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的作用力 说课稿 教案
分子间的作用力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目标:①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②通过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并指导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斥力和引力的合力;③掌握斥力、引力及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并能说出其物理意义; ④并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体会物理离不开生活;⑤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实验依据;⑥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①分子间有间隙;②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两者合力是分子力。
教学难点:①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②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关系的图像。
课的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演示法、教授法、讨论探究法、归纳类比法教学用具:2个量筒(分别盛有20ml 的酒精和20ml 的水)、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磨平光滑)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教师设问、学生回答,有下划线处是学生回答)首先我们来复习前两节课学习的内容,在第一节我们学习了用单分子油膜法来估测油膜分子的直径,我们得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m 1010 ,我们知道了物体是有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在第二节我们学习了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我们从这个运动和这个现象中得出分子是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其中扩散运动指的是一个物体的分子进入到另一个物体分子的内部,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能够发生这种现象?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物体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他们有如此固定的形状呢?(此处可做适当停顿,让同学们进行猜想)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1、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将量筒内的水和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提问学生: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如何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同样大家都知道气体分子之间是有很大空隙的,所以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分子间的作用力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的数量级。
2、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r时,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3、知道分子间距r<r少而迅速增大。
时,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4、知道分子间距r>r大而减小。
5、知道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6、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宏观物体来模拟和理解微观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变化关系。
2、做好实验,增强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1、分子间的分子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2、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力随分子间距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实验研究法、问题解决法、阅读探究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玻璃管、水、酒精。
教学过程[投影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一)学习目标1、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有一清晰认识并能应用解释一些现象。
2、通过图象对规律的描述认识,进一步明确图象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二)学法指导学习不光是学到知识,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这节课要求大家去应用的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一、复习引入[复习] 同学采用接力补充的形式复习前两节的主要规律。
[投影提钢]组成的↓↓N=6.02×1023 mol-1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A↓同温度有关[引入] 既然分子在不停的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那就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分子是否紧密排列、无空隙?请大家思考[学生探究回答]由扩散现象的彼此进入对方,以及不停的布朗运动的间接反应,说明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问:分子间有空隙,在运动,而运动与力又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分子间有作用力吗?有的话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投影课题第三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优质获奖精品教案 (1)
7.3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课标解读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空隙和作用力.2.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的关系.3.理解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特征.●教学地位本节学习分子间作用力及其随分子距离的变化特点,属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习热学知识,分析热现象的基础知识.(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蹦极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项非常刺激的户外休闲活动,它能让人体验最惊险、最刺激的感觉,就好比是向死亡之神的挑战.蹦极所用的绳索具有很大的弹性,那么你知道这种绳索的弹性来源于什么吗?●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1.看教材;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步骤1:导入新课,观看蹦极视频,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步骤2:老师提问,检查预习效果,并组织讨论交流⇒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总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步骤4:讲解例题,总结分子力问题的解题规律⇓步骤6:师生互动完成“探究2”总结分子动理论⇐步骤5:学生练习,完成【迁移应用】步骤8:学生练习,完成【当堂双基达标】⇐步骤7:师生互动完成“探究3”总结解题规律⇐步骤9:课堂小结:学习总结本节内容,老师布置【课时作业】⇐课标解读重点难点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知道实际表现的分子力是斥力和引力的合力,记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3.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象.1.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重点)2.能用分子力及变化规律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重点)3.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规律.(难点)分子间的作用力1.(1)分子间有空隙①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②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③压在一起的金片和铅片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①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量分子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用力压缩物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②当两个分子的距离为r0时,分子所受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此时分子所受的合力为零.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作用力的合力表现为引力.2.思考判断(1)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2)固体和液体难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没有空隙.(×)(3)分子间的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斥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探究交流当压缩物体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物体反抗被压缩,这时候分子间还有引力吗?【提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当物体被压缩时,分子斥力大于分子引力,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的引力仍然存在.分子动理论1.基本知识(1)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2)统计规律①微观方面:各个分子的运动都是不规则的,带有偶然性.②宏观方面:大量分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叫做统计规律.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受统计规律的支配.2.思考判断(1)分子动理论是热现象微观理论的基础.(√)(2)组成物质的分子数目虽然很多,但分子的运动步调是统一的.(×)(3)大量分子的集体行为遵循统计规律.(√)3.探究交流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又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那么为什么大量分子能聚在一起形成液体或固体而不散开?【提示】靠分子间的引力聚在一起不分开.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距离的关系1.分子力与分子引力、斥力之间有什么关系?2.分子力怎样随分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3.怎样理解分子力的F-r图象?1.分子力与分子引力、斥力的关系在任何情况下,分子间总是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而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分子力,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2.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1)平衡位置分子间距离r=r0时,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分子力为零.分子间距离等于r0(数量级为10-10 m)的位置即为平衡位置.(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3.F随r变化的关系图象图7-3-1当r<r0时,合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r>r0时,合力随距离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1.分子间距为r0时,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分子力为零并不是无引力和斥力,且此时分子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2.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应掌握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r的变化关系图象.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为r0时,正好处于平衡状态,下列关于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它们之间只有斥力作用B.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不受力C.当分子间的距离从0.5r0增大到10r0的过程中,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在减小,且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D.当分子间的距离从0.5r0增大到10r0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合力在逐渐减小【审题指导】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当r=r0时,引力和斥力的大小相等,分子力表现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斥力增大较快,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减小较快.【解析】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当r=r0时,F引=F斥,每个分子所受的合力为零,并非不受力;当r<r0,F斥>F引合力为斥力,并非只受斥力,故A、B错误.当分子间的距离从0.5r0增大到10r0的过程中,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而且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先减小到零,再增大再减小到零,故C正确,D错误.【答案】C1.F=0是分子力表现为零,此时F引=F斥,不是说没有引力和斥力了.2.F为斥力,说明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此时F斥>F引,不是说引力不存在了.3.F为引力,也不是说只有引力,而没有斥力1.(2013·青岛检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象来看,最能反映这种规律的是图7-3-2中的()图7-3-2A.ab段B.bc段C.de段D.ef段【解析】当r=r0时,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r>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对应弹簧被拉长;当r<r0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对应弹簧被压缩;由于bc段近似为直线,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增大量或减小量成正比,因此选B.由分子动理论分析物体三种状态1.从宏观上看,固体、液体、气体有什么特征?2.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各有什么特点?3.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运动有什么特点?物态分子特点宏观表现固体(1)分子间的距离小(2)作用力表现明显(3)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无规则振动(1)体积一定(2)形状一定液体(1)分子间距小(1)有一定体积(2)平衡位置不固定(3)可在较大范围做无规则振动(2)无固定形状气体(1)分子间距较大(2)分子力可忽略,只有相互碰撞或与器壁碰撞时有相互作用(1)没有一定体积(2)没有一定形状(3)总充满容器1.宏观现象的特征是大量分子间分子合力的表现,分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小,但大量分子力的宏观表现合力却很大.2.物体状态不同,分子力的宏观特征也不同,如固体难压缩是分子间斥力的表现,气体难压缩是气体压强的表现.(2013·黄山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体积很难被压缩,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B.气体总是很容易充满容器,这是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宏观表现C.两个相同的半球壳吻合接触,中间抽成真空(马德堡半球),用力很难拉开,这是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宏观表现D.用力拉铁棒的两端,铁棒没有断,这是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宏观表现【审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把握以下三点:(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决定气体体积特点.(2)马德堡半球实验原理.(3)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常见表现.【解析】本题考查分子间作用力的有关知识.液体体积很难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选项A、D正确.气体容易充满容器是分子热运动的结果,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很难分开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故选项B、C错误.【答案】AD1.当物体被拉伸时,物体要反抗被拉伸,表现出分子引力,而当物体被压缩时,物体又要反抗被压缩而表现出分子斥力.2.气体分子间距比较大,除碰撞外,认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均为零,气体难压缩是压强的宏观表现.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B.物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的运动C.在任何情况下,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是同时存在的D.1 kg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都相同,都是6.02×1023个【解析】布朗运动是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并非分子运动,选项B是错误的;1 mol 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都相同,都是6.02×1023个,选项D也错误,只有选项A、C是正确的.综合解题方略——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实例分析(2011·广东高考)如图7-3-3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图7-3-3A.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B.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C.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D.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审题指导】(1)将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可以使铅柱分子间的距离达到引力范围.(2)分子间的作用力与万有引力、大气压力无关.【规范解答】挤压后的铅分子之间的距离可以达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距离范围,故铅柱不脱落的主要原因是分子之间的引力,故D正确,A、B、C错误.【答案】 D分子力问题的分析方法1.首先要分清是分子力还是分子引力或分子斥力.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分子力比较复杂,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r=r0时,分子力为零,但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均不为零;二是r≥10r0时,分子力以及引力、斥力都可忽略,可以看做是零.所以当r<r0时,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r>r0时,分子间距由r0增大到10r0,分子力先增大后减小.【备课资源】(教师用书独具)漫谈“破镜难重圆”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自古就有“破镜难重圆”的说法.请和你的同桌讨论,利用分子力的特点,找出几个能使“破镜”重圆的方法.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破了的镜子彼此之间的距离大于分子力作用的范围(分子直径的十倍左右),没有分子力的作用,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整体.针对这个原因,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1)把破了的镜子熔化之后放在一起即可变为一个整体,再整形后凝固就可“重圆”一个镜子.(2)把破了的镜子的断面擦干净,且去掉污物,然后在断面上涂上万能胶,把镜子组合成一个整体.以上两种办法的思路都是将破了的镜子各部分之间的距离减小到分子力作用的范围之内.跳出刚才的思路,同学们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办法越多越好.1.(2013·徐州检测)关于分子动理论,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C.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D.分子动理论是在一定实验基础上提出的【解析】由分子动理论可知A、B对;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C错;分子动理论的提出是在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实验基础上提出的,D对.【答案】 C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给汽车轮胎充气时费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液体很难压缩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C.向气球充气时,需要用力,这说明分子间有斥力D.以上说法全错【解析】A、C选项中用力是需要克服气体的压强,A、C错;对于B选项,液体分子中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只不过在压缩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故B错,只能选D.【答案】 D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引力F引和斥力F斥两部分组成,则()A.F引和F斥是同时存在的B.F引总是大于F斥,其合力总表现为引力C.分子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小,F斥越大D.分子间的距离越小,F引越大,F斥越小【解析】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减小得快.综上分析可知,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答案】 A4.如图7-3-4所示,甲分子固定于坐标原点O,乙分子从无穷远处由静止释放,在分子力的作用下靠近甲.图中b点是引力最大处,d点是分子靠得最近处,则乙分子加速度最大处可能是()图7-3-4A.a点B.b点C.c点D.d点【解析】a=Fm,由题图中可以看出d点的分子力最大,故d点加速度最大.【答案】 D5.(2013·漳州高二检测)有人曾经用这样一个装置来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图7-3-5所示,一根弹簧,两端分别固定一个小球,用来表示两个分子,两个小球用一根橡皮筋相连,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橡皮筋处于被拉伸状态,弹簧对两球的弹力向外,表示分子间的斥力,橡皮筋对两球的弹力向里,表示分子间的引力,试分析这个模型是否能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图7-3-5【解析】这个模型只能模拟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但不能完全说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把模型中的两个小球间距离稍增大一些,弹簧的压缩量减小,对两球向外的弹力减小,但这时橡皮筋的伸长量增大,对两球向里的弹力增大,这就跟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的事实相违背,因此说,这个模型不能完全反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答案】见解析。
人教版选修3-3 7.3 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3-3 7.3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分子间存在间隙,并能通过实例说明。
②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③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以及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④知道分子间距离小于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知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二、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分子间作用力规律的能力。
②物理离不开生活,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
②难点:对分子间的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及教学思路】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二年级,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对分子间作用力等微观概念辨别能力还欠缺。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初中学过热学的入门知识,但是学生遗忘较多,对于微观世界往往比较抽象,学生接触也比较少,学习有点困难,但是只要学生学好力学的相关知识,再加上前面两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引导,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学质疑、交流探究,获得新知,一定能把本节学好。
教学思路:构建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所以本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为主,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合理引导,学生通过推理分析,比较讨论和归纳总结不断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
分子间作用力是微观领域的力,学生很难理解大量分子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所以设计好几个演示实验特别重要,此外还大量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体会分子间的作用力。
本节教学重点是分子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关系曲线的理解,教学中通过知识问题化,问题的层次化,层层递进,降低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
3分子间的作用力-人教版选修3-3教案
3 分子间的作用力-人教版选修3-3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2.掌握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三种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规律;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预测物质性质。
二、教学重难点1.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特征和作用规律;2.认识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三种分子间作用力;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预测物质性质。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A. 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和作用规律(20分钟)1.观察实验:1、从点滴中挤出的汽油在空气中散布;2、在溶解糖的过程中加热液体可以使糖快速溶解。
2.总结实验结果,引出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和作用规律。
B. 范德华力(40分钟)1.示范实验:演示范德华力的产生和作用规律;2.讲解范德华力的概念、类别、特征;3.常见物质范德华力的表现及意义。
C. 氢键(40分钟)1.示范实验:演示氢键的产生和作用规律;2.讲解氢键的概念、形成条件、类型、特征及应用;3.常见物质氢键的表现及作用。
D. 离子键(40分钟)1.示范实验:演示离子键的形成及产生的稳定性;2.讲解离子键的概念、特征、类型、离子的极性、离子半径等;3.常见物质离子键的表现及影响作用的因素。
E. 讨论与总结(10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分子间作用力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2.总结本节内容,引出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四、教学设备及材料1.示范实验用物:点滴、汽油、糖、溶液、加热器、显微镜等;2.视频播放器;3.课件教案;4.其他相关物品。
五、教学评估1.学生课堂笔记;2.小组讨论及展示;3.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4.课后作业。
六、教学反思1.巩固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和作用规律是必不可少的,示范实验和视频播放器是好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2.认识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三种分子间作用力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把握好时间,分别进行讲解,注意讲解方式的多样性,加强实验演示的互动性;3.通过分组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探究和拓展。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激发学生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和概念。
举例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来说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第二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存在的引力和斥力。
让学生知道这些力的作用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
讲解分子间的斥力,包括电子云重叠和离子间的电荷排斥。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概念和作用。
实验法: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分子间的力。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概念。
学生能够解释这些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知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和硬度等性质的关系。
分析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一些具体的物质,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描述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第四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化学反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让学生知道如何利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来设计和控制化学反应。
4.2 教学内容: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的影响。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物理学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解释和预测物质性质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1.2 学习目标1. 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2. 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1.3 教学内容1.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概述2.1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力。
2.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2.2.1 范德华力: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吸引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2.2.2 氢键: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强的吸引力,主要存在于含有氢原子的极性分子之间。
2.2.3 离子键:带正电荷的离子和带负电荷的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力。
2.2.4 共价键:共享电子对的原子之间的强烈吸引力。
2.3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2.3.1 熔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熔点越高。
2.3.2 沸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沸点越高。
2.3.3 密度: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越强,密度越大。
2.3.4 溶解度: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与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有关。
2.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验测定2.4.1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2.4.2 黏度:流体内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2.4.3 红外光谱: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定方法之一。
2.5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际应用2.5.1 药物设计:通过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提高药物与靶标之间的结合能力。
2.5.2 材料科学: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开发新型材料。
本章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第三章:范德华力3.1 范德华力的定义和特点范德华力是分子之间的一种较弱的吸引力,包括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2013部编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3部编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种类和应用。
2.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本质特征,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和物态变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3.进一步感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初步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与科学思维的训练。
4.培养学生探究、研究、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绘制实验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子间的作用力种类、本质特征及其应用。
2.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三、教学难点分子间的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和物态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现场演示,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
2.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探寻科学问题,拓宽视野和思维能力。
1. 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师导入:引出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物质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介绍实验。
实验操作:学生分别在两张玻璃板上加滴几滴水,然后用一根细棒子将两张玻璃板靠拢。
此时,学生发现两张玻璃板之间会有一个小空隙,而两片玻璃板上的水滴则挤压在一起。
分析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从而引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探究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本质特征:引入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等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本质特征。
2. 应用分子间的作用力通过学习近距离作用力和远程作用力,让学生认识到分子间作用力的应用范围,例如液体的面张力、固体的剪切应力以及分子间的相互排斥等。
3.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对实验过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简化变化求出比实验条件下更加便于统计的物理量。
并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实验数据的关系。
六、教学效果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分子间作用力的作用、种类和应用,初步体验了科学实验的过程和思维方法。
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方面,学生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掌握了简化变化求出便于统计的物理量的方法。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初中
分子间作用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3. 能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2.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2. 运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课件:分子间作用力的图片和实例;2. 教学道具:气球、磁铁、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气球实验,让学生感受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类型,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等;2.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巩固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
2.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和类型。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让学生思考分子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
2.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是指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力。
3. 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短程力(范德华力、氢键)、长程力(分子间力)。
4. 讨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决定了物质的性质、相变等。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概念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类型的记忆。
第二章:范德华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范德华力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范德华力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范德华力的定义。
2. 范德华力的类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范德华力的定义和类型。
2. 实验法: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范德华力的理解。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气体分子的扩散,让学生思考范德华力的存在。
2. 讲解范德华力的定义: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的一种短程力,包括吸引力和排斥力。
3. 讲解范德华力的类型: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4.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取向力实验、诱导力实验。
5. 讨论范德华力的重要性:范德华力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表面张力等。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范德华力概念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对范德华力类型的记忆。
第三章:氢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氢键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氢键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氢键的定义。
2. 氢键的类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氢键的定义和类型。
2. 实验法: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氢键的理解。
初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教案
初中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 让学生掌握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 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
2. 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两个铅笔芯、一块橡皮、一些小铁屑。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磁铁吸引铁钉、橡皮粘附灰尘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二、探究分子之间的作用力(15分钟)1. 实验一:铅笔芯吸引小铁屑a. 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
b.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铅笔芯对小铁屑的吸引作用。
c.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铅笔芯对小铁屑的吸引是由于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
2. 实验二:橡皮吸附灰尘a. 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
b.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橡皮对灰尘的吸附作用。
c.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橡皮对灰尘的吸附是由于分子之间的引力作用。
三、分子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否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2.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分子之间作用力受哪些因素影响。
3. 总结学生回答,得出结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受到分子间距离、分子间电荷等因素的影响。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让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巩固对分子之间作用力的理解。
2. 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以及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2. 强调分子之间作用力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以及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和特点。
3.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示范实验操作的视频或图片、课堂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材料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引入分子间作用力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衣服会沾上灰尘,为什么火龙果能够吸附冰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二、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原理(10分钟)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展示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原理,介绍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如吸引、斥力等,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例子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作用力的原理,指导学生明确分子间作用力是由哪些因素(如分子间距离、分子性质等)决定的。
三、介绍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种类(15分钟)1.教师通过PPT逐一介绍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种类,如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并给出相应的示意图和简单的例子。
2.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讨论各种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实验探究:范德华力的实验观察(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范德华力的概念和实验观察方法,并进行实验前的安全提示。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两个不同物质(如水和油、糖和盐等),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混合溶解情况。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4.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范德华力的特点和应用,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复习与总结(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在学生笔记本上进行知识点整理和梳理,并提供问题进行互动。
2.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强调分子间作用力在物质性质和应用中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相关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回答。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和类型。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应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讲解:讲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定义和类型。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应用。
1.5 作业:让学生举例说明实际生活中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应用。
第二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类型。
让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2.2 教学内容:范德华力:介绍范德华力的概念和特点。
氢键:介绍氢键的概念和特点。
离子键:介绍离子键的概念和特点。
金属键:介绍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比较法:比较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2.4 教学活动: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比较:比较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2.5 作业: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能够运用测量方法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3.2 教学内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方法:介绍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方法,如表面张力、粘度、红外光谱等。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数据分析:介绍如何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数据。
3.3 教学方法:实验法:进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实验。
数据分析法:讲解如何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数据。
3.4 教学活动:实验:进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测量实验。
数据分析:讲解如何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数据。
3.5 作业:让学生运用测量方法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初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掌握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
2. 运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教学准备:1. 分子间作用力的PPT。
2. 相关日常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的空间是由什么组成的?2. 学生回答:空气、物体等。
3. 教师总结:空间中充满了分子,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二、分子间的引力(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引力: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量,称为引力。
2. 展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现象:磁铁吸引铁钉、糖水中加入盐后会变得更甜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分子之间会存在引力?4. 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着电磁力。
5. 教师总结:分子间的引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
三、分子间的斥力(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斥力: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力量,称为斥力。
2. 展示分子间斥力的实验现象: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气体膨胀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分子之间会存在斥力?4. 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着电磁力。
5. 教师总结:分子间的斥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空间结构。
四、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 展示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现象:弹簧测力计测量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的斥力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的?4. 学生回答:分子间的引力使得物质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子间的斥力使得物质保持一定的空间结构。
5. 教师总结: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是物质性质的基础。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来源和作用。
3. 让学生掌握分子间距离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来源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分子间距离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3. 运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分子间距离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球、酒精。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动画素材。
3.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和小球,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4. 动画展示:播放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分子间距离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分子间距离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课堂讲解:结合实验现象和动画,讲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来源和作用。
7.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9.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疑问,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理解其来源和作用,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阐述其来源和作用。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瓦尔斯力(van der Waals force)。
是存在于中性分子或原子之间的一种弱碱性的电性吸引力。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教法建议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1、分析图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2、填表vAlign=top width=145>分子间距离作用力vAlign=top width=84>小于平衡距离vAlign=top width=91>等于平衡距离vAlign=top width=83>大于平衡距离vAlign=top width=118>大于10倍平衡距离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二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2.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3.知道分子间距离r< 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4.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 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5.知道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很微弱,可忽略不计.6.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象.二、重点难点重点: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难点:对分子间的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三、教与学教学过程:组成物体的分子间虽有空隙,但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拉伸物体需要力,种种事实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演示】(1)压紧两表面洁净的铅块,使它们合在一起,下面的铅块不下落.(2)压缩一固体(如一铅块)很不容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的弹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如:压紧的铅块结合在一起,它们不易被拉开)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注意】压缩气体也需要力,不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作用,压缩气体时需要的力是用来反抗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壁(活塞)时对容器壁(活塞)产生的压力.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力).(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只与分子间距离(相对位置)有关,与分子的运动状态无关.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且斥力总比引力随r的增大衰减得快.(三)分子力与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可用课件展示)如下图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横轴上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斥力随r的变化图线,横轴下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引力随r的变化图线,实线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F(分子力)随r的变化图线.1.当r= 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其中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 .2.当r< 时,,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斥力.3.当r> 时,,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引力.4.当r>10 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认为分子力F 为零(如气体分子间可认为作用力为零).(四)引起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原因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三7. 3 分子间的作用力设计理念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含义及其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作用。
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平衡。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PPT。
2. 教学素材(如:磁铁、带电体等)。
3. 小组合作讨论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磁铁吸引铁钉)引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的含义及其作用。
4. 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解释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现象。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运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现象的作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其应用,是否能够运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掌握程度。
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教学内容:1.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2. 分子间的引力。
3. 分子间的斥力。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实验探究。
六、教学策略与步骤: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通过实物演示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微观图像,增强学生的理解。
分子间的作用力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表现出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知道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定性规律,知道分子间距离是时分子力为零,知道的数量级。
3、了解在固体、液体、气体三种不同物质状态下,分子运动的特点。
4、通过一些基本物理事实和实验推理得出分子之间有引力,同时有斥力。
这种以事实和实验为依据求出新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就是逻辑推理。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分析1.重点内容有两个,一是通过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和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的一些演示实验和事实,推理论证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二是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能正确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2.难点是形象化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三、教具1.演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验。
①约lm长的,外径约lcm的玻璃管,各约20~30ml的酒精和有红色颜料的水、橡皮塞。
②长15cm的U形玻璃管、架台、橡皮塞、红墨水。
2.演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
两个圆柱形铅块(端面刮光、平滑)、支架、钩码若干。
用细线捆住的平板玻璃、直径20cm 的盛水玻璃槽、弹簧秤。
3.图片: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曲线和两个分子距离在r=,r>,r<时分子力的示意图。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是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我们通过单分子油膜实验、离子显微镜观察钨原子的分布等实验,知道物质是由很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大小在m数量级。
我们又通过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等实验知道了分子是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这结论的实验依据是什么?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有什么特点?这是今天要学习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1.已知的实验事实分析、推理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1)演示实验:①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最新《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师招聘获奖说课稿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说课稿最新精品精编优秀优质实用说课稿
《分子间的作用力》最新获奖说课稿
现在开始我的说课,我抽到的题目是《分子间的作用力》,我将围绕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进行分析理解变
成自己教学的素材加以利用,首先我就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分子间作用力》这一节是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3节的内容,前两节分别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和《分子的热运动》,这三节共同构成了“分子动理论“的内容,因此教材在本节课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分子间作用力,另一个就是分子动理论。
本节在本章中既是前三节的一个小结,也为后面的第五节《内能》中关于“分子势能”
的学习做了准备。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内容,因此接
下来再分析一下我所面对的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微观思想,也知道了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以及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但是还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而本节课的内容要分析分子间的作用力,相对于前面的内容来说难度要大一些,因此需要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一些宏观的例子进行引导,在理解宏观现象的基础上去分析微观状态。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经过以上对于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能够根据图像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经过对分子间作用力的分析过程,提高理论分析能力,初步树立微观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统计规律的普遍性
教学过程及方法
环节二合作释疑环节三点拨拓展
过程设计二次备课1.分子之间有空隙
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表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反
映了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另外,以下事实也可以说明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1) 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两者原来体积之和,说明液体分子之间
有空隙。
(2) 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有空隙。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正是由于物体分子间的空隙增大或缩小而造成
的,这是气体、液体和固体所共有的现象。
还有很多例子,此处不再一一
列举。
说明:我们在前面估测分子大小时,常常把固体或液体分子看做是一个挨
一个紧密排列的,没有考虑分子之间的空隙。
其实,那只是为了研究方便
而假设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真实的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
深入的研究表明,两个相近的分子之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
表现出来的分子力即为两者的合力。
为了便于理解,
分子间作用力的合力可以用弹簧连接着的两个小球
间的作用力来模拟:拉伸时表现为引力,压缩时表现
为斥力。
它们随分子间距离变化的情况可用图7.3
–1表示。
(1)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当分子间距离0
r
r=时(
r约为m
1010-),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
此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②当分子之间距离0
r
r<时,随着分子之间距离的减小引力和斥力同时增
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