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每逢佳节倍思亲1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教学难点: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是人身居外地想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揭题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3课,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课题)2、“佳”和“倍”是这一课的生字,大伙儿读得都专门准。

(点红课题中的两个字)那你明白课题的意思吗?谁来说说,“佳节”在文章中是是什么节?(指名说重阳节)“思亲”的意思是(指名说想念亲人)“倍”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说加倍)3、是呀,每到重阳节就加倍想念家乡亲人。

二、检查预习,初步明白得课题1、大伙儿预习课文了吗?那王老师来考考大伙儿。

2、出示第一组词串:扶老携幼、头插茱萸、登高眺望、津津有味(1)指名读,读正确(2)指导写“幼”的部首,明白得“幼”是如何样的人?“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呀?(3)头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见过茱萸吗?我们来看看(出示课件,了解茱萸)(4)重阳节,人们也喜爱登高眺望。

那个词里面,“眺”,谁能换一个字?(明白得“眺”和“望”的意思的区别,“眺”是站在高处向远处看)(5)同学们,再读读这些词,你能感受到什么?(重阳节到了,人们专门快乐)(6)是呀,这么欢乐,这么快乐的一个节日,人们称它为“佳节”(点课题中的“佳节”划线)3、我们再看看这一组词串:出示西望长安、天各一方、思绪万千(1)指名读,读正确(2)同学们,读了这串词你有感受到了什么?(王维想念自己的亲人)(3)重阳佳节倍思亲!(点课题中的“倍思亲”划线)4、我们一起读读课题,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显现刚才的那些词语。

(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将检查预习、明白得生字词语、揭示明白得课题全部包含其中,两组词串在意境上的对比,也让学生初次受到内心的冲击。

三、初读古诗1、同学们,课题这句话是从哪儿来的?(学生答是王维写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述了王维写这首诗的通过。

3、轻轻的打开书129页,自己读读课文,读读古诗,把诗文对比起来,看看,你能读明白这首诗吗?(学生自读)4、谁来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学生说,依照学生回答,重点说明:忆、山东、独、异乡)异乡:别的地点是在哪儿呢?会读书的小朋友一定会从书里找到答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 学习感恩节的由来和重要性。

2. 了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3. 让学生可以理解“家”的定义以及家庭成员的重要性。

4. 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将整理好的教材、投影、音响等设备放在桌子上,准备好整堂课需要用到的配件以方便学生学习。

二、引入1. 音乐:教师可以选择一首与感恩节有关的歌曲或者背景音乐,并根据音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感恩节的起源及重要性。

2. 问答: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a. 感恩节是什么节日?b. 感恩节的由来是什么?c. 感恩节主要在哪个国家庆祝?d. 感恩节有哪些传统习俗?e. 你曾经为谁感恩过?3. 活动:教师可以准备一份小型问卷并让学生填写,问题可以是有关感恩的问题或者对家庭成员的感谢。

三、阅读故事教师可以为学生朗读一篇有关感恩节的故事,或者要求学生用课本中的故事进行朗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情感交流1. 分组讨论: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a. 家庭在你心中是什么?b.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如何相处?c. 家庭成员的重要性是什么?2. 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并提醒学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

五、总结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谈一谈学到的东西对自己有何帮助。

六、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作业:1. 学习课本中的生字生词。

2. 画出感恩节的主要习俗。

3. 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感恩节的短文,并谈一谈家庭对自己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感恩节为主线,通过阅读故事、讨论、分享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感恩节的背景和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内部的重要性,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亲近。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口语和阅读表达能力。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并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阐释文本情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体会文本中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归纳故事的内容,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弘扬与传承。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境中表述的思乡情感,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文本内容;2.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1.在理解故事情境中表达的思乡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2.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几幅图片或者教学视频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家乡或者传统节日的生动画面,引导同学们重温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

2.新课讲授(15分钟)教师通过向同学们展示一篇精选故事,从故事人物和生活详情出发,向同学们讲述故事情境,细致地解释故事内容和情感表达。

3.课文阅读(20分钟)教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故事,并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到故事人物的思乡之情,并进一步体会节日的重要性。

4.互动学习(20分钟)让同学们分别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指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以此来阐释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故事中的主题。

5.思考讨论(20分钟)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如何将家乡传统节日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并从效果上评估这种方法的利弊。

五、教学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述这篇故事时要注意保持故事情境的真实性。

这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故事时思考自己的生活、成长和情感体验。

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音乐、故事或者其他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从而让学生们爱上家乡和中国传统文化。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者和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背景。

朗读并翻译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佳节之时会倍思亲。

通过朗读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是否有过思念亲人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1.4.2 介绍作者:介绍课文作者王之涣,他的生平和对诗词的贡献。

1.4.3 朗读课文: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和韵律。

1.4.4 翻译课文:对课文进行翻译,解释其中的难点和意境。

1.4.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探讨佳节之时为何会倍思亲。

第二章: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解析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如“明月几时有”、“独在异乡为异客”。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意义。

通过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情感和内涵。

2.4 教学步骤2.4.1 回顾课文: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4.2 分析意象:提问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的理解,引导学生分享感受。

2.4.3 解说修辞: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示例分析。

2.4.4 深入解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感和内涵,探讨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三章:应用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3.2 教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进行文学创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示例引导法,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品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精品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著名的诗人:王维。

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

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

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单独异乡回忆思念兄弟挽着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文中理解)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头插茱萸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知识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佳节都是亲人团聚的时刻。

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学习佳节相关的课文,不仅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同时也能促进家庭团聚和亲情感知。

教学目标1.了解节日文化的意义2.掌握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3.培养学生珍视亲情、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4.增强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和习俗2.理解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内涵3.通过课文,引导学生思考亲情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念亲人”的内涵2.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课堂互动法3.分组讨论法4.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1. 热身(5分钟)教师和学生互问节日习俗及食品。

2. 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引出本次课的主题——思念亲人。

3. 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每逢佳节倍思亲》,理解课文内容,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及其含义。

4. 语言表达(25分钟)第一步,学生思考“家”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及其重要性,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分组讨论小组中成员在节日时如何表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互相协助表达。

第三步,其中两位同学扮演出门在外的亲人和待在家中的孩子,其他同学围绕他们表达情感,让两位同学深刻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思念。

5. 完成作业(10分钟)学生对于“思念亲人”的理解和表达写成一段话。

6.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强调亲情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珍视亲情,积极参与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活动中。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案的实施,学生们对于中秋节及亲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增强了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能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涉及到语言表达的部分,可能会存在一些学生思想内敛,需要老师耐心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古诗中的关键词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深厚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图片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境。

3. 体会情感:(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异乡,佳节时倍感思念亲人,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珍贵。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义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相关的写作或口头表达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分享亲情故事时的表达能力和情感投入。

4.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对古诗的背诵情况,注意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七、作业布置:1. 抄写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遍,加强记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设计

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温度——《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沈燕琴教材浅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

“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

课文以这首诗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设计理念:运用多媒体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创设民主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内心情感,让他们展开想象,体验诗情,拉进学生与诗人与文本间的距离。

在对课文的感悟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说、写等多种语言训练实践,内化语言文字,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根据学生学龄段的特点,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写好本课的10个生字;懂得用略微低沉的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所透露的诗人内心的孤寂。

2、能抓住关键词如:“15岁”、“已经两年了”、“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对文本的自主感悟能力。

3、通过创设的情境,想象当时画面,丰富课文语言,感受强烈的对比,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4、初步了解“文包诗”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为接下来古诗文的研究报告打下写作基础。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关键字和情境的创设感悟课文内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孤独的心境和思乡之情,从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渲染课题情感1、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谁来说说有哪些呢?2、那你们知道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3、在重阳节那天,人们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呢?4、是啊,多么令人高兴的节日啊,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却在重阳节这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学生读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指导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是学习字词,理解诗句。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中国古时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说说你知道的。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1、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这一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1、提自读要求:2、给每一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

读顺语句,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初读情况:(1)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读二类生字。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意思: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兄弟:包括哥哥和弟弟;异乡:他乡,外乡;思念:想念;情景:情况和景象;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登山或登上高处;无限:没有穷尽;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足(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你知道王维是谁?3、齐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出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你知道词语的意思吗?3、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出示:登高远眺、西望长安、天各一方3、齐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出示: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3、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1、出示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情景、佳节登高望远、兴高采烈、扶老携幼2、出示生字3、说说自己记忆的方法4、观察老师的范写,老师边写边重点讲解:逢:三横均匀佳:两个土插:强调笔顺异:上面是巳教后记:参加备课人员开发区小学三年级语文科目集体备课教案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9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指板书)学生齐读。

2、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王维的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出示古诗)谁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3、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生接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习俗?4、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重阳节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王维会倍思亲。

5、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更加思念亲人)我们再来读好它。

二、教学第二小节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故事,走进他的内心。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哦,原来是王维看见长安的人们在欢度节日呀,(出示第二节)再读读这段话,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抓重点字词。

2、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读句子。

)3、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

(齐读句子)三、教学第一节1、看到别人都是家家团圆,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维怎么样呢?是的,他(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只比我们大了6、7岁,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却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想想看,这两年来,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想象说话。

2、这么小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如今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呀!(板书:孤独)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尊敬长辈的情感,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回报。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关注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
2.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的发展水平,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自信心。
3.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传统文化。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重难点:
-诗句中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特别是多音字、形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区分。
-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所表达的亲情与乡情。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文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节日,讨论诗句中如何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如诗句的深层含义、传统文化背景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09教育网优选】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教学设计教案

【309教育网优选】新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 (1)教学设计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一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

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白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一)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二)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美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三)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四)唐代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五)个别读题目逢:后鼻音(六)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设计意图】从传统节日入手,引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正音。

(三) 再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1、佳节——重阳节(九月九日)2、山东——不是现在所说的山东省,而指的是华山的东面。

3、茱萸——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8单元 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8单元 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

23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

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诗的写作背景和缘由。

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诗。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重”的读音。

指导“佳、幼”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体会“文包诗”的特点,通过诗文对照,抓住一些关键词,借助语境、联系生活等方式,揣摩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3.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精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更加”等词语表达的情义,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4.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诗人身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抓住文中对比描写的语段精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更加”等词语表达的情义,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难点】1.结合“文包诗”的特点,诗文对照,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角色体验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2.对比朗读文中饱含情感的句子,初步学习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的读书方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已经接触过,但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和缘由却不清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要通过反复指导朗读,感受诗人内心的激动与神往。

诗中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学生一定也曾有过。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准备】1.检查预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2.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收集关于重阳节、王维等资料)2课时第课时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多音字“重”的读音。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1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1教案苏教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要求: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词卡、小黑板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

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

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理解"天各一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词卡、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

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
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

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4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

比一比,再组词。

2。

用"兴高采烈"造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