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SAS)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SAS判定全等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SAS判定全等的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9.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设计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a.请完成课本第125页的练习题2、3、4,运用SAS判定全等的方法,并书写证明过程。
b.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找出一个符合SAS判定全等条件的情况,并简要说明。
2.选做题:
a.在以下几何图形中,尝试找出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用SAS判定方法进行证明。
提问示例: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谁能来说说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另外,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判定二(SAS)优秀教学案例
3.强调SAS判定方法与其他判定方法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判定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SAS判定方法来解决。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SAS判定方法,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学生将能深入理解SAS判定方法的内涵,熟练运用该方法判断三角形全等,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SAS判定方法的本质,掌握其判定条件,能够准确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2.设计评价量表或评价标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如建筑设计、拼图等,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兴趣和好奇心。
2.能够运用S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其他判定方法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SAS判定方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图形演示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SAS判定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4.反思与评价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同时,设计评价量表或评价标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这种反思与评价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学习目标:1、掌握“边角边”定理的内容;2、会利用“边角边”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学前准备:(预习案)1、“边边边”公理的内容?2、“边角边”公理的内容?二、自主学习:(探究案)活动一:小组合作交流,如何用符号语言来表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呢?1.在下列图中找出全等三角形2.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1)如图,在△AOB和△DOC中A BCA'C'B'AO=DO(已知)______=________( )BO=CO(已知)∴△AOB≌△DOC()(2)如图,在△AEC和△ADB中,AE =AD (已知)_____= ______( )AC= AB (已知)∴△AEC≌△ADB()3.已知: 如图,AC=AD,∠CAB=∠DAB. 求证: BC=BD.4.已知:如图,AB=AC,AD=AE. 求证:∠B=∠C解决问题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在平地上取一个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结AC并延长至D使CD=CA,连结BC并延长至E使CE=CB,连结ED,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 的距离,为什么?拓展(1)如图,已知:AB=A C,则添加什么条件可得△ABD≌△ACD? 请说明理由.拓展(2)由“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SSA)”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姓名: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测试案1、 如图,AD ⊥BC ,D 为BC 的中点,那么结论正确的有A 、△ABD ≌△ACDB 、∠B=∠C C 、AD 平分∠BAC D 、△ABC 是等边三角形2、如图,已知OA=OB,应填什么条件就得到△AOC ≌△BOD.(允许添加一个条件)﹡四、能力提升: 如图,已知CA=CB,AD=BD,M 、N 分别是CA 、CB 的中点,求证:DM=DN DB C O A。
12.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全等性质以及如何判定。
2.学会运用SAS(边角边)判定法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
2.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教师向学生出示两个三角形的平面图,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三角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第二步:引入概念教师通过例题引入概念: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相等,并且夹角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这个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叫做SAS判定法(边角边判定法)。
第三步:讲解原理教师以白板为工具,结合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解SAS判定法的原理和应用方法。
第四步:例题演示教师给出几个具体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第五步:巩固练习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练习题,让学生上台做题,并进行讲解。
第六步:拓展延伸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拓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他三角形全等判定法,比如SSS判定法(边边边判定法)等。
第七步:总结归纳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SAS判定法的要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记忆。
四、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了导入新知、引入概念、讲解原理、例题演示、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和总结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了SAS判定法。
通过学习,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但是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充分,需要在课后进行更多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SAS判定法(边角边) - 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相等,并且夹角也相等 - 全等六、课堂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习题。
七、扩展阅读了解其他三角形全等判定法,比如SSS判定法(边边边)等。
最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SAS (第三课时)教科书第37——39页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的条件.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3.能运用“SAS”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重点会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会正确运用“SAS”判定定理,在实践观察中正确选择判定三角形的方法。
使用多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知识回顾: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一.(1)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一是怎样描述的.(2)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一用符号语言怎样表达?师画出△ABC和△ DEF.(图略)2.强调书写格式。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1.回忆并回答:(1)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一: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在△ABC和△ DEF中∴△ABC ≌△ DEF(SSS)2.记住书写格式:三步走:①准备条件;②摆齐条件;③得结论1.思考:除了SSS外,还有其他情况吗?继续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时,有几种情况呢?我们已经分析了哪些情况?它们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下面我们来探究两边一角的情况。
1.回顾,回答:有四种情况:(1) 三个角(不能)(2) 三条边(能,即SSS)(3) 两边一角(4) 两角一边AB DEBC EFAC DF=⎧⎪=⎨⎪=⎩合作交流,探究学习2.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这两条边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种可能性呢?(课件演示)“两边和它的夹角”,我们也说成“两边夹角”.3.我们用尺规作图来画一画.例如:已知∠ABC,求作∠A′ B′ C′,使∠ABC=∠A′ B′ C′在黑板上示范。
(作法见课本P38)思考:①△A′ B′ C′与△ABC 全等吗?如何验正思考:②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满足哪三个条件?结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SAS、AAS)》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SAS、AAS)》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判定(SAS、AAS)》是全等三角形判定部分的最后一节,前面已经学习了SSS、SAS判定全等三角形。
本节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能运用SAS、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例题、练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对全等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SSS、SAS判定全等三角形,但对AAS判定全等三角形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2.能运用SAS、AAS判定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并总结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并掌握A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3.注重变式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SAS、AAS判定三角形全等,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三角板、直尺、圆规等学具。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SSS、SAS判定全等三角形,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已知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夹的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夹的边相等。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学案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C 'B 'A 'C B A C B A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学案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学习目标 1、知道三角形全等的“S AS ”条件,能运用“S AS ”证明简单的三角形全等问题2.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学习过一、自主学习 1、复习思考 (1)怎样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的内容是什么? (2)上节课我们知道满足三个条件画两个三角形有4种情形,三个角对应相等;三条边对应相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前两种情况已经研究了,今天我们来研究第三种两边和一角的情况,这种情况又要分两边和它们的夹角,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两种情况。
2、探究一: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动手试一试 已知:△ABC 求作:'''A B C ∆,使''A B AB =,''B C BC =,'A A ∠=∠ (2) 把△'''A B C 剪下来放到△ABC 上,观察△'''A B C 与△ABC 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3)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实验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判定(二):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可以简写成“ ”或“ ”) (4)用数学语言表述全等三角形判定(二) 在△ABC 和'''A B C ∆中,程∵''AB A BBBC=⎧⎪∠=⎨⎪=⎩∴△ABC≌3、探究二: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画图或实验可以得出:4.例题学习:P38例2(再次温馨提示:证明的书写步骤:①准备条件:证全等时需要用的间接条件要先证好;②三角形全等书写三步骤:A、写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B、摆出三个条件用大括号括起来,C、写出全等结论。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
1.基础巩固题:完成课本第十二章习题2中的第1-4题,重点考察学生对SAS判定方法的掌握。
2.实践应用题:从生活中找一个包含全等三角形的实物或图片,运用SAS判定方法,说明其全等的依据,并简要阐述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理解SAS判定方法的定义、性质和条件。
2.学会运用S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了解全等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我会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积极评价,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同时,提醒学生加强对全等三角形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学会使用SAS(Side-Angle-Side,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够运用S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全的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4.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画图,加深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理解其内涵和应用条件。
2.能够运用SAS判定方法解决实际几何问题,如计算未知边长、角度等。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理解SAS判定条件的必要性,区分与其他全等判定方法的异同。
2.自主探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主发现SAS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几何直观。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是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ASA之后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引入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全等判定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并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ASA。
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但是,对于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学生可能还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能够运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能够运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图形的SAS判定,能够正确找出对应边和对应角。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同时,结合实例分析和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的讲解、实例分析、练习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展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学生可能会使用AAS或ASA判定方法,但无法确定。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判定方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课件,向学生讲解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优秀教学案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SAS判定方法。
3.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SAS判定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做好准备,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角形模型和生活实例,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教师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在课前,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及判定方法掌握程度不一,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模糊,对于SAS判定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动画演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SAS判定方法。同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不仅是对于课堂的回顾,更是对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持续优化。我将继续倾听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发现在讲解理论时,通过具体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然而,我也注意到,当涉及到具体的判定步骤时,学生们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在讲授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SAS的顺序和对应关系,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出现混淆。这可能是因为我需要在讲解时更加细致,或者通过更多的互动提问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非常有效,学生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补不足。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能不知道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来构造出符合SAS条件的三角形,需要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图形和灵活运用几何知识。
举例:针对难点一,教师可以通过动态演示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SAS判定中“角”的准确位置。针对难点二和难点三,教师应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学会在复杂图形中寻找和构造符合SAS判定的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2章“全等三角形”的12.2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理解SAS(Side-Angle-Side,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掌握使用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具体步骤和操作要点。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判定方法,并能运用“边角边"公理来解决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讨论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合作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②通过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实践的创新精神。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及性质,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另外,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学生学习几何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点,而且初二学生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及“边角边”公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能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释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探讨: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组对应相等的元素,那么会有几种可能的情况?两边一角又会有哪几种情况?请同学们探讨一下!(略)二、探究新知 形成结论探究一:两边一夹角已知两条线段和一个角,以这两条线段为边,以这个角为这两条边的夹角,画一个三角形. 把你所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我们能发现什么?(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12.2 第2课时 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课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学习目标:1、理解并记住SAS 公理内容;2、会利用SAS 公理解答有关习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3、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学习重点:理解并记住SAS 公理内容;学习难点:会利用SAS 公理解答有关习题,提高分析解答能力。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思考,如图,AC 、BD 相交于O ,AO 、BO 、CO 、DO 的长度如图所标,△ABO 和△CDO 是否能完全重合呢?二、自学指导:1、用2分钟时间自学37页至38页例2以上部分,并回答问题:“SAS ”具体内容指的是2、用2分钟时间自学38页例2并回答下列问题:学完例2后,你学会了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以后证明分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角相等时该怎样证明?三、反馈练习:1、书上39页的1和2题。
2、如图,AC=AD ,∠CAB=∠DAB , 求证:△ABC ≌△ABD3、如图,已知AB=AC ,点D 、E 分别是AB 和AC 上的点,且DB=EC ,求证:∠B=∠CC A BDA B 3cm 5cm O 5cm 3cm D CA D EB C4、如图,要判定△ABC ≌△ABD ,已具备条件 , 若根据“SAS ”判定全等还需要添加 条件 。
四、自学指导3:用3分钟自学书上39以后再应用“SAS ”证明三角形全等应该注意什么?五、课堂小结: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后出现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角相等时怎样分析?六、当堂训练:1、下面各条件中,能使△ABC ≌△DEF 的条件是( )A. AB=DE ,∠A=∠D ,BC=EFB. AB=BC ,∠B=∠E ,DE=EFC. AB=EF ,∠A=∠D ,AC=DFD. BC=EF ,∠C=∠F ,AC=DF2、如图,AB=AD ,AC=AE ,要使△ABC ≌△ADE ,必须补充 的条件是( ) A. ∠B=∠D B. ∠C=∠ C. ∠BAD=∠CAE D. ∠CAD=∠AED3、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镜子,小明不小心 将它打破成1,2两块,现在需要配成同样大小 的一块,为了方便起见,需带上第 块, 其理由是:4、已知如图,∠1=∠2,AO=BO. 求证:AC=BC A B C D A E B C D C A B 1 2O B 1 A 2 C A D B C E F选做:1、如图,点A、E、B、D在同一条直线上,AE=DB,AC=DF,AC∥DF,请探索BC与E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学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C.AD为△ABC的高 D.△ABC的三边相等
2、如图,已知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D=∠ECA,EC=FD,求证:AE=BF.
3、如图,已知CA=CB,AD=BD,M、N分别是CA、CB的中点,求证:DM=DN
4、已知:如图,AB=AC,AD=AE,∠1=∠2.
通过讨论,
典
题
例1:已知:如图, AB=CB ,∠ABD= ∠CBD, △ABD 和△CBD 全吗?
变式练习:已知:如图, AB=CB ,∠ABD= ∠CBD 。求证:(1)AD=CD,
(2) DB平分∠ADC
例2:已知,如图所示,BE=DF,AE=CF,AE∥CF,求证;AD∥BC.
训
练
1、如图所示,D是BC的中点,AD⊥BC,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4)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与同组同学交流,写出结论
学生画图,根据实验与同组同学交流,写出结论
问
题
导
学
知识点
问题设计
方法措施
判定公理
如果,
那么,简记为:
说明:(1)这个判定方法可以简单的用“边边角”或“SAS”来表示。
(2)用符号表示:
在
ΔABC和ΔDEF中,
∴ΔABC≌ΔDEF(SAS)
课题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课型
自主探究
学习目标
(1)熟记边角边公理的内容;
(2)能应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边角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预设重点
SAS公理的灵活运用
知识链接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预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SAS )》学案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边角边”.理解满足“边边角”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阅读教材P37-39页“探究3及例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AS ,进一步掌握证明格式,学生独立完成下列问题:自学反馈(1)如图,AB=DB ,BC=BE ,欲证△ABE ≌△DBC ,则需要增加的条件是(D)A.∠A =∠DB.∠E =∠CC.∠A=∠CD.∠ABD =∠EBC(2)如图,AO=BO ,CO=DO ,AD 与BC 交于E ,∠O =40°,∠B =25°,则∠BED 的度数是(B)A.60°B.90°C.75°D.85°(3)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4)已知:如图,AB 、CD 相交于O 点,AO =CO ,OD =OB.求证:∠D =∠B.分析:要证∠D =∠B ,只要证△AOD ≌△COB.证明:在△AOD 与△COB 中,⎪⎩⎪⎨⎧=∠=∠=,已知,对顶角相等,已知)OB(OD )(COB AOD )CO AO ∴△AOD ≌△COB (SAS).∴∠D =∠B(对应角相等).(5)已知:如图,AB =AC ,∠BAD =∠CAD.求证:∠B =∠C.证明:在△ABD 与△ACD 中,∵AB=AC ,∠BAD=∠CAD ,AD=AD ,∴△ABD ≌△ACD(SAS).∴∠B=∠C.1.利用SAS证明全等时,要注意“角”只能是两组相等边的夹角;在书写证明过程时相等的角应写在中间;2.证明过程中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对顶角相等”、“公共角、公共边”等.阅读教材P39页“思考”,明白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并会通过画图举反例,完成P39页练习题.如果给定两个三角形的类型(如两个钝角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活动1 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思路例1已知:如图,AB∥CD,AB=CD.求证:AD∥BC.证明:∵AB∥CD,∴∠2=∠1.在△CDB与△ABD中,∵CD=AB,∠2=∠1,BD=DB,∴△CDB≌△ABD.∴∠3=∠4.∴AD∥BC.可从问题出发,要证线段平行只需证角相等即可(∠3=∠4),而证角相等可证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例2如图,将两个一大、一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尺拼接(A、B、D三点共线,AB=CB,EB=DB,∠ABC=∠EBD=90°),连接AE、CD,试确定AE与CD的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解:结论:AE=CD,AE⊥CD.理由如下(提示):可延长AE交CD于点F,先证△ABE≌△CBD,得AE=CD,∠BAE=∠BCD.又∠AEB=∠CEF,可得∠CFE=90°,即AE⊥CD.1.注意挖掘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隐藏条件;2.线段的关系分数量与位置两种关系.活动2 跟踪训练1.已知:如图,AB=AC,BE=CD.求证:∠B=∠C.证明:略.2.已知:如图,AB=AD,AC=AE,∠1=∠2.求证:BC=DE.证明:略.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证三角形全等所缺少的条件,充分挖掘隐藏条件.活动3 课堂小结1.利用对顶角、公共角、直角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2.用“分析法”寻找命题结论也是一种推理论证的方法,即从结论出发逐步递推到题中条件,常以此作为分析寻求推理论证的途径.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导学案新人教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主备人 辅备人 授课人 使用时间 思考: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画图或实验可以得出:三、展示交流:1. 已知如图,AC=BD ,∠1= ∠2,求证:BC=AD变式训练:如图,已知OA=OB,应填什么条件就得到△AOC ≌△BOD(允许添加一个条件)并说明全等的理由.分课时总课时姓 名小组组号课题: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 (SAS )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边角边”的内容. 2.会运用“S AS ”定理证明三角形全等. 重点难点: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定理及应用. 一、课前检测: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的内容是什么?2.作一个角∠DEF ,使∠DEF = ∠ABC.二、探究新知:探究3: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1)读句画图: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出一个△DEF ,使DE =AB, EF =BC, ∠DEF=∠ABC (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2)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放到△ABC 上,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归纳:由上面的画图和实验可以得出: 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二):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 ”或“ ”) (4)用符号语言表述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二)备注(教师个性备课;学生方法总结,易混点、易错点整理课后反思:D C BA21OACDB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如图,O是矩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M是AD的中点,若BC=8,OB=5,则OM的长为()A.1 B.2 C.3 D.4【答案】C【分析】由O是矩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可求得AC的长,然后运用勾股定理求得AB、CD的长,又由M是AD的中点,可得OM是△ACD的中位线,即可解答.【详解】解:∵O是矩形ABCD对角线AC的中点,OB=5,∴AC=2OB=10,∴CD=AB=22AC BC-22108-6,∵M是AD的中点,∴OM=12CD=1.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2.点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A.(1,2)B.(﹣1,2)C.(﹣1,﹣2)D.(﹣2,1)【答案】C【解析】关于y轴对称的点,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由此可得P(1,﹣2)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1,﹣2),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正确地记住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是关键.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点: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3.在33⨯的方格中涂有阴影图形,下列阴影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答案】D【解析】直接利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判断得出即可.【详解】解:A.是轴对称图形, 不合题意;B.是轴对称图形,不合题意;C.是轴对称图形,不合题意;D. 不是轴对称图形, 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4.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则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中线长为()A.3.6 B.4 C.4.8 D.5【答案】D【分析】首先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判定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则最大边上的中线即为斜边上的中线,然后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从而得出结果.【详解】解:∵62+82=100=102,∴三边长分别为6cm、8cm、10cm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最大边是斜边为10cm.∴最大边上的中线长为5cm.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5.如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y=kx和l2:y=(k-2)x+k的位置可能是()A.B.C.D.【答案】C【分析】根据比例系数的正负分三种情况:2k >,02k <<,k 0<,然后再结合交点横坐标的正负即可作出判断. 【详解】当(2)kx k x k =-+ 时 ,解得2kx =; 当2k >时 ,正比例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而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二、三象限,两函数交点的横坐标大于0,没有选项满足此条件; 当02k <<时 ,正比例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而一次函数图象过一、二、四象限;两函数交点的横坐标大于0,C 选项满足条件; 当k 0<时 ,正比例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而一次函数图象过二、三、四象限;两函数交点的横坐标小于0,没有选项满足此条件; 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图象,掌握k 对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象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6.化简2222a b ab b ab ab a----等于( ) A .b aB .a bC .﹣b aD .﹣a b【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式=22()()a b b a b ab a a b --+-=22a b b ab a -+=222a b b ab ab -+=2a ab =ab,故选B . 考点:分式的加减法.7.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cm ,5 cm ,8cm B .3 cm ,3 cm ,6 cm C .3 cm ,4 cm ,5 cm D .1 cm ,2cm ,3 cm 【答案】C【解析】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据此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解:2cm+5 cm <8cm ,A 不能组成三角形; 3cm+3cm =6cm ,B 不能组成三角形; 3cm+4cm >5cm ,C 能组成三角形; 1cm+2cm =3cm ,D 不能组成三角形;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8.如图,AC=AD,BC=BD,则有()A.AB垂直平分CD B.CD垂直平分ABC.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D.CD平分∠ACB【答案】A【分析】由AC=AD,BC=BD,可得点A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点B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又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得AB是CD的垂直平分线.【详解】解:∵AC=AD,BC=BD,∴点A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点B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AB是CD的垂直平分线.即AB垂直平分CD.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9.如图,AE∥CD,△ABC为等边三角形,若∠CBD=15°,则∠EAC的度数是()A.60°B.45°C.55°D.75°【答案】B【分析】如图,延长AC交BD于H.求出∠CHB即可解决问题.【详解】如图,延长AC交BD于H.∵△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B=60°,∵∠ACB=∠CBD+∠CHB ,∠CBD=15°, ∴∠CHB=45°, ∵AE ∥BD ,∴∠EAC=∠CHB=45°,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10.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2y k x k =-+和直线y kx =的位置可能是( )A .B .C .D .【答案】C【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对k 的取值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排除错误选项,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由题意知,分三种情况:当k >2时,y=(k-2)x+k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y=kx 的图象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并且l 2比l 1倾斜程度大,故B 选项错误,C 选项正确; 当0<k <2时,y=(k-2)x+k 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y=kx 的图象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A 、D 选项错误;当k <0时,y=(k-2)x+k 的图象经过第二、三、四象限,y=kx 的图象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但l 1比l 2倾斜程度大. ∴直线()2y k x k =-+和直线y kx =的位置可能是C.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与系数的关系:对于y=kx+b (k 为常数,k≠0),当k >0,b >0,y=kx+b 的图象在一、二、三象限;当k >0,b <0,y=kx+b 的图象在一、三、四象限;当k <0,b >0,y=kx+b 的图象在一、二、四象限;当k <0,b <0,y=kx+b 的图象在二、三、四象限. 二、填空题11.我国的纸伞工艺十分巧妙,如图,伞不论张开还是缩拢,伞柄AP 始终平分同一平面内两条伞骨所成的角∠BAC 和∠EDF ,使AED 与AFD 始终全等,从而保证伞圈D 能沿着伞柄滑动,则AED AFD ≌的理由是_____.【答案】ASA【分析】根据确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判定即可得解. 【详解】解:由题意可知:伞柄AP 平分∠BAC ,∴∠BAP=∠CAP , 伞柄AP 平分∠EDF ,∴∠EDA=∠FDA , 且AD=AD ,∴△AED ≌△AFD(ASA), 故答案为:ASA .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应用,理解题意确定出全等的三角形以及全等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Rt △ABC 中,∠C=90°,以点B 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与∠ABC 的两边相交于点E ,F ,分别以点E 和点F 为圆心,大于12EF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 ,作射线BM ,交AC 于点D .若AD=10cm ,∠ABC=2∠A ,则CD 的长为__________ cm .【答案】1【分析】由画法可以知道画的是角平分线,再根据角平分线性质解答即可.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ABC=2∠A ,在Rt △ABC 中,∠C=90°, ∴∠ABC=60°,∠A=30°, ∴∠CBD=∠DBA=30°, ∴BD=2CD , ∵∠DBA=∠A=30°, ∴AD=BD , ∴AD=2CD=10cm , ∴CD=1cm , 故答案为:1.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本作图,关键是根据角平分线的画法和性质解答.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11A B C ∆、222A B C ∆、333A B C ∆、…、n n n A B C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123n C C C C ∠=∠=∠==∠90=︒,点1A 、2A 、3A 、……、n A 和点1B 、2B 、3B 、……、n B 分别在正比例函数12y x =和y x =-的图象上,且点1A 、2A 、3A 、……、n A 的横坐标分别为1,2,3…n ,线段11A B 、22A B 、33A B 、…、n n A B 均与y 轴平行.按照图中所反映的规律,则n n n A B C ∆的顶点n C 的坐标是_____.(其中n 为正整数)【答案】71,44n n ⎛⎫-⎪⎝⎭【分析】当x=1代入12y x =和 y x =-中,求出A 1,B 1的坐标,再由△A 1B 1C 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出C 1的坐标,同理求出C 2,C 3,C 4的坐标,找到规律,即可求出n n n A B C ∆的顶点n C 的坐标. 【详解】当x=1代入12y x =和y x =-中,得:11122y =⨯=,1y =-,∴111,2A ⎛⎫⎪⎝⎭,()11,1B -, ∴()1113122A B =--=, ∵△A 1B 1C 1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 1的横坐标为111137112224A B +=+⨯=, C 1的纵坐标为111131112224A B -+=-+⨯=-,∴C 1的坐标为71,44⎛⎫-⎪⎝⎭; 当x=2代入12y x =和y x =-中,得:1212y =⨯=,2y =-,∴()22,1A ,()22,2B -, ∴()22123A B =--=, ∵△A 2B 2C 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C 2的横坐标为22117223222A B +=+⨯=, C 2的纵坐标为22111223222A B -+=-+⨯=-,∴C 2的坐标为71,22⎛⎫-⎪⎝⎭; 同理,可得C 3的坐标为213,44⎛⎫-⎪⎝⎭;C 4的坐标为()7,1-; ∴n n n A B C ∆的顶点n C 的坐标是71,44n n ⎛⎫-⎪⎝⎭,故答案为:71,44n n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确求出C 1、C 2、C 3、C 4的坐标找到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平面内有五个点,以其中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最多可以画_____个三角形.【答案】1【分析】以平面内的五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在平面中依次选取三个点画出图形即可解答. 【详解】解:如图所示,以其中任意三个点为顶点画三角形,最多可以画1个三角形, 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几何图形的个数,我们根据三角形的定义,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15.如图,在ACB 中,ACB 90∠︒=,AC BC =,点C 的坐标为()2,0-,点A 的坐标为()8,3-,点B 的坐标是__________.【答案】(1,6)【分析】过A和B分别作AD⊥OC于D,BE⊥OC于E,利用已知条件可证明△ADC≌△CEB,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数据即可求出B点的坐标.【详解】解:过A和B分别作AD⊥OC于D,BE⊥OC于E,∵∠ACB=90°,∴∠ACD+∠CAD=90°∠ACD+∠BCE=90°,∴∠CAD=∠BCE,在△ADC和△CEB中,∵90ADC CBECAD BCEAC BC∠=∠=︒⎧⎪∠=∠⎨⎪=⎩,∴△ADC≌△CEB(AAS),∴DC=BE,AD=CE,∵点C的坐标为(-2,0),点A的坐标为(-8,3),∴OC=2,AD=CE=3,OD=8,∴CD=OD-OC=6,OE=CE-OC=3-2=1,∴BE=6,∴则B点的坐标是(1,6)故答案为(1,6)【点睛】本题借助于坐标与图形性质,重点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做高线构造全等三角形.16.若从一个多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最多可以引10条对角线,则它是边形.【答案】1.【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多边形的对角线的定义可知,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n-3)条对角线,由此可得到答案.试题解析: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依题意,得n-3=10,∴n=1.故这个多边形是1边形考点:多边形的对角线.17.比较大小填“>”或“<”) .【答案】<【分析】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将,将5【详解】解:∵又∵1225<,即5<.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实数的大小比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正确将,将5三、解答题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1的解析式为y=x,直线l2的解析式为y=-12x+3,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点B,直线l1与l2交于点C.点P是y轴上一点.(1)写出下列各点的坐标:点A(,)、点B(,)、点C(,);(2)若S△COP=S△COA,请求出点P的坐标;(3)当PA+PC最短时,求出直线PC的解析式.【答案】(1)A(6,0),B(0,3),C(2,2);(2) P(0,32);(3)直线PC的解析式为13x+42y=【分析】(1)x=0代入132y x=-+,即可求出点A坐标,把y=0代入132y x=-+即可求出点B坐标,求方程组y=1y=32xx⎧⎪⎨+⎪⎩-的解即可求出点C的坐标;(2)设P点坐标为(0,y),根据S△COP=S△COA列方程求解即可,(3)作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M(﹣2,2),求出过点A,M的直线解析式,再求直线AM与y轴的交点坐标,即求出P的坐标,即可求出直线PC的解析式.【详解】(1)把x=0代入132y x=-+,∴y=3,∴B(0,3),把y=0代入132y x=-+,∴x=6,A(6,0),且y=1y=32xx⎧⎪⎨+⎪⎩-,∴C点坐标为(2,2),(2)∵A(6,0),C(2,2)∴S△COA,=6×2÷2=6;∵P是y轴上一点,∴设P的坐标为(0,y),∴S△COP=1y22⨯⨯,∵S△COP=S△COA,∴1y22⨯⨯=6,∴y=±6,∴P(0,6)或(0,﹣6).(3)如图,过点C作y轴的对称点M,连接AM与y轴交于点P,则此时PA+PC最短,∵C的坐标为C(2,2),∴点C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M(﹣2,2),∴过点A,M的直线解析式为13x+42y=﹣,∵直线AM与y轴的交点为P(0,32),∴当P点坐标为(0,32)时,PA+PC最短,∴直线PC的解析式为13x+42 y=.【点睛】本题考查了正比例函数,解题的关键是能熟练求直线与坐标轴交点坐标.19.如图,一次函数y1=1x﹣1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一次函数y1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B(0,6),点C为两函数图象交点,且点C的横坐标为1.(1)求一次函数y1的函数解析式;(1)求△ABC的面积;(3)问:在坐标轴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S△ACP=1S△ABC,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答案】(1)y1=﹣1x+2;(1)12;(3)在坐标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S△ACP=1S△ABC,P点的坐标为(0,14)或(0,﹣18)或(﹣7,0)或(9,0).【分析】(1)求出C的坐标,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解决问题;(1)求得A点的坐标,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即可;(3)分两种情况,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求得.【详解】解:(1)当x=1时,y1=1x﹣1=1,∴C(1,1),设y1=kx+b,把B(0,2),C(1,1)代入可得622 bk b=⎧⎨+=⎩,解得k2 b6=-⎧⎨=⎩,∴一次函数y1的函数解析式为y1=﹣1x+2.(1)∵一次函数y1=1x﹣1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A(0,﹣1),∴S△ABC=12(2+1)×1=8;∵S△ACP=1S△ABC,∴S△ACP=12(3)当P在y轴上时,∴12AP•x C=12,即12AP•1=12,∴AP=12,∴P(0,14)或(0,﹣18);当P在x轴上时,设直线y1=1x﹣1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D,当y=0时,1x-1=0,解得x=1,∴D(1,0),∴S△ACP=S△ADP+S△ACD=12PD•|y C|+12PD•OA=12,∴12PD(1+1)=12,∴PD=8,∴P(﹣7,0)或(9,0),综上,在坐标轴上,存在一点P,使得S△ACP=1S△ABC,P点的坐标为(0,14)或(0,﹣18)或P(﹣7,0)或(9,0).【点睛】本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坐标与图形的性质,三角形面积,以及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和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在ABC ∆中,90,BAC AB AC ∠=︒=,点D 为直线BC 上一动点,连接AD ,以AD 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DF .(1)如图1,若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不与点B C 、重合),证明:ACF ABD ∆≅∆;(2)如图2,当点D 在线段BC 的延长线上时,试猜想CF 与BD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证明见解析;(2)CF=BD ,CF ⊥BD .理由见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证明∠CAF=∠BAD ,即可得到△ACF ≌△ABD ;(2)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CAF=∠BAD ,证明△ACF ≌△ABD ,CF=BD ,∠ACF=∠B ,即可得结果;【详解】解:(1)∵∠BAC=90°,△AD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F+∠CAD=90°,∠BAD+∠ACD=90°,AD=AF ,∴∠CAF=∠BAD ,在△ACF 和△ABD 中,AB=AC ,∠CAF=∠BAD ,AD=AF ,∴△ACF ≌△ABD (SAS ),(2)CF=BD,CF⊥BD.理由如下:∵△AD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AF,∵∠CAB=∠DAF=90°,∴∠CAB+∠CAD=∠DAF+∠CAD,即∠CAF=∠BAD,在△ACF和△ABD中,AB=AC,∠CAF=∠BAD,AD=AF,∴△ACF≌△ABD(SAS),∴CF=BD,∠ACF=∠B,∵AB=AC,∠BAC=90°,∴∠B=∠ACB=45°,∴∠BCF=∠ACF+∠ACB=45°+45°=90°,∴CF⊥BD,∴CF=BD,CF⊥B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知识点综合,准确根据全等证明是解题的关键.()221(32)(27)x x --+ ()222882ab b a --.【答案】 (1)()() 519x x +-;(2)22(2)a b --.【解析】(1)原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2)原式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即可.【详解】()1原式()()()()32273227x x x x ⎡⎤⎡⎤=-++--+⎣⎦⎣⎦()()32273227x x x x =-++---()()559x x =+-()()519x x =+-;()2原式()2222442(2)a ab b a b =--+=--.【点睛】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22.如图,在△ABC 中,D 为BC 的中点,过D 点的直线GF 交AC 于点F ,交AC 的平行线BG 于点G ,DE ⊥GF ,并交AB 于点E ,连接EG ,EF .(1)求证:BG =CF .(2)请你猜想BE +CF 与EF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BE+CF >EF ,理由见解析【分析】(1)求出∠C=∠GBD ,BD=DC ,根据ASA 证出△CFD ≌△BGD 即可.(2)根据全等得出BG=CF ,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求出即可.【详解】解:(1)证明:∵BG ∥AC ,∴∠C=∠GBD ,∴BD=DC ,在△CFD 和△BGD 中C GBDCD BD CDF BDG∠=∠⎧⎪=⎨⎪∠=∠⎩,∴△CFD ≌△BGD ,∴BG=CF .(2)BE+CF >EF ,理由如下:∵△CFD ≌△BGD ,∴CF=BG ,在△BGE 中,BG+BE >EG ,∵△CFD ≌△BGD ,∴GD=DF ,ED ⊥GF ,∴EF=EG ,∴BE+CF >EF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23.(1)计算:(﹣1)2020||+(π﹣2019)0(2)解方程组:2238x y x y +=⎧⎨-=⎩ 【答案】(1;(2)22x y =⎧⎨=-⎩【分析】(1)利用乘方的意义,立方根定义,求绝对值的法则,以及零指数幂法则,进行计算即可求出值;(2)利用加减消元法,求出解即可.【详解】(1)原式=1﹣2+1=﹣2;(2)2238x yx y+=⎧⎨-=⎩①②,①×3+②得:7x=14,解得:x=2,把x=2代入①得:y=﹣2,∴方程组的解为22xy=⎧⎨=-⎩.【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实数的混合运算以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掌握乘乘方的意义,立方根定义,求绝对值的法则,以及零指数幂法则,加减消元法,是解题的关键.24.我们定义: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叫做垂美四边形.(1)如图1,垂美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求证:AB2+CD2=AD2+BC2;(2)如图2,分别以Rt△ACB的直角边AC和斜边AB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CFG和正方形ABDE,连结BE,CG,GE.①求证:四边形BCGE是垂美四边形;②若AC=4,AB=5,求GE的长.【答案】(1)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GE73【分析】(1)由垂美四边形得出AC⊥BD,则∠AOD=∠AOB=∠BOC=∠COD=90°,由勾股定理得AD2+BC2=AO2+DO2+BO2+CO2,AB2+CD2=AO2+BO2+CO2+DO2,即可得出结论;(2)①连接BG、CE相交于点N,CE交AB于点M,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出AG=AC,AB=AE,∠CAG=∠BAE=90°,易求∠GAB=∠CAE,由SAS证得△GAB≌△CAE,得出∠ABG=∠AEC,由∠AEC+∠AME=90°,得出∠ABG+∠AME=90°,推出∠ABG+∠BMN=90°,即CE⊥BG,即可得出结论;②垂美四边形得出CG2+BE2=CB2+GE2,由勾股定理得出22AB AC-,由正方形的性质得出2,2,则GE2=CG2+BE2-CB2=73,即可得出结果.【详解】(1)证明:∵垂美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O,∴AC⊥BD,∴∠AOD=∠AOB=∠BOC=∠COD=90°,由勾股定理得:AD2+BC2=AO2+DO2+BO2+CO2,AB2+CD2=AO2+BO2+CO2+DO2,∴AD2+BC2=AB2+CD2;(2)①证明:连接BG、CE相交于点N,CE交AB于点M,如图2所示:∵正方形ACFG和正方形ABDE,∴AG=AC,AB=AE,∠CAG=∠BAE=90°,∴∠CAG+∠BAC=∠BAE+∠BAC,即∠GAB=∠CAE,在△GAB和△CAE中,AG ACGAB CAE AB AE=⎧⎪∠=∠⎨⎪=⎩,∴△GAB≌△CAE(SAS),∴∠ABG=∠AEC,∵∠AEC+∠AME=90°,∴∠ABG+∠AME=90°,∴∠ABG+∠BMN=90°,即CE⊥BG,∴四边形BCGE是垂美四边形;②解:∵四边形BCGE是垂美四边形,∴由(1)得:CG2+BE2=CB2+GE2,∵AC=4,AB=5,∴BC3,∵正方形ACFG和正方形ABDE,∴CGAC=BEAB=,∴GE2=CG2+BE2﹣CB2=()2+()2﹣32=73,∴GE【点睛】本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新概念“垂美四边形”、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正确理解新概念“垂美四边形”、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 25.如图1,A 为x 轴负半轴上一点,B 为x 轴正半轴上一点,C 点坐标为()0,a ,D 点坐标(),,b a 为且 2 30a b +++=.(1)求C D 、两点的坐标;(2)求BDC S ∆;(3)如图2,若A 点坐标为()3,0,B -点坐标为()2,0,点P 为线段OC 上一点,BP 的延长线交线段AC 于点Q ,若BPC AOPQ S S ∆=四边形,求出点Q 坐标.(4)如图3,若ADC DAC ∠=∠,点B 在x 轴正半轴上任意运动,ACB ∠的平分线CE 交DA 的延长线于点E ,在B 点的运动过程中,E ABC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化,求出比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答案】(1)C (0,-2),D (-3,-2);(2)3;(3)Q (95-,45-);(4)E ABC∠∠值不变,且为12 【分析】(1)根据 2 30a b ++=中绝对值和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可求得a 和b 的值,从而得到C 和D 的坐标;(2)求出CD 的长度,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3)根据BPC AOPQ S S ∆=四边形可得△ABQ 的面积等于△BOC 的面积,求出△OBC 的面积,再根据AB 的长度可求得点Q 的纵坐标,然后求出直线AC 的表达式,代入点Q 纵坐标即可求出点Q 的横坐标;(4)在△AOE 和△BFC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列式整理表示出∠ABC ,然后相比即可得解.【详解】解:(1)∵ 2 0a +=,∴a+2=0,b+3=0,∴a=-2,b=-3,∴C (0,-2),D (-3,-2);(2)∵C (0,-2),D (-3,-2),∴CD=3,且CD ∥x 轴,∴BDC S △=12×3×2=3;(3)∵BPC AOPQ S S ∆=四边形,△OBP 为公共部分,∴S △ABQ =S △BOC ,∵B (2,0),C (0,-2)∴S △BOC =1222⨯⨯=2= S △ABQ ,∵A (-3,0),∴AB=5,S △ABQ =152Q y ⨯⨯=2, ∴45Q y =-,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kx+b ,将A ,C 坐标代入,032k b b=-+⎧⎨-=⎩,解得:232kb⎧=-⎪⎨⎪=-⎩,∴直线AC的表达式为:223y x=--,令y=45 -,解得x=95 -,∴点Q的坐标为(95-,45-);(4)在△ACE中,设∠ADC=∠DAC=α,∠ACE=β,∠E=∠DAC-∠ACE=α-β,∵CE平分∠ACB,∴∠BCE=∠ACE=β,在△AFE和△BFC中,∠E+∠EAF+∠AFE=180°,∠ABC+∠BCF+∠BFC=180°,∵CD∥x轴,∴∠EAF=∠ADC=α,又∵∠AFE=∠BFC,∴∠E+∠EAF=∠ABC+∠BCF,即α-β+α=∠ABC+β,∴∠ABC=2(α-β),∴EABC∠∠=()2αβαβ--=12,为定值.【点睛】本题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性质,三角形角平分线,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属于综合体,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已知P1(x1,y1),P2(x2,y2)是一次函数y=﹣23x+5图象上的两个点,且x1<x2,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是()A.y1=y2B.y1<y2C.y1>y2D.无法确定【答案】C【分析】根据k=﹣23<0,可得y随x的增大而减小,即可得出y1与y1的大小关系.【详解】∵一次函数y=﹣23x+5中,k=﹣23<0,∴y随x的增大而减小,∵x1<x1,∴y1>y1.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增减性问题,掌握一次函数增减性的性质以及判断方法是解题的关键.2.以下列各组数为边长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A.6,12,13 B.3,4,7 C.8,15,16 D.5,12,13【答案】D【解析】解:A.62+122≠13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B.32+42≠7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C.82+152≠162,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项错误;D.52+122=132,能构成直角三角形.故选项正确.故选D.3.三角形的五心在平面几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五心分别是:重心、外心、内心、垂心、旁心,其中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的()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答案】B【分析】根据三角形重心的概念解答即可.【详解】三角形的重心为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重心的概念,掌握三角形重心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4.如图,一只蚂蚁从О点出发,沿着扇形OAB的边缘匀速爬行一周,当蚂蚁运动的时间为t时,蚂蚁与О点的距离为,s则s关于t的函数图像大致是()A.B.C.D.【答案】B【分析】根据蚂蚁在半径OA、AB和半径OB上运动时,判断随着时间的变化s的变化情况,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一只蚂蚁从O点出发,沿着扇形OAB的边缘匀速爬行,在开始时经过半径OA这一段,蚂蚁到O点的距离随运动时间t的增大而增大;到AB这一段,蚂蚁到O点的距离S不变,图象是与x轴平行的线段;走另一条半径OB时,S随t的增大而减小;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根据随着时间的变化,到AB这一段,蚂蚁到O点的距离S不变,得到图象的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5.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接BF ,CE ,下列说法:①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②BDF CDE ≌;③//BF CE ;④CE AE =;⑤ABD △和ACD 周长相等.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答案】C 【分析】由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得BD CD =,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判断出①正确,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BDF ∆和CDE ∆全等,判断出②正确,根据②得到F CED ∠=∠,进而证明//BF CE ,判断出③正确,由ABC 为任意三角形,判断④⑤错误,问题得解.【详解】解:AD 是ABC ∆的中线,BD CD ∴=,∵ABD ∆和ACD ∆底边BD ,CD 上高相同,ABD ∴∆和ACD ∆面积相等,故①正确;在BDF ∆和CDE ∆中,BD CD BDF CDE DF DE =⎧⎪∠=∠⎨⎪=⎩, ()BDF CDE SAS ∴∆≅∆,故②正确;F DEC ∴∠=∠,//BF CE ∴,故③正确;由ABC 为任意三角形,故④⑤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6.下列条件不可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是( )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B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C .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D .一个锐角和锐角所对的直角边对应相等【答案】B【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AS 、SAS 、ASA 、SSS 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HL 对4个选项逐个分析,然后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A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来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B 、两个锐角对应相等,再由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相等,AAA 没有边的参与,所以不能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C 、一条直角边和它所对的锐角对应相等,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 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D 、一个锐角和锐角所对的直角边对应相等,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 或AAS 来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注意,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1:3y x 与直线l 2:y mx n =+交于点A(1-,b),则关于x 、y 的方程组3y xy mx n =+⎧⎨=+⎩的解为()A .21x y =⎧⎨=⎩B .21x y =⎧⎨=-⎩ C .12xy =-⎧⎨=⎩ D .12x y =-⎧⎨=-⎩【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直线l 1:y=x+3与直线l 2:y=mx+n 交于点A (-1,b ),∴当x=-1时,b=-1+3=2,∴点A 的坐标为(-1,2),∴关于x 、y 的方程组3{y x y mx n ++==的解是1{2xy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方程组的解与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的关系.8.点P (﹣2,3)关于y 轴对称点的坐标在第( )象限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答案】A【解析】∵点P (-2,3)在第二象限,∴点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在第一象限.故选A.9.不等式4(x -2)>2(3x -5)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 )A .0B .1C .2D .3 【答案】B【解析】首先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再从不等式的解集中找出适合条件的非负整数即可. 【详解】4861046810221x x x x x x ->-∴->-->-< 则不等式的非负整数解的个数为1,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能力,严格遵循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关键,尤其需要注意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10.如图,在ABC ∆,90C =∠,以A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 ,AB 于点M ,N ,再分别以M ,N,为圆心,大于12MN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O ,作弧线AO ,交BC 于点E .已知3CE =,5BE =,则AC 的长为( )A .8B .7C .6D .5【答案】C 【分析】直接利用基本作图方法得出AE 是∠CAB 的平分线,进而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得出AC=AD ,再利用勾股定理得出AC 的长.【详解】过点E 作ED ⊥AB 于点D ,由作图方法可得出AE 是∠CAB 的平分线,∵EC ⊥AC ,ED ⊥AB ,∴EC=ED=3,在Rt △ACE 和Rt △ADE 中,AE AE EC ED⎧⎨⎩==, ∴Rt △ACE ≌Rt △ADE (HL ),∴AC=AD ,∵在Rt △EDB 中,DE=3,BE=5,∴BD=4,设AC=x ,则AB=4+x ,故在Rt △ACB 中,AC 2+BC 2=AB 2,即x 2+82=(x+4)2,解得:x=1,即AC 的长为:1.故答案为: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基本作图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正确得出BD 的长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11222233+=333388+=44441515+=9aab b +=a ,b 均为实数)ab __________.【答案】5【分析】观察所给的等式,等号右边是22221+-,23331+-,24441+-,…,29991+-,据此规律可求得a b 、的值,从而求得结论.【详解】观察下列等式2222222121+=--,2233333131+=--,2244444141+=--,…,∴2299999191+=--,∵99a ab b +=,∴9a =,29180b =-=,∴980125ab =⨯=.故答案为:12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以及归纳推理,考查对于所给的式子的理解,主要看清楚式子中的项与项的数目与式子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本题是一个易错题.12.分解因式3218m m -=____________.【答案】2(3)(3)m m m -+【分析】先提取公因式,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即可求解.【详解】3218m m -=22(9)2(3)(3)m m m m m -=-+故答案为:2(3)(3)m m m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因式分解,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因式分解的方法.13.如图,B 处在A 处的南偏西45°方向,C 处在A 处的南偏东20°方向,C 处在B 处的北偏东80°方向,则∠ACB=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学案一、学习目标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 ;能运用S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经理探索SAS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来源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二、知识回顾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高相等,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也相等.2.上一课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是什么?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三、新知讲解 1.边角边定理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SAS )符号语言:在△ABC 与△DEF 中,AB DEB E BC EF =⎧⎪∠=∠⎨⎪=⎩∴△ABC ≌△DEF (SAS ).图示:2.探索边边角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分别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四、典例探究 扫一扫,有惊喜哦!1.利用SAS 直接证明三角形全等【例1】如图所示,△ABC ,△DEF 均为锐角三角形,AB=DE ,AC=DF ,∠A=∠D .求证:△ABC ≌△DEF .总结:运用“边角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 (1)同一三角形的边、角要放在等号的同一边,按照“边角边”的顺序书写; (2)注意条件里的三个元素必须齐全,且对应相等; (3)条件里的三个元素必须对应,一个三角形中的元素依次是“边—角—边”,另一个三角形的元素也必须依次是“边—角—边”,如果是其他“边—边—角”或“角—边—边”,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4)在条件中,相等的角必须是所给两边的夹角,如果把夹角改为其中一条边的对角,则不一定全等. 练1.(2013秋•天元区期末)如图,在△ABC 和△DEF 中,已知AB=DE ,BC=EF ,根据(SAS )判定△ABC ≌△DEF ,还需的条件是( ) A .∠A=∠D B .∠B=∠E C .∠C=∠F D .以上三个均可以 练2.如下图所示,已知∠1=∠2,AO =BO ,求证:△AOC ≌△BOC . 2.先证明对应边或对应角相等,再证明三角形全等【例2】(2015春•启东市校级月考)如图,AE=CF ,AD ∥BC ,AD=CB .求证:△ADF ≌△CBE .总结:没有直接给出能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1)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如果已知两边,则要找第三边或夹角;如果已知一角和该角的一边,则需要找夹角的另一条边;(2)在证明三角形全等时,有些题目的条件含而不露,通常要挖掘出隐含条件,比如公共边、对顶角等,从而为解题所用;(3)有些条件需要用到线段与角的和差关系才能得到.练3.(2014•房山区二模)如图,已知AB=AD ,AC=AE ,∠1=∠2,求证:△ABC ≌△ADE . 练4.(2014•永春县质检)已知:如图,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CE=CD ,∠ACD=∠BCE . 求证:△AEC ≌△BDC .3.先用SAS证明三角形全等,再证对应边、对应角相等【例3】(1)(2014•十堰)如图,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AD=AE.求证:∠B=∠C.(2)(2015春•鼓楼区校级月考)如图,点E,F在AC上,AB∥CD,AB=CD,AE=CF.求证:BF=DE.总结:综合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解题步骤如下:(1)由问题中的条件,依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2)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证得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练5.(2013秋•涞水县期末)如图,AB与CD交于点O,OA=OC,OD=OB,∠A=50°,∠B=30°,则∠D 的度数为()A.50° B.30° C.80° D.100°练6.(2014春•锦州校级期中)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在△ABC与△DEF中,AB=DE,AC=DF,若∠=∠,则△ABC≌△DEF,所以BC= ,因此BE= .五、课后小测一、选择题1.(2014秋•利通区校级期末)如图,AC和BD相交于O点,若OA=OD,用“SAS”证明△AOB≌△DOC还需()A.AB=DC B.OB=OC C.∠C=∠D D.∠AOB=∠DOC2.(2013秋•岑溪市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BE、CF是中线,则由()可得△AFC≌△AEB.A.SSS B.SAS C.AAS D.ASA3.(2013秋•枣庄期末)如图点A、D、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EF,AB=EF,AD=EC,AE=10,AC=7,则CD的长为()A.3 B.4.5 C.4 D.5.54.(2014秋•盈江县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D、E两点在BC上,且有AD=AE,BD=CE.若∠BAD=30°,∠DAE=50°,则∠BAC的度数为()A.130° B.120° C.110° D.100°5.(2014秋•湛江校级期中)如图,若AB与CD互相平分于O,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C=∠D B.AD=BC C.AD∥BC D.AB=CD二、填空题6.(2013秋•东莞市校级期末)如图,AE=AF,AB=AC,∠A=60°,∠B=26°,则∠BOC= .7.(2014秋•秀洲区校级期中)如图,AE=BF,AD∥BC,AD=BC,则有△ADF≌,且DF= .三、解答题8.(2014•房县三模)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CD平分∠ACE,CE平分∠BCD,CD=CE.求证:△ACD≌△BCE.9.(2014•厦门校级一模)如图,A、B、C、D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EC=DF,EC∥DF.求证:△ACE≌BDF.10.(2014•梧州)如图,已知AB∥CD,AB=CD,BF=CE,求证:AE=DF.11.(2014•昆明)已知:如图,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B=CD,AE∥CF,且AE=CF.求证:∠E=∠F.典例探究答案:【例1】【解析】直接根据SAS 可证明△ABC ≌△DEF .证明:在△ABC 和△DEF 中,AB DEA D AC DF ⎧=∠=∠=⎪⎨⎪⎩,∴△ABC ≌△DEF (SAS ).练1.【解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的SAS ,即两边夹角.做题时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全等的判定方法逐一验证,要由位置选择方法.解:要使两三角形全等,且SAS 已知AB=DE ,BC=EF ,还差夹角,即∠B=∠E ;A 、C 都不满足要求,D 也就不能选取.故选B .练2.【解析】两个三角形包含一个公共边,结合已知条件,根据SAS 可证明△AOC ≌△BOC . 证明:在△AOC 和△BOC 中,12AO BOCO CO ⎧=∠=∠=⎪⎨⎪⎩,∴△AOC ≌△BOC (SAS ).【例2】【解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 ”证得结论.证明:∵AE=CF ,∴AE ﹣EF=CF ﹣EF ,即AF=CE .又∵AD ∥BC ,∴∠A=∠C .∵在△ADF 与△CBE 中,AD CBA C AF CE =⎧⎪∠=∠⎨⎪=⎩,∴△ADF ≌△CBE (SAS ).练3.【解析】已知∠1=∠2,∠BAE 是公共角,从而可推出∠DAE=∠BAC ,已知AB=AD ,AC=AE ,从而可以利用SAS 来判定△ABC ≌△ADE .证明:∵∠1=∠2,∴∠1+∠BAE=∠2+∠BAE ,即∠DAE=∠BAC .在△ABC 和△ADE 中,AB AD DAE BAC AC AE =∠=∠=⎧⎪⎨⎪⎩,,∴△ABC ≌△ADE (SAS ).练4.【解析】根据∠ACD=∠BCE ,可得出∠ACD+∠DCE=∠BCE+∠DCE ,即∠ACE=∠BCD .根据边角边公理可得出△AEC ≌△BDC .证明:在△AEC 和△BDC 中,∵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AC=BC ,∵∠ACD=∠BCE ,∴∠ACD+∠DCE=∠BCE+∠DCE ,即∠ACE=∠BCD ,在△AEC 和△BDC 中,AC BCACE BCD CE CD =⎧⎪∠=∠⎨⎪=⎩,∴△AEC ≌△BDC (SAS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例3】(1)【解析】首先根据条件AB=AC ,AD=AE ,再加上公共角∠A=∠A 可利用“SAS ”定理证明△ABE ≌△ACD ,进而得到∠B=∠C .证明:在△ABE 和△ACD 中,AB ACA A AE AD =⎧⎪∠=∠⎨⎪=⎩,∴△ABE ≌△ACD (SAS ).∴∠B=∠C .(2)【解析】先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内错角相等,再证出AF=CE ,根据SAS 证明△ABF ≌△CDE ,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结论.证明:∵AB ∥CD ,∴∠A=∠C ,∵AE=CF ,∴AE+EF=CF+EF ,即AF=CE ,在△ABF 和△CDE 中,AB CDA C AF CE =⎧⎪∠=∠⎨⎪=⎩,∴△ABF ≌△CDE (SAS ),∴BF=DE .练5.【解析】利用SAS 可证明△AOD ≌△COB ,则∠D=∠B=30°.解:∵OA=OC ,OD=OB ,∠AOD=∠COB ,∴△AOD ≌△COB (SAS ),∴∠D=∠B=30°.故选B .练6.【解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 ,若∠A=∠D 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得出结果.解:若∠A=∠D 时,△ABC ≌△DEF ;∵在△ABC 和△DEF 中,AB DEA D AC DF =⎧⎪∠=∠⎨⎪=⎩,∴△ABC ≌△DEF (SAS ),∴BC=EF ,∴BE=CF ;故答案为:∠A=∠D ,EF ,CF .课后小测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A 、AB=DC ,不能根据SAS 证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B 、∵在△AOB 和△DOC 中,OAOD AOB COD OB OC ⎪∠⎪⎩∠⎧⎨===∴△AOB ≌△DOC (SAS ),故本选项正确;C 、两三角形相等的条件只有OA=OD 和∠AOB=∠DOC ,不能证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D 、根据∠AOB=∠DOC 和OA=OD ,不能证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 .2.【解析】∵BE 、CF 是中线,∴AE=12AC ,AF=12AB ,∵AB=AC ,∴AF=AE ,在△AFC 和△AEB 中,AF AEAA AB AC ⎧⎪⎪⎩∠∠⎨=== ∴△AFC ≌△AEB (SAS ),故选:B .3.【解析】∵AB ∥EF ,∴∠A=∠E ,∵AD=EC ,∴AD+DC=EC+DC ,即AC=ED ,在△ABC 和△EFD 中AB EFA E AC ED =⎧⎪∠=∠⎨⎪=⎩,∴△ABC ≌△EFD (SAS ),∴AC=ED=7,∴CD=AC+ED ﹣AE=7+7﹣10=4.故选C .4.【解析】∵△ABC 中,AB=AC ,AD=AE ,BD=CE , ∴△ABD ≌△ACE ,∴∠BAD=∠CAE=30°∴∠BAC=∠BAD+∠DAE+∠CAE=30°+50°+30°=110° 故选C .5.【解析】∵AB 与CD 互相平分,∴OA=OB ,OD=OC又∵∠AOD=∠COB (对顶角相等),∴△AOD ≌△BOC (SAS ),∴∠C=∠D 、AD=BC ,∴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A 、B 、C 是正确的,只有D 是错误的.故选D .二、填空题6.【解析】在△ABF 和△ACE 中,AB ACBAF CAE AF AE=⎧⎪∠=∠⎨⎪=⎩,∴△ABF ≌△ACE (SAS ),∴∠B=∠C=26°,∵∠BFC=∠A+∠B=60°+26°=86°,∴∠BOC=∠BFC+∠C=86°+26°=112°.故答案为112°.7.【解析】∵AE=BF ,∴AF=BE ,∵AD ∥BC ,∴∠A=∠D ,又AD=BC ,∴△ADF ≌△BCE ,∴DF=CE .故答案为:△BCE ,CE .三、解答题8.【解析】∵C 是线段AB 的中点, ∴AC=BC ,∵CD 平分∠ACE ,CE 平分∠BCD , ∴∠ACD=∠ECD ,∠BCE=∠ECD , ∴∠ACD=∠BCE ,在△ACD 和△BCE 中,AC BCACD BCE CD CE=⎧⎪∠=∠⎨⎪=⎩,∴△ACD ≌△BCE (SAS ).9.【解析】∵AB=CD ,∴AB+BC=CD+BC ,即AC=BD . 又∵EC ∥DF ,∴∠ACE=∠BDF .在△ACE 与△BDF 中,AC BDACE BDF EC FD=⎧⎪∠=∠⎨⎪=⎩,∴△ACE ≌△BDF (SAS ).10.【解析】AB ∥CD ,∴∠DCF=∠ABE ,∵BF=CE ,∴BF ﹣EF=CE ﹣EF ,即CF=BE , 在△ABE 与△DCF 中,AB CDDCF ABE CF BE=⎧⎪∠=∠⎨⎪=⎩, ∴△ABE ≌△DCF (SAS ), ∴AE=DF .11.【解析】∵AE ∥CF , ∴∠A=∠FCD ,在△ABE 和△CDF 中, AB CDA FCD AE CF=⎧⎪∠=∠⎨⎪=⎩, ∴△ABE ≌△CDF (SAS ), ∴∠E=∠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