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具有波与粒子二象性
高中物理第十七章波粒二象性3粒子的波动性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5
3 粒子的波动性一、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本性光能够发生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能量表达式:ε=hν,动量表达式:p=hλ.3.h的意义能量和动量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理量,波长和频率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表达式中左边是粒子性、右边是波动性,是h起了重要作用,架起了波动性和粒子性的桥梁.光具有波动性是否说明光就是我们宏观意义上的波?提示:不是.光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所以我们说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里的粒子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粒子,同样这里的波也不是我们宏观意义上的波.二、粒子的波动性1.物质的分类物理学中把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及由这些粒子组成的物质;另一类是场,像电场、磁场、电磁场这种看不见的,不是由实物粒子组成的,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 2.德布罗意波任何一种实物粒子都和一个波相对应,这种波被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质波. 3.物质波的波长和频率波长公式:λ=h p ,频率公式:ν=εh. 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晶体做了电子束演示实验,得到了明显的衍射图样,从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德布罗意认为任何运动着的物体均有波动性,可是我们观察运动着的汽车(如图所示),并未感到它的波动性.你如何理解该问题?请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提示:一切微观粒子都存在波动性,宏观物体(汽车)也存在波动性,只是因为宏观物体质量大、动量大、波长短,难以观测.考点一 光的波粒二象性1.对光的本性认识的几个阶段 学说 名称 微粒说波动说电磁说光子说 波粒 二象性 代表 人物牛顿 惠更斯 麦克斯韦 爱因 斯坦 公认实验 依据光的直线 传播、光 的反射光的干 涉、衍射能在真空中传 播,是横波,光光电效应、 康普顿 效应光既有波 动现象,又 有粒子特征速等于电磁波速度内容要点光是一群弹性粒子光是一种机械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光是由一份一份光子组成的光是具有电磁本性的物质,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理论领域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光的波动性光的粒子性实验基础干涉、衍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含义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同于宏观的波,它是一种概率波,即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概率)可用波动规律描述:(1)足够能量的光(大量光子)在传播时,表现出波的性质.(2)频率低,波长长的光,波动性特征显著.粒子的含义是“不连续”“一份一份”的,光的粒子即光子,不同于宏观概念的粒子,但也具有动量和能量.(1)当光同物质发生作用时,表现出粒子的性质.(2)少量或个别光子易显示出光的粒子性.(3)频率高,波长短的光,粒子性特征显著.二象性(1)光子说并没有否定波动性,E=hν中,ν表示光的频率,表示了波的特征.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波动性和粒子性都是光的本身属性,只是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不同.(2)只有用波粒二象性,才能统一说明光的各种行为.【例1】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表现为波动性较明显,有时表现为粒子性较明显B.光波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C.能量越大的光子,其波动性越显著D.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结合波粒二象性的相关理论进行判断即可.【答案】 C【解析】波粒二象性指光有时候表现出的粒子性较明显,有时候表现出的波动性较明显;个别光子易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易表现出波动性,A、D说法正确.光的频率越高,能量越高,粒子性相对波动性越明显,B说法正确,C说法错误.总结提能本题主要考查对波粒二象性的相关概念的理解,属于较简单的题目,我们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就可以掌握相关概念.有关光的本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两种性质是不相容的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D.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解析: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但它又不同于宏观观念中的机械波和粒子.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是同一客体的两个不同侧面、不同属性,我们无法用其中的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考点二物质波的理解和有关计算1.物质的分类:物理学中把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及由这些粒子组成的物质;另一类是场,像电场、磁场、电磁场这种看不见的,不是由实物粒子组成的,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2.任何物体,小到电子、质子,大到行星、太阳都存在波动性,我们之所以观察不到宏观物体的波动性,是因为宏观物体对应的波长太小的缘故.3.德布罗意波是一种概率波,粒子在空间各处出现的概率受波动规律支配,不要以宏观观点中的波来理解德布罗意波.4.德布罗意假说是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的一种推广,使之包括了所有的物质粒子,即光子与实物粒子都具有粒子性,又都具有波动性,与光子对应的波是电磁波,与实物粒子对应的波是物质波.5.对于光,先有波动性(即ν和λ),再在量子理论中引入光子的能量ε和动量p 来补充它的粒子性.反之,对于实物粒子,则先有粒子概念(即ε和p ),再引入德布罗意波(即ν和λ)的概念来补充它的波动性.不过要注意这里所谓波动性和粒子性,仍然都是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所谓补充仅是形式上的.综上所述,德布罗意的推想基本上是爱因斯坦1905年关于光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光粒子由波伴随着)的一种推广,使之包括了所有的物质微观粒子.【例2】 武汉综合新闻网2010年8月21日报道:近日,一种发源于南亚没有抗生素可以抵御的“超级细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假若一个细菌在培养器皿中的移动速度为 3.5 μm/s,其德布罗意波长为1.9×10-19m ,试求该细菌的质量.【答案】 1.0×10-9kg【解析】 由公式λ=h p得该细菌的质量为m =p v =h vλ= 6.626×10-343.5×10-6×1.9×10-19kg =1.0×10-9kg.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波长是λ=h p,式中p 是运动物体的动量,h 是普朗克常量.已知某种紫光的波长是440 nm ,若将电子加速,使它的德布罗意波长是这种紫光波长的1104.求:(1)电子的动量大小;(2)试推导加速电压跟德布罗意波长的关系,并计算加速电压的大小(电子质量m =9.1×10-31kg ,电子电荷量e =1.6×10-19C ,普朗克常量h =6.6×10-34J·s,加速电压的计算结果取1位有效数字).答案:(1)1.5×10-23kg·m/s(2)U =h 22emλ2 8×102V解析:(1)由λ=h p得电子的动量大小p =h λ= 6.6×10-34440×10-9×10-4kg·m/s =1.5×10-23kg·m/s(2)设加速电压为U ,由动能定理得eU =12mv 2而12mv 2=p 22m ,所以U =p 22em =h 22emλ2 代入数据得加速电压的大小U =8×102V重难疑点辨析对牛顿“微粒说”与爱因斯坦“光子说”的区分光的本性的探究过程是人类对物理现象及物理规律不断认识、提高、再认识、再提高的反复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科学家们利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不断探究,经历了激烈的大论战,历时数千年,终于形成今天对光的比较深刻的认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熟记重要的物理学史,又要学习科学家们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典例】 (多选)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A .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B .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C .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D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解析】 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一种物质微粒,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能量,显然A 错.干涉、衍射是波的特性,光能发生干涉说明光具有波动性,B 正确.麦克斯韦根据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近似相等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后来赫兹用实验证实了光的电磁说,C正确.光具有波动性与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D正确.【答案】BCD惠更斯的波动说与牛顿的微粒说由于受传统宏观观念的影响,都试图用一种观点去说明光的本性,因而它们是相互排斥、对立的两种不同的学说.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是对立的统一体,揭示了光的行为的二重性: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物质波属于机械波B.只有像电子、质子、中子这样的微观粒子才具有波动性C.德布罗意认为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小到电子、质子、中子,大到行星、太阳都有一种波与之相对应,这种波叫物质波D.宏观物体运动时,看不到它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所以宏观物体运动时不具有波动性解析:任何一个运动的物体都具有波动性,但因为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波长很短,所以很难看到它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所以C项对,B、D项错.物质波不同于宏观意义上的波,故A项错.2.(多选)表中列出了几种不同物体在某种速度下的德布罗意波长和频率为1 MHz的无线电波的波长,根据表中数据可知( ABC )质量/kg 速度/m·s-1波长/m 弹子球 2.0×10-2 1.0×10-2 3.3×10-30电子(100 eV)9.1×10-31 5.0×106 1.2×10-10无线电波(1 MHz)— 3.0×108 3.0×102B.无线电波通常只能表现出波动性C.电子照射到金属晶体上能观察到它的波动性D.只有可见光才有波粒二象性解析:弹子球的波长太小,所以检测其波动性几乎不可能,A正确;无线电波波长较长,所以通常表现为波动性,B正确;电子波长与金属晶体尺度相近,所以能利用金属晶体观察电子的波动性,C正确;由物质波理论知,D错误.3.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一项是奖励美国科学家贾科尼和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发现了宇宙X 射线源.X 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波,若X 射线在真空中的波长为λ,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以E 和p 分别表示X 射线每个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则( D )A .E =hλc,p =0 B .E =hλc ,p =hλc 2 C .E =hc λ,p =0D .E =hc λ,p =h λ解析:根据E =hν,且λ=h p ,c =λν可得X 射线每个光子的能量为E =hc λ,每个光子的动量为p =h λ.4.紫外线光子的动量为hνc.一个静止的O 3吸收了一个紫外线光子后( B ) A .仍然静止B .沿着光子原来运动的方向运动C .沿与光子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D .可能向任何方向运动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知,吸收了紫外线光子的O 3分子与光子原来运动方向相同.故正确选项为B.5.(多选)利用金属晶格(大小约10-10m)作为障碍物观察电子的衍射图样,方法是让电子通过电场加速后,让电子束照射到金属晶格上,从而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如图所示.已知电子质量为m ,电荷量为e ,初速度为0,加速电压为U ,普朗克常量为h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A .该实验说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B .实验中电子束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为λ=h2meUC .加速电压U 越大,电子的衍射现象越明显D .若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衍射现象将更加明显解析:得到电子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故A 项正确;由德布罗意波波长公式λ=h p,而动量p =2mE k =2meU ,所以λ=h 2meU ,B 项正确;从公式λ=h2meU可知,加速电压越大,电子波长越小,衍射现象就越不明显;用相同动能的质子替代电子,质子的波长变小,衍射现象相比电子不明显,故C 、D 项错误.。
高二物理《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波粒二象性》知识点波粒二象性知识点
总结
波粒二象性是指光和物质粒子既可以表现出波动性,也可以表现出粒子性的特征。
光的波动性:
1. 光可以传播并产生干涉、衍射、反射和折射等现象。
2. 光的波长和频率与其能量和颜色有关。
3. 光的波长越短,频率越高,能量越大。
光的粒子性(光子):
1. 光的能量以离散的量子形式存在,称为光子。
2. 光子的能量由其频率确定,E = hf,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
3. 光子具有动量,p = hf/c,其中c为光速。
4. 光子与物质粒子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
物质粒子的波动性:
1. 物质粒子(如电子、中子和质子等)具有波动性,其波长由物质粒子的动量确定,λ= h/p。
2. 物质粒子的波长越短,动量越大,能量越高。
物质粒子的粒子性:
1. 物质粒子具有质量和电荷等属性,可在空间中定位并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
2. 物质粒子的运动具有定向性和速率,可以经历加速、碰撞、反弹和传递动量等过程。
波粒二象性的实验验证:
1. 双缝干涉实验:将光束通过双缝,观察在屏幕上出现的干涉条纹。
2. 非弹性散射实验:通过向物质粒子轰击金属原子等,观察其与原子发生相互作用的现象。
3. 康普顿散射实验:观察到X射线与物质粒子碰撞后发生能量和动量的转移。
波粒二象性的意义:
波粒二象性的发现和理解深化了我们对物质和能量本质的认识。
它为解释光电效应、康普顿散射以及粒子的衍射和干涉等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中物理光的粒子性波粒二象性
四、物质波:(德布罗意波) 1、机械波、电磁波、物质波是三种性质的波。
2、物质波:任何具有质量和速度的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 象性。
λ=
h P
=
h mv
五、牛顿力学的局限性:
牛顿三个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对微观粒子和宏 观高速物体不适用。
(4)当…………………: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 成正比。
3、证明了:光有粒子性。
二、光子说:
1、爱因斯坦提出的。 2、内容:在空间传播的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 每一份叫一个光子。
一个光子的能量:E=hγ 3、价值:光子说能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
4、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
(1)逸出功:(w)金属表面的电子逸出时要克服原子 核的引力而做的功。 (2)最大初动能:EK =hγ-w 5、光电管:
把光信号转化成电信号的元件。
例1:已知:如图,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eV的一 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 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V时,电流表读数 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V时,电流表读数 为零。由此可知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
(A)1.9eV (B)0.6eV
(C)2.5eV
(D)3.1eV
例2、真空中有一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分别由铂和钾
(其极限波长分别为λ1 和λ2 )制成,极板面积为S,间距 为d。现用波长为λ( λ1 <λ<λ2 )的单色光持续照射两极 板内表面,则电容器的最终带电量Q正比于:( )
( ) (A)
s λ2-λ d λ·λ2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作为被列入世界上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一的双缝实验,让很多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伤透脑筋。
双缝实验是一种光学实验,大家一起往下看吧。
在量子力学里,双缝实验是一种演示光子或电子等等微观物体的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实验。
双缝实验是一种“双路径实验”。
在这种更广义的实验里,微观物体可以同时通过两条路径或通过其中任意一条路径,从初始点抵达最终点。
这两条路径的程差促使描述微观物体物理行为的量子态发生相移,因此产生干涉现象。
另一种常见的双路径实验是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验。
双缝实验还被列入了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之中,但是有人却认为双缝实验十分的难以理解。
如果电子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
如果电子是以波的形式运动,由于波之间存在干涉,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一道道痕迹。
一开始实验表明电子以波的形式运动。
即使一个个电子发射,黑板上还是一道道痕迹。
于是科学家想知道为什么一个个电子发射也会有波的现象,于是将高速摄像机对准双缝以便观察。
重点来了:当想进一步观察时,粒子却是是互不干涉地运动,穿过双缝落到黑板上是两道痕迹!!!双缝实验,著名光学实验,在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
现在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
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现在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试验本身没什么问题,证明了光有波粒二象性,但是科学家们想观察清楚如何会这样,于是他们在微观层面上来观察,架设高速摄像机,观察光子是如何一个一个通过缝隙形成波干涉的,这时候神奇的事情出现了,光子波的特性消失了!又变成人类最容易理解的粒子,只出现了两条条纹。
这才引出了超级可怕和诡异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和后来石破天惊的的“延迟选择实验”,给整个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
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教案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的分析和实验方法
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教案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的分析和实验方法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的分析和实验方法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是光学和量子物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本文将分析光的衍射现象以及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方法,并探讨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光的衍射现象分析光的衍射是指光通过有限宽度的孔或者物体边缘时,会产生一种出现在衍射屏上的波纹现象。
这种现象证明了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的波动性表现在光通过狭缝或者物体边缘时会发生衍射,而粒子性表现在观察到的光点的集中程度。
在实验中,可以使用单缝衍射和双缝衍射来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在单缝衍射实验中,将光通过一个狭缝照射到屏幕上,可以观察到中央明亮的主极大和两侧模糊的副极大。
而在双缝衍射实验中,光通过两个狭缝照射到屏幕上,会观察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这被称为干涉条纹。
二、波粒二象性的实验方法波粒二象性是指微观粒子(如光子和电子)既可以表现为波动性,又可以表现为粒子性。
根据德布罗意波动假设,任何物质粒子都具有波动性,其波长为λ=h/p,其中h为普朗克常数,p为粒子的动量。
为了验证波粒二象性,进行了许多经典实验。
其中著名的实验包括光电效应实验和干涉实验。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将光照射到金属表面,观察到金属会发射出电子。
根据经典的粒子理论,预计提高光的强度就可以增加金属表面电子的动能。
然而,实验结果显示,只有当光的频率超过一定阈值时,才能观察到光电效应。
这个现象只能通过将光看作粒子的解释来解释,即光子的能量由其频率而不是强度决定。
另一个重要的实验是干涉实验。
在Young双缝干涉实验中,通过两个间距很小的缝隙,光通过之后在屏幕上形成一系列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由于光的波动性,可以解释为波之间的干涉造成的。
然而,当把实验重复进行,但只发射一个光子时,仍然能观察到条纹的出现。
这意味着光也具有粒子性,每个光子独立地与屏幕上的分子相互作用。
三、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的重要性光的衍射和波粒二象性的研究对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光的波粒二象性》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光的衍射:指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 到障碍物时,光波发生弯曲绕过障 碍物的现象,形成衍射条纹。
联系:干涉和衍射都是光波的波动 性的表现,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是难 以区分的。
光的偏振
偏振光的概念
光的偏振:光在传播 过程中,其电矢量在 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 面内做有规律的振动
光的波粒二象性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光的干涉与衍射
04
光的本质
光的偏振
02
05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量子性
03
06
添加章节标题
光的本质
光的定义
光是一种电磁 波,具有波粒
二象性
光的波长范围 很广,从无线 电波到伽马射
线
光的传播速度 是每秒约30万
公里
光的能量与频 率成正比,与
波长成反比
光的传播方式
量子计算:利用光的波粒二象性进 行量子计算
光的干涉与衍射
光的干涉现象
光的干涉:当两束光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间距、亮度和形状与光的波长、频率和相位有关
干涉原理:光的干涉是由于光的波动性引起的,当两束光相遇时,它们的波峰和波谷相互叠加,形 成干涉条纹
量子光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量子光学是研究光的量子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量子光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量子光学的研究可以推动量子技术的发展,为未来的科技进步提供新的动力。 量子光学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光的本质和宇宙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Biblioteka 偏振光与干涉、衍射的关系干涉:两束偏振光相遇时,振 动方向相同的部分叠加,振动 方向相反的部分抵消
【人教版】物理选修3-5:17.3《粒子的波动性》(附答案)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光子的能量和动量 (1)能量:ε= hv 。
h (2)动量:p= λ 。 (3)意义:能量 ε 和动量 p 是描述物质的粒子性的重要物 理量;波长 λ 和频率 ν 是描述物质的波动性的典型物理量。
因此 ε= hv 和 p=hλ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 关系,普朗克常量 h 架起了粒子性与波动性之间的桥梁。
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
越显著
D.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
光具有粒子性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光子与实物粒子的区别。
(2)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光的本性。
(3)光显示波动性或粒子性是有条件对应的。
[解析] 一切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干涉、 衍射)表现出波动性,光的有些行为(如光电效应)表现出粒子性, 所以不能说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A 错误;虽然光子和电 子都是微观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电子是实物粒子,有静 止质量,光子不是实物粒子,没有静止质量,电子是以实物形式 存在的物质,光子是以场形式存在的物质,所以不能说光子和电 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B 错误;波长长,容易发生干涉、衍射, 波动性强,反之,波长短,光子能量大,粒子性强,C 正确;干 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D 正确。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1.对光的本性认识史 人类对光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牛顿的光的微粒 说、托马斯·杨和菲涅耳的波动说,从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说 到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直到二十世纪初,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 才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意义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意义光的波粒二象性是说光有波动性,同时存在粒子性。
正如物质元素的酸碱性,没有绝对的酸性物质,也没有绝对的碱性物质,强酸物质也具有碱性,强碱物质也具有酸性,任何物质都是酸性与碱性的“矛盾体”。
所以,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是物理学的一个重大飞跃性发现,象征着我们的物理学即将彻底告别一切孤立的和绝对的事物。
波动性和粒子性是物质两种不同运动所具有的特性。
波动性表现的是物质的空间性和整体性,粒子性表现的是物质的相对性和孤立性,相对性必须存在于统一性之中。
这就是说,空间物质与物体物质是连续的存在。
由于把空间视为绝对空间,爱因斯坦过于倾向于光的粒子性,忽略了光的空间性,他在对光电现象的解释中,把光线视为一粒接一粒以光速c运动的“光粒子”,显然存在一些瑕疵。
既然把波传递的能量视为一粒接一粒的“光粒子”,那么传递能量的波就不是“真空”,根据波的产生条件,空间是可传递能量的弹性介质,就是说,在一粒一粒的“光子”之间存在着连续的“暗物质”,空间是连续的光物质空间,把波动传播的能量直接视为质量的传播,而不考虑两种不同状态的运动所传播的“东西”不同,尽管物质的质量和能量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但这绝不意味着就可以“波”“粒”不分,就像我们不能因为事物都有“两重性”而好坏不分一样。
因为波传递的是能量,空间物质只存在震动和变形,不存在被传递,所以考虑“光子”运动速度方向的“动量”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光电现象中,就吸收波能量的自由电子的运动来讲,自由电子吸收了一个“光子”的能量不是顺光线方向而动,反是“迎光线而动”溢出物体表面,这也是一个难以解释的小瑕疵。
因此,我们可以把光线视为一粒接一粒以光速运动的“光子”,但由于光的波动性,频率为υ的单色光的平均能流密度S为:S = n hυ/2式中n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光子数n 。
上式去掉1/2 ,就完全否认了光的波动性。
所以,一个“光子”使自由电子的能量变化是周期性的,当“光子”接触到自由电子,前1/2周期使电子能量增加,达到最大增大值hυ后,在后1/2周期减小为原来状态的零增大,这样才不至于自由电子的能量持续增大。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篇1教学目标(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知道概率波的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教材先总结前面所学知识,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进一步指出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分析二:教材中内容要求较低,学生掌握部分以记忆为主。
教法建议建议:可以由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再阅读课本自学,最后学生回答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由教师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教学难点: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示例:由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光波能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又说明光具有粒子性,那么光波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呢?),学生再阅读课本自学,最后学生回答思考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由教师解释。
探究活动题目:光学发展史组织:个人方案:科普论文评价:科普性光的波粒二象性篇2教学目标(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2)知道概率波的概念。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教材先总结前面所学知识,提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并进一步指出光波是一种概率波:大量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分析二:教材中内容要求较低,学生掌握部分以记忆为主。
教法建议建议:可以由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再阅读课本自学,最后学生回答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由教师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教学难点:对波粒二象性的理解示例:由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光波能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而光电效应又说明光具有粒子性,那么光波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呢?),学生再阅读课本自学,最后学生回答思考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由教师解释。
探究活动题目:光学发展史组织:个人方案:科普论文评价:科普性光的波粒二象性篇3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微粒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2)了解波动说的基本观点及对光学现象的解释和所遇到的问题.(3)了解事物的连续性与分立性是相对的,了解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4)了解光是一种概率波.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初步建立光与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以及用概率描述粒子运动的观念.3.情感目标理解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和研究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辩证发展的过程.根据事实建立学说,发展学说,或是决定学说的取舍,发现新的事实,再建立新的学说.人类就是这样通过光的行为,经过分析和研究,逐渐认识光的本性的.二、重点、难点分析1、这一章的内容,贯穿一条主线——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结合各节内容,适当穿插物理学史材料是必要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使课堂教学主动活泼,内容丰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思想教育.本节就课本内容,十分简单,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课本所提到的内容,都是结论性的,加入一些史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2、本节中学生初步接触量子化、二象性、概率波等概念,由于没有直接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让学生体会这些概念.三、主要教学过程光学现象是与人类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在对光学现象、规律的研究的同时,也开始了对光本性的探究.到了17世纪,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一)光的微粒说一般,人们都认为牛顿是微粒说的代表,牛顿于1675年曾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用这样的观点,解释光的直进性、影的形成等现象是十分方便的.在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同样十分简便.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要发生反射和折射.在解释反射现象时,只要假设光的微粒在与介质作用时,其相互作用,使微粒的速度的竖直分量方向变化,但大小不变;水平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均不发生变化(因为在这一方向上没有相互作用),就可以准确地得出光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一与实验事实吻合的结论.说到折射,笛卡儿曾用类似的假设,成功地得出了入射角正弦与折射角正弦之比为一常数的结论.但当光从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时,发生的是近法线折射,即入射角大,折射角小.这时,必须假设光在光密介质的传播速度较光在光疏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才行.一束光入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发生反射,何种情况下又发生折射呢?微粒说在解释这一点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牛顿提出了著名的“猝发理论”.他提出:“每一条光线在通过任何折射面时,便处于某种为时短暂的过渡性结构和状态之中.在光线的前进过程中,这种状态每隔相等的间隔(等时或等距)内就复发一次,并使光线在它每一次复发时,容易透过下一个折射面,而在它(相继)两次复发之间容易被这个面所反射”,“我将把任何一条光线返回到倾向于反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反射的猝发’,而把它返回到倾向于透射(的状态)称它为‘容易透射的猝发’,并且把每一次返回和下一次返回之间所经过的距离称它为‘猝发的间隔’”.如果说“猝发理论”还能解释反射和折射的话,那么,以微粒说解释两束光相遇后,为何仍能沿原方向传播这一常见的现象,微粒说则完全无能为力了.(二)光的波动说关于光的本性,当时还存在另一种观点,即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围传播.其代表人物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他认为,光是由发光体的微小粒子的振动在弥漫于一切地方的“以太”介质中传播过程,而不是像微粒说所设想的像子弹和箭那样的运动.他指出:“假如注意到光线向各个方向以极高的速度传播,以及光线从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地方发出时,光射线在传播中一条光线穿过另一条光线而相互毫不影响,就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当我们看到发光的物体时,决不可能是由于从它所发生的物质,像穿过空气的子弹和箭一样,通过物质迁移所引起的”.他把光比作在水面上投入石块时产生的同心圆状波纹.发光体中的每一个微粒把振动,通过“以太”这种介质向周围传播,发出一组组同心的球面波.波面上的每一点,又可以此点为中心,再向外传播子波.当然,这样的观点解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比微粒说的“猝发理论”方便得多,以水波为例,水波在传播时,反射与折射可以同时发生.一列水波在与另一列水波相遇时,可以毫无影响的相互通过.惠更斯用波动说还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但他在解释光自光疏介质射向光密介质的近法线折射时,需假设光在光密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较小.现代光速的测定表明,波动说在解释折射时依据的假设是正确的:光在光密介质中传播时光速较小.但在17世纪时,光速的测量尚在起步阶段,谁是谁非,没有定论.当然,光的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进性和何以能在传播时,会在不透明物体后留下清晰的影子等问题也遇到困难.可见,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在解释光学现象时,都各有成功的一面,但都不能完满地解释当时所了解的各种光学现象.在其后的100多年中,主要由于牛顿的崇高地位及声望,因而微粒说一直占主导地位,波动说发展很缓慢.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还期待新的现象的发现.直到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进一步研究了光的衍射现象.干涉和衍射是波动的重要特征,从而光的波动说得到迅速发展.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三)牛顿理论中的波动性思想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的牛顿,是提倡了微粒说,但他却并不排斥波动说.他根据他所做过的大量实验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不少卓越的、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在关于颜色的见解上,他提出“不同种类的光线,是否引起不同大小的振动,并按其大小而激起不同的颜色感觉,正像空气的振动按其大小而激起不同的声音感觉一样?而且是否特别是那些最易折射的光线激起最短的振动以造成深紫色的感觉,最不易折射的光线激起最长的振动,以造成深红色的感觉,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光线激起各种中间大小的振动而造成中间颜色的感觉?”他同时还提出:“扔一块石头到平静的水面中,由此激起的水波将在石头落水的地方持续一段时间,并从这里以同心圆的形式在水面上向远处传播.空气用力撞击所激起的振动和颤动也将持续少许时间,并从撞击处以同心球的形式传播到远方,与此相似,当光线射到任何透明体的表面并在那里折射或反射时,是不是因此就要在反射或折射介质中入射点的地方,激起振动和颤动的波,而且这种振动总能在那里发生并从那里传播出去.”在解释光现象中,牛顿还多次提出了周期性的概念.而具有周期性,也是波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提出波动说的惠更斯却否认振动或波动的周期性.因此,对牛顿来说,在他的微粒说理论中包含有波动说的合理因素.究竟谁是谁非,牛顿认为“我只是对尚待发现的光和它对自然结构的那些效果开始作了一些分析,对它作了几点提示,而把这些提示留待那些好奇的人们进一步去用实验和观察来加以证明和改进.”牛顿的严谨,兼收并蓄的科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恐怕这也是他成为物理学大师的原因之一.(四)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1、动画(参考媒体资料中的动画“光的波粒二象性”):当我们用很弱的光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将感光胶片放在屏的位置上,会看到什么样的照片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分析图片:结论:1、左侧图片清晰的显示了光的粒子性.2、光子落在某些条形区域内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波的干涉即为干涉加强区),说明光子在空间各点出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波动规律进行解释.得出:光波是一种概率波,概率表征某一事物出现的可能性.2、让学生回忆在研究分子热运动时做过的伽尔顿板实验:教师总结:伽尔顿板实验中,单个小球下落的位置是不确定的,但是它落在中间狭槽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即小球落在中间的概率较大.3、思考与讨论:(书中的思考)根据你的理解,说明概率的意义,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或科学中的事例,说明哪些事件是个别出现时看不出什么规律,而大量出现时则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教师总结:生活中,涉及概率统计的事件很多,例如:在研究分子热运动时,研究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毫无意义的,需要研究的是大量分子整体表现出来的规律,这叫做统计规律.4、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仍然考虑双缝干涉实验当光源和感光胶片之间不可能同时有两个和多个光子时,长时间曝光得到的照片仍然和光源很强、曝光时间较短时一样,则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结论:波动性是光子本身的一种属性(五)方法总结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由于微观世界的某些属性与宏观世界不同,而我们的经验仅局限于宏观物体的运动.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个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物理模型帮助我们研究光子的规律.随着人类认识的范围不断扩大,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需要我们建立新的模型,提出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对于一种模型,只要能与实验结果一致,它就能在一定范围内表示所研究对象的规律.四、例题分析(参考备课资料中的典型例题)五、教学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精神,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自本节起,其后的物理各章节中,包含了大量的物理学史内容.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料,恰当结合教材内容,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以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造性精神的培养.光的波粒二象性篇4教学目标(1)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光的波粒二象性实验与解读
能源领域:利用光催化、光 热等原理,开发高效、环保
的能源利用方式
04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意义
对经典物理学的挑战
光的本质:光的波粒二象性挑战了光是粒子还是波的传统观念。 实验验证:双缝干涉实验、光电效应实验等证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物理学发展: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成为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石。 科学革命:光的波粒二象性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体系,引发了科学革命。
频率不同。
光波的传播需 要介质,类似 于声波在空气 中的传播,光 波在真空中无
法传播。
光波具有干涉、 衍射等波动现 象,这些现象 证明了光具有
波动性。
光的粒子性解释
光的粒子性是指光 具有动量,能够被 物质吸收和反射, 类似于粒子。
光在传播过程中, 光子是独立存在的, 每个光子都有确定 的能量和动量。
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电流。
实验器材:光 源、滤光片、
光电管等。
实验步骤:调 整光源、滤光 片和光电管的 位置,记录实
验数据。
实验结果:光 照射在物质上, 可以产生电流, 证明了光的粒
子性。
康普顿散射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实验原理:利用康普顿散射实验,当光子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会同时表现出波动 和粒子的特性
光子与物质相互作 用时,会与物质中 的电子发生相互作 用,导致光的吸收 或反射。
光的粒子性解释了 光电效应等现象, 即光子能够将能量 传递给电子,使电 子从束缚状态跃迁 到自由状态。
波粒二象性的统一性
光的波动性:光 在传播过程中表 现出波动特征, 如干涉、衍射等 现象。
光的粒子性:光 是由粒子构成的, 具有能量和动量, 能够与物质相互 作用。
为什么说光有波粒二象性
为什么说光有波粒二象性2021-08-01 04:24:51 123 人为什么说光有波粒二象性_光的波粒二象性光的波粒二象性━━本章总结一部光学说的开展史,就是人类认识光本性的认识史。
让我们再次作一个简单的回忆,肯定比第一课有更深刻的理解。
光的干预、衍射有力地证明光是一种波。
但它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波泥?两种不同的光波理论1、惠更斯的波动说──把光看作是某种在介质中传播的波。
这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波观念,需借助介质,且波是连续的。
2、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把光波看作是一种电磁波。
两种观点的争论焦点是:光波传播是否需要介质?⑴、寻找这种介质“以太〞的彻底失败〔本来无一物,何来自寻烦?〕。
⑵、电磁波本身就是物质,自身携带能量,无须借助介质传播。
⑶、但还有另一个主要问题还未解决,光波是否就是电磁波?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证明了电磁场的速度等于光速,并由此看到了两者间的联系。
赫兹又从实验得到了证实,光的行为与电磁波的行为一致,从而在理论和实验上证明了光确实是一种电磁波。
它揭露了光现象的电磁本质,把光、电、磁统一起来,加深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联系和认识。
光的电磁说是对光的波动说的扬弃,保存了波的特质,抛弃了它机械振动、传播连续的成份。
光电效应现象对光的电磁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使我们不得不再回到微粒说方面来。
3、牛顿的微说──把光看作沿直线传播的粒子流。
它带有明显的机械运动的痕迹,也无法解释光的干预、衍射这些现象。
但这个学说中仍含有其合理的成份,这就是光的粒子性。
4、爱恩斯坦抛弃了牛顿微说中机械运动的成份,吸收了〔对方──波动说〕电磁辐射量子化的研究成果,把电磁辐射量子化转变、开展成为光行为的量子化,即光子说,重新恢复了光的粒子性的权威。
但是,光子的物质性、不连续性并非牛顿微粒说意义下的实物粒子,光子没有静止质量,就个别光子而言,它与宏观质点的运动不同,没有一定的轨道,因而无法对个别光子的行为作出“科学的〞预测,它的行为不服从牛顿经典力学。
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实验
光子的波粒二象性实验
科学家们借助试验捕获了光的粒子与波同时存在的场景。
主要利用了杨氏双缝实验。
把一支蜡烛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从一个点发出的光源)。
在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上开了两道平行的狭缝。
从小孔中射出的光穿过两道狭缝投到屏幕上,就会形成一系列明、暗交替的条纹,这就是众人皆知的双缝干涉条纹。
扩展资料: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
科学家发现光既能像波一样向前传播,有时又表现出粒子的特征。
因此我们称光为“波粒二象性”。
光一直被认为是最小的物质,虽然它是个最特殊的物质,但可以说探索光的本性也就等于探索物质的本性。
历史上,整个物理学正是围绕着物质究竟是波还是粒子而展开的。
光学的任务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辐射、传播和接收的规律;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如物质对光的吸收、散射、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生理效应等)以及光学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应用
光的波粒二象性及其应用光,作为一种常见的物质形态,一直以来都引起了人类的极大兴趣与好奇心。
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为现代科技的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光的波粒二象性最先由量子力学理论提出。
在波动理论中,光被认为是一种波动现象,具有波动的传播性质,例如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光通过两个狭缝后会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种波动性质使光能够解释多种与波动性有关的现象。
然而,当科学家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时,却发现了光的粒子性质。
这一发现是通过光电效应实验而得到的,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发射出电子。
这一现象无法用波动理论解释,而需要借助粒子的概念来加以解释。
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光的粒子性质,例如康普顿散射实验中,光在与物质相互作用时表现出与粒子相似的行为。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对科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这一发现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
量子力学理论为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提供了新的框架,进一步揭示了微观粒子行为的奇特性质。
其次,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也为现代科技的应用带来了重要的进展。
在光波动性方面,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被广泛应用于光学技术中。
例如在激光技术中,通过光的干涉和衍射,可以实现高质量的激光束,使得激光在医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
此外,其他各种应用也得益于光的波动性质。
例如光的折射现象被用于光学透镜的设计,光的偏振现象被应用于光学仪器的制造等等。
而在粒子性方面,光的量子特性也被应用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中。
例如在量子通信中,利用光子的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可以实现安全的加密通信。
此外,光的粒子性还被用于激光雷达、光学传感器等领域,提高了这些技术的精确度和敏感度。
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不仅在科学理论上有所突破,也深刻影响了技术和应用领域。
然而,仍然有很多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未解之谜存在,这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持续的研究动力。
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深入理解将有助于推动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干涉实验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干涉实验光的波粒二象性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揭示了光既可以被视为波动也可以被视为粒子的特性。
而双缝干涉实验则是验证光波粒二象性的经典实验之一,它展示了光既能呈现出波动的干涉现象,又能呈现出粒子的随机撞击效应。
本文将通过深入探讨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双缝干涉实验的原理与应用,带领读者了解这一令人着迷的物理现象。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在经典物理学中,光被视为一种电磁波,具有波动的特性。
光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而波长和频率之间有着关系: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然而,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光也被视为由许多离散的小粒子,称为光子,组成的粒子流。
光子具有能量和动量,与一般粒子类似,但其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又表现出波动的性质。
这种既能以波动形式传播又能以粒子形式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被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为了验证光的波粒二象性,科学家进行了许多实验证明。
其中,双缝干涉实验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之一。
这个实验首次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于1801年进行,证明了光具有波动特性。
在这个实验中,杨用一块屏幕遮挡住了光源的一部分,只留下两个紧靠的小缝让光通过。
在屏幕的后面,放置另一块屏幕作为接收屏,通过这两个小缝,光通过后形成干涉图案。
结果显示,光通过双缝后,形成了一系列明暗相间、具有波动特征的条纹。
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但光也能呈现出粒子性质。
为了验证光的粒子性,科学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
其中,著名的光电效应实验为我们展示了光的粒子性。
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会释放出电子。
根据经典波动理论,当光的强度增加时,金属中的电子应该被逐渐激发而抛出。
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光的频率对光电效应起决定性作用,而光的强度并不重要。
这表明光的能量以离散的形式传递给金属,支持了光子的粒子性质。
那么,光既具有波动特性,又能以粒子形式存在,这是如何解释的呢?量子力学给出了这个问题的解答。
高中物理 43.4 光的波粒二象性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运动 物质波的波长、频率关系物式质:波λ=hp和 ν=hε.
三、物质波的实验验证
实验探究思路
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如果实物粒子具有波动性,则在 一定条件下,也应该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
实验验证: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
的实验,得到了电子的
,证实了
电子的波动性.
电子束衍射
衍射图样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
【 典 例 1】 下 列 有 关 光 的 波 粒 二 象 性 的 说 法 中 , 正 确 的 是 ( ).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 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 显著 D.大量光子的行为往往显示出粒子性
说明:(1)人们陆续证实了质子、中子以及原子、分子的波动性, 对于这些粒子,德布罗意给出的 ν=hε和 λ=hp关系同样正确. (2)宏观物体的质量比微观粒子大得多,运动时的动量很大,对应 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就很小,根本无法观察到它的波动性.
四、概率波
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光的波动性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是光子固有的性质,
=hλ揭示了光的 波动 性和 粒子 性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粒子的波动性
物质波的分类
物理学把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及由
这些粒子所组成的物体;另一类是场,如电场、磁场等,它们 并不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德布罗意波
任何一个 波叫
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相对应,这种 ,也称为德布罗意波.
3 光的波粒二象性 4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了解康普顿效应; 2.了解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3.知道实物粒子和光子一样具有波粒二象性. 4.知道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和粒子动量关系.
光的二象性
光的二象性光,是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物质材料。
古希腊哲学家说过:“光是灵魂宇宙的胶合剂”。
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光的这种神秘也让人们发现,它有着一种特殊的双重性质,即“光的二象性”。
光的双重性质可以用一个术语来概括,这就是“波-粒论”。
它指的是,光既表现为一种传播的,有机结构的波,又表现为一种不受约束的,离散的粒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光的二象性”。
这种双重性质的存在,归功于光的特殊本质。
实验表明,光是一种能量,说明它具有相当强大的力量。
光的能量可以透过物体传播,表现为波。
而光的粒子性质,则体现在它能够以一种离散的,不受约束的方式传播。
由于光具有双重性质,它给科学家带来了新的机遇,使他们能够探索更深入的物理知识。
通过对光的双重性质的研究,物理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像原子光谱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甚至是最新发现的量子光学。
这些都是光双重性质所带来的重要贡献。
光双重性质带来的最重要的进步,是使科学家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结构和物理规律,从而探索出关于宇宙的更多秘密,也就是说光双重性质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另外,光的双重性质也有助于我们的技术发展。
在医学的应用方面,光的双重性质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比如照射病毒和癌症;在电子技术方面,可以使用光的双重性质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等等。
总之,光的双重性质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重要的科学贡献。
今天,光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能够看到的每一个物体,都有着光的双重性质的存在。
当然,我们也需要更深入地去探索和学习光的双重性质,以期更好地了解光的秘密,并找到更多种应用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黑體表面雖然不會反射落於其 上的光,但固定溫度的黑體, 還是會放出輻射,否則黑體的 能量便會愈來愈高,而無法維 持平衡。
• 黑體輻射出來的光譜僅和空腔 的平衡溫度有關,而與空腔的 材質或形狀大小無關,即輻射 出的能量與波長分布曲線隨溫 度而變。
量子論的開端
• 十九世紀末時,黑體熱輻射的現象無法以當時的物理學予以 完整的解釋。
度增加而增加。
同一個黑體,其輻射總 能量隨溫度升高而增加。
電量的量子化
• 十九世紀末,湯姆森和密立坎發現了物體 的帶電量總是某一基本電量的整數倍,電 的現象不再如以往被認為是具有連續性的。 電量是基本電荷整數倍的性質,稱為電量 的量子化。
一個電子電量
= −1.6 × 10−19
電子
原子核
E=n (hν)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的粒子學說: 光是由一個個光量子組成,具有粒子的特性,稱為光子。 光子的能量和光頻率成正比,頻率愈大的電磁波,光子的能量愈大。
光子能量 E=hf
普朗克常數 h =
6.63 × 10−34 焦耳.秒
光子說的特性
• 光子的能量:E=hν=
hc =12400
(埃)
(eV )
• 增加光的強度即增加光子的數目,更 多的光子與電子碰撞可產生更多的光 電子。
• 1921年愛因斯坦因為光子假說完整解 釋光電效應,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2009/11/23/einstein-tv/
光電效應的應用
數立相機內部的電荷藕荷元件(CCD) : 可取代傳統底片的感光晶片。
光電效應是指物質吸收光子,並激發出自由電子的現象。 當金屬表面在特定光輻照作用下,金屬表面會吸收光子,
並且發射出電子,發射出來的電子叫做光電子。
光電子在導線中運動,形成的電流稱為光電流。 金屬板產生光電效應,釋放出帶負電的電子,因此金屬板
帶正電。
光的波長需小於某一臨界值(相等於光的頻率高於某一臨 界值)時,才能發射電子,產生光電效應, 此時的臨界波長,稱為底限波長; 此時的頻率,稱為底限頻率(f0)。
低限頻率的大小和金屬材質有關。
若照射射光的頻率小於低限頻率,不論光的強度多大或 照射時間多久,都不會產生光電流。
只要照射光的頻率大於低限頻率,即使光的強度微弱, 也能立即產生光電流。
光源頻率與光電子
• 如果用較低頻率的光源照射金屬,無 法激發光電子,所以無法產生光電流。
光源頻率與光電子
h = 普朗克常數(6.63 × 10−34 焦耳.秒) ν= 物體內帶電粒子的振動頻率,也是吸收或放出的光子能量。
帶電粒子吸收或輻射的能量是
以一個基本能量單位hν進行的, hν稱為一個能量量子的能量,
像這樣能量不連續的現象,稱 為能量量子化。
能量的量子化
• 就像坐輪椅走無障礙設施時,隨著高度上升,其位能 連續增加;
• 即使再加上一支相同的低頻率光源同時照射在金屬板上, 光的強度加倍,但是仍然沒有光電子產生。
光源頻率與光電子
• 入射光頻率須大於某一特定值才能夠屬板上,光的
強度會加倍,產生的光電流也會加倍。 • 此特性依照古典理論無法合理解釋。
愛因斯坦-光子說
• 內容:
• (1) 黑體幅射 • (2) 光電效應 • (3) 物質波 • (4) 原子能階
黑體輻射
黑色與白色
• 理想上: 白色物體為完全反射輻射光, 黑色物體則完全吸收輻射光。
黑體
一個物體能完全吸收所有的輻射光,而完全不產生反射 的物體,即為黑體。
理想的黑體並不存在; 但可以用空腔來模擬黑體。 將空腔的溫度固定,壁上有 一個極小的孔由外界經由小 空進入到空腔後,幾乎沒有 輻射再跑出,即可視為理想 的黑體。
光電子產生的動能和入射光強度無關,但隨著入射光的頻率增加而增 加。 照射紫光產生光電子的動能,比照射藍光產生光電子的動能大。
入射光照射至金屬表面,產生光電子的時間極短,約10-9秒,即幾乎 為照射瞬間隨即產生。
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
• 因此入射光的頻率須大於某一特定值 才能產生光電子,稱為低限頻率,低 限頻率隨被照射的金屬材料而不同。
• 爬樓梯時,若在臺階上稍事停留,其高度呈現不連續, 位能不連續增加,就是一種能量量子化。
量子論的開端
• 物體在任何溫度下,都會因其內部帶電質點做不規則 運動(有加速度)而放出電磁輻射,稱為熱輻射。
連續性與量子化
(a)
(b)
(a) 斜面代表傳統物理學的能量構想, 兔子可在斜坡上任意位置,位能可為任意值;
• 頻率愈大的電磁波,其光子能量愈大。
• 光的強度是正比於每秒鐘通過單位面積的光子數目。
• 光子的能量不可以被分割; 電磁波的能量可以連續地被切割或分配。
• 光子不是被完全吸收,就是完全不被吸收。
• 光子被電子吸收後,其能量全部傳送給一個電子。
光子說解釋光電效應
入射光高於底限頻率時, 照射光強度大,產生光電子數目愈多。 照射光強度弱,產生光電子數目愈少。
(b) 階梯代表能量量子化的想法, 兔子僅可在階梯上,位能不是任意值,為不連續。
量子現象 -光電效應
光電效應實驗的發展
• 光電效應最早是在1887年,由赫茲在研究電磁波時偶然做出。 • 1899年湯姆森進行類似實驗,並了解到光電效應是用光照射到金
屬表面,使金屬裡的自由電子獲得動能 ,使金屬裡的自由電子獲得 動能,從金屬表面脫離出來的一 ,從金屬表面脫離出來的一種現象。 • 1900年赫茲的學生雷納研究光電效應,並測量自金屬脫離出電子 的動能 測量自金屬表面脫離出電子的動能,實驗中,以光表面照射 在真空管內的一金屬板(發射端),可使金屬表面內之電子逸出 (稱為光電子),若在另一面(收集端)接上正電壓,便可將電子 收集,電路中就會有電流(稱為光電流)通過電流計。
能量的量子化
• 西元 1900 年,普朗克 研究熱輻射的問題時發 現電磁波與物質發生交 互作用時,物質吸收或 放出的能量是不連續的, 並且具有吸收或放出的 最小能量單位。
最小能量單位 E = hf
Max Planck
普朗克最先提出能量量 子化的觀念來解釋黑體
輻射。
黑體輻射中最大的能量 強度的電磁波頻率隨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