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窑洞与蒙古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当地百姓自古以来就有住窑洞的习惯。

窑洞建筑因地势而导师有平顶式、靠崖式

和天井式三种。平顶式窑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

或砖石垒砌而成;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

直铲平,然后在平面上凿挖窑洞。天井式窑洞

是在平地上挖坑,深7米余,四周见方。然后

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窑洞,形成天井式四方宅

院。另从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内凿出一条斜坡

甬道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天井

窑院内设置有出水通井,院内一般都种有高大树木,沿窑院顶部四周筑有带水檐道的砖墙。宅院内有作粮仓用的窑洞,顶部开有小孔,直通地面打谷场,收获之时可直接将谷场的粮食灌入窑内粮仓,平时孔口置避雨席棚。宅院内有单独窑洞,可作鸡舍牛棚。天井窑院还有二进院、三进院等,即多个井院的组合。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马欢,却不见村舍房屋,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外地人又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应天圆地方之说)。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

从材料上来说,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

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

窑洞充分的利用黄土了这一原材料,外部的土层有利

于室内恒温和隔音。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

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但同时也有只能单

层建筑,不耐雨淋,内部容易潮湿。而且室内光线、

透气比较差。如果地震来临,容易倒塌的缺点。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

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一

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

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

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

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

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

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

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具有美观耐用、节约耕地、保护植被、冬暖夏凉、静无噪音等特点。

窑洞还具有丰富的文

化内涵。窑洞是黄土高原

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

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

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

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

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

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

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

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

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

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

厚毡覆盖。普通蒙古

包,顶高100-150尺,

围墙高约50尺左右,

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

内四大结构为:哈那

(即蒙古包围墙支架)、

天窗(蒙语“套脑”)、椽

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

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

分为40个、60个、80

个、100个和120个哈

那。120个哈那的蒙古

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外部呈圆形,有大有小,但

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

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

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

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

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

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

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

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

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这与古代北方

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

易拆易装,便于搬迁。一

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

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

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

起来。再就是可以就地取

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

艺人就能制作。还有,蒙

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

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

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

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

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