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备战中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易错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山①[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
②陂(bei):池塘。
③堑:这里指水渠。
(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答案】(1)“输”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在这里,“输”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池塘,春水涨满池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心境的感悟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这首诗是写王安石的闲适生活。
开头说,北山把它的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于是涨满了陂堤;不管是直的堑沟,曲的塘岸,都呈现一片滟滟的波光。
两句概括了眼前的景色。
下面转一笔就写自己:由于心情悠闲,一坐下来就是半天;也因为心情悠闲,看见树上的残花一瓣两瓣飘落地上,索性便一二三四地计数着,看看这会子功夫到底落了多少瓣。
待他感到坐倦了,于是站起来,缓缓向家走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写出诗人留连于自然的美景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绪。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备战中考语文培优 易错 难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1.C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解析】1.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
2.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答案】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知识梳理之描绘画面(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解析版考点07 知识梳理之描写画面一.(2022·广西柳州·八年级期中)古诗词鉴赏,完成问题。
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描绘出来。
2.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远远望去,夕阳笼罩下,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2.尾联运用典故,直抒胸臆,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需结合诗句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思是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结合全诗的内容,从“薄暮”“落晖”等词可想象到,这是一个秋高气爽的黄昏,诗人居高远望,看到夕阳笼罩下得树木、山景笼罩着一层金光。
本题加上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即可。
2.本题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意思是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借用典故“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因此可知,尾联借典故直抒胸臆,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二.(2022·甘肃武威·八年级期末)古诗词鉴赏。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所描绘的画面。
3.尾联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这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赞美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
2.号角声在秋天的天空中回荡,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2023年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属于词,其词牌是“南乡子”,它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样,均属于辛弃疾的“壮词”。
B.上阙前两句用设问的手法,写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
C.下阙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壮举,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该词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表达了作者渴望金戈铁马,整理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以及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2.这首词中的加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B2.该句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概,还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常流不息的江水,委婉含蓄地说明白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解析】1.B.“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错误,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长江;追思像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的“千古兴亡”事,咏古叹今,抒发自己对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难以言表的简单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应选B。
2.考察对诗句的赏析。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如同长流不息的江水。
委婉含蓄地说明白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2.阅读诗歌,答复以下问题。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展赏析。
古诗词鉴赏03 描绘画面-热点难点重点-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

备战2024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研究古诗词鉴赏03 描绘画面○题○型○阐○释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设○题○形○式(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例○题○示○范[例3-1]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目】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闯○关○策○略“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分○步○指○导第一步,读懂诗句、理解内容。
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
“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第二步,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
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第三步,运用修辞,生动描绘。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当然,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
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8 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典例分析】例:【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示例: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详解】本题考查画面的描述。
从全诗来看,这两句是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到宋代还很盛行。
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描绘时,箫鼓应理解为吹箫打鼓;古风,应理解为古代风气。
其余的,以文言翻译的方式对待,即可。
例.【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描述画面的能力。
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的内容,语言要生动形象。
注意诗句中精彩的字词,由于山高,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描绘了泰山山南山北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易错点快攻】【易错点详解】诗歌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诗歌情感的抒发往往是建立在景物描绘的基础之上。
因此理解诗歌描绘的景物特征,把握诗歌画面的特点,是比较重要的一种题型。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2.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答案】1.①用“黑”色表现敌军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气焰的嚣张。
②用“金”色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③用浓重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2.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之士的典故,表达将士们忘身报国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
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着意于气氛的渲染,给读者勾勒了这场战争紧张的形势。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
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
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出击。
诗的一开始通过对照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概。
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运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经典内容,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备战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易错试卷练习(含答案)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
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所以,选项A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1.属:适逢。
2.幽人:此处指邱员外。
1.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二字,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答案】1.怀君思念友人2.(示例1)运用以声衬静(反衬)的手法,以“松子落地”之声烘托了一种空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松子落地”之声,虚写“友人未眠”,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1.考查这首诗的诗眼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如“怀君属秋夜”一句中的“怀君”就是诗眼。
备战中考语文易错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述。
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答案】1.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解析】1.考查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意思: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2023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部编版)

2023备战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题思路:1.找出诗中的意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一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同时不要只顾翻译,语言要力求优美。
2.根据意象,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营造了何种氛围。
这里就需要大家去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
山山整理了一些答题术语给大家,附在文末。
3.对应意象的分类,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就需要用到我们之前整理的意向表啦,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情感,还要做适当的分析才行。
比如:“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不完整的,一定要分析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思乡。
03 答题术语1.【雄、险、阔、奇】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浑开阔、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雄奇瑰丽。
2.【清、闲、淡、雅、静】直率、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凄、孤、冷、寂、愁】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悲壮】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迷、飘】空灵、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4.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专题20:七上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

专题20:七上诗歌鉴赏-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一、(2022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赏析《观沧海》,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何游澹,山岛竦峙”的画面。
2.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想象,请你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二、(2022湖南怀化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甲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诗】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①明卿:作者的好友。
②楚:楚地。
③逐客:被贬逐的官员,这里指明卿。
3.乙诗“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哪个字最有意蕴?请简析。
4.甲、乙两诗的后两句在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三、(2022云南昆明中考真题)完成下面小题【甲】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吟。
”学习古诗离不开朗诵,上面两首写秋天的诗歌,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诵呢?请分别说明理由。
四.(2021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6.阅读岑参的两首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甲】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乙】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两三家。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知背景】乙诗:天宝元年(742)春,作者游梁园。
这首怀古诗写于游园之后。
【析场景】甲诗前两句写出重阳之际,流落在外的诗人内心愁苦,勉强去登高赏菊,却无人送酒,无人相伴。
【绘画面】乙诗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赏写法】甲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乙诗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考向12诗词鉴赏之描述画面(重点)-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解析版)(全国通用)

考向12 古诗词鉴赏之描述画面例1:【2022·北京·中考真题】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
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答案】1.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
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
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
“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
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诗歌鉴赏之名句鉴赏-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7 诗歌鉴赏之名句鉴赏【典例分析】例:【2021·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答案】1.D2.示例一:炼字角度:“历历”“萋萋”使用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有音乐美),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
示例二:修辞角度: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树木葱翠、清晰可辨与草木茂盛的特点(或: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示例三:内容角度:此联为登高所见明丽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分析】1.A.诗人先悬想“昔日”仙人费祎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
故“悬想自己乘黄鹤”表述不正确;B.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
表现的是作者对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C.尾联写诗人傍晚凭栏远望。
不是“清晨”。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可从修辞、描写、关键字等方面,从本义、内含、主题和情感三方面进行赏析。
如“修辞”角度。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运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描绘的是登上黄鹤楼后看到的景象,这是一幅草木茂盛、明光明媚,视线极佳的所见之景。
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长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此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圆大,色彩解明,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备战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大题培优易错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诗歌理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B.“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是牛名。
C.全词刻画了一位老当益壮,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C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D三项正确。
C项错误。
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分析,“亲自领兵上阵杀敌”是错误的。
这是梦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推向顶点。
“可怜白发生!”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
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
然而没有谁“可怜”他。
“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凉州词唐•王翰秦中①花鸟已应阑②,塞外风沙犹自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③忆长安④。
(注)①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②阑:尽。
③意气:情意。
④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1.诗歌一、二句写出秦中地区__________,而塞外__________,将二者景物进行对比,突出了塞外天气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下面对《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首联中“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颔联中作者通过描写莺莺燕燕的动态,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C.颈联中的“乱”字,描绘了暮春时节百花盛开、美不胜收的迷人景色。
D.尾联中“行不足”说明诗人看不够美景,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这首诗写的是早春的西湖景色。
“乱花”是指早春时节纷繁开放的花,不是“暮春时节”。
故答案为C。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2020-2021备战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易错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1.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联想到月中的桂树。
这是暗写诗人望月。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
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
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2.古诗鉴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易错题易错点18诗歌鉴赏之描述画面【典例分析】例:【2021•广西贵港•中考真题】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宛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答案】示例: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详解】本题考查画面的描述。
从全诗来看,这两句是颈联,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社” 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
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到宋代还很盛行。
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描绘时,箫鼓应理解为吹箫打鼓;古风,应理解为古代风气。
其余的,以文言翻译的方式对待,即可。
例.【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考查对诗文画面的理解。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描绘画面时要抓住“山” “水” “柳” “花,,“小路” “村落”几个意象,展开合理的想像,描绘诗人街在山野村落间的情形作答。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若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告诉人们:人们在困境中不要悲观失望,要乐观地去面对,就会有新的转机出现。
据此理解概括分析作答。
7.12021・湖南湘西•中考真题】阅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完成后面小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
【分析】本题考查描绘画面。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加入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
“古道西风瘦马”意思是古老的道路上,瑟瑟的秋风中,走来一匹瘦马。
示例:在荒凉的千年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阵阵瑟瑟的西风中孤独而行。
8.12021•四川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菜葭杨柳似汀洲①。
溪②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③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④莫问当年事⑤,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①汀洲:水中的小洲。
②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磷溪。
下文的“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③芜:丛生的杂草。
④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⑤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颔联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诗歌萧条苍凉的意境?【答案】云、落日、山雨、风。
(答对其中三个即可)【分析】考查诗中意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中“溪”指礴溪,“阁”指慈福寺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磷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乂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云起日沉,雨来风满,云、落日、山雨、风等四个意象营造了诗歌萧条苍凉的意境。
9.12021・四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种松宋荤一片青葱色,移来历万峰。
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
日瘦阴还薄①,风多响自重。
岁寒堪寄傲,何必大夫封②?【注】①日瘦阴还薄:阳光暗淡,阴云迫近。
②大夫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遇暴风雨,避雨松树下,封松树为“五大夫”。
请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诗句“数枝初伴鹤,孤干已犹龙”所展现的画面描写出来。
【答案】在微弱的阳光照耀下,松树上数条横生的枝干显得更加优雅,寒风吹过,树枝摇曳,引来云鹤与之相伴,而那些独生的树干枝枝刚劲有力,好似腾空的苍龙。
【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
描写画面题,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
句子大意是“数条枝干引来云鹤相伴,独生的树干已经长得遒劲似龙了”。
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及特点发挥想象,句子中的意象有“枝干”“云鹤” “孤干”等,其特点是横生的枝干摇曳生姿,引来云鹤相伴,“孤干”则苍劲有力,像腾飞的苍龙,联系上下句加上背景“日光微照”“寒风吹过”,构成一幅画面。
10.【2021・湖南娄底•中考真题】晨登衡岳祝融峰①谭嗣同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②。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③。
【注】①选自《谭嗣同全集》,此诗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诗人登临南岳主峰祝融峰而作。
②日初籀:旭日初升,若黄金熔化。
③起龙:使龙腾起而行雨。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天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煌。
【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籀”的意思是:大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边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煌,那是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作答时要抓住“大地”“星星”“天空” “太阳”几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11.12021・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概括作答。
【答案】描写了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和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画面的概括和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梁园之中夕阳己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这是一幅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
诗的三、四句是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描绘了一幅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描述画面的能力。
所描述的画面要符合诗歌的内容,语言要生动形象。
注意诗句中精彩的字词,由于山高,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描绘了泰山山南山北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易错点快攻】【易错点详解】诗歌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诗歌情感的抒发往往是建立在景物描绘的基础之上。
因此理解诗歌描绘的景物特征,把握诗歌画面的特点,是比较重要的一种题型。
也是学生易失分的题型之一0【对策】阅读方法解密:(1)景物特点概括法:首先要整体感知写景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从诗句中找出能突出表现所写景物特点的关键词,结合关键词来概括。
(2)诗歌意境品味法:品析诗歌意境,应注意“景、境、情”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即要求答出“写了什么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什么情感”。
一般分为三步: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强化训练】1.12021•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即事周敦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答案】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分析】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
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示例:宁静的书房,似是无人。
不知何时,几只麻雀悄悄飞落,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案上。
【译文】双双鸟雀飞落,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
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2.12021・湖南湘潭•中考真题】古代诗歌鉴赏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洁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峰峦如聚,波浪如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答案】华山的峰峦相连,如四面八方聚拢而来,黄河的波涛洪流如雄狮怒吼,震地撼天。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
在通往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是集合到这里接受检阅。
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的兽群。
3.12021•湖北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题大洪山①(唐)杨连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众山迤通渐行远,始见独尊惟大洪。
(乙)题大洪山(宋)黄载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
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
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
②崔嵬:高大。
③汉沔:汉水。
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
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想象(甲)(乙)二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甲】诗意境更美。
甲诗侧重远景的描绘,画面中曲折连绵的群山争高斗秀, 大洪山则霸气地矗立在层峦叠嶂之中,衬托出大洪山的巍峨秀美。
(意近即可)示例二:我认为【乙】诗意境更美。
乙诗重在细节(近景)的刻画,由下及上,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
(意近即可)【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