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输运机制
电荷输运机制及介质中扩散模型探索
电荷输运机制及介质中扩散模型探索电荷输运机制是电子学和材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了解电荷在介质中的输运机制对于设计和优化电子器件,以及理解材料的电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索电荷输运机制及介质中扩散模型,并提供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电荷输运机制。
简单来说,电荷输运机制指的是电荷在材料或介质中传输的方式。
根据电子或空穴的传输方式,可以将电荷输运机制分为两大类:迁移和扩散。
迁移是指电子或空穴在外电场或浓度梯度作用下的定向传输,而扩散则是指电子或空穴在材料中自由运动的随机传输。
对于迁移机制,最常见的是简单迁移和复合迁移。
简单迁移是指电子或空穴在晶体中移动的过程中不发生再复合的现象。
在简单迁移过程中,电子或空穴的传输主要受到晶格缺陷、杂质和表面效应的影响。
复合迁移是指电子和空穴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再复合的现象。
复合迁移会影响电子和空穴的流动速度和浓度分布。
而对于扩散机制,我们可以通过扩散方程来描述电荷的传输。
在扩散过程中,电子或空穴的运动被看作是随机过程,其传输速度和方向受到热运动的影响。
扩散机制主要受到浓度梯度、电荷密度和电势变化的影响。
除了了解电荷输运机制,研究者们还在努力探索介质中的扩散模型。
扩散模型是用来描述电荷在介质中扩散的数学模型。
常见的扩散模型有经典扩散模型和非经典扩散模型。
经典扩散模型是基于弥散理论的,可以用弗里德里希斯扩散方程来描述。
该方程描述了扩散物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并用扩散系数来表示扩散速率。
经典扩散模型适用于低温下的晶体和玻璃材料,以及较小浓度梯度的情况。
相比之下,非经典扩散模型考虑了介质中的扰动、杂质和缺陷等因素对扩散过程的影响。
非经典扩散模型可以用来研究高温下的材料和扩散界面的动力学行为。
常见的非经典扩散模型有表面扩散模型、体内扩散模型和界面扩散模型等。
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扩散模型的改进和精确描述对于理解电荷输运机制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通过引入复杂的数学方法和模型,以及借鉴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数据,提高了扩散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分子电子学中的电荷输运与其它相关理论
分子电子学中的电荷输运与其它相关理论分子电子学是研究分子内部电子结构和电子运动规律的学科。
其中,电荷输运是分子电子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分子内部电子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运动规律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分子电子学中的电荷输运和其它相关理论。
一、电荷输运电荷是一种基本粒子,在分子中的运动可以决定化学性质和光电性能等。
电荷输运是研究电荷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物理过程,是分子电子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1.1 电荷传递分子中的电子可以跃迁到另一个分子或基团,此时电荷被传递到新的分子或基团。
电荷传递过程中,需要考虑每个分子或基团中的能级结构和能量差,以及电子跃迁的机理。
1.2 电荷跨越电荷跨越是指电子从一个分子或基团通过空间障碍跨越到另一个分子或基团。
电荷跨越过程中需要考虑空间距离、障碍高度、电子自旋和态密度等因素。
1.3 电荷扩散电荷扩散是指电子在分子中自由运动的过程。
电子扩散受到分子内部的结构和场的影响,需要考虑分子间隔离、空间结构、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外部场的作用等。
二、电子输运机制在电子输运过程中,电子的输运机制是决定电子输运行为的重要因素。
在分子电子学中,有许多理论用于描述电子输运机制,如:2.1 偏压输运理论偏压输运理论是一种描述分子中电子输运行为的物理模型。
该理论认为电子在分子中的运动受到分子结构、电场、温度、杂质等因素的影响,通过计算电子在这些场中运动的概率来描述电子的输运行为。
2.2 热激光输运理论热激光输运理论是一种描述分子中电子输运行为的统计方法,通过统计电子的距离分布和动力学行为来描述电子的输运行为。
该理论可以用来预测电子输运的温度和电场依赖性。
2.3 格林函数理论格林函数理论是一种描述分子中电子输运行为的量子力学方法,通过计算分子中不同点电子的格林函数定义了电子的能量分布和输运行为。
该理论可以用于解析和数值计算电子输运的时间和空间行为。
三、电荷输运与材料设计电荷输运在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和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
杂化结构中的电荷输运
杂化结构中的电荷输运近年来,随着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新型杂化结构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越来越感兴趣。
杂化结构由两种或者更多种不同材料的组合而成,其具有独特的光电性能,尤其在电荷输运方面表现出色。
本文将针对杂化结构中的电荷输运进行探讨。
杂化结构中的电荷输运是指在不同材料之间的电子和正电荷之间的运动过程。
在杂化结构中,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的能带差异,在外加电场驱动下,电子和正电荷会发生迁移和传输。
这种电荷输运过程对于杂化结构的光电性能至关重要。
要理解杂化结构中的电荷输运,首先需要了解电子的能带结构。
材料的能带结构是指电子在材料中不同能量级的分布情况。
一般来说,导带中的能量级较低,而价带中的能量级较高。
在普通材料中,电子在导带和价带之间往往需要克服能隙来完成跃迁。
然而,在杂化结构中,由于不同材料之间的能带差异,电子可以在导带和价带之间自由传输。
杂化结构中的电荷输运主要受到两个关键因素的影响:界面效应和杂化界面层的调控。
界面效应指的是不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界面态的形成和本征晶格畸变等。
这些界面效应对于电子的轨道重叠和传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杂化界面层的调控则是指通过掺杂或修饰材料表面的方法来改变界面层的组成和结构,从而调整杂化结构的电子输运性质。
在杂化结构中,电子输运的方式可以是直接跳跃、隧穿或者跳跃加隧穿等。
直接跳跃是指电子通过晶格中的空位或者杂质原子直接从一个能带跃迁到另一个能带。
隧穿是指电子通过材料之间的势垒,在能量上升和势能下降的双重作用下跃迁到另一个能带。
跳跃加隧穿则是指电子在近程范围内先跳跃到相邻材料中,然后通过隧穿跃迁到另一个能带。
杂化结构中电荷输运的速率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载流子的迁移率和能带偏移。
载流子的迁移率是指在外加电场下,载流子的迁移速率。
不同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会受到材料的晶格结构、掺杂情况和载流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能带偏移则是指不同材料之间的能带差异,这种能带差异会导致电荷在杂化结构中的传输方向和速率的变化。
电荷输运机制
q:电子电荷;V:外加电压;k:波尔兹曼常数;n:理想因子;I s:饱和电流;J s=I s/Aεr :相对介电常数;ε:真空介电常数;L:阴阳两极间距离()()1122222exp2q V dm mdααϕϕ-⎛⎫⎪⎝⎭*3232*42()exp83FNmSmqEhm hqEϕπϕ⎛⎫-⎪⎪⎝⎭理解薄膜中电荷的输运机制对于分子电子器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分子二极管、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存储元件等。
因此,关于金属电极薄膜中电荷的输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中倍受关注的热点课题。
电荷在金属电极-薄膜-金属电极结构中的输运机制主要有直接隧穿、Fowler –Nordheim 隧穿、Schottky 发射效应、Poole-Frankel 效应、跳跃传导(Hopping conduction )及空间电荷限制(SCLC )效应六种,各种输运机制的能带示意图,电流特性公式及电流对温度、电压的依赖关系如表1所示。
直接隧穿和Fowler –Nordheim 隧穿属于非共振遂穿,电流大小均和温度无关,其中直接隧穿适用于小电压范围(eV φ<),电流和电压呈线性关系;Fowler –Nordheim 隧穿适用于较高电压范围(eV φ>),()2ln I V 和1V 呈线性关系。
在小电压范围,美国耶鲁大学Reed G7研究组利用直接隧穿模型研究了饱和烷硫醇自组装薄膜器件在变温条件下的电荷输运机制,并推算出势垒高度φ及衰减系数β。
清华大学陈培毅教授G8等也对烷基硫醇饱和分子结中的电荷输运进行了研究,证实了隧穿为饱和分子结中的主要电荷输运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晓平G9研究组研究了自组装硫醇分子膜输运特征的压力依赖性,分析表明自组装硫醇分子膜输运特征的压力依赖性也主要源于电荷在分子膜中的链间隧穿过程。
在较高电压范围,韩国光州科学研究院Lee G10等观察到饱和烷硫醇自组装薄膜器件电流输运机制由直接隧穿转变为Fowler –Nordheim 隧穿,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过渡电压的变化规律。
电荷输运过程中的输运机制研究
电荷输运过程中的输运机制研究电荷输运是指在导电材料中电荷的传递过程,也是理解材料电学性质的基础。
研究电荷输运机制对于材料科学和电子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电荷输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优化电子器件,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
电荷输运过程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机制来实现。
最常见的机制包括扩散、迁移和离子阻抗。
这些机制在不同的材料中起主导作用,并对电子器件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扩散是一种电荷输运的常见机制。
扩散是指电荷通过分子和原子之间的障碍以扩散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固体中,扩散取决于原子间的距离和结构。
例如,在半导体材料中,离子内部的扩散是通过固体晶格中的点缺陷进行的。
这些点缺陷可以是晶格中的空位点,也可以是杂质或缺陷引起的其他缺陷。
除了扩散,迁移也是一种常见的电荷输运机制。
迁移是指电荷在电场作用下移动的过程。
在导电材料中,电荷通过受到电场力驱动而输运。
例如,在金属中,自由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快速移动。
在半导体中,电子和空穴通过不同的过程进行迁移。
电子主要通过与杂质原子相互作用来迁移,而空穴则通过与晶格中的点缺陷相互作用来迁移。
另外一种电荷输运的机制是离子阻抗。
离子阻抗是指电解质中的离子在电场影响下移动的过程。
这种机制在电解质溶液中起作用,例如电池中的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通过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相互作用来进行输运。
这种机制在某些电化学器件中非常重要,例如锂离子电池。
了解离子阻抗的机制有助于我们优化电化学器件的性能。
总的来说,电荷输运过程中的输运机制是多样且复杂的。
不同的材料和条件下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和优化电子器件,提高电子设备的性能。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子学的不断发展,对电荷输运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不断探索电荷输运机制,我们可以为新型电子器件的设计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在电荷输运机制研究中,不仅需要进行理论模拟和计算,也需要进行实验研究。
电荷输运与传播机制解释效率损失
电荷输运与传播机制解释效率损失电荷输运与传播机制是研究电子、空穴等电荷在材料中传输的过程和机理。
在实际应用中,电荷输运的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材料的导电性能和能量转换效率。
然而,在电荷输运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效率损失的问题,这给材料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本文将从电荷输运的基本原理出发,解释电荷输运中的效率损失机制,并探讨改善电荷输运效率的途径。
首先,了解电荷输运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效率损失机制非常重要。
在导电材料中,电荷的传输主要通过电子或空穴跃迁实现。
电子跃迁是指电子在能带中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而空穴跃迁是指价带中缺少电子的能级通过吸收一个电子从而形成的过程。
这些跃迁过程受到能带结构的影响,以及晶格振动的散射作用。
在电荷输运过程中,效率损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能级间跃迁的损失。
在实际材料中,能带结构往往不是完美的,能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跃迁难度。
这意味着在电子或空穴跃迁的过程中,一部分电荷会被停滞在能带中无法继续传输,从而降低导电性能。
这种损失主要受到磷化物、氮化物等半导体材料的限制。
第二方面是散射损失。
在电荷输运过程中,电子或空穴会因为晶格振动、杂质、缺陷等原因发生散射。
散射会使电荷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电荷传输的路径变长,进一步降低传输效率。
晶格振动是导致散射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低温下,晶格振动会对电荷输运造成较大的影响。
而杂质和缺陷则是导致散射的另外两个主要原因,它们会在材料中引入额外的散射中心,从而影响电荷的传播。
针对电荷输运中的效率损失,可以通过优化材料的能带结构和减少散射来改善。
一种方法是通过控制材料的组分和杂质的含量,优化能带结构,使能级之间的跃迁更加顺利。
这需要精确地设计材料的结构和合成方法。
特殊的生长条件、合金替代和控制晶格缺陷等方法可以被用来减小跃迁的难度,提高电荷的传输效率。
另一种方法是减少散射。
通过控制晶格振动和缺陷的生成,可以降低电荷传输过程中的散射效应。
高温超导材料中电荷输运与相互作用机制解析
高温超导材料中电荷输运与相互作用机制解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日益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超低的电阻,在低温下可以实现电流的高效输送,这对能源传输和存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要深入理解高温超导材料中电荷输运与相互作用的机制,需要对其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解析。
首先,高温超导材料中的电荷输运机制源于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在低温下,电荷输运主要通过电子之间的库伦相互作用进行。
晶格中的正负电荷有序排列,形成了电子在晶格间的传递通道。
电子通过这些通道进行跳跃并输运能量。
另一方面,由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子在输运过程中会相互散射,这会限制电子的自由传播,增加了电阻。
因此,深入理解高温超导材料中的电荷输运机制就需要分析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高温超导材料中重要的电子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电子-电子相互作用、电子-声子相互作用以及电子-晶格相互作用。
首先,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机制是高温超导的基础。
它是指电子之间由于库伦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的散射,从而影响电荷输运行为。
其次,电子-声子相互作用机制也起着重要作用。
声子是晶格中的振动模式,它们可以与电子相互作用并散射电子。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的能量损失和散射,从而影响电荷输运的效率。
最后,电子-晶格相互作用机制描述的是电子与晶体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晶格的畸变和变形,从而影响电子在晶格中的传递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相互作用机制,科学家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手段。
例如,通过输运性质的测量可以揭示电子的输运行为。
通过高温超导材料的电阻率、电导率和热导率的测量,可以了解电子的散射和能量损失情况。
同时,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和光谱学等方法可以研究电子能带结构和电子相关的激发态。
这些实验结果可以用来解释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此外,计算模拟也是研究高温超导材料中电荷输运与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
基于量子力学理论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计算电子、声子和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
半导体电子器件中的电荷输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半导体电子器件中的电荷输运及其影响机制研究随着科技进步的加速,电子器件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电子器件中,半导体器件是主导地位,是现代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中的核心组件。
电荷输运是半导体器件中的重要基础,它对电子器件的稳定性、速度以及功耗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半导体电子器件中的电荷输运及其影响机制,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概述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如金属)和绝缘体(如玻璃)之间的材料。
半导体材料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例如在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电阻值,以及当材料中的原子在特定条件下组成晶体结构时,能带出现禁带等。
这些性质使得半导体材料可以用来制造各种电子器件。
在半导体中,电荷输运是电子器件中的重要基础。
二、电荷输运电荷输运是指电子在半导体中的迁移过程。
半导体中的电子输运有两种形式:漂移和扩散。
漂移是指电场作用下电子运动的过程,扩散是指由于浓度差引起的电子在半导体中的运动。
在半导体应用中,通常既有漂移又有扩散,两种过程都会影响电荷输运。
三、掺杂掺杂是指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不同原子的过程。
例如将硅中掺入五价元素磷可以获得n型半导体,将硅中掺入三价元素硼可以获得p型半导体。
掺杂可以改变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和载流子类型。
对于n型半导体,电子是主要的载流子,而对于p型半导体,空穴是主要的载流子。
四、载流子复合在半导体中,当n型和p型半导体材料接触时,电子会向空穴扩散。
这种情况下,载流子的数目将会减少,如果这种减少量多于自然衰减,就有可能要通过复合来补偿。
载流子复合是电子器件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会影响器件的性能和效率。
一般来说,在电场的作用下,载流子会向其他区域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同的载流子会发生复合。
五、电荷输运的影响机制在实际的半导体器件中,电荷输运的表现和理论预测相差很大,这主要是因为电荷输运中的许多细节和效应被忽略。
例如在半导体中的载流子会发生散射,散射会导致能量损失,影响电荷输运过程。
电荷输运现象在导电材料中的应用
电荷输运现象在导电材料中的应用导电材料是具有良好导电性能的物质,其导电性能取决于电荷的输运。
电荷输运现象是指电荷在材料中的传递过程,通过研究电荷输运现象,可以实现对导电材料的改进与应用。
1. 电荷的输运机制电荷输运机制可以分为两种:载流子扩散和载流子迁移。
载流子扩散是指载流子在材料中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的自发移动。
而载流子迁移则是由外加电场驱动的载流子运动,外加电场会引起载流子的定向移动。
这两种机制通过交互作用,在导电材料中实现电荷传递。
2. 导电材料的改进在导电材料的应用中,研究电荷输运现象有助于改进导电材料的性能。
例如,对于有机导电材料,研究电荷输运机制可以帮助优化分子结构,改善载流子的输运性能,提高导电性能。
此外,通过控制外界因素,如温度、压力等,也可以改变材料内部的电子结构和电荷输运行为,进一步提升导电材料的性能。
3. 电荷输运现象在电池中的应用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荷的输运是电池工作的基础。
研究电池材料中的电荷输运现象,可以实现电池的性能优化与储能效率的提高。
例如,通过改变电池材料的导电性能,可以提高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此外,通过对电池界面处电荷输运现象的研究,也可以改善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电荷输运现象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光电器件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电荷输运现象对于光电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以太阳能电池为例,太阳能电池中的电荷输运过程决定了光能的转化效率。
研究电荷在太阳能电池中的输运行为,可以帮助改进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
另外,电荷的输运速率也影响了光电器件的响应速度,通过改变电荷的输运速率,可以提高光电器件的响应速度,实现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
总结起来,电荷输运现象在导电材料中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材料改进、电池技术和光电器件等。
通过研究电荷的输运机制,可以改善导电材料的性能,提高电池和光电器件的效率,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物质的电荷输运与电导性
物质的电荷输运与电导性一、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电流即电荷的移动是不可或缺的。
电荷的输运与电导性是电流形成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电荷输运与电导性,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讨论。
二、微观层面:载流子与输运机制电流的产生与物质中的载流子直接相关。
在导体中,电子是主要的载流子,在半导体中,电子和空穴都可以成为载流子。
电荷的输运遵循一种基本原理:被加电场作用下的电荷会受到力的作用,进而产生运动。
载流子在物质中的移动导致电荷的输运。
对于金属导体来说,电子是自由载流子。
这是因为金属中的电子只与原子核形成弱束缚,容易被外界的电场作用推动。
当电场应用于金属导体时,自由电子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形成电流。
而在半导体中,电子可以从束缚态跃迁到导带中,形成自由电子,或者空穴在导带中形成自由态。
这两种载流子的组合确定了半导体的导电性质。
在物质中,电荷的输运机制有两种:漂移和扩散。
漂移是指受到电场力的驱动后,载流子按照规则的轨道移动;扩散则是指由于浓度梯度导致的载流子的自发运动。
漂移和扩散相互作用影响了电荷的输运。
三、宏观层面:电导性的相关性质电导性是一个描述物质导电能力的重要物理量。
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电导率和电阻率。
电导率是描述物质导电能力的量度,它是电导性的倒数。
电阻率则是电导率的倒数。
电导率的大小与物质的特性有关。
对于金属导体来说,由于电子的高度流动性,其电导率相对较高。
而对于半导体和绝缘体来说,电导率较低。
这是因为在半导体和绝缘体中,载流子的浓度较低,限制了电荷的输运能力。
除了电导率,物质的电导性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和杂质掺杂。
在金属导体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导率会下降。
这是因为高温会增加电子与晶格的相互碰撞,限制了电子的运动能力。
而对于半导体来说,杂质掺杂可以改变载流子的浓度和类型,从而影响电导性。
四、应用与进展物质的电荷输运与电导性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电子学领域的高速电路、集成电路等设备都需要考虑材料的电导性。
电荷输运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分析
电荷输运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分析半导体器件是现代电子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电荷输运是半导体器件中一个重要的物理现象。
电荷是电子带有的一种天然属性,其运动方式和特性会对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电荷输运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电荷输运的基本概念电荷指的是带电物质所携带的一种属性,其主要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在半导体器件中,电荷输运指的是电子或者空穴的运动形成电流的过程。
在半导体内部,电子和空穴通过与材料内部禁带带来的电场相互作用从而在器件内部移动,形成所谓的电流。
二、电荷输运机制在半导体材料中,电荷运动的主要机制分为漂移和扩散两种。
漂移是指电子或者空穴在遇到晶格不规则时,受到电场作用而发生的移动,其方向往往是电场方向。
扩散则是指电子或空穴因为浓度的不同,在浓度梯度下发生的运动。
除此之外,在半导体材料的缺陷处,表面和直接接触的材料等地方也会发生一些特殊的电荷输运现象,例如生激辉发射和热电子发射等。
三、电荷输运对半导体器件性能的影响电荷输运的不同机制会对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电子的高速漂移和空穴扩散等机制都会影响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导电特性,从而影响半导体器件的响应速度和效率。
此外,在半导体器件的制备和工艺中,电荷输运机制的特点也会对器件的性能产生深刻影响,例如薄膜的制备工艺和材料质量的控制等都会影响电荷在器件中的输运状况,从而影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四、电荷输运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电荷输运在半导体器件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例如在集成电路的设计中,用电荷窗体输运来实现器件中各个分区之间的连接等。
此外,在光电器件的制备中,电荷的输运机制也会影响光电特性和性能。
除此之外,在能源领域和化学传感器中,也有许多将电荷输运机制应用于设计和制备中的例子。
对于这些应用,电荷输运状况的改善和调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材料制备和工艺控制等手段来实现。
总之,电荷输运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特性和机制都影响着器件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电荷输运和导电性
电荷输运和导电性
电荷输运和导电性是固体物质中的重要性质,对于材料的应用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电荷输运和导电性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 电荷输运的基本概念
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其传输过程称为电荷输运。
在固体材料中,电荷可以通过载流子的运动来实现输运。
载流子主要分为正电载流子(如正电子、空穴)和负电载流子(如电子、阴电子)。
在导电过程中,载流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进行漂移和漫游,导致电流的产生。
2. 影响电荷输运和导电性的因素
电荷输运和导电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材料的种类、温度、杂质掺杂等。
高浓度的杂质通常会导致电荷的发射和捕获增加,从而影响导电性能。
此外,在半导体材料中,温度也会影响载流子的活动性和浓度,进而影响电荷输运性能。
3. 导电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导电性是材料在电子器件制备中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
比如,电子器件中的导线和电路需要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以确保电子信号的传输和正常工作。
在光伏材料中,导电性能直接关系到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和光电器件的性能。
因此,研究和控制材料的导电性对于提高电子器件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电荷输运和导电性是固体材料中重要的性质,对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和控制电荷输运和导电性,可以优化材料的性能,提高电子器件的效率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电荷输运和导电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生物大分子的电荷输运机理
生物大分子的电荷输运机理生物大分子是指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多糖等。
这些分子在生物体内扮演着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因此了解生物大分子的性质和机理对于研究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电荷输运机理是生物大分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电荷输运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电荷在介质中的移动。
在生物大分子中,电荷输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对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电荷输运的理论基础在生物大分子中,电荷输运的机理可以被解释为量子力学中的电子传输。
根据电子传输的理论,分子的电荷运动受到一系列参数的制约,如距离、能量、振动等。
这些参数可以被描述为分子的能带结构,其中包含能量分级和相应电子状态的描述。
此外,分子中的电荷传输可以被看作是在分子中的有机分子与无机固体之间的电荷传输。
这种电荷传输受到不同类型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如电子-电子、电子-声子、电子-离子等。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被看作是在分子中的电子输运中的阻抗。
二、电荷输运的实验研究电荷输运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大分子中的电导率、电阻率与介电常数等物理性质的研究。
电导率和电阻率反映了电荷在分子中的移动速度和受到的阻力大小,介电常数则反映了分子中电荷的分布情况和相互作用等。
在实验中,电导率和电阻率的测量可以通过在分子中施加电场,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得到分子的电导率和电阻率。
介电常数的测量可以通过分子摩擦频率的改变所产生的介电谱来确定。
这些实验的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生物大分子中电荷的输运机理。
三、电荷输运的生物学意义生物大分子中电荷输运的机理与生物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生物大分子中的电荷输运可以影响氧气运输和储存。
在血红蛋白和血格蛋白中,带有电荷的基团可以影响这些分子的输运和对氧气的亲和力。
此外,电荷输运还可以影响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和相互作用的强度。
这对于分子的自组装和分子生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电动力学的输运现象
电动力学的输运现象电动力学是研究电荷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和电磁场的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中的一大研究领域正是电磁场与物质相互作用后,电荷在物体中的输运现象。
这种现象包含了多种复杂,而且深奥的科学原理,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电荷在物质中的传输现象是电动力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在电动力学的研究中,电荷通常通过电磁波在材料中传播。
这种传播现象涵盖了导电体、绝缘体、半导体、超导体等多种材料。
而且,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属性,电荷在其中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也各不相同。
对于导体中的电荷传输,导体中的电荷可以自由移动。
当施加一个电场,电荷将根据电场的方向开始移动,构成电流。
同时,因为电荷的移动,会在导体内部产生电磁场。
这种内部电磁场与外部施加的电场相互作用,会对电荷的移动产生影响。
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则相当特别,因为半导体中的电荷除了本身的自由电子外,还包括空穴。
电子和空穴在电场的作用下都会进行移动,因此,半导体中的电荷传输既包括电子的迁移,也包括空穴的漂移。
对于绝缘体和超导体,电荷传输现象就更加复杂。
在绝缘体中,电荷是不能自由移动的,所以在没有外加电场的情况下,绝缘体中不会有电流产生。
而在超导体中,电荷的移动可以达到无阻挡的程度,因此在超导体中可以形成无损耗的电流。
在这些电荷的传输过程中,电磁波作为载体,在物质中传播,通过电磁感应、电磁辐射等多种方式影响到电荷的移动。
电磁波的传播遵循麦克斯韦方程,这是电动力学中最基本的原理。
电磁场对辐射中电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电荷的传输速度和方向上,还体现在电荷的能量转换上。
电荷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会产生电磁辐射,把电磁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光能、热能等。
这一现象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
总的来说,电动力学的输运现象是物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对于理解物质中电荷的运动机制、开发新的电子设备、研究电磁辐射等问题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但是,电动力学的输运现象并不是简单的,需要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电荷传输体系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
电荷传输体系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电荷传输体系是化学、材料、物理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其理论研究和应用涉及了很多方面。
本文将从电荷传输的定义、传输机制、常见应用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荷传输的定义电荷传输是指电子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从一个能位到另一个能位的过程。
在电荷传输体系中,通常存在着非平衡态电子的运动,即电子在能级上跃迁的现象。
这种跃迁可以是激发态和晶格振动态之间的跃迁,也可以是电子通过半导体或金属导体跃迁进入另一个能态。
二、传输机制电荷传输现象的机制主要包括扩散传输、漂移传输、界面态传输和激子传输等。
其中,扩散传输是指由于浓度差异而产生的电荷运动;漂移传输则是指由于电场作用下而产生的电荷传输;界面态传输是指由于不同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而产生的电荷传输;激子传输则是指由于光子激发下而产生的电荷传输。
三、应用电荷传输体系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传感器、光伏电池、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荧光材料、半导体器件等多个领域。
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一些应用。
1、传感器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环境中的物理量、化学量等不可见因素转化为电信号的设备。
在传感器工作中,电荷传输是关键步骤之一。
常用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等。
一些新型的传感器如NO2化学传感器等,则利用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作为响应材料,通过测量电阻或电容变化实现气体检测。
2、光伏电池光伏电池是一种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其中,光致电荷分离是光伏电池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经过这一步骤,光子激发了半导体中的电子,使其跃迁到导带中,形成电荷,然后被导电线路收集,并且输出电流。
常用的光伏电池有硅太阳能电池、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等。
柔性有机光伏电池具有柔性、可塑性等特点,容易制作成各种形状,是未来光伏电池发展的方向之一。
3、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一种以有机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发光器件。
其中的电荷传输现象是使电荷从电阱到电荷接受器(发光复合区域)的过程。
化学电荷的传递机制与产生分析
化学电荷的传递机制与产生分析化学电荷的传递机制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电荷的产生分析则是对化学反应中电荷出现的原因和过程进行研究。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电子:电子是化学电荷传递的基本粒子,带有负电荷。
在化学反应中,电子的转移导致电荷的产生。
2.离子: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离子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原子或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
3.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最常见的电荷传递过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产生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
4.电解质:电解质是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可以导电,因为它们可以传递电荷。
5.电离:电离是指物质在溶液中分解成离子的过程。
强电解质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只部分电离。
6.电荷守恒:在化学反应中,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前后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总数是相等的。
7.电荷传递过程的速率:电荷传递过程的速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的存在等。
8.电荷传递的应用:电荷传递在许多化学和生物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电池、电容器、电化学传感器等。
9.电荷传递的原理:电荷传递的原理基于量子力学,涉及到电子的能级和轨道结构。
10.电荷传递的实验技术:研究电荷传递过程的实验技术包括电化学分析、光谱学、核磁共振等。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化学电荷传递机制与产生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中电荷的转移过程。
习题及方法:1.习题:解释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题方法:回顾电子的基本性质和在化学反应中的转移过程。
指出电子的转移是化学电荷传递的基础。
答案: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是携带电荷进行转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导致电荷的产生。
2.习题:区分离子、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解题方法:列举离子的特点,如带电荷、不稳定等,并与原子和分子的特点进行对比。
答案: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与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在于离子带有电荷,而原子和分子不带电荷。
电荷输运在有机材料中的应用
电荷输运在有机材料中的应用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电荷输运在有机材料中的应用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其在电子学、光电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电荷输运在有机材料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电荷输运的定义、机制以及其在有机材料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电荷输运的概念。
简单来说,电荷输运是指带电粒子在材料内部运动的过程。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运动具有不同的规律,可以通过电场驱动或者热激发来进行。
其次,电荷输运的机制可以分为两种:扩散和跳跃。
扩散是指电荷在材料内部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移动的过程。
而跳跃是指电荷在材料内跳跃从一个能级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
这两种机制共同决定了电荷的输运速率和材料的导电性能。
电荷输运在有机材料中具有许多应用。
首先,有机材料在光电器件中的广泛应用正得益于其优异的电荷输运性能。
光电二极管、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等器件都是基于电荷输运的原理工作的。
有机材料的高电荷迁移率和低电子亲和能使得这些器件在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出色的性能。
其次,电荷输运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正在迅猛发展。
有机材料的特性使其成为生物传感器和药物传递系统的理想选择。
通过调控电荷输运机制,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和控制,为生物医学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电荷输运在能源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有机材料在光催化、光电催化和电催化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控制和优化电荷输运机制,可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尽管电荷输运在有机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材料的纯度和结晶度对电荷输运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荷输运的机制和过程仍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如何实现高效的控制和调节电荷输运机制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综上所述,电荷输运在有机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光电子学、生物学以及能源等领域,电荷输运的机制和性能对材料的功能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荷转移原理
电荷转移原理
电荷转移原理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描述了电荷在物体之间的传递过程。
通过该原理,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至另一个物体,从而使两个物体的电荷状态发生改变。
这种转移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导线、电源等。
根据电荷转移原理,物体上的电荷可以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是指物体上所带的电荷量为正值,而负电荷则是指物体上所带的电荷量为负值。
当电荷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时,转移的电荷量应保持守恒,即正负电荷之和保持不变。
在电荷转移过程中,通常涉及到两个重要概念,即电子的流动和原子的离子化。
电子的流动是指电荷通过导体或电路中的电子传递,这种流动是由电场力驱动的。
原子的离子化则是指当物质处于电场作用下,原子中的电子会发生移动,从而导致物质带上电荷。
电荷转移原理在电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闭合的电路中,电流可以通过导线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这就是电荷的转移过程。
此外,静电吸附、静电除尘等现象也可以通过电荷转移原理来解释。
总的来说,电荷转移原理是描述电荷在物体之间传递的原理,它解释了电流、电荷分布等现象,并在电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电荷输运现象
第三章电荷输运现象输运现象也称为迁移现象。
输运现象讨论的是在电场、磁场、温度场等作用下电荷和能量的输运问题。
研究输运现象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
通过输运现象的研究可以了解载流子与晶格和晶格缺陷相互作用的性质。
理论上,这是一个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的非平衡统计问题。
在这一章我们的讨论将仅限于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半导体中电子和空穴的运动所引起的电荷输运现象,例如电导和霍尔效应。
理想的完整晶体中的电子,处在严格的周期性势场中。
如果没有其它因素(晶格振动、缺陷和杂质等),电子将保持其状态k 不变,因而电子的速度()k v也将是不变的。
就是说,理想晶格并不散射载流子。
这是量子力学的结果,是经典理论所不能理解的。
但在实际晶体中存在着各种晶格缺陷,晶体原子本身也在不断地振动,这些都会使晶体中的势场偏离理想的周期性势场,相当于在严格的周期性势场上迭加了附加的势场。
这种附加的势场可以使处在状态k 的电子有一定的几率跃迁到其它状态k'。
也可以说是使原来的以速度()k v 运动的电子改变为以速度()k v '运动。
这种由附加的势场引起载流子状态的改变就叫做载流子的散射。
散射使载流子做无规则的运动,它导致热平衡状态的确立。
在热平衡状态下,由于向各个方向运动的载流子都存在,它们对电流的贡献彼此抵消,所以半导体中没有电流流动。
不难想象,在有电场、磁场等外力场作用时,外场将和散射共同决定电荷输运的规律。
载流子散射的机构有很多,其中晶格振动散射比其它各种散射更为基本。
这是因为晶格振动是晶体本身所固有的。
尤其是在高温下,晶格散射会占支配地位。
因此,在介绍晶格振动散射之前,有必要先介绍晶格振动的有关知识。
3.1格波与声子一.格波晶体中的原子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相对于自己的平衡位置进行热振动。
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个原子的振动不是彼此无关的,而是一个原子的振动要依次传给其它原子。
晶体中这种原子振动的传播称为格波。
理论分析给出,晶体中每个格波可以用一个简正振动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1几种电荷输运机制的能带示意图,电流特性公式及电流对温度、电压的依赖关系q:电子电荷;V:外加电压;k:波尔兹曼常数;n:理想因子;Is :饱和电流;Js=Is/A输运机制能带示意图电流特性公式温度依赖性电压依赖性文献直接隧穿()()21122222exp2q V dI S m mdααϕϕ-⎛⎫= ⎪⎝⎭none I V∝G1Fowler–Nordheim 隧穿*3232*42()exp83FNmSmqI Ehm hqEϕπϕ⎛⎫=-⎪⎪⎝⎭none()2ln1I V V∝G2Schottky 发射效应()212exp/I SAT e E kTβφ=-()2ln1I T T∝()12ln I V∝G3Poole-Frank el 效应()exp PFq qESVId kTϕπεεσ⎛⎫-=- ⎪⎪⎝⎭()ln1I T∝()12ln I V V∝G4Hopping传导exp(-)aESI Vd kTσ=()ln1I V T∝I V∝G5SCLC效应2398SS VIdεμθ=none nI V∝G6Standarddiode方程WdMott-Gurneylawnone J1/2 V I-V 欧姆传导None有用sclcεr :相对介电常数;ε0:真空介电常数;L :阴阳两极间距离理解薄膜中电荷的输运机制对于分子电子器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分子二极管、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存储元件等。
因此,关于金属电极薄膜中电荷的输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中倍受关注的热点课题。
电荷在金属电极-薄膜-金属电极结构中的输运机制主要有直接隧穿、Fowler –Nordheim 隧穿、Schottky 发射效应、Poole-Frankel 效应、跳跃传导(Hopping conduction )及空间电荷限制(SCLC )效应六种,各种输运机制的能带示意图,电流特性公式及电流对温度、电压的依赖关系如表1所示。
直接隧穿和Fowler –Nordheim 隧穿属于非共振遂穿,电流大小均和温度无关,其中直接隧穿适用于小电压范围(eV φ<),电流和电压呈线性关系;Fowler –Nordheim 隧穿适用于较高电压范围(eV φ>),()2ln I V 和1V 呈线性关系。
在小电压范围,美国耶鲁大学Reed G7研究组利用直接隧穿模型研究了饱和烷硫醇自组装薄膜器件在变温条件下的电荷输运机制,并推算出势垒高度φ及衰减系数β。
清华大学陈培毅教授G8等也对烷基硫醇饱和分子结中的电荷输运进行了研究,证实了隧穿为饱和分子结中的主要电荷输运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晓平G9研究组研究了自组装硫醇分子膜输运特征的压力依赖性,分析表明自组装硫醇分子膜输运特征的压力依赖性也主要源于电荷在分子膜中的链间隧穿过程。
在较高电压范围,韩国光州科学研究院Lee G10等观察到饱和烷硫醇自组装薄膜器件电流输运机制由直接隧穿转变为Fowler –Nordheim 隧穿,并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过渡电压的变化规律。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董耀旗G11等基于分栅闪存存储器的结构,对多晶硅/隧穿氧化层/多晶硅非平面结构的F-N 隧穿进行了研究。
天津大学胡明教授G12等在研究碳纳米管场发射性能时认为其至少在某一电流密度范围内属于Fowler –Nordheim 遂穿。
直接隧穿和Fowler –Nordheim 隧穿是饱和烷烃自组装薄膜中最常见的两种输运机制,然而对于π共轭分子,由于禁带宽度较小,则有可能是近似共振隧穿机制。
Schottky 发射效应是指在一定温度下, 金属中部分电子将获得足够的能量越过绝缘体的势垒,此过程又称为热电子发射,由电流特性公式可知()2ln I T和1T 、()ln I 和12V均呈线性关系。
美国匹兹堡大学Perello G13等研究碳纳米管器件时观察到Schottky 发射效应并推算出Schottky 势垒。
北京工业大学聂祚仁G14研究组也通过Schottky 发射效应分析研究了纳米复合W-La 2O 3材料的I-V 曲线并计算了材料的有效逸出功。
如果介质层包含有非理想性结构, 如不纯原子导致的缺陷, 那么这些缺陷将扮演电子陷阱的作用, 诱陷电子的场加强热激发将产生电流,此即为Poole-Frankel 效应。
电流对温度和电压的关系为()ln 1I T ∝和()12ln I V V∝。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汪家友教授G15等在研究a-C :F 薄膜电学性能时观察到薄膜在高场区符合Poole-Frankel 机制。
如果介质层缺陷密度很大, 电子的输运将由跳跃传导控制,此时,电流和电压呈线性关系且()ln 1I V ∝。
美国耶鲁大学周崇武G16等研究Au/Ti/4-thioacetylbiphenyl/Au 分子结时观察到,在负偏压且偏压较小时即属于跳跃传导机制。
新加坡国立大学Nijhuis G17等在研究Ag TS SC 11Fc 2Lee, W. Y. Wang, M. A. Reed. Mechanism of Electron Conduction in Self-Assembled Alkanethiol Monolayer Devices[J]. Ann. . Acad. Sci. 2003, 1006, 21–35.G2 G. Pananakakis, G. Ghibaudo, R. Kie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Fowler-Nordheim current inmetal-oxide- degenerate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J]. J. Appl. Phys. 1995, 78, 2635-2641. G3 M. A. Gaffar, A. Abu El-Fadl, S. Bin Anooz. Doping-induced-effects on conduction mechanisms inincommensurate ammonium zinc chloride crystals[J]. Cryst. Res. Technol. 2007, 42, 567-577. G4 D. K. Aswal, S. Lenfant, D. Guerin, J. V. Yakhmi, D. Vuillaume. Self assembled monolayers on siliconfor molecular electronic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6, 568, 84–108.G5 S. A. DiBenedetto, A. Facchetti, M. A. Ratner, T. J. Marks. Charge Conduction and BreakdownMechanisms in Self-Assembled Nanodielectrics[J]. J. AM. CHEM. SOC. 2009, 131, 7158–7168. G6 A comparison of the DC conduction properties in evaporated cadmium selenide thin films usinggold and aluminium electrodes[J]. Thin solid films. 1998, 317, 409-412.G7 W. Y. Wang, T. Lee, M. A. Reed. Mechanism of electron conduction in self-assembled alkanethiolmonolayer devices[J]. PHYSICAL REVIEW B. 2003, 68, 035416.G8 董浩, 邓宁, 张磊, 任敏, 陈培毅. 烷基硫醇饱和分子结中的电荷输运[J].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7,13, 6, 561-565.G9 胡海龙, 张琨, 王振兴, 王晓平. 自组装硫醇分子膜电输运特性的导电原子力显微镜研究[J]. 物理学报,2006, 55, 3, 1430-1434.G10 G. Wang, T. W. Kim, G. Jo, T. Lee. Enhancement of Field Emission Transport by Molecular TiltCon figuration in Metal-Molecule-Metal Junctions[J]. J. AM. CHEM. SOC. 2009, 131, 5980–5985. G11 董耀旗, 孔蔚然. 多晶硅/氧化硅/多晶硅非平面结构中Fowler-Nordheim 隧穿及氧化层退化研究[J].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10, 16, 6, 560-564.G12 房振乾, 胡明, 李海燕, 梁继然. 碳纳米管冷阴极材料制备及其场发射性能研究[J]. 压电与声光, 2006,28, 6, 715-718.G13 D. Perello, D. J. Bae, M. J. Kim, D. K. Cha, S. Y. Jeong, B. R. Kang, W. J. Yu, Y. H. Lee, M.Yun. Quantitativ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chottky Barriers and Poole–Frenkel Emission in Carbon Nanotube Devic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 2009, 8, 355-360.G14 席晓丽, 聂祚仁, 郝世明, 杨建参, 翟立力, 左铁镛. 纳米复合W-La2O3材料的表面行为与热发射性能[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5, 15, 6, 907-911.G15 吴振宇, 杨银堂, 汪家友. a-C:F薄膜结构与电学性能研究[J].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2006, 26, 1, 36-39.G16 C. Zhou, M. R. Deshpande, M. A. Reed. Nanoscale metal/self-assembled monolayer/metal heterostructures[J]. Appl. Phys. Lett. 1997, 71, 611-613.G17 C. A. Nijhuis, W. F. Reus, A. C. Siegel, G. M. Whitesides. A Molecular Half-Wave Rectifier[J].J. Am. Chem. Soc. 2011, 133, 15397–15411.G18 王晓东, 彭晓峰, 张端明. PLD法制备高取向透明(100)薄膜性能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05, 20, 5, 1222-1228.G19 张沛红, 李刚, 盖凌云, 雷清泉. 聚酞亚胺薄膜的高场电导特性[J]. 材料研究学报, 2006, 20, 5, 465-468.G20 李英德,王传奎. 单分子电子器件的理论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