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_高原
不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早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的研究_一_于韵
文章编号:1009-9441(2003)05-0003-02不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早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的研究(一)于 韵,蒋正武 (同济大学混凝土材料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摘 要:采用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养护条件下,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早期内部相对湿度(IRH)的变化规律。
研究表明,在无养护条件下,混凝土早期IRH 下降主要受水分扩散与自干燥的影响。
随着水灰比的减小,水分扩散对IRH 的影响减小,自干燥的影响增大,IRH 的下降幅度增大。
水养护对延迟混凝土早期IRH 的下降有一定作用,水灰比越大,作用越明显。
关键词:内部相对湿度;自干燥;水分扩散;水养护中图分类号:T U 5 文献标识码:A引言混凝土内部水含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性能,如强度、水化、收缩和开裂等有重要的影响[1-3]。
在干燥环境下,普通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IRH )的变化主要受水分扩散控制,而对于高性能混凝土,其IRH 的变化不仅受到水分扩散的控制,且受到自干燥的影响[4-6]。
自干燥是以低水胶比、掺加活性矿物掺和料等为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早期的一种常见现象[7-10]。
在不同的养护条件下,自干燥对混凝土(尤其对低水胶比的混凝土)IRH 的影响有明显变化[4,11,12]。
研究不同养护条件下早期混凝土IRH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对预防、控制混凝土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在无养护与28d 水养护条件下,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在等温干燥时距离干燥面3cm 、11cm 、21cm 处早期IRH 的分布以及自干燥对混凝土IRH 的影响。
1 实验方案1.1 原材料与配合比实验所用水泥为P O 52.5R 水泥,减水剂为萘磺酸盐复合高效减水剂,细骨料为细度模数2.8的河砂,粗集料为最大粒径20mm 的人工碎石。
表1给出了实验采用的混凝土配合比方案及其28d 抗压强度。
表1 混凝土配合比及28d 抗压强度序号W /C 砂率/%减水剂/%用量/(kg/m 3)C W S G 28d 抗压强度/M Pa S10.2040 2.5600120692103898.7S20.2540 2.0600150680102089.5S30.3040 1.5600180668100285.3S40.4040 1.050020066099075.0S50.60350400240564104646.2S60.8035300240581107925.51.2 IRH 的测试方法与养护条件对混凝土IRH 的变化采用杆式探头湿度传感器来测量。
混凝土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研究
混凝土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研究混凝土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
然而,混凝土的性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对混凝土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参考指导。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混凝土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高温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在高温下,混凝土的强度、抗裂性能和耐久性都会发生变化。
首先,高温会导致水泥胶凝体内部结构破坏,进一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其次,高温还会引起混凝土内部的温度梯度,导致应力产生,从而引发裂缝的产生。
此外,高温还会导致混凝土内部的化学反应加快,加剧混凝土的老化现象。
为了应对混凝土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适当的水胶比,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强度。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和高温环境中。
此外,可以采用添加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抗高温性能,如粉煤灰、硅酸盐掺合料等。
二、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低温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在低温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抗裂性能和耐久性都会发生变化。
低温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孔隙水结冰膨胀,从而引发混凝土的开裂和剥落。
此外,低温还会加快混凝土内部的化学反应速率,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
为了应对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变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在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适当的水胶比,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提高抗冻性能。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绝热措施,减少混凝土的温度降低。
此外,可以使用抗冻剂来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如氯化钙、硝酸盐等。
三、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下的性能变化规律潮湿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变化也具有显著影响。
在潮湿环境下,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耐久性会受到影响。
潮湿环境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水分迁移,进而引发渗漏问题。
混凝土相对湿度与自收缩影响的研究
表3预湿轻集辩对混凝±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
轻集料
Bl入水量
碎石
28d抗压强度
竺!
坐塑:坐也!
垒塑:
坐塾
1————
1065 1
67 0
弹性模量
!塑
389
2
53.3
3.05
958 6
61.1
37.2
3
106.5
611
8521
58.1
37 0
4
159 8
9.15
745.6
49.8
36 3
堑:!一—二兰L一 i
制品.2003.5:13.15
——
耍里墨苎垫翌鎏鳖圭塑翌望堡量宴些丝墅堕塑竺塞
【4】许胜华,将正武高性能混凝土中自身相对湿度变化与自收缩的研究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V0126'N02
3 35
3 :5
0
95 0
90.0
相对湿度/RH
95.D
90.0
相对温度/础
cI;l
O O
0:i
3
:5
O 5
3:;O O 5 0O 85.0
埘=—_C二f—-—Cs—·——旺—。一 S
(式2)
&轻集料的吸水率,%; m:轻集料的掺量,kg/m3。
3.1引入水量对混凝土内部湿度的影响
由图3可见,随着养护龄期增长,
l# ̄5#混凝土的内部相对湿度均呈下降
趋势。 相同龄期条件下,以轻集料为介质向混 凝土内部引入水的2#q#混凝土的内部 湿度均比基准混凝土1#高,说明轻集料 内都的水分在混凝土水化硬化过程中释 放出来起到了内养护作用,从而延缓了 混凝土内部湿度下降过程,这种延缓作 用效果随引入水量的增加越明显。例如, l#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由100%降低到 90%以下需时14d左右,而通过粘土陶 粒向混凝土内部引入3.05kg/m3水分的 2#混凝土降低到相同湿度需时近20d, 引入水量更多的3#、4甜昆凝土需时更长, 大约需要30d以上。
季节变化时水泥质量变化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季节变化时水泥质量变化的原因与预防措施[摘要] 近年来,在建筑工程监督检验时发现,在南方每年的春夏与秋冬交替期间,即每年的3月下旬与9月下旬至11月份,关于混凝土不凝结、强度低、混凝土开裂、磨面层起壳等而怀疑水泥质量问题的顾客投诉增多,而其它时间顾客投诉较少,甚至没有。
[关键词] 季节变化建筑工程预防措施取工地现场样进行检测,水泥安定性、凝结时间及强度等各项质指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本人根据近年来在企业服务的经验,对其原因与预防措施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
1.原因分析1.1气候环境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在南方季节交替期间,气候环境的主要特点:一是温度变化较大,特别是白天与晚上的温差大,有时温差达20。
C以上;二是空气相对湿度变化大,在春夏季节空气相对湿度大,秋冬季节相对湿度较低。
而水泥硬化过程直接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及其变化情况相关。
若在夏、秋季节交替间高风速、低相对湿度、高气温与高的混凝土温度等符合作用下,若混凝土表面的脱水速率>0.5kg/(m2.h),失水可以超过渗出水到达混凝土表面的速率,并造成毛细管负压,引起收缩。
如果蒸发速率>1.0kg(m2.h),早期混凝土水分蒸发快,就很容易造成干缩裂缝;若温度波动较大,中断湿养护会使早期混凝土遭受热胀冷缩,可能引起开裂而产生温差裂缝。
这2种裂缝用户误认为系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所致。
当然温度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更为直接,据试验,温度每升高或降低5。
C,水泥凝结时间会缩短或延长25~30min;若环境温度在30C。
以上,则水泥凝结时间会缩短1h以上,此时,对于凝结时间偏短的水泥,施工就反映凝结较快,来不及操作。
若在施工中水泥过了初凝甚至终凝才振实成型,则严重影响水泥强度的发挥,水泥混凝土表现为结构力较差,强度较低。
此情况用户大多反映水泥二三天还不凝结,误认为水泥凝结时间过长或强度过低。
1.2用户施工养护因素如果要发挥水泥混凝土的最佳性能,必须很好地进行养护。
高性能混凝土干燥收缩与相对湿度间关系研究
【 摘
要】 通过多组 位移 传感器和湿度 传感器研究 了单 面干燥条 件下掺与不 掺粉煤灰 混凝土试 件距 离表 面
不 同深 度处 的收缩变形 和相对湿度变化 , 分析 其相互 关 系。结果表 明: 并 单面 干燥条 件下 , 表层 混凝 土的相 对湿 度降低速率和收缩值 明显大 于内层 混凝土 。混凝 土 中收缩变 形与 相对湿 度之 间存在 较好 的线 性关 系 , 在 达到 但 相 同湿 度时, 表层混凝土收缩值小 于内层 混凝土 。掺 粉煤灰使混凝土 的单位 相对 湿度降低引起的收缩值 减小 。
o h o cee s e i n Wa x s d t r o d t n d rn h x r n .Reaie h mi t h n e o ft e c n r t p cme s e poe o d c n i o u i te e p i y i g e me t ltv u d y c a g f i c n rt n v ro s d ph r m e e p s o c ee i a iu e ts fo t , o  ̄ h x s ra e wa lo su id b sn mb d e u d t e s r u c s as t d e y u i e e d h mi y s n o 8. f g d i
OS ets r teep ̄ t uf eb s gsvr a S e i l e et n r,n nyoesr c U ph o h x d f m e r c yui ea pi f dds a m n ss adol n f e s a n e l ro i f x pc e so ua
102 ,C i ; .col f il Ii eig ab stt o eho g, a i 500 hn ) 004 h a 2 Sho o v 1n r ,H ri I tue f cnl y H r n109 ,C i n C iE g e n n ni T o b a
普通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试验研究
lo o
实验 装 置 如 图 l 示 。 所 混凝 土 内部 相 对 湿 度 测 量 采 用 瑞 士 S nio esi r n公 司 的 埋 入 式 温 湿 度 数 字 传 感 器 。 利 用 平 衡 原 理 , 当埋 入 孔 的 空 气 湿 度 和 混 凝 土 内部 的 湿 度 达 到 平衡 , 测 量 孔 内 的空 气 湿 度 , 得 到 了该 深 度 混 凝 土 的 湿 度 。 试 件 如 就 图 2所 示 。 采 用 的试 件尺 寸 为 2 e 2 cn 10 m。 件 的 所 4 mx 4 rx 4 e 试 5个 面 用 塑 料 薄膜 密 封 只 有 面 积 为 2 c 2 c 暴 露 在 空 气 4 mx 4 m
9 8
蓑9 6
9 4
靛 霉 9 2
9 0
8 8
0
2
4 Βιβλιοθήκη 6 8 l 0
1 件2 . 试 线位 移 测量仪 3固定 支架 4 作平 台 5湿度 数 字传 感器 . . 操 .
龄 期, d 图 3 o9 - d龄 期 相 对 湿 度 变 化 图
图 l 湿 度 测 量 实验 装 置 图
在 干燥 环 境 下 , 通 混 凝 土 内部 相 对 湿 度 的 变 化 主 要 受 普
中。试 件 沿 10 r长 度 方 向两 端 安 装 线 位 移 测 量 仪 , 量 试 4e a 测
水 分 扩 散 影 响 , 干燥 条 件 下 , 凝 土 结 构 中 水 分 含 量 通 常 在 混 采 用相 对 湿 度 来 表征 。 凝 土 的 内部 相 对 湿 度 变 化 会 引 起 混 混 凝 土 干燥 收缩 m 这 种 干缩 是 混 凝 土 早 期 裂 纹 的 主 要 原 因 。 。 所 以 对 混 凝 土 内部 相 对 湿 度 变 化 研 究 对 抑 制 混 凝 土 的 早 期 裂 纹 的扩 展很 有 必 要 。 另 外 , 凝 土 内 部 水 含 量 变 化 对 混 凝 土 混 的 干缩 变 形 有影 响嘲。 因此 , 究 混 凝 土 结 构 中 I 研 RH及 分 布
干湿环境下水分在混凝土中的迁移规律
1 . 1 实验 材料及 配合 比
表 1 混 凝 土 配 合 比设 计
速率较 快 , 所 以刚开始计 时, 每隔 0 . 5 h测试一次质量 ,
随后逐渐加大时间间隔 , 如1 h 、 2 h 、 4 h 、 8 h ……后再测试 。
实验制作 混凝 土试 块所 需 的原 材料 均来 自桂林 本地 , 其各 项 技术指 标如 下 : 实 验用 水泥 为广 西壮族
下, 内部 孑 L 隙相互 连通 的混 凝土抗 渗性 能差 , 与有 害 物质接触时 , 相互连通 的内部孔 隙将 成为水 分及 有害
物质进入混凝土的通道 。
文中主要研究在不加 载的情 况 , 水分 在不 同碎石 粒径的混凝土中 的运移 规律 , 分析 浸泡时 间与含 水量
3 、 D 2—1 、 D 2—2 、 D 2—3 , 同理 , 碎 石粒 径 为 9 . 5~
—
物料按配合 比混合搅 拌开始 , 到其硬化 后完成 使用 寿 命, 最后 到完全 破 坏为 止。在整 个使 用 过程 中, 混凝
土都会与水存在接 触 , 二者 之 间互相作 用…。充分 了 解水对混凝 土的影 响 , 在很 大程度上能 提高混 凝 土的 耐久性及改善混凝 土拌合物 的和易性 。 由于混凝 土内部存 在很 多孔 隙 , 且孑 L 隙尺寸 的分 布、 大小直接影 响混凝土 的渗透性 能 。在压 力水作 用
水是混凝土组成 材料 中必 不可少 的一部 分 , 在混
9 . 5— 1 6 m m、 1 6~ 1 9 m m、 1 9~ 2 6 . 5 m m、 2 6 . 5~ 3 1 . 5 m m; 实
凝土 中起着特别重要 的作用 , 从 与组成 混凝土 的其他
验用水为 自来水 。本实验 以不 同碎石粒径 的 C 3 0普通 混凝土为研究对象 , 混凝土配合 比见表 1 。 1 . 2 试块制作及养护 试块 尺寸为 1 5 0 a r m× 1 5 0 a r m×1 5 0 a r m, 制作 1 0组 试块 , 每组制作 3个 , 共制作试块 3 0个 , 但考虑到实验 过程 和制作 工艺可 能 出现 失误 , 共制 作试块 3 3个 , 其 中碎 石粒径 为 4 . 9 5— 9 . 5 a r m 的混凝 土试块 先 编号 为 D大组 , 再 分成 D 1 、 D 2 小组 , 分别为 D 1 —1 、 D 1 — 2 、 D 1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材料,但它会因为气候、湿度或蒸汽变化而逐渐削
弱其特性。
在湿度真实变化时,混凝土内部的相对湿度也会发生变化,不断地形成干燥和吸湿相互交替的状态。
一般来说,下雨后吸湿,天气晴朗时干燥,引发其相对湿度的变化。
混凝土内部的相对湿度变化,不仅源于气象原因,还源于混凝土本身和外界环
境的温度、湿度和蒸汽流行率之间的关联。
在混凝土上,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助于外界温度的调整,并有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引发内部潮汽的渗透。
另外,当外界环境中的湿度急剧增大时,混凝土的表面相对湿度也会有所增大,这样就会出现内部的潮湿情况。
通风和运动也可以改变混凝土内部的相对湿度,在通风效果良好尤其有效。
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变化,可以衡量混凝土受湿度影响的严重性,以及混凝
土强度及变形能力的变化趋势。
因此,弄清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就显得格外重要。
可以充分利用天气预报,记录和预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情况,从而调整其使用和维护。
如此一来,就能有效降低建筑整体的新硬度损失,不仅能形成该项建设的永久稳定性,也能为该建筑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经久耐用性。
混凝土养护中的湿度控制技巧
混凝土养护中的湿度控制技巧一、前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优良的性能和可塑性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养护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与养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湿度是混凝土养护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养护中的湿度控制技巧。
二、混凝土养护中的湿度控制技巧2.1 湿度的重要性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混凝土中的水分对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混凝土中的水分过少,那么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混凝土中的水分过多,那么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会发生裂缝,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控制湿度是非常重要的。
2.2 湿度的监测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湿度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使用湿度计来监测混凝土的湿度。
湿度计可以分为电子湿度计和化学湿度计两种。
电子湿度计是比较常用的湿度计,它可以直接测量混凝土中的湿度。
化学湿度计是通过测量混凝土中水分的释放量来计算混凝土的湿度。
在使用湿度计进行湿度监测时,应该注意将湿度计放置在混凝土的中心位置,并且在养护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湿度监测,以确保混凝土的湿度符合要求。
2.3 湿度的控制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湿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湿度的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喷水养护喷水养护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湿度控制方法。
在养护过程中,可以使用喷水器将水喷洒在混凝土表面,从而保持混凝土的湿度。
喷水养护的时长和喷水的频率应该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湿布养护湿布养护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养护方法。
可以将湿布覆盖在混凝土表面,从而保持混凝土的湿度。
湿布养护的时长和布的厚度应该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3)覆盖膜养护覆盖膜养护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湿度控制方法。
可以将覆盖膜覆盖在混凝土表面,从而保持混凝土的湿度。
覆盖膜的种类有很多种,如聚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等。
泥岩路基填料强度的干湿循环效应
泥岩路基填料强度的干湿循环效应
对于泥岩路基填料强度的干湿循环效应,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水分状态
1. 泥岩路基填料水分含量大,容易受到潮湿状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潮湿状态下,泥岩路基填料强度下降,抗压强度变低。
3. 水分越多,泥岩路基填料着地稳定性随之降低,塑性减弱,抗压能力下降。
二、湿润-干燥循环
1. 高温和高度湿润的条件可以使泥岩路基填料的强度降低,特别是土壤的强度和抗压能力受损害较大,不能正常承载车辆荷载。
2. 干湿循环和高温影响会使泥岩路基填料发生破坏性失效,出现抗压强度下降,冻结-解冻循环对泥岩路基填料抗压强度影响很大,容易出现收缩裂缝破坏的现象。
三、温度的影响
1. 温度升高会使泥岩路基填料的强度和抗压能力下降,而低温又会使泥岩路基填料的抗压能力和稳定性增加。
2. 气候变化影响的温度波动对泥岩路基填料的存在强度是一个重要因素,温度变化对泥岩路基填料强度的影响会增加,从而影响路面稳定性。
四、抗压强度变化
1. 湿润干燥循环影响使得泥岩路基填料抗压强度变化,干湿循环能够明显降低泥岩路基填料的抗压强度,如果填料内部含水量越高,对泥岩路基填料的抗压强度影响就越大。
2. 干湿循环作用下,泥岩路基填料的抗压性能会随着水的渗入、排出发生改变,这样就会影响泥岩路基填料的抗压效果。
3. 对于泥岩路基填料的抗压强度,应在施工、维护和使用中科学的调节湿度,以实现最佳寿命效果。
环境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环境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沙子、石子等组成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
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环境湿度是影响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下面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一、湿度对混凝土的影响1. 湿度影响混凝土的饱和度混凝土中的水分分为固定水和自由水。
固定水和混凝土的水泥凝胶结合在一起,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而自由水则是混凝土中一部分未参与反应的水。
当环境的湿度较高时,混凝土中的自由水会增加,混凝土饱和度变大,影响水泥的胶结程度,导致其强度下降。
当混凝土的饱和度过高时,水泥基质中的结晶会破坏,导致混凝土丧失强度。
2. 湿度引起混凝土的干缩与湿胀环境的湿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的干缩和湿胀,这是因为混凝土中存在多孔空气。
当气候干燥时,混凝土中的水分会向外散发,混凝土会缩小。
而当气候潮湿时,混凝土中的空气充满水分,混凝土会膨胀。
这种周期性的干湿变化会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混凝土的龟裂和开裂,使其性能下降。
3. 湿度影响混凝土的强度环境湿度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较大。
因为水泥中所含化合物在水的存在下,会分解成胶状物质,产生强度,并在干燥环境下产生硬化反应。
而湿度变化会导致混凝土中的膨胀和收缩,从而破坏胶结物质的连续性,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下降。
二、如何控制混凝土的湿度1. 选用适宜的配合比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湿度等环境因素。
通过调整配合比的水泥用量、砂浆用量等参数,可以使混凝土的饱和度得到控制。
2. 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不同品种的水泥对环境湿度的适应性也不同。
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水泥品种,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
3. 加强混凝土维护管理在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维护管理,使其充分干燥。
在潮湿环境下,应及时覆盖保护,防止混凝土表面水份挥发过快而引起干裂。
在气候干燥时,可采用浇水和喷水等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
混凝土标准养护湿度
混凝土标准养护湿度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养护,以确保其最终的强度和耐久性。
其中,湿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确的湿度养护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本文将就混凝土标准养护湿度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混凝土养护的湿度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养护湿度应该在95%以上。
这是因为在这个湿度范围内,混凝土的水灰比可以得到有效地控制,有利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同时,高湿度可以有效地减少混凝土龄期的裂缝和收缩。
其次,混凝土养护湿度的控制需要注意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
过高的湿度会导致混凝土表面积水过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同时也容易引起混凝土表面的开裂。
而过低的湿度则会导致混凝土早期水化反应不足,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
另外,混凝土养护湿度的控制还需要考虑养护期的长短。
在养护初期,湿度应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以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随着养护期的延长,湿度可以逐渐递减,但仍需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直至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最后,混凝土养护湿度的控制还需要结合气温、风速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高温和干燥的环境下,混凝土的养护湿度需要更加重视,可以采取覆盖膜、喷水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而在低温环境下,需要注意避免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可以采取加热、覆盖保温等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混凝土标准养护湿度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湿度养护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进行湿度的控制和养护,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曲线
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曲线湿度是指大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对混凝土强度有着重要影响。
湿度的变化会影响混凝土的水化反应速度、水泥胶凝体的形成、混凝土的收缩和强度发展等多个方面。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曲线,为工程实践提供全面的指导意义。
首先,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曲线在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阶段尤为重要。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早期,水分的供应对于水泥胶凝体的形成至关重要。
高湿度有助于维持混凝土的适宜含水量,有利于胶凝体的凝结和强度的提高。
因此,湿度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影响曲线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即湿度越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也越高。
然而,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湿度对混凝土的强度发展不再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反而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当湿度过高时,混凝土表面容易出现水分蒸发过快的情况,导致水泥浆体过早干燥,从而增加混凝土收缩和开裂的风险。
另外,高湿度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和藻类等生物,对混凝土的长期强度和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湿度对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表明,一定的湿度条件有助于混凝土内部的养护和早期水化反应,促进胶凝体的形成和强度的提高。
当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适度的湿度有利于维持混凝土的水分含量,减少干燥收缩和强度损失。
因此,湿度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的影响曲线呈现出一个拐点,在适宜的湿度范围内,湿度与强度呈正相关,超过一定湿度后,对强度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实际工程中,根据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曲线,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混凝土的强度发展。
在早期浇筑阶段,可以通过提高环境湿度或增加养护措施来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在后期养护阶段,应保持适度的湿度,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湿度环境对混凝土的损害。
另外,还可以通过加入适量的外加剂,如保水剂、减缩剂等,调整混凝土的水化特性,提高强度发展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湿度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曲线在混凝土的早期和后期强度发展阶段都具有重要意义。
合理控制湿度可以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并在工程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混凝土湿度控制方法
混凝土湿度控制方法混凝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它在建筑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湿度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湿度的控制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可塑性等方面。
因此,控制混凝土的湿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混凝土湿度的控制方法。
一、混凝土湿度的控制混凝土湿度的控制是指在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通过控制水泥浆的水灰比、水的使用量、骨料含水率等因素来控制混凝土的湿度。
混凝土湿度的控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水泥浆的水灰比控制水泥浆的水灰比是混凝土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质。
因此,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环境确定水泥浆的水灰比。
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混凝土的可塑性也会降低。
因此,在确定水泥浆的水灰比时,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的强度和可塑性等因素。
2.水的使用量控制水的使用量对混凝土的湿度控制也非常重要。
过多的水会导致混凝土过于湿润,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过少的水则会导致混凝土太干,难以施工和成型。
因此,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要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环境来确定合理的水的使用量,以保证混凝土的湿度合适。
3.骨料含水率控制骨料含水率也是影响混凝土湿度的重要因素。
如果骨料含水率过高,会导致混凝土过于湿润;如果骨料含水率过低,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
因此,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要对骨料的含水率进行控制,以保证混凝土的湿度合适。
二、混凝土湿度的测量在混凝土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湿度的测量,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湿度的测量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电阻率法电阻率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混凝土湿度测量方法。
该方法是通过测量混凝土的电阻率来确定混凝土的湿度。
具体操作方法为:在混凝土中插入两根电极,然后通过测量电极之间的电阻来确定混凝土的湿度。
电阻率法的优点是测量简单、快捷,但其缺点是测量精度较低,容易受到混凝土中杂质的影响。
混凝土的干缩与湿缩原理及控制方法
混凝土的干缩与湿缩原理及控制方法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其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
在使用混凝土进行建筑施工时,需要考虑其干缩和湿缩问题。
干缩和湿缩是混凝土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中发生的体积变化。
这种变化会导致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和变形,影响其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
因此,控制混凝土的干缩和湿缩是建筑施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混凝土的干缩和湿缩原理2.1 干缩原理混凝土在拌和、浇筑和初凝阶段,其中的水分会逐渐蒸发到空气中,导致混凝土体积缩小,这种体积缩小就是干缩。
干缩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而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中的水分含量过高。
干缩的程度取决于混凝土表面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当这些因素改变时,混凝土的干缩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2.2 湿缩原理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不断地向混凝土内部渗透,导致混凝土体积增大,这种体积增大就是湿缩。
湿缩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向内部渗透而引起的,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中的水分含量过低。
湿缩的程度取决于混凝土的水泥含量、气孔率和温度等因素,当这些因素改变时,混凝土的湿缩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三、混凝土的干缩和湿缩控制方法3.1 混凝土的材料选择混凝土的材料选择是控制混凝土干缩和湿缩的重要手段。
选择合适的水泥、矿物掺合料和骨料,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干缩和湿缩程度。
例如,使用高性能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减少混凝土的干缩和湿缩程度;使用粗骨料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减少混凝土的干缩和湿缩程度。
3.2 混凝土的施工控制混凝土的施工控制也是控制混凝土干缩和湿缩的关键。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的湿润状态,减少混凝土的干缩程度。
(2)混凝土表面应覆盖防水材料,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混凝土干缩。
(3)混凝土施工时应避免过量的振捣和过早的脱模,以免引起混凝土内部应力集中,导致混凝土裂缝和变形。
混凝土的水分迁移原理
混凝土的水分迁移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优点在于强度高、耐久性好等。
但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水泥浆的混合,而这种混合过程中需要添加一定的水,这就导致了混凝土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分。
混凝土的水分迁移是混凝土受到水分影响而发生的一种物理现象,其对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深入了解混凝土的水分迁移原理对于混凝土的使用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混凝土的组成和结构混凝土是由水泥、水、骨料和掺合料等各种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人造材料。
在混凝土中,水泥是起到胶结作用的重要材料,而水的作用主要是使水泥与骨料混合形成浆体。
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骨架材料,其能够为混凝土提供一定的强度和耐久性。
掺合料是指在混凝土中加入的一些辅助材料,如矿渣粉、硅灰等,其能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的结构主要由硬化水泥浆体、骨料和孔隙三部分组成。
其中,硬化水泥浆体是混凝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占混凝土体积的60%~70%。
骨料是混凝土中的主要骨架材料,其占混凝土体积的30%~40%。
孔隙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各种空隙,包括毛细孔、孔洞、裂缝等,其占混凝土体积的5%~15%。
混凝土的结构特点是孔隙率较高,孔隙的大小和分布对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混凝土的水分状态混凝土中的水分状态主要有吸附水、结合水和孔隙水三种。
吸附水是指水分与混凝土表面的化学吸附作用形成的水,其含水量较少,一般占总水分的2%~3%。
结合水是指水分与水泥水化反应中生成的Ca(OH)2结合形成的水,其含水量较多,一般占总水分的20%~30%。
孔隙水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自由水,其含水量最大,一般占总水分的60%~70%。
混凝土中的水分状态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如过多的孔隙水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耐久性变差等问题,而过少的孔隙水会导致混凝土中的结晶体无法充分生长,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混凝土的水分迁移原理混凝土的水分迁移主要是指混凝土内部水分的移动和分布,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过程。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_高原
第16卷第3期2013年6月建筑材料学报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Vol.16,No.3Jun.,2013 收稿日期:2011-11-29;修订日期:2012-0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24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623200)第一作者:高 原(1986—),男,贵州遵义人,清华大学博士生.E-mail:y-gao04@mails.tsinghua.edu.cn通信作者:张 君(1962—),男,内蒙古通辽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E-mail:junz@tsinghua.edu.cn文章编号:1007-9629(2013)03-0375-07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高 原1,2, 张 君1,2, 韩宇栋1,2(1.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分别采用清水和硫酸盐溶液作为湿润溶液,对C30和C80这2个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了干湿交替试验,测量了干湿交替下混凝土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湿度随时间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在覆膜养护阶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发展遵循两阶段发展模式,即首先经历一段湿度饱和期(湿度为100%),然后进入湿度下降期;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沿高度呈现明显的梯度;当混凝土进入干湿交替过程后,只有距混凝土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大于此深度处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此深度即为干湿交替影响深度;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相同干湿交替条件下影响深度不同,混凝土水灰比越小,强度等级越高,影响深度越小;湿润过程采用硫酸盐溶液时,混凝土的干湿交替影响深度要比采用清水时大.关键词:混凝土;干湿循环;内部相对湿度中图分类号:TU528.0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7-9629.2013.03.001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inConcrete under Dry-Wet CyclesGAO Yuan1,2, ZHANG Jun1,2, HAN Yu-dong1,2(1.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Key Laboratory ofStructural Safty and Durability of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Using clean water and sulfate solution as the wetting medium,the 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inconcrete under dry-wet cycles was measur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concreteplacement,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in concrete with age can be described by awater-vapor saturated stage with 100%relative humidity followed by a stage that relative humiditygradually decreases and significant humidity gradient along the height can be found.Under dry-wet cycles,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ve humidity occur just within a certain depth from the concrete surface.This depthis commonly known as the influencing depth.Under the same dry-wet cycles,different influencing depthswere observed for concrete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The lower the water to cement ratio and/or the higherthe concrete strength,the shorter the influencing depth.The influencing depth is larger when sulfatesolution is used as the wetting medium than that when the clean water is used.Key words:concrete;wet-dry cycle;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混凝土结构在环境作用下的性能衰退已经成为目前结构设计和维护的焦点.水既是水泥水化的必需物质,同时也和多数混凝土性能的衰退过程有关.水分既可以作为外部侵蚀介质在混凝土内传输的载建筑材料学报第16卷 体,比如硫酸盐侵蚀、氯离子传输和碳化等,同时它自身也是混凝土一些劣化反应发生所需的必备条件,比如碱-骨料反应和硫酸盐侵蚀等.干湿循环是导致混凝土结构性能衰退最为严酷的环境条件之一[1].中国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日本的《混凝土标准示方书》以及欧洲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项目均将干湿交替区域作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控制部位.混凝土是一种渗透性很差的多孔介质,自然环境中的干湿交替仅对其表面有限深度范围有影响[2].对于混凝土在干湿交替下耐久性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在该影响深度范围内混凝土性能的衰退.相对湿度是混凝土内部水分含量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已有关于混凝土内部湿度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中,Andrade等[3]测量了暴露于室外的成熟混凝土的温湿度特征.Parrott等[4-5]开展了暴露于自然环境和海水环境中的混凝土湿度测量试验.近年来张君等[6-9]试验测量了从浇注开始至28d龄期的早龄期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对成熟混凝土在干湿交替下的内部相对湿度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了解干湿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混凝土结构劣化的防治和耐久性提高.本文试验测定了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和后续干湿交替过程中的内部湿度(相对湿度,下同),得到了分别以清水和硫酸钠溶液为湿润溶液的干湿交替过程中混凝土湿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普通、高强混凝土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湿度分布和干湿交替对混凝土湿度影响深度的差别,以及硫酸盐介质对混凝土干湿交替过程中湿度分布和影响深度的影响.1 试验方法原材料:P·O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粒径为5~25mm的石灰石;细度模数为2.6的河砂;细度为20 000m2/kg的硅灰;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自来水.依抗压强度设计了2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C30和C80),其配合比和28d抗压强度如表1所示.试验时通过调节减水剂用量将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20~150mm.采用电容式温湿度传感器,其相对湿度测量范围0~100%,误差±2%,温度测定范围-10~60℃,误差±0.5℃.传感器的数字信号通过巡检仪定时采集并由计算机存储.表1 混凝土配合比Table 1 Mix proportions of concreteNo.mw/mcMix proportion/(kg·m-3)Cement Water Sand Stone Silica fume28dcompressive strength/MPaC30 0.53 352 187 704.5 1 056.7 32.8C80 0.23 457 117 609.3 913.9 50.8 87.8 试验中混凝土内部水汽和热量传递设计为一维传输.采用200mm×200mm×800mm模具,为确保水分沿试件高度方向的一维传输,在模具内表面铺上塑料膜,浇注完成后只留浇筑面与空气接触.同时,试模底部置于聚苯板上,四周用聚苯板围护,以保证热量近似一维传输.为使试件方便湿润,在顶部预留1个尺寸为20mm×180mm×780mm的空槽,故试件有效尺寸为180mm×200mm×800mm.每种配比混凝土分别制作2个试件,其中1个采用清水为湿润溶液,另1个采用10%(质量分数,下同)硫酸钠溶液.试验过程如下:首先准备放置传感器的塑料管,该塑料管外径20mm,在距管底2mm处沿外环线方向切割出2段宽为3mm的不连通环状带,塑料管底部封上塑料薄片;准备直径为15mm的不锈钢棒,预先放置于塑料管中,保持塑料管内壁与钢棒的紧密接触,钢棒长度超出塑料管上端至少5cm,以方便取出,其目的是为保证振捣过程中水泥浆体不从底端的小孔渗入.传感器探头部分长3cm,在3cm处套上2个O形橡胶密封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模具内并用振捣棒充分振捣,然后缓慢插入内置有钢棒的塑料管.按照上述步骤,每个试件中插入5根塑料管,它们在混凝土中的深度分别为1,3,5,10,15cm,如图1所示.浇注完成一段时间后,缓缓拔出钢棒,用海绵吸出残留在塑料管底端的浆体后,将传感器放入塑料管中,使传感器探头顶端尽量靠近塑料管底部.由于传感器外壁与塑料管之间存在间隙,为了保证所采集湿度的准确性,将2mm厚的O型圈套在传感器感应部位的上端3cm处,使塑料管底部形成3cm长度的密闭空间,同时在塑料管的上端用高分子液体密封胶填充传感器和PVC管之间的间隙,以保证传感器探头准确地测量出指定位置的温湿度.试件浇注完成后,进行28d覆膜养护.养护完成后,揭去试件上表面的塑料膜,在试件顶端预留的673 第3期高 原,等: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图1 传感器埋置方式示意图Fig.1 Test set-up of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measurement(size:mm)盛放槽中盛放溶液,进行干湿循环试验.为了防止溶液沿塑料管界面深入内部,在进行溶液干湿循环试验前,使用环氧树脂对塑料管与混凝土以及混凝土与四周模板界面进行密封,以确保润湿介质仅从混凝土渗入.干湿循环制度为湿润7d,干燥14d.湿润过程中,在试件顶部预留的空心槽中加入溶液,液面高度距试件表面1.5cm,并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溶液过快蒸发,液面高度下降.在整个湿润过程期间,每天定时查看液面高度,并及时添加溶液以确保整个湿润过程中液面高度不变.为了避免湿润溶液与试件温差导致的影响,在试件进行湿润前3d就将配制好的湿润溶液置于试件所处环境中,确保进行湿润时溶液温度与试件表面温度相一致.湿润过程结束之后,立即吸去试件表面溶液,并用纸巾将残留溶液擦拭干净,尽量消除试件表面残留水分对干燥过程的影响.试验共进行3个干湿循环周期.图2为进行中的干湿循环试验照片.试验中各传感器自动采集温湿度数据,每隔10min记录1次数据.试验结束后,对试验中使用的所有温湿度传感器用不同的饱和盐溶液进行湿度标定,由标定曲线对湿度数据进行校核.图2 干湿循环试验Fig.2 Dry-wet cyclic test2 试验结果及分析2.1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湿度发展规律图3,4分别为试验测得的C30,C80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湿度(RH)随时间变化曲线.C30和C80混凝土试验是在同一环境下同时进行的,因此环境湿度仅在图4中给出.由于试验过程中传感器损坏,没有测到C80混凝土采用硫酸钠溶液湿润的试件(即图4(b))在5cm深度处的湿度数据.由图可见,混凝土在28d覆膜养护期间,其内部湿度在浇注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均保持在100%水平,即这段时间混凝土内部处于湿度饱和状态.湿度饱和期结束的时间称为临界时间,临界时间的长短主要与混凝土水灰比、表面状态和距表面深度有关[9].相同深度位置处,C30混凝土的临界时间均大于C80混凝土.以上现象可以解释为:在混凝土浇注初期,孔隙内含有较多的液态水,并相互连接成为连续的液态水网络,随着龄期的增长,孔隙内液态水逐渐减少,当液态水被水化的水泥颗粒逐渐隔离,其连续性被破坏后,孔隙内蒸汽压开始低于饱和蒸汽压,致使相对湿度开始下降.上述过程的持续时间受混凝土孔隙内原始含水量控制,原始含水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反之越短.普通混凝土水灰比大于高强混凝土,所以其临界时间长.混凝土进入湿度下降期之后,其内部湿度的降幅在不同深度处并不相同.养护至28d时,靠近C30试件外表面处的相对湿度下降最大,降至80%左右,而C80试件则是靠近内外两表面的相对湿度降幅很大,均降至45%左右.从两表面到试件中部,C80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大.可见混凝土浇注后简单覆盖塑料膜并不能防止其表面干燥.另外,在干湿交替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湿度受影响的区域深度有限.对于C30和C80混凝土,无论是使用清水还是硫酸钠溶液作为湿润过程的溶液,只有距离表面1cm处的相对湿度随干湿循环进行而有明显变化,其他则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在本试验的干湿交替制度下,混凝土内水分影响深度大于1cm,但是到达3cm处时湿度波动已经较小,确切的湿度影响深度以及硫酸钠溶液和清水对混凝土内部湿度影响深度的差别还需进一步通过分析断面湿度分布的变化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图4(a)中C80混凝土3cm深度处的相对湿度在第3个干湿交替周期的湿润阶段出现明显上升,随后的干燥阶段则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干湿循环前期,水分进入混凝土内部的深度有限,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湿润过程中进入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大于干燥过程中混凝土的失水773建筑材料学报第16卷 量,从而使水分不断深入混凝土内部,当水分进入深度大于3cm时,湿度传感器测量得到的该处湿度即出现周期性变化.还有,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干湿交替影响深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当混凝土进入湿润阶段时,混凝土相对湿度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基本都达到100%.对于高强和普通混凝土,此阶段湿度反应时间相差不大,约为3~5h,在整个湿润期间其相对湿度水平基本上保持不变;当混凝土由湿润阶段进入干燥阶段时,混凝土内部湿度场不会立即发生变化,本试验每次干燥时间为14d,虽然环境相对湿度在15%左右,明显低于混凝土内部湿度,但是距离试件表面1cm深度处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在干燥7d左右才出现下降,并且与湿润阶段相比,干燥阶段湿度下降的速率明显小很多.这源于混凝土干燥过程和湿润过程水分传输机理的差异,即干燥时水分传输主要由水分扩散控制,而湿润时主要由液态水渗透机制控制.再则,随着干湿交替的进行,使用不同湿润溶液的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相对湿度变化出现明显差别.C30混凝土使用清水作为干湿交替溶液时,同一交替周期内其表层湿度变化幅度随着交替次数的增长而变小,而使用硫酸钠溶液作为干湿交替溶液时,在试验所完成交替周期内,在每一交替周期其表层相对湿度变化幅度基本一致;C80混凝土在对应湿润溶液中的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将在下节进行详细分析.873 第3期高 原,等: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2.2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断面湿度分布规律干湿交替开始前混凝土内部湿度的分布,对干湿交替下断面湿度分布变化规律有较大影响.图5为混凝土养护28d后的断面相对湿度分布.由图5可见,使用不同湿润溶液的同强度混凝土试件其断面湿度分布基本一致,但C30混凝土的相对湿度均大于C80混凝土.C30混凝土出现湿度下降的区域为距试件外表面约5cm范围内,外表面的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距表面5cm之后的区域湿度下降很小,约为90%~95%;C80混凝土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湿度分布,上下两表面相对湿度最低,大约为45%,距表面5cm左右的相对湿度最大,约为80%,这说明该混凝土内部存在湿度梯度.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高水胶比的混凝土(C30)内部水分比较充分,水泥水化引发的内部湿度下降有限[6,9],水分蒸发主要发生在干燥面,因此其干燥面上的湿度下降明显;低水胶比混凝土(C80)的内部水分含量较少,由水泥水化所引发的湿度下降本身图5 养护28d后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Fig.5 Relative humidity profiles of concrete after 28dcuring就较明显,加之表面干燥作用,就形成了如图5所示的初始湿度分布.图6,7为干湿交替时典型时刻的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其中28d为覆膜养护结束时刻,63,84,105d为干湿交替中干燥结束时刻,以虚线表示;49,70,91d分别为干湿交替中湿润过程结束时刻,以实线表示. 由图6,7可见:(1)对C30混凝土,以清水和硫酸钠溶液作为湿润溶液时,均表现为每次湿润结束后,距混凝土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其相对湿度达到几乎100%,而每次干燥结束后则均出现下降,且距973建筑材料学报第16卷 外表面越近,湿度下降幅度越大;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干燥结束后影响深度范围内混凝土的相对湿度均大于前一次干燥结束时的水平,即干湿交替过程中,湿润期间进入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要大于干燥期间混凝土的失水量.而且此现象在以清水为湿润溶液的试件中表现更为明显.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干燥过程中,水分向外扩散,硫酸盐在混凝土内部的浓度增大,从而使得相同含水量条件下,使用硫酸纳溶液作为湿润溶液的混凝土内部湿度较低(试验中使用的硫酸钠溶液在25℃时的相对湿度为95%,饱和硫酸钠溶液则为83%左右);二是干燥过程中Na2SO4会吸附一部分水分形成Na2SO4·10H2O,也使得混凝土内部液态水含量减少,内部相对湿度下降.(2)对C80混凝土,其断面相对湿度分布变化规律刚好和C30混凝土相反.以清水作为干湿交替过程湿润溶液时,在距混凝土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每次湿润结束后其相对湿度都达到将近100%,而每次干燥结束后,此范围内的相对湿度都出现下降,且距表面距离越近,降幅越大;以硫酸钠溶液为湿润溶液时,C80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变化规律与其在清水湿润下变化相似,只是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每次干燥结束后表层混凝土的相对湿度降幅变小.这可能是C80混凝土自身密实性好,硫酸盐溶液很难进入混凝土内部,仅仅在混凝土表面很小的范围存在.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混凝土表层硫酸盐侵入量增多,加之高强混凝土内部孔径较小,干燥过程中硫酸盐结晶堵塞了混凝土内部孔隙,使得水分向外扩散受阻,而湿润过程中硫酸钠结晶溶解于硫酸盐溶液中,孔隙通道被打通,水分传输不受影响.此外,湿润阶段混凝土相对湿度略低于100%,这是由于孔隙水中溶入了硫酸钠造成的.(3)对比C30和C80混凝土在以清水为湿润溶液进行干湿交替过程中断面相对湿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相同干湿交替制度(干燥和湿润时间不变)下,C30混凝土的相对湿度降幅要小于C80混凝土,且随着干湿交替周期的增加,其断面相对湿度不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在干燥和湿润过程中混凝土的水分传输能力不同,湿润过程中水分传输速度要明显大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传输速度,当一个干湿交替周期内干燥时间和湿润时间到达某一比值时(通常称为平衡时间比),该周期的失水量和吸水量恰好相等.在相同的环境湿度变化情况下,混凝土水灰比越大,平衡时间比越长.也即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失去相同湿润时间内的吸水量所需的时间,随着水灰比的增加而增加.当干湿交替1个周期内干燥时间与湿润时间的比值小于平衡时间比时,混凝土吸水量大于失水量,其内部湿度会增加;两者差值越大,混凝土内部湿度增幅越大.本试验中干湿交替过程的干燥时间与湿润时间的比值为2,根据文献[10]中计算的不同水灰比混凝土的平衡时间比可知这一比值小于其平衡时间比,所以会出现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的情况.(4)对比C30和C80混凝土在以硫酸钠溶液为湿润溶液进行干湿交替过程中断面相对湿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相同干湿交替制度下,2种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相对湿度降幅基本相当,且随着干湿交替周期的增加,C80混凝土断面湿度水平不断增加.对于该现象的解释仍然可以用硫酸盐溶液使得混凝土内部含水量相同时其相对湿度降低和硫酸盐结晶堵塞混凝土孔隙通道,阻止水分向外扩散的观点来解释.由图6,7还可看出,无论是以清水还是硫酸钠作为干湿交替过程的湿润溶液,干湿交替下只有距混凝土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也即干湿交替下干燥和湿润过程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这个深度范围称为混凝土影响深度.在本试验干湿交替制度下,以清水作为干湿交替过程中湿润介质时,C30和C80混凝土的影响深度分别为6.0,4.0cm;以硫酸钠溶液为湿润介质时,C30和C80混凝土的影响深度分别为8.5,5.0cm.C30混凝土的影响深度大于C80混凝土,这与低强度混凝土具有相对较大的水分扩散能力有关;相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使用硫酸钠作为湿润溶液时的影响深度要大于使用清水作为湿润溶液时.原因是硫酸盐对混凝土侵蚀而生成膨胀性产物钙钒石(3CaO·Al2O3·3CaSO4·31H2O)和石膏(CaSO4·2H2O),从而引起其体积膨胀,同时干燥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水分丧失使得孔隙内硫酸钠溶液浓度增大,硫酸钠结晶盐析出.C30混凝土因其水灰比大,密实性差,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弱,硫酸盐易侵入其内部,干燥过程中生成的硫酸盐结晶产生盐结晶压和硫酸盐侵蚀反应引起的体积膨胀导致其表层混凝土损伤,溶液侵入深度加深.C80混凝土因其水灰比小,密实性好,硫酸盐侵入其内部的量较少,前期膨胀性产物的生成量较小,对混凝土起到了密实作用,使得干燥过程中水分向外扩散难度加大,导致其内部水分含量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对湿度变化范围增大.3 结论(1)在28d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083 第3期高 原,等: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龄期的发展可分为湿度饱和期和湿度下降期两个阶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沿高度呈梯度分布.(2)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只有距混凝土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而大于此深度处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此深度即为混凝土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的影响深度.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相同干湿交替条件下的影响深度不同,水灰比越小,强度等级越高,影响深度越小.(3)干湿交替下,硫酸盐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采用硫酸盐溶液作为干湿交替中的湿润溶液,混凝土的影响深度要大于采用清水作为湿润溶液的相同干湿交替情况.参考文献:[1] HOBBS D W,MATTHEWS J D,MARSH B K.Minimumrequirements of durable concrete:Carbonation and chlorideinduced corrosion,freeze-thaw attack and chemical attack[M].Crowthorne:British Cement Association,1998:1-3.[2] MCCARTER W J,WATSON D W,CHRISP T M.Surfacezone concrete:Drying,absorption,and moisture distribution[J].ASC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01,13(1):49-57.[3] ANDRADE C,SARRIA J,ALONSO C.Relative humidity inthe interior of concrete exposed to natural and artificialweathering[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9,29(8):1249-1259.[4] PARROTT L J.Influence of cement type and curing on thedrying and air permeability of cover concrete[J].Magazine ofConcrete Research,1995,47(171):103-111.[5] NILSSON L O.Long-term moisture transport in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2,35(10):641-649.[6] ZHANG J,HUANG Y,QI K.The interior relative humidityof normal an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t early age[J].ASCE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12,24(6):615-622.[7] ZHANG Jun,HOU Dong-wei,HAN Yu-dong.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n autogenous and dryingshrinkages of concrete[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Materials,2012,29(3):230-240.[8] 张君,侯东伟,高原.混凝土自收缩与干燥收缩的统一内因[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0(9):1321-1324.ZHANG Jun,HOU Dong-wei,GAO Yuan.Investigation onthe uniform driving force of autogenous and drying shrinkageof concrete[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 and Tech,2010,50(9):1321-1324.(in Chinese)[9] ZHANG J,QI K,HUANG Y.Calculation of moisturedistribution in early-age concrete[J].ASCE Journal ofEngineering Mechanics,2009,135(8):871-880.[10] 李春秋.干湿交替下表层混凝土中水分与离子传输过程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LI Chun-qiu.Study on water and lonic transport processes incover concrete under drying-wetting cycles[D].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09.(in Chinese)183。
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相对湿度关系
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相对湿度关系侯云芬;司武保;王玲;吴越恺;王振地【摘要】研究了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件在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时的内部温度-相对湿度关系,并将这一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即降温增湿段、降温降湿段、增温增湿段和增温降湿段.在降温增湿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当相对湿度出现转折表现为降低趋势时,表明混凝土内部开始结冰,温度-相对湿度关系进入降温降湿段;在增温增湿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相对湿度出现转折表现为降低趋势时,表明混凝土内部的冰晶开始融化,温度-相对湿度关系进入增温降湿段.当混凝土水灰比相同时,试件内部相对湿度随着深度增大而增大;当深度相同时,试件内部相对湿度随着水灰比的减小而降低,且结冰温度和融化温度呈现减小的趋势.低水灰比混凝土内部较低的相对湿度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自收缩和较小的冻胀作用力.【期刊名称】《建筑材料学报》【年(卷),期】2015(018)006【总页数】5页(P971-975)【关键词】冻融循环;温度;湿度;耐久性【作者】侯云芬;司武保;王玲;吴越恺;王振地【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100044;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44;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100044;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100024;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100044;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北京10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528.01混凝土中的湿度变化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很大.大量研究[1-8]表明:混凝土的开裂主要是由非荷载因素引起的,其中湿度变化导致的塑性收缩、干缩及自干燥是开裂的主要原因.一般混凝土表面干缩较大,而自收缩则相对均匀地分布在混凝土内部.因此,许多研究者针对混凝土内部湿度分布特点、湿度随养护龄期的变化、湿度变化对混凝土体积变形及强度等的影响、不同强度等级和不同骨料对混凝土湿度分布的影响以及湿度测定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另外的研究还发现,混凝土内部湿度的变化也会对混凝土的微观结构造成影响.但是,以上各项关于混凝土内部湿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常温条件,检索发现,有关在冻融作用下混凝土湿度变化的研究成果几乎为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随着温度的变化,尤其是在结冰过程和冰晶融化过程中,混凝土中的湿度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湿度变化与混凝土孔结构和孔溶液的关系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本文研究了冻融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温度-相对湿度(以下简称为湿度)关系,获得该条件下的湿度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湿度变化对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影响提供借鉴.1 原材料与试验设计1.1 原材料为了控制材料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传统混凝土配制方法,即不加掺和料和外加剂.原材料为: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见表1;Ⅱ区中砂,细度模数为2.6;碎石,颗粒级配为5~20mm.表1 水泥技术性能Table 1 Properties of cement1.2 试验设计1.2.1 配合比为了比较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孔隙特征对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温度-湿度关系的影响,设计3组边长100mm 的立方体混凝土试件,其配合比见表2.制作好的试件标准养护1d后拆模,继续标准养护至28d.1.2.2 传感器选择及布置试验中需要在混凝土试件内部埋设温度、湿度传感器来收集混凝土内部湿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混凝土试件需经过浇注成型、养护脱模和后期测试等环节,所以在选择与试件匹配的传感器时主要考虑传感器埋设的稳定性与可操作性,以及数据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表2 混凝土试件配合比Table 2 Mix proportion of concrete specimen(1)选择JWSM-6 系列防爆型温湿度传感器,其温度量程为-20~60℃,准确度为±0.5℃;湿度量程为0%~100%,准确度为±3%.传感器探头部分为棒状,外径约12mm,材质为复合金属材料,能够与试件浇注时预留的PVC外套管相匹配;另外在传感器探头外部加装固定橡胶套以便与外套管紧密连接,从而达到将其固定在混凝土试件内任意深度的要求.传感器探头与外加套管之间的连接情况如图1所示.图1 传感器探头与外加套管的连接Fig.1 Join of sensor probe with outer drivepipe(size:mm)(2)为研究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湿度分布情况,在试件的竖直方向上,传感器埋设深度分别为距试件上表面16.7,33.3,50.0mm;水平方向上则是位于试件中心处,见图2.图2 传感器布置图Fig.2 Arrangement diagram of digital sensor(size:mm)1.2.3 湿度计算混凝土是固、液、气三相结合体,在冻融循环的温度变化范围内,混凝土的固相部分变化很小,而液相会有很大变化,并导致其气相发生变化,所以通过测定混凝土内部空气的相对湿度来表征其内部湿度随温度的变化.因此,混凝土内部湿度RH 的计算式为:式中:p1为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分压力;p2为相同温度下水的饱和压力.1.2.4 冻融循环试验采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自行研制的混凝土耐久性研究多功能试验机对标准养护28d的试件进行冻融试验,在冻融循环试验过程中同时监测试件内部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因为常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所用试件高度为300mm,本试验采用的是边长100mm 的立方体试件,所以先在橡胶套筒中放置2块立方体试块,然后将预埋有温湿度传感器的试件放在最上面且高出液面10mm,即试件上表面处于空气中,属于气冻状态,下面部分处于水中.试验设定的冻融循环温度区间为-15~10℃.2 试验结果与分析2.1 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温度-湿度关系曲线图3为经历n次(n=5,10,15,20,25)冻融循环的R1组试件在内部深度为16.7,33.3,50.0mm 处的温度-湿度曲线.图3 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R1组试件在内部不同深度处的温度-湿度曲线(上半部为降温段,下半部为升温段)Fig.3 Temperature-humidity curves at different depths for R1specimen with different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s (upper half is freezing period,lower half is thawing period)由图3可见,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R1 组试件,其内部湿度均随着温度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温度-湿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将该曲线划分为4个阶段,定义为降温增湿段、降温降湿段、增温增湿段和增温降湿段.在降温增湿段,混凝土内部孔隙中充满液态水,由于体系温度下降,使其饱和蒸汽压降低,进而使测得的湿度增大.当温度降到-5~-10℃时,试件内部湿度变化出现了转折,可以认为是混凝土中毛细孔水开始结冰,使孔隙中液态水含量开始降低所致,因而认定湿度转折点所对应的温度就是混凝土内部水的结冰温度.此后随着温度继续降低至-15 ℃(降温降湿段),存在于较小孔隙中的水分也开始结冰,混凝土内部液态水含量迅速减小,湿度呈现迅速下降的趋势,由原来的97%左右降低到91%左右(见图3(c)).观察发现,混凝土内部的结冰温度并不是水的理论冰点(即0℃),而是-5~-10℃,即出现了过冷现象.原因是混凝土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微小孔隙,其中的水分要在0℃以下才会结冰;另外,混凝土孔隙中的水分是含有各种离子(如钙离子、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等)的盐溶液,这也导致了过冷现象的出现.温度为-15~-5 ℃时属增温增湿段.此时试件内部湿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此温度范围内,尽管混凝土内部孔隙的水分仍然以冰的形态存在,但由于温度升高,混凝土内部气相的水汽压增大,而其饱和蒸汽压仍不变,从而使测得的湿度值呈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温度为-5~0℃时属增温降湿段.此时混凝土中的冰开始融化,使其内部湿度状态发生改变,湿度曲线出现了转折,这一温度可以认为是混凝土中冰晶的融化温度.随着温度逐渐升高,孔隙中大量的冰相继融化,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含量增多,液态水的数量也相对稳定,所以湿度基本恢复到冻融循环开始时的状态.又因为孔径越大的孔中水的结冰温度越高,孔径越小的孔中水的结冰温度越低,所以随着温度升高,不同孔径中的冰逐渐融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连续性,导致试件湿度不断增大.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冻融循环过程中试件内部湿度随温度变化的转折点来确定经历冻融循环的混凝土中水分结冰和冰晶融化温度.2.2 冻融循环过程中湿度在不同深度处的分布特点比较图3(a)~(c)可以发现,随着深度的增大,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试件湿度整体表现出增大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比较,将R1组试件在不同深度处的最大湿度(对应于结冰温度)平均值RH1和最小湿度(对应于试验设置的最低温度)平均值RH2列于表3.表3 R1组试件在不同深度处的湿度平均值Table 3 Humidity of R1specimen at different depths由表3 可见,与16.7 mm 深度相比,深度为33.3mm 和50.0mm 处的最大湿度平均值分别增加了2.3%和6.8%,最小湿度平均值增加了5.4%和10.2%.因为在冻融试验时,试件的表面处于气冻状态,并没有浸泡在液体中,所以距离试件表面越近湿度值越低,即试件内部孔隙的充水程度越低;在试件深处的湿度值较大,孔隙的充水程度较高.图3(a)的温度-湿度曲线与图3(b),(c)相比略有差异.分析认为,这一方面是和温湿度传感器的埋置深度有关,当埋置深度较浅时,测定结果会受试件成型时的影响而波动较大,当深度达50.0mm 时,传感器埋置的稳定性更好,测定结果更为稳定;另一方面,由于试件表面处于空气中,受空气湿度影响较大,这也会使测定结果出现差异.研究发现水灰比为0.5和0.6的R2,R3组试件的温度-湿度曲线也有类似变化,即在传感器埋置深度较浅的位置,试件的温度-湿度曲线出现了异常.总体而言,虽然个别冻融循环曲线出现了差异,但总的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冻融循环过程中,试件内部的温度-湿度变化符合4个阶段规律.2.3 水灰比对冻融循环过程中温度-湿度关系的影响R1,R2,R3 组试件在16.7,50.0mm 深度处,冻融循环第1次时的温度-湿度曲线见图4.图4 第1次冻融循环时3组试件的温度-湿度曲线(上半部为降温段,下半部为升温段)Fig.4 Temperature-humidity curves of 3groups of specimens for the 1st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upper half is freezing period,lower half is thawing period)由图4可见,试件的湿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且试件的结冰温度和融化温度也呈现增大的趋势.如16.7mm 深度处R1,R2和R3这3组试件的结冰温度分别约为-12,-10,-8 ℃,融化温度分别约为-5,-3,0℃.水灰比的增大必然会使试件的孔隙率增大,孔隙尺寸增大.表4为通过压汞试验测得的试件冻融前和经历25次冻融循环后的孔隙率和孔径数据.大孔数量的增大会使试件结冰和融化温度提高.进一步观察图4可以发现,在相同温度下,水灰比为0.4的R1组试件湿度值较小.由表2可知,水灰比为0.4的混凝土,其用水量为151kg/m3,远少于另2组试件.在纯水泥配比中,标准养护28d内,由于水泥的水化程度很高,使得混凝土内部水分很少,湿度很低.由张君等[6]的研究可知,相对湿度被认为是混凝土自收缩和干缩的统一内因.可以推定,水灰比小的混凝土,由于其内部湿度较低,毛细孔的充水程度达不到饱和状态,所以在受冻时产生的冻胀作用较小,但是内部湿度的降低会增大其自收缩量.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对于水灰比(或水胶比)小的混凝土(或单位用水量少的混凝土),由于其内部湿度低,毛细孔的充水程度低,由自干燥产生的自收缩影响程度可能会大于受冻时产生的冻胀应力的影响程度,对于这类混凝土建议更多地考虑自收缩的影响.表4 冻融前后试件的孔结构Table 4 Pore structure of specimens before and after freezing and thawing cycles3 结论(1)在降温过程中,随着混凝土温度降低其湿度增大,当湿度出现转折表现为降低趋势时,表明混凝土内部开始结冰;在升温过程中,随着混凝土温度升高其湿度增大,当湿度出现转折表现为降低趋势时,表明混凝土内部的冰晶开始融化. (2)根据冻融循环过程中湿度的变化,可以确定混凝土的结冰温度和融化温度.据此特点可以将温度-湿度关系划分为4个阶段,即降温增湿段、降温降湿段、增温增湿段和增温降湿段.(3)当混凝土的水灰比相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大,试件内部的湿度值增大,且孔隙的充水程度越大,受到的冻胀作用越大.(4)试件湿度随着水灰比的减小而降低,且其结冰温度和融化温度呈现减小的趋势.低水灰比混凝土内部较低的湿度可能会导致更大的自收缩和较小的冻胀作用力. 参考文献:[1]理查德W 伯罗斯.混凝土的可见与不可见裂缝[M].廉慧珍,覃维祖,李文伟,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4-8.BURROWS R W.The visible and invisible cracking of concrete[M].Translated by LIAN Huizhen,QIN Weizu,LI Wenwei.Beijing:China Water Power Press,2013:4-8.(in Chinese)[2]朱岳明,刘有志.混凝土湿度和干缩变形及应力特性的细观模型分析[J].水利学报,2006,37(10):1163-1168.ZHU Yueming,LIU Youzhi.Analysis of concrete moisture dry shrinkage and stress based on mesoscopical model[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06,37(10):1163-1168.(in Chinese)[3]张君,侯东伟,高原.干燥与潮湿环境下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发展分析[J].水利学报,2012,43(2):1321-1324.ZHANG Jun,HOU Dongwei,GAO Yuan.Development of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concrete under moisture and drying curing condition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2012,43(2):1321-1324.(in Chinese)[4]高原,张君,孙伟.干湿循环下混凝土湿度与变形的测量[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2(7):144-149.GAO Yuan,ZHANG Jun,SUN Wei.Concrete deformation and interior humidity during dry-wet cycle [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2,52(7):144-149.(in Chinese)[5]蒋鸿.混凝土养护过程中温湿度的测定分析[J].重庆建筑,2011,9(5):40-42.JIANG Hong.Analyzing and measuring temperatures and humidity changes inside the concrete cultivation[J].Chongqing Architecture,2011,9(5):40-42.(in Chinese)[6]张君,侯东伟,高原.混凝土自收缩与干燥收缩的统一内因[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0(9):1321-1324.ZHANG Jun,HOU Dongwei,GAO Yuan.Uniform driving force for autogenous and drying shrinkage of concrete[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10,50(9):1321-1324.(in Chinese)[7]黄瑜,祁锟,张君.早龄期混凝土内部湿度发展特征[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3):309-312.HUANG Yu,QI Kun,ZHANGJun.Development of internal humidity in concrete at early ages[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7,47(3):309-312.(in Chinese)[8]蒋正武,孙振平,王培铭.高性能混凝土自身相对湿度变化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3,31(8):770-773.JIANG Zhengwu,SUN Zhenping,WANG Peiming.Study on autogenous relative humidity change i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J].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003,31(8):770-773.(in Chinese)。
混凝土湿度控制的原理
混凝土湿度控制的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湿度控制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影响混凝土强度、耐久性、收缩性等多个性能指标。
湿度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工程质量。
因此,混凝土湿度控制是混凝土工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二、混凝土的水胶比混凝土的水胶比是混凝土配合比的重要参数之一,它是指水与水泥、矿物掺合料等固体颗料中胶体质量的比值,通俗来说,就是水泥和水的比值。
水胶比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收缩性等多个性能指标,水胶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耐久性越好,收缩性越小。
三、混凝土湿度的影响因素混凝土湿度的控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环境湿度环境湿度是指混凝土周围的空气中含有的水分量,它对混凝土的吸湿性有很大影响。
当环境湿度较大时,混凝土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导致混凝土的含水量增加,水胶比变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混凝土初始含水量混凝土初始含水量是指混凝土在浇筑前的含水量,它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也有很大关系。
当混凝土初始含水量过高时,混凝土会出现裂缝和变形,从而影响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3.混凝土表面的蒸发速率混凝土表面的蒸发速率也是影响混凝土湿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混凝土表面的蒸发速率过快时,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会迅速蒸发,导致混凝土表层干燥,而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含量仍然较高,这样就会导致混凝土表层与内部含水量差异较大,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混凝土湿度控制的原理混凝土湿度控制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混凝土的水分含量,使混凝土达到适当的水胶比,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收缩性等性能指标。
混凝土湿度控制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充分搅拌混凝土的搅拌是混凝土湿度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将混凝土中的水分均匀分布在混凝土中,从而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
在搅拌混凝土时,应该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要求的强度等级确定所需的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避免搅拌时间过短或过长,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或者出现裂缝。
水分迁移引起的混凝土收缩与控制
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大于泌水速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果。
(5)硬化混凝土的体积变形。混凝土硬化后虽然强度显 著提高,但因为表面水分损失和内部水泥继续水化,仍将有 比较大的收缩,收缩可持续数年,具体取决于混凝土的形状 和大小。图3为采用不同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梁的干燥收缩 速度与收缩量图示[7]。由图3可知,混凝土38个月时收缩值 在600X10.6~790×10-6之间,而34%的收缩是在最初的1 个月内产生的,并且在最初的11个月收缩值已达到38个月 收缩值的90%。
QIAO Dun,QIAN J ueshi,DANG Yudong,JIA Xingwen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5)
Abstract
Excessive shrinkage of concrete related tO moisture migration will result in cracking。which affects
龄期/h 图4混凝土水中养护时早龄期的膨胀 Fig.4 Early-age swelling of concrete cured in water
2水分迁移影响混凝土收缩的内在因素
混凝土是一种典型的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远高于抗拉强 度,因此混凝土的收缩体积变形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最大。由
万方数据
水分迁移引起的混凝土收缩与控制/乔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3期2013年6月建筑材料学报JOURNAL OF BUILDING MATERIALSVol.16,No.3Jun.,2013 收稿日期:2011-11-29;修订日期:2012-02-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8248);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9CB623200)第一作者:高 原(1986—),男,贵州遵义人,清华大学博士生.E-mail:y-gao04@mails.tsinghua.edu.cn通信作者:张 君(1962—),男,内蒙古通辽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E-mail:junz@tsinghua.edu.cn文章编号:1007-9629(2013)03-0375-07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高 原1,2, 张 君1,2, 韩宇栋1,2(1.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4;2.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分别采用清水和硫酸盐溶液作为湿润溶液,对C30和C80这2个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了干湿交替试验,测量了干湿交替下混凝土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湿度随时间的发展规律.结果表明:在覆膜养护阶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发展遵循两阶段发展模式,即首先经历一段湿度饱和期(湿度为100%),然后进入湿度下降期;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沿高度呈现明显的梯度;当混凝土进入干湿交替过程后,只有距混凝土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大于此深度处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此深度即为干湿交替影响深度;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相同干湿交替条件下影响深度不同,混凝土水灰比越小,强度等级越高,影响深度越小;湿润过程采用硫酸盐溶液时,混凝土的干湿交替影响深度要比采用清水时大.关键词:混凝土;干湿循环;内部相对湿度中图分类号:TU528.0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7-9629.2013.03.001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inConcrete under Dry-Wet CyclesGAO Yuan1,2, ZHANG Jun1,2, HAN Yu-dong1,2(1.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Key Laboratory ofStructural Safty and Durability of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Using clean water and sulfate solution as the wetting medium,the 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inconcrete under dry-wet cycles was measured.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concreteplacement,the variation law of the 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in concrete with age can be described by awater-vapor saturated stage with 100%relative humidity followed by a stage that relative humiditygradually decreases and significant humidity gradient along the height can be found.Under dry-wet cycles,the changes of the relative humidity occur just within a certain depth from the concrete surface.This depthis commonly known as the influencing depth.Under the same dry-wet cycles,different influencing depthswere observed for concretes with different strength.The lower the water to cement ratio and/or the higherthe concrete strength,the shorter the influencing depth.The influencing depth is larger when sulfatesolution is used as the wetting medium than that when the clean water is used.Key words:concrete;wet-dry cycle;internal relative humidity 混凝土结构在环境作用下的性能衰退已经成为目前结构设计和维护的焦点.水既是水泥水化的必需物质,同时也和多数混凝土性能的衰退过程有关.水分既可以作为外部侵蚀介质在混凝土内传输的载建筑材料学报第16卷 体,比如硫酸盐侵蚀、氯离子传输和碳化等,同时它自身也是混凝土一些劣化反应发生所需的必备条件,比如碱-骨料反应和硫酸盐侵蚀等.干湿循环是导致混凝土结构性能衰退最为严酷的环境条件之一[1].中国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与施工指南》、日本的《混凝土标准示方书》以及欧洲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项目均将干湿交替区域作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的控制部位.混凝土是一种渗透性很差的多孔介质,自然环境中的干湿交替仅对其表面有限深度范围有影响[2].对于混凝土在干湿交替下耐久性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在该影响深度范围内混凝土性能的衰退.相对湿度是混凝土内部水分含量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已有关于混凝土内部湿度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中,Andrade等[3]测量了暴露于室外的成熟混凝土的温湿度特征.Parrott等[4-5]开展了暴露于自然环境和海水环境中的混凝土湿度测量试验.近年来张君等[6-9]试验测量了从浇注开始至28d龄期的早龄期混凝土内部温湿度.对成熟混凝土在干湿交替下的内部相对湿度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了解干湿循环过程中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混凝土结构劣化的防治和耐久性提高.本文试验测定了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和后续干湿交替过程中的内部湿度(相对湿度,下同),得到了分别以清水和硫酸钠溶液为湿润溶液的干湿交替过程中混凝土湿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普通、高强混凝土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湿度分布和干湿交替对混凝土湿度影响深度的差别,以及硫酸盐介质对混凝土干湿交替过程中湿度分布和影响深度的影响.1 试验方法原材料:P·O52.5普通硅酸盐水泥;粒径为5~25mm的石灰石;细度模数为2.6的河砂;细度为20 000m2/kg的硅灰;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自来水.依抗压强度设计了2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C30和C80),其配合比和28d抗压强度如表1所示.试验时通过调节减水剂用量将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在120~150mm.采用电容式温湿度传感器,其相对湿度测量范围0~100%,误差±2%,温度测定范围-10~60℃,误差±0.5℃.传感器的数字信号通过巡检仪定时采集并由计算机存储.表1 混凝土配合比Table 1 Mix proportions of concreteNo.mw/mcMix proportion/(kg·m-3)Cement Water Sand Stone Silica fume28dcompressive strength/MPaC30 0.53 352 187 704.5 1 056.7 32.8C80 0.23 457 117 609.3 913.9 50.8 87.8 试验中混凝土内部水汽和热量传递设计为一维传输.采用200mm×200mm×800mm模具,为确保水分沿试件高度方向的一维传输,在模具内表面铺上塑料膜,浇注完成后只留浇筑面与空气接触.同时,试模底部置于聚苯板上,四周用聚苯板围护,以保证热量近似一维传输.为使试件方便湿润,在顶部预留1个尺寸为20mm×180mm×780mm的空槽,故试件有效尺寸为180mm×200mm×800mm.每种配比混凝土分别制作2个试件,其中1个采用清水为湿润溶液,另1个采用10%(质量分数,下同)硫酸钠溶液.试验过程如下:首先准备放置传感器的塑料管,该塑料管外径20mm,在距管底2mm处沿外环线方向切割出2段宽为3mm的不连通环状带,塑料管底部封上塑料薄片;准备直径为15mm的不锈钢棒,预先放置于塑料管中,保持塑料管内壁与钢棒的紧密接触,钢棒长度超出塑料管上端至少5cm,以方便取出,其目的是为保证振捣过程中水泥浆体不从底端的小孔渗入.传感器探头部分长3cm,在3cm处套上2个O形橡胶密封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倒入模具内并用振捣棒充分振捣,然后缓慢插入内置有钢棒的塑料管.按照上述步骤,每个试件中插入5根塑料管,它们在混凝土中的深度分别为1,3,5,10,15cm,如图1所示.浇注完成一段时间后,缓缓拔出钢棒,用海绵吸出残留在塑料管底端的浆体后,将传感器放入塑料管中,使传感器探头顶端尽量靠近塑料管底部.由于传感器外壁与塑料管之间存在间隙,为了保证所采集湿度的准确性,将2mm厚的O型圈套在传感器感应部位的上端3cm处,使塑料管底部形成3cm长度的密闭空间,同时在塑料管的上端用高分子液体密封胶填充传感器和PVC管之间的间隙,以保证传感器探头准确地测量出指定位置的温湿度.试件浇注完成后,进行28d覆膜养护.养护完成后,揭去试件上表面的塑料膜,在试件顶端预留的673 第3期高 原,等: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图1 传感器埋置方式示意图Fig.1 Test set-up of humidity and temperaturemeasurement(size:mm)盛放槽中盛放溶液,进行干湿循环试验.为了防止溶液沿塑料管界面深入内部,在进行溶液干湿循环试验前,使用环氧树脂对塑料管与混凝土以及混凝土与四周模板界面进行密封,以确保润湿介质仅从混凝土渗入.干湿循环制度为湿润7d,干燥14d.湿润过程中,在试件顶部预留的空心槽中加入溶液,液面高度距试件表面1.5cm,并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溶液过快蒸发,液面高度下降.在整个湿润过程期间,每天定时查看液面高度,并及时添加溶液以确保整个湿润过程中液面高度不变.为了避免湿润溶液与试件温差导致的影响,在试件进行湿润前3d就将配制好的湿润溶液置于试件所处环境中,确保进行湿润时溶液温度与试件表面温度相一致.湿润过程结束之后,立即吸去试件表面溶液,并用纸巾将残留溶液擦拭干净,尽量消除试件表面残留水分对干燥过程的影响.试验共进行3个干湿循环周期.图2为进行中的干湿循环试验照片.试验中各传感器自动采集温湿度数据,每隔10min记录1次数据.试验结束后,对试验中使用的所有温湿度传感器用不同的饱和盐溶液进行湿度标定,由标定曲线对湿度数据进行校核.图2 干湿循环试验Fig.2 Dry-wet cyclic test2 试验结果及分析2.1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湿度发展规律图3,4分别为试验测得的C30,C80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深度处的相对湿度(RH)随时间变化曲线.C30和C80混凝土试验是在同一环境下同时进行的,因此环境湿度仅在图4中给出.由于试验过程中传感器损坏,没有测到C80混凝土采用硫酸钠溶液湿润的试件(即图4(b))在5cm深度处的湿度数据.由图可见,混凝土在28d覆膜养护期间,其内部湿度在浇注之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均保持在100%水平,即这段时间混凝土内部处于湿度饱和状态.湿度饱和期结束的时间称为临界时间,临界时间的长短主要与混凝土水灰比、表面状态和距表面深度有关[9].相同深度位置处,C30混凝土的临界时间均大于C80混凝土.以上现象可以解释为:在混凝土浇注初期,孔隙内含有较多的液态水,并相互连接成为连续的液态水网络,随着龄期的增长,孔隙内液态水逐渐减少,当液态水被水化的水泥颗粒逐渐隔离,其连续性被破坏后,孔隙内蒸汽压开始低于饱和蒸汽压,致使相对湿度开始下降.上述过程的持续时间受混凝土孔隙内原始含水量控制,原始含水量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反之越短.普通混凝土水灰比大于高强混凝土,所以其临界时间长.混凝土进入湿度下降期之后,其内部湿度的降幅在不同深度处并不相同.养护至28d时,靠近C30试件外表面处的相对湿度下降最大,降至80%左右,而C80试件则是靠近内外两表面的相对湿度降幅很大,均降至45%左右.从两表面到试件中部,C80的相对湿度逐渐增大.可见混凝土浇注后简单覆盖塑料膜并不能防止其表面干燥.另外,在干湿交替作用下,混凝土内部湿度受影响的区域深度有限.对于C30和C80混凝土,无论是使用清水还是硫酸钠溶液作为湿润过程的溶液,只有距离表面1cm处的相对湿度随干湿循环进行而有明显变化,其他则变化不明显.这表明在本试验的干湿交替制度下,混凝土内水分影响深度大于1cm,但是到达3cm处时湿度波动已经较小,确切的湿度影响深度以及硫酸钠溶液和清水对混凝土内部湿度影响深度的差别还需进一步通过分析断面湿度分布的变化来确定.值得注意的是,图4(a)中C80混凝土3cm深度处的相对湿度在第3个干湿交替周期的湿润阶段出现明显上升,随后的干燥阶段则明显下降.这可能是干湿循环前期,水分进入混凝土内部的深度有限,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湿润过程中进入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大于干燥过程中混凝土的失水773建筑材料学报第16卷 量,从而使水分不断深入混凝土内部,当水分进入深度大于3cm时,湿度传感器测量得到的该处湿度即出现周期性变化.还有,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干湿交替影响深度范围内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当混凝土进入湿润阶段时,混凝土相对湿度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基本都达到100%.对于高强和普通混凝土,此阶段湿度反应时间相差不大,约为3~5h,在整个湿润期间其相对湿度水平基本上保持不变;当混凝土由湿润阶段进入干燥阶段时,混凝土内部湿度场不会立即发生变化,本试验每次干燥时间为14d,虽然环境相对湿度在15%左右,明显低于混凝土内部湿度,但是距离试件表面1cm深度处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在干燥7d左右才出现下降,并且与湿润阶段相比,干燥阶段湿度下降的速率明显小很多.这源于混凝土干燥过程和湿润过程水分传输机理的差异,即干燥时水分传输主要由水分扩散控制,而湿润时主要由液态水渗透机制控制.再则,随着干湿交替的进行,使用不同湿润溶液的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相对湿度变化出现明显差别.C30混凝土使用清水作为干湿交替溶液时,同一交替周期内其表层湿度变化幅度随着交替次数的增长而变小,而使用硫酸钠溶液作为干湿交替溶液时,在试验所完成交替周期内,在每一交替周期其表层相对湿度变化幅度基本一致;C80混凝土在对应湿润溶液中的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将在下节进行详细分析.873 第3期高 原,等: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 2.2 干湿交替下混凝土断面湿度分布规律干湿交替开始前混凝土内部湿度的分布,对干湿交替下断面湿度分布变化规律有较大影响.图5为混凝土养护28d后的断面相对湿度分布.由图5可见,使用不同湿润溶液的同强度混凝土试件其断面湿度分布基本一致,但C30混凝土的相对湿度均大于C80混凝土.C30混凝土出现湿度下降的区域为距试件外表面约5cm范围内,外表面的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距表面5cm之后的区域湿度下降很小,约为90%~95%;C80混凝土呈现两端低中间高的湿度分布,上下两表面相对湿度最低,大约为45%,距表面5cm左右的相对湿度最大,约为80%,这说明该混凝土内部存在湿度梯度.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高水胶比的混凝土(C30)内部水分比较充分,水泥水化引发的内部湿度下降有限[6,9],水分蒸发主要发生在干燥面,因此其干燥面上的湿度下降明显;低水胶比混凝土(C80)的内部水分含量较少,由水泥水化所引发的湿度下降本身图5 养护28d后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Fig.5 Relative humidity profiles of concrete after 28dcuring就较明显,加之表面干燥作用,就形成了如图5所示的初始湿度分布.图6,7为干湿交替时典型时刻的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其中28d为覆膜养护结束时刻,63,84,105d为干湿交替中干燥结束时刻,以虚线表示;49,70,91d分别为干湿交替中湿润过程结束时刻,以实线表示. 由图6,7可见:(1)对C30混凝土,以清水和硫酸钠溶液作为湿润溶液时,均表现为每次湿润结束后,距混凝土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其相对湿度达到几乎100%,而每次干燥结束后则均出现下降,且距973建筑材料学报第16卷 外表面越近,湿度下降幅度越大;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干燥结束后影响深度范围内混凝土的相对湿度均大于前一次干燥结束时的水平,即干湿交替过程中,湿润期间进入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要大于干燥期间混凝土的失水量.而且此现象在以清水为湿润溶液的试件中表现更为明显.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干燥过程中,水分向外扩散,硫酸盐在混凝土内部的浓度增大,从而使得相同含水量条件下,使用硫酸纳溶液作为湿润溶液的混凝土内部湿度较低(试验中使用的硫酸钠溶液在25℃时的相对湿度为95%,饱和硫酸钠溶液则为83%左右);二是干燥过程中Na2SO4会吸附一部分水分形成Na2SO4·10H2O,也使得混凝土内部液态水含量减少,内部相对湿度下降.(2)对C80混凝土,其断面相对湿度分布变化规律刚好和C30混凝土相反.以清水作为干湿交替过程湿润溶液时,在距混凝土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每次湿润结束后其相对湿度都达到将近100%,而每次干燥结束后,此范围内的相对湿度都出现下降,且距表面距离越近,降幅越大;以硫酸钠溶液为湿润溶液时,C80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变化规律与其在清水湿润下变化相似,只是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每次干燥结束后表层混凝土的相对湿度降幅变小.这可能是C80混凝土自身密实性好,硫酸盐溶液很难进入混凝土内部,仅仅在混凝土表面很小的范围存在.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混凝土表层硫酸盐侵入量增多,加之高强混凝土内部孔径较小,干燥过程中硫酸盐结晶堵塞了混凝土内部孔隙,使得水分向外扩散受阻,而湿润过程中硫酸钠结晶溶解于硫酸盐溶液中,孔隙通道被打通,水分传输不受影响.此外,湿润阶段混凝土相对湿度略低于100%,这是由于孔隙水中溶入了硫酸钠造成的.(3)对比C30和C80混凝土在以清水为湿润溶液进行干湿交替过程中断面相对湿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相同干湿交替制度(干燥和湿润时间不变)下,C30混凝土的相对湿度降幅要小于C80混凝土,且随着干湿交替周期的增加,其断面相对湿度不断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在干燥和湿润过程中混凝土的水分传输能力不同,湿润过程中水分传输速度要明显大于干燥过程中的水分传输速度,当一个干湿交替周期内干燥时间和湿润时间到达某一比值时(通常称为平衡时间比),该周期的失水量和吸水量恰好相等.在相同的环境湿度变化情况下,混凝土水灰比越大,平衡时间比越长.也即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失去相同湿润时间内的吸水量所需的时间,随着水灰比的增加而增加.当干湿交替1个周期内干燥时间与湿润时间的比值小于平衡时间比时,混凝土吸水量大于失水量,其内部湿度会增加;两者差值越大,混凝土内部湿度增幅越大.本试验中干湿交替过程的干燥时间与湿润时间的比值为2,根据文献[10]中计算的不同水灰比混凝土的平衡时间比可知这一比值小于其平衡时间比,所以会出现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断面相对湿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的情况.(4)对比C30和C80混凝土在以硫酸钠溶液为湿润溶液进行干湿交替过程中断面相对湿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相同干湿交替制度下,2种强度等级混凝土的相对湿度降幅基本相当,且随着干湿交替周期的增加,C80混凝土断面湿度水平不断增加.对于该现象的解释仍然可以用硫酸盐溶液使得混凝土内部含水量相同时其相对湿度降低和硫酸盐结晶堵塞混凝土孔隙通道,阻止水分向外扩散的观点来解释.由图6,7还可看出,无论是以清水还是硫酸钠作为干湿交替过程的湿润溶液,干湿交替下只有距混凝土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也即干湿交替下干燥和湿润过程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这个深度范围称为混凝土影响深度.在本试验干湿交替制度下,以清水作为干湿交替过程中湿润介质时,C30和C80混凝土的影响深度分别为6.0,4.0cm;以硫酸钠溶液为湿润介质时,C30和C80混凝土的影响深度分别为8.5,5.0cm.C30混凝土的影响深度大于C80混凝土,这与低强度混凝土具有相对较大的水分扩散能力有关;相同强度等级混凝土,使用硫酸钠作为湿润溶液时的影响深度要大于使用清水作为湿润溶液时.原因是硫酸盐对混凝土侵蚀而生成膨胀性产物钙钒石(3CaO·Al2O3·3CaSO4·31H2O)和石膏(CaSO4·2H2O),从而引起其体积膨胀,同时干燥过程中混凝土表面水分丧失使得孔隙内硫酸钠溶液浓度增大,硫酸钠结晶盐析出.C30混凝土因其水灰比大,密实性差,抗硫酸盐侵蚀能力弱,硫酸盐易侵入其内部,干燥过程中生成的硫酸盐结晶产生盐结晶压和硫酸盐侵蚀反应引起的体积膨胀导致其表层混凝土损伤,溶液侵入深度加深.C80混凝土因其水灰比小,密实性好,硫酸盐侵入其内部的量较少,前期膨胀性产物的生成量较小,对混凝土起到了密实作用,使得干燥过程中水分向外扩散难度加大,导致其内部水分含量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相对湿度变化范围增大.3 结论(1)在28d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随083 第3期高 原,等:干湿交替下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变化规律龄期的发展可分为湿度饱和期和湿度下降期两个阶段.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沿高度呈梯度分布.(2)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只有距混凝土表层一定深度范围内的相对湿度发生变化,而大于此深度处的混凝土相对湿度基本保持不变.此深度即为混凝土在干湿交替作用下的影响深度.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在相同干湿交替条件下的影响深度不同,水灰比越小,强度等级越高,影响深度越小.(3)干湿交替下,硫酸盐对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采用硫酸盐溶液作为干湿交替中的湿润溶液,混凝土的影响深度要大于采用清水作为湿润溶液的相同干湿交替情况.参考文献:[1] HOBBS D W,MATTHEWS J D,MARSH B K.Minimumrequirements of durable concrete:Carbonation and chlorideinduced corrosion,freeze-thaw attack and chemical attack[M].Crowthorne:British Cement Association,1998:1-3.[2] MCCARTER W J,WATSON D W,CHRISP T M.Surfacezone concrete:Drying,absorption,and moisture distribution[J].ASCE 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01,13(1):49-57.[3] ANDRADE C,SARRIA J,ALONSO C.Relative humidity inthe interior of concrete exposed to natural and artificialweathering[J].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1999,29(8):1249-1259.[4] PARROTT L J.Influence of cement type and curing on thedrying and air permeability of cover concrete[J].Magazine ofConcrete Research,1995,47(171):103-111.[5] NILSSON L O.Long-term moisture transport in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2,35(10):641-649.[6] ZHANG J,HUANG Y,QI K.The interior relative humidityof normal and high strength concrete at early age[J].ASCEJournal of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2012,24(6):615-622.[7] ZHANG Jun,HOU Dong-wei,HAN Yu-dong.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n autogenous and dryingshrinkages of concrete[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Materials,2012,29(3):230-240.[8] 张君,侯东伟,高原.混凝土自收缩与干燥收缩的统一内因[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0(9):1321-1324.ZHANG Jun,HOU Dong-wei,GAO Yuan.Investigation onthe uniform driving force of autogenous and drying shrinkageof concrete[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 and Tech,2010,50(9):1321-1324.(in Chinese)[9] ZHANG J,QI K,HUANG Y.Calculation of moisturedistribution in early-age concrete[J].ASCE Journal ofEngineering Mechanics,2009,135(8):871-880.[10] 李春秋.干湿交替下表层混凝土中水分与离子传输过程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LI Chun-qiu.Study on water and lonic transport processes incover concrete under drying-wetting cycles[D].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09.(in Chinese)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