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英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李清照《如梦令》英译对比研究
准。 为译者从事翻译实践和读者欣 赏翻译 作品提供 了一个新
的切入 点—— 从美学 的角度解读 中国古 典诗 词的英译。 三美
无法实现的理想 。 我们应对不 同译本产 生的原因作 出合理 的 解 释,并寻求最大限度的完美翻译 。
李清照 《 如梦令 》英译对 比研究
王丽 娜
( 洛阳师范学院 公共外语部,河南 洛阳 4 12 ) 7 2 0
[ 内容提要] 李清照研 究是 中国文学史研究 的组成部分 ,是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的热 点之 一。本文通过对 文学 史上最杰 出女词人—— 李清 照的 《 如梦令》两个不 同英文译本 的比较 分析 ,探 讨词的可译性及翻译方法 。 [ 关键词] 李清 照;《 如梦令 》 ;英译 ;对 比 [ 中图分类号] H0 9 5
李 清照词英译方法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7( 0 0 20 9 —2 0 87 2 2 1 )0 .0 30 雨就来逼迫 了,心绪 如潮 ,不得入睡 ,只有借酒 消愁 。酒吃
得多 了,觉也睡得浓 了。结果一觉醒来 ,天 已大亮 。但 昨夜
一
、
国内李清照词英 译共 有 2 2位译者 。根据译者采取 的不
达 。[ 1 ]
点儿没变 ! ”女主人听 了,嗔叹道 :“ 丫头 ,你可知道那 傻
海棠花丛 已是红 的见 少,绿的见多 了吗 !?” 这句对 白写 出 了诗画所不能道 , 写出了伤春 易春 的闺中人复杂 的神情 口 吻 ,可谓 “ 传神之笔 ” 。作者 以 “ 睡” 残酒 ”搭桥 ,写 浓 、“ 出 了白夜至晨 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 一个 “ 卷帘 ” ,
“归化”、“异化”下李清照《如梦令》英译赏析
可能: 一种是 尽可能让作者 安居不动 . 而 引 导 读 者 去 发 挥 译 语 的优 势 他 从 外 国读 者视 角 出发 . 在 句 式结
接 近作 者 : 另一种是尽可 能让读者安 居不动 . 而 引 导 构 上最 大 限度 地 考 虑 目的 语 的 特 征 . 使 译 文 符 合 英语
0 d o n’ t y o u k n o w. “ T h e r e d s h o u l d l a n g u i s h a n d t h e g r e e n mu s t
g r o w? ”
许 渊 冲 是 主 张 韵 体译 诗一 派 的重 要 代 表 。 他 在 翻
Z
“ 归化” 、 “ 异 化" 下 李 清照《 如 梦令》 英译
2
高 巍 杨 少 贽 刘静 怡
摘 要: “ 归化” 与“ 异化 ” 是 翻 译 中最 常 见 的 两 种 翻 译 语 读 者 靠 拢 . 采 取 目的 语 读 者 文 化 所 接 受 的 、 所 习惯 的 表 达 方 式 来 传译 原 文 的 内容 . 把 国外 的东 西 变 成 国 内 的呈 现 给 读 者 其 实 “ 归化” 与“ 异化” 只是 在 翻译
从“三美论”角度评析《如梦令》英译本
从“三美论”角度评析《如梦令》英译本作者:曾芬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9期摘要:作为“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不仅在翻译实践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翻译理论上也总结前人成果,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三美论”,在译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评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几种英译本,从“三美”(即音美、意美、形美)角度进行对比,从而彰显许氏译作中“三美”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论如梦令英译本作者简介:曾芬(1987.12-)女,福建龙岩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154-02一、中国古诗词的特点与许渊冲的“三美论”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意境高雅,音律优美,形式考究,语言简洁凝练。
众所周知,中国古诗词注重意象的构建,字里行间隐藏着其美妙的深层结构,仅仅数语便可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画面,令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其意境美。
音律美也是中国古诗词的一大特点。
平仄讲究,韵律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正是这些特征促进了古诗词的广泛流传、脍炙人口,为几千年来所传诵不息。
此外,形式优美也是中国古诗词不可或缺的美感之一。
其文体、用词、中文字本身的结构和篇幅的结构,都使得中国古诗词凝练含蓄,形式工整,具有相对的不可译性。
特别是中国汉字为象形字,译成外文时其形美必然会受到损失。
例如“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中很多字都有“山”、“氵”的偏旁,让读者单从字形上就可以感受到山峦起伏,流水潺潺。
而译成英语时这些特点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别芳芳,2009)。
正是这些特点,使得“翻译难,译诗更难,译古诗难上难”(张文彬,1994)。
然而尽管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道路上有着重重艰难险阻,一批又一批的翻译家们毅然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呕心沥血,笔耕不辍。
许渊冲便是这众多翻译家中的一员。
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1翻 译 原 型 理 论 背景 .
1 . 1经典 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 范畴(aeoy ” ct r) 一词在认 知语 言学中是 一个 用途很广但含义模 g 糊的术语 。一种事物 ( 如汽车 ) 及其类似成员可 以构成一个范 畴. 一类 事物 ( 如交通工具) 及其包含的事物可以构成一个 范畴。严格来讲 。 范 畴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 王寅在其《 认知语 言学 》 一书中提 到 , 范畴 是指人们在互 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 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 上的概括 反映 , 由一些 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 的“ 是 完形 ” 概念构成 的[ 1 1 。 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 ( t o zt n e e rao) ag i i 的过程 。对 范畴的认知往往反 映着人类对 客观世界认识 的历史 阶段 性, 必然会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而逐渐丰 富和更加精确 范畴化 是人类认知能力 的一个 重要方面 .是人类将事 物进 行切 分、 形成概念 , 进而认识 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 . 涉及对事物特征的估 价和认知决策机制如何组合这些特性 从亚里士多德 ( r tt ) l A iol  ̄ 维 s e J 特 根斯坦 ( te s i) Wignt n 之前 的两千 多年 . t e 是传统 的经典范 畴理论 时 期 。其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 为. 概念的类来源于客观世界里既定的 范 畴, 与进行 范畴化的主体无关 : 范畴的归属是 由概念 的本 质属性决 定 的f 经典理论包含以下基本假设 : 2 I 。 范畴是 由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来定 义 的; 特征是二元的 ; 范畴有着 明确的界限 : 一个范畴的所有成员地位 相等 。经典范畴理论认 为共有 的特征决定范畴的成员地位 . 这个特征 是二分 的, 范畴 的边界是明确 的。 其决策过程是简单 的、 明确 的——识 别 某些特征的存在与否 即可决 定其 范畴 。经典理论 曾普 遍存在于哲 学、 心理 学、 人类 学 、 语言学等领域 . 且对上述学科 的研 究做出 了一 并 定 的贡献 。如在音位学中 , 一个音位 , 不是元音 , 就是辅音 ; 一个元音 , 要 么是高元音 , 要么是低元音 。音位范畴 的特征具有二分性 、 普遍性 、 抽象性和先天性 。由于它的应用 . 客观事物不再被 当作一个 囫囵的整 体. 而被视为是 可以分解的集合 L kf曾将经典理论所论述 的范畴 ao 比作“ 抽象性 容器 ( bt c C na es , A sr t oti r) 即范畴就像一个 容器 , a n 具备 范畴定义特征的个体就 在里面 . 不具备 的则在外面 众多学者将亚里 士多德 的观点是多理所 当然 .范畴问题也 曾一度被 认为 已经得到解 决 。但体验哲学认为经典理论仅 是基 于先验 的猜想 , 不是经验研究 的 结果 。
从译者主体性比较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两种英译本
- 230-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译者主体性比较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两种英译本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曾璇【摘要】诗词翻译受到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意境、格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使译者进行诗词翻译活动中更加突显其主体地位。
本文首先分析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即先在性、翻译风格以及创造性;再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分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两个译本,旨在更大程度地挖掘译者进行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因素。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诗词翻译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唐诗宋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永不退色的瑰宝。
其中,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构思新颖,造语精巧名垂千古,成为众多翻译家选择翻译的宋词。
本文选取在诗词翻译领域颇有造诣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和杨宪益先生的译文,通过译者主体性视角比较分析其译本,更大限度地挖掘译者进行诗词英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因素。
一、诗词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随着人们对翻译这一主体活动的深入认识,译者主体性得以越来越多学者关注。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更为突显,因为文学翻译不但要传意,还要传形,更要传神。
要做到传神,没有译者的主观创造性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原文的“神”不是仅靠理解原文的表面意思就能传达出来的,而要靠译者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去理解原文的深层意义才能传达出来。
诗词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但诗词的翻译比起小说等文学作品来说更讲究意、形、音的传达和再现。
一方面,诗词是诗人自然感情、个人风格、语言特色和文化时代背景等的和谐统一,译者要想成功地将一首诗词进行英译,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融入到原诗中。
另一方面,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结构不同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译者要想做到传神,也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利用扎实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自身文化素养,创造出更美又更贴切原诗的译文。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诗词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1.译者的先在性。
诗歌翻译,就其本质来说,是主体间(译者和原作者)通过对象(文本)相互沟通、对话的形式。
《如梦令》英译文赏析
《如梦令》英译文赏析摘要《如梦令》是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16岁花季写的一首名震朝野的词。
此词既是奠定李清照“词女”地位的基础,亦是赵明诚与李清照联姻的媒介。
因此,许多译者都对此词进行了翻译,本文选择了五位译者的译文进行比读,并从内容和神韵上进行分析,与人共赏之。
关键词:词内容神韵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宋元戏曲史·自序》)宋词作为中国诗歌的一部分,折射着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诗的神(意象、意境等)与诗的形(诗体、节奏、音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同构关系,神寓于形,形之不存,神将焉附?因此英译的最高境界应是形神兼似。
林语堂先生也认为翻译文学作品“应以原文风格与其内容并重。
”许渊冲先生在谈及李清照词的英译时谈到:“中国词人男有李煜,女有李清照,他们用血和泪写下了各自的悲欢离合,使宋词和唐诗同成为世界文化的高峰。
1000年来,西方举莎士比亚为文化巨人;若以女性而论,则无人可与李清照相比。
”因此,本文将从其英译版本的的传神进行比读、赏析,以使翻译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借鉴。
二对《如梦令》五种译本的忠实比读《如梦令》作为李清照16岁的成名作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也有许多译者都将其译成英文,然而诗词的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传换工作,而是肩负着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由此,在翻译上我们就要考虑对原文本的忠实因素。
此词的五种英译文分别取自于龚景浩、黄宏荃、徐忠杰、许渊冲、丁祖馨这五个人的英译版本。
下面笔者将对五位译者的译句进行一一比读:1 “昨夜雨疏风骤”龚景浩将“昨夜雨疏风骤,分成两个部分。
将“风骤”另起了一行,其含义无疑是更加突出了风之猛,而且也为下文词人自己对当前时令给海棠花造成的伤害做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由于海棠花经过了一夜的洗礼,怎么能够“依旧”呢?一定就是“落花满地”才是。
评价理论视角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4 — 3 0
基金项 目 : 2 0 1 2 年度全国高校外语 教学科研重点项 目( 皖一 0 3 2 一 A) ; 2 0 1 2 年及 2 0 1 3 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S K 2 0 1 2 B 3 7 8 ) ( S K 2 0 1 3 A 1 5 4 ) ; 2 0 1 3 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J G 1 3 0 1 2 )
评 价 理论 视 角 下《 如 梦令 ( 昨夜雨 疏 风 骤 )
英 译文 的对 比分析
胡作 友 , 杨
( 合 肥工业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合肥
莉
2 3 0 0 0 9 )
摘
要: 文章基于 Ma r t i n& R o s e的评 价理论 , 对李 清照《 如 梦令 》 ( 昨夜 雨疏风骤 ) 十五个译文 的原文 评价意
p r o v i d e a p o s s i b l e a n d mo r e o b j e c t i v e t r a n s l a t i o n q u 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 .
Ke y wo r d s : a p p r a i s a l t h e o r y ;Ru Me n g Li n g;c o m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a p p r a i s a l me a n i n g;En g l i s h t r a n s —
《如梦令》英译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
《如梦令》英译分析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學的经验功能、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这四个纯理功能对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许渊冲英译本进行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以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是否可取。
标签:系统功能语言学;《如梦令》;许渊冲英译本1引言文章试图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的许渊冲英译本进行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
文章拟从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验功能、逻辑功能、人际功能及语篇功能这四个纯理功能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进行解读,旨在通过语言和语篇分析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行性。
2《如梦令》的研究综述学者们已从系统功能语法、归化和异化、“三美论”、图式理论,翻译适应选择论等视角对《如梦令》英译本进行过多种英译本对比研究。
虽然学者们对《如梦令》进行过系统功能语法研究,但是研究主要是从系统功能语法的主位结构或是人际功能某一角度出发。
据此,文章试图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四个纯理功能对《如梦令》的许渊冲英译本进行分析,以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可行性。
3《如梦令》原词解读南宋伟大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她早期的小令作品之一。
下面先看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是其不朽名篇之一。
小令通过人物、场景及对白的巧妙交织充分彰显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及词人的横溢才华。
词的大意为:昨夜雨疏狂风迅猛。
词人饮酒致醉一夜浓睡,然而一夜浓睡却未能消尽宿醉。
翌日清晨酒醒后,词人仍关心海棠花事,却又害怕听到海棠花谢的消息,不忍亲见狼藉落花却又想探个究竟。
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然而侍女却毫无察觉女主人的矛盾心事,漫不经心地答道:园中海棠依旧是一样。
词人听后意外不已,感叹道:园中景象必然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者中心论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英译对比研究
译者中心论下《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英译对比研究摘要:本文以译者中心论为视角出发,鉴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徐忠杰和茅于美两个英译版本,并分析译者是如何发挥主体性来产生译文的。
通过探索该词的英译,寻求最佳翻译,以此提升读者对宋词的翻译能力与鉴赏能力。
关键词:宋词;译者中心;英译对比引言宋词,盛行于宋,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标志,婉约派代表词人为李清照,代表作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本文从“译者中心论”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如梦令》徐忠杰和茅于美的英译本,试图更深层次地探讨译者在宋词英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以此提升读者对宋词的翻译能力与鉴赏能力。
1.译者中心论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了译介研究,指出翻译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
在翻译活动中无论是“适应”还是“选择”,都是由“译者”完成的,译者集适应与选择一身。
译者中心论下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翻译前和翻译中过程中均进行了适应与选择。
译者在译前需对源文本进行解读,根据翻译目的、出版社要求等适应性地选择翻译标准和策略,这就是适应性选择。
而语言、文化和交际环境这三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需要做出适应性的选择转换。
下面本文将从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的英译本中具体分析译者中心论在其语言、文化和交际环境的适应选择中的体现。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三十三字,无多余修饰,极具自然之美。
“溪亭”、“日暮”、“藕花”、“鸥鹭”这些意向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荷塘美景;同时,水声、桨声、笑声、鸟鸣声交织成一谱动人乐章。
落日入水,霞光满天,满池荷花,一幅烂漫的画卷呈现在眼前,少女洋溢的青春及游玩的乐趣清晰可见,令人如声临其境,不由得想随她一起,忽地行至藕花深处,沉醉而不知归处。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如梦令》的英译
转换而言, 一般可分为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和以源语文化为 显得特别罗嗦。 《 如梦令》 英译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 归宿这两种原则和方法。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 决于译诗在口 情态方面的再现程度。 气、
者为归宿, 异化则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
徐忠杰的译诗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口语体的特点: 以
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文化意识, 即意识到两
这首词的最后一行中的“ 绿肥红瘦” 生动的描绘了海
种文化的异同。归化与异化有相互对立的方面, 但是最终 棠花在经过雨水滋润后的形象。考虑周详的翻译者已考虑 的方向应该是互补的。到底是采用翻译的归化还是异化最 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对其不同的理解, 在英译中明 终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 以及语言的环境。由于 确指出了其中蕴含的文化因素。
实际上, 归化和异化二者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互为补充 书面语替代了1语化语言, i e i n, cgi 等词的 2 如 n r t tr on e tm t e z e 的。文化交流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归化会造成一定的文 使用 ; 并且译文中长短句式不相称, 原词中只用了短短两个 化失真, 无法再现源语在结构形式和内容上的本色。异化 字, 并且用重叠形式描绘出问话人当时的迫切心情。译诗
法似乎是保持原文异域文化特色, 在采用 但是, 异化法的时 使用了长句, 且语气平静 , 如同说理。王守义译本甚至把一
候, 还要注意度的问题, 行不通的时候, 还得借助归化法。 问一答的对话体形式取消了。译诗用间接引语转述“ 我” 只有两种方法相辅相成, 才能相得益彰… 。对译者来说, 和“ 女仆” 之间的谈话内 给 容, 人时 过境迁的 感受。
归化翻 译和异化翻译在目 的语文化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如梦令》英译浅析
《如梦令》是中国古代文人苏轼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凝聚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因其表达的深刻意境而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在翻译《如梦令》时,应当考虑到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即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境,译者应该尽可能地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
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出发,苏轼在《如梦令》中描述的情景应当用更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住,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词语翻译。
比如,苏轼在诗中描述“朱颜改”这一概念,可以用“脸色改变”来表达,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境。
另外,苏轼在诗中描述的“春江潮水连海平”,可以用“the spring river’s tide reaches the sea level”来表达,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
此外,在翻译《如梦令》时,应当注意把握文化背景,即译者应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礼俗,才能更好地翻译出苏轼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比如,苏轼在诗中描述的“可怜无定河边骨”,可以用“the poor bones of the undetermined riverbank”来表达,从而让读者了解此处指的是中国古代流浪乞讨者的悲惨处境。
总之,翻译《如梦令》时,应当考虑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即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境,译者应该尽可能地考虑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从新译文中真正体会到苏轼在诗中所表达的深刻意境。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u Shi's Poem "Rumen L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Su Shi's poem "Rumen Ling" is a poem written by a Chinese ancient literati. This poem condens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and is loved by many readers for its profound sentiment. When translating "Rumen L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is, in order to better express the sentim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the scenes described by Su Shi in "Rumen Ling" should be grasped by more expressive language, rather than simply translating the original words. For example, Su Shi's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 of "zhuyan gai" in the poem can be expressed as "face color changed", so that reader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sentim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addition, Su Shi's description of "Chunjiangchaoshui lianhaiping" in the poem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spring river's tide reaches the sea level" in order to give readers a better feeling of the sentiment in the poem.In addition, when translating "Rumen Ling",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grasp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at is, the translator should understand the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etiquette in order to better translate the sentiment expressed by Su Shi in the poem. For example, Su Shi's description of "kelian wudin ghebian gu" in the poem can be expressed as "the poor bones of the undetermined riverbank" so that readers can understand the sad pligh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beggars.In conclusion, when translating "Rumen L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transla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at is, in order to better express the sentiment of the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should consid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 as much as possible. Only in this way can readers truly feel the profound sentiment expressed by Su Shi in the poem from the new translation.。
“归化”、“异化”下李清照《如梦令》英译赏析精品文档6页
“归化”、“异化”下李清照《如梦令》英译赏析一、引言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诗词英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素有“婉约之宗”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则更是宋词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文选取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归化”、“异化”视角下的英译赏析。
全词共七句,寥寥三十三字,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作手法古朴凝练、移步换景。
寥寥数语间,仿若一幅动态画面,景致、叙事、对话、抒情无不涵盖。
要将这样一首高度凝练隽永的小令译成英文,并最大限度地保留或再现原文的意境与神韵绝非易事。
本文选择了许渊冲、叶维廉两个译本,并试图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对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观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学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的不同》(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中谈及翻译方法时说:“以我之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Schleiermacher, 2002:49)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受其启发,在他的两部专著《译者的隐形》(Translators’ Invisibility,1995)与《翻译的丑闻》(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翻译理念,他将施莱尔马赫所说的第一种归结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第二种归结为归化法(domestication)。
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法即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把国外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Venuti,1995)。
而归化法则恰相反,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文化所接受的、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译原文的内容,把国外的东西变成国内的呈现给读者。
其实,“归化”与“异化”只是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文化处理的两种原则与方法,具有不同的优势与特点,因此在不同方法下翻译出来的译文就各具特色。
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翻译原型理论视角下《如梦令》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摘要】传统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是建立在经典范畴观之上的,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原型理论重新对翻译活动的实质作出了解释——翻译本质上是通过目的语原型重建原语的活动。
将原型翻译观应用于《如梦令》的英译本分析,探索此理论的指导意义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原型理论;翻译原型观;汉诗词英译本Analysis on English Versions of Ru Meng Ling Under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Abstract】There are limits to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the linguistic school. The prototype theory gave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substance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of rebuilding the source language through the target language prototype. This paper aims to apply 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 to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Ru Meng Ling in order to explore guiding significance of this theory.【Key words】The prototype theory;The translation prototype theory;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poetry0.引言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国外学者将原型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评价理论视角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英译文的对比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英译文的对比分析胡作友;杨莉【摘要】文章基于 Martin & Rose 的评价理论,对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十五个译文的原文评价意义实现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衡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十五个译文的翻译质量,为翻译作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一种可能的更客观的依据。
%Under Martin & Rose's appraisal theory,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fifteen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i Qingzhao's Ru Meng Ling in the degree of the realization of source text's ap-praisal meanings in order to appraise the translation quality among the fifteen English translations and provide a possible and more objective translation quality standard.【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7页(P71-77)【关键词】评价理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比分析;评价意义;英译【作者】胡作友;杨莉【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中国文学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其中首推诗歌。
诗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感情与意义。
词,是诗歌的一种,兴盛于宋朝,史称“宋词”。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尤其以其“别是一家”的“易安体”成就最大。
_如梦令_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
( 一) 译本 A 和原作语篇的主位结构比较 从表 1 可以看出原文和译 本 A 在主位结构方 面的异同。
表 1 译本 A 和原作语篇的主位结构 Ta ble 1 tr ansla tive edition A a nd the original
editions subjective structure
按照系统功能语法主位和述位的划分标准, 这 首词由七个句子构成了完 整的诗歌语篇。词的第
一、二、三、四句 分别是整个语篇的第一、二、三、四 句, 而词的第五、六、七句构成了完整的答语, 因此这 三个句子合起来构成了语篇第五句。语篇的第一句 的主位是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 昨夜0 , 而述位是由 并列句/ 雨疏0 和/ 风骤0 组成。在这个并列句中, 主 位分别是/ 雨0 和/ 风0 ; 述位分别是/ 疏0 和/ 骤0。语 篇第二句的主位是/ 浓睡0 , 述位是/ 不消残酒0。语 篇第三句从句子的表面上看没有主位, 但是根据上 下文, 以及汉语语言的衔接手段来判断, 可以发现这 个句子实际上省略了一个/ 我0 字。因此, 这个句子 的主位是省略了的/ 我0 , 述位是/ 试问卷帘人0。语 篇第 四句 和上 句一 样 也是 一 个言 语 过程 ( Verbal Process) , 而且从衔接关系上可以判断出该句的主位 是省略了的/ 卷帘人0 , 述位是/ 却道海棠依旧0。语 篇第五句和语篇第三句的结构很相似, 它们的主位 相同, 都是省略了的/ 我0 , 而述位部分 省略了/ 道/
第2卷 第2期 2004 年 6 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 it 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 ion)
李清照《如梦令》英译与翻译策略研究
李清照《如梦令》英译与翻译策略研究
王黎丽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8(000)020
【摘要】李清照《如梦令》的国内外译本有十几种。
该文试以几个不同的英译本
为例,讨论各种不同翻译策略在《如梦令》中的运用问题,并结合不同译者所坚持的
翻译策略,探讨不同译本产生的多样性、合理性和局限性,以求最大限度的合理翻译。
【总页数】3页(P43-44)
【作者】王黎丽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7
【相关文献】
1.李清照《如梦令》的英译比较——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 [J], 贾德江;李鸿雁
2.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策略的指导——以李清照词《如梦令》的英译为案例 [J],
侯丽枚;迟锴
3.同构关系在汉语诗词英译中的应用——以徐忠杰、许渊冲对李清照词《如梦令》译本为例 [J], 王晓霞
4.古诗词中叠词的语用功能及翻译策略研究\r——以李清照《声声慢》三个英译本为例 [J], 罗巧
5."三似"与"三美"矛盾关系——评析李清照《如梦令》英译本 [J], 彭姝钰;李成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词《如梦令》英译本的人际功能分析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宋词《 如彗 》 英译本硇人际功链 分析
西安理 工大学人 文与 外 国语 学 院英语 系 于强福
[ 摘 要] 本文从 系统功能语 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视角来分析宋词《 如梦令》 十二种英译本 , 通过试探 性分析得 出该理论对宋词的翻 译研 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 用, 以帮助我们确 定译 文的忠 实度和准确性。 可 [ 关键词 ] 际功能理论 宋词英译 《 人 如梦令》
6 - 9 T o po ,0 0 2 — 2 3 - 0。 8 6 ; hm sn 20 :0 2, 9 4 )
、、 交 换 物 交换角色、、 \、
、
信息
声 明 (tt n) s e t a me
货物或劳务
提 供 (f r oe) f
给予
需求
问题 (uso ) q et n i
命令 cmmad o n)
一
言语功能往往与特定的语法结构有一定 的对应关 系, 例如 ,声 明” “ 般由陈述句表达 ,问题 ” “ 大多由疑问句表达 , 命令 ” 而“ 则通 常由祈使
句表达 。 二 、如梦令》 词分析 《 原 李清 照的原词如下 :昨夜雨疏 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 “ / 试问卷帘 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I f /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 , / ” 有人物 , 有场景 , 还有对白 , 充分显示 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 雨 疏 风骤 ” 的是 昨宵 雨 狂 风 猛 。疏 , 写 疏 放 疏 狂 , 非 通 指 正 而 常 的稀 疏 义 。当 此 芳春 , 花 正 好 , 那 风 雨 就 来 逼 迫 了 , 绪 如 潮 , 名 偏 心 不 得人睡 , 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 , 觉也睡得浓 了。结果一觉 醒来 , 天
从及物性理论看《如梦令》及其英译文
从及物性理论看《如梦令》及其英译文胡月月【摘要】Halliday的及物性理论是纯理功能中的核心,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这六种不同的过程。
在Halliday的概念功能中的及物性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并对其14篇英译文按照词的每句进行及物性对比分析,旨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视角评析译文质量,阐明韩理德的及物性理论在英译古诗词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Transitivity theory in functional grammar proposed by Halliday is the core of metafunction,in- cluding such different processes as material process,mental process,relational process, behavioral process, verbal process and existential process. Within the the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an transitivity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Li Qingzhao's Ru Meng Ling and its 14 English versions from the pespective of transitivity theory and gives a comparative transitivity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with the aim of evalua ting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and elucidat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ncient poems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期刊名称】《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22)002【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及物性;过程;《如梦令》【作者】胡月月【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李清照是南宋女作家,词的成就最高。
宋词《如梦令》英译本语法隐喻新视角研究
宋词《如梦令》英译本语法隐喻新视角研究
张丽君;吕敏敏
【期刊名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8)6
【摘要】李清照的《如梦令》颇享盛誉,此词奠定了李清照“词女”的地位.许多译者对它进行了翻译研究.系统功能语法中“语法隐喻”是翻译如梦令的技巧之一.《如梦令》三个不同英文译本的比较分析,表明语法隐喻在翻译中是可行的.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张丽君;吕敏敏
【作者单位】江西卫生职业学院公共部,江西南昌330000;江西师范大学外语系,江西南昌33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宋词《如梦令》英译本的人际功能分析 [J], 于强福
2.《易经》英译的概念语法隐喻新视角--对比分析理雅各和汪榕培/任秀桦英译本[J], 任艳霞
3.宋词《如梦令》英译本的人际功能分析 [J], 于强福;
4.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宋词通感隐喻研究--以《宋词三百首》为例 [J], 盘秋梅
5.从功能语法的角度比较分析《如梦令》的两个英译本 [J], 李忠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 是 绿 肥 红瘦 。
笔 者 从 众 多 的 英 译 本 中 选 取 了 许 渊 冲 的 译 本 进 行 分 析, 并从许译 的“ 形美、 音美 、 意美 ” 的角 度 分 析 译 者 如 何 成 功 地 与 各 主 体 进 行 对话 交 流 , 达 成 视 域 的 融合 。译 文 如 下 :
中 图分 类 号 ] H3 1 9
一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3 ) 0 5 — 0 0 2 4 — 0 2 并 存 的 时候 , 当权 力话 语 、 意识形态 、 文 化 霸 权 对 翻译 进 行 改 写 和操 控 的时 候 , 我们 应 提 倡 强 势 文 化 与 弱 势 文 化 , 东 方 与 西方 之 间 平 等 对 话 的 主 体 间 性 关 系 ( 陈大亮 , 2 0 0 5 : 9 ) 。 因此 , 本文在尝试用主体间性原理 阐释《 如梦令 》 英 译 本 的 研 究时 , 力 争 兼 顾 翻 译 的 内 部研 究 与外 部 研 究 , 探 讨 在 主体 间性理论的观照下, 各 主 体 间 如 何 有效 、 平 等 地 进 行对 话 并 达 到 视 域 的 融合 , 从 而 阐 明该 理 论 对 诗 词 英 译 的 重 要 指 导
2 0 1 3 年第 5 期 ( 总第 1 4 1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OLLEGE OF E DUCATI ON
N O.5 , 2 01 3
Se r i a l NO .1 41
《 如 梦 令 英 译 的 主 体 间性 理 论 评 析
Tun e:“ I i ke a Dr e a m” La s t n i g ht t he wi nd wa s s t r o ng a nd r a i n wa s f i ne . So und s l e e p d i d n ot d i s p e l t h e t a s t e o f wi n e. 1 a s k t he ma i d who’ S r ol l i ng up t he s c r e e n . “The s a me c r a b— a p pl e t r e e, ”s he s ay s,“ i s s e e n” .
主 体 间性 理论 对 于诗 词 英 译 的重 要 指 导 作 用 二、 翻 译 的 主 体 间 性 以哲 学 上 主体 性 向 主 体 间性 的 转 向 为 理 论 基 础 , 在 讨 论 主 体 间 性前 , 应 先 了解 主 体 性 。所 谓“ 翻译主体性” , 目前 还 没 有 一 个 被 普 遍 认 可 的定 义 , 就 我 们 的 理解 , 应 该 是 指 翻 译主 体 及 其 体 现 在 译 作 中 的 艺 术 人 格 自觉 , 其 核 心 是 翻 译 主体 的审 美 要 求 和 审 美 创 造 力 ( 许钧 , 2 0 0 3 : 3 4 5 ) 。 对于“ 谁是翻译主体” 这 一问题 的界定 , 有 学 者 指 出 翻 译 主体 研 究 是 一 个 包 括 作 者 、 译者 、 读者 , 甚 至 还 包 括 出 版
象学哲学 , 后经马丁 ・ 布伯、 海 德格尔 、 伽达 默尔、 巴赫金 、 勒 菲 弗 尔 及 哈 贝 马 斯从 不 同 角度 丰 富和 发 展 了主 体 间 性 这 哲学思辨体系 , 从 而 使 翻 译 主 体 间 性 得 以 确 立 并 不 断 完 善 。哈 贝 马 斯 认 为 , 主 体 间 性 是 通 过 语 言 交往 , 即参 与 语 言
一
昨夜雨疏风骤 。 浓 睡不 消 残 酒 。 试 问卷 帘 人 ,
却道“ 海 棠依 旧 ” 。 知否?
知否?
者、 赞助人等在内的复杂群 体主体 系统( 陈大亮 , 2 0 0 5 : 3 ) 。 般 而言 , 翻译活动应包括 翻译全过程 的参与者 , 即作 家 、 译者 、 读者 、 赞 助 人 甚 至 原 作 。至 于 如 何处 理各 个 主体 间关
徐 艳
长沙 4 1 0 0 7 6 )
( 长 沙理工 大学外 国语 学 院 ,湖南
[ 摘
用 。
要] 以李 清 照 创 作 的《 如梦令》 及 许 渊冲 先 生 的 英 译 本 为例 , 阐述 在 翻 译 主 体 间 性 理 论 的 观 照 下翻 译
过程 中各 主体 如 何 积 极 地 对 话 以 形 成 各 主 体 问 的视 域 融合 , 从 而 阐 明 主体 间性 理 论 对 于诗 词 英 译 的 重 要 指 导 作
作用 。 我 国宋 代 著 名词 人 李 清 照 所 作 的《 如 梦令 ・ 昨 夜 雨 疏 风骤 》 全 词如 下 :
、
引 言
翻译 的主 体 间 性 研 究 既 是 近 年 来 的 热 门话 题 也 是 新 课 题, 在 这 方 面 的研 究 尚多 见 于 思 辨 性 的 理 论 研 究 , 而 将 这 一 理 论 用 于 指 导 具 体 的翻 译 实 践 还 很 少 。 本 文 以李 清 照 创 作 的 《 如梦令 》 及许 渊 冲先 生 的英 译 本 为例 , 阐 述 在 翻 译 主 体 间性 理论 的观 照 下 , 翻译 过 程 中各 主 体 如何 积 极 地 对 话 以形 成 各 主体 间 的 视 域 融 合 , 从 而 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