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导学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3.《蜡烛》导学案

3.《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自主学习案】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揣在怀里()fú()晓鞠躬()()地窖()精疲力jié()颤巍巍()4、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

战地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新闻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5、试着复述课文情节,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习等级:组长签字:【合作探究案】1、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呢?2、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3、这篇文章非常感人,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找出令你感动的情节、段落或句子,分析使你感动的原因。

【拓展延伸】1、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2、思考: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当堂检测】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拂()晓地窖()颤巍巍()(sǒnɡ)___立(yǎo)___水(jū)躬2、解释下列词语。

永垂不朽:名副其实:3、“蜡烛”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美文欣赏】百合花(节选)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

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站在房门口了。

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

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七年级语文《蜡烛》第二课时 教案

七年级语文《蜡烛》第二课时 教案
七年级语文指导教学书
时间: 年 月 日 主备人: 审核人:
课 题
蜡烛
课型
新授课
教材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被编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即“战争与和平”单元中,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1、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妇人这一切行动的?
2、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2.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点燃在红军战士的坟头,老妇人又静静地在寒夜守护着红军战士。全文就是这样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抒写了那“不会熄灭的火焰”,这样的结尾又有怎样的含意?
3.概括文章主旨
任务四活动
1、小组分配任务,每个小组思考一个问题,并进行讨论,小组派代表展示
布置作业
1.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你熟悉的人物片段。要求,运用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不少于300字
3、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蜡烛导学案 2

蜡烛导学案 2

永和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姓名:使用时间:审核人:刘永惠课题:《蜡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

2、理清记叙的要素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学习重点:理清记叙的要素。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感情课前导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

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作者简介: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2、时代背景: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

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通讯常识: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4、给下列划线字词注音:烧灼桥头堡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颤巍巍育乞西契柯拉耶夫舀鞠躬5、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烧灼: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永垂不朽:瓦砾:6、自学验收7、独立自学: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学习目标、识记重点字词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思想感情3、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4、体味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珍爱世界和平。

学习难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背景了解l941年,法西斯德国占领南斯拉夫,建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对反法西斯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南斯拉夫政府被迫流亡国外。

与此同时,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结成了统一联盟。

1945年,南共游击队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军,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

本文是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时所写的一篇战地通讯,写的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是发生的一个故事。

2、关于通讯的文学常识通讯也是新闻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

它和消息有相同之处,且都要用事实说话,讲究时效等,但它和消息也有区别: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消息强;在内容上,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要对所报道的事实作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的描述、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消息则相对较短;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预习导学、《蜡烛》一文的作者是___,___(国籍)作家。

本文是一篇___(体裁),它与消息的不同点在于更具有___性和___性。

2、给加点的字注音。

削去()间歇()腋窝()瓦砾()颤巍巍()3、把文中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找出来,并写出你积累的描写战争场面的词语。

课内词语:____________;我的积累:____________4、《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情谊,说明___,___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课内探究(一)自主探究、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并梳理出的记叙要素。

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
B.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C.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轰炸声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
D.拂晓前,契柯拉耶夫所属的那一连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四、填空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人们常借“春蚕到死丝方尽,”来歌颂奉献精神;借“何当共剪西窗烛,”来烘托久别重逢的情谊和温馨;借“蜡烛有心还惜别,”来写离别。
1.拂晓
2.精疲力竭:
3.名副其实:
4.永垂不朽
(三)合作探究
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
3、悟读提升:由蜡烛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
1.预习课文,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更夫()匍匐()迫击炮()
2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国籍)作家。创作以为主。长篇小说,诗集获斯大.蜡烛》这篇战地通讯讲述了故事,赞美了,讴歌了。
4解释词语
3、题材介绍: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将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导学案
这是,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母亲慌忙吹熄蜡烛,打开了门,门外站着头戴钢盔的士兵,身后还有一个人躺在地上,血染红了雪,其中一个人操着听不懂的语言,母亲马上知道他们是美国兵——德国的敌人。
美国兵听不懂德语,母子俩又不懂英语,幸好双方都能讲几句法语,母亲瞧着那伤得很重的美国兵,终于动了恻隐之心。
两个美国兵一个叫杰姆,另一个叫落宾,伤兵叫哈瑞。他们与自己的部队失散了,在森林里乱闯了3天,饥寒交迫,走投无路。
当儿子从储藏室回到物理时,发现一个德国兵正在检查哈瑞的伤口,不共戴天的仇敌仿佛成了一家人。这种奇特的休战一直持续到第2天早上。母子俩用尽有的竹竿和台布制成一副担架,让哈瑞躺上去,随后把客人们送到门外。德国下士指着地图指点美国兵怎样走到自己的防线去,然后,互相握手道别。母亲激动地说:“孩子们,但愿有一天你们都能平安回到自己的家。上帝保佑你们。”
15、你如何看待文中的德国母亲勇救美国士兵的举动?
3、堂清反馈
反思建议(我的收获):
3、知识网络(板书设计)
训练反馈案
1、片段训练: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训练题
圣诞夜休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俩是为了逃避轰炸才躲到这来的。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
主备
授课
学生
班级
课题《蜡烛》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难点: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

《蜡烛》导学案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蜡烛,描述蜡烛的特点。

2. 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在什么场合下我们会使用蜡烛?3. 导入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蜡烛的知识,并通过一篇文章来了解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

二、阅读1. 学生阅读文章:请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蜡烛》文章,理解其大意并回答问题。

2. 组内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以及对蜡烛的感受和想法。

三、讨论1. 收集回答: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逐个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2. 整理思路:在黑板或幻灯片上记录学生的回答,整理出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的关键点。

四、发散思维1. 提问:除了文章中提到的,你们还知道蜡烛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2. 学生讨论:让学生再次分组讨论,分享他们了解的蜡烛的其他应用,如庆祝生日、照明、装饰等。

五、拓展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进一步了解蜡烛的历史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蜡烛用途。

2. 制作蜡烛:在下节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材料,比如蜡烛芯、蜡块、容器等,带来课堂上一起制作蜡烛。

六、总结1. 小结:学生总结蜡烛的用途、制作和文化含义,并回答提问:你认为蜡烛在生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反思:学生回答: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蜡烛的了解有哪些改变和收获?七、实践应用作业:请学生在家制作蜡烛,并写一篇日记,描述自己制作蜡烛的过程和体会。

蜡烛作为一种光源,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用途广泛,不仅用于照明、装饰和庆祝等场合,还在许多宗教仪式和纪念活动中被使用。

它的制作也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一、蜡烛的用途1. 照明:蜡烛作为传统的照明工具,被广泛用于电力不便或缺乏电力的地区。

即使在现代,当电力中断时,蜡烛也是一个可靠的备用光源。

2. 装饰:蜡烛以其温馨的光线和迷人的火焰,被用于各种场合的装饰。

蜡烛导学案2

蜡烛导学案2

《蜡烛》导学案学科:八年级语文编者:审稿:八年语文组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使用说明: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

.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1、作者简介及背景。

《蜡烛》是前苏联作家酉蒙诺夫的作品。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寓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麦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2、写出几句和蜡烛有关的古诗句,品味蜡烛不同的象征意义。

3、解决字词: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二)导学部分: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

1949年10月访问中国。

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

八年级《蜡烛》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蜡烛》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学习目标】1. 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 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二次世界大战,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2)有关通讯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认识人物1. 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

教你几招:文章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吗?2.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3. 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找出对炮火、蜡烛、黑围巾、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之处,谈谈你的感受。

4.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5. 对蜡烛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7.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8. 看文中还有其他动作描写吗?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五、归纳概括1. 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2. 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3.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两句话?六、拓展延伸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

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1.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 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七、达标检测八、作业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文章,体会其写作特色。

《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阅读全文,通过对六要素的分析,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文中反复描写的内容的分析,概括老妇人的形象。

3、分析“蜡烛”的含义,理解文章主题。

背景介绍
二战期间,南斯拉夫被德军占领。

1944年9月,南斯拉夫和苏联签订协议,允许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驱逐德军,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之后的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战地记者,苏联作家。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基础知识积累
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注意:在文中划出词语)
拂()晓瓦砾()地窖()jū
()gōng()颤巍巍()
二、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三、深入探究
再次阅读全文,文章对哪些内容(在文中圈出)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此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陈蕾蕾。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2)

3.蜡烛学习目标: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一、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颤巍巍: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展示质疑四、精讲点拔五、达标测评:同步第10页“课堂检测”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蜡烛》导学案设计

《蜡烛》导学案设计

《蜡烛》导学案设计【学习目的】1、识记重点字词2、剖析品味重点语句,掌握文章思想感情3、剖析人物举措描写,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厚的情感世界4、珍爱明天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战争【学习重难点】经过朗诵、小组探求,剖析人物外貌、举措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厚的情感世界【新课探求】一、情境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元限退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今,蜡烛已失掉它自身的适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予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明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妙的情感,纯真而又令人震撼二、资料助读1、背景简介:l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人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举动方案,l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与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议贝尔格菜德战役的希图是:经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束缚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域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菜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避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一致的作战局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束缚军之后争取本国的完全束缚发明了有利条件这是一篇战地通讯,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进程中搜集到了这那么感人肺腑的故事2、关于通迅的文学知识通讯也是旧事(狭义)的一种,又叫通讯报道它和音讯有相反之处,且口都要用理想说话,考究时效等但它和音讯也有区别:(1)在时效性上,通讯不及音讯强 (2) 在内容上,通讯比音讯更详尽更详细,要对所报道的理想作全方位、多角度、多正面的描画、报道,要表现出典型事情、典型人物(3)在篇幅上,通讯较长,而音讯那么相对较短(4)在表达方式上,音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那么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5)在言语上,音讯多用概括性的言语,而通迅的言语更详尽、详细、生动、笼统,比音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三、全体掌握,感知课文:预习导学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2、瓦lì ( ) 精疲力jié( ) fú()晓揣在怀里( )鞠躬(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誉了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学习研讨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以为有什麽特殊的意味意义呢?6、文章对哪些内容停止了诲人不倦的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拓展学习7、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一直没有说一句话,丰厚的内心世界都是经过她的举措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思活动写上去,字数不少于200字8、五: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厚的意蕴(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分开地窖的时分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不时舍不得用,收藏到明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了解这句话?(4)、〝即使是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严肃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怎样了解这句话?(5)、〝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为南斯拉夫母亲的独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假设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6)、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9、课外延伸:思索: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辰,每个国度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10、拓展阅读:一列火车渐渐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简直看不到一个强健的女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衰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深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响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反双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反双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启齿了〝小姐,〞他说,〝当我通知你们这位不幸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约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掉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如今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1)文段写老妇人屡次反双数着〝一、二、三……〞,其含义是指老妇人对﹍﹍﹍的痛苦诉说,也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提醒什么?(3)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样了解?蜡烛参考答案1.略2.战争老妇人的残酷无私3.略4、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役友情的意味5、文章不时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举措〝跪〞、〝爬〞 (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外容停止了反绝交代和描写① 对〝炮火〞的屡次描写,突出了事先环境的风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②对〝蜡烛〞的屡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意味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役友情的见证③对〝黑围巾〞的屡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严肃情感,渲染了庄严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剧烈的母亲般的爱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轻力衰,三次〝跪〞写出了举动方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8、拓展阅读:(1)失掉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剧烈控述(2)〝身体衰弱而多病〞需求〝送进疯人院〞提醒了严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庞大损伤(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端繁重的心境与车厢内悲痛的气氛。

《红烛》导学案 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红烛》导学案  第二课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课题红烛(第2课时)课标要求根据学习任务群5,阅读古今中外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1、通过赏析诗歌,学习其中的修辞手法。

2、通过赏析诗中的具体意象,理解“红烛”这一意象的精神内涵。

3、体会诗歌情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学习内容与问题设计学习过程设计【知识梳理】:(一)知识链接1、修辞手法积累(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作用: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5)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

作用:增加抒情效果,加强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引发思考。

(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7)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提醒人们思考,有的为了突出某些内容。

2.积累烛意象的寓意:(烛光灯影中的诗韵-----分析灯烛意象)(1)雨夜的烛光是渴望团圆的梦想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读:烛光旁,孤影长,相隔天涯两相望,唯有相思长。

3、蜡烛导学案(学生).doc

3、蜡烛导学案(学生).doc

3、蜡烛(3课时)主备人:卢中强、付永、马敏课时安排:1、第1课时:预习指导。

2、第2课时:展示演练。

3、第3课时:反馈练习。

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一一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万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i ()精疲力ji6()fu晓()最在怀里()墅巍巍()塾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蜡烛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稿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稿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蜡烛》合作学习导学稿课题《蜡烛》合作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

2、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合作学习任务任务名称任务标准评价资源选择合作时间建议合作要求(记录、倾听、表达、检测等)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

2、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课文、导学稿、多媒体资料、网络、四色笔等1、独立完成10分钟;2、各自表述、思想交锋20分钟;3、互帮互学10分。

1、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笔记本上的提示要求来进行;2、同学间对知识点的补充批注在课本上;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1、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

2、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自己的体验,课本内容。

合作学习反思(结合14问)合作学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A、闪耀闪烁B.闪耀闪耀C、闪烁闪烁D.闪烁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________之苦的老妇人,________的动人事迹,赞美了________,讴歌了________的深厚感情。

4、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5、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邓海珠。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3 蜡烛【预习导学】课文反复写炮火、闪烁的蜡烛、黑围巾、老妇人的动作各有什么作用?炮火:闪烁的蜡烛: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合作探究】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体验感悟】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字数不少于200字。

【课外延伸】战争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战争留给一个民族的是什么?在面临战争,面临民族危亡的时刻,每个国家的人民表现出来的又是什么?【课堂小测】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7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蜡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蜡烛》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标依据:新课程标准(2011版)P15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和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情分析: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以及教师的部分补充对本课的作者、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为后面的文本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对于本文的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对前面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巩固,引领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和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目标:1、我能剖析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2、我能学会探究文中“蜡烛”的寓意。

3、培养自己珍爱和平、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1、我能剖析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2、我能学会探究文中“蜡烛”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生字词检测(给下列加粗的字注拼音)烧灼()颤巍巍()地窖()匍匐()()腋下()拂晓()瓦砾()烁()铄()鞠躬()舀()迫击炮()2、文体知识检测通讯是_______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广义新闻的一种,称为新闻报道)包括_______通讯和_______通讯等。

表达方式:常用的是记叙,有时也会用到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更生动。

3、复述本文故事情节(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概括故事情节)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二、剖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老妇人埋葬烈士的过程,看看作者为了塑造这样一个感人的形象,在哪些具体内容上进行了反复的交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铺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使用时间:月日
主备人
高斌
参与者
八年级语文老师
执教者
课题
《蜡烛》
课时
2




1.学习在阅读中关注文章情感,品味文章深意。
2.掌握文章中意味深长的重点句子的含义。
3.培养善良、正义、奉献的精神,培养正确的战争观。



1.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文章,深入了解句子的意义。
2.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习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导案












揣摩语句
(一)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二)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精讲精练
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
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母子三人为保护秘密情报的具体行动。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拓展延伸
阅读《半截蜡烛》,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