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深化提升】 比较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事件 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
项目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 不 同 点 侧重点 目的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 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 态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 位 侧重于富国强兵
——摘自《商君书》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材料二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
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
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
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 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 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 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改革的特点分析归纳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答案
较少。
(1)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 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 改革热情高。
主干考点整合
命题考向探究
4.评价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史论归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 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完整版)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人民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B.封建性质的改革①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②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③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①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②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③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第一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改革采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性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发展前进的强大动力之一,但改革同时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艰巨性等特征。
⒈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原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二上学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自制)实用清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历史上改革的背景大体可以表述为:(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顺应历史的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3)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4)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5)民族危机严重2.对历史上改革结果的分以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改革信念、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发展和执行。
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要四看: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近代化包括: 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思想理性科学化,社会城市化。
5.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6.中外重大改革的分类: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2、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7.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归纳(目的)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2、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改弦更张、移风易俗、解放思想)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8.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原因归纳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2)反对势力的强大9.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主线是现代化(一)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1、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2、明治维新:殖产兴业,从西方引进技术和人才,重点发展军工企业、重工业和基础设施,通过国营示范、扶持政策和人才培养等方式,积极推动私人企业发展,初步实现工业化,崛起为东方强国;3、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第一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①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最新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 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商君虽死,秦法未亡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原因有哪些?
①顺应了历史潮流: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当时历史发展的 趋势,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趋势。(根本原因) ②变法的内容已经深入人心。商鞅的正确决策,推行新法的坚 强决心。 ③法家思想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④商鞅同守旧派贵族的论战, 扫除了变法的思想障碍;他取信 于民,执法如山,不惧权贵。 ⑤秦孝公有变法图强的决心,对商鞅支持、重用。
• 消极: ⑴民主范围狭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 (奴隶、外邦 移民,女性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⑵一切公职抽签与选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的特点并不能保 证德才兼备的人稳固执政,极有可能极端民主化,无政府主义, 导致民主制的最终衰落与夭折。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
商鞅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最为彻底
魏文侯变法:战国最早;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
战国变法: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显著.更彻底.
比较管仲改革(春秋时期)与李悝变法(战国时期)异同
名称 分类
管仲改革
李悝变法
时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背景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为富国强兵
维护旧制度
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 回眸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课标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 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 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梭伦改革背景地理位置表现:(1)小块平原(2)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3)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4)公元前9——8世纪,部落统一,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城邦国家的雏形。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表现:A: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B:经济作物的发展,例如葡萄、橄榄、果树C:手工业和造船业的发展D:木器加工、纺织和制革行业的发展E:商业繁荣,形成工商业奴隶主阶级F:1、平原派:贵族主张维护奴隶主寡头政治,巩固自身地位和利益。
2、山地派:下层平民主张进行激进的民主政治,彻底的社会变革。
3、海岸派:工商业者关注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一方面要求打破平原派的政治专政,另一方面,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
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颁布‘解负令’(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由于债务而卖身为奴的公民,一律释放,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作女里的公民优城邦拨款赎回。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③掌握必要的史学概念和术语并将之运用于论证中、养成 条理化表达的习惯、对已做出的概括性答案进行“再概 括”(合并、删除一些重复、冗余的话语,使答案浓缩精简到 无法再减的极致)等。
2.由表及质之“深” 选修 1 模块试题紧扣当前热点,历史现实性意识考查成为潮 流 。 其 中 第 (2) 问 最 能 体 现 命 题 者 的 意 图 。 试 题 主 要 以 “ 作 用”“影响”“意义”设问,要求考生在对改革的历史背景、内 容和特点了解的基础上,能够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使考生增 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伟大的现实意 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发挥历史学“鉴古知今”的价值和作用。
二、例析高分——不仅要得分·更要得高分 [例 1] (2019·全国卷Ⅰ)材料 秦朝推行的①“二十等爵” 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 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 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 功”。此次改革②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 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 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 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③将那些 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 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 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 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10 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③没收修道院的房屋、土地、贵重物品及其他一切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⑷作用 ①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桎梏,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 ②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后,恢复英国国教,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③对于英国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9.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 ⑴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⑵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刻而 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 ⑶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0.清教运动
6.影响 ⑴积极 ①在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②为秦国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⑵局限性 1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罚严酷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公开承认占有奴 隶的合法性 7.成功的原因 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⑵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⑶确立了正确的改革指导思想 ⑷坚持改革,不屈服于旧势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梭伦改革 1.背景 ⑴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矛盾尖锐,导致雅典政局的动荡 ⑵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崛起,他们要求获得政治权利 ⑶通过对梅加腊战争的胜利,梭伦树立了威望,步入了政治舞台 2.贵族:平原派,工商业:海岸派,平民:山地派 3.前632年,雅典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卫城一度被占领 4.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5.内容 ⑴颁布“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六一汉”),规定土地的最高占有额,制定遗嘱法 ⑵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并享有不同权利及义务 ⑶建立“四百人会议” 国家权力由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组成,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⑷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发展农业,促进手工业发展,改革币制,改革社会习俗 6.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 7.克里斯梯尼深化改革 8.影响 ⑴积极 ①促进雅典城邦经济的发展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⑵局限性 ①扮演了“调停者”,带有“折中”色彩 ②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③贵族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照样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④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汇总

• 中外近现代历史上的改革作用主要分 为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 • 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 • 第三,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的一种形式; • 第四,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败 1、成功的改革(课标) 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商鞅变法、宗教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历史选修Ⅰ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 45)(1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 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 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 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 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 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 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 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 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 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 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6、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要敢于改革。 ②改革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 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 性和复杂性,要有斗争精神、必胜信心。 ③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改革者 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 ④改革具有多样性必须实事求是:改革没有固定 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 的改革之路。 ⑤善于获取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并投 身改革,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战国末期(1)Q: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①经济大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政治的大变革:大量私田的出现,社会关系发生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文化大繁荣:“百家争鸣”④军事大动荡:争霸和兼并战争(2)各国变法:①齐国管仲变法“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初税亩”③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平籴法”(3)秦国状况:落后与中原各国。
秦孝公即位,商鞅入秦。
2、措施:(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2)政治:①奖励军功(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②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什伍制”③推行县制(3)思想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4)改革旧俗☆核心:重农、法治目的:富国强兵3作用:①经济实力的增强:从根本上废除了井田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②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封建国家机器职能,推行县制,强化了封建集权力量。
③军事实力的强大:“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4局限性:轻视教化,鼓槌重刑,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劳动人民所受压迫,承认奴隶占有合法,未与旧制度,旧习俗划清界限(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前提条件(439年)(2)统治阶级汉化改革——有利条件拓跋珪改革拓跋焘改革游牧定居冯太后改革国家机构日益完备(3)统治危机——必要性阶级矛盾尖锐宗主督护制人民起义九品泯通制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北方柔然进攻——外患(4)统治者推动冯太后孝文帝 471年即位2、措施:(1)新制:①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惩治贪污②均田制,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前期:冯太后主持土地不得买卖,鼓励开垦荒地。
改革的规律

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有利于日本摆脱落后的封建制度,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有利于日本的崛起。
《基础训练》78页第5题
1、倒幕运动的领导者?主体? 2、文明开化的核心?
3、殖产兴业的三大阶段?意义? 4、《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规定的政 体?特点?意义?性质?局限性?
我们共学习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的 九场改革。这九场改革各有其特点, 发生在不同的国度、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 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2006北京高考: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 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 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 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正策” ④推行文明 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④ D ①③④ 明治期间,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 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 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D
2、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英王亨利八世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目标对准天主教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瓦解了罗马教廷的封建神权统治 ④建立起与基督教对立的新教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七、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 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值得后人学习。
同意一:它客观上为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 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由沙皇主持,是在维护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掠夺,因而是一次封建性改革。
练习巩固:
1、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之前,两国面临的背 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
B、封建性质的改革(1)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中国: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阿里改革、洋务运动等(5)中国近代清王朝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
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外国: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E、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改革的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四、改革的原因(背景)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等。
五、改革成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根因)②是否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③措施是否务实有效?④改革阻力的大小?⑤改革者个人的素质和政治魄力是否过硬?⑥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六、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支持改革等。
七、评价改革的标准:A、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B、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C、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D、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E、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F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即积极或消极);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一、学习方法1.了解人物的活动:简述或列举人物的主要事迹或相关史实,一般采用分期法和分类法,如中国古代政治家一般采用分类法,如下:1)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2)经济(实行宽松政策,发展生产)3)思想4)文化(教育)5)民族关系6)对外关系2.探究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正确看待“时势”和“英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①“时势”造“英雄”:拥有杰出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②“英雄”推动“时势”:拥有杰出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推动历史发展进程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①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一分为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②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统一(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③原则: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二、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般应注意这样几个观点:(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
另外,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英雄”推动“时势”。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个人或者人民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
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5)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
编号:710章节实验二试题:实验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层析检识选用了何种担体?分离原理是什么?此种担体较常用的移动相是什么?为何选用AlCl3作显色剂?写出槲皮素结构式。
【答案】1.聚酰胺2.原理是氢键吸附。
3.常用水—乙醇不同比例为移动相。
4.芦丁与槲皮素为黄酮类,且都有5-OH、邻二酚羟基,槲皮素还有3-OH,与AlCl3反应可显黄绿色荧光。
编号:716章节2.1试题:简述中药化学成分划分概况。
(写出五种类型)题号868【答案】一.按物质基本类型:有无机成分、有机成分。
二.按化学结构母核或骨架:甙、黄酮、甾类、萜类、醌类等。
三.按酸碱性:酸性、中性、碱性成分。
四.按极性程度:亲脂性(非极性)、中等极性、亲水性(极性)。
五.有无活性:有效(有活性)成分、无效成分。
六.按物质代谢有一级代谢产物、二级代谢产物。
编号:718章节2.2试题:某氯仿或乙醚中含有机酸、酚性成分、中性成分、碱性成分,如何用萃取法将它们分离。
可用流程表示。
编号:722章节4.3试题:在羟基蒽醌中,羟基位置与酸性强弱有何关系?为什么?对碱的溶解性有何不同?题号874【答案】β-OH酸性较强,α-OH酸性较弱。
1.受羰基及p-π共轭效应的影响使β-OH酸性增强可溶于Na2CO3;2.与羰基形成分子内氢键使α-OH酸性降低,不溶于Na2CO3,可溶于NaOH。
编号:723章节4.6试题:羟基蒽醌乙酰化时,乙酰化试剂有哪些种?欲保护α-OH,须用什么方法?为什么?题号875【答案】1.有冰乙酸、醋酐、醋酐+硼酸、醋酐+硫酸、醋酐+吡啶。
2.可用醋酐/硼酸作为乙酰化试剂。
3.硼酸可与α-OH络合形成络合物,并且该络合物不稳定,加水可分解,恢复原结构。
编号:725章节4.3试题:羟基蒽醌的酸性与结构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