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苗族芦笙的传说
苗族芦笙起源

苗族芦笙起源
——吴倍鑫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最爱的古老乐器之一,可用于乐器、法器、神器等方面。
而芦笙文化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着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以及宗教信仰等各个领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体现着苗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文化精神面貌、心里素质以及伦理道德等等。
只要有苗族的地方必有芦笙,据民间传说:芦笙是苗族祖先东嘀咙嗡(苗语)汉译为“黑郎”创造的。
东嘀咙嗡即黑郎和各里格啦噶是一对恋人,各里格啦噶是苗王亚鲁的女儿,因做了错事而不承认,亚鲁在心急之下发了毒誓,结果各里格啦噶受到了惩罚,被凶猛的老虎咬死。
黑郎由于失去了心爱的人昏睡十三天十三夜,在饥寒交迫、醉生梦死中慢慢苏醒,披头散发,用微弱的气息支撑着笨重的身躯,手脚微微颤抖进行简单的洗漱,由于过渡思念恋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寻找到自己心爱的芦笙,精神突然振奋吹响了芦笙曲,后来传说芦笙是黑郎造,芦笙是黑郎教。
接着一群青少年男女唱出芦笙跳洞十二首之起首《东嘀咙嗡寿喽》。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一种典型的苗族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芦笙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芦笙演奏得到了不断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了贵州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是苗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乐器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苗族的各种宗教活动、丰年祭祀和娱乐活动等。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艺在苗族人民中得到了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苗族芦笙演奏传统。
苗族芦笙是一种竖吹葫芦状的木笛,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不仅是一种音乐表演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
苗族芦笙演奏一直是苗族人民传承的重要文化形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大亮点。
二、苗族芦笙的表现形式苗族芦笙演奏主要分为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
独奏以个人演奏为主,表现出个人的技艺水平和情感表达。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吹奏、吟唱、颤音、飞指等手法,通过这些技巧演奏者可以表现出各种情感和音乐效果。
合奏是苗族芦笙演奏的另一种形式,它通常由苗族人民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如丰年祭祀、婚庆仪式、节庆活动等。
苗族芦笙合奏具有浑厚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节奏感,能够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成为了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苗族芦笙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些苗族青年不再愿意学习芦笙,使得芦笙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苗族芦笙也有了更多的舞台和表现机会,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民族艺术品。
目前,贵州苗族地区的一些景区和文化艺术团体正在积极开展苗族芦笙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努力挖掘和发展苗族芦笙的文化价值,促进苗族芦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奏技艺源远流长,传承发展至今,已成为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而苗族芦笙演奏更是贵州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老的苗族村寨中,芦笙演奏始终是人们生活、娱乐、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本文旨在探讨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从历史渊源、演奏技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在苗族的发展过程中,芦笙演奏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成为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苗族芦笙演奏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在技艺上不断精进,而且在曲目、演奏形式等方面也变得愈加丰富多样。
苗族芦笙演奏传统得以延续,发展至今,成为了贵州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
二、演奏技艺苗族芦笙演奏技艺独具特色,其演奏方式多样丰富,包括独奏、重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演奏中,演奏者需要用口腔吹奏管弦、用手指按键演奏,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技巧和表现力。
芦笙演奏还需与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以表达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芦笙的音色独特,富有浓厚的苗族民族特色,有着悠扬、清亮的音色,如清泉流水,如飞瀑跌水,如山涧潺潺,如山风吹拂,仿佛置身于苗族村寨之中,感受着苗族人民的朴实、热情和淳朴。
芦笙演奏需要演奏者掌握丰富的表现技巧,包括吐蕊吹气、律动泠音、悦耳顿挫、乐器愈鸣等,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效果。
三、传承与发展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是贵州苗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经过历代苗族演奏艺人的努力传承,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在贵州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弘扬和发展。
不仅在苗族村寨中常见,而且还在大型文艺演出、节庆庆典、民俗活动等场合中频繁亮相,成为贵州地区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如今,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范围,而是开始走向现代舞台,融合现代音乐元素,结合舞台效果,创新演奏形式,吸引更多的观众。
一些苗族芦笙艺人也开始积极进行演奏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为苗族芦笙演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苗族民间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一:苗族芦笙的传说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
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
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二:梅青与野鸡在遥远的苗寨住着一个漂亮的小搭配(苗语:小姑娘的意思),她的名字叫梅青。
一天清晨,梅青像往常一样挑起鸭仔,背起镰刀来到田边放鸭,割草。
割到一半的时候,一个穿着破烂,脸色发绿的小女孩来到她身边说要跟她一起割草一起玩耍。
梅青不知道这是鸭变婆(苗语:妖怪的意思)的女儿,也正好缺个伴就爽快答应了,两个女孩玩着玩着,不知不觉就天黑了,这才发现鸭仔不见了。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
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
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群众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XXX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冷落。
那时,苗族先人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捉鸟兽变得简单,因而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勾引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因而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
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浩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状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人由于"敌人闪XXX从XXX地来攻打,战不堪敌,厥后就往熏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
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指导人们集拢。
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
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
在苗家舞蹈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
《云南少数民族》以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
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
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
明人XXX《南昭野史》有"每XXX跳月,男吹芦笙、XXX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一、芦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芦笙是一种利用竹子制成的吹奏乐器,它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
据文献记载,芦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而在秦汉时期,芦笙已经成为了当时南方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乐器。
在宋代,芦笙已经广泛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成为了农民群众喜爱的乐器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芦笙更是在南方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芦笙曲目和传统演奏技法。
芦笙的产生和发展,与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
在南方的山林丛林中,竹子是一种丰富的材料资源,而竹子的空心部分则成为了芦笙制作的主要材料。
而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则是芦笙的主要传承者和演奏者,他们通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许多优秀的芦笙曲目和演奏技法,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芦笙音乐文化。
二、芦笙的音乐风格芦笙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它奔放豪迈、清脆悠扬,充满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浓厚生活气息。
芦笙演奏通常由多人合奏,音乐曲调多变,既有动人的舞曲,也有婉转的小曲,更有气势恢宏的乐章。
芦笙的音色豪迈激越、明亮高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往往能激发出民间的热情和激情。
在传统的芦笙音乐中,演奏者往往通过吹奏、舞动或者打击芦笙,表达对自然、生活、情感以及信仰的思索和颂扬。
这些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大量生活元素和情感内核,使得芦笙音乐成为了南方地区一道独特的艺术风景线,并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
三、芦笙在当地社区中的意义芦笙的传承和演奏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每年都会在一些民族社区中举办一些芦笙民间音乐比赛、表演和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游人前来观赏和参与,成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经济来源。
芦笙还体现了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少数民族自身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象征。
通过芦笙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不仅继承了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更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展现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芦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了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独特音乐文化,更是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

通过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推广,同时可以与旅游机构合作,开展屏边苗族芦笙文 化主题旅游活动。
旅游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01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
提升地方形象
02
通过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广,可以提升当地的知名
演奏技巧与表现形式
演奏技巧
屏边苗族芦笙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吹奏时需要控 制气息、调整口型等。
表现形式
芦笙音乐常以独奏、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出现,可以表达出不 同的情感和意境。
芦笙曲目的分类与特点
曲目分类
屏边苗族芦笙的曲目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曲目和现代创作曲目。
曲目特点
传统曲目多以叙述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现代创作曲 目则更加注重表现现代生活和情感。
芦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文化认同
芦笙文化是屏边苗族的重要文化遗产,通过传承和弘扬芦笙文化 ,可以增强苗族人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旅游开发
芦笙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
芦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对于学术研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
度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保护传统文化
03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
06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保护措施与政策支持
制定保护政策
制定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 保护政策,明确保护范围 、措施和责任主体。
设立专项资金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演奏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芦笙是苗族传统乐器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它既可以用来演奏音乐,也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贵州苗族地区,芦笙演奏一直都是受到重视和传承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展现出多样化的风采。
一、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始于苗族古老的祭祀仪式和民间乐曲。
据史料记载,苗族的芦笙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而最早的芦笙器乐则可追溯至清朝,清代苗族音乐家李景和对芦笙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使之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乐器。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其他重大场合,芦笙演奏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宗教仪式。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芦笙演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民族认同感的体现。
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
在苗族地区,从小就有孩子开始学习芦笙演奏,他们一般都是跟随长辈学习,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演奏技巧和曲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芦笙演奏逐渐形成了一套传承体系,有专门的老师传授技艺,并在节日庆典中进行表演,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使得苗族芦笙演奏得以保存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融,苗族芦笙演奏也在不断发展和变革。
从最初的宗教仪式到现在的文化展示,苗族芦笙演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场合和形式,而是逐渐走向舞台和市场。
在许多文化活动和旅游景点,可以看到苗族芦笙演奏的身影,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现代的音乐产业中,苗族芦笙演奏也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和创新。
有一些苗族音乐人将芦笙演奏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些新颖的作品,这不仅丰富了苗族音乐的形式,也为苗族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的方式。
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也开始将苗族芦笙演奏纳入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芦笙演奏者,为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贵州传说故事

贵州传说故事贵州,一个充满神奇传说的地方。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传说故事流传至今,让人们感叹不已。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神奇的传说故事,感受贵州的神奇魅力。
故事一,黔东南苗族的芦笙舞。
在贵州的黔东南地区,有一支苗族部落,他们以芦笙舞闻名。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部落遭遇了一场旱灾,庄稼都枯萎了,人们生活陷入了困境。
于是,部落的族长带领人们一起祈求神灵的帮助。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族长带着族人们跳起了芦笙舞,祈求神灵的保佑。
就在他们跳舞的时候,突然间风雨停歇,天空放出了一道彩虹,接着就是一场大雨,滋润了干裂的土地。
从那以后,人们每年都会跳芦笙舞,感谢神灵的恩赐。
故事二,黔西南布依族的千家宴。
在贵州的黔西南地区,有一个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叫做“千家宴”。
相传很久以前,这个部落遭遇了一场饥荒,人们生活困苦。
于是,族长带领人们一起努力耕种,终于有了一个丰收的年景。
为了庆祝丰收,族长决定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所有的部落一起分享美食。
于是,人们从各个部落赶来,带着自己的特色美食,摆下了一桌桌丰盛的大餐。
宴会上,人们载歌载舞,欢乐无比。
从那以后,每年丰收之际,布依族人都会举办千家宴,传承着这个美好的传统。
故事三,黔北苗族的侗寨歌舞。
在贵州的黔北地区,有一个苗族的侗寨,这里的人们以歌舞闻名。
相传,很久以前,这个侗寨遭遇了一场瘟疫,人们生病的生活苦不堪言。
于是,侗寨的长老带领人们一起祈求神灵的庇佑。
在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载歌载舞,祈求神灵的庇佑。
就在他们歌舞的时候,突然间瘟疫消失了,人们病愈了,生活恢复了往日的祥和。
从那以后,每年的月圆之夜,侗寨的人们都会载歌载舞,庆祝生活的美好。
这些传说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勇敢与智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些传统文化,传承这些美丽的传说,让贵州的神奇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苗族故事

1、芦笙的故事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2、姊妹节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
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3、很久以前,在苗家山寨里突然蔓延一种怪病,病一发作头痛痛得要炸,骨痛痛得要断,肉痛痛得要裂,人们吃了好多药都不管用。
长者说,相传有一种神药能治怪病,可这种药只有在长有飞龙掌血树和红升麻草的大山里才能找到。
一路上要翻山过河,地上有毒蛇挡道,头上有恶鹰袭人,非常危险。
有个叫贺阿忙的年轻人决心冒险去寻找神药。
贺阿忙来到一座山崖前,突然看见一位挖草药的白发白须老人遭到几只恶鹰的围攻,贺阿芒不顾危险,抬起弓弩射落恶鹰。
白发白须老人连声感谢贺阿忙,送给他一个黑葫芦。
贺阿忙来到一道深沟里,看见一个中年汉子在打柴,他身后有条毒蛇正悄悄袭来。
贺阿忙大喊一声猛冲过去,挥刀斩断蛇头。
中年汉子连声感谢贺阿忙,送给他一个黄葫芦。
贺阿忙来到一条大河前,突然发现激流中有个姑娘在挣扎,他纵身扑入河中,奋力将姑娘救起。
为表感谢,姑娘送给贺阿忙一个白葫芦。
贺阿忙终于来到长有飞龙掌血树和红升麻草的大山,看到白发白须老人、中年汉子和姑娘都在山上。
苗族民间故事《金芦笙》交互式游戏设计研究

苗族民间故事《金芦笙》交互式游戏设计研究《金芦笙》是苗族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故事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神秘色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苗族文化,我们决定以《金芦笙》为题材,设计一款交互式游戏,并进行相关研究。
一、故事梗概《金芦笙》是苗族传统神话故事中的一部分,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和牺牲的美丽传说。
故事中,主人公金芦笙是苗族的一位美丽而善良的姑娘,她在森林中与一位名叫山灵的英俊青年相遇,并相爱了。
山灵却是天上的神灵,被迫返回天界,留下了金芦笙孤独的身影。
金芦笙为了寻找山灵,毅然决定踏上艰辛的寻找之旅,最终化作了一株茁壮的黄花,守候在山脚下,在每年的清明节,她绽放出金黄色的花朵,与山灵相伴相守。
二、游戏设计1. 角色设定在游戏中,玩家可以扮演金芦笙或者山灵两个角色中的任意一个,体验不同的视角和情感。
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技能和能力,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扮演。
2. 关卡设计游戏中将设置多个关卡,每个关卡对应着故事中的一个情节,玩家需要在每个关卡中完成特定的任务和挑战,才能顺利地推动故事的进展,并最终实现金芦笙与山灵的团聚。
3. 场景设计游戏场景将以苗族传统的建筑、山水风景和民俗风情为依托,展现出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每个场景都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让玩家身临其境,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
4. 互动设定在游戏中设置丰富的互动元素,玩家可以与NPC进行对话交流,完成各种任务挑战,寻找线索和道具,探索隐藏的故事情节等,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三、用户体验1. 文化体验通过游戏的设计,让玩家深入了解苗族文化和传统故事,感受到苗族神秘而美丽的文化魅力。
游戏中融入了丰富的民族元素,玩家在享受游戏的乐趣也能增进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2. 情感体验《金芦笙》是一部关于爱情和牺牲的传统民间故事,游戏中将注重表现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情感体验,让玩家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以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增强玩家对故事的共鸣和情感连接。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苗族芦笙演奏的传承与发展贵州苗族芦笙是苗族文化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在苗族地区广泛传承和发展。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民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承载着苗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和情感的诉求,同时也反映了苗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虽然芦笙演奏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冲击,但是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一、芦笙的传承历史芦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据史书纪载,苗族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芦笙这种乐器。
芦笙是一种由竹制成的管乐器,通常由三根竹子组成,其中两根为吹孔,一根为吹口,通过吹气产生声音。
芦笙演奏是苗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在各种宗教、祭祀、庆典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上使用,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工作和娱乐。
古代的芦笙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韵,成为苗族人们表达情感、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中,芦笙更是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人们欢庆节日、祭祀神灵的必不可少的音乐元素。
在苗寨上演的芦笙比赛更是成为苗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化盛事。
芦笙演奏所呈现出的音乐形式和审美情趣,是在苗族历史长河中一代一代传承而来的。
每一代苗族人民都通过学习、演奏和传唱,不断丰富和发展芦笙演奏的艺术表现,使之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芦笙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是受到了各种新型音乐的影响,苗族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芦笙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另一方面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苗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些都对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苗族人民对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持之以恒。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苗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了积极的推动,芦笙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一些苗族青年也积极投身于芦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中,通过举办芦笙比赛、音乐会和研讨会等活动来促进芦笙文化的传承。
中国民间故事葫芦笙的读后感

中国民间故事葫芦笙的读后感中国民间故事葫芦笙的读后感葫芦笙,一个富有神秘色彩和民族风情的乐器,它的故事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阅读《中国民间故事》中关于葫芦笙的篇章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历史厚重感的神秘世界。
葫芦笙,作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古老乐器,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为这个故事赋予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书中对于葫芦笙的起源、发展以及流传至今的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不仅让我对这种乐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故事中,葫芦笙不仅是主角,更是一个承载了历史、文化和情感的符号。
它见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的智慧和努力,也传递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葫芦笙,我看到了一个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对于创新和发展的探索和追求。
故事中,葫芦笙的吹奏者——阿炳,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角色。
他身怀绝技,却因社会的压迫和生活的不幸而无法施展才华。
然而,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使他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将葫芦笙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阿炳的命运转折和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感震撼,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此外,《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其他篇章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故事不仅充满了奇幻和浪漫的元素,还传递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态度。
无论是白娘子的忠贞爱情、董永的孝道、还是海力布的英勇无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也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中国民间故事》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情感的书。
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中国民间故事的瑰丽和奇妙,更让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民族精神。
通过这本书,我得以一窥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理解和尊重那些在我生活中吹响葫芦笙的人们。
我相信,《中国民间故事》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苗族芦笙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初探

摘 要:芦笙是苗族人民精神和心灵的寄托,它既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见证者和标志性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它们经过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如今已深深融入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旨在对苗族芦笙的历史、传承及制作方法进行梳理,分析苗族芦笙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芦笙;制作工艺;文化变迁一、芦笙乐器的历史起源芦笙是起源于中原,流传于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簧管乐器,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早期芦笙流传于我国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后传至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其前身是汉族乐器竽。
芦笙在苗族地区的流传最为广泛,今已演变为苗族文化的象征,是苗族各大传统节日和仪式庆典的必备乐器。
史料关于芦笙的记载有很多,《岭表纪蛮》中载:“苗音乐简单,惟芦笙与铜鼓两种。
芦笙一称,在蛮疆风行甚远,创之者,为诸葛武侯。
”[1]清《滇黔土司婚礼纪》载:“苗以跳月为婚者,大会男女,男吹芦笙于前,女振金铎为后,盘旋跳舞,各有行列。
”《新唐书·南诏传》道:“参差六竹管,长芦黄钟涛,短声清微散,舞来随节施,吹去别促缓,苗女共苗男,明月花满山。
”[2]古代多以撰写苗族芦笙为主,所以“在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一说是有源可溯的。
随着苗族芦笙的社会和文化功能的不断转变,如从最初的祭祀典礼、跳舞狂欢到后来的山歌对唱、男女传情、欢迎仪式等。
如今芦笙已被广泛应用于苗族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贵州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便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二、芦笙乐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芦笙管体由四部分组成:笙斗、笙簧、簧片和共鸣管,其中笙斗又叫气箱。
制作芦笙所用到的材料主要有锤、风箱、铜、斧子、凿子、锯、竹、木、桐油和石灰(或用乳胶代替)等,制作时先将整块材料从中间一分为二,掏空内膛,然后装入笙管后再将其黏合。
芦笙的制作工艺十分烦琐,其中以我国贵州雷山县制作的黔东南苗族芦笙最为传统,其音质优美,享有盛名。
(一)笙管的制作竹材用于制作芦笙的笙管(又叫发音管),以白竹、紫竹和苦竹居多,要求其生长周期超过3年,此时的竹子质地坚韧,表面光滑不易破裂、被虫蚀。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芦笙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主要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芦笙的起源说起,探讨其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并重点分析芦笙的艺术价值,为读者展示芦笙对中国文化遗产的珍贵贡献。
芦笙的起源关于芦笙的起源,学者们有不同的研究观点和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芦笙源自原始社会的哨笛,经过长期演化发展成为现在的芦笙。
据《史记》记载,周公旦曾发明竹笛,这说明在古代已经有了笛子的存在。
据此推测,经过不断发展,竹笛逐渐演化成为芦笙。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芦笙源自周朝的“雒阳笙”,因为芦笙的构造与“雒阳笙”相似,如品级、共鸣底板等,因此芦笙可能是在“雒阳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芦笙来自汉朝的“本笙”,但因为芦笙和“本笙”在结构和音色上有一定的不同,因此这个观点得到了较少的支持。
无论芦笙的起源是哪个时期的乐器演化而来,但它无疑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珍贵遗产之一。
传说中,芦笙曾经被嫦娥借给吴刚,用来让他陶醉在美妙的乐声中。
这说明芦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从上古时期,到中古时期,再到现代,芦笙在中国民间音乐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芦笙的文化传承芦笙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其文化传承与发展受到了许多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芦笙都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演奏技法。
在上古时期,芦笙多用于祭祀和宴会等场合,随后逐渐演变为表演性质更加强烈的乐器。
而在宋代,芦笙已经成为了大型民乐组合中的重要乐器,如“十六龙舞”、“莲花落”等节目中,芦笙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到了明清时期,芦笙逐渐从宫廷音乐走向民间音乐,并在西南地区得到了广泛地传播和普及。
在现代,芦笙经过不断的改良和创新,与各种音乐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演奏风格和曲目,如芦笙独奏、芦笙与古筝、钢琴、小提琴合奏等。
除了在传承方面的变化,芦笙在构造上也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的音乐需求和审美趣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芦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芦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是一种吹管乐器,由竹子、木料等制成,发音清亮、悠扬,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芦笙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于民间婚礼、丧葬、祭祀等活动中,同时也是一种宣传、娱乐方式。
芦笙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芦笙的发源地是中国云南省,受傣族、彝族等民族音乐的影响,发展出独特的演奏技巧和曲调。
另一种说法认为,芦笙的起源与中国汉族的民间音乐有关,它起初是一种单簧管乐器,后来受到蜚声于世的“古琴”(一种弹拨乐器)的影响,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形式。
无论起源如何,芦笙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芦笙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的乐器,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习惯。
芦笙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它在中国民间音乐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宣传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
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音乐市场的影响,芦笙在当代社会面临着新的挑战。
传统音乐和乐器的衰落、乐器制作工艺的失传等问题都制约了芦笙的发展。
对于芦笙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加强研究和保护,将其传承给后代,并且创新发展,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芦笙作为中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常重要的起源和价值。
它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习惯,还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芦笙也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文化发声。
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需要加强保护和创新发展,使芦笙在当代社会中充满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的起源与价值探析芦笙是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传统乐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芦笙的起源、特点和文化含义等方面进行探析。
芦笙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区。
它是由竹管和葫芦组成的,竹管上有八个音孔,能发出丰富的音色。
芦笙的声音悠扬、婉转,能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鸣等,因此被视为自然的声音器乐。
除了音色独特外,芦笙还有丰富的演奏技巧。
演奏者通过对竹管的吹气和手指的协调运动,可以演奏出各种旋律和音乐。
芦笙的演奏需要高度的技巧和精准的控制,演奏者必须具备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表演经验。
芦笙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中国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
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特别流行,在彝族、苗族、壮族等民族中,芦笙被广泛使用和传承。
每年的农历新年期间,各地会举行盛大的芦笙音乐表演,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芦笙的声音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部分少数民族的信仰中,芦笙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能够传达人们的祝福和心愿。
这一信仰使得芦笙的演奏成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宗教意义。
芦笙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的芦笙音乐已经得到国际认可,经常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上演出。
芦笙也与其他乐器相结合,开创出新的音乐形式,使芦笙音乐既保留了传统的特点,又融入了现代的音乐元素。
芦笙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
芦笙还承载着宗教意义,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研究和传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芦笙的价值,保护和传承芦笙文化,让它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感动。
苗族民间故事传说_苗族民间故事二则

苗族民间故事传说_苗族民间故事二则关于苗族的传说故事:苗族姊妹箫的传说在高空飞翔的老鹰,叫的声音,又响亮又好听,活象小后生们吹妹妹箫。
听老辈人讲,老鹰还真有一支妹妹箫呢,是我们苗家一个小姑娘送给它的——从前有家两弟兄,哥叫古力希,弟叫古力羊。
他们是寡崽,讨人家的几亩田种,天天去早来晚,没黑没白地累劳;他们为了回到家就能吃上饭,常常是早上把饭蒸好,饿了就回来扒一碗。
可是,一连有好几天回来,蒸好的饭都不晓得被谁偷吃了,还把屎屙在甑子里。
他们空着肚子去做活路,心头冒火得很!一天,古力希对弟弟说:“羊,明天你一个人去犁田,我在家头看看,兴许能把贼抓住。
”第二天早晨,鸡一叫两弟兄就起来了。
蒸好饭,古力羊便吆起牛去犁田,古力希爬上楼,把楼梯也拉上去,自己钻进囤箩底下躲了起来。
过了杆把烟时候,响起了“沙沙沙”的风声,大门口出现了一个大野猪。
它的脚杆活象碓杆,眼睛象灯笼,嘴巴起了老茧,耳朵象小簸箕,搧一下满院坝落叶乱飞。
那野猪因年长日久,已经成了精了。
野猪精四面看看不见人,便拱开门吃完那甑饭,把屎屙在甑子头,然后又驾起一阵风走了。
古力希待弟弟回来后,就把自己看到的情况讲给他听,弟兄两人商量了个治服野猪精的办法。
他们房后有座竹林,连岭接山看不到边,象一个绿色的大湖,棵棵竹子有碗口粗。
他们挑老的砍了一大堆,当夜把竹子划成了蔑片才睡下。
第二天,古力羊照旧去犁田,古力希动手编一个大猪匝笼。
到快要编好的时候,野猪精来了。
野猪精鬼头鬼脑地看了半天,不晓得古力希编的是哪样,心头夹疑,就问道:“大哥,你编的这是哪样?”古力希说:“编猪匝笼呢。
”“哟,咱个编这样兀大八大的呢?”古力希叹口气说:“唉!对门寨杨老板家的大猪前两天歇食了,带话来叫我编个猪匝笼,明天帮他抬到场上去卖呢。
”“哦。
你不晓得那猪有好大,编去晓得合适不合适呢?”“我见过那猪,正好有你大呢,装得下你就装得下它了。
”这时候手头的活路已做归一,古力希满脸笑咪咪。
他客客气气地对野猪精说:“抵罗(朋友)唷,得请你进去试试喽,要是不合适我还得重新编一个。
芦笙

芦笙芦笙曲调悠扬,悠扬中又带着几分忧伤。
它的音色如同沙沙的流水,如同婉转的山泉,如同风中的叹息。
每当芦笙声响起,令人心境平和,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与天地万物相融合。
据史书记载,芦笙起源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居民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
传说中,芦笙最初是由远古的人们用泥土和芦苇制作而成,发出的声音宛如山谷中回响的风声。
渐渐地,人们将其演化为一种乐器,用以表达内心的情感,传递心灵的交流。
在古代,芦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如祭祀、婚礼、丧葬、农耕等。
芦笙的声音能够引起人们共鸣,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纯粹。
它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成为了人们心灵沟通的媒介。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芦笙逐渐被遗忘,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音乐产业变得多元化,各种新兴的乐器层出不穷,取而代之的是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科技产品。
传统乐器的声音渐渐被电子音效所包装,变得平淡无奇。
然而,即使在这个以科技为主导的时代,人们对于芦笙的热爱从未减少。
一些音乐家和文化爱好者,特意致力于芦笙音乐的研究和创新。
他们希望能够将芦笙这一传统乐器与现代音乐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在音乐会、舞台演出等各种场合中欣赏到芦笙的身影。
它独特的音色和激情四溢的演奏方式,成功地打动了现代观众的心灵。
有时候,听着芦笙的音乐,人们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古代的那个世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不仅如此,芦笙也被一些音乐家用来创作新的音乐作品。
通过融合古老的民族乐器和现代音乐元素,他们打造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为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种尝试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芦笙这一传统乐器,也让它在现代音乐中发光发热。
芦笙的声音是如此的独特,仿佛能够打开人们内心深处的一扇门。
当你听到芦笙的声音时,你会发现自己仿佛融入了其中。
你的思绪会飘忽不定,令人陶醉。
在那里,你可以沉浸在芦笙的音乐中,追寻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尽管芦笙的风潮已经过去,但是它的魅力却丝毫未减。
苗族芦笙的介绍

苗族芦笙的介绍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苗族芦笙是一种笛子,由笛身、吹口、音孔、音板等部分组成。
它的外形独特,笛身通常由竹子制成,长约70厘米,直径约2厘米。
芦笙有两个吹口,上面一个用来吹奏高音,下面一个用来吹奏低音。
音孔有6个,分别用来发出不同的音调。
音板是芦笙的重要部分,用来调节音高和音色。
苗族芦笙的演奏技巧独特而复杂,需要演奏者熟练掌握吹奏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
演奏者用口吹气,通过调节吹奏力度和指法,使芦笙发出高亢激昂的音乐声音。
芦笙的音色清亮、悦耳动人,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
苗族芦笙广泛应用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各种庆典活动中。
在苗族的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芦笙都是必不可少的乐器。
演奏芦笙的人们往往会穿上苗族传统的盛装,配合着芦笙的音乐跳起热情奔放的舞蹈,烘托出浓厚的民族风情。
苗族芦笙的音乐风格独特多样,既有欢快激昂的舞曲,又有婉转动人的抒情曲。
其中,苗族芦笙的舞曲以其独特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节奏变化而闻名。
舞曲通常由快速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组成,能够带给人们无穷的快乐和活力。
而苗族芦笙的抒情曲则以其柔美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称。
抒情曲多用于表达爱情、思乡、告别等主题,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苗族芦笙作为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不仅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也代表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
苗族芦笙的独特音乐风格和精湛的演奏技巧,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欣赏和学习。
苗族芦笙是苗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苗族文化的瑰宝。
它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传承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苗族芦笙的音乐,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苗族芦笙的美妙音乐,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
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
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
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
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
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
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