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汉字与书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155150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2f.png)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考情定位】概述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
了解中国书法艺术胡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主干梳理】汉字与书法1.汉字(1)起源: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出现的一些刻画符号。
(2)成熟⎩⎪⎨⎪⎧①商代的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②商周时期出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
(3)统一⎩⎪⎨⎪⎧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使用出现混乱状况;秦统一六国。
②统一: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推广书写简便的隶书。
③意义: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书法艺术的发展(1)历史条件⎩⎪⎨⎪⎧①士人群体的形成,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②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了条件。
(2)发展历程⎩⎪⎪⎨⎪⎪⎧①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②隋唐:有张旭、怀素狂放不羁的草书, 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③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 “有意无法”。
④明代:书法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 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3)基本特点⎩⎪⎨⎪⎧①以笔墨的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 抒情达意。
②通过自由变化的线条和疏密得宜的 布局,将绘画艺术的情境美和书写的 内容有机融合。
【深化拓展】1.中国汉字主要字体的特点及演变的总趋势(1)特点①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②隶书: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稳定。
③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极高的审美价值。
④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较强的实用价值。
⑤行书: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2)总趋势: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2..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1)秦汉时期的秦小篆和汉隶都具有书法的美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隋唐时期既有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日趋成熟。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学案1-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学案1-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6061755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18.png)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传入和发展:(1)过程。
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②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
(2)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3)《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4)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3.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情境在线】《西学东渐记》是容闳先生英文自传的最早中译本,它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清末大变局中留学海归,献身祖国近代化事业的精彩人生,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经典文本。
思考: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步?提示: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对亚洲的影响:(1)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历史必修三导学案
![历史必修三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7f8207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2.png)
历史必修三导学案一、夏商周时期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约2070年,结束于约公元前1600年。
在夏朝时期,中国进入了定居农耕阶段,出现了城市和王国的雏形。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确凿史料记载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约1600年,结束于约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分封制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
商朝后期由于统治者腐败,导致了周人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朝代,建立于公元前约1046年,结束于公元前256年。
周朝后期分为东周和西周,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文化繁荣、思想发展。
西周时期则是由商朝毁灭,周文王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稳定统一的朝代。
二、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等,统一了文字,修筑万里长城。
但也因为强加的苛政、暴政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2.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结束于公元220年。
在西汉时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经济发展。
而东汉时期则因为一系列原因导致国家逐渐衰弱瓦解。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建立于220年,结束于280年。
曹操灭了张角、全面消灭黄巾之后,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
刘备、孙权分别建立了蜀汉和吴国。
2. 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建立于265年,结束于581年。
时期内出现了多个朝代,南北分裂,形成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四、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1.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建立于581年,结束于907年。
隋朝统一各国,开拓河套平原,唐朝疆域之广、国力之强皆为中国历朝所未有。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b224d5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5.png)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励志名言、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5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学案5-1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学案5-1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5b871173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c6.png)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但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被大国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4)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表现:(1)亚洲。
(2)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情境在线】甘地认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神、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
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在当时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什么?提示:甘地的这种思想有利于将印度人民团结在“真理”这一统一的“神”之下,有利于资产阶级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2.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在战后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情境在线】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据此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提示:两次世界大战影响、西欧实力削弱;殖民地独立意识增强。
三、第二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特征: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概况:【情境在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新文化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6657c46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f.png)
第21课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结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代表人物:新兴起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文活动基地:化主要阵地:运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前期: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内容文化平民化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教材梳理】一、背景:1、政治:民国初年,内忧外患:①国外: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②国内: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实行专制统治;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3、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一些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要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4、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二、概括:1、兴起标志: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3、主要阵地:《新青年》;前期指导思想:_____________(或民主与科学)口号:民主与科学主要活动基地(运动中心):北大;4、北大校长提出的办学方针:_____________实质:鼓励各科学观点自由发展,让新思想去抢占封建思想的阵地。
5、《新青年》的影响:三、前期主要内容:1、核心内容:提倡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民主思想。
科学: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旧道德: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儒家伦理道德。
其本质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
(2)旗帜:打倒孔家店。
原因:孔子和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评价:①“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全面清算;②传统的贞节观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怀疑;③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④但是,这个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7份)人民版(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7份)人民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0e3deffc4ffe473268ab53.png)
专题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开展历程第一课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学习目标】◎了解伽利略、牛顿对建立经典力学所作的奉献◎了解普朗克提出量子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理解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学习过程】一、经典力学建立.意大利人伽利略奠定经典力学的根底发现:创立自由落体定律;运动的物体不受阻碍,将速度保持不变地持续运动下去;意义: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开展奠定了根底。
.英国的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建立标志: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内容:包括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特点:以实验为根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意义: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正确解释了潮汐的成因。
二、量子论的诞生与开展背景:世纪末,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微观粒子运动中的热辐射问题创立:年德国人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辐射像物质一样,由一份份量子构成。
开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影响: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缺乏;与相对论共同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根底;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三、爱因斯坦相对论背景:世纪末,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无法解释物理学研究中的新问题。
提出:世纪初德国人爱因斯坦先后提出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
内容:狭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广义相对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和分布状况。
意义:否认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与量子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根底;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本课要旨】、牛顿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世纪末世纪初,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
![2021-2022版老教材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学案:专题一一百家争鸣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d7e3eda6c30c2258019ebd.png)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学习目标时空坐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4.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
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编订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成为儒家基本文献。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二、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一)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请正确连线)。
3.庄子的思想:(1)把“道”作为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2)提出“齐物”的思想。
4.影响: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法家思想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思想特点:奖励耕战,实施法治。
3.代表人物及主张(请正确连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ec9d7a4d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8.png)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国家与社会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 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入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意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好奇和兴趣2. 传授知识- 讲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3. 深化理解-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探究中国古代社会中农耕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 拓展应用- 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过程-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魅力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手段- 讲授- 小组讨论- 小组活动-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批改小组活动作业,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第二章: 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第三节: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一、教学目标-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二、教学内容- 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三、教学过程1. 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 提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2. 传授知识- 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导火索- 解读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成果3. 深化理解-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辛亥革命在国际背景下的意义4. 拓展应用-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辛亥革命时期的角色与情境- 设计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5. 总结反思-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四、教学手段- 讲授- 角色扮演- 小组展示- 归纳总结五、教学评价- 听课、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 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小组展示中的表现。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5eab7daf1ffc4ffe47ac78.png)
篇一: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套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学习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及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体会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的民本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学习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三、学习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农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主张。
四、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的出现1、出现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派别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墨家:墨子3、宗旨:传播文化、发展学术4、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5、百家争鸣的影响:(1)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的思想(1)孔子a、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至圣b、孔子的思想①政治思想:“仁”(核心) 与“礼”仁:a:的含义:爱人b:实现仁的途径:待人宽容;以德为政礼:a: 主张:以德为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 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②教育思想:主要贡献在于: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
高中历史必修三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12d6e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5.png)
高中历史必修三优秀教案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优秀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高中历史必修三优秀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
(3)表现:采取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适应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和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
(3)提出“”。
3.作用(1)对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问题探究】学生活动教学设计互动与展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
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孙中山的民主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60b4423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c.png)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课标要求】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教学难点: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影响,其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一、三民主义(一)背景:1、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2、经济、阶级基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3、思想来源:(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受到法国启蒙运动和美国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把三民主义等同于法国的、美国的(2)中国传统思想:如天下为公,大同等思想;(3)进化论、单税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的《资本论》4、组织基础:先后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同盟会的性质:(二)提出:1、1905年8月:同盟会“十六字纲领”:2、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2)核心——民权主义(政治革命):即创立民国(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即平均地权(四)评价:1、性质: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2、积极:(1)代表了的利益,反映了的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对实践的指导: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①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②颁布了;③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3、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见学案)二、新三民主义(一)背景:1、主观原因:孙中山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感(根本原因)2、客观原因:(1)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民主革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爱国运动给了他新的启示和希望。
(二)提出:国民党一大(时间、地点)内容:改组国民党;确立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主要内容:(四)评价:1、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教材]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最全)
![[教材]苏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f7d9022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5.png)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形成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①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④教育: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产生【政治】1)“仁”的思想【核心】2)“礼”的思想(贵贱有序)指周礼代表没落奴隶主3)德治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4)注重政治与人事5)敬鬼神而远之【文化教育】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开创私学)主张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基本文献及地位】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孔子言论被编为《论语》开创儒学2、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成为大宗1)“仁政”思想2)民本思想:民贵君轻3)性善论——人皆有仁、义、礼、智四端3、荀子1)仁义、王道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之向善4)“天行有常”(唯物):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5)深入讨论“礼”,学习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二、汉代儒学(儒家思想的兴起)秦皇汉武在思想专制上目的同;秦亡汉兴的原因是政策不同,措施决定结果。
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建立大一统国家②实质:文化专制。
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①政策:秦对儒学排斥打击;汉尊崇。
②原因:秦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
③影响:秦时儒学进入低潮;汉时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背景:①王国:诸侯实力膨胀,威胁中央②边境:匈奴威胁西汉③土地: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代表作:《春秋繁露》)主要观点:①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01f1a2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fa.png)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5篇)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制作一份吸引人的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三教案(篇1)教学指导思想:新学期伊始,我校掀开了新的一页,我的人生也随之迈上了新的台阶。
新学期校长报告会上,校长饱满激情的讲话深深震动了我。
“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人”这一嘹亮的号角在我心间久久回荡。
秉承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我对新学期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要培养这样的跨世纪人才,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应该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高中历史新课程这一高中历史教育的实验田,对我们这一代教师来讲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只有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努力实践才能赢得主动,取得事业和人生的双重进步。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本着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技能、放宽教学视野的指导精神,积极摸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尽快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认知能力和求知兴趣,实现我校历史教学的新突破。
基本情况分析:一、教师自身状况分析:(一)教学优势:在历史教坛执掌教鞭的十几年,不仅使我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也锤炼了我精练、准确、具有感染力的课堂风格和认真负责的育人态度。
同时,十年来我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使得我初步具备了因人施教的能力,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二)教学劣势:我在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适应我校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方面有一个过程,需要不断提高和揣二是需要尽快熟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习惯。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在“史韵流香”的论坛上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80faa1daef5ef7ba0d3ca0.png)
-页脚---页脚--【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浩劫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体制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平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汉武帝○12汉昭帝○13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14大富豪○15文化传播○16察举制○17科举制○18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执政者奴化重难疑点探究1.如何认识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汉武帝采纳。
(2)影响结束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互相争鸣的局面,儒学正式取代了黄老之学,儒学独尊地位被确立起来,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和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因此,对维护上升时期的封建统治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中国古代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2.如何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评价积极消极“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政“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典型例题示例【例1】(2010·北京·13)有人认为,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页脚--商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项。
(2010·天津汉武帝时,《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民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此题可将问题改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完成本节基础知识回顾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说历史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后传入日本。
值得反思的是,在中国,20年间《海国图志》只印了不到10000册;在日本,1859年间,同样一本书价格涨了3倍,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值得我们思考。
(二)互动解疑1.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3.归纳l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内化迁移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
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2.(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明确了学习敌人是为了战胜敌人的辨证关系,时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他(粱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因为在他之前,文人往往以沉默寡言作为一种美德:埋着头,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这是不求名利的一种标志。
——《八千里路云和月》余秋雨旁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一回答,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3)根据材料三回答,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二新文化运动一、【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完成本节基础知识回顾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一)图说历史“五四”时期,北大“三只兔子”的说法曾经闻名遐迩。
所谓的北大“三只兔子”,指的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北大新派教授陈独秀和胡适。
按照“十二生肖说,他们都是属兔的。
蔡元培是北大改革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陈独秀和胡适则是其行政上和学术上的得力助手,他们三个当时是北京大学的灵魂。
胡适借用他们三人生肖相同这一点俏皮地说北大是由于“三只兔子”而成名的。
回顾历史,事实确实如此。
(二)互动解疑1.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2.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什么?(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内化迁移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李大钊 材料二 孔教鼓吹“不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吴虞材料三 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 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材料四 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
……这腐朽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涮干干净净不可。
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请回答:(1)李大钊为什么说“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鲁迅为什么说孔教“吃人的礼教”?(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对民族精神有什么影响?(3)材料四中陈独秀表明了什么观点?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什么以反孔教为突破口开展新文化运动?(4)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儒学有哪些积极作用?2.(选做题)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五个派别。
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
编号② ; 编号③ ; 编号④ 。
(2)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的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3)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课程标准】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完成本节基础知识回顾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说历史上图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员合影。
192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
该研究会由李大钊秘密组织发起,主要成员有邓中夏、罗章龙、高君宇、张国焘等。
它的主要活动是搜集有关马克思学说的各种中外书籍、编辑、刊印马克思主义论著,组织讨论会,主办演讲会。
研究会的成立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互动解疑1.李大钊为什么被称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体现出怎样的特点?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内化迁移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材料二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
从人力车夫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那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以上材料均引自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三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
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是什么?(不要摘抄原文)(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解决?胡适和李大钊各提出怎样的解决方法?(3)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怎样的贡献?(4)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选作题)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欲脱蒙昧时代。
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l920年,陈独秀在《共产党月刊》上发表《短言》说:“什么民主政治,什么新教政治,都是资产阶级为自己设立的.与劳动者无关。
”结合史实,分析陈独秀两次提出“民主”的原因,并正确评价两次提出“民主”所起的作用。
专题三质量评估1.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3.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A.天赋人权B.主权在民C.君民共主D.民贵君轻5.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A.魏源B.李鸿章C.康有为D.孙中山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9.“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2、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C.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落后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一运动的实质是A.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开始传播B.中国资产阶级在文化领域发起的反封建斗争C.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D.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5、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其含义是指A.主张民主共和B.深入学习西方文化C.挽救民族危亡D.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6、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
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B.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传统道德D.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7、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猛烈冲击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②民主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③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④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9、前期新文化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10、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