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合集下载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修订稿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修订稿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贯彻这一理念需要我们教学中认真落实课程的三个维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落实“学什么”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落实学生“乐学、爱学”的问题;方法与过程目标是落实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原来“两基”教学目标改为“四基”目标即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

四基整体的理解就好比做一项工作,基本知识就是要完成工作所需要的工具,基本技能是怎样应用基本知识这个工具进行工作,基本思想方法就是应用基本知识这个工具进行工作时的思维,基本活动经验就是在完成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获得经验、方法和技巧。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

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活动的总和:是学生主动与教材、与教师、与同学、与环境等相关课程要素进行互联互动、共生共创、整合建构的“生态系统”。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三个维度水乳交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三个维度的划分只不过是对目标描述上的划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能割裂开来,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但又绝不可把三者混为一谈,它们是一个事物的几个侧面,这正如语言文字的性质是多维的一样。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表达与情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离开了情意,表达也就没有意义了;而离开了表达,情意是无法讲出来的,是无法达到交流的目的的。

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目标,显性目标是隐性目标的基础,是为隐性目标服务的。

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离不开过程和方法的实施,过程和方法又恰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纽带。

设想一堂课仅有显性目标,那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如果一堂课仅有隐性目标,那就好比天上美丽的彩虹,可望而不可即;过程和方法恰似二者之间的桥梁,使得美丽的彩虹触手可得。

知识与能力,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

1、新课程核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2、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3、课程内容具有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载体和中介,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的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处理。

第一,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学生产生解决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问题性,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式学习。

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与探索的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智慧与能力。

4、教学难点,在于“提问”。

如今弊端,一是单向,二是假问题(假、滥、玄)5、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论。

三维目标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灵的弊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大多数人对三维目标予以肯定的同时,有部分人对新课标的目标“三维”提法产生质疑,认为“三维目标的提法仅仅是创新”;有人担心强化实现“三维”目标,弱化了双基目标怎么办?还有些人困惑于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否具有合理性?它的理论依据何在?如何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关注这些问题,有利于深化新课程理念,厘清课程实施中的误区,促进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新课程目标“三维”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一)传统知识观下的课程目标不同知识观关照下的课程目标取向是不同的。

长期以来,人们把知识置身于哲学认识论的立场中讨论,一直都将知识与真理、与实证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将知识与谬误、偏见和假象相区别,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知识是对事物客观本质的反映,它既不是思辨的知识,也不是神学的知识,而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是制定和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情感态度维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维度的目标。

一、知识维度:知识维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具体知识内容。

它包括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等。

知识维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学科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2.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运用学科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学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学科的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和创新。

4.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学习和探究学科的能力。

二、能力维度:能力维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和技能。

它包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和创造的能力等。

能力维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4.培养学生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三、情感态度维度:情感态度维度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和发展的情感和态度。

它包括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习惯、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情感态度维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面对学习的挑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能够主动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

3.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培养学生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涵盖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

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三维目标是一个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独立的教学目标,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三个维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steps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emotional attitude & values)。

这三个纬度就是K、A、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所说的KAPO模型。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什么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表达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表达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表达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新课标三维目标

新课标三维目标

新课标三维目标新课标三维目标是指由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方案》,旨在推动我国高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新课标三维目标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综合素质三个维度。

下面是对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详细解读。

首先是知识技能维度。

新课标强调了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以及对学科前沿和新知识的了解。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语文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学习方法维度。

新课标强调了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这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包括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的能力培养。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最后是综合素质维度。

新课标强调了高中学生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这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包括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发展。

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标三维目标旨在培养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

通过知识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具备学科的基本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可以具备思维方式和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以具备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下面将从三维目标的不同层面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知识维度。

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基础。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能力维度。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精神等能力。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最后,素养维度。

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养、健康素养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这一维度上,学生需要具备自尊、自信、自立、自爱的人格素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生活方式。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通过全面深入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因此,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切实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的课程标准正在不断推进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培养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个体全面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体力、美育、劳动等多个方面。

在智力方面,新的标准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学习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体力方面,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美育方面,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能够欣赏和创作各种艺术形式。

在劳动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可以在不同领域中全面展现自己的潜力,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其次,终身学习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被要求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新的标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应用等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的知识。

通过这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信息的迅速更新,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最后,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需要理解社会的发展需求,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并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通过创新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

通过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成为积极的社会公民,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旨在培养个体全面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与创新精神。

这些目标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有能力和责任感的公民。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根据新的标准,借助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得到发展,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指什么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有何影响科学素养与传统科学教育目标一个区别是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而科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目标、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等。

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则是指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多方面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首先,课程标准的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

知识目标是课程标准的基础和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业水平。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明确了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目标,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培养和提高的能力。

能力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课程标准的素质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形成和发展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

素质目标是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所要具备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通过课程标准规定的素质目标,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总之,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只有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指什么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它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并非是三个各自独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有何影响科学素养与传统科学教育目标一个区别是更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

传统科学教育的目标主要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而科学素养,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是他对科学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在价值判断中经常出现错误的价值观,即使他的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掌握得再好,科学研究的本领再大,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

因此,在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中,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迈向了新的阶段。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三个维度的目标。

这三维目标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科学素养、身心素养等。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旨在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与传统课程标准的重要区别之一。

其次,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语文能力、数学能力、外语能力、科学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个学科领域中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体现。

最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又一个重要目标。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旨在使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创新实践的能力,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基础,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保障。

只有将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数学三维目标怎么说的

新课标数学三维目标怎么说的

新课标数学三维目标怎么说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这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数学教学的完整体系。

首先,知识与技能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它包括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而基本技能则包括计算、推理、证明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和技能,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
动参与和体验,以及通过探索、发现、实践等方式来获得数学知识和
技能。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
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
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以及积极的学习
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鼓励探究等
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数学情感,形成正确的数学价值观。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三维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全面考虑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多样化
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是“知识和水平”、“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水平目标。

“总目标”的6-10条是对课程中知识与水平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水平”教学的基本依据。

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水平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准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水平”的要求。

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水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

“总目标”第五条是相关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

“过程”,重在“亲历”。

“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局部。

“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表达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

“总目标”1-4条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三维目标的陈述方式: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是最核心的局部。

课程目标的描绘应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

下面列举目标描绘的一些行为动词供大家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

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

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

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

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

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

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
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

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

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

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

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

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

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

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

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
到的。

这里谈到了接受学习。

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两者不是对立的。

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

为什么新课程要倡导变革学习方式,就是因为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而这些新的课程目标又不能通过讲授实现,而是需要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关键是,如何有机地整合这三个维度,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就教师目前的综合素质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我们在不少的课堂上也看到了三者结合得很好的例子。

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

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