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素材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3专题 0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_庞朴
春联、京剧
线装书、黄包车
发展
播迁他邦,重振雄风 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武术、中医、茶道
裹小脚、烟枪烟灯
京剧:原来的京剧,对于它的唱腔、行头、妆 容是十分讲究的,而到了建国以后我们就能看 到一些新的京剧,如《红色娘子军》、《红灯 记》等,从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完全的创新。
春联:秦汉,民间过年悬挂桃符,以驱鬼压邪; 五代,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出现了最早的一 副对联;明代以后,用红纸代替桃板,出现我 们今天所见的对联。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也 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传统文化的含义?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 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 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 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 形的。(4节)
用文中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对象
概念
文化实体和文 化意识 (文化遗产)
特点
然后从正面分析传统为什么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的
道理,否定了第17段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 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里和 17段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
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
由来,阐明应取的正确态度。
这些对待传统的态度正确吗? 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 (认为传统是包袱 排斥)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
全文结构:总-分-总
部分 第一部分 内容 什么是传统——总起 主要论证方法 正反论证
第二部分
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 界定概念、演绎论 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 证 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的特点,诞生、 成长、变化的规律,及不 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 重属性——总结 比较论证
苏教语文必修3(江苏专版)学案:第三专题 第12课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对应学生用书P64]作者简介背景链接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
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理性分析。
[对应学生用书P65](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媲.美(pì) 2.贬褒.(bāo) 3.攻讦.(jié) 4.污垢.(ɡòu) 5.蜕.除(tuì) 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遗⎩⎪⎨⎪⎧ 余风遗.响(yí)遗.之千金(wèi ) (2)稽⎩⎪⎨⎪⎧稽.延(jī)稽.首(qǐ) 2.语境辨析法(3)鲜.(xiǎn)为人知的是,在这些鲜.(xiān)明亮丽的角色背后,他却为了拍戏屡遭“生命危险”。
(4)与.(yù)会专家认为,杭商更注重从机会型向战略型进行转变,更善于与.(yǔ)时俱进,转变观念,把握机遇。
(二)写准字形1.⎩⎪⎨⎪⎧ yí(遗)产qiǎn (谴)责2.⎩⎪⎨⎪⎧ 咀jué(嚼)jué(爵)位 3.⎩⎪⎨⎪⎧ 威shè(慑)shè(摄)影 4.⎩⎪⎨⎪⎧时máo (髦)发jì(髻)(三)用准词语Ⅰ.明确词义1.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2.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3.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4.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5.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6.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7.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8.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高中语文精练精析 第3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苏教版必修3
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认为一个多世纪的“社会实验”是代价巨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个多世纪”指鸦片战争以来。
“社会实验”指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社会实验”都以抛弃传统为出发点,力图西化救国,前四者均以失败告终,后者也曾走过弯路,因此作者说它们“代价巨大”。
2.如何理解“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这句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句话表明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传统以文化为载体,而文化以传统为根基,缺失了任何一方,另一方将不复存在。
3.“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中拿“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差别与“蜜蜂”和“蜂蜜”的关系对比,属于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富有趣味性,容易引人注意,且例子简单明白,清晰明了,一般人都能接受。
答案:用“蜜蜂”和“蜂蜜”来与“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类比,说明其差别之大,形象生动,一目了然,易于为读者理解,又充分显现了作者的智慧。
苏教版必修三中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儒 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 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 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 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 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 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庞朴 (1928—2015),江苏淮阴人,中国现代学者。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讲 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 帛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 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研究》 《沉思集》《稂秀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 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儒家辩证法研究》等。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加点字 差 别 . 差 差 等 . 差 遣 . 参差 .
读音 chā chà
加点字 落 脚 . 落 落 在家里 . 大大落落 . 落 枕 .
读音 luò là luō lào
chāi cī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词
语
易错字 验 险 殓 睑 销 俏 消 硝
词
语
易错字 糟 漕 槽 嘈 拒 炬 柜 矩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解说 “落脚在传 文 统”,“对应于传 化 统文化”,“简单 传 说来,文化传统 统 就是民族精神”
定义 文化传统是产 生于民族的历 代生活,成长于 民族的反复实 践,形成为民族 的集体意识和 集体无意识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件 苏教版必修3
反馈练习 结合课后练习4,任选 一组,谈谈你对“传统文化” 与“文化传统”二者之间关 系的理解:
第一组:
四合院与现代化的住宅小区, 作为文化实体,确实有不少不同的地 方,但也有不少作为传统一脉相承的 地方,如封闭观念 ——用墙隔开,色 调的使用 —— 灰淡的冷色调,朝向— —坐南朝北,建筑形式—— 屋脊、抢 水、漏窗的运用,所有这些都可以从 中看出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和睦相处、 尊老爱幼、 团结奋进
文化传统
理清思路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 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 ( 第 8—13 段 ) ,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 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 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二组:
两幅图放在一起,反差相 当大,一动一静,一在自家的 庭院里,一在大庭广众之中。 从这种对比之中可以看出传统 的可变性,静淑的少女也变得 开放、富有活力的运动员了。
第三组: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娱乐和学习 方式,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赞颂了亲 情、集团意识,提倡保护自己,也是 一种有意思的体育运动,不过对于儿 童的智力发展作用不大。电脑世界, 为孩子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学习、 游戏、休闲融为一体,它有现代科技 的成果。电脑的普及,体现了现代的 外来文明的冲击力。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 来文化的关系。
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 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 文化传统,既是财富, 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 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 拒之千里之外。
[问题探讨]
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 富,又是包袱”?文章 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 什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
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有兴趣可上网查看庞朴的博客:/m/pangpu三、出示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文化传统的形成文化传统的作用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4.财富和包袱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苏教必修三课件: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共44张PPT)
文化传统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问 1.为什么说传 题 统“既是财富, 探 又是包袱”? 究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 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 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 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 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
比较对象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概念
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 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
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 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 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
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特点
有形的 时代性、 民族性 (文化遗产) 不可捉摸、无 处不在 惰性 (民族精神)
本文的思路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传统是一个总题,它的核心是文化,文化 的表现形态又有着两种方式:传统文化和 文化传统,作者在分论以后,又合起来说 传统的两重性。
感 2.什么是文化传统, 知 它有什么特征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传统文化的含义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 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 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 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 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 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根据你的直觉,发挥你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说说什么是传统文化。比如——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二 幅 画
这两幅图片放在一起,反 差很大,一静 一动,一个娴静地坐于自家闺房内,另一个 则在大庭广众之中。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 传统的可变性,贤淑的少女变成了富有活力 的勇于拼搏的奥运健将。
语文必修3(苏教版)3-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
专题三文明的对话学习导言近二百年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不断演进。
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西方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宗教性与自由性,还是中国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性、世俗性与封闭性,都遭遇过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入世后,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日益激烈的趋势,我们必须在比较和鉴别中提炼出现实意义,以营造先进文化,这是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本单元就是要我们了解中外思想和文化的交融和渗透。
本专题三个板块分别是“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审视传统”板块选取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篇文章,极理性地辨明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认识和沟通”板块择取了《东方和西方的科学》和《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两篇文章,引导学生认识各国文明是可以互相交融的,认识文明对话的作用和必然性,自觉地成功地进行文明对话。
“拿来与接纳”板块选择了《拿来主义》和《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两篇文章,进一步阐明了对待文化的态度。
板块一审视传统主题导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已、欣欣向荣的刚健自强的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是我们民族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英勇气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崇高人格和理想追求。
无数仁人志士不畏艰险、勤于探索、勇于实践,为民族精神增光添彩。
但是,也应看到我们民族既有融会百川的气概,也有唯我独尊的心态;有变革求新的精神,也有因循守旧的习惯……审视传统,审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研习梳理【字词梳理】1.正音角.落()媲.美()烙.印()应.运而生()贬褒.()威慑.()销声匿.迹()筛.选()一蹴.而就()攻讦.()钳.制()刮垢.()蜕.除()得逞.()合拢.()稂.莠()答案:角jiǎo,媲pì,烙lào,应yìnɡ,褒bāo,慑shè,匿nì,筛shāi,蹴cù,讦jié,钳qián,垢ɡòu,蜕tuì,逞chěnɡ,拢lǒnɡ,稂lánɡ。
苏教版必修三高中语文 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配套 苏教版必修
但却流行于某些海外学者中。比如林毓生的《中国意识的危机》
断言:“五四”的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本身就是根源于中国的
“传统思想模式”。如果用简明的表述,就是说“五
四”的全盘性反传统主义是被更深层的传统意识所支配所渗透
的。我觉得这里所说的前提是有待论证的。过去,我们把“阶
级”当做涵盖一切、代替一切、超批判超逻辑的主体,认为它 无处不在,每个人从生到死都无法逃脱它打下的烙印。现在, 我觉得一些文章谈到“传统”时似乎也有这种趋向。我不赞成 超批判超逻辑的“阶级论”,也不能赞成超批判超逻辑的“传
尊重异质文明,推动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传播与交流, 开展文明的对话,就能使我们共居的“地球村”和平、 安宁、幸福、进步,就能使人类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 从而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读美文· 滋养心灵]
论传统与反传统
王元化 最近我读到一位得到海外文化学者赏识的青年朋友写的文 章。她认为文化传统(儒家思想)积淀在我们思想深处是难以摆 脱的。为了证明这没有什么不好,她甚至举出了海外唐人街所
当我们回首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展望光辉灿 烂的未来时,不由得心中升起作为人类的无比自豪 感。前天的金字塔,昨天的长城,今天的宇宙飞船, 作为人类智慧活动的痕迹都陆续地归入了人类文明 的档案。
那什么是文明呢?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认识
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创造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 有积极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标 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具有多 样性一样。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 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由选择接受 外来文化因素,自由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吸收, 吸收什么样的文化。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 和地区在经济上表现为同质化,在文化上却表现为异
-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3单元 第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辩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2.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并能运用其中的某种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中国现代学者。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2.探寻背景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媲.美(pì)昙.花一现(tán)攻讦.(jié)一蹴.而就(cù)钳.制(qián)蜕.除(tuì)得逞.(chěng)惰.性(duò)(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明日,指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
(2)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3)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4)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5)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6)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7)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8)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像,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9)刮垢磨光:刮去尘垢,打磨光亮。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5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化”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
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
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
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惰性渐变性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传统思想:儒家思想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试题:专题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外阅读(2018·江西省赣中南五校高三联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2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案
某某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2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文本探究,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过程】一、研读“文化传统”部分:1、提问:重读课文“文化传统”部分,思考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结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
明确: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
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其成员共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的总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如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重视团结统一,勤奋勇敢等,犹太民族经商意识,竞争意识很浓,大和民族具有强烈的民族扩X的本性和武士道精神等。
关键词: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惰性渐变性2、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二、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读文找出作者的观点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明确:传统是财富——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是包袱——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起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1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3 学案
浙江省临海市白云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第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疏通字词,把握结构,整体感知,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唤醒他们的尊崇传统的意识。
一、课前预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以及本地的传统文化。
初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涵。
2)、思考教材中的“问题探讨”。
3)、积累字词:媲美事过境迁抱残守缺明日黄花褒贬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孤芳自赏威慑一蹴而就面目全非班驳陆离积淀筛选攻讦咀嚼时髦蜕除二、导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
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
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
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作者简介:庞朴,江苏淮安人。
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
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
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
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诸子百家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民间习俗、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廷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仁、义、礼、智、信;《中庸》)道家(老子、庄子;道德,无为、逍遥)
墨家(墨子、《墨子》、兼爱)
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
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图片
传统文化之昆曲
杂家(吕不韦)
农家(《吕氏春秋》)
小说家
兵家《孙子兵法》
医家
艺术
★琴★:笙、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
《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歌、赋、《诗经》、《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四大名著。
★传统节日★: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祭祖)、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中秋节、重阳节(敬老)、腊八节(大年三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春节(正旦、元旦、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粤剧、徽剧、汉剧、京剧、皮影戏、越剧、川剧、黄梅戏;昆曲脸谱、湘剧脸谱、川剧脸谱、京戏脸谱。
★中国建筑★:[2]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内家外家,太极八卦
★地域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舞狮。
★衣冠服饰★:汉服[3]、深衣、襦裙、唐装(盘领袍)、唐巾(襆头)、直裰(道袍)、舄、云端履、千层底、绣花鞋、老虎头鞋、维服、俄服、哈服、京服、朝鲜服、藏服、苗服、银饰(苗族)、旗袍(满族)、蒙古袍、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其他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斗蛐蛐、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
★神妖鬼怪★:神仙、妖怪、鬼怪、幽冥;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