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版〔优秀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速度、声波的传播特性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理解声波传播的特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声波传播的特性。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麦克风、橡皮膜、尺子、音叉、细线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呢?2. 知识讲解:1) 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观察音响、麦克风等设备,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条件: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 声音的传播速度: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4) 声波传播的特性:讲解声波的传播方式,如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声音传播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几道有关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2. 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 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4. 声波传播特性: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2) 简述声音的传播条件及传播速度。
3) 分析声波的传播特性。
2. 答案:1) 声音产生的原因是物体的振动。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如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3) 声波传播特性包括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1.1 振动与声音1.2 乐器的声音产生2. 声音的传播2.1 空气传播2.2 液体传播2.3 固体传播3. 声音的特征3.1 音调3.2 响度3.3 音色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声音的产生:讲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介绍乐器的声音产生原理。
3. 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和固体三种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4. 声音的特征: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 课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与声音特征相关的现象。
五、课后作业:2. 思考如何改变声音的特征。
3. 观察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现象,并进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超声波和次声波: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2. 回声和原声:讲解回声的产生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声音的数字化:简要介绍声音数字化的过程和意义。
七、课堂小实验:1. 制作简易乐器,如笛子、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
2. 利用玻璃杯、水等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
八、案例分析:1. 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隔音措施,如隔音墙、隔音窗等。
2. 探讨噪声控制的意义和措施,如降低工业噪声、禁止大声喧哗等。
九、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声音特征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观察能力。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的重要性。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质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产生与传播》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第九章《声学》第一节中探索声音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定义、声音产生原理、声音传播条件和介质、声音度量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声音产生过程,理解声音传播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音度量单位,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差异,声音产生原理。
2.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过程,声音传播条件,声音度量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鼓、锣、音叉、橡皮筋、尺子、秒表、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敲击鼓面,让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球跳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产生原理,解释声音传播条件和介质。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4.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传播速度计算方法,并进行例题演示。
5. 随堂练习:布置与声音产生和传播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产生:振动2. 声音传播条件:有介质、振动传递3. 声音传播速度:固体 > 液体 > 气体4. 声音度量单位:分贝(dB)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产生原理。
(2)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差异。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00m时间。
b. 声音在水中传播100m时间(已知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497m/s)。
2. 答案:(1)声音产生原理:振动。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差异:固体 > 液体 > 气体。
(3)a. 0.29s;b. 0.067s。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和讲解,让学生解声音产生与传播,但部分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计算仍存在困难,需在课后加强辅导。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概念;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3.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4.能够应用已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学PPT、教学实验箱;2.声音产生装置、弦线、弹簧等实验材料。
三、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原理;2.声音的传播规律;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引出(5分钟)介绍声音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后放一段音乐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与美好。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15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展示声音产生的三个条件:声源、振动、介质。
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使用声音产生装置,激发泡沫使其振动,然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规律(20分钟)教师向学生提问:“当音乐声响起时,你能听到声音吗?声音是怎样传播到你的耳朵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声音的传播规律,并且通过教学PPT展示声音传播的三个特点:传播方式、传播路径、传播速度。
4. 实验观察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相关性(3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及装置,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 归纳总结并展示答疑(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全节课所学内容,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应用,比如探究声音传播的各种特性对通讯、音乐、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
六、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与参与情况评价;2.实验观察与数据记录评价;3.归纳总结与应用分析评价;4.学生的问题解答评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实验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思考与发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5篇)写好教案是上一堂优质课的前提及保证。
那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篇一课题§1.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总课时4知识目标1. 知道声音事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3. 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能力目标利用声速计算距离和测距方法情感目标了解天坛的回音壁,增强爱国热情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和回声及其利用教具板书设计§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是如何被听到的声源发出声音〉通过介质传播〉被耳朵和人脑感知二。
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利用回声计算距离s=vt教后小结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一。
新课引入我说上课,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声音的声源是什么?然后是怎么样传播的?最后大家就听到了这个声音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学生阅读阅读材料“人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闭合书本,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上面的问题总结人耳听到声音的全部过程自己说话的声音自己能不能听得到?有一次,我去登泰山,到了山顶的时候,我对这后面的人大声叫了一声,结果我听到了我叫的声音,而且听到了两次,你们有没有先后两次听到自己同样的声音过?这是怎么回事啊?原来是因为回声阿!讲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例如在野外活动时,对着大山喊一声,你可能听到好几次回声。
如果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来。
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等。
原声与回声要隔0.1s以上我们才能听见回声。
请同学们算一算我们要听见回声,离障碍物体至少要多远?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解:340_0.1/2≈17米。
(2)利用回声测距离时间教师活动时间学生活动例题:某同学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声,经过1.5秒后听见回声,求此同学离山崖多远?解:340_1.5/2≈255米。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5.引导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声音为什么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与反馈: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敲击不同物体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采用“问题-探究-总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设备和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难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机理。学生难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
2.难点:声音特性的理解。学生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难以区分,难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难点:实验操作与观察。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流程不熟悉,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练习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首先,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感悟,然后我会对所学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强调重点知识。最后,我会布置一个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实践任务,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放大镜,观察和分析放大后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3.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深入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4.编写一篇小论文,阐述音调、响度和音色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提高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4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基本概念。
3.能够应用声音的原理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产生2.声音的传播3.声音的特性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2.多媒体设备3.实验装置和测量仪器4.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好奇心。
1. 声音的产生(15分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例如:物体振动使空气分子振动,产生声波。
2.运用示意图和图像教具,直观地展示声音的产生过程。
3.设置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制造声音,例如:用小铃铛敲击,学生可以看到铃铛振动时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20分钟)1.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固体传播和液体传播。
2.在教师讲解的同时,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声音在不同传播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3.进行一个小实验,例如:敲击一根木杆,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特点。
3. 声音的特性(25分钟)1.讲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量、音调和音色。
2.运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不同声音的音量、音调和音色的差别。
3.进行一个小实验,例如:使用不同长度的水杯,让学生听不同音量的声音,理解音量与声音强度的关系。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方式和特性。
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音乐、通信等领域。
3.布置拓展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声音应用的小文章。
五、教学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声音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分发一份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实践实验,使学生在观察、实践和思考中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1)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速度、回声等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掌握声音传播的条件,理解声音的速度及回声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速度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回声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鼓、泡沫球、尺子、秒表。
学具:每组一个鼓、泡沫球、尺子、秒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敲击鼓,观察鼓面上的泡沫球跳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2. 例题讲解: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速度的计算。
3. 随堂练习: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 知识拓展:介绍回声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应用。
5. 小组讨论: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7. 课堂反馈: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 声音的速度: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4.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3)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3)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点掌握较好。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超声探伤等。
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让学生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橡皮锤、水槽、水、声波传感器、示波器等。
2. 多媒体课件:包含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相关动画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有趣的动物叫声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课讲解】(30分钟)1. 知识点详细讲解(15分钟)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播形成声音。
强调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声音的传播特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
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探究(15分钟)实验一:观察音叉的振动用橡皮锤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并听取声音。
将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
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将声波传感器分别置于空气、水和固体中,测量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通过示波器显示声波波形,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且波形也会发生变化。
【学生互动环节】(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应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8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声现象第一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
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2.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3.学会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原理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体。
让学生举例说明振动体的形式。
2.声音的产生需要介质。
介绍空气、水和固体等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声音的产生需要能量。
探讨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声音的传播规律1.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的。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颗粒振动的过程。
2.声音的传播是波动形式。
介绍声波的概念,探讨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播放不同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多样性和美妙性。
2.讲解:通过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规律。
4.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拓展思维,深化对声音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播放不同音乐片段。
2.引导学生讨论感受到的声音特点。
第二步:讲解1.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
–振动体的形式。
–介质对声音传播的作用。
–声音的能量转化过程。
2.介绍声音的传播规律。
–介质中的颗粒振动传递。
–声波的特性和传播过程。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
第三步:实验1.设计实验:使用弦线和音叉进行实验,观察振动和声音传播的过程。
2.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第四步:讨论1.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为什么能传播?六、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中的参与度。
2.查看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总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应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与噪音污染的关系。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系列(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学习新课一、声音的产生1. 探究声音的产生【学生实验】①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当橡皮筋停止振动,你还能听到声音吗?②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停止发声,又有什么感觉?③吹响笛子,听到悠悠笛声缓慢扬起,放在笛空处的手指,能否感觉到气流的流动?然后停止吹气,能否听到声音?【归纳发声体的特点】①橡皮筋嗡嗡作响时,橡皮筋在振动;②说话时声带在振动;③吹响笛子,空气在流动。
【提出问题并演示】敲击音叉使其发声,能否观察到音叉的振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①将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小球发生跳动。
②敲击后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
分析实验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归纳知识】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3. 转化法能够把音叉的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在物理上叫做转化法。
【播放视频】——《观察发声的物体》【提出问题】你知道一些常见乐器靠什么部位振动发声?一些动物发声的器官是什么?4.物体振动发声的实例【小结】乐器及一些动物发声的部位乐器种类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发声部位自身的振动弦的振动空气柱动物蝈蝈蝉(雄性)蚊子、蜜蜂发声器官两前翅摩擦腹部发声器翅膀5. 声音的记录【提问】如何把声音记录下来?在生活、学习中,有些声音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声音保存起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找出声音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归纳】①早期的声音记录:是早期的“粗纹”唱片的表面放大图,从图片上可以看到,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
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
②现代的声音记录: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例题1】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花四溅。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品教案(精选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波的反射与吸收。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学会运用声波反射与吸收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及传播速度。
难点:声波反射与吸收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声波演示仪、尺子、鼓、音响、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尺子、纸张、玻璃杯、水。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1)教师演示:将尺子固定在桌边,拨动尺子发出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振动。
(2)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实验:用纸张、玻璃杯、水等材料,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
(2)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例题: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小明距离声源1000m,听到声音需要多长时间?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固体 > 液体 > 气体2. 声波反射与吸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例。
(2)解释为什么在室内讲话时,声音会更大?2. 答案:(1)实例:电话通话、广播、音乐会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优质课评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关键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予以点评,强调重点,解释难点。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布置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手抄报。
-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声音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声音的世界》、《声音的奥秘》等,拓展知识面。
5.家长辅助作业:与家长一起探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增进亲子关系。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的声音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基本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开展课堂讨论。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学习。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声波是如何传播的?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何不同?
3.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声音传播?
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利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4.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物理规律,增强学生的规律意识。
3.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音乐、语言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任感。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吉他弦的振动、鼓面的振动等。通过动画演示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
2.声波的传播:讲解声波是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不同介质中声波的传播速度不同。以敲击玻璃杯的实验为例,让学生观察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
3.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引导学生探讨影响声音传播速度和距离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障碍物等。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基本概念: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波的传播特点。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理解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学会描述声音是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传播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归纳和推理的方法,得出声音传播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和传播条件。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区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三、教学器材音叉橡皮锤水槽及水闹钟或手机(防水袋)真空钟罩及抽气机耳朵模型(可选)示波器或声音传感器(如有条件)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又是如何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演示实验:敲击音叉,让学生触摸感受到音叉的振动,同时听到声音。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敲击防水袋中的闹钟,学生可以听到声音,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提问学生:“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然后进行真空钟罩实验,抽走钟罩内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需要介质。
4. 声波的概念讲解声波是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通过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示波器或声音传感器展示声波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声波的概念。
5.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液体> 气体。
提问学生:“为什么我们在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更远的火车声?”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快。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素养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重点难点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景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声音”背后的奥秘?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几段音频,大家注意倾听并思考。
提问:生活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1)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2)将蚊子的翅膀剪掉,观察是否仍能发声。
(3)敲击音叉,看是否能听到声音,手握住音叉,是否还有声音。
思考:①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提出问题】声音很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些物体发声时我们却几乎看不见它们在振动,那么这些物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利用音叉设计实验,让音叉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请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展示.【实验设计与展示】证明音叉的振动方法一:用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方法二: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完成表格内容,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
【结论】发声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交流与评估】学生汇报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组织学生评估并反思实验过程,从而发现问题,改进实验。
用力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用手握住发声的音叉观察有什么现象。
手握音叉前音叉振动发声;手握音叉后音叉停止振动,发声也停止,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教学目的:
1 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空气中声音得速度大约是340 s/m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具:
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
教学内容: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猜一个谜语:你能制造却无法看到,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
这是什么东西?对,这就是声音。
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关于声现象我们接触得很多但却了解得很少,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科研中都广泛应用了声学技术,如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等,都是声学知识应用的杰出典范。
现代的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的设计中,也都要考虑到声学效果,海军用声学技术——声纳来测量海深,探测敌舰等等。
而人们赖以欣赏音乐的乐器、音响设备,更是集中体现了人类对声现象的研究成果和与电子技术的巧妙结合。
“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得意思是牛不懂音乐,可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经常给奶牛、母鸡放优美的音乐,它们可以多产奶、多生蛋;还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在爬藤植物的两侧一定距离各放一台录音机放音乐,过一段时间,藤子向柔和的声音爬去;鱼类也又他们喜欢听的声音。
在这样一个声音的海洋中,我们不禁要问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传播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声现象丰富多彩,课本通过图3-1―――3-4中的四幅图,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声音产生的情况,我们先看看这4副图,一起来谈谈物体发声时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课本图1中是水和水的相互撞击,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2是琴弦和弓相互摩擦引起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图3是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引起振动,发出声音;图4是电锯和木材相互磨擦,引起电锯和木材的振动发出声音。
你知道人和其他动物是怎么发生的吗?
1 请同学们用手指感受自己喉咙发声时的振动。
2 讲述自然界一些动物是如何人发声的:织了(只有雄蝉才会鸣叫)、蟋蟀、蜜蜂等是靠翅膀的振动或者摩擦来发声的,长颈鹿很安静,那是因为它没有声带。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能够说一些新奇的关于发声的现象。
例如“笑树是怎么发出笑声的?”(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我们发现,声音似乎和物体的振动有关。
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探索一下,发音是否真的和振动有关?
实验探究:
音叉:(1)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
(2)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激起水花。
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不一定消失)请同学们在举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例子。
(二)声音的传播
我们现在学习讨论声音是进入我们的耳朵的。
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个地方的同学都能听见。
上课时,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的。
如果我们的周围没有空气,声音还能传播吗?
演示:真空不能传声。
(将音乐芯片放入一广口瓶,用抽气机抽气)观察到声音越来越小。
讲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那么,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呢?(无线电)
现在,请同学们讨论水之类的液体、钢管之类的固体能不能传声?并设计实验验证。
液体传声的实验可以将一振源(机械表、小收音机等)放在塑料袋里,然后把塑料袋密封后放在水里,看看水是否传声。
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通常我们能听到声音,主要是因为空气可以传声。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三)声速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参看课本36页表格
物体的弹性好,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就快。
一般来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中,固体的弹性最好,气体的最差,因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1)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形成的,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秒。
计算: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已知:v = 340 m / s, t = 0.1 s
求: s
解: s =v t / 2 = 340 m / s × 0.1 s / 2 s = 17 m
答: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是17 m。
(2)雷电
打雷和闪电同时发生,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
光速比声速快
三巩固练习
1、敲一根长长的铁管,能听到几次响声?分别是从那里传来的?
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一次是从铁管中传来的,一次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2、你听过录音机里放出自己的声音吗?那像你的声音吗?
当你说话时,你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你的颅骨、颚骨传过来的,而录音机里的声音则是直接通过空气传来的。
骨头传导声音的性能比空气好,所以,你会觉得录音机里的声音跟你的声音不太一样。
试比较铅笔咬在牙齿上和不咬而用手拿着时弹击铅笔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3、在电影里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人用耳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用耳贴在地上探听远处是否有马蹄声。
这是怎么回事?从这些例子你还能推想出什么?
声音在钢轨、大地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
4、讨论课后练习
四作业:练习册本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