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合集下载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建议——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建议——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1年4月第39卷第2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Apr.,2021Vol.39No.2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建议——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赵栩莹,王云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厚历史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自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已经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知识图谱是一种可视化的文献计量工具,可以定量地展示学科研究现状,方便学者定性地分析研究的不足。

借助CiteSpace软件,对近15年来我国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将研究结果提炼出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能够总结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图谱;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K8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21)02-0171-06赫哲族是位于我国东北的人口较少民族,长期生活在“三江平原”地区和完达山一带的沃野山水中,形成了丰富的渔猎文化和民族文化,也被学者称为“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化石”。

这个古老的民族传承了悠久的人类文明史,孕育了形式多样的璀璨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居民身份定位的转换,长期与汉民族混居的赫哲族人生活环境与从前渔猎时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年轻人对传承本民族文化技艺不感兴趣,直接导致了悠久的赫哲族文化遗产后继无人,一度濒临失传。

因此,关于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并已弓I起了有关单位和学者的广泛关注。

1引言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在民间口头创作、表演艺术、节庆活动和传统手工艺方面均有突出表现,但是由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的限制,赫哲族文化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代际传承。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手段逐渐显得不够高效、不够智能,因此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知识图谱是一种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表示方法,它通过将实体、属性和关系之间的关联表示成一个有向有标记图,使得计算机可以自动识别和推理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和关联性。

这种表示方法将人类知识的本质显露出来,可以用来做各种智能推理和应用。

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图谱应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知识图谱应用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文化遗产的知识图谱建设文化遗产的知识图谱建设是将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和数据建立成一个知识图谱,以便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深度剖析。

建立文化遗产知识图谱,可以将各种文化资料和相关数据进行归类、组织和管理,既可以充分挖掘出文化遗产的内部系统特性,又能够提高文化遗产的转化和推广效率。

2、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保护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保护将文化遗产进行了智能化处理。

以文物保护为例,基于知识图谱的文物保护可以将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信息化处理,使得文物的保存无处不在,保护的范围更广,同时不增加文物的负载量,也可以更加高效的实现文物的防盗、防损、后期修复等一系列工作。

三、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应用1、慈禧花园的知识图谱建设慈禧花园是中国现存的最大规模的古代皇家园林,它具有中国园林的典型特征,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最宝贵的遗产之一。

为了更好的保护慈禧花园,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提出并实践了对慈禧花园的知识图谱建设。

通过文物突出、空间关系、地形地貌、建筑风格、设计手法等方面进行数据采集,应用其构建和分析知识图谱,对慈禧花园进行更好的保护。

2、承德智慧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承德是中国历史上皇家热河行宫所在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承德正在打造一个智慧城市,其中包括应用知识图谱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等多项工作。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信息可视化设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具,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信息可视化设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民创造的、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地域和社会成分的文化实践和传统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遗产。

由于其非物质的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脆弱,更易受到现代化、全球化和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

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帮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数字化。

数字化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实体形态转化为数字形态,并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传播和交流。

数字化还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存,避免受到物理破坏或灾害的影响。

此外,数字化还能够方便人们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点。

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例如,一个古代建筑群的历史变迁可以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展现出来,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这个建筑群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和功能。

另外,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将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比较,并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分布和传承情况。

除了展示和分析,信息可视化设计还能够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通过设计一个动画或者游戏来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让年轻一代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

另外,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立一个仿真环境来模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让人们感受其中的魅力和内涵,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数字化、视觉化和传承方面的设计,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

知识图谱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图谱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知识图谱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图谱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文化领域。

知识图谱是指一种对知识进行编码、表示、存储和推理的技术手段,通过将知识元素(实体、关系和属性)与语义关系组织成图形结构,从而实现对知识内容的高效检索、分析和应用。

在文化传承中,知识图谱技术可以帮助传承者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

一、知识图谱技术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应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但难度也很大。

知识图谱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例如,在数字化文化遗产领域,可以用知识图谱技术将文物、历史事件等数据进行语义分类和关联,建立起一张“文化遗产网络图”,从而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多维度展示和深度挖掘。

同时,还可以用知识图谱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比如数字化复原、模拟和重建,将文化遗产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承下去。

二、知识图谱技术在文化创新方面的应用文化创新是指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更新、转型和升华,并逐步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知识图谱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创新。

例如,在文学领域,可以用知识图谱技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和演变规律,帮助作家进行文学写作和创新。

同时,还可以用知识图谱技术将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实现文艺跨界的创意和艺术表现效果。

三、知识图谱技术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应用文化传承是指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将文化知识、技艺、价值、信仰和习俗等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知识图谱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

例如,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可以用知识图谱技术对手工艺产品进行分类和整理,建立起一套流程化和标准化的传承体系,使手工艺技艺得以传承。

另外,还可以用知识图谱技术建立一套可视化的文化遗产传承平台,让传承者和受众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一、绪论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国珍视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已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基于知识图谱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及挑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实现在现实意义上起到了有效促进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数字化保护仍面临许多挑战。

1. 文化遗产的多元性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其特征和保存方式都有所不同。

例如,纸质文物、器皿、建筑、壁画、雕塑等等,对应的保护方式和技术也各有不同。

2. 大数据的挑战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要建立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因此要求依靠大数据技术来存储和处理这些信息。

这就对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挑战。

3. 信息互通的困难基于国际惯例,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各自为政,数据的信息、格式不同,导致其之间缺乏有效的互通性。

三、知识图谱的基本概念知识图谱是一种以语义为基础的技术,它将信息与知识相结合,从而构筑出一张具有内在联系的网络。

知识图谱可以将不同来源的数据和知识集成在一个网络中,从而实现数据和知识的共享和协同计算。

知识图谱具有三个基本元素:1. 实体实体通常是指现实世界中的人、地、物等概念。

在知识图谱中,实体可以被表示为一个节点。

2. 属性属性指实体的描述性特征,例如人的年龄、地点的位置等,属性可以被表示为实体-属性-值的形式。

3. 关系关系指实体之间的关联,例如父子关系、朋友关系等。

关系也可以被表示为节点之间的边。

四、知识图谱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知识图谱可以将不同信息和知识集成到一个网络中,从而实现数据和知识之间的交互和共享。

1.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整合知识图谱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不同国家的文化遗产信息进行统一整合,方便研究和保护。

2. 文物检索与分类基于知识图谱技术的文物分类和检索技术,可以快速的查找相关文物及其相关信息。

基于CiteSpace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

基于CiteSpace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

2020·10(下)《科技传播》36作者简介:刘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档案管理与档案信息化。

刘源,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服务与管理。

基于CiteSpace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刘 欢,刘 源摘 要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之一。

选取CNKI 数据库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献作为统计分析的对象,使用CiteSpace 软件,从年度发文数、作者合作图谱、机构合作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等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CiteSpace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69-0036-03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用录音、录像、照片、文字、数字化多媒体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全面的记录、整理而形成的对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历史纪 录[1]。

近年来,为了管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社会各界各级档案部门为之做出了巨大努力,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该领域文献进行梳理及可视化分析,不仅能让研究者更详细地得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研究热点和研究状况,而且也可以更好的把握以后的研究方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发展,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CiteSpace 又称为“引文空间”,是由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可视化分析工具,利用该软件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对文献的机构、作者、热点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其数据节点之间的网络关系,可以清晰地展现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趋势与动向,并且能够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出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资产,承载 着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是维系民族团 结、促进社会发展的源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 重要的意义。档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形的物 质依托与传承媒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和保护工 作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国家机构、 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为保护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运 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对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收集、整理而形成的对社会 有保存价值的载体。[1]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口述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档案局 档案资源
遗产 档案工作
档案化 艺术档案
建档 档案资料
非遗
频次 18 18 17 16 12 11 11 10 9 9 8 8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馆藏 图书馆 档案保护 开发 人类 管理
民族 数字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妈祖信俗 权利主体
频次 8 7 7 7 7 6 6 6 6 6 6 6
(二)研究热点 1.社会网络分析提取研究热点。首先,利用 Bibexcel作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每两个关键词相 交处的数据x表示共有x篇文献共同包含此两个关键 词。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档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共同出现的频次最高 (44次),分别占所有文献的9.3%,其次,关键词共 现频次较高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馆(23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档案式保护(19次)、档案馆和文 化机构(18次)等。 然后利用Ucinet自带的Net-Draw对出现频率比较 高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见图1。结果显示,非物质 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等处于中心位置的关
关键词 数据库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档工作 开发利用 声像档案 口述史 非物质文化 “非遗” 资源

基于知识图谱的舞龙舞狮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舞龙舞狮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的 学 者 不 但 要 提 升 龙 狮 文 化 的宣 传 力 度 ,更 要 提 高 自己 的研 究 水 平 .结 果 表 明 以高 校 作 为 平
台从 事 的 龙 狮 文 化 的 研 究 较 多 ,而龙 狮文 化保 护 较 好 的 却 在 民 间 ,导 致 了传 承 的 脱 节 .因此 如 何 更 好 地 保 护 与
第 32卷 第 1期 2Ol8年 1 月
兰 州I文理 学 院 学报 (自然科 学 版 ) J 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Natural Sciences)
文 章编 号 :2095—699l(2018)01 0098 04
1 数 据来 源 与 研 究方 法
使 用 中国知 网 自带 的 可视 化 文 献 计 量 软 件. 筛选 2007—2016年底 中国 知 网发 表 的舞 龙 舞 狮 相关 研 究 ,以舞 龙舞狮 为 主题词 ,通 过 阅读 题 目和 摘 要 最 终 纳 入 研 究 文 献 共 94篇 ,文 献 和 总 被 引 用 数 目、总体趋 势分 析如 图 1.
随着社 会 和科 技 的 进 步 ,很 多传 统 文化 逐 渐 衰 落 ,舞 龙也 不 例外 ,学者 们在 努力 传承 和发 扬这 种 文化 .舒雁 滨 (2013) 追 溯 了宋代 龙狮 文 化 在 娱 乐 中的应 用 探 讨 ,刘 静 (2007)等[2 从 不 同 的 文 化 结构 来谈 民族 传统 体育 项 目舞龙 舞狮 的 现代化 发 展 ,主要表 现 在文化 价 值层 面 的多元化 发 展 ,组 织 制 度 的 规 范 化 转 变 ,技 术 物 质 层 面 的 竞 技 表 演 化 融合 ,当然 也 提 出了现 代化 发展 过程 中 的矛盾 , 比如传 统体 育项 目舞 龙舞 狮重 娱 乐 、重 表演 、重礼 仪 ,传统 体育 文 化遭 遇西 方体 育文 化 ,必 然 引起 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据管理与可视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据管理与可视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据管理与可视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

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数据管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以便更好地了解、研究和传承。

数据管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收集、存储和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

通过建立数据库,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类,方便后续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数据管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差异和共性。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二、数据可视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通过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出来,使得数据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方式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和传承链条。

这有助于我们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传承机制和政策。

其次,数据可视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数据管理与可视化的挑战与展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数据管理与可视化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对于资源匮乏的地区和机构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

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研究1. 内容简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构建一个高效、准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种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对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

分析了现有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的主要局限性,包括数据来源单知识表示方法不统一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数据采集与整理;知识抽取与融合;知识表示与存储;知识检索与推理。

通过这些步骤,实现了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的构建。

本文对所提出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整合多种类型的非遗数据,构建出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和发展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知识图谱技术在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解决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前关于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图文数据融合、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一种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基于图文数据的非遗跨模态知识图谱,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深入理解和有效管理。

具体目标包括:分析非遗项目的图文数据,挖掘其中的实体、属性和关系信息,为后续知识图谱构建提供基础。

设计合适的跨模态融合策略,将文本、图像等不同类型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知识图谱中,提高知识表示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中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分析其重要性及实际应用,以期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是各国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石。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难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历史文化传承,还关乎国家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因此,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种将复杂数据和信息转化为直观、易于理解的可视化表达形式的方法。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通过图形、图像、动画等手段,将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等信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此外,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辅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分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科学依据。

四、文化遗产保护中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方法(一)需求分析在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前,首先需要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进行分析。

这包括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保护现状以及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程度等。

通过需求分析,可以确定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目标、内容和形式。

(二)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是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基础。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采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类数据,如历史资料、文物信息、地理信息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为信息可视化设计提供支持。

(三)可视化设计可视化设计是信息可视化设计的核心环节。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需求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结果,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手段和工具,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或动画等形式。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信息可视化设计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信息可视化设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加全面、直观的方法。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指利用图表、图形、动画、交互式界面等形式让信息更直观、更易于理解和使用的设计过程。

这种设计方式既可以用于大数据分析,也可以用于文化传承和教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将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技艺和历史文献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例如,对于传统曲艺文化,设计师可以将其音乐特征、歌词手势等元素转化为可视化的形式,从而让人们更加容易理解和学习。

除此之外,信息可视化设计还可以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

例如,在博物馆展览中,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呈现展品可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

总之,信息可视化设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利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对于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效途径。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包括古迹、遗址、艺术品、传统技艺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信息碎片化等。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种将抽象的信息通过视觉形式进行呈现的方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信息。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将复杂的历史信息、地理信息、文化信息等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一)数据收集与整理在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之前,需要收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各种数据,包括历史资料、地理信息、文化内涵等。

同时,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后续的视觉化处理。

(二)确定设计目标与主题根据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保护需求,确定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目标和主题。

例如,对于古迹的保护,可以以古迹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为主题进行设计。

(三)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根据数据类型和设计目标,选择合适的可视化技术与方法。

常见的可视化技术包括地图可视化、图表可视化、虚拟现实等。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

(四)设计视觉元素与布局在确定了可视化技术与方法后,需要设计视觉元素和布局。

视觉元素包括颜色、形状、字体等,需要根据设计目标和主题进行选择和搭配。

布局则需要考虑信息的层次结构和呈现顺序,以便用户能够清晰地获取信息。

(五)交互设计与测试在完成初步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后,需要进行交互设计,使设计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非遗知识图谱智能化应用——以民族文化教育为视角

非遗知识图谱智能化应用——以民族文化教育为视角

【旅游文化与产业】收稿日期:2023-09-01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数字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2FMZ03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薛剑莉(1982-),女,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语言文化传承与保护;拓万亮(1980-),桂林旅游学院户外运动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邱欣(1972-),桂林旅游学院户外运动学院讲师,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教育与传播(通讯作者)。

非遗知识图谱智能化应用———以民族文化教育为视角薛剑莉,拓万亮,邱欣(桂林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摘要: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教育教学的生态图景。

知识图谱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可以在高效、全面地记录、整理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便捷、全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体验。

目前相关研究比较欠缺,但已显现巨大潜力。

文章以铜鼓文化为实践案例,探讨非遗知识图谱在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智能化应用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技术。

首先,以大规模图谱形式组织知识,保存、传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素材和支撑,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其次,数据采集、整理,知识表示和可视化展示等实现技术,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系统整理和有效传播;并通过对非遗知识图谱在智慧教学、教育资源管理、教育评估和决策支持、教育公共服务等智能化实践路径的探索,以期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融合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非遗知识图谱;民族文化教育;智能化应用;数字化技术;铜鼓文化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11-0065-06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慧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迎来了重大变革。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意味着中国教育将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

基于文献计量的广绣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广绣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广绣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作者:叶茵怡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06期摘要:广绣即广东广州及其古属地民间刺绣的统称,作为非遗粤绣的流派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文章利用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广绣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可视化分析,分别对广绣工艺的发文量、研究作者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

针对目前的广绣的文化与历史记载较为零碎与广绣传承面临难题,通过梳理现有广绣的发展热点及趋势归纳与整合,分析出广绣文献经历了萌芽期、平稳期、爆发期三个阶段,其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传承与创新两大主题。

总结出了目前广绣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研究,主要以文创应用、服饰设计、家具家居等创新应用为主,但因广绣技艺繁杂,仍面临着市场需求少、市场萎缩等经济问题。

关键词:广绣;知识图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计量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06.026广绣记载着广州民间文化的历史故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至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有记载直至清代发展至全盛时期①。

广绣所具有的独特的针法细腻、色彩艳丽以及饱满的布局,使其在明清时期成为与外商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同时也被誉为中国送予西方的礼物②。

在长久的与西方往来通商之中,广绣也逐渐吸取了西方的绘画技巧与美学,极大丰富了广绣的刺绣题材与表现形式③。

通过对广绣的资料查阅与田野调查,广绣的传承方面面临着危机,总结为:①广绣特有的审美与装饰手法上不适应现代的审美情趣,导致广绣的传承之路面临极大危机。

②广绣的传承人因广绣的市场惨淡和传承人老年化等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广绣需要在面临低谷的情况下不断开拓新路,才能更好地传承④。

③关于广绣的文创产品方面,现存广绣文创以传统思路文创为主,难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1 广绣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广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同时是粤绣的流派。

《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范文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可视化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中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具体方法,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效支持。

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必要性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然而,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碎片化、传播渠道单一、保护意识不足等。

信息可视化设计通过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直观、生动的视觉形式,有助于提高文化遗产的传播效率,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从而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三、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1. 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因设计失真导致的信息误解或扭曲。

2. 简洁性原则:设计应简洁明了,便于公众快速获取信息,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3. 交互性原则:设计应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让公众能够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4. 美观性原则:设计应注重美观性,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提高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

四、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具体方法1. 数据采集与整理:对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采集与整理,包括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保护现状等。

2. 数据可视化表达:运用图表、图像、动画等视觉元素,将复杂的信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3. 交互设计:通过交互技术,如触摸屏、虚拟现实等,增强公众的参与感与体验感。

4. 传播渠道拓展: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元化传播渠道,扩大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传播范围。

五、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以某古城墙保护项目为例,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将城墙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保护现状以图表、图像等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利用交互技术让公众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实践表明,信息可视化设计有效提高了公众对城墙的认识与保护意识,为城墙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武术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毛丹丹【摘要】利用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Cite Space和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为研究平台,从时间分布、关键词爆发、作者合作等角度系统梳理了近20 a来我国武术科学研究的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1998-2015年武术科研论文量总体呈上涨态势,但2008-2011年间明显回落;(2)武术研究热点变化明显,同时具有随政策而动的态势,研究热点爆发时间长短不一(2~10 a);(3)武术研究核心作者主要来自于武汉、上海、浙江等高校,核心作者们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武术、文化、历史、传播、训练、教育等方面,虽然核心作者间的合作较为紧密并能够形成特定领域的稳定合作关系,但武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完整.【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6【总页数】6页(P74-79)【关键词】武术;知识图谱;引文索引;CiteSpace【作者】毛丹丹【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公共体育教学部,福建福州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52;G353.1中华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中华名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至1996年上海体育学院设立第一个武术理论与方法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次年正式将该学科确定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来,极大推动了武术研究的学术地位迈上了新台阶。

随后,武术学科与其它一般性学科一样能够全面培养最高学历的武术专业领域相关人才。

学术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使得越来越多国内外学术杂志刊载了中华武术的相关研究成果。

这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武术学科理论的空前发展[1]。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武术科学研究领域的进展,当前,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来分析武术科学进展的论文也逐渐增多,其主要集中于武术教学、太极拳、武术产业等领域的发展现状,且研究视角主要是对作者单位、作者地域、论文篇数、基金项目等进行梳理。

基于知识图谱的非遗文创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非遗文创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非遗文创研究可视化分析
徐鑫;陆展飞;周纹汐;张锋腾;牟彪
【期刊名称】《湖南包装》
【年(卷),期】2024(39)2
【摘要】近几年非遗文创成为研究热点,为把握其研究动向,现对其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以CNKI收录的2014—2022年非遗文创相关文献为依托,使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并结合定性研究,以探析非遗文创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结果表明该领域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发文机构主要分布在非遗资源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但研究机构间尚未形成合作群。

近年来该领域研究围绕概念界定、创新设计、传播、消费与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主要经历了缓慢起步、平稳发展及创新突破3个阶段。

目前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缺乏体系性以及机构间缺少合作等问题;未来研究应注重研究体系和规范构建、引入科技拓展创新路径以及注重培育和引导消费市场等方向。

旨在了解研究现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徐鑫;陆展飞;周纹汐;张锋腾;牟彪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2013—2019年我国创客教育的研究热点、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研究热点和前沿
——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3.城市信息模型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分析——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4.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图书馆文创研究可视化分析5.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的非遗文创研究可视化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86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吴晓晨,王春燕(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摘 要: 非遗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于民间、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文章通过梳理国际非遗研究文献,客观掌握国际非遗研究方向,以“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为数据库,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索引出来的1 304篇文献进行国际、地区、机构、作者网路共现、文献共被引以及关键词聚类等系统化分析,得出国际有关于“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研究知识图谱。

研究发现,非遗的研究内容方向可以分为3类:民族非遗文化产业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区域历史文化、专业科目以及原生态识别)、传承创新与保护政策研究(包括传播表达以及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旅游的研究(包括标志地区、地方性艺术、空间市场分析)。

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分布不均衡、科研力量地域空间上不平衡。

研究的热点随着时间变化,主要有3个研究热点:有非遗概念界定、非遗保存、非遗开发管理。

通过得到的知识图谱可以掌握非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方向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Cite Space软件;文化旅游;可视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p of Inter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U Xiaochen, WANG Chunya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arim University, Alar Xinjiang 843300, China)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 form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exists in non-material form in folk and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inter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grasps objectively, and some objective data are provided for future research.This paper uses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as the database, and uses Cite Space software to study the 1304 documents which are indexed by international, regional, organization, author network co-occurrence, literature co citation, and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an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map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study of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search of heritage innovation and protection policy, and the study of cultural tourism. The research covers a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uneven distribution, and uneve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forces. With the change of time, there are three main research hot spots: the defini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the knowledge map, we can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so as to provide data support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ite Space software; culture travel; visualization作者简介:吴晓晨(1998-),女,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E-mail:465351138@.通信作者:王春燕(1980-),女,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E-mail:w2c2y@.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7YJC630147);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精准扶贫相关性研究——以喀什地区手工艺为例”(1075720176026)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88根据所提供的非遗研究方向的分类可以看出,检索结果涉及艺术人文学科(arts humanities other topics 26.61%)、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other topics 24.46)、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9.74%)、教育研究(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8.21%)、工程学(engineering 7.82%)、商业经济(business economics 7.29%)等多个学科领域。

2.2 国际非遗研究的合作网络2.2.1 研究国家和地区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合作网络非遗研究比较活跃地区是亚洲(中国、东京、马来西亚、韩国);北美洲(美国、加拿大);欧洲(意大利、英国、西班牙、土耳其、法国、德国、荷兰、希腊、葡萄牙);大洋洲(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巴西)(图1)。

其中,中国文献数量最多,且与上述国家或地区形成一定的合作网络。

而印度和俄罗斯等其他地区相对分散,没有连线,表明这些地区的研究活跃度低,研究相对独立。

图1 非遗研究国家-地区合作网络图(来源:作者自绘)非遗文献产出的主要研究机构是加西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伦敦大学、墨尔本大学、CNR、科尔多瓦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等。

我国非遗专家较多,北京大学高丙中关注的领域为文化、旅游以及社会科学[4]。

他提到过去非遗涉及的学科分布较多,且比较分散,现如今非遗得到了更多的共识,可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黄永林所关注主要领域是文化产业、文化经济,他表示我国目前的非遗保护数据库处于静态管理阶段,很多非遗保护是以文本库为主,数字化保护的内容与手段有限,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5]。

东南大学贾鸿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化旅游,她认为无论是从非遗自身还是旅游方面考虑,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是必不可少的[6]。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提出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7]。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刘守华主要研究民间文学、非遗,他认为文化生态建设在非遗的发展中极为重要。

2.2.2 文献作者及其合作网络关于非遗文献的作者排名,前十的分别是(从高到低)Zhou Y L、Ye P、Lopez-Guzman T、Artese M T、Jacobs M、Ott M、Pozzi F、Bach-Faig A、Yilmaz E、Gagliardi L。

文献作者之间的合作节点相对较多,连线较少,合作网络比较分散,说明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独立,没有形成完善的合作系统(图2)。

以Ott M为中心的内部联系比较紧密,合作力度较强。

同时,Zhou Y L、Artese M T、Jacobs M、Ott M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比较活跃。

中国武汉大学的Zhou Y L 等,在2013年天津的ICEMSS会议中阐述了我国非遗名录体系,根据我国非遗代表名单的现有成果和保护制度,提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重点[8]。

CNR的Ott M等人在2015年的ELSE会议中结合非遗传播与保护的经验,从教育学驱动的游戏设计的概念出发,概述了非遗传播所采用的主要教学选择[9]。

图2 非遗研究者合作网络(来源:作者自绘)理论与方法 / Theoretical and Method90图3 非遗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来源:作者自绘)质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进行有效保护,处理好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相互关系,使旅游地得以健康地开发与发展[15]。

2.4 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热点2.4.1 研究热点解析根据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图(图3),在本文中选出出现次数频次较高的10个高频词进行分析。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cultural heritage”。

并且此类研究在这两个关键词的引用中呈现爆发增长,引用频次分别高达262次、131次。

图中这两个关键词所呈现的节点大,共线多,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在此类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这两个关键词为核心的图谱内已经形成了密集且共线性较强的合作网络体系,该体系相对完善,联系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