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必须尊重实践的检验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荐下载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紧迫性 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召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形成了在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从国家统一实施、地方承担试点和基层自主改革三个层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总体格局。
目前,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些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成效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以改革促发展的势头良好,我国教育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涉及多种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难以奏效。
教育改革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
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在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改革意识,提振教育改革信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扎实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二、准确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推进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3年第01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紧迫性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国务院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召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按照顶层设计、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对教育改革进行系统部署,形成了在培养模式、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四个方面,从国家统一实施、地方承担试点和基层自主改革三个层面推进教育改革的总体格局。
目前,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些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各地涌现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成效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以改革促发展的势头良好,我国教育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涉及面更广、关联度更高,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度更大,许多问题解决起来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职责,涉及多种政策配套,涉及多方利益调整,靠原来的单项改革办法或局部突破套路已难以奏效。
教育改革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各地改革进展不平衡,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一些保障政策措施还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重点在深化,关键在综合。
要用系统思维、全局意识和全球视野认识改革,用普遍联系观点设计改革,用统筹兼顾办法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不断增强教育改革的自觉性、紧迫性、坚定性,在继续深入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牢固树立改革意识,提振教育改革信心,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贯穿教育工作始终,扎实把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二、准确把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推进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解读日前,中小学教师期盼已久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与大家见面。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指导纲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请介绍《指导纲要》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答:《指导纲要》的发布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一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需要。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中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比较扎实,而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补上实践育人短板。
二是全面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迫切需要。
加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中考、高考改革的重要内容。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必须搭建好综合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并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的迫切需要。
本世纪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多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对该课程性质、形态等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实施过程中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迫切需要加强规范和指导。
记者: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是本世纪初课程方案设置的一门新课程,《指导纲要》的研制挑战较多。
请介绍一下研制过程。
答:为确保《指导纲要》的先进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研制过程中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广泛调研。
包括对有关地区和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系统总结,为《指导纲要》研制提供了现实依据;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2000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印发的、要求在中小学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的100多个文件进行了系统梳理,作为提炼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内容的直接参考;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9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关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最新发展动向等进行了研究,为《指导纲要》制订提供了有益借鉴。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
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关键课程强,则儿童强;儿童强,则国强。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强有力的课程支撑,而强有力的课程必须落实并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方案”“新课标”),刻画了新时代育人育才的目标要求与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其中路径之一就是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联通了宏观的路径设计与微观的课程实施,有利于将课程方案层面理想的育人蓝图转化为课程教学层面的实景图,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是撬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一、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思维的重要表征,旨在以一系列专业技术规范引导课程与课堂双重意义上的教学与评价行为,从而破解课程层级化实施中的“落差”问题,最终实现课程要素的协同育人效应。
具体来看,教-学-评一致性具有课程、课堂意义上的双重意蕴。
图1:教-学-评一致性的双重意蕴1.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程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课程标准为指引,系统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教学与考试评估,落实课程标准所承载的核心素养目标,由此在课程改革的路径建构上形成教材-教学-考试与评估的一致性“大闭环”。
在上述“闭环”的育人体系中,教材、教学与考试评估三要素之间不是各自独立的“珍珠”,而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串联而成的“项链”。
新课标建构了由“课程目标-内容/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构成的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一族”,成为教材编写、教学推进与考试评价的基本遵循和直接依据,是课程意义上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引领。
这就要求教学必须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出发,最终通过考试评价回到课程标准,由此形成课程改革路径的“大闭环”。
2.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意义上的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从课程标准中转化而来的学习目标为指引,系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由此形成“小闭环”,实现所教即所学,所教即所评,所学即所评,强调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确保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题四(四川2007年10月自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8分)1.在西方,最早使用“课程”这个词的是(C)A.赫尔巴特B.亚里士多德C.斯宾塞D.夸美纽斯2.实施新课程改革,多一门或少一门课程并不重要,关键是课程的(D)A.内容要充实B.方法要现代C.对象要明确D.结构要合理3.“课程标准应有准确的界定,用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个特定年级或教育阶段后所必须达到的学习能力来加以描述”。
这句话阐述的是课程标准的(B)A.可评估性B.可理解性C.可完成性D.可伸缩性4.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合作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A)A.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B.把该讲的知识讲深讲透C.把学生真正调动起来D.真正实行启发式的教学5.不由外部事规定,而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来提出相应的目标。
这样的课程目标叫做(B)A.行为目标B.展开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验证性目标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各科的课程标准实验颁发于(C)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7.在新课改中,研究性学习一般要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一直开设到(B)A.小学六年级B.初中三年级C.高中二年级D.高中毕业8.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起源于20世纪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然而,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课堂并逐渐风行于欧美的时间,则是在(B)A.50年代初B.70年代初C.80年代初D.90年代初9.按照日本学者广冈亮的说法,适用于熟练性地解决问题,学习过程是“计划――习得――练习”的教材,叫做(D)A.生活教材B.知性教材C.表达教材D.技术教材10.学习方式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策略和(D)A.学习目标B.学习方法C.学习计划D.学习倾向性11.以发展学生的自然能力为原则的教材是(D)A.知识中心式教材B.社会中心式教材C.生活中心式教材D.人本中心式教材12.在校本教研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的教育科研项目13.教育测量对表现性评价产生兴趣并加以研究,其时间是在20世纪的(A)A.40年代B.50年代C.60年代D.70年代14.“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句话阐述了学生发展的(D)A.基础目标B.提高目标C.加强目标D.体验目标15.理想的国家课程在学校一级的体现,我们把它叫做(B)A.校本课程B.学校课程C.地方课程D.学科课程16.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师范生,经历着所学理论与实践的“磨合期”。
论四川大学精神
论“川大精神”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卢铁城精神,一般是指人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
关于人的精神,先贤英烈们曾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等等。
可见,人的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的追求。
何谓大学精神?概括地说,大学精神就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
大学精神首先是一个哲学层面上的概念,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它本质上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意识形态的整合、凝炼和升华。
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
我们应当能够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清晰地看到这所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感受到它的哲学魅力和理性光芒。
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历史层面的概念。
它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也不是哪位校长或大师头脑中的理念产物。
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范围的“文化体”和“文化群”共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
作为历史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理论品质。
在大学精神中,应该让人们既能够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又能够看到它的现实追求,既能够看到它优良的传统,又能够看到它创新的硕果,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
大学精神还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
高等学校是以传承、整理和发展科学文化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大学精神本身正是“大学人”在进行这种传承、整理和发展的文化活动产生的关于自身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
作为文化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伦理、科学与民主、开放相统一的理论品质。
我们应当在大学精神中,既能切实地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求、真理的探索和对科学的崇尚,又能深刻地领略到对合理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以及由它透射出的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对社会进步的关心和改造社会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课教学课件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以马克思列宁著作、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革命导师自身的实 践为主要论据,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立论与驳论相结合,鲜明地阐 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正确性,澄清了当时人们一些 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这段话共6句,是按照分—总的思路来论证。第1~5句是分说,第6句 是总结。 第1句指出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性质;第2句据此得出检验真理的标准 不能来自主观领域,并以法律上原告的例子从反面加以证明;第3句承 接第2句说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备的特点;第4、5句分析实践的 性质;第6句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性质的对应性得出结论:只有实践, 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B. 伪造 制定 捍卫
C. 伪造 制订 保卫
D. 捏造 制订 保卫
答案:B 解析:
“捏造”指无中生有,虚构事实,以达到欺骗、污蔑或诽谤的目的,其对象常是证据、言 论等抽象的事物。“伪造”即假造,其对象可以是历史、言论,以及证件、货币、印章等。 ① 语境是“用一面放大镜检查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造假的可能,选用“伪造”。 “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 强调动作已完成。“制订”常与计划、方案等搭配,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 订立。只说动作本身,不管动作是否完成。结合语境,② 选“制定”。 “捍卫”指抵御各种外来势力,确保安全,比“保卫”语义重。结合语境,③ 选用“捍 卫”。
6.怎样理解列宁所说的“ 不确定 ”和“ 确定 ”的含义?
“不确定”指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处于一定发展阶段时,对有些 思想和理论还不能完全证实,对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点也不能完全驳 倒。“确定”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的实践终究会驳 倒错误的思想和理论。
改革开放的实践观——重读《实践论》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1 1 —1 1
作者简介 : 薛倩 , 女, 河南新乡人 , 河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 新 乡学 院社会科学部教师 。
局面难 以开辟 。如何打破个人迷信和 “ 两个凡是” 的禁锢 , 怎样根据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二 十多年的经
验重新认识社会主义 ,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 ,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回答和解决这两大历史 课题均以实践为最高权威。邓小平以极大生矛盾时 , 他尊重 实践的标准 , 并随时随地准备根据实践检验 的结果
摘
要: 《 实践论》 虽 已问世 7 0多年 , 但其蕴含 的深刻哲理 至今仍 为改革开放提供着强大 的理论 支撑。就《 实
践论》 中的三个基本 观点来 阐明它们对改革开放政策提 出的指导意义 、 对改革开放政策制定 的方法论意 义 、 对改革 开放深入发展 的指导意义 , 可以证 明《 实践论》 所主张 的基本原则恰恰是改革开放的精髓 。
样一个历史关头 : 理论在变为实践 , 理论 由实践赋予 活力 , 由实践来修正 , 由实践来检验 。 ” _ 1 【 3 粥 由列宁的
策, 我们都坚决拥护 ; 凡是毛主席 的指示 , 我们都始
终不渝地遵循 ” 。由于错误政治路线 和思想路线对 人们头脑的禁锢 , 党和国家只能在在徘徊 中前进 , 新
以“ 阶级 斗争 为 纲 ” 的错 误 政 治路 线 , 并提出“ 两 个 凡是 ” 的错误思想路 线, 即“ 凡 是 毛 主 席 作 出 的 决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一、概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设适合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实施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实施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还需要注重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
社会实践基地课程不是独立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存在,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的优势,提高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详细探讨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
1. 阐述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建设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更是推动素质教育、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
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课程的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平台。
王充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启示
王充教育思想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启示王充是东汉著名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内容极其宽泛,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主要阐述其教育思想,并提出其思想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的作用,培养创新性人才,鼓励批判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其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当代学习和借鉴。
标签:王充;教育思想[ 王充,东汉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批评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
王充在很小的时候便成了孤儿,酷爱学习,有很大的理想和报负。
青年时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
后来进入仕途,担任小官,由于其坚守自己的原则,洁身自好,不附炎趋势、不贪慕富贵,所以仕途一直不是很顺利,未曾得到重用。
晚年辞掉官职,回到家乡,专心从事教育学研究工作。
《论衡》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在其著作中,敢于向孔孟权威发起挑战,敢于否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对之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充在其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他对于教育各方面的主张,肯定人的知识才干是学而知之,提出教育可以改变人,合理地说明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王充是一位思想上的豪杰,他的哲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其尊重实践、倡导实证、破除偶像、挑战流俗的科学精神。
他极其看不惯当时学者的故弄玄虚和不求甚解,下定决心将那些似是而非的“公论”、“定说”研究论证一遍,认为要用实践和实证而不是妄言来重新确定它们的真伪。
对于古代的圣贤,他非常尊重他们,但是却是把圣贤当作“人”来尊重,而不是把他们当作神一样崇拜。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我们能看到一种在那个时代极为少见的科学精神,所以他的精神显得更加宝贵,值得我们学习。
一、批评“圣人生而知之”“生而知之”一开始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提出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对上古贤人的崇拜和尊敬。
孔子觉得自己也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
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喀什大学
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喀什大学喀什大学第一章测试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
A:中国政府 B:教育部 C:人民 D:中国共产党答案:中国共产党2.党的领导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最大()。
A:经济优势 B:文化优势 C:制度优势 D:政治优势答案:政治优势3.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科学内涵是领导内容的全面性、领导范围的全覆盖、领导体系的全方位。
()A:错 B:对答案:对4.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的基本要求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水平,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创新。
()A:错 B:对答案:对5.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基本途径有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完善领导体制和组织体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善于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几方面。
()A:对 B:错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我国教育培养人的宗旨是()。
A:教书育人 B:为理想和信念努力 C:言传身教 D: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答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2.我们能在社会建设层面树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一项根本保证是()。
A:三十年改革开放 B:悠久的文化传统 C:我们的社会制度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我们的社会制度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3.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将自由的交换、相互的尊重粉饰成永恒的价值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劳动者要孕育、释放出真正的公平、正义、道德只有()。
A:成为社会财富创造必不可少的一环 B: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展开斗争 C:掌握社会化大生产必须的科学文化技术 D:全面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实践中答案:成为社会财富创造必不可少的一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展开斗争;掌握社会化大生产必须的科学文化技术;全面参与到社会生产的实践中4.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意识,个人很难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验证它,它必须经由社会成员相互影响传播而形成。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编写(项贤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有章】【考频版】
考点 1 创造力的培养 ............................................................................ 7 考点 2 选择研究课题的标准(补充) ................................................ 7 考点 3 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补充) ................................................ 7 考点 4 教育先行 .................................................................................... 7 考点 5 教学策略 .................................................................................... 7 考点 6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 7 考点 7 个别教育 .................................................................................... 8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2
考点 1 教育的政治功能 ........................................................................ 2 考点 2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 2 考点 3 教育的人口功能 ........................................................................ 3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4.03.30•【文号】教基二[2014]4号•【施行日期】2014.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1. 学生中心: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学生中心: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中心地位。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2. 终身研究: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终身研究的能力。
这包括培养研究技能、批判思维和自主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和技术需求。
终身学习: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包括培养学习技能、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和技术需求。
3. 多元发展: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多元发展: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这包括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4. 国际视野: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国际视野: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这意味着教育应该通过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挑战。
5. 教育创新: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鼓励教育创新。
这包括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教育创新: 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鼓励教育创新。
这包括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和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变化。
通过贯彻这些核心理念,教育改革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和机会,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潜力的发展,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一般性概述,并不具体引用任何不可确认的内容。
以德为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
以德为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德为先,注重品德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实践是检验理论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
比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验实践、实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掌握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还能从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同时,认知能力的培养也是教育的关键任务之一。
我们要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面、丰富的思维方式,并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创设多样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努力,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资源,并鼓励他们思考、质疑,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
现实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各类创新大赛、提供创新项目指导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综合能力。
总之,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教育工作者要以德为先,注重品德教育,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放在首位。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要携手合作,为学生成才提供全面的培养环境和机会,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问题日趋重要。
教育理论和实践虽然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或同一,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教育理论和实践是内在联系的。
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
它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等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理论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层面分析教育概念和原则,并探究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其达成方式,并为教学活动提供了规律和原则。
教育实践是指在具体教学环境下,通过实施教学活动达到指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只有实践才能验证理论,只有实践才能推动理论的发展。
教育实践不仅是理论的具体实现,还是理论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因此,理论和实践是内在联系的。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互动关系表现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和丰富。
1.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推动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有力指导和推动力量。
教育理论提供了教育实践所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完善。
理论要具有实践性,要贴近实践、贴近学生的需求,从教育实践中提取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得到实践的验证。
2.实践对理论的验证和丰富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验证和丰富。
实践总是比理论更为复杂和具体,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证实。
教育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改进。
实践中的新问题、新需求、新体验会促进教育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三、加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的建议1.尊重实践经验,增加理论研究的实践性。
教育教学实践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A. 以学生为本B. 全面发展C. 以知识为本D. 以能力为本2.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A.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B.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C.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D.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3.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A.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B.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C. 教学从“重视结果”转向“重视过程”D. 教学从“封闭”转向“开放”4.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A. 评价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B. 评价从“关注学生”转向“关注教师”C. 评价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能力”D. 评价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群体”5.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资源观?A. 课程资源从“文本”转向“实践”B. 课程资源从“单一”转向“多元”C. 课程资源从“校内”转向“校外”D. 课程资源从“静态”转向“动态”6.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学生观?A. 学生是发展的个体B. 学生是独特的人C.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D. 学生是评价的客体7.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A. 合作学习B. 探究学习C. 互动式教学D. 讲授式教学8.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策略?A. 问题导向教学B. 任务驱动教学C. 情境教学D. 传统教学9.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方式?A. 自我评价B. 同伴评价C. 教师评价D. 家长评价10.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管理?A. 以学生为本B. 全面发展C. 重视过程D. 强化考试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2.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
3.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评价观。
4.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资源观。
对新时期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现实性思考
对新时期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工作的现实性思考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受一中督学责任责任区领导的委托,要我做个代表性发言,我有点诚惶诚恐,因为下面坐着大批的专家,唯恐耽误大家的时间,如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并批评指正!昨天,陶诚主任给了我一个标题,要我针对“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的现实意义”谈几点看法,下面我就“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的重要性、现实性、紧迫性”,提出了“三个什么?”一、实行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实行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对于各县级单位实行实行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的重要性,我们在座每个人都有了更清晰的了。
我们都知道了实行责任区督学制度是国家的规定和要求,是丰富教育督导内涵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有关教育政策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
但我又在思考,原来这个督学工作一直是由室教育局督导室从机关各科室抽调一些干部统一进行的,为什么要实行责任区督学挂牌督导,改为由基层的校长、书记和一线的老师组成督学队伍呢?我想,应该是因为我们这些来自基层的校长、书记和一线的老师,对基层学校了解更清楚,更透彻,掌握的数据最真实,最可靠,对学校的督导也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指导性。
二、我们一中督学责任区做了些什么?我市教育局于2014年就成立了督学责任区,一中督学责任区按到市局的统一部署迅速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当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近两年,浏阳一中责任区的督学,在潘校长、赖书记、寻多求主任、陶诚主任等领导的统一组织下,督学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有声有色。
一中督学责任区首先实现了“五有”:有专门的办公室,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固定的督学班子及,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每位督学有明确的督学职责与分工,有具体的挂牌督导学校,而且将督学的相片联系电话统一悬挂在所督导的学校门口。
一中督学责任区建立了自己的督学QQ群和微信群;开设了校长论坛,并聘请了一中袁章军校长讲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设计)--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学习本文在演绎中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了解文章的逻辑架构。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
一、文体特征和写作背景“特约评论员”——胡福明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
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
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江苏省社科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二、理论架构(一)让我们首先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来看看它的理论架构: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我们可以看到文章五个部分内容关系如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结构:导言部分:点明意图,写作动因——揭批“四人帮”,肃清流毒,拨乱反正第一部分:理论推导,阐明观点——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第二部分:明确原则,强化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三部分:典型事例,深化论证——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第四部分:给出结论,强调意图——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由此可见文章整体逻辑严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具有极强的思辨性,说服力。
让我们再回到文本,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
比较集中论述观点的是文章第一部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请从论证角度做简要分析。
(二)问题:第一部分是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的?引用经典理论:马克思:……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毛泽东: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逻辑推理(三段论):大前提: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
小前提: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
结论: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改革必须尊重实践的检验
巫山县泰昌初级中学戴直楷
教育的发展决定民族的素质与未来,决定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在教育改革步入克难攻坚的关键时刻,教育的决策仍需坚守“实践检验”的先进理念。
教育是对人而实施的一项培育活动。
人有自我认知与意识,应遵守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的培养目标、教育的规章制度及要求,都务必考虑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科学发展。
在实践中,教育经历了知识传授、双基训练、普实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诸多教育目标和要求,但纵观教育发展及改革的历程,学生最实惠的唯有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知识是人成长的基础,能力是人成才的关键。
素质与生俱来,在后天的教育中不断成长与提升,素养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后,素质不断提升的品格积淀。
回首教育实际,教学方向是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渐进,考试由教学大纲到考试大纲的转变,再到新时代取消考试大纲、一律遵照课程标准命题的变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如何去探究?如何去实践?如何去磨砺?时间上的布局、内容上的架空、认识上的提升、操作上的务实,无不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提出严峻的挑战。
盘点教改,课程改革提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因考试指挥棒及升学欲望的禁锢,很多地方则是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地方发展方向选用适合自己地方特点的课程教材,或开设有利于自己区域的特色发展的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五花八门或是敷衍塞责,一片空白。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一心为升学而打拼。
学校实施的课程计划均是省市课程计划标准,周课时40课时,平均每天8课时,试想按照相关“规范办学行为规定”要求:学生到校不得早于8:00,上午4课时,下午4课时,除去中午休息时间,平均每节课按40分钟计算,下午近6:00点,才能结束全天的课程任务。
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每周周五的下午是无法落实的,更无法保障周课时40节的课时计划任务,更何况,有些课程(课程辅助活动)无从实施(校本课程没有保障),加之每天两节晚自习时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几乎为零。
众所周知,学生课堂学的知识,课下要留作业来巩固。
现实中,学生在校的每节课都是安排相应教师到堂,课堂上有教师,学生只能按该教师的要求行事,学生每节课留下的作业何时去完成?老师要求严格,学生自觉的,下课十分钟忙赶作业,万一赶不了,只有晚上回家赶作业,很多学生每天晚上赶作业到十一点半左右,第二天早上六点左右准时的起床,不然,背的、写的是无法完成的,有
多少学生达到了规定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初中生能够保证6个小时就很不错了,更何况现在的阅读量增加,课外阅读很受关注。
学生晚上不加班,是不可能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的,更何况现在的语文学科古诗文大量增加,文学名著的阅读要求,怎样帮助学生规划,是教育者务必认真思考的问题。
教育应该有一个整体而全面的思考,不能学生阅读差,就大量增加学生的阅读,学生数学计算差,就大量增加学生的计算,教学中的“补薄”是理所当然的,千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关键,我们的课程设置、课时计划及相关制度的制定,万不能与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时间和地域差异)而脱节,制度不是在于多,而是在于有用;方法不是在于出色,而是在于有效;形式不是在于特别,而是在于落实。
教育改革进入关键期,课程的设置、教材的使用、课时计划的安排等,应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上级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是下级实践的依据和方向,若有执行不了,只得胡编滥造。
教育改革亟需非常接地气的实践检验,教育不能花哨,实践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