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矛盾论和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和方法论。
矛盾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发展和推动的。
实践论则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认为实践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矛盾论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又可以分为对立统一和同一斗争两个方面。
对立统一强调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斗争则是指对立双方之间的斗争与妥协,通过斗争解决矛盾,在统一中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矛盾的普遍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而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了不同矛盾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特殊性。
实践论强调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实践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主体性活动,通过实践,人们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造和创造新的事物。
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等。
生产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科学实践是人们通过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来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的实践;社会实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践。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矛盾论通过揭示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发展规律,为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实践论则通过实践活动,验证和发展了矛盾论的理论观点。
矛盾论指导实践,实践又反过来丰富和深化了矛盾论。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
矛盾论和实践论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矛盾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包括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和社会现象进行全面、深刻分析的哲学方法和世界观。
1.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现实世界的独立存在,而意识、思想等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发展性、矛盾性的认识。
辩证法包括以下基本原理:
对立统一: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矛盾,但同时这些对立又构成统一体。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通过阶段性的否定和超越,形成更高水平的新事物。
量变与质变:事物的发展既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飞跃。
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发质变。
斗争和发展:辩证法强调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原理与方法论的统一,即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应该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指导,并将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的真理性是通过实践检验和实践指导的。
总体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历史性、发展性
的认识,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哲学基础,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和论述题
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世纪法国与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 19世纪四十年代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
(1社会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迅速发展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③无产阶级做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与资产阶级做斗争。
(2思想理论条件(思想渊源人类社会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其中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英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渊源。
(3 社会实践条件(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
第一章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 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 , 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的概念?答: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答:(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来研究现实世界的方法,是用“辩证的观点”和“唯物论的观点”解释和认识世界的理论。
以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同时,认识对实践也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则会给实践带
来挫折。
因此,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认识,是辩证唯物主
义对我们的要求。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
在绝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我们需要在特定的条件和
情况下理解和应用真理。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
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是
无限发展的,具有无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追求和发展
真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4.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
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
反作用。
同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以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指导。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要点
两大原理及其方法论: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你也可把这两大原理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具体化为四个原理,试一试!)
6个主要概念:物质、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哲学基本问题
14个几个易错点:(自己先复习,然后作判断吧,对或错)
12、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必然的联系。
1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
14、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要实事求是。
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16、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17、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就是既要看事物的优点,又要看事物的缺点。
19、亲自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0、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1、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22、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认识,不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错误的认识。
23、社会实践就是指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24、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社会实践,尤其离不开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23、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24、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5、外因有时也会决定事物的变化发展。
26、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7、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28、事物有了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29、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通过质变才能实现。
11、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1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1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原则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原则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王锦龙婷婷沈洁敬娜)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授课程,必须贯彻执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经验,这一理论有其现实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解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自然,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指“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知道他们是怎样相互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也就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字面含义。
但是,一个含义,除了对其字面含义的理解外,还需要说明它的意义。
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想要了解它的意义,就需要回归到“为什么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国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行知统一、学用并重的人才。
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学要解决教学中学与用的矛盾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际中去,就必须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书本上的科学理论为主,这些书本知识是前人创造的,学生们主要接受的是间接经验,缺乏直接经验,要使这些间接的知识经验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这样才不致所学知识与其来源、基础——社会实践不脱节。
这样,为了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矛盾,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坚持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教学原则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原则之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王锦龙婷婷沈洁敬娜)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授课程,必须贯彻执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经过十几年的实践经验,这一理论有其现实的意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
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理解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自然,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指“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知道他们是怎样相互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也就理解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字面含义。
但是,一个含义,除了对其字面含义的理解外,还需要说明它的意义。
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想要了解它的意义,就需要回归到“为什么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我国的教育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行知统一、学用并重的人才。
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学要解决教学中学与用的矛盾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际中去,就必须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书本上的科学理论为主,这些书本知识是前人创造的,学生们主要接受的是间接经验,缺乏直接经验,要使这些间接的知识经验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需要经过一定的实践,这样才不致所学知识与其来源、基础——社会实践不脱节。
这样,为了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矛盾,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坚持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
超详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总结知识点
导论1.哲学的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主要是指只有用实证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才能使哲学变成“科学的哲学”。
认为思辨的哲学是渺小的,精确的科学是伟大的。
人本主义,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思潮。
2.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
3.当代西方哲学中与科学主义相对应的,以人的本质、价值、地位等为研究重心的哲学思潮,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本主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和批判继承,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达到高度统一,使科学性和革命性达到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历史背景。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为这个科学理论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的产生标志着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发展为自为阶级。
②.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
③.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④.主观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关键词: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现代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创立了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列宁把唯物辩证法称为“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看作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活的灵魂”和“根本理论基础”。
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东西是唯物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源和“党的理论基础”。
列宁忠实于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始终如一地坚持把唯物辩证法创造性地运用于新时代和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
《哲学笔记》是列宁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
列宁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毛泽东是唯物辩证法的大师。
他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与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并十分重视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全党。
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以及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的谈话和批注等等著作,贯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红线,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学说,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和僵化的学说。
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各自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弄清楚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什么是它据以构成自身体系的源头、什么是它的灵魂、根本理论基础和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是处于最核心的地位。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
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高中政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1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原理内容】:(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能够不断深化和向前推进。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方法论】: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有关实践的基本原理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把人们观念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中的存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实践活动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有关认识的基本原理(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关于真理的原理理论(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应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应用【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辩证法与实践相结合,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引导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它对解决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中发挥作用。
唯物辩证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供了巨大推动力,指导着其发展道路,不可替代。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塑造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框架。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唯物辩证法、实践、改革开放、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矛盾、推动力、指导作用、发展道路、巨大作用、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提出了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课题和重大问题,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解决重大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实践指南。
它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基本路线、基本政策。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为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政治、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和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立论基础,增强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1.2 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唯物辩证法的地位不断凸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主要探讨了实践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和决定作用,强调了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必须具有指导实践的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又必须为实践服务,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发展自己。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强调了实践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认为实践是阶级斗争的体现,也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实践的阶级性决定了理论的阶级性,反过来,理论又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前进。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全过程的认识,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的发展变化的统一体,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下面我们将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入手,深入探讨这一哲学理论的内涵。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辩证法。
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指的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组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矛盾统一体。
否定之否定规律强调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旧事物被否定,但同时也会保留其积极因素,从而产生新事物。
质量互变规律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质的飞跃,即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观关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永恒发展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前进、不断革新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真实的知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验证,才能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达到真知灼见的境界。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反对空想、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人的历史使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冲突的共产主义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全过程的认识,关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注重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人的历史使命。
辩证唯物主义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才能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1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2物质世界的运动、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
4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从正反两方面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人认识事物;
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出发的思想路线,也是为了更完整、更全面、更准确地人认识事物。
二者具有一致性。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2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的运用。
3思想路线与认识路线的一致性,充分体现了实践中知与行的统一。
4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这是确定正确思想路线的前提。
5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必须有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只有从实践中来,并用以指导实践才有意义
6实事求是:强调规律的客观性,指明认识的任务是探索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以指导实践7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性的认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进一步补充、丰富和发展等观点。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参考答案一
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00分)参考答案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性质虽然不同,但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因而感性认识还不是完全的认识。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这表现为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一方面,感性中有理性,人的感觉是渗透着理性的感觉;另一方面,理性中有感性,理性不仅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也以文字符号等感性形式的语言作为表达手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二者关系的交融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针对一些人实践体会虽多,然而在把实践体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再从理论高度看问题、解决问题上的弱势。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要么走向唯理论,即否认感性认识而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再实际工作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要么走向经验论,即否认理性认识而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经验主义。
参考答案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O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区别在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和外部联系,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联系实际之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上是物质的。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经细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
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上。
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
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用辨证法观点来了解我们的人和事:
了解情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和出发点,也是坚持唯物论、辩证法的根本。
按照哲学原理,了解情况必须要结合实际,了解得全,了解得准,做到周
到而必要。
要做到这样,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深入调查研究,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了解。
如当前我们大二已进入了半年,按照责任目标要求,班委的工作是否过半,还有哪些工作没有落实,哪些工作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下半年班委重点工作要抓些什么,怎么抓。
这需要班委深入认真的去了解,只有这样,班委的工作才不会顾此失彼,丢三拉四。
再如我们对某个人评价时,往往会说这个同志其它还可以,就是写作方面差一些,那么我们是否对他所学的是什么专业进行了了解,一个文秘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相比,在写作上文秘肯定要占优势,相反在计算机的应用和处理上肯定处于劣势。
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和做任何一件事情需要了解,要辨证的去看,所以了解情况需要辨证法,怎样去了解情况也需要辨证法,辨证法是贯穿于我们了解情况的始终。
用辨证法观点来分析解决工作矛盾。
事物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矛盾无处不在。
如我们在行政执法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分析解决,而且还必需要解决好。
我们经常听到我们的班委在说,现在开展班级工作有点儿难,我们的同学大多很不听招呼。
其实从辨证法的角度去分析和看,这是一种正常的存在,因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关系。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班委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在工作方法上还是存在着问题,也需要我们加以分析和解决。
我们讲任何事情都可以应用哲学原理,就是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矛盾的,任何矛盾都有各个方面,分析和综合是统一的。
我们只有通过认真的分析矛盾,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找出主要和次要方面来加以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化解矛盾,所以,许多问题只要情况了解得准确,矛盾分析得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迎刃而解。
用辨证法观点来研究工作对策。
研究措施对策就是要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些哲学观点本身就是方法。
如实事求是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群众路线是哲学的基本观点,被称为党的根本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同时又是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
有些常用的方法尽管本身不等于观点,但稍加琢磨就可以看出是哲学观点的延伸或运用。
比如,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论、存在第一观点的运用;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方法是实践论观点的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观点的运用;抓典型、学先进的方法是认识论由个别到一般观点的运用等等。
所以研究措施对策哲学最大的意义是为我们工作确定原则、指引方向、启迪思路。
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可以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帮助我们从认识论、方法论的根本上理清工作思路。
研究工作对策必须研究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而对立统一规律能够开阔我们的思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方法;研究对策必须深入实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而群众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正确的意见;确定正确的工作决策,使我们懂得实践产生办法、实践检验办法,实践是研究对策、不断创新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辨证法可以使我们脑子灵、点子多、思路清,方向明,对研究工作对策作用很大。
辩证法就是哲学在生活中最生动、最突出的体现,展示了辩证法无坚不摧的强大威力。
有许多将辩证法运用得活灵活现的经典例子。
例如:
“夏天有苍蝇、蚊子,但夏天能长出我们所必需的粮食和各种作物;冬天虽然少一些害虫,但冬天也不长庄稼,因此,谁也不会希望总是过冬天。
”道出了评价改革开放要看主流的道理。
又如:
“按锁配钥匙,锈锁先膏油。
把思想问题比做锁,是先有锁,钥匙后配。
对很落后、难办的人,转化得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锁捅坏了,就是把钥匙弄断了。
”告诫人们做思想工作要尊重规律,要讲究循序渐进。
我们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群众的智慧和通俗生动的语言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思想和观点呈现出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道出了许多深刻的辩证法道理,给人印象深刻。
比如:
“下了高棋得意,下了臭棋生气,下了废棋不在意,其实废棋有时比臭棋损失还大,它耽误了许多时间和机遇。
回想一下,建国以来我们下了多少废棋!”又如:
“自吹不好。
越吹越灰,越吹越飞。
八分成绩吹成十分,人们最多给你打六分;八分成绩只说六分,人们反而给你打八分乃至十分。
如果你不服,继续加大吹的力度,那么群众会只看你的缺点问题。
”
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以中国化的语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使哲学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
这些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瑞环同志的《辩证法随谈》在把哲学通俗化、生活化、群众化上与以上著作是一脉相承的,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动。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比如:
“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
”又如:
“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
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再如:
“高明的领导之所以高明,主要不在于他的脑袋比别人聪明,而在于他善于综合,善于概括,善于汲取更多人的实践经验和聪明才智。
”这些话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正确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把辨证法应用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