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底层柱底截面弯矩增强系数合理取值的讨论_韦锋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
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评估蔡健周靖方小丹(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增大柱端抗弯承载力是抗震“能力设计”的关键措施之一,它可以导致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形成梁铰型有利的耗能机构。
评估不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0.8 ̄2.4)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首先采用可靠度理论分析框架结构单节点“强柱弱梁”设计的失效概率;然后,考虑主要影响梁柱强弱的设计参数和地震加速度峰值的随机性,以3层和6层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结构楼层和整体形成“柱铰机构”的抗震位移需求超越位移能力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大于2.0,框架结构才能达到可以接受的形成“柱铰机构”概率;最后,以6层确定性框架结构为例,通过增量动力分析建立能有效评估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易损性曲线。
关键词: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可靠性;强柱弱梁;柱铰机构;易损性曲线中图分类号:TU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31X(2007)01-0006-09EvaluationofinfluencesofvariousmomentmagnifyingcoefficientsatcolumnendsofRCframesonseismicperformanceCaiJianZhouJingFangXiaodan(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Enlargingtheflexuralstrengthatcolumnsendsisoneofthekeymeasuresintheseismicperfomence-baseddesign,whichcouldinducethe“columnhingemechanism”intheRCframestodissipateenergyduringearthquake.ThepresentstudyistoevaluatetheseismicperformanceofRCframeswithvariousmomentmagnifyingfactorsofcolumns(from0.8to2.4).Atfirst,thefailureprobabilityof“strongcolumn-weakbeam”designforaRCframewithsinglebeam-columnjointisanalyzed.Andthentherandomnessesofpeakgroundaccelerationsandmajordesignparametersinfluencingflexuralstrengthratiosbetweencolumnsandbeamsareconsideredin3-and6-storeyRCframes.TheMonteCarlosimulationisperformedtoevaluatetheprobabilitiesofaseismicdemandsexceedingthecolumnside-swaycapacityforbothstoreiesandbuildingsduringforming“columnhingemechanism”.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acceptableprobabilityofforming“columnhingemechanism”canbeachievedifthemomentmagnifyingfactorsofcolumnsarenolessthan2.0.Anincrementaldynamicanalysisisconductedfora6-storeyframe,andseismicfragilitycurvesforevaluatingthemomentmagnifyingfactorsofcolumnsareproduced.Keywords:momentaugmentfactorofcolumn;reliability;strongcolumnweakbeam;columnside-swaymechanism;fragilitycurveE-mail:cvjcai@scut.edu.cn增大柱端抗弯承载力是“能力设计”措施中引导框架结构形成“强柱弱梁”型有利耗能机构的关键措施。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评估新方法论文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评估的新方法摘要:本文阐述了基于push-over分析的抗震评估方法,提出使用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在大震下的塑性铰转角来评估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给出了新的抗震性能评估的步骤。
使用本文所推荐的方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并且与现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所推荐的方法对比,结论一致。
结果表明,该方法从结构整体性能分析出发,可以快速有效地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该方法也可以为结构加固后的抗震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评估;层间位移角;塑性铰转角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push-ov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appraisal method, proposes the use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and structure under strong earthquakes plastic hinge rotation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frame structure, is a new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eps. the use of the method recommended in this paper for a practical project fo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current standard for seismic appraisal of buildings the method recommended by contras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from the whole structural performance analysis starting, can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the structure, the method can also be used for structural reinforcement after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foundation.key words: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eismic assessment;angle of floor displacement;plastic hinge rota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前言push-over分析在提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针对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是其重要的应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与优化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与优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类型,具备一定的抗震性能。
在地震发生时,抗震设计和优化能够保证框架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地震对结构的破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与优化方法。
抗震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并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地震荷载:地震荷载是地震引起的力和位移,对结构产生作用,是进行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
根据地震区划,结构地震烈度和周期等参数,可以计算出设计地震力谱和地震响应谱,作为设计的基础。
2. 结构基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不仅与框架本身有关,还与其支座和地基的性能相关。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和材料,确保其刚度和强度满足要求,能够有效地传递地震力。
3. 结构形式和布置:框架结构的形式和布置对其抗震性能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刚性框架能够提供良好的刚度,但在地震时易发生破坏;而延性框架能够在地震中吸收一定的能量,减小结构的震害。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刚性和延性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布置。
4. 材料选择: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中,需要根据结构的要求和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其满足相应的强度和延性要求。
5. 预应力设计:预应力设计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改变结构的内力分布,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延性,减小地震响应。
在设计中,需要合理确定预应力布置方案,控制预应力水平,确保结构的安全性能。
抗震设计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
优化设计不仅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能,还关注结构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优化手段:1. 材料使用优化:通过采用高强度材料、轻质材料和新型材料,可以减少结构自重,提高结构刚度和延性。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底层柱: 抗规式 6.2.5-1中由 底层柱柱底 截面弯矩计 算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
顶层柱: 抗规式 6.2.5-1中由 顶层柱柱顶 截面弯矩【 注2】贡献的
高规3.10.4-2 高规10.2.11-3
高规6.2.3 (抗规6.2.10-
3) (抗规6.2.5) 高规10.2.11-3
中 Mb
转 换 梁 转换梁 及 框 架 框架梁
转换柱上端 截面和底层
柱柱底
部分 框支 抗震 转 墙结 换 构柱
及 框 架 柱
转换柱的其 他部位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各級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特一级
1.9
计算值
1.9
计算值
1.9
计算值
注:高规4.3.2,7度 (0.15g)、8度時,跨
1.6
(水平地震作 高规10.2.4
框架柱
各级
框
9度的一
架 全部框架梁 级
1.0
梁
其他各级
9度的一
级
计算值
按抗规6.2.2,同“其他结构的框架”中的框架柱
-
直接按抗规式6.2.4-2计算V
抗规6.2.4
按抗规6.2.4,同“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1.95=1.3*1.5 (2.145=1.1*1.95)
1.56=1.2*1.3 (1.716=1.1*1.56)
1.32=1.1*1.2 (1.452=1.1*1.32)
【注2】
规范条文 高规3.10.3-1
抗规6.2.4 高规3.10.2-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一、研究背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建筑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刚度和稳定性,但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容易受到破坏。
因此,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基本原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一种由柱、梁、板和墙体等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各个构件之间的相互作用,承担建筑物的荷载。
其中,柱和梁是框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构件,它们的截面尺寸和钢筋配筋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弹性静力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非线性静力分析和非线性时程分析等方法。
其中,弹性静力分析适用于结构刚度较大,地震作用较小的情况;弹塑性时程分析适用于结构刚度较小,地震作用较大的情况;非线性静力分析适用于结构复杂、难以进行时程分析的情况;非线性时程分析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价方法。
3. 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结构的刚度、强度、耗能能力、稳定性和层间位移能力等。
其中,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是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而耗能能力和稳定性则是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维持完整性的关键因素。
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加固方法主要包括增加构件截面尺寸、增加钢筋配筋量、设置剪力墙、加装加强板、加固节点和设置减震装置等措施。
其中,剪力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加固方法之一,其能够显著提高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以某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并探究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具体步骤如下:1. 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2. 确定地震波输入条件;3. 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得出结构的响应曲线;4. 根据结构的响应曲线,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5. 设计加固措施,并进行加固后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比较加固前后结构的抗震性能。
8度区框剪结构中框架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性态-韦锋
第31卷第6期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Vo l.31No.6 2009年12月Jo urnal o f Civ il,Architectural&Env ir onm ental Engineering Dec.2009 8度区框-剪结构中框架在罕遇地震下的反应性态韦 锋1,陈文科2,傅剑平1,白绍良1(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 2.重庆市设计院,重庆400015)摘 要: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的受力性能不同于纯框架结构。
为了考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在强震下的抗震性态,首先严格按中国设计规范完成了1个8度0.3g分区24层和1个8度0.2g分区30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设计。
然后对结构进行了在相当于罕遇水准的多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初步识别了结构的地震反应性态。
分析结果表明,结构中的框架部分在强震下基本保持未屈服状态,而剪力墙连梁是结构主要的塑性耗能部件,部分墙肢底部也进入了屈服后的塑性变形状态。
从框架部分所处的偏有利的受力状态和设计规范对其所采取的强化措施这2个方面分析了框架部分未进入屈服的原因。
建议对我国8度区总高超过60m的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框架部分的现行抗震构造措施可有条件地适度放松。
关键词:抗震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动力反应;非弹性反应中图分类号:T U973.31;T U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09)06-0060-06Seismic Behaviors of Frames in Frame-Wall Structures under RareEarthquakes on the Zone of Fortification Intensity8in ChinaWEI Feng1,CH EN Wen-ke2,FU Jia n-ping1,BAI Shao-lia ng1(1.Facult y of Civ il Eng ineering,Chong qing U niver sity,Chongqing400045,P.R.China; 2.Chongqing D esign Institute, Chong qing400015,P.R.China)Abstract:T o investigate the seismic behavio rs of fr am es in frame-w all structures(dual sy stem),w hich may b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frame str uctures,tw o fram e-w all structures w ere designed conform ing to current Chinese desig n codes.One is a tw enty-fo ur-stor y building o n the Zone of Fo rtification Intensity8(0.3g), and the other is a thirty-stor y building on the Zone of For tificatio n Intensity8(0.2g).T hen inelastic dynamic response analy ses of the tw o structures w ere conducted w ith series o f inputs of g round mo tions in a rare earthquake level.The seismic behav iors o f the tw o structures w ere investigated prelim inarily.It w as fo und that the co lum ns and beam s of the frames in the frame-w all structures did not exper ienced yielding under strong earthquake,w hile co upled beam s in w alls w ere the m ajo r energ y-dissipatio n elements w ith their post-yielding plasticity.And the bases of so me w alls for med hinges as w ell.T he reasons for the fram es of dual system remained no n-yielding states w 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favo rable lo ad-car rying state and strengthening measures for them in dual sy stems in Chinese design co des.A preliminary proposal w as made that it may be feasible to loo sen moderately so me seismic fo rtification measures concerning the fram e in the dual sy stem w ith a height ex ceeding60m on the Zone of Fo rtification Intensity8.Key words:seismic design;fr am e-w all str uctures;frames;dy namic response;inelastic respo nse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剪力墙部分和框架部分通过水平刚度很大的各层楼盖而协同工作的复合结构形式。
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初探
框架 结构 的变形 能力与 框架 的破坏机 制密切 相 关 。试验 研究表 明 : 先屈 服 , 梁 可使 整个框 架有较 大 的内力重 分布 和能量 消耗能 力 , 限层 间位 移增 大 , 极
有 效地 实现 “ 柱弱 梁 ” 强 。
[ 键 词 】 钢筋 混凝 土 框 架 ; 板 ; 关 楼 柱端 弯矩 增 大 系 数 ; 限元 模 型 ; 程 分 析 有 时 [ 图分 类 号 ] T 35 3 中 U 7 . [ 献标 识码 】 A 文
I ii l Dic so a o t M o e Am p i c to Fa t r f R en o c d n ta s us i n b ut he m nt lf a i n i c o o i f r e Co c e e n r t Fr m e a
Abs r c I he W e hu n Ea t u ke,e rh ua e d ma ea o o e y c l x r s e sa n t a t:n t nc a rhq a at q k a g b uth us stpial e p e s d a umb ro eno c d c n rt r me y e fr ifr e o c eefa sr curs ae d ma e e iusy wi lsi i e c u r d a ou n e dsr te h n be m n s,whih i infc n l ifr n o tu t e r a g d s ro l t p a tc hng s o c re tc l m n ah rt a a e d h c ssg i a ty dfe e tt i t e fiu e mo x e td i h es c d sg fsr n oumn we k be m . I hi pe ,te r lv n o iin n Ch n s x si g h a lr dee p c e n t e s imi e in o to gc l a a n t spa r h ee a tprv so so i e e e itn
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弯矩增大系数对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专 业:结构工程硕 士 生:杨希指导教师:史庆轩 教授王秋维 副教授摘要目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已经成为城市、工业多高层建筑应用最多的一种结构体系。
近年来,在多次地震中,大量RC 框架结构遭到破坏甚至倒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普遍出现“强梁弱柱”的屈服模式,并没有有效地实现规范中所要求的“强柱弱梁”型屈服机制。
因此,对RC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结构自身参数的随机性和所遭受的地震作用过程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考虑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对结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不同弯矩增大系数的RC 框架模型进行随机IDA 分析和易损性分析。
讨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RC 框架结构达到不同抗震性能水准的影响。
针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未能有效实现规范期望的“强柱弱梁”屈服耗能机制的现象,本文从现浇楼板有效翼缘宽度和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基于IDA 方法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理论方法以及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确定本文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的16条地震动记录,选用a 1(,5%)S T 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θmax 作为结构损伤指标,确定各性能水平的合理的极限状态。
其次介绍了应用Perform-3D 建立RC 平面框架结构有限元建模的理论以及建立模型时设计的问题等。
(2)从截面弯矩-曲率的角度分析,讨论楼板对梁抗弯承载力的影响,确定受拉区有效翼缘宽度的合适取值,进而以整个结构为研究对象,以讨论建议的楼板有效翼缘宽度取值模拟楼板的作用,建立不同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考虑楼板和不考虑楼板的框架结构模型,采用非线性分析方法对上述两类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通过分析结构罕遇地震下的顶点侧移、层间位移角和塑性铰分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讨论有无楼板影响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对RC框架结构破坏机制的影响。
浅谈框架结构中梁刚度放大系数合理取值问题
Fnfiemes rd e a r i cc t e o nA u S
28 9() 0 ̄0 2囝 0  ̄7
浅 谈框 架 结构 中梁 刚度 放大 系数 合 理取 值 问题
李红霞 ,叶 敬
贵阳 500 ) 50 3 (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贵州
摘 要 :文章对不同的梁宽、 梁高及板厚组合进行刚度计算 , 出了一定的规律 , 找 从而得到 合理的框架结构中梁的刚度放大 系数取值 , 可供工程设计 时参考 。 关 键词 :框 架结 构 ; 中梁 刚度 ;o 系数 g大
3 0X 0 5 0 7
根据表 1中取 b 1h 为翼缘计算宽度 6。 + 2] ,常用的板厚取 8 0 mi 10m 10m 10m 10 和 10m l、0 m、2 m、4 m、5 1 mm 8 m。常用的梁截面 取 为 20×20 30X 0 、5 ×7 0 30X80和 3 0 0 架 5 5 、0 0 3 0 0 、O 0 6 0 X5 框 0 梁的刚度与材料弹性模量和截面尺寸有关 , 、 梁 板整浇使得梁截 面形成 了 T形截面 , 因此板厚则为翼缘的厚度 。根据材料力学 , T 形截面惯性矩的计算公式如下 :
中 图分 类 号 :T 1 U3 1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0 0 8 3 ( 0)7 0 5 — 2 10 - 162 82 — 16 0 0
1 前 言
《 高规》 ..现浇楼面和装配整体式楼面 的楼板作为梁的有 522 效 翼缘 形成“ ” 截面 , T形 提高 了楼 面梁 的刚度 , 结构计算时应 给 予考虑 。当近似 以梁刚度增大系数考虑时 , 应根据梁翼缘尺寸与 梁截面尺寸的比例予以确定。从规范 中我们不难看 出, 楼面板作 为梁 的有效翼缘所提高 的楼面梁的刚度 ,在结构设计 中是不 能 忽略的。另外 ,强柱弱梁 ” “ 是我 国抗震规 范抗震措施 中重要的一 条, 对于 9 区及一级抗震等级 , 度 它要求节点处 , 柱上 、 端实际 下 受 弯承载力 之和在地 震作用 效应下应 大于梁 端受弯承 载力之 和。在框架结构 中, 由于梁、 板整浇在一起 , 的参与增大 了梁的 板 刚度 。究竟因为板的参与使得梁的刚度增大多少 , 本文就是针对 这个 问题对框架结构 中常用 的板厚与梁 截面相组 合进 行刚度计 算, 并找 出了一定 的规律 , 为以后结构设计中如何 合理取值中梁 刚度放大系数提供一定 的帮助。 钢筋混凝土框架 结构是 由梁 、 、 板 柱组合而成的一个超静定 结构 , 各构件组合成一个整体以共 同抵抗外力 。在实际工程 中由 于梁 、 是整浇在一起 , 板 故板的厚度 、 跨度都会对梁 的计算 刚度 产生影 响。因此 , 在实际工程设计 中就必须确定板对梁的影 响究 竟有多大才能设计出经济 、 合理 、 安全 、 可靠 、 符合规范要求的建 筑 结构 。
我国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措施的实际控制效果_韦锋
第37卷第8期建 筑 结 构2007年8月我国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措施的实际控制效果*韦 锋 傅剑平 白绍良(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400045)[提要] 为了识别强柱弱梁措施的实际抗震控制效果,对影响框架结构梁、柱端抗弯能力及二者相对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归纳。
严格按中国规范设计出5个不同地震烈度分区的规则平面框架结构,考察了这些结构在采取强柱弱梁措施后其柱、梁之间的实际强度级差系数及其规律,对这些框架进行了多波输入下的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
结果表明,在罕遇地震下,9度区(一级抗震等级)框架形成了抗震性能良好的梁铰机构;而8度区二级抗震等级和7度区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形成了以柱铰为主或柱铰偏多的梁、柱铰混合机构。
分析结果揭示出,在现行强柱弱梁措施的调控下,不同抗震等级的框架结构在强震下所形成的塑性耗能机构存在明显差异,并可能导致在抗震安全水平上的不一致性。
[关键词] 框架结构 强柱弱梁 非弹性动力分析 塑性耗能机构 抗震性能Ac tual Cont rol E ffec t of S trong -column and We ak -b eam Measur es of Re in force d Concr ete Fr ame S tru ctu res in China P Wei Feng,Fu Jianping,Bai Shaoliang(Fac ulty of Civil Enginee ring,Chongqing Unive rsity,Chongqing 400045,China)Abstrac t :To ve rify the ac tual control effec t of the strong -c olumn and weak -be am measures,the factors influencing bending c apacities of columns and bea ms and their rela tive strengths a re analyzed and summa rized.Five regular reinforced c onc rete fra me s are designe d c onfor med to the Chinese c ode in different seis mic fortifica tion intensity.The actual strength hiera rchy be tween c olumns a nd be ams a re investigated afte r the columns e nhanced.The nonlinear dyna mic respo nse a nalysis of these fra me s under mult-i wave input is c arried out.The results sho w that unde r majo r e arthquake,the fra me o f seis mic grade 1in e arthquake inte nsity 9re gi on for ms a beam -hinge mechanism w ith sa tisfactory seismic perfor mance,and the fra mes of seismic grade 2in earthquake inte nsity 8region and seis mic gra de 3in e arthquake intensity 7region form column -hinge -domina ted mec ha nisms or ones w ith majority of c olumn -hinge.The re sults show the distinc t differe nce of plastic energy -dissipa ted mec ha nisms of fra me s in differe nt seismic grades under strong mo tions a nd the inc onsistence in ant-i ear thqua ke sa fety level be tween these structures,which c ould be a refere nc e for the c ode a dministrative g roup.K eyword s :fra me struc ture s;strong -c olumn and weak -be am mea sure s;nonlinear dyna mic analysis;plastic energy -dissipa ted mec ha nism;seismic perfor manc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878056)。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摘要:因为影响建筑框架混凝土质量和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和环节是多种多样的。
笔者对如何提高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提高;抗震性能;方法Pick to: because affect architectural framework and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quality factor and the link is many and varied. The author of how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buildings talk about their own views.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o improve; Seismic performance; methods我国是多地震国家,地震区分布广。
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巨大,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好坏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应用广泛,加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结构抗震验收,提高抗震性能,是我们工程建设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 加强框架结构节点施工质量的控制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环节要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首要的是加强构件的连接,使之能满足传递地震时的强度要求和适应地震时大变形的延性要求。
框架节点是框架梁柱构件的公共部分,在地震作用下,若节点强度不足,延性不够,钢筋锚固质量差就会使结构丧失整体性而造成破坏。
因此必须加强框架节点施工质量的控制,这也和“强节点、强锚固”的抗震设计原则是一致的,“强节点、强锚固”也理应成为施工监理的重要质量控制点。
1.1 必须保证梁柱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区有正确可靠的锚固众所周知,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梁式侧移机构,以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
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评估与改进措施
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评估与改进措施钢筋混凝土柱是建筑结构中常用的承重构件,其抗震性能评估及改进措施是确保建筑结构安全性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评估与改进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弹性静力分析法、非线性静力分析法和动力分析法等。
弹性静力分析法主要是利用线弹性假设进行分析,在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构的变形和内力。
非线性静力分析法考虑了材料的非线性特性,能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荷载承受能力和变形能力。
动力分析法则通过模拟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评估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
在进行抗震性能评估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柱的强度,也就是柱的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
柱的抗震性能取决于其强度是否足够,才能维持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破坏。
其次是柱的延性,即柱发生破坏前是否能够充分变形吸收地震能量。
延性好的柱能够在地震中进行塑性变形,从而减小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
最后是柱的稳定性,即柱在地震作用下是否能保持稳定。
柱的稳定性对于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评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是增加柱的剪切抗力和延性。
可以采用增加受拉钢筋的方式来提高柱的剪切抗力和延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增加普通混凝土拟静强度、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或使用纤维混凝土等方式来提高柱的延性。
其次是加强柱的侧向承载力。
通过增加柱的配筋率或者采用钢筋混凝土填充管柱等方式来提高柱的抗侧承载能力,从而增加柱的抗震性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预应力钢筋、碳纤维布或玻璃钢等材料来加固柱,提高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
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具体地震区域的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
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施工质量控制,保证钢筋混凝土柱的质量和性能。
同时,还要加强结构的监测与维护,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可靠性。
浅析如何在施工中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浅谈如何在施工中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因此对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较高。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由于整体性能好、抗震性能强等优势,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就如何在施工中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进行了阐述和简要分析。
关键词: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要点;措施;设计延伸性;Abstract:China is an earthquake prone country, so the requirements o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 need to be higher.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with good overall performance,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other advantages, which have been widely used. 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took a brief analysis of how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in construction.Keywords: concrete frame; aseismic performance; main points; measures; design of extension;0前言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需要考虑抗震设防的地域辽阔。
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倒塌房屋超过500万间,死亡人数近7万人,多数遇难人员是因为房屋倒塌造成的。
汶川大地震深刻地揭示,90%以上的地震灾害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是由于地震对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造成的,这次地震又一次使人们感受到抗震性能的重要性。
血的教训提醒人们,抗震设计不可掉以轻心,如有失误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
J n 0 6 u e2 0
文章 编 号 : 6 3 2 4 ( 0 6 0 —0 6 0 1 7 — 0 9 2 0 ) 20 4 — 6
混 凝 土框 架 结 构 抗 震 设 计 的 弯矩 增 大 系数
易伟 建 , 张 颖
408) 10 2 ( 湖南 大学 土 木 工 程学 院 , 南 长 沙 湖
Ab t a t s r c :Ba e n t a t t a if r nt f iur s d o he f c h t d fe e a l e mod s ha e dif r nt l S a ue n a c n r t e v fe e OS v l s i o c e e f a t u t r nd r e r hq a c i ns,t i a l e mod s a e r s nt tvem e ha im s r me s r c u e u e a t u ke a to he ma n f iur e nd r p e e a i c n s
摘 要 : 于结构 的 不 同功 能 失效 时对应 的损 失值 不 同这一 基本 事 实 , 用分枝 限界 法找 出 了框 架结 基 利 构在地 震作 用 和 竖向荷 载共 同作 用下 的主要 失效模 式 和代 表机 构 , 通过 引入 基 于 失效 概 率 的 结构 优化模 型和 结构 失效损 失期 望值 , 结合一 个 框 架算例 , 并 对现行 抗 震设 计规 范的“ 强柱 弱梁” 弯矩 增 大系数 的取值 进行 校核 , 优化 分析 得 到 了柱 端 弯矩 增 大 系数 的合 理取值 。计算 结果 表 明 , 梁式 失效
机构 的 可靠指 标 为 1 8 柱式 失效机 构 的可 靠指标 为 2 6 说 明按 照 现 行 抗震 设 计 规 范设 计 的 混 凝 ., .,
柱底抗弯能力增强措施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_杨红
的不同增强措施为另一组变量 , 并按这两组变量的多种组合设计出多个典型平面框架 ;通过输入罕遇地震水
准的多条地面运动 , 对每个典型框架进行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 , 获得这些框架在强震下的不同反应特征 , 从
中找出柱底截面弯矩增强系数取值的正确思路 , 并给出合理取值建议 。
2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分析对象取图 1 所示的三跨六层平面框架 , 按修订前《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1 -89)和《 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J10 -89)中的 8 度区 II 类场地进行设计 。其中 , 底层柱底弯矩增强系数取用表 1 所示 ηc =1 .25 、1 .0 和 1 .5 三种方案 ;上部柱截面采用表 1 所示两种增强措施 。 选择图 1 所示柱 、梁截面尺寸的原 则是使框架柱的轴压比不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值 , 且多遇地震下的层间侧移接近但不超过变形控制条件 。同 时 , 截面设计选择钢筋时除受构造做法影响外尽可能不人为增大纵筋用量 。
柱底弯矩增强系数的可能性 。 同时有人担心 , 若进一步增大柱底截面弯矩增强系数 , 是否会导致塑性变形向
上部各层的转移 , 从而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不利 。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 , 也为了给设计规范提供确定柱底弯矩
增强系数合理取值的依据 , 本文拟以底层柱底弯矩增强系数的不同取值为一组变量 , 以上部各层柱抗弯能力
对于柱取 0 .85 , 于是 , 底层柱的名义抗弯能力计算公式即为
M n =(1 .25/ 0 .85)M E
(2)
其中 ME 为地震作用引起的柱底截面弯矩 。如果与考虑了承载力降低系数设计出的柱截面相比 , 柱底截面
的实际抗弯能力只相当于增大了 1 .25 倍 。 颁布时间最迟的欧共体设计规范 EC 8[ 7] 规定底层柱下端截面采用与该层柱上端截面相同的“设计弯矩
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评估与增强
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评估与增强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工程规模逐年扩大,建设用钢量大幅增加。
钢筋混凝土建筑成为我国土建工程建设的主流。
然而,由于地震活动频繁,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的评估与增强越来越被重视。
二、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评估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评估主要采用震害调查、工程力学理论、数值模拟等方法。
其中震害调查是评价结构受震响应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现场检测建筑物的震害,评估其抗震性能。
工程力学理论主要是根据结构本身抗震水平,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模拟分析,确定其抗震能力。
数值模拟在分析抗震能力时具有高效性和准确度,可根据不同工况条件下的荷载作用,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评估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以及预测其在不同地震等级下的抗震能力。
三、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增强为提升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结构刚度: 加强钢筋混凝土柱、梁的纵向抗弯能力,增大节点刚度,提升结构整体的抗震能力。
2.加固升级: 对于已经成型的建筑,可在某些部位进行加固升级,例如采用钢板加固梁、柱,或采用碳纤维布加固受力部位。
3.增加阻尼: 若结构刚度较大,可通过增加阻尼,提高结构吸能性能。
采用各类减震措施,在建筑结构中加入减震层,降低结构的振幅,提高了抗震水平。
4.采用新型材料: 新型结构材料如曲线清膜玻纤增强材料、高性能混凝土、高力钢等,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具备改善钢筋混凝土抗震性能的潜力。
四、结论钢筋混凝土建筑抗震性能的评估与增强是我国建筑工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震害调查、工程力学理论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可以全面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通过提高结构刚度、加固升级、增加阻尼以及采用新型材料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
这些措施已成为建筑抗震性强化的重要手段,必将在我国的建筑工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不同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现行抗震规定的初步验证
对我国不同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框架现行抗震规定的初步验证韦锋;杨红;白绍良【期刊名称】《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01(023)006【摘要】以三跨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例,用本文第二作者编制并经检验的平面框架非弹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PL-AFJD对严格按国家标准GBJ10-89设计的柱截面尺寸控制偏紧且沿高度方向有一次截面变化的7、8、9度区的框架做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多波输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7度区结构的反应较小,处在结构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虽仍有部分柱端屈服,但非弹性变形不严重.9度区虽然反应较大,但绝大部分柱端的反应均在构件滞回变形能力范围之内,且未发现明显形成薄弱层的趋势.情况较为严重的是8度区框架,其中虽未形成明显的薄弱层,但在某些地震动输入下,少数柱端变形已接近柱的非弹性滞回变形能力界限,预示了局部倒塌的可能性.分析结果初步揭示了三个不同烈度区抗震规定有效性的差异,可供国家设计标准修订时参考.【总页数】10页(P1-9,48)【作者】韦锋;杨红;白绍良【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52.1+.1【相关文献】1.高烈度地区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 [J], 吕坚锋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烈度下的抗震设计 [J], 姜锐;苏小卒3.高烈度区数据中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设计探讨 [J], 卢振永;李金龙4.高烈度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位移控制 [J], 郑红刚5.防屈曲支撑在高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框架中的优化设计 [J], 刘玲华; 高乐; 王颖蛟; 米俊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设计中如何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能力
设计中如何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能力摘要:房屋建筑地震震害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出现的大多是由于没有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目标,2008年的汶川地震进一步证明了这一问题。
为了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国家规范对结构应该满足的抗震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针对规范中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规定,探讨了相应的设计实现方法,并从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1引言近年来,全球地震活动非常频繁,地震是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造成的振动,在此期间会产生地震波。
全球每年发生大约550万次地震,其中可感地震有5000多次,具有破坏性的5级以上的地震有1000来次。
地震不仅造成了大量建筑物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还引起火灾、水灾、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有毒气体泄漏,同时还伴随海啸、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
从历年地震震害看来,仍是节点区域遭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而节点区域是结构的核心区域,它关系到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我国地处于太平洋地震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构造带交汇处,属于地震频发国家。
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造成了近10万人失去了生命,财产损失达8千多亿。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震区的房屋进行了震害统计[1],统计结果表明[2-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较为严重,震害房屋中约有20%无法进行直接修理,需要立即停止使用或者拆除。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没有达到“强柱弱梁”的设计目的,出现了很多柱端先屈服、梁端、柱端同时屈服的柱铰破坏机制,甚至出现了由于柱端先屈服造成结构底层整体坍塌的现象,见图1。
由此可见,“强柱弱梁”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的一道重要的防线,是确保结构具有足够延性不至于发生倒塌破坏的最为关键措施。
如何才能使结构在实际地震中实现真正意义的“强柱弱梁”的屈服机制?这是我们每个设计及研究人员都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弯矩增大系数
ANG n Yig
(col il i ei , nn i ri , agh 4 08 , nn C i ) Sh o o Cv E g er g Hua Un es y C n sa 02 Hua , n f i n n n v t h 1 ha
A s at B sd te c ta df rn fi r mo e h v df rn ls v le i acn rt bt c. e o h f t t f e t l e d s e f e t s u s cee r a n a h ie au a ie o a n o
() 2 当结构按不同失效模式失效时, 结构功能的 损失可能有很大的差别 。一些失效模式的出现仅仅 又M 一1 b , 7 } 艺M ( 1 ) 造成结构的局部失效, 如梁机构 ; 另一些可能导致结 式 : }节 上 柱 截 顺 针 逆 针 中 艺M 为 点 下 端 面 时 或 时 构的整体倒塌, 如柱机构。前者造成的损失值远远 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 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 小于后者, 很难给出单一的一个结构系统失效损失 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 ' h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一 值, 更无法用系统可靠度和系统失效损失值的乘积 级 ., 级 . 级 . 取1 二 取l , 取1 ; 4 2 三 1X从 为 点 节 左 来表示系统失效损失期望。 右梁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为了使优化模型的结果和工程实际符合 , 显然 之和 , 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 绝对值 应该考虑失效模式 的相对重要性 , 并应该采用更为 较小的弯矩应取 O o 精细的办法来估计结构失效损失期望值。现行规范 由于框架底层柱过早出现塑性铰将影响整个框 中已经注意到这种区别。例如《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 架的变形能力, 从而对框架造成不利的影响; 同时, 计统一标准》 中规定: 建筑结构设计时, 应根据结构 随着框架梁塑性铰的出现, 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 使 破坏可能产生的后果 的严重性采用不 同的安全等 得底层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 级。现行规范中给出了建筑结构安全等级的划分, 因此, 抗震设计规范 ( B 1-9 中规定 , 、 三 G J 8 ) 1 一 二、 并根据结构构件的损失期望或重要性和失效行为给 级框架底层柱底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 应分别乘 出了不同的可靠指标。 以增大系数 15 12 . . 11 。欧洲各 国及美 国、 , 5和 . 5 根据这一基本概念 , 可以构造合理的优化模型。 新西兰等国家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对“ 强柱弱梁” 弯矩 在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中, 引人结构失效损失期望 增大系 也做出 相应的 定〔] 数 了 规 1 - 3 的估计, 考虑不同失效模式的重要性。因为结构以 虽然有人对“ 强柱弱梁” 的概率意义进行过分 不同模式失效时 , 不同的结构功能对应的损失值不 析, 但都没有对相应的目标可靠度进行研究 , 即柱强 同。结构总投资与设计变量 x相关 , 最优化过程是 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合理[] [ 。相对于 18 年 4 - s 99 求 x 使表示总投资的目标函数取最小值 , , 即 的抗震设计规范( B 1-9 , G J 8 )现行规范中对弯矩增 1 大系数的取值给予 了一定的提高, 虽然不能确切地 mn iCx 一mn , iC n ) iC+艺C f 一m ( ( fi i p ) 知道其取值的具体来历 , 但可以认为是出于提高结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端受弯承载力放大系数研究
“强 柱 弱 梁 ” GB 50011 —2001《建 筑 实现 破 坏 机 制,
[ 2] 抗震设计规 范 》 规定 , 在设计时柱端部的组合弯
矩设计值按式( 1 ) 调整 。
∑M
c
= ηc∑ Mb
(1)
1972 年出生, 第一作者:吴二军, 男, 博士, 副教授 。
式中: ∑ M c 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逆时针方 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 ∑ M b 为节点左右梁端截
(3)
HRB335 HRB400 HRB335 HRB400 HRB335 HRB400 46. 7 28. 0 18. 7 11. 2 39. 2 23. 5 15. 7 9. 4 31. 1 18. 7 12. 4 7. 5 26. 1 15. 7 10. 4 6. 33 19. 4 11. 7 7. 8 4. 7 16. 3 9. 8 6. 5 3. 9
[ 5] 压区高度 x = 2 a ′ , 则受压钢筋与受拉钢筋临 界 面
由此可见, 梁侧 板 内 平 行 于 梁 轴 的 钢 筋 使 梁 的 7] 认为不 受拉钢筋配筋 率 增 大 4% ~ 47% 。 文 献[ 同侧移角条件下, 梁侧楼板影响范围将超过 6 倍板 且在梁侧附近楼板内配筋往往是双层双向配筋, 厚, 板内下皮钢筋亦处于梁受拉区范围内, 那么, 板内钢 筋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表 1 内数值 。 3. 2 考虑板内受拉钢筋时梁端受弯承载力 此时判断受压区是否屈服的条件修正为: [ α] = 1 + Δ - 当 α < [α ] 时, M u3 = f y bh2 0ρ 1 + Δ - α (4) a′ kρh0
考虑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受弯承载力框架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在不同工况下产生异号弯矩梁下部应配置正弯矩钢筋正弯矩钢筋应全部伸入支座因此梁中有较多的受压纵筋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应按双筋梁计算受压钢筋是否屈服的界限设钢筋混凝土双筋梁中由此可见梁侧板内平行于梁轴的钢筋使梁的受拉钢筋配筋率增大同侧移角条件下梁侧楼板影响范围将超过板内下皮钢筋亦处于梁受拉区范围内那么板内钢筋的影响将远远超过表变形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如跨 中正 弯矩 所需 下 部纵 筋 全部 伸 入支 座 , 节点 左 、右上部梁筋按弯矩较大一侧需要贯通布 置等)的超 配系数 , 在框架 中间 节点处 约为 1.3 ~ 1.4 左右 , 在框 架边节点处约为 1.05 左右 。这相当于在中间节点处
∑ Mc ≥1.1 ×(1.3 ~ 1.4)∑ Mb =(1.43 ~ 1.54)∑ Mb
从表 1 中还可 以看 出 , 为了 适度 改善 结构的 抗震 性能 , 修订后规 范提高 了上 部各层 柱抗 弯能力 的增强 系数 , 但对于底层柱下端弯矩增强系数 , 除增加了三级 抗震等级的取 值规定 外 , 其 余情况 则保 持原规 范取值 未变 。在此次规 范修 订过程 中 , 底层 柱下 端截面 的弯 矩增强系数取值问题受到了各方面的 关注 。例如有人 认为对底层柱底取用过大的弯矩增强系数会给该处配 筋带来更大困 难 , 因此 建议 考虑降 低此 处弯矩 增强系 数的取值 。还有 人提 出疑问 , 既然梁 铰机 构框架 或梁 柱铰机构框架 底层柱 底必 然出现 塑性铰 , 是否 还有必 要增强这些截面的抗弯能力 。为了给上 述疑问以有根 据的回答 , 也为 了给底 层柱 底截面 弯矩 增强系 数合理 取值提供参考依 据 , 作 者曾受《混 凝土结 构设计 规范》 修订组委托 , 尝 试通过 多条 地震波 输入 的框架 结构非 线性动力反应 分析 , 研 究底 层柱底 弯矩 增强系 数的合 理取值问题 。限 于篇 幅 , 下面 仅给出 此次 分析的 有代 表性结果及初步结论 。
格的构造措施为代价 , 方能换来起码的塑 性变形能力 。 因此 , 只有通过增强各层柱端相对于梁端 的抗弯能力 , 方能在地震作用 引起 的非线 性动 力反应 过程中 , 引导 梁端塑性 铰出 现得 较 早 、较 普 遍 , 且使 塑 性转 动 较充 分 ;同时控制柱端塑性铰出现相对较迟 , 且 使塑性转动 较小 , 从而使各 柱端在 罕遇地 震下 的塑性 转动 不超过 其采取抗震约束措施后在相应轴压比下的 塑性转动能 力 , 保住其支承竖向重力荷载的基本能力 。 而“ 强剪弱 弯”措施则是人 为加大 各承重 构件 相对于 其抗 弯能力 的抗剪承载力 , 使这些 部位在 结构 经历罕 遇地 震的过 程中以足够的保证率不出现脆性剪切失效 。
3
之和 ∑Mbua为基础给出的 ;对于其它情 况则 , 是以该节 点左 、右梁端考 虑地震 作用 的同方 向组 合弯矩 设计值
之和 ∑ Mb 为基础给出的 。而对于底层柱下端截面 , 则 是直接给出其组合弯矩设计值的增强系数 。
混凝土规范修订前后的“强柱弱梁”措施 表 1
原规范 GB J10 —89
图 1 框架轴线尺寸及梁 、柱截面尺寸(mm)
由上述分档方案形成了框架上部各层 柱和底层柱 底抗弯能力增强措施的 6 种组合 。按这 6 种组合和原 规范的其 它 有关 规 定 设计 出 的 6 榀 框 架 分别 为 B1 , B2 , B3 和 C1 ,C2 ,C3(见表 2)。为了使所设计出的框架 在符合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处于偏不利状 态 , 在选用梁 、 柱截面尺 寸以 及混 凝土强 度等 级时(见 图 1), 使 其底 层柱的轴压比接近但不超过修订前规范规 定的轴压比 限值 , 并使框架在众值烈度地震下的层间位移接近但
榀框架编号
表2
上部各层柱抗弯能力增强措施
∑ M c≥1.1 ∑ Mb ∑ M c ≥∑ Mbua
底层柱下端弯矩增强系数
1.0
1.25
1.5
B1
B2
B3
C1
C2
C3
不超过修订前规范规定的变形控制条件 。同时 , 在梁 、 柱截面选 筋时 , 也 尽可 能 不人 为 增大 钢 筋截 面 面积 。 此外 , 底层柱的配筋都是按其上 、下端所 需配筋量的较 大值贯通布置的 。
一级 ∑ M c ≥1.1∑ Mbua
1.5
9度 区一级 框架
∑ M c ≥1.2∑ Mbua
1.5
其它一级 ∑ M c ≥1.4∑ Mb
1.5
二级 ∑ M c ≥1.1∑ M b
1 .25
二级
∑ M c ≥1.2∑ Mb
1.25
三级
—
—
三级
∑ M c ≥1.1∑ Mb
1.15
注 :《建 筑抗震设 计规范》(GB50011—2001)的规定与 规范 GB50010 —2002 的相同 。
在边节点处
∑ Mc ≥ 1.1 ×1.05 ∑ Mb =1.15 ∑ M b
从总体效果看 , 这大致与
∑ Mc ≥(1.4 ~ 1.5)∑ M b
的控制效果相当 。这是因为用 ∑ Mbua作为 基点可以分 别反映结 构不同部位的梁端纵筋超 配特征 , 而用 ∑ Mb 作基点则无法反 映各 部位超 配情 况的差 异 , 从 而可能 造成一部分柱截 面抗弯 能力增 强过 多(梁 端实 际超配 较少时), 另一部 分柱截 面抗弯 能力 增强不 足(梁端实 际超配较多时)的不利状况 。
弯能力增强措施强弱与底层柱下端抗弯能力增强措施 强弱的相互影响 , 如表 2 所示 , 对底层柱 下端共取了三 档弯矩增强系数 , 即 1.0 , 1.25 和 1.5 ;对上部各层柱抗
4
弯能力的增强则 考虑 了两档 措施 , 一档为 修订 前规范 采用的 ∑ Mc ≥1.1 ∑ Mb , 另一 档为本 文选用的 进一步 加强了的 , 也更偏合理 的增强 措施 ∑ Mc ≥∑ Mbua 。由 于 Mbua按材料强度标 准值计 算 , 这一点 相当于 抗弯能 力增强幅度提 高了 1.1 倍(因 钢材强 度标 准值大 致为 设计值的 1.1 倍);而根据本文设计实例中 的梁端实配 钢筋所计算出的用来考虑梁端受拉纵筋因 构造原因超
二 、分析对象与方法 所完成的分析工作选择图 1 所示的 平面框架作为 对象 , 该框 架按 修订 前的《建筑 抗震 设计 规范》属于 8 度区 Ⅱ类场地条件下(近震)的二级抗 震等级 。其中包 括一个柱截面沿高度收小一次的设 计系列(6 榀框架) 和一个柱截面沿高度不 变的设计 系列(6 榀 框架)。限 于篇幅只给出柱截面沿高度不变的设计系列的分析结 果 。框架的 轴 线尺 寸 及梁 、柱 截面 尺 寸 如图 1 所示 , 梁 、柱的 混凝 土强 度等级 为 C30 , 纵 筋 为 HRB335 级 , 现浇板厚 100mm 。 为了 反映 “强 柱 弱梁” 措 施的 强弱 对罕遇地震下结构反应状态的影响以及上部各层柱抗
底层 柱 下 端截 面 抗震 上部各 层柱抗弯 和框支 层柱上 、下 抗震 等级 能力的 增强措施 端截 面 的 弯矩 增 等级
强系数
修 订后规范 GB50010 —2002
上部各层 柱抗弯 能 力增强措 施
底层柱 下端截面(底 层 柱钢筋 贯通)和框支 柱 顶层上 端 和底 层 下 端 截面的 弯矩增强 系数
第 33 卷 第 5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建 筑 结 构
2003 年 5 月
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底层柱底截面弯矩 增强系数合理取值的讨论
韦 锋 杨 红 白绍良
王 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400045)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 200002)
[ 提要] 以我国 8 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0.2 g)二级抗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 , 选取底层柱底截面的 三档弯矩增强系数与上部各层柱端抗弯能力的两档增强措施相组合 ,设计出 6 榀典型平面框架 ;再以采用单分 量模型和改进武田滞回模型的杆系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程序 PL-AFJD 对这些框架依次进行了相当于罕 遇地震水准的 4 条地面运动输入下的地震反应分析 。分析结果初步表明 ,要使结构全面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 底 层柱下端截面弯矩增强系数的取值应与上部各层柱的增强措施相匹配 ;修订后规范 8 度区二级抗震等级框架 上部各层柱的增强措施与修订前相比虽已有提高 , 但提高幅度尚嫌不足 ;底层柱底增强系数也宜在修订后规 范取值 1.25 的基础上适度提高 。 [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 框架 抗震设计 底层柱底弯矩增强系数
一 、引言 如果以框架 结构为 例 , 可 以把我 国钢 筋混凝 土结
构的抗震延性 设计思 路理 解为 , 通 过取 用合适 的用于 结构构件截面设 计的 地震作 用水准(我 国设计 规范取 常遇地震 水 准), 同 时 采取 两项 构 件承 载 能力 级 差措 施 ,即熟知的“强柱弱梁”措施和“强剪弱 弯” 措施 , 以及 相应的抗震构 造措施 , 使结 构能够 在罕 遇地震 水准的 地震引起的非 弹性动 力反 应过程 中 , 通 过塑性 变形耗 散地震能量 , 并 使各个 主要 承重构 件的 塑性铰 区所达 到的屈服后变形不超过该塑性铰区在保持其承载能力 前提下所具有 的塑性 变形 能力 , 而 且使 结构各 楼层不 会形成“层侧移机构”(柱铰机构)。这样 就可以期望所 设计出的结构能 以较 高的概 率实现“ 当 遭受高 于本地 区设防烈度的 预估罕 遇地 震影响 时 , 不 致倒塌 或发生 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 标[ 1] 。其中“强柱 弱梁”措施的含义是 :由于比较容易通过 构造措施使梁 端塑性铰具有 良好 的塑性 变形能 力和 塑性耗 能能力 ; 而柱端塑性铰区随着轴压比的增大则必须以越来越严
Six RC frames of seism ic grade 2 in earthquake intensity 8 regions were designed by combination of three moment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