锁乳突肌呈条索状挛缩,头面部偏斜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1.骨性斜颈颈椎异常如寰枢椎半脱位、半椎体等,胸锁乳突肌不挛缩,X 线检查可确诊。
2.颈部炎症有淋巴结肿大,局部压痛及全身症状,胸锁乳突肌无挛缩。
3.眼肌异常眼球外肌的肌力不平衡,斜视患者以颈部偏斜协调视物。
治疗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显著。
晚期斜颈可以手术矫正,但合并的其他组织异常(如面部畸形、颈椎侧凸)则难以恢复正常。
1.手法矫正治疗新生儿确诊后,每天轻柔按摩热敷,采用手法被动牵拉,适度向健侧牵拉头部,每天数次,每次10~15下。
睡眠时应用沙枕固定。
随着患儿生长,手法扳正力度增加,枕部旋向健侧,下颏向患侧,每日数次扳正,坚持不懈,多数可获满意疗效。
2.手术疗法适合1岁以上患儿。
一般采用锁骨近端上一横指处,作横切口,对1~4岁患儿,病情轻者,仅切断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及胸骨头,术后应用颈围领保持于略过矫正位,并经常把患儿下颏向患侧,枕部向健侧旋转。
运动系统畸形
![运动系统畸形](https://img.taocdn.com/s3/m/4c35863a43323968011c92cb.png)
脊柱侧凸
分类:
非结构性脊柱侧凸
结构性脊柱侧凸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先天性脊柱侧凸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 神经纤维瘤病合并脊柱侧凸 间充质病变合并脊柱侧凸 骨软骨营养不良合并脊柱侧凸 代谢性障碍合并脊柱侧凸 脊柱外组织挛缩导致脊柱侧凸 其他原因引起的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
病理:
椎体、棘突、椎板及小关节的改变 肋骨的改变 椎间盘、肌及韧带的改变 内脏的改变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X线检查:脊柱全长的正侧位片、左右弯曲
像、悬吊牵引像、支点弯曲像和stagnara像
了解侧凸原因、类型、位置、大小、 范围、柔韧性,观察肋骨、横突及椎 体的畸形情况
脊柱侧凸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X线检查测量方法: 曲度测量: 1、Cobb法 2、Ferguson法 椎体旋转度的测量:Nash-Moe法
椎体骺环 髋臼Y形软骨
脊柱侧凸
治疗目的: 矫正畸形 获得稳定 维持平衡
脊柱侧凸
治疗: 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
Cobb角<250严密观察,如进展> 50/每年 则支具治疗 Cobb角在250-400应支具治疗,如进展> 50 /每年且Cobb角>400则手术治疗 Cobb角>450建议手术治疗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临床表现与诊断: 其他体征: 跛行步态:单侧为跛行,双侧为“鸭步”。 Nelaton线:脱位时大转子在此线之上。 Trendelenburg试验:是髋关节不稳的表现。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X-线检查: 新生儿期可显示髋臼发育不良。 髋脱位的患儿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较 正常晚。 随着年龄的增长X-线检查的价值更高。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临床表现与诊断: 体征:
Barlow试验:病人仰卧位,双髋双膝各屈
常见病理步态(励建安)
![常见病理步态(励建安)](https://img.taocdn.com/s3/m/efd245d6195f312b3169a5ca.png)
常见病理步态作者:admin 日期:2006-01-08字体大小: 小中大(一)分类1、支撑相障碍下肢支撑相的活动属于闭链运动,足、踝、膝、髋、骨盆、躯干、上肢、颈、头均参与步行姿势。
闭链系统的任何改变都将引起整个运动链的改变,远端承重轴(踝关节)对整体姿态的影响最大。
(1)支撑面异常足内翻、足外翻、单纯踝内翻和踝内翻伴足内翻、单纯踝外翻和踝外翻伴足外翻、足趾屈曲、拇趾背伸。
(2)肢体不稳由于肌力障碍或关节畸形导致支撑相踝过分背屈、膝关节屈曲或过伸、膝内翻或外翻、髋关节内收或屈曲,致使肢体不稳。
(3)躯干不稳一般为髋、膝、踝关节异常导致的代偿性改变。
2、摆动相障碍摆动相属于开链运动,各关节可以有相对孤立的姿势改变,但是往往引起对侧支撑相下肢姿态发生代偿性改变;近端轴(髋关节)的影响最大。
(1)肢体廓清障碍垂足、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髋关节内收受限。
(2)肢体行进障碍膝僵硬、髋关节屈曲受限或对侧髋关节后伸受限、髋关节内收。
(二)常见异常步态异常步态可以孤立存在,也可以组合存在,构成复杂的临床现象。
1、足内翻是最常见的病理步态,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患者,常合并足下垂和足趾卷屈。
步行时足触地部位主要是足前外侧缘,特别是第五蹠骨基底部,常有承重部位疼痛,导致踝关节不稳,进而影响全身平衡。
支撑相早期和中期由于踝背屈障碍,导致胫骨前向移动受限,从而促使支撑相末期膝关节过伸,以代偿胫骨前移不足。
由于膝关节过伸,足蹬离力降低,使关节做功显著下降。
此外髋关节也可发生代偿性屈曲。
患肢摆动相地面廓清能力降低。
步态障碍患者纠正足内翻往往是改善步态的第一要素。
与足内翻畸形相关的肌肉包括:胫前肌、胫后肌、趾长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拇长伸肌和腓骨长肌。
其中胫前肌、胫后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过分活跃较常见,拇长伸肌过度活动也有关联。
2、足外翻骨骼发育尚未成熟的儿童或年轻患者多见(例如脑瘫),表现为步行时足向外侧倾斜,支撑相足内侧触地,可有足趾屈曲畸形。
偏瘫患者常见问题的解决
![偏瘫患者常见问题的解决](https://img.taocdn.com/s3/m/6d78c8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c.png)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半脱位在脑卒中患者中
比较常 见,诊断主要靠临床检查。如果发现患侧 肩峰和肱骨头的间隙比健侧大,即认为是 肩关节半脱位。
.
肩关节半脱位
肩关节的锁定机制
关节盂向上方倾斜 关节囊上部及喙肱韧
带紧张 冈上肌、冈下肌、三
角肌后部纤维
.
半脱位原因
肩胛骨上提肌的张力 下降,特别是前锯肌 上提关节盂和肩胛骨 旋前的联合作用丧失, 致关节盂向下倾斜, 肩胛骨靠近脊柱
手法轻柔,用力由小渐大 ,训练要循序渐 进
对肌张力高的肌群用安抚性质的按摩,使 其放松,对肌张力低的则予以按摩和揉捏
器具:楔形板
.
(二)神经生理学疗法(NPT):又 称神经发育学疗法(NDT)
(1)Bobath技术: (2)Brunnstrom技术: (3)PNF技术: (4)Rood 技术又称多种感觉刺激疗法 (5)运动再学习技术
30
.
一.软瘫期: 1.注意患侧肢体正确的卧床体位 2.通过充分的被动活动维持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3.通过低频电刺激对抗肌萎缩,增强肌力 4.通过AM800神经网络重建仪诱发肌肉主动收缩,
增强肌力(循环模式) 5.佩戴矫形支具 6.物理疗法:温热疗法;肌肉冷刺激等 7.口服抗痉挛药物:巴氯芬;丹曲林等 8.CPM训练
当患腿负重接近全体重时(95%),可开始平行杠内 步行训练
可利用膝关节支具限制患膝的活动范围
利用平衡仪进行站立平衡训练
34
.
2.股二头肌肌力训练: A.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伸髋伸膝位,患足下垫
一棉垫,下压患足做股二头肌等长收缩,绷紧5 秒,放松10秒,10个/组,3组/次训练 B.仰卧位二四头肌AM800生物反馈模式训练: C.仰卧位患侧小腿放于床下,伸髋位的屈膝练习:
运动障碍学
![运动障碍学](https://img.taocdn.com/s3/m/0c9d3b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fd.png)
深感觉(本体感觉)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和四肢)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细胞,周围突至肌、
腱、关节、骨膜等处的感受器,部分至皮肤 的触觉感受器,中枢突经后根内侧部,沿后 角内侧进入脊髓后索,1/4纤维沿楔束、 薄束上升至延髓下部背侧楔束核、薄束核, 还有部分纤维止于后角细胞,再发纤维至楔 束核、薄束核;
特殊感觉
味觉、嗅觉、平衡感觉、听觉、视觉。均是 颅神经的感觉神经
与运动有关的是视觉、平衡感觉。
知觉障碍
感知perception 认知cognition
运动控制障碍的康复
评定:肌力和肌肉张力、运动分析、ADL 治疗:
物理治疗:牵张、肌力、平衡/协调、步态、理疗 作业治疗:ADL 矫形器:AFO、KAFO、FO 药物:口服、鞘内、注射 中国传统康复治疗 心理治疗 手术治疗
平衡觉区:中央后回下方、头面代表区附近。 味觉中枢:顶叶的岛盖部和附近的脑岛周围皮质。 嗅觉区:海马旁回的钩回附近。 听区:大脑外侧裂下壁的颞横回上(41、42区)。 视区:位于Brodman17区,其传入纤维来自于外侧
膝状体核,左右交替止于视皮质。
躯体感觉障碍
周围神经性:周围神经性感觉障碍是由神经 丛、神经干、神经纤维损坏而引起,在神经 支配区域内出现异常。如多发性神经炎、糖 尿病性神经病等。
周围性神经疾病或损伤:出现典型的下运动 神经元瘫痪;深浅感觉障碍也会对运动机能 形成相应的影响
病因
骨关节疾病或损伤:运动范围异常,姿势异 常或畸形等运动障碍
肌肉病变或损伤:肌力异常,肌张力异常等 运动障碍
肌腱与韧带损伤:导致运动活动范围异常 神经肌肉接合处病变:肌力减退 呼吸循环代谢系统病变或损伤:全身体力下
儿童运动障碍的概念
![儿童运动障碍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6acb0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6.png)
儿童运动障碍的概念
儿童运动障碍是指儿童在运动能力方面出现异常,包括运动发育迟缓、运动不协调、运动控制困难等。
这些异常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行走、跑步、跳跃、抓握等基本运动能力,也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精细运动能力,如书写、绘画等。
儿童运动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肌肉疾病、骨骼疾病、遗传因素等。
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包括脑瘫、发育性协调障碍、肌无力、脊髓灰质炎等。
对于儿童运动障碍,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药物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
运动障碍学
![运动障碍学](https://img.taocdn.com/s3/m/f9c575a7284ac850ad02420d.png)
锥体系与锥体外系障碍的不同
锥体系障碍 肌张力 痉挛 弹簧样阻力 运动起初有阻力 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出现 皮肤反射消失 不伴 锥体外系障碍 强直 阻力始终一样 阻力始终一样 不一定亢进 无 无消失 多伴有
反射
不自主运动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主管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传导路由两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是指从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下行至脊髓 前角运动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以前的部分,即大脑皮质运 动中枢的锥体细胞和其它类型锥体细胞体及其突起,称上 运动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是指从脊髓前角及其运动细胞经脊髓前 根和脊神经至身体周围部的纤维以及自脑运动神经核发出 纤维,分别组成的脑神经,称下运动神经元。 临床上将锥体系大脑皮质运动神经元称为上运动神经 元;将直接支配骨骼肌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神经运 动核神经元称为下运动神经元。 正常时,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有抑制作用。 上、下运动神经元不论那一个受损,都能引起骨骼肌瘫痪 (麻痹),分别称为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
由瘫痪部位的分类
病灶与代表性瘫
大脑皮层或皮层下 内囊-大脑脚 桥脑(以下) 颈髓 胸髓(以下) 锥体交叉部 单瘫(上、下肢中的单个肢体瘫) 偏瘫(一侧身体瘫痪) 偏瘫(无颜面瘫) 四肢瘫(上下肢全瘫) 截瘫(双下肢瘫) 交叉性偏瘫
一、中枢运动神经系统障碍
(一)中央前回 (二)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 (三)内囊 (四)中脑 (五)桥脑 (六)延髓
(七)脊髓
1.脊髓休克 1.脊髓休克
脊髓突然受到横断性损伤且与高级中枢失去联 系后,功能处于暂时性生理停滞状态,损伤平面以 下感觉、运动和躯体、内脏反射功能完全丧失,进 入无反应状态; 是由器质性的脊髓损伤所致,脊髓低级中枢突 然失去了来自脑的高级中枢如大脑皮质、脑干网状 结构和前庭神经核的易化作用,暂时处于兴奋极低 下的状态;
肢体障碍如何分级
![肢体障碍如何分级](https://img.taocdn.com/s3/m/f69b6d66852458fb770b567d.png)
肢体障碍如何分级2011-02-17 09:16对于肢体障碍(physical impairment)的定级和分类,我国在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就已作了明确的规定。
肢体障碍类别是多种多样的,在下面内容中,我们只介绍常见的类别或病例,以便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儿童,给予必要的帮助。
1.肢体障碍的概念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规定: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或参与的局限。
肢体残疾包括:(1)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2)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3)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2.肢体障碍的分级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把肢体障碍分为以下四级: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1)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2)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3)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4)单 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5)单全下肢和双前臂缺失6)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单小腿)缺失7)双全上肢或双全下肢缺失8)四肢在不同部位缺失9)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二级: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偏瘫或截瘫,残肢保留少许功能(不能独立行走)2)双上臂或双前臂缺失3)双大腿缺失4)单全上肢和单大腿缺失5)单全下肢和单上臂缺失6)三肢在不同部位缺失(一级中的情况除外)7)二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三级:能部分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双小腿缺失2)单前臂及其以上缺失3)单大腿及其以上缺失4)双手拇指或双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5)二肢在不同部位缺失(二级中的情况除外)6)一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二肢功能中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四级:基本上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运动系统畸形的诊断与治疗
![运动系统畸形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de13c1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e.png)
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
关节形态:观察运动系统关节的形态是否正常,如关节弯曲、角度变形或肿胀。
步态评估:分析患者行走时的步态,包括步幅、步频、落地方式和踝关节稳定性等,以发现可能的运动系统畸形。
运动功能障碍:运动系统畸形可能导致运动功能受限,如关节活动度减少、肌肉力量不均衡等,影响日常生活活动和体力表现。
相关症状有哪些:
畸形姿势:某些运动系统畸形可能导致身体姿势异常,如脊柱侧弯引起的身体偏斜或驼背,影响外观和身体平衡。
运动时不适:一些运动系统畸形在运动时可能会引发不适感,如关节卡住、蹲下时髋关节的突然疼痛等。
2. 家族史:家族中存在运动系统畸形的人可能增加患上运动系统畸形的风险。这种遗传影响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的传递,或是家族共享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3. 基因表达调控:一些研究发现,特定基因表达的调控异常与运动系统畸形的发生相关。这包括在基因的转录或翻译过程中,与细胞活动紧密相关的遗传调控因子的异常活动,如转录因子、表观遗传修饰等。
劳动和生活环境:长期处于工作或生活环境中,如低温、高温、湿度、噪音等不利于运动系统健康的环境,可能导致运动系统畸形的发生。
先天异常
先天异常
肌肉无力
肌肉无力
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肌肉无力的治疗方法
03
运动系统畸形的检查方法
Examination method of Motor system malformation
2. 运动系统畸形可能由遗传因素、外部创伤、生活习惯不良等引起。常见的运动系统畸形包括骨质疏松、脊椎侧弯、关节脱位、肌肉萎缩等,这些畸形可能导致姿势异常、运动功能障碍以及疼痛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常因原动肌无力、拮抗肌过度活动,以及过度活动的肌肉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导致各种固定模式的典型畸形。
如果能确定是哪些肌肉过度活动造成了关节畸形,就可以针对性实施去神经支配治疗方法,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的机会。
要搞清楚到底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并非轻而易举,因为可能有很多肌肉都经过受累的那个关节,但并不是所有可能引起畸形的肌肉都活动过度。
采用多通道肌电图和用局麻药进行诊断性阻滞等方法来检测某个肌肉是否与畸形有关,可以为长期的去神经支配治疗提供参考信息。
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常见的畸形表现模式,并讨论与之关联的肌痉挛问题,以及其他形式的肌肉过度活动、瘫痪、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障碍等情况。
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Nathaniel H. Mayer, MD;Alberto Esquenazi, MD;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常会导致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MNS),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特点包括:出现痉挛状态;其他形式的非随意的肌肉过度活动、主动运动无力、以及造成随意运动调节受损的各种运动控制异常。
肌肉过度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痉挛状态、反射亢进、阵挛、痉挛性协同收缩、痉挛性张力障碍、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及联合反应增强。
痉挛状态和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在脊髓中进行处理,联合反应、协同收缩和UMNS张力障碍都有脊髓以上的起源,后两者还对牵拉有敏感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患者(特别是脑外伤、缺氧性脑病和脑卒中后发生综合征的患者)中,常见局灶性肌肉功能障碍,表现模式多种多样,可导致上肢和下肢关节的畸形1。
搞清楚具体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是非常有用的病情评价策略,因为去神经支配技术(如使用神经破坏药、化学去神经支配药物或者外科手术)可利用这些信息,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2。
下文中,我们来讨论与受累肌肉过度活动、轻瘫、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功能受损相关的畸形常见模式。
表1总结了所涉及的肌肉。
切记某个特定患者的畸形不一定涉及所有的肌肉,另外,有些非随意活动过度的肌肉比其无活动过度的原动肌弱,这种情况下的肌肉活动过度不会导致畸形或功能受损,所以可能不适宜进行化学去神经治疗。
治疗决策常常最好认为是假设,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随访检查进行验证和评价。
表1.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见畸形模式中可能过度活动的肌肉下面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所见畸形的常见模式,以及每种畸形可能涉及的肌肉。
同时也列出了每种畸形中受累的软弱肌肉,但切记即使这些肌肉有非随意过度活动,也不会造成畸形,因此这些肌肉不适合用化学去神经支配治疗。
还必须注意,具体某个患者中所列的肌肉不一定都受累;力量比较大的原动肌可能会制衡活动过度的对抗肌,经过某个关节的所有肌肉都对该关节的肌力平衡有所贡献。
临床医生在考虑任何治疗决策时,最好都当作是对畸形来源的假设检验,在这方面,第一步先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可能比较好。
肩内收/肩内旋手臂内收,紧贴于胸外侧壁,肘关节一般呈屈曲状,肩内旋引起前臂紧贴于前面胸部正中(见图1)。
当检查的医生使患者的肩关节被动外展和外旋时,胸大肌的肌腱常常会凸起,其他的责任肌见下述。
肩关节是万向关节,可以使手臂在近乎球形的三维空间内任意活动。
肩关节的内收肌和内旋肌痉挛,使患者手臂触及外界和自身目标的能力严重受限。
患者上肢对点用力的能力也严重受限,如稳住或推动物体的能力削弱。
这些肌肉的痉挛还会妨碍护理人员的工作,使他们难以给患者做腋下的皮肤护理以及其他卫生护理工作。
运动受限和运动受阻会妨碍穿衣、洗手和洗澡。
腋下皮肤可能会发炎、浸渍。
在穿衣和洗澡过程中会出现疼痛。
这是因为护理人员对患者肩关节的被动运动。
触发了肌肉反应性和痉挛性的阻力。
肩内收/内旋功能障碍常涉及背阔肌、大圆肌、胸大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以及肩胛下肌。
如果发现有肩过伸姿势,特别是在步态中观察到这种姿势时,应当怀疑有背阔肌和大圆肌参与。
三角肌后群和肱三头肌长头受累也可以造成肩过伸。
这些肌肉的过度活动可能会掩盖患者主动屈肩的潜能。
怀疑背阔肌或肩胛下肌受累时,可以用利多卡因对胸背神经或肩胛下神经进行诊断性阻滞,这样可以揭示患者是否有主动屈肩能力。
胸大肌长期过度活动时,可以明显地触摸到胸大肌的肌腱止点。
胸大肌两个头过度活动的程度可能不同。
分别对胸大肌的两个头做肌电图(EMG ),或者用利多卡因诊断性阻滞胸内侧神经和胸外侧神经,有助于辨别是一个头还是两个头参与了这个病理生理过程。
有些报告显示,肩胛下肌可能是造成内旋的重要原因3,4。
这个肌肉很难用肌电图进行检查,也难以实施化学去神经支配治疗。
用利多卡因对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的所属神经进行诊断性阻滞可以消除这些肌肉的影响,从而对肩胛下肌在这种畸形中的作用大小做出临床评价。
图1. 这例颅脑损伤患者表现出的畸形包括肩内收和肩内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屈腕和握拳姿势。
该患者还有拇指内收畸形。
屈肘直立姿势可以易化上肢“抗重力”屈肘肌的张力亢进,此种表现尤见于残留痉挛性偏瘫的情况下(见图2)。
抗重力肌有张力亢进倾向的现象已有充分研究。
许多年前,Denny-Brown 研究证明,把患有UMN 综合征的猴子头朝下吊起来,猴子的伸肘肌(可看作是头朝下颠倒姿势下的抗重力肌)有张力亢进的倾向5。
许多患者说他们的肘“向上缩”,如站立和行走时肘关节明显屈曲。
图图2.(A )屈肘是典型的UMNS 姿势。
由于肘关节过分屈曲,造成上臂和前臂的皮肤过分重叠在一起,引起肘关节皮肤浸渍、发红和褶皱区皮损。
2. (B )上臂和前臂皮肤日复一日过分重叠,导致该患者肘关节皱褶区皮肤浸渍和发红。
肘关节明显的屈曲姿势可能会掩盖皮肤的情况,检查者如果不用力拉开患者屈曲的肘关节,可能就看不到患者的皮肤病损。
患者还诉说他们的手肘会无缘无故地勾到门框、家具和他人,他们不能很轻易地穿好衬衣和外套,拿什么东西也不方便。
严重的屈肘姿势可导致肘关节褶皱部位的皮肤浸渍和发红(图2B ),最终导致皮肤溃烂,紧绷的肌腱外露。
屈肘畸形可能涉及的肌肉包括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动态EMG 检查表明,肱桡肌活动过度的情况多于肱二头肌和肱肌6。
图3给出了1例颅脑外伤后病程17年的UMN 综合征的四肢瘫痪患者的肱桡肌和肱三头肌外侧头的肌电图。
从图3的肘关节动作通道记录中可以看出,屈肘相的间期(见箭头#1)比伸肘相的间期短,伸肘运动的间期延长(见箭头#2)。
肱三头肌外侧头的活动在时相上与伸肘运动有关。
请注意,肱桡肌虽然如预料中与屈肘运动同步(箭头#1),但在伸肘运动期间也有不同步的活动(箭头#2)。
这个肌电图结果的一个解释是:在屈肘运动阶段,肱桡肌的作用是屈肘,但是在伸肘运动期间,该肌肉也有痉挛性协同收缩。
正是后面这种协同收缩活动可作为遏制伸肘的力量,延缓肘关节运动,产生在时间上的不对称。
用利多卡因阻断肱桡肌的运动点,然后评价短期效果,这样可以验证这个解释是否属实。
肘关节的主动屈伸周期肱桡肌肱三头肌外侧头肘关节运动(向下是伸肘)图3.前臂旋前Twitchell 指出,脑血管意外(CVA )继发偏瘫后,最后恢复的主动动作之一是主动旋后7。
可能是这个原因,前臂旋前畸形比前臂旋后要多得多。
旋前态势会妨碍患者手的定向能力(图4)。
虽然许多患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旋前和旋后动作,但即使有旋后动作,也极少能让前臂到达中间位(即,最大程度旋前和最大程度旋后的中间位置)。
前臂旋前畸形可能涉及的肌肉包括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体检时可以摸到旋前圆肌,但摸不到旋前方肌。
肌电图有助于分辨每个肌肉的随意动作和痉挛性反应,帮助判断每个肌肉对畸形形成的责任大小。
用利多卡因对每个肌肉的运动点进行诊断性阻滞,可以明确是一个旋前肌还是两个旋前肌的过度活动导致了对牵拉动作的阻力。
还可以说明,阻断这种阻力后,是否可以展现出主动旋后动作。
然后可以利用这些结果来预测长效化学去神经支配药物或神经破坏药物的治疗效果。
图4. 这例右侧偏瘫的患者,右前臂主动旋后运动受限。
分析这个问题时应考虑旋后肌无力和旋前肌(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过度活动。
屈腕屈腕姿势很常见,但“休息”姿态下的腕过伸也较为常见(图5)。
屈腕畸形患者难以把手插入比较窄的袖口。
患者在被动关节活动时会感到疼痛,特别是被动活动阻力比较大的时候。
紧绷的腕屈肌和指屈肌肌腱将正中神经挤压到腕横韧带上,会继发腕管综合征症状8。
屈腕畸形可能涉及的肌肉包括桡侧腕屈肌(FCR )、尺侧腕屈肌(FCU )、指浅屈肌(FDS )和指深屈肌(FDP )。
屈腕伴桡偏说明力量比较强的FCR 是主要的责任肌,但屈腕伴尺偏也不少见。
因为腕屈肌的横断面积比较大,所以这些肌肉的力量一般比腕伸肌的力量大。
尽管这些力量相互抵消的最终结果是屈腕,但应当考虑患者自主控制腕伸肌的程度有多大。
动态肌电图检查和临时诊断性运动点阻滞有助于明确这个问题。
例如,如果动态肌电图检查发现腕图5. 图中显示了这例UMNS 患者最大程度的自主伸腕动作。
伸指肌在用力协助腕伸肌以保持伸腕姿势。
肌电图上也可以看到腕屈肌的协同收缩,说明它是遏制伸腕的肌肉之一。
腕屈肌没有挛缩,被动活动可以完全伸腕。
伸肌有活动,再用利多卡因对屈肌运动点进行诊断性阻滞后,可以显露出自主的伸腕活动。
手指屈曲在掌内时,被动伸腕阻力大部分来自于腕屈肌紧张。
屈指肌也痉挛的时候,同时牵拉腕屈肌和屈指肌,可以更明显地发现手腕活动受限。
用化学去神经支配药物或神经破坏药物尽量减轻屈腕畸形时,可能必须考虑对腕屈肌和手外屈指肌进行干预。
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或尺侧腕伸肌可能参与形成过度伸腕姿势。
手腕过伸姿势会通过肌腱固定作用拉紧外在屈指肌,引起联带的握拳畸形(见下述)。
握拳典型情况是手指抠向掌心(图6A)。
指甲可能会抠入手掌皮肤,使手掌清洗和指甲护理都很困难。
随着存在长期掰开手指的困难,患者手掌的皮肤会出现浸渍、难闻气味和皮肤溃烂。
患者或护理人员要掰开僵硬的手指即拉开僵硬的屈指肌进行清洁护理时,患者会感到疼痛。
通过肌腱固定作用,手腕的位置会影响手指的姿势。
根据肌肉的生理张力-长度曲线,正常人伸腕会增加屈指肌的被动张力,特别是在伸腕姿势下保持屈指肌伸展。
屈指肌的被动流变张力增加,足以引起这些肌肉跨越的指关节屈曲。
牵张反射活动也可能是造成UMNS患者手指屈曲的原因。
为了使清洗和护理手掌更容易,可以通过逆向肌腱固定作用,使指屈肌的紧张度减轻,也就是说,在洗手前使手腕处于极度屈曲的位置。
但如果患者已经联带有重度的屈腕畸形,再要做到这一点就比较困难。
另外,有些伸腕肌过度活动的患者,通过手指肌腱固定作用会出现握拳姿势(图6B),使得被动屈腕非常困难。
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针对过度活动的伸腕肌和过度活动的伸指肌进行化学去神经支配治疗。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屈腕畸形的情况下,对过度活动的屈腕肌进行化学去神经支配治疗,可改善伸腕活动,但由于伸腕动作改善增强了对屈指肌的肌腱固定作用,所以仍然保持握拳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