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延迟与读者认知——试析《弃妇》的叙事手法

合集下载

李金发的早期之作

李金发的早期之作

徐荣街在赏析《弃妇》的时候说“诗的前两节, 作者用第一人称以弃妇的口吻低诉自己孤寂的凄苦的情怀⋯⋯诗的后两节, 作者变换人称和描写角度,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 对弃妇作了进一步的表现。

《弃妇》确实用了隐喻、意象间的烘托、对比, 以及意象的跳跃,意象间的共性联想等象征主义的手法, 暗示了李金发不可言说的隐忧, 表达出了对“弃妇”意象的同情、哀悼和忏悔自责的情结, 渗透了背叛与谴责、批判与抗争、矛盾与冲击。

《弃妇》的象征寓意绝非仅仅暗示了“弃妇”这个个体作为弱者“失宠”后的情状, 也非仅仅写出了诗人对“弃妇”的情感, 其中也包含了诗人本人就如同一个“弃妇”一样的生命情态的体悟, “弃妇”既是心灵的双向诗人和物象的象征, 也是一种生命氛围的象征, 蕴含了弱者、失利者的社会生存的哲思。

所象征的, 既是实施象征的主体的个体和整体, 也是被象征的主体和整体。

也即是《弃妇》中应有三组象征值意象对于弃妇的象征和弃妇对待人本身的象征, 个体生命情态的象征和整体生命态势的象征包括主体和客体, 感性的经验的象征和理性哲理的象征。

弃妇既是具体的, 又是非特指的既是一种仪式, 又是一种现象既是一种表现, 也是一种抗争。

其中包含了主、客体的暗合与个体、整体的互涉, 把内、外部世界映射成一个统一的情结。

所以正是这种个体象征与整体象征、表达上的象征与理念上的象征、主体的象征与客体的象征的多位揉合, 才使得《弃妇》的寓意在意象上显出内涵外延的不确定性, 才使得那些无法衔接的抽象的富有质感的意象组合闪射出一种神秘感、荒诞感。

诗人把内在心灵的意向与外在现实的物象化合在了一个象征的整体, 弃人者恰恰是被抛弃者, 以反欺骗来消解欺骗的自欺、自谑和自嘲、自省, 弃与被弃既是主观的, 又是客观的, 而主客观的表述又是隐匿的。

故而这种压迫和反抗是无法和解的。

“弃妇”中蹂合了对个体人性的批判和人与社会的不相容性的严肃思考, 弱者对弱者的挑战是其中的主唱。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诗经》弃妇诗

《诗经》弃妇诗

《诗经》弃妇诗——《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的分析摘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弃妇诗是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为人们所关注。

诗中所描写的弃妇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作为弱势群体的女子婚姻是她们惟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间发生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遭弃后的弃妇女活更是非常悲惨。

我们可以从弃妇诗中了解弃妇的生活、感受,并以独特的视角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

关键字:诗经、弃妇、男权、抛弃、一、弃妇形象的分析虽然这两首诗都是以女主人公以自己自叙的口气叙说自己被丈夫抛弃的不幸生活,但在弃妇形象上依旧有差别。

(一)、怨恨、决绝型,对婚姻不抱希望。

《卫风·氓》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口气,诉说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全过程。

细细回想其婚姻的失败,女主人公是清醒的,她从爱情的幻想中走进现实,认识了现实的残酷后,毅然决然与过去告别。

女主人公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女也不爽”,丈夫遗弃她只是“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罢了。

她本想与丈夫“及尔偕老”,但丈夫“老使我怨”,留给自己的只有无限的忧伤与哀愁,谁让自己嫁错了人呢?“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最终只能认命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是敢爱敢恨的,一旦发现丈夫无情无意,便不再对婚姻抱有任何希望。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淇水见证了她所有的爱与恨,悲与欢,憧憬与后悔。

当她再次经过淇水时,已经今非昔比了,那飞溅起来的水花,打湿了车帷幔,她的忧伤与悲愤也就顷泻而下!女主人公对当初作出的这个决定,有所省悟,她对自己说,也对所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女子说,“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

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

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

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

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

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

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

男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解读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

男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解读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男权桎梏下的女性悲歌——解读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100501硕J.学位论文摘要摘要妇女被弃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在其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弃妇形象,她们善良、美丽,但最终都难逃脱被冷落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悲剧一方面是由男权社会文化造成的,另一方面她们自身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研究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德莱塞作品中的弃妇形象分类。

主要介绍德莱塞作品中的两类弃妇形象,即传统型弃妇和现代型弃妇。

德莱塞作品中的传统型弃妇一般能自觉遵守男权社会为女性设置的种种规范,她们善良、温顺、具有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精神。

现代型弃妇往往不愿安于自己“第二性”的性别定位,她们自信、主动、敢于蔑视男性权威、挑战文化传统。

第二部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描述传统型弃妇的痛苦与绝望、现代型弃妇的挣扎与迷惘。

德莱塞作品中的传统型弃妇对她们生命中的男性都温顺而忠诚,然而她们仍然免不了被搁置、被抛弃的命运。

现代型弃妇在爱情或婚姻中耗尽了她们的生命潜能后,同样成为了无处逃遁的“绝望主妇”。

第三部分:德莱塞笔下弃妇悲剧命运成因。

揭示弃妇悲剧产生的原因。

男权社会的性别等级观念、性别角色分工及基督教文化的贞洁观念对女性的肉体摧残和精神毒害是造成女性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女性自身的奴性、依赖性是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作家独特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受到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德莱塞,弃妇悲剧,男权压迫,自身局限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ItiSacommonphenomenonthatthewomenaredesertedinliteraryworks.TheodoreDreiser,anrealisticwriterfromAmerica,hasdescribedtheimagesofagroupofdesertedwomeninhisworks.Theywerebeautifulandkind.hearted.butallofthemwereboundtobeadesertedwoman.Thepatriarchaloppressionscanaccountfortheirtragedies,butthereiSnodenyingthefactthattheythemselvesshouldtakeresponsibilityfortheirownunfortunatefates.Thisthesisprobestomakearesearchon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rorksfromtheperspectiveoffeminism.Thethesiscanbedividedintothreeparts:PartonemainlyintroducestheclassificationsofdesertedwomeninDreiser'sworks.TherearetwomainkindsofdesertedwomanimagesinDreiser’Sworks.namely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anandthemodemones.Beingkind—heartedandobedient,theformerwithspiritsofdedicationandsacrificecanabidebytheregulationsmadebypatriarchalsocietywithoutanycomplaintswhilethelatterwiththeirinitiativeandconfidenceusuallydaretodefythepatriarchalauthorityandchallengeculturaltraditionsbecausetheywerenotsatisfiedwiththeirpositionof“thesecondgendeF’.Parttwodepictstheunbearableburdenof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orks,namelythesufferinganddespairof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en,thepuzzleandstraggleofthemodemdesertedwomen.Thetraditionaldesertedwomenwereloyaltotheirbelovedmen.buttheywereabandonedintheend.Meanwhile,themodemdesertedwomenbecamethedesperatewiveshopelesslywhentheyusedupalltheirlifepotentialintheirloveormarriagelife.PartthreeexplainsthepossiblereasonsfortheirtragediesofthedesertedwomeninDreiser'sWbrks.Therearefourmainreasonsresponsiblefortheirtragedies.First,thesenseofgenderhierarchyandthedivisionofgenderrolefrom.patriarchalsociety,togetherwiththeVirtuousideafromChristianculture,aretherootsoftheirphysicalandmentaltorture.Second,theIl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搞要servilityandthedependenceoftheirownledtotheirtragicfate.Finally,thefamilybackgroundandthelifeexperiencesofDreiser,alongwiththeculturethatthewriterhadreceived,callnotbeignored.KEYWORDS:TheodoreDreiser,tragedyofdesertedwomen,patriarchaloppression,limitationoftheirownⅡl硕+学位论文导论导论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Dreiser,1871~1945)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也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浅谈《诗经》中的弃妇形象恋爱、婚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早在《诗经》里有三分之一的诗歌是歌咏爱情、婚姻的。

而在这个古典诗歌中有一个重要的题材不容忽视,那就是诗经中的弃妇诗。

它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这些形象以其善良、勤劳、温婉、痴情、哀怨的性格特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们的不幸婚姻是由于她们对爱的痴情,对男子的迁就,对婚姻的草率以及自身的性格缺陷而造成的。

对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探讨为我们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怎样对待爱情、婚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本文以《诗经》风、雅中的几篇“弃妇诗”为例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分析。

《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幅涉及男欢女爱、儿女情长。

少男少女们的恋爱生活,大多浪漫缠绵,躁动着青春的热望,色彩斑斓,富有情趣。

即使有波折也总能让人在“忧心钦钦”(《秦风•晨风》)中看到云开雾散后的喜悦,而当真正步入婚姻殿堂时,她们现实的婚姻生活又如何?《诗经》中表现婚后生活温馨和谐的作品仅有《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歌,而抒发妇女被遗弃,走投无路、呼天抢地的、悲痛情感的“弃妇诗”却有八首之多,分别是:《召南•江有汜》、《小雅•我行其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小雅•谷风》、《郑风•遵大路》、《邶风•谷风》、《邶风•日月》。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弃妇诗的分析, 揭示出弃妇们在相同的人生背景下不同的形象特征, 并探究弃妇现象产生的多种原因。

第一章《诗经》中弃妇形象的特征《诗经》中这八首弃妇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被弃妇女的形象,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弃妇形象,她们性格各异,但在诗歌发展史和人类文化史上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分析这些妇人,看她们被弃后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1、自尊自信决绝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召南·江有汜》中的商人妇和《卫风·氓》中的“氓”之妇。

《召南·江有汜》中的女主人公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商人妇”。

生命内在意愿的展示与外界矛盾的冲突

生命内在意愿的展示与外界矛盾的冲突

生命内在意愿的展示与外界矛盾的冲突摘要:文学担负着自我思想传达的使命,揭示的是社会的现实问题,抨击的就是社会中潜在的现象。

当人们的情感不能进行宣泄的时候,就用诗歌这种隐晦而多义的形式展现出来。

李金发的《弃妇》成为现当代诗歌的旗帜,在于揭示社会的深刻性,并且通过具体可感的语言来进行生动的描述与刻画,直观形象地将社会的具体现象抽象出来,这就是弃妇在社会中所共同认可的一种价值存在,抽象地将弃妇的心理与矛盾的情感展现出来。

作者不进行客观的评述,但是已经将周围的事物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一种升华,让读者去展开自己的想象,从而获得最终的感悟与评价分析,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与认知。

关键词:弃妇生命矛盾冲突认知评价所谓弃妇的形象,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就是由于弃妇自己本身的错误或者丈夫的外遇等原因,从而被丈夫抛弃的结果,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常见的一种现象。

我们在现在新的社会中,将这个封建社会的产物拿出来进行评价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是进行批判抨击还是进行弘扬,我想这两个方面都存在。

而且除此之外,更加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在两者之间产生的第三种思考,弃妇的心理变化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就不仅仅就是弃妇的问题了,更是由此拓展开去,形成一种更加深刻的社会问题思考。

将其中的对象进行扩大与延伸,在字里行间揭示出作者以及客观共有的现象与态度,进行分析批判与宣扬。

一、“长发的遮掩”——自我的思索与心理的保护。

在封建的男权主义社会,妇女属于从属地位,这种从属地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身体的从属,一个就是精神的从属,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妇女的低下地位,被夫权所掌控。

像在封建社会中,当已婚的妻子再次回到娘家的时候,就预示着被抛弃的命运,这里的“弃”字,往往带有双重的含义,一个是丈夫的抛弃,第二个就是自我的舍弃,弃妇在潜意识里认同了这种观点,也进行了自我的选择,不再去争取自己的权利,在心里彻底放纵自我。

1.自我思索折射内心恐惧与不安。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诗歌以本句作为句首,描绘出一个失魂落魄的弃妇在外边的形象,我们的感觉就是外边好像也是天气恶劣的,“长发披遍”也许是经过丈夫的毒打,也许就是经过了一番自我的挣扎后的神态,或许外面是大雨倾盆,将弃妇内心的眼泪具体化了出来,打在弃妇的头发上面,打湿了我的思念。

《诗经》弃妇诗及弃妇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及弃妇形象论文

《诗经》弃妇诗及弃妇形象论文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一类诗歌。

本文通过比较各家之说对《诗经》弃妇诗作了明确的界定,进而逐一分析了诗中的弃妇形象,并通过对弃妇形象的分析,揭示了古时代女子的生存状态及其精神风貌。

关键词:诗经;怨妇;形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长篇叙事诗其实不多。

《孔雀东南飞》首当其冲,当然还有与之并称的《木兰辞》,但那与男女之情没多大关系。

其实在《孔雀东南飞》出现之前近千年,“卫风”里的《氓》已具这样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的雏形了,只是因为《诗经》艰深,年代久远,不为太多人所知。

《氓》是《诗经》里弃妇诗的翘楚。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读之感人心弦,催人泪下。

《氓》诗是以抒情为主,所叙的故事远不如《孔雀东南飞》那样完整细致,但它已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真实细致地反映出来。

将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

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叙事诗的某些特征。

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在《诗经》里算是长的。

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

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开头一、二章,《诗集传》云:“赋也。

”具体描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以至结婚的过程。

那是在一次集市上,一个男子以买丝为名,来打女子的主意。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写法极妙,开篇就于回忆中点出了男子狡狯的本质。

接着写他们陷入热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男子一会儿嬉皮笑脸,一会儿又发脾气,可谓软硬兼施。

可是这位单纯的、为爱所困的女子看不透他的狡猾多变,喜怒无常的本质。

而是非常诚挚地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浅谈_诗经_中的_弃妇诗_张更祯

浅谈_诗经_中的_弃妇诗_张更祯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2009.0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塑造的一批生动、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穿越历史隧洞,依然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至今让人惊叹不已。

在这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弃妇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相当感人。

“弃妇诗”在《诗经》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家庭和婚姻生活等方面的习俗有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弃妇诗产生的原因《诗经》的“弃妇诗”共有八篇:《召南・江有汜》、《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推》、《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小弁》、《小雅・谷风》。

弃妇诗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女性经济地位低下《诗经》中“弃妇诗”的出现,最深层的原因是当时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

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然而,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母系氏族社会逐渐为父系氏族社会所代替,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也丧失了,她们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渐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一切均受制于男人。

因此女性经济地位的低下,经济上对男人的依赖,是“弃妇诗”大量产生的最深层原因。

(二)礼法制度的束缚周人取得天下后,把统治秩序规范化、理论化,形成了周礼。

在周礼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观念处处可见。

首先,它规定了妇女的从属地位。

《说文解字》中:“妇,服也。

”《春秋谷梁・传隐公二年》说:“妇女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

”其次,妇女也不得参与政事,如《大雅・瞻》:“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就是说妇女不能参与政事的讨论,不能因此影响做家务。

二、“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中的几首“弃妇诗”,每首都是字字血、声声泪的控诉,到今读起来,仍有“慷慨有余哀”之感。

弃妇的遭遇激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极大痛绝,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

中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研究
这种具象性和意向化的区别也是造成中西方弃妇形象“在场”与“缺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只要认真研读那些表现弃妇主题的作品,西方作品中的弃妇表现的是地地道道的弃妇情感和遭遇,沿袭西方文学叙事传统,以客观叙述为主,运用对比和心理描写等表现手法。具象性的表达加上现实中弃妇的匮乏,弃妇形象难免“缺失”。而中国弃妇形象相当部分表现的是实实在在的弃妇主题内涵,还有相当一些只是以此为依托而另有寄寓。这样,实在加寄寓,使形象系列更显壮观,“在场”更为丰赡。
中国文学弃妇形象不绝如缕,而在西方文学中虽有亮相,但呈不平衡和淡化的态势,还时常出现“缺失”的情况。这种差异可以到社会思想文化方面去探寻根因。中西方在男女不平等问题上的现实差异、在思想情感解放上的差异以及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是造成弃妇形象“在场”与“缺失”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学从《诗经》开始,弃妇形象就连绵不断,在诗词、传奇、戏曲、小说等各种文学体裁中,一群群“弃妇”形象接踵而至,如唐宋传奇《霍小玉传》里的霍小玉、元代戏剧《琵琶记》中的赵五娘、清代戏曲《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窦氏等等。这还仅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弃妇形象,若要一一列出,队伍委实壮观!
中国则不然,没有经历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样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没有爆发西方式的妇女解放运动,有的却是封建专制的压抑,妇女处于社会的底层,弃妇现象和形象当然是不会少见的。
中西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华中科技大学徐梅在其论文《中西方文学中弃妇形象研究》一文中指出:“西方文学中的弃妇形象仅仅具有具象性,而中国文学中的弃妇形象除了具象性还具有意象化功能。”她说的具象性,是指文学中作为客观存在着的文学形象的实在,它具有独特的性情、价值和风格,在文学史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形象,就如现实社会中的历史人物的存在一样。所谓意向化,是指抽象化或者说意象化了的人物形象。像《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等都是基于现实生活进行刻画,而且都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一步一步地呈现出来的。自这些人物诞生以来,人们提到她们时会想到她们具体的生活情形,而没有其他抽象的或者隐喻性的含义,她们只是作为她们自己而存在。仅具有她们自身的具象性,没有意象化的发展。中国弃妇形象除了现实性外,还有西方文学形象所没有的意象功能,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国的弃妇形象总是和特定的意象相联系;二是中国的弃妇形象抽象化为一个符号式的“弃妇形象”,成为不得恩宠的文人们抒发块垒的载体。这些看法是颇有见地的。

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

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

新奇怪丽的歌声——李金发《弃妇》简评《弃妇》,或许在他眼中,人生如弃妇,最终只能被命运所抛弃。

《弃妇》选自李金发的第一本诗集《微雨》,读诗先读诗人,李金发这个一生充满着传奇的人物,将艺术中独有的求异审美贯彻在诗歌创作中,并引进西方现代象征主义并中国传统的诗歌精粹,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弃妇》作为李金发的代表作在诗歌风格、意象选取、表意方式、言辞表达等方面都展现了异样的美感,下面我们就从这几方面对诗歌做简单的赏析。

诗风之新。

《弃妇》的诗风之新,可对比于当时同时期的新诗体系。

这种“异域的熏风”给中国新诗坛注入的一种新的活力,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弃妇”诗,虽显得抑郁,但又神秘;同时也异于同时代的新月派诗,虽也节制自己的情感,但又无均匀和谐之美,无作者“自我”的存在,而是完全寄托于意象之上,形成一种“在意象之上的感情的一泻千里”。

作为诗歌界的“一支异军”,李金发的晦涩难懂诗歌能够轰动当时诗坛并为许多年轻人所模仿,又何其不是因为它的新,它的绝无仅有呢。

《弃妇》,毋容置疑就是这种象征主义新诗风的最佳代表作。

意象之奇。

记得第一次看《弃妇》这首诗,是大二的文学课上,当时觉得这首诗写得有些满。

意象的组合还是有些牵强。

意象爆发的联想在许多地方都不尽人意。

这种自白式的诗句和那些寄寓诗人丰富情感的主观“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

当然,意象倾注、断片气质、词语欲望、形式冲动是李金发诗歌写作中最为主要的特点。

他对事物的敏感是源自他情感的富有。

沉默带给他巨大的情感空间,使他能进入到事物的中心,进入事物的悲欢爱恨,因而每一事物都是其不断倾注的意象。

他善于从事物的根性把握意象,让意象成为自己情感的延伸点,把自己的内心生活全部给予意象,给予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领域。

在诗中作者以“弃妇”自居,述说了孤寂悲苦的情怀,在奇异的字句排列和组合中,营造了一个颓废和没落的氛围,象征人生的坎坷和无奈。

诗中出现了一些新鲜的意向:长发、鲜血、枯骨、蚊虫、荒野、灰烬、游鸦、丘墓等等都是直接源于波德莱尔等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这些意象是在西方民族文化语境中生长出来,却植根于李金发抑郁的情感土壤里。

读者认知——试析《弃妇》的叙事手法

读者认知——试析《弃妇》的叙事手法

2006年7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uI.2006第25卷第4期JournaI of HeiIongjiang CoIIege of EducationVoI.25No.4信息延迟与读者认知———试析《弃妇》的叙事手法王晓丹(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系,哈尔滨150080)摘要:恰当地运用叙事手段能够弥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张力空隙,诱导读者的阅读兴趣。

叙事手法中,信息的延迟与压制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

凯瑟琳・安・波特的短篇小说《弃妇》是这一手法的典型例证。

关键词:作者与读者;叙事;信息的延迟中图分类号:I712.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06)04-0101-02收稿日期:2006-01-12作者简介:王晓丹(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师。

除了传统的扣人心弦的场面描写,现代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在满足读者阅读要求方面贡献颇多。

读者的期待与满足导致了读者与作者之间张力空隙的产生,也给作者使用叙事技巧留下了空间。

恰当地运用叙事手段能够弥补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张力空隙。

爱玛・卡法勒斯诺在《似知未知:叙事里的信息延迟和压制的认识论效果》一文中指出:“如果把情节和故事看做平行序列,就可以把信息的延迟和压制理解为序列上的断点。

断点的效果影响读者的理解和认知。

”读者的认知,即读者对于故事所要表现的最终主题或人物性格的理解程度来自于故事的叙述。

但是,故事的叙述往往不是以某种线性的、直观的、依照故事发生的时间的方式进行,故事内容(即读者能从叙事中得到的信息)不完整,或是以倒叙的方式进行。

这种叙事方式(也可称之为技巧)会影响读者的认知。

本文下一部分将以波特的《弃妇》为例,阐述信息延迟或压制对读者认知的影响。

一、叙事的可靠性在进行本文的论述之前,先要确认《弃妇》一文的叙事者的可靠性。

所谓叙事的可靠性,即叙事人在文本里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

如果故事是由一位不可靠叙事人来叙述(比如由一个懵懂未知的孩子或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来讲述一个故事)的,那么读者在接受文本所提供的信息时就会对信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读者不会满意地得到他/她预期的认知目的。

文学的弃妇与弃妇的文学

文学的弃妇与弃妇的文学

文学的弃妇与弃妇的文学来源:作者:点击:18次时间:2008-03-18 00:00于哲学网发表添加到百度搜藏收藏挑错推荐打印有许多文艺大家都这样说,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

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婚的人爱情就死了;当然,不结婚的人的爱情就死无葬身之处啦。

古往今来与爱情有关的经典数不胜数,吸引了无数的人们来研究它们,反复把玩赞叹或惋惜不已。

我国古代爱情诗词代有绝唱,但受封建思想影响,许多人都不愿去研究它,实际上这些爱情诗词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人的婚恋观。

这些爱情诗词大致可分为描写婚前男女相恋相交、婚后的感情变化、悼亡三方面。

同时,男女作家笔下的爱情诗词是有差异的:男作家笔下的爱情多代言体,时有艳遇或与妓女的恋情,爱情诗词只是他们诗词创作中的一个方面,而女作家则多自叙传,抒发的大多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爱情诗词几乎是女作家创作的全部。

再者,受时代影响,爱情诗词先秦时表现为大胆质朴,汉多怨女弃妇的悲诉,魏晋南北朝适情任性,唐乐观向上,宋缠绵徘恻。

在人们精研爱情作品乐此不疲的时候,今天,我想带大家来关注一下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弃妇。

所谓的“弃妇”乃为丈夫所抛弃的妇女,也曾有人将“弃妇”之概念推而广之为“凡是对爱情有追求向往却仍处在孤独寂寞中的女子均可算之”,更有人将精神上被人抛弃、遭人遗弃的女性也理解为弃妇题中应有之义,其实都不乏道理。

古代有女人如衣的说法,也有红颜祸水的说法,所有这些只不过是一些错误发生后的借口而矣。

在这些借口中承担主角(被动者)的是女人,这大概就是弃妇的由来吧。

由《诗经》至汉赋至宋词,由《氓》中女子至兰芝至唐婉,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值得关注的“弃妇”文化。

文学长河里的诸多文学佳作都以其内容的简洁明了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种种复杂难测之事,可以说,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曲赋,始终萦绕着一曲款款深情、亦悲亦丽的挽歌,为红颜所咏、为红颜所泣。

其中的弃妇形象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的贪婪与私欲。

弃妇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弃妇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弃妇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主题。

弃妇一词通常指未婚或已婚的女性,她们被社会视为道德堕落的代表,常被家庭、伴侣或社会所遗弃。

这个主题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和压迫,探讨了性别、权力和道德观念等议题。

弃妇主题在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如下:
1.人物形象塑造:弃妇通常被描绘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无辜受害者。

她们可能是个人选择失误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社会体制、文化约束和家庭期望的牺牲品。

这些形象塑造出弃妇的悲惨命运和内心挣扎,引起读者对她们的同情和怜悯。

2.情节发展:弃妇故事通常围绕她们的道德、社会地位和幸福展开。

她们面临着社会的嘲笑、谴责和孤立,经历了生活的苦痛和艰辛。

一些故事以弃妇反抗和挣扎的勇气来展示女性自我救赎的意义,而另一些则强调了时代对她们的不公正待遇。

3.艺术手法:为了表现出弃妇的情感和内心的纠结,作家和艺术家们常常使用象征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手法。

通过描述弃妇的外貌、衣着和环境来传达她们的境况和情感状态。

技巧性强的作家和艺术家们还可能运用隐喻、对比和意象等手法,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和表现力。

弃妇主题的艺术特色凸显了女性的困境和社会对她们的偏见。

通过揭示女性的遭遇和斗争,这些作品挑战了社会对女性的观
念和规范,呼吁公正和平等。

同时,它们也为女性赋予了自我救赎和力量的可能性,激励着女性争取自由和尊严。

李金发《弃妇》的丰富内蕴-2019年文档

李金发《弃妇》的丰富内蕴-2019年文档

李金发《弃妇》的丰富内蕴一弃妇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1 男性崇拜令女性地位突降母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活渐渐的丰富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领域日渐缩小,男性成为家族的主要角色:打猎、种田、守卫家园等等,处处有男性的身影,家族的生产、生活资源几乎都来源于男性的付出,男子仿佛成了无所不能的神。

即使是文学作品中,男性的地位也得以高举,女性神祗在完成造人和救世的壮举后,就慢慢转变为男神的配角,男性主宰世界,管理众生。

于是无论在现实还是在文学、历史等方面,对男子的竭力赞扬、把男子神秘化就成为起初神话般推崇男性的表征,甚至把自然力也幻化为男性神祗,男性被全面地神化。

在这样的文化与传说的不断强化下,男子在众生中已非纯生物的存在,成为威严的历史神话。

男子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强势表现,使女性也渐渐承认:世界是属于男子的。

同时,因女性在生理方面的纤柔特性,也令女性在男性面前自觉不自觉地充当弱者、被保护的形象,习惯于男性的权威与发号施令,渐渐沦为男性的附庸。

从此,贬低女性的时代开始了。

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权力及舆论都掌控于男子手中,男性可以随意改写神话、历史,甚至是当下世界,确定有利于男性的道德、审美等各种规范,通过弱化女性的社会价值。

成为神话与现实的双重主宰。

三从四德就是男权社会为女性量身打造的金牢笼,她们的命运从此不再有自己把握,处处被框定,男性中心主义被确立。

2 特殊的社会规范令女性难自立(1)男主外、女主内的认知使女性的活动被限制女性被定位于家庭,失去接触、认识社会的机会,只能活动在社会的后台、男子的背后,成为男子的附庸。

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只属于男性,她们只属于家。

家庭柴米油盐的琐屑,使女性关注的世界必然定睛于日常化的生活。

出于最高统治者的家训“后宫不得干政”,实际已经成为社会通行的规范:女性与政治生活无缘。

这等同于剥夺了女性参与社会管理、运作的权力,甚至连知情权也丧失了。

这种被弃也决定了女性争取自身权益的无语状态,可以说,女性已经成为天然的弱者。

唐代弃妇诗评析

唐代弃妇诗评析

唐代弃妇诗评析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时代之一,而其中的弃妇诗更是该时期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弃妇诗以其独特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以及细腻的情感抒发,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唐代弃妇诗是由一系列描述弃妇(即被抛弃的妇女)心情的作品组成的。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通过描绘弃妇的孤独、哀愁和无助,展示了她们在家庭破裂后所面临的困境和悲伤。

这些诗歌以女性视角进行叙述,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弃妇内心的苦楚和痛苦。

弃妇诗的主题通常是围绕着丈夫的离开、背叛和抛弃。

诗人们用悲愤的语言来揭示这种痛苦,控诉丈夫的不负责任和背叛。

例如,在刘禹锡的《临洞庭湖赠张四南州同官》中,诗人写道:“鸳鸿独对清江月,问题庐山叶翠风。

别酒不成红脸喜,感时忽忆劝君容。

”这段诗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孤单地对着江月思念丈夫,并责问丈夫为何背叛自己,表达了她的悲伤和失望之情。

除了表达弃妇的痛苦和不满外,一些弃妇诗还展示了她们的坚强和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不仅表现在对丈夫的指责上,也表现在她们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上。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远伴妇》中描述了一位弃妇在秋夜里独自一人看着篱门外的星空,感叹着自己的命运和世态炎凉。

然而,诗人通过最后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弃妇坚韧不拔、勇敢前行的决心。

弃妇诗的创作方式也十分独特。

诗人们常常使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来表现弃妇的心情。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天地壮丽的景色,诗人映射出自己命运的起伏和坎坷。

弃妇用这种悲壮的景象来形容自己的境地,以压抑的情感表达出对命运的不满和对自己前途的向往。

总体而言,唐代的弃妇诗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女性视角展示了弃妇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诗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才华,将这种苦楚和无助以优美的诗句表达出来,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弃妇诗不仅是对古代家庭伦理的一种批判,也是对社会不公和性别歧视的控诉,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李金发弃妇赏析

李金发弃妇赏析

李金发《弃妇》赏析原文: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蚁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唯游蜂之脑能深印着;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长染在游鸦之羽,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墓之侧,永无热泪,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背景:一:童年的无趣李金发生于一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环境闭塞,父亲儿女众多,李金发收到的关爱很少。

父亲对他很严厉,李金发从小就落下了孤僻的性格,感到生活的贫乏和父爱的缺少。

这种无趣的童年无疑使李金发忧郁性格形成的最初根源,也是他诗歌中忧郁、烦闷的写照。

二:孤独的生活之身一人在外国生活,受到外国人的羞辱,生活很颓废,后来他自称涨到了自己宣泄情感的方法——诗歌创作。

三:丧妻的痛苦李金发的妻子很长时间都没有听闻他的消息,忧郁不堪,服毒自杀。

李金发听到这个消息也陷入了长久的抑郁中,这或许是他创作《弃妇》的直接原因。

意象的赏析:贯穿全文的事“弃妇”这个人物形象而作者笔下的这个“弃妇”披头散发、灰头土脸,透出一种颓废、悲伤地气质。

还有两眼之前的长发、黑夜、蚁虫、短墙等意象在诗歌的一开始都营造出一种阴冷、令人不禁战栗的诡异气氛,奠定了整个文章的感情基调就是黑暗的。

孤草、空谷、游峰、山泉、红叶。

营造出一种空旷的环境,使得孤草更“孤”。

火红的夕阳下,弃妇孤独的听着舟山的吟唱,思绪万千,仿佛被世俗隔绝,被世界抛弃。

也让我们读者有了想象的空间,感受“欲哭无泪,欲说无词”的隐痛。

大意的赏析:第一节:弃妇长长的头发垂在双眼前,因为内心忧虑无心打扮,遭到人们的嘲笑和侮辱。

弃妇将这些都置之度外,同时也将生死置之度外。

给人一种弃妇的对世俗的无奈。

绝望边沿腥红的栀子花_读李金发_弃妇_

绝望边沿腥红的栀子花_读李金发_弃妇_

2010年第期安徽文学4中国象征主义代表诗人李金发的诗歌形式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周作人曾说:“这种诗是国内所无,别开生面的作品”;朱自清也指出:在当时文坛上,李金发“是一支异军”,法国象征派的手法,他“是第一个人介绍它到中国诗里”来的。

李金发留法时受到西方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瓦雷里的深深影响,将中国古典诗歌的情韵与西方象征派的朦胧多义融为一体,在表现上对纠正新诗的太实、太显、太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视为李金发之于中国现代新诗发展的最大贡献。

以往人们思维中的李金发,更多是“一个工愁善病的骚人”。

“在他的诗作里,人生的孤寂、生命的悲哀、爱情的痛苦、噩梦死的幻景,畸形多变的心态以及抽象多变的人生哲理,是其诗歌的主要内容。

感伤、失落、忧愤为其基本情感特征。

”①我们当然无法否认李金发诗歌中对人生的厌倦和绝望之情,特别是对死亡的颤栗与讴歌,病态的呻吟与欢乐,寂灭的感叹与祈求。

但是这些就完全构成了李金发诗歌全部的情感特征吗?有的研究者曾这样指出;“李金发的诗就是用坦诚而细腻的诗歌语言写出了他体验到的一种处于衰败存在状态的生命感受。

”②“衰败存在状态的生命感受”构成了李金发诗歌情感的基质。

其实这种衰败残破的景象并没有完全遮蔽希望与温情的跳动,点点生命之火、希望之光恰恰是在衰败残破中破涌而出,显出勃勃生机、生生不息。

就像那绝望而惨白的地狱边沿,点点怒放的猩红的栀子花给人以鼓舞与生命强力的感召。

本文将主要以其代表作《弃妇》为例,阐明这一观点。

《弃妇》大约写于1922年,诗作的表面意义是写一个被遗弃女子的悲哀。

全诗一共四节,前两节叙事视角是弃妇自身,后两节则采用全知视角予以叙述,由弃妇变为诗人自己。

在这首诗中象征主义诗歌的特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意象本身具有丰瞻的象征性、情调传达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语言叙述具有较大的新奇性。

诗人通过这些来渲染弃妇的愁怨,进而揭示出个体丰富的生命感受。

初读这首诗,确实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衰败,仿佛作者在为我们奏响一曲哀伤、忧郁、绝望的人生悲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心心理 活动 中的印象 、 回忆 、 想象 、 观感 、 推理 、 直觉 、 幻觉等多种成分混杂在一起并构成一种 “ 的心理描 流” 写方法 。这种 方法 不是描 述 , 而是 呈现 。作 者不能直 接介入其中 , 而是 引退其 后去展 现一 些非理性 的心 理 状态 。既然是呈现 , 者只 是在把 人物 的 内心 活动 展 作
关键词 : 作者与读者 ; ; 息的延迟 叙事 信
中图分类 号: 1 .9 1 20 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1 8620 )4 11 0 10 —73 (06 0 —00 — 2
除了传 统的扣 人心 弦 的场面描 写 , 现代 多样化 的 叙事手法在满足读者阅读要求方 面贡献颇 多。读 者的
示 给作者 , 含有旁人议 论的成分 , 不 这使得故事叙述的
可靠 性得 到了保证 。例如 :
S ef c e e rs n a yo t fDo trHa ’ u g h ik d h rw it er u co m, Sp d y l l o c rflf g r n uld t h e p t e hn.Th rt aeu n es a d p le hes e tu o h rc i i e ba o g tt e i n e be c e , D coi g ao n e c u t u h o b n k e re h s o tr ru d t o r n h n y
e t ml r di hnoeo teci r H e e i y i f v ew e n f h hde j l dt h g e oa c s l nup h
t c , . S me m h a td t s eJ h g i a d p it r k . . o t e s e w ne e o n a an n o - a is o n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黑龙 江教 育学院学报
Junl f e ogagC lg dctn ora oH injn oeeo E ua o l i l f i
J 12 0 u.0 6
V 12 . 0 . 5 No 4
第2 5卷第 4期
w t p c ce n hsn s ! i s e t lso i o e h a
文章的开头部分是 以第 三人称 “ ” 她 进行叙 述 , 紧 接下来 的第二句转为主人 公t rh u e a d h d g t l: n h rd ys eh dk p t o s a o ' e e n moq w r o e S e wah’ o l e o y i o b rvn o k d n . h s tto od y tfrL da t e diig
方式进行 , 事内容 ( 故 即读 者能从叙 事 中得 到 的信息 )
不完整 , 或是 以倒叙 的方式进行 。这种叙 事方式 ( 可 也 称之为技巧) 会影响读 者 的认 知 。本文 下一部 分将 以 波特 的《 弃妇》 例 , 为 阐述 信息延迟 或压制 对读 者认 知
的影 响 。

信 息 延 迟 与 读 者 认 知
试析《 弃妇》 的叙事手法
王 晓 丹
( 哈尔滨师范大学 英语 系, 哈尔滨 108 ) 500

要: 当 恰 地运 用叙事手段 能够 弥补作者 与读 者之 间的张力空隙 , 诱导读者 的阅读 兴趣 。叙 事手法 中, 信息
的延迟与压帝 能够 有效地达到这 个目的 。凯 瑟琳 ・ ・ 1 安 波特 的短篇 小说《 弃妇》 是这一手法的典型例 证 。
在进行本文的论 述之前 , 要确认 《 先 弃妇 》 文 的 一 叙事者的可靠性 。所谓叙事 的可靠性 , 即叙 事人 在文
本里提供 的信息是否可靠 。如果故事是由一位不可靠
叙 事人来叙述 ( 比如由一个懵 懂未 知的孩 子或是 一个
角, 读者可 以完全窥见她 内心的活动 , 获取第一 手的可 靠信息 。在 叙事可靠性 得 到保证 的基 础上 , 事的顺 叙 序( 即信息 的延迟 ) 的讨论才有意义 。
e o te a d s y d t m a ,Wel in’ o S a l ,出d I h n l,Idd td O b dy ?

叙事 的可靠性
在这一段中 , 第三人 称叙事与第一人 称叙述 、 内心 独 自交织在一起 。这样 的叙事方 式增 强了叙事 的可靠
性 。叙事的角 度完 全来 自主人公 韦瑟 罗 尔奶奶 的视
期待与满足导致 了读者与 作者之 间张力 空隙 的产生 ,
也给作者使用叙事技巧 留下 了空间 。恰 当地 运用叙事
手段 能够弥补读 者与作 者之 间的张力 空隙 。爱 玛 ・ 卡 法勒斯诺 在《 似知未 知 : 事里的信息延迟和压制 的认 叙
识论效果》一文 中指 出:如果把情节和故 事看做平 行 “
二、 信息 的延迟与压制
精神失 常的人来讲述 一个故 事) , 的 那么读者在接 受文 本所提供 的信息时就会对 信息 的可信度 产生怀 疑 , 渎
者不会满 意地得 到他, 预期 的认 知 目的 。《 妇》 她 弃 一
文采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 。意识流是一种表现 人物
序列 , 就可以把 信息 的延 迟和 压制理解 为序列 上 的断 点。 断点 的效果 影 响 读 者 的理解 和认 知。 读 者 的认 ”
知, 即读者对 于故事 所要表现 的最终 主题或 人物 性格 的理解程度来 自于故 事的叙述 。但 是 , 事的叙 述往 故 往不是 以某种线性 的、 直观 的 、 依照故事发生的时 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