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
2020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2025散文阅读——分析句段的作用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把握内容和形式。
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充分理解文段的内容和手法,结合 读者,综合分析句段的作用。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最后一段和上文之间的关联。从文中可知,上 文是写作者在轮船上的所见所闻,即轮船上“机械的力量”,而最后一段却写 到在上海的生活见闻,即大厦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 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二者都体现了机械的力量,给人带来 心灵的震撼,具有相似性,属于联想。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 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完美的,有力的。 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
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 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 江面,看见轮船慢慢地逼近岸边的时候,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 地写出来,一定是一首好诗。
接着分析作用。上文写轮船上机械的力量,最后写上海建筑工地机械的力量, 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感知认识领域,拓宽了文章的广度,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上文写“我”看到机械力量时“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 我”,写“我”一个人的喜悦,而最后写上海大厦工地的机械力量时,“四周的旁观 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也就 是诗的感情”,拓展到许多人的喜悦,体现出对机械力量欣赏的普遍性,深化了 文章主旨。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
解析高考散文阅读题中的“句段作用”题散文阅读之“作用”一、整体分析结构思路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1.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行文线索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常见题型有:(1)直接梳理文章思路,答题时要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晰的结构思路。
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变化。
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
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题型阐释】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成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事物的作用,等等。
【思路点拔】答题思路(一)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内容上。
内容上的作用主要考虑句子与写作内容及主旨的联系或表达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作用。
2.结构上。
句子的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⑵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⑶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意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3.表达效果上。
主要是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如使用了特殊表现手法或结构上超常组合)的句子,或使用特殊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的句子。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分析如下:首段的作用.....: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如:2007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约境界作了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散文阅读,理解词句含义
散文阅读复习之理解词句含义【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词句的丰富含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精彩语句。
2、准确赏析词语、句子表现手法和表达作用。
【考点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作为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
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1)、结构复杂,意思隐晦的句子;(2)、使用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3)、统摄全篇,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4)、段首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
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常见的词语含义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3)特殊指代(远指、近指)(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词性活用)散文鉴赏表达艺术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题型。
具体来说,高考散文对表达艺术的考查有四大类型:【常见题型】1.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3.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赏析画线的句子(或语段)5.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高考典例】(09浙江卷)《魔盒》指出三处划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3分)(10浙江卷)《静流》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分析散文的句段作用】讲义及练习解析
高考语文阅读复习【分析散文的句段作用】讲义及练习解析分析散文的句段作用——紧扣内容与位置紧扣内容与位置分析句段作用对句段作用的分析,需要注意如下两点:1.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联系本句(段)的含意,突出强调了什么内容或揭示了什么意思。
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态度。
2.从篇章结构分析。
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统帅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
句段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另外有两个特殊点需要注意: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文字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回答其作用;二是读者的作用,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
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核心提示]高考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往往以分析句段作用的形式出现。
这是因为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是全文行文思路的表现。
理解开头段、结尾段、中间段、插入段作用,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情感、结构分析。
在分析段落作用题中,开头段的作用、插叙段的作用难度最大,需要认真对待。
突破点一开头段的作用[典例]文章开头一段“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6分)[答题流程]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审题目,明类型。
“文章开头一段”,指明段落在文中的位置,明确考查的是开头段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告诉答题的角度和方法,观照全文,不能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部分。
第2步:读文本,看文意。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了作者前往昆仑山游览的感受,对昆仑的高大巍峨、充满诗意进行了热情的赞美;后半部分写作者到达昆仑山口后发现,这里并没有想象中昆仑山的巍峨与雄浑,更没有神话传说和古代诗歌中的所谓“诗意”,有的只是涤荡心灵、让人灵魂获得升华的“崇高”,索南达杰的崇高。
第3步:先结构,再内容。
结构上①照应标题:文章的标题是柴达木的诗意,开头一段是“在柴达木,最具大气磅礴诗意的,当是昆仑山”,明确了柴达木诗意的所在。
精品:高考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题解题指导
连天的荒漠。如今,古阳关已被结地面。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
的“阳尖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听着旅伴的介
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
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
写在阳关之下。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
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
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
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阳关古需,以雪
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4分)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2)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这些走过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3.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6分) 4.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后来,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之理解重要句子含义
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
与它们神交 。…… 6.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
回藏两族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
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
的黄河水上传递。
——2010年全国Ⅱ卷《大河家》
1.请联系上下文解释划线句的含意。(3分)
比如:“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 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1年大纲卷)
破解之道
——3. 从上下文(关联语句)入手
例4: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全国Ⅱ卷)
+0
+1
1.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2.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
THANKS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高考常见命题方式: • 1.理解(解释)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句意理解型
• 2.文章为什么在(某处)说“……”?请谈谈你
的理解/探析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作用剖析型
• 3.文中“……”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认识。
意蕴解读型
• 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艺术赏析型
【文中哪些句子是重要句子】
类型
1. 内容上
表达作者观点态度或写 作意图的主旨句;含义 丰富而深刻的精彩句。
2. 结构上
能够彰显出文章思路层 次的总领句、总结句、 过渡句、脉络句
3. 表达上
使用某种修辞或结构上 超常组合的句子(变式 句)。
举例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 正视淋漓的鲜血。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必备知识: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必备知识:理解词义、句意及句段作用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散文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它是作者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之一。
从历年各地高考题来看,命题者主要从以下两大角度进行考查:一是词句的含意;二是词句的表达艺术。
题型主要包括理解词义、理解句意、分析语句作用。
题型一:理解词义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1)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如《囚绿记》中的“绿”象征新生与希望;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常见提问方式1.说说你对××词的理解。
2.句中××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3.句中××一词指代什么。
解题思路理解重要词语,基本原则是要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依据整篇文章或词语所在的段落及前后句。
就具体思路来讲,可以有以下几点:1.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来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来理解。
2.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
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说“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文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可以理解为和故乡的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悲哀的所在,也是小说的主题之所在。
散文阅读理解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白
的
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
如
果
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
句
就
• 从一九四六平年起常,的我同沈表叔从沈文从文开始通信,
积累到文化大革命前,大约有了一两百封。可 惜在“文革”时,全给弄得没有了。解放后, 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为他出的一本作品选中, 他自己的序言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和我的读 者都行将老去。”那是在五十年代中期,现在 九十年代了。这句伤感的预言并没有应验,他 没有想到,他的作品和他的读者都红光满面长 生不老。
答: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 所以称阴香;(表面意思) 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修辞),与农夫决 心留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修辞+深意) 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观点态度)
小结:
1、原则:不脱离语境——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2、基础:抓重点词语,莫忽视修饰、 修辞、限制、强调等。 3、重点: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 状况、具体背景、主旨情感。
2、结尾的作用
• 【内容上】 • ⑴总结全文,或卒章显志,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中心); • ⑵强化了作者--------的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 【结构上】 • ⑶呼应开头(或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
• ⑷画龙点睛,篇末点题; • ⑸与前文-----------相照应; • 【艺术效果】 • ⑹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如长埋地下的历经漫长岁月的化石一般有价值。
5.从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句子结构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
单 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
法 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
的 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1、句中的特定称谓
01
“我”对朋友们的来信久不回
复,内心愧疚,有一种负罪感。
答
案
:
02
我便是这么一位累犯的罪人。
03
(周练《尺素寸心》)
01
例《听朗诵》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2分) 分析:题干中的两个“这些”指代前面的“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
三、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 理解重要句 子的含意,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如 果是统领句,那么解释句意时要从后面的语 段中梳理内容层次;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 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 息,确定答案要点。
01
2
所谓“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是体 会句子的表层含意。其次是体会句中的深层含义(语境意义), 即概括意义、哲理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等。而高考重点 考查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01 方 法 探 究
方法探究 从关键词语入手 句中的特定称谓 句中的指示代词
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 原因状语.
01
答: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
生变得丰富多彩。
02
(注意: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
的本来面目。)
例《灯火》15解释下列两句话 在文中的含意(4分)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分析:“那情景”指前面的 “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 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 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 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 人,战战兢兢。”小心呵护煤 油灯的情景。前面有“那样的 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 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 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 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 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 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 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 熄。”
2024届高考散文阅读复习之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③ 内容层面 突出主题;丰富内容;凸现主旨;强化情感 中
间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句
段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关联教材:《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删去 ? 12段议论有必要,不能删去。原因如下: ①通过本段,作者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要文化气 息,与“故都”题旨暗合,并且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从行文章法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同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 开阔思路。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 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 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 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 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 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 故园。 (第三段写追寻中,有领略如画美景的欣喜有昔日美好行将消逝的忧伤 )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 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 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 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2024届散文阅读复习 之
分析散文句段的作用
01
考法探究
回顾教材
1、《故都的秋》中第12段的议论有无必要,可否 删去?
2、《荷塘月色》中,作者追忆六朝时的采莲场景 有何作用?
高考真题
●(2021·全国Ⅱ卷)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 ●(2020·新高考Ⅰ卷)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 对此你如何理解?〔《建水记(之四)》〕 ●(2020·天津卷)文末引入林徽因的故事有何效果?(《线条之美》) ●(2018·北京卷)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 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水缸里的文学》) ●(2014·山东卷)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浣花草堂》)
2021高考散文复习之句子含义及句段作用
例一 四川卷《我爱水》:解释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 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 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本句话最重要的地方是“浸透”这个词语的重要含 义,这个词语很简单,就是“到处都有”,那么把 什刹海的灵魂浸透,就说明了春意的无处不在,题 目难度不大。
答案 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从分析修辞入手 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精辟有力, 作者常用修辞手法。作答的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 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 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即可。如果 是比喻句,就要找出两者的相似性,是借代句就 要找出相关性,是比拟句就要找出形象性等。
请结合书信内容分析黄永玉对曹禺的情感态度。
情感: ①深切的挂念,在美国看到阿瑟•米勒时,不由自主地的
想起了曹禺,为他的近况而忧虑; ②由衷的敬爱,始终把曹禺视为 中国戏剧的高山,像敬爱祖国一样敬爱他; ③深厚的友谊,无论是 谈家常还是论艺术,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无不体现了对曹禺的深 厚友谊。
态度: ①坦诚的劝诫,劝诫曹禺应当继续努力工作,勤奋创作,
【答案】1、村头的老榆树是村庄的标志,她养育了古老的村庄, 是村庄悠久历史的见证,所以说是旗帜;2、树根默默地支持着 老榆树的成长,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正如长埋 地下的历经漫长岁月的化石一般有价值。
5.从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句子结构较复杂,如附加成分较长的单 句,可通过摘取句子主干,留心附加成分的办法 来体会;如果是一个复句,如是一个并列关系的 句子,句意应是两个并列意思的相加;如是一个 偏正关系的复句,句意当然放在“正”部分,但 “偏”部分绝不可忽视。忽视它,可能丢失要点。
也不在文章、语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
高考复散文阅读二 理解词句含义和作用
高考复习散文阅读二理解词句含义班级姓名一、理解词语含义方法:①以该词语的本义为基础,推及文中含义。
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③以文解文。
一个词语有了临时含义,作者都要在其前或后进行比较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来揭示其内涵,以便使读者弄明白其意思。
词语含义必须用其前后的阐释文字来理解、说明。
二、理解语句含意的方法1、结构句的理解: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
理解总领句、总结句的含意,需要分别对上文与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2、含蓄句的理解: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
理解需要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
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
3、修辞句的理解: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义。
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如比喻,要透过喻体写出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写出象征意义等。
4、主旨句的理解: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在理解时,既要把握该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
5、复杂句子的理解:找出句子里的关键词语,一个关键词,就是一个答题点;抓住了多个关键词语,就有多层理解,全面理解关键词,才能解答出完整的丰富含意三、理解词句含义示例例1:(2014•湖南)《粮食》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参考答案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散文阅读之句段的作用与句子含义分析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考点阐释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
一如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锤炼和组合,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
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
设问方式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解题方略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3.主题方面(情感价值观)散文中所有的艺术手法,无非都是为传情达意而服务,因此对于句段作用的赏析,不可避免地会谈到它对主旨传达的作用,即用什么样的方式传达出了怎样的主题。
(1)人、事。
物、景→作者态度(赞美、崇敬、批判、喜爱、厌恶)。
(2)命运、结局、社会现象→原因的认识(引人深思/省)4.给人感受(审美趣味)散文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在答题过程中,也要注意品味。
语音修辞(节奏、韵律、气势)词语修辞(生动形象、逼真鲜明)引用(诗词-典雅含蓄,名言-说服力)插叙(跌宕、神话鬼怪-传奇色彩)悬念/跌宕/突转(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留白/戛然而止/以景作结(留给人想象和思考,回味无穷)答题模板:①内容:手法+特点/事件相关信息→生动、形象、丰富②结构: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相反、相承、相关、相同-对比映衬、承上启下、伏笔铺垫、呼应照应)③主题:内容→情感态度、原因探究④给人感受:特殊手法使用带给人的感觉。
典例剖析[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意的横峰徐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
苏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问横峰的朋友,横峰这个名字是否与古人诗词有关,他们都微微一笑,很谦虚地回答:“不是啦。
”他们说,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
但我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
横峰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
踏进横峰,我就疑心自己踏进了一个古老的时代。
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上畈村,新篁乡,龙门畈,葛源村,枫林坞,月光洲……这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当人们为传统地名急剧消失而痛心的时候,横峰的这些地名却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鲜灵灵地存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
亭子上。
一座小村庄。
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明朗素雅,大红的剪纸透着喜气。
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一样。
一畦畦蔬菜鲜翠欲滴,体态丰满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菜地里觅食,高傲的大白鹅优雅地踱着方步,小黄狗在温煦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慵懒地打盹儿。
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几只鸭子浮游水中,不时扎到水中去觅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气泡。
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木,树木吮吸着大地的乳汁,郁郁葱葱,枝叶扶疏。
竹林边,成群的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秋千架,老水车,悠然亭,古驿站……几近消失的田园风光,如同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
莲荷乡,莲荷的家乡。
莲叶并不罕见,奇的是这千亩荷园,真实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
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荷塘深处,极目四望,视线所及尽是亭亭玉立的莲叶。
晶莹的水珠在莲叶上滚动,小鱼小虾在莲叶间嬉戏,黑天鹅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
荷塘边建起了一排排灰黄色的小木屋,那是为外来的游客们准备的栖息之所。
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多矣,我最爱的是两首出自无名诗人之手的民歌,一首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还有南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还有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些诗句都鲜活灵动,清新可喜,充满生活情趣。
虽然还没到莲子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莲时节鱼虾嬉戏、男欢女爱的动人场景。
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树令我为之一震。
那是一棵樟树,树干粗大需数人方可合抱,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
这棵树太老了,也许几百岁,也许上千岁,主干已经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一支歪倒触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叶茂,依然浓荫覆地。
一棵树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历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顽强地活着。
据说,此地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因此到处可见樟树的身影。
樟树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长条石凳上看书。
只见她双手捧书,头颈微垂,看得入迷,一袭红色长裙格外醒目。
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然而她的侧影仍然显出婀娜的身姿,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
年轻与古老,鲜红与翠绿,对比如此强烈,相处又如此和谐。
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
一瞬间,我竟有了莫名的感动。
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
月光洲,梦一样的名字,梦一样的小岛,轻轻地泊在信江上,绿树成荫,水禽翔集。
石桥村,大片的紫云英正在盛放,层层的梯田像翻卷的大海,乡间绿道曲径通幽……横峰人爱美,他们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
秀美者,秀丽而美好。
有内涵有品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聪明的横峰人,在“秀美”二字上做足了文章。
亭子上的传统民俗剪纸,莲荷乡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来源。
横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古人的诗句就是为今天的横峰而写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描写一个年轻女子在樟树下读书的情景有怎样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前文都是写横峰的景观,这里再写人,由景到人,就把横峰的美写全面了。
②主旨:凸显了赞美横峰人的主旨。
年轻女子是横峰人的代表,对她的描写表现了横峰人优雅的美。
③结构:引出了下文横峰人爱美和建设秀美乡村的内容,。
同时隐隐地照应了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引用,有了对女子的描写,才使得诗句中的“眼波”和“眉峰”有了着落。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故乡的炊烟周成新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炊烟是母亲眼角的泪,穿过透明我能看见她的苍老。
炊烟是父亲脸上的皱纹,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
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
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
放水,烧火,下面条。
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
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
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
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
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
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
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
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
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
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
最后上床睡个安稳。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
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她的美。
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
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
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
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
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
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
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
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
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
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
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它的脸。
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
晚上的炊烟,再白也是黑色。
你想怎么看也看不到。
它喜欢与你东躲西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只有循着烟味你才会得知它的存在。
一道一道地趁着黑夜偷偷上天。
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
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
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
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
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
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
谁冒得早,谁就勤快。
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
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
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
等待父母回来吃饭。
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
炊烟成了我的伙伴。
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
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
稀饭、米饭、面条、馒头,炒菜、熬汤。
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
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
只有在放假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