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论文(人与自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基础上,创建一个真正地绿色生活空间,坚持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生态问题是21世纪人类审视和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

撒播环保理念,维护生态权益,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将是我们走向永续、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含义(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有机体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看来,人通过劳动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但人类社会财富的取得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统一体,人类不仅要开发利用自然,更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在之物,我们人类只是从自然界发展而来的,人类与自然界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人、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从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脱离自然环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行的,以破坏自然、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就是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大好局面,使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形成一种健康有序,和谐共处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独立存在,所以我们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尊重和善待自然。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没有我们现在这么严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论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密切的辩证联系, 同时二者之间又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特点。

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取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辩证关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认识活动和认识成果, 它离不开理论思维, 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

所以, 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取代和排斥自然科学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哲学的发展依靠对自然科学成果的吸取和概括。

正确的哲学思想推动自然科学前进, 错误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起阻碍作用。

其次, 从反映客观世界的范围和本质来说, 哲学和自然科学是存在差别的。

就反映的范围而言,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方面的总和, 是反映整个宇宙一般规律的, 它反映的领域大、范围广;而自然科学只是反映三大领域中的一个领域, 相比哲学来说, 它只反映世界的一部分, 领域小一些, 范围窄一些。

就反映的本质而言, 哲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而自然科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

哲学的普遍性是对自然科学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的概括和总结。

再有, 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使用的概念、范畴上来说, 哲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研究对象上,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

自然科学则是受一般世界观的支配, 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的学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哲原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这一理念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同时“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无机的身体”。

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其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关系,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意味着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不断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本的扩张和逐利行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

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当代的重要实践。

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五篇范例]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五篇范例]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五篇范例]第一篇:马哲论文----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人与自然矛盾的现实状况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当下,农业生产与土地过度开垦、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资源开采过度、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人与自然之间产生的矛盾已经十分尖锐、迫在眉睫。

人类对自然界的伤害,自然界总会报复的。

要想摆脱困境,人类的表现就必须该有所改变了。

关键字:家园人与自然矛盾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正文:很少看记录片,偶尔看上几次,都给我一种沉重的感觉。

这次在马哲课上看了《家园》这部纪录片,感觉十分震撼。

影片仅有短短一个半小时,确实导演历经15年筹备、穿越了54个国家,拍摄了120个景点,动用88000多名员工拍摄而成。

影片开头是以一位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讲述了地球四十亿年的历史及人类二十万年的历史,也深刻地指出了人类为了一己之私破坏了四十亿年营造出的平衡。

影片无声的拷问着你我:我们应该做什么?同时也揭露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矛盾和冲突始终存在, 只不过矛盾的尖锐程度不同。

古代社会主要是恶劣的原始环境, 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必须艰苦奋斗才能改善其生存环境。

现代社会主要是不适当的资源开发, 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普遍矛盾。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 就出现了人与自然矛盾的萌芽, 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

矛盾产生的直接动因是: 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人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干预、改造自然生态系统, 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 这就可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要求发生矛盾。

“越来越快”,这是影片里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它让我们迫切感受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一矛盾的趋势也是不断尖锐化的。

大约在100 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了现在的人类,这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经济系统, 人只不过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 是处于食物链营养级顶端的消费者,虽然原始人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环境也存在着矛盾, 但这种矛盾从根本上说, 属于生态系统内部的矛盾, 表现为一种自然生态过程。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物种之一,经过悠久的文明积淀,最终归结于我辈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体行为,这类似于物质世界中单个粒子的行为,它们的集成形成各种现象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已经从以往的统治和剥削,逐渐转变为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新解释。

在天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能力越来越高,然而这也同样带来了大量的负面影响。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而加剧全球气候变化;过度的土地利用和林地砍伐也会导致森林覆盖率的降低、土地流失和水土流失。

同时,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改良,设立环保基金和政策以减少环境污染和生境破坏,与此同时也鼓励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发挥大自然的优势,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体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中。

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追求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人口扩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地发展,甚至有些国家进行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资源的分配不均、社会利益的冲突、生态失衡等,这些问题也促使我们更加重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它的存在与发展同样是历史与社会进步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当摒弃简单的物质追求,建立起动态平衡的人与自然关系。

这种动态平衡意味着,人们需要依据环境的变化,灵活地调整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既要能够获得自然提供的资源,又要保护环境、拥抱人文。

事实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不仅仅只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还暗示着人类广泛而长远的使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的行动应追本溯源、立足当下、开拓未来、以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天人合一与自然

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天人合一与自然

“天人合一”思想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应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一开始便是讨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

《中庸》首句讲“天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

《周易》讲“圣人与天地合其德”,这里所说的“德”并非现代汉语中所理解的“道德”,而是广义的“德性”,或曰精神价值。

至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强调的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的。

荀子在其《天论》篇中提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这里的天强调为“自然”之意。

荀子认为,只有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物的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不同,道家在论述“天人关系”时更注重“天地人”三者的统一,以究天地人之际为本。

在中国文化史上,无论道家、道教还是仙道、方道都把“道”看成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佛教自由东汉传播以来,本身就是在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与宗教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基础之上,才得以发展壮大的。

佛家强调“空”和“无”,即强调世间万物的变化和无常,它侧重于主观,肯定的是“真我”的存在,而“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它不在人体内,也不在体外。

这种“真我”的境界,就是人通过自身的修炼,达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境界。

因此,佛家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这本身就借鉴了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遇的人。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将这一思想与今天的环境问题置于一起加以审视时,它又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在时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数千年历史发展,还是对于当今和未来中国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空间上,它无论是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开发、利用自然是必然的,但是开发、利用自然必须以尊重自然客观规律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视域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想,它为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依赖于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同时,人类又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改变自然的面貌和状态。

这种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

因为人对自然的作用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而社会实践又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上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关系问题。

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关系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

其基本内涵在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自然又能够改造自然,但同时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同时,人类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界的面貌,但这种改变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会对自然界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一、概述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四、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一、概述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实践是唯一的标准和基础,人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人类是能动的主体,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改变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和条件,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使自然逐渐适应人类的需要,同时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改造和利用的过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人类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倡导人类追求全面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经历了与自然对抗、征服和改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和尊重自然的过程。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一部分,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但必须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考方式对我们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是指导我们实践活动的重要原则。

马哲论文文档

马哲论文文档

马哲论文引言马哲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哲关于人性、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论述,以及这些论述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人性观马哲的人性观主要包括人的自然状态和人的本性。

他认为人的自然状态是自私、好斗和贪婪的,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是不可信和不可控的。

然而,马哲也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被塑造和教育的,他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善良的,只是被恶劣的环境所扭曲。

政治理念在政治理念方面,马哲主张天命论,即认为君权是由天命授予的。

他认为君王是上天的代理人,负责维护社会秩序和确保人民的安康。

马哲提出了“忠”、“孝”和“仁”的政治理念,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亲情。

他主张君主应当是一个仁慈和睿智的人,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社会秩序马哲对于社会秩序的观点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认为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君主的仁政和人民的品德之上的。

马哲提出了“礼”的概念,认为人们应当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主张“礼乐教化”来约束人的行为,通过教育和文化的力量来塑造人的品质和行为方式。

马哲思想的影响马哲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人性观和政治理念被后代的思想家所借鉴和发展。

马哲的“性善论”影响了儒家思想,进一步加强了对道德教育和人性教育的重视。

他的政治理念对于后来中国王朝的建立和治理起到了指导作用。

马哲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也启发了后来的思想家,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通过研究马哲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对于人性、政治理念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马哲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

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摘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深入探究马恩著作中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丰富思想,不仅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一、引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等等,其核心思想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思想,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阐明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要求人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一致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人与自然关系观的实质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

任何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行为都将遭到自然无情地报复。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相对于人类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自然辩证法》强调,为了避免生态问题的恶化, 我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并且遵守客观规律。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 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实现的。

在实践中,人们不仅改变了自己,同时也改变了自然。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改变了自然界的面貌,改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通过实践,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表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的存在和改造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变这种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传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被理解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支配和征服。

马克思主义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既依赖自然,又改变自然,同时也受到自然的限制和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人类历史的特定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矛盾和冲突。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起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这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自然的生态系统,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建立在对自然科学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基础之上,同时也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

只有建立起这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质生活。

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视角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处于实践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历史性的、社会性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论文范文:马克思哲学观自然不可逾越性的辩证思考

论文范文:马克思哲学观自然不可逾越性的辩证思考

论文范文:马克思哲学观自然不可逾越性的辩证思考第一章自然非逾越性的历史性分析自有人类以来,人就不断地“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正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②人正是在与自然的这种不断地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换中才获取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

整个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双向辩证运动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这种既逾越又不能逾越的矛盾运动发展史,也就是自然发展史。

这里既有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与改造,又有自然对人的客观生存性基础制约。

所以,我们必须对自然的界限:逾越与非逾越性有个清晰的科学认识。

因此,我们对自然非逾越性的认识,有着可逾越、不可逾越的双重辩证认识,其目的,就是让人类认清自然的先在性、客观性、自组织性、非逾越性;让人类在不逾越自然的前提下,在不超出自然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做到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辩证有机统一,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性生存与发展。

1.1 自然的界限:逾越性与非逾越性自然的逾越性(或称为自然的可逾越)是指人对自然的不断加工、改造、利用,不断从自然中获取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不断使自然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方向改变,也就是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这里,首先表现为人对自然逾越性的积极能动性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然逾越性的积极能动性实践改造与利用。

这是因为,自然是不会主动为人类所认知和了解,更不会主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现成的、直接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

“自然界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是直接的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

③另外,自然本身是一个外在于人并先于人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其自身独立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围绕着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问题的研究,蔡守秋先生在其力作《调整论──对主流法理学的反思与补充》一书中提出,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与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中寻找哲学基础。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理论没有也不能为调整论提供任何哲学支持,窃以为蔡守秋先生有误读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之嫌。

下面我谈点认识,进行讨论。

一、人作为一种肉体生物存在与自然界不能分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人类历史以后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自然的关系[1]67.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2]384.马克思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95.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础[3]122.他明确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作为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界并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被具体地分成了两个组成部分,即自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

恩格斯说:归根到底,自然和历史是我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表现自己的那个环境的两个组成部分[4].在这段话里,恩格斯把通常讲的自然界置换成了环境一词,并将自然和历史作为并列词语使用。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用科学的生态哲学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时代价值解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用科学的生态哲学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它揭示了生态世界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科学生态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生态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着强烈的生态主义维度。

1.人与自然是内在统一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野中,自然界虽然区别于人类社会,“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即人并不外在于自然,而与自然内在统一。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自然产品是人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

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精神生活内容的重要来源。

自然界不单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活动的对象。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都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最后,马克思确认了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以往各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史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时代自然受到漠视和遭到破坏及由此所造成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对自然界具有根本的依赖性。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这说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

马克思也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自然是人类的无机身体——那是就自然本身不是人类躯体而言。

‘人类依靠自然生活’意味着自然是他的躯体,如果他要活着,他就必须保持与它不断交流;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和自然相联系,仅意味着自然和它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这进一步指出,人类对自然界来说并不是天然的征服者,相反,自然界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由此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历史运动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依靠自然生活,自然界为人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提供资料,“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二、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以后,仍然离不开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

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就在于:人具有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社会实践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马原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摘要;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

通过论述得出: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人类主动改造自身实践活动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的参与到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进入自由王国,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关键字;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环境污染,对立统一规律,唯物主义自然观,正文;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融合当时时代的哲学思想,从而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辩证唯物论中提出的世界的物质性统一原理对当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人类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建设和自然保护的对立统一,指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更好的将社会的发展进步与自然保护统一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破坏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从自然中不断获取各种生存资料维持人类群体生存的过程。

然而,由于人类早期自然科学技术水平并不太高,虽然拥有高度发达的各种文明,但人类本身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生态平衡影响并不大。

自18世纪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瓦特蒸汽机的推广使用促进了煤炭的大量开采使用,大机器生产占据主导,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取得进一步的巨大飞跃。

煤炭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促进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大量燃烧煤炭也给当时的英国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

大英帝国的首都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也沉浸在一片灰蒙之中,燃煤带来的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已经对当时的环境中造成了破坏。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马哲论文-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一、概述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四、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人与自然关‎系究竟如何‎定位一、概述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

马哲论文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马哲论文之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成绩:论文题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教师:李娜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学号:140160135姓名:刘晓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和往常的周末不同,由于社会实践任务的迫使,无奈周末和同学乘车去了大连自然博物馆。

俗话说:生活中不仅有眼前的匆忙,还有诗和远方。

偶尔去远方看看还是不错的。

怀着一路的兴奋我们来到了大连自然博物馆。

它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黑石礁海滨,大连自然博物馆是一座集地质,古生物,动植物标本收藏,研究,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自然博物馆,是国内唯一拥有27万平方米海域的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该馆基本陈列分为海洋生物,地质矿产,生命的起源与人类的出现,动植物5大部分,开设地球,恐龙,海洋生物,东北森林动物,湿地,物种多样化,辽西古生物化石等12个展厅。

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展览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设计的;东北是中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分布着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等。

在这片茂密的森林里生活着无数美丽可爱的野生动物;湿地孕育了缤纷的动植物,微生物世界:水面上细小的浮萍,水中的水草,水底的微生物,岸边生长的芦苇与成行的树木......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家园,地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奉献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

海洋孕育了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绚丽多姿的还有生物......来大连自然博物馆参观,不仅能增长自然科学知识,还能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风光,同时也带给我很多感想。

地球是我们人类和一切生命的摇篮,也是我们的家园。

她很大,但不是无边无际;她很美,但不是青春永驻;她很富饶,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几十年前,地球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精灵,这里有美妙的大气层,有冷暖适宜的气候,有清新湿润的空气,鸟兽鱼虫上演着自由的生活,花草树木散发着醉人的芳香,那浓浓的绿荫给人以抚慰和舒畅……可以说,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篇章了。

然而,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将越来越多的污染抛给了哺育他们的成长的母亲——自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哲学观点浅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残酷的现实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一幕一幕的上演着,凶残的枪声,悲惨的叫声,无情的风声弥漫在那片充满悲剧的沙漠上,暴利驱使着人们的贪婪,羚羊被残杀,濒临灭绝,人们的理性,信仰被利益所掩盖,一切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去反思人与自然到底应该怎样相处······
关键词:客观规律和谐发展联系矛盾实践与认识
正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生存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所以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客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自然界的运动也存在它的规律人们的实践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客观规律性的观点。

人也不能肆意的改变自然的规律,只能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认识和发现自然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因此承认自
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从自然中来,依存于自然,要和自然和谐发展;人有能力改造自然,要使自然符合人类的需求,也要保护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人对于自然的认识还有待于深化,要保护现存自然原始环境,以便认识、利用自然资源;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最终要回归于自然;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系统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利用和发展自然,尽可能的利用自然为我们谋福利,若是我们不适度的利用,而是肆意的破坏,那我们就会和自然一起灭亡。

因此,人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矛盾对立统一体。

存在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关系,而且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矛盾才不会被激化。

否则,矛盾的双方在斗争中会两败俱伤。

首先,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具体体现在自然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场所和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前提就是能够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所以必须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存发展环境。

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中往往过分注重斗争性的一面,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总是以“人定胜天”的思想盲目的自以为是。

当人类与自然关系不和谐时,自然会让人类付出更大的代价。

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却忽视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导致了空气污染严重、世界水资源危机、森林惨遭毁坏、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世界性环境问题,最终
导致人类自身受到威胁。

因此,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共同不断发展的共赢目的。

联系的普遍性告诉我们,任何两种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普遍的联系,所以自然界和人类是有着客观的,必然的联系的,人的实践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然。

不当的行为必然破坏自然,最终不利于人类的本身,适当的利用是有利于我们自身的。

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从而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发展。

所以,我们既要合理的利用自然给我们谋福利,又要尽力的去保护自然。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全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赢。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和动力,实践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只有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检验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观点,才能从中发现认识的真理性或者谬误。

从而让我们得出处理人与自然的正确的,科学的方法。

从近世纪以来,在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不断的实践中,不难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结论:
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做到:
1.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矛盾关系,合理利用自然为我
们谋福利;
3.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全局,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发展;
4.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不断从实践中证明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