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映射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过程,是
词汇和概念之间的移情及转换表象。
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隐喻是一种
常见而传统的方式,是人们将抽象的概念用一种趣味性的方式来描述,以达到口头描述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家以Jerome Bruner和 Gilles Fauconnier的理论为
基础,提出了三个概念:原始场、目的场和联合场。
原始场指的是有
关被描述的对象的认知结构,也可以指主体眼前有关某个物体的信息
或经验。
目标场是指有关隐喻表达或推断所形成一种假设的场景,这
些假设受到原始场的触发。
联合场是指将原始场和目标场建立联系的
概念,它包括相关的语义,即在原始场和目标场之间的语义关系,通
常可以使用一般的比喻、隐喻或移情等方式表示。
据此,隐喻理论可以描述为一种将有关语义从一个场景转移到另
一个场景的语义转换过程。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场景的转换是隐
喻就是意义转移的一种表现,并且比其他形式的比较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并且
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沟通效率。
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背后的概念,而且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具可视性。
隐喻也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
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一件事,从而使概念更具可接受性,促进更多的
交流和理解。
认知语言学
学科发展历程
认知语言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在美国孕育(朗 奴·兰盖克提出空间语法),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成熟, 其学派地位得以确立,其确立标志为1989年春由勒内·德 尔文(ReneDirven) 组织的在德国杜伊斯堡(Duisbury) 召 开的第一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此次大会宣布于1990年 发行《认知语言学》杂志, 成立国际认知语言学( ICLA) , 出版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系列专著,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进 入稳步个特例。一个范 畴或类别往往有个“原型”,是用以确定类别的参照标准, 需要归类的目标与标准进行比较,符合标准所有特征的目 标例示(instantiate)这一标准,不完全符合的目标是 对标准的扩展(extension)。
经典范畴理论的如下特征 1 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 要条件决定 2 特征是二元 3 范畴具有清晰边界 4 范畴 成员之间地位平等。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原型 范畴化、基本范畴、上下位 命题模式、意象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意象图示
1.原型(prototype):
是物体范畴最好、最 典型的成员, 所有其他成 员也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典 型性。
eg1. 在英语的世界图景中, 鸟的原型为画眉鸟;而对于 母语为俄语的人而言则是 麻雀; 麻雀在中国人的认 知意义中也具有典型意义。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何陆敏看了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让我更加系统地认识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从而对我将概念隐喻方面的理论用语外语教学产生一些思考,启发我在教学中更加有系统地尝试对相关理论的进行实践摸索。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
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
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
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
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 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中,英语已成为一门不可或缺的工具性语言。
为了掌握这门语言,我们不仅需要学习其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更需要了解其语言学理论。
本文将介绍英语教育中的语言学理论。
一、语言习得理论语言习得理论(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是研究语言习得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
该理论认为,语言被视为是一个纯粹的行为,是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的口头练习获得的。
这种行为型学习被称为“习得论”,强调外部的因素对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
在英语教育中,该理论支持通过语言训练和反复回忆来获得英语能力。
二、语用学理论语用学理论(Pragmatics theory)是研究语言运用规则的一门学科,与语法学(Syntax)和词汇学(Lexicon)并列成为语言学三大分支。
它强调语言应用在日常交际中的实际意义,并分析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意义和使用上的差异。
在英语教育中,语用学理论为学生了解英语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和语气、联想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认知语言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Cognitive Linguistics)是一种新兴的语言学派别,它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知识的认知和构建方式。
该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认知语言处理机制产生的,语言的规律来自于认知建构活动。
在英语教育中,认知语言学理论强调学习者将语言的概念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四、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Sociolinguistics)分析语言在社会上的使用和使用者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理论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研究它们如何影响书面和口头语言的发展。
在英语教育中,社会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语言。
总之,语言学理论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英语提供帮助。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应该不断更新自己对语言学理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学习当中。
认知语言学与词汇教学
认知语言学与词汇教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的认知机制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词汇教学则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词汇教学的实践,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词汇。
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过程的,即学习者通过思维活动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的习得和运用是基于认知能力和知识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和体验世界,建立起一套关于事物和概念的认知模型,然后将这些模型映射到语言中,从而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词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 词汇的分类与组织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学习者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
在词汇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词汇进行分类和组织,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词汇。
比如可以按照词性、主题、语义关联等进行分类。
2. 词汇的意义与用法词汇不仅有具体的意义,还有抽象的意义和语用功能。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举例和语境等方式,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的多义性和语境相关性。
同时,还需指导学习者学会灵活运用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词汇的记忆与复习词汇的记忆与复习是词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学习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记忆和复习词汇,如使用词汇卡片、词汇表、词汇游戏等。
同时,还可通过与其他语言技能的结合,如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来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三、认知语言学与词汇教学的结合1. 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词汇。
同时,还需引导学习者将所学词汇运用到实际语境中,提高语言输出能力。
2. 意义和形式的结合词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词汇的意义,还要教学生词汇的形式。
认知语言学认为,学习者需要理解词汇的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词汇。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乔治·雷可夫 (George P. Lakoff;/ˈleɪˌkɔf/,1941年-):认知语言 学的其中一位创立者,提倡比喻(隐喻)是日常语言活动中的必须认知能 力。
马克·詹森 (Mark Johnson:
朗奴·兰盖克 (Ronald Langacker,1942年12月27日-):认知文法的提 倡者
eg2.钟书能 阮薇. 认知与忠实——汉英上下位词翻译的认知 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
3.上下位:
以基本层次范畴为中心 范畴可以向上发展为上位范畴向 下发展为下位范畴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 且物体 的完形形象和大部分属性都来自基本层次范畴 因此又被 称为寄生范畴(parasiticcategory) 下位范畴也是寄生范 畴它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的切分。
Gilles Fauconnier (1944年8月19日-)
Charles J. Fillmore
William Croft Michael Tomasello (1950年1月18日-)
戴浩一:台湾国立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是少数专长于认知语言 学的华人。
王士元:香港中文大学现代语言学系暨中研院院士,另一少数专长于认 知语言学的华人。
认知语言学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二、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三、认知语法学 四、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五、认知语言学优与缺 六、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一、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脱胎自认知心理 学或认知科学,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 认知语言学涉及电脑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语言学、 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当时仍很火热的生成 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从基本上都必 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理论框架
浅谈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理论框架孙红梅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主要认知模式,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认知维度是当前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现阶段,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定义有许多种,但大多是外国理论,我国的语言认知学定义上没有尚为准确的表述形式。
据此,本文对批判外国理论的同时,结合中国人的语言形式和体验特点,对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及其理论框架进行阐述,希望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 前言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我国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是有自身特色的,前期主要对外国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介绍,后期则在相关基础上结合汉语言的个案进行分析。
但是什么是认知语言学,国内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为了尽可能理解认知语言学,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定义和理论框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
2 “认知语言学”的定义考证2.1 认知语言学的两个首要共识在当前关于认知语言学的广泛课题中,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两个共识是认知语言学成立的基础。
同时,这两个论述也被刊登在《认知语言学》的创刊号上,刊中描写到:“人们关于认知语言学的两个共识总结起来就是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
”概括性共识是人们对于语言描述方面产生的普遍原则的共识,这种共识也是人们顺利开展语言学研究的基础;认知共识是使对认知语言学的描述同我们大脑的反映相一致的共识,是能准确反映出理论构想的共识。
相关学者认为,概括性共识是对现象学的描述,具体到语言学类,我们需要概括的主要种类为四种:语法句法领域、语义学领域、语用学领域以及形态学领域。
认知共识要求认知语言学家对一些例证。
例如,在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类学中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范畴”包括基本层次范畴和原型效应在内的范畴,我们之前关于语言基本层次范畴的概括并不能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相适应,所以不具有心理真实性,我们应该放弃这种理解;而范畴原型理论是得到认知科学证实的理论,正是我们应该理解和接受的范畴理论。
所以,只有被概括性共识和认知共识共同认同的理论才能被接受。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识解 认知语言学
识解认知语言学我们来了解一下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产物,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是基于人类的认知能力。
它研究的是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旨在揭示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机制。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几个重要的理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之一是语言的模糊性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类的语言表达经常是不精确和模糊的,而不是清晰和准确的。
这是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反映,而人类思维往往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概念隐喻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表达语言。
例如,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价值。
这个理论揭示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通过隐喻来认知和理解世界。
认知语言学还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和眼动追踪等。
通过这些实验方法,研究人员可以探究语言的认知过程,并验证相关理论的有效性。
这些研究方法为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证基础。
识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
在语言的认知加工方面,研究人员关注人类如何理解和产生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注意力、记忆和推理等认知过程,以揭示语言的认知基础。
在语义理解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他们关注词义、句法和语篇等语言层面的信息,以及词汇、语法和语用等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义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语用推理方面,研究人员研究人类如何根据语境和目标来推断和理解语言。
他们研究人类的共指理解、指代消解和推理等语用过程,以揭示语言在交际中的作用和功能。
识解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加工、语义理解和语用推理等方面,揭示了语言是如何被认知、理解和产生的。
通过应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本质和功能。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语言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认知科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孙红梅认知语言学目前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而且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在对认知语言学本体认识方面尚有欠缺。
而本文主要讲的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以及通过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来分析和推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
1、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结构组合的原则、句法语义的概念接口以及语言运用的经验和实验背景等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囊括的理论。
基于此,我们与其把认知语言学看做是一成不变、单一的语言学理论,还不如把认知语言学看成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理论框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具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只是初步研究语言学的思路和视角。
但是当把认知语言学当成一种范畴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形成了如蜘蛛网般互相交叉的语言研究方式。
虽然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理论,但是也不影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对多种形式的语言进行研究,而且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相信形成一套完整理论的指日可待。
从术语学上说,认知语言学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的,具体说即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功能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且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语言分析具有独立性,不受外在事物的干扰。
此特征强调了语言的基本功能里含有意义,含有表达该事物的表面、本质等特征的语义,而且从认知角度来看,如果把语言的基本功能看做范畴化的话,那么语义就是最基本的研究现象,因为世间万物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万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以及人类赋予万物的名称,而语义就是对其名称的解释、概括。
②认知语言学的语言意义具有普遍性,即语言范畴化的结果。
该种特征主要表达的是,如果把语言看做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范畴化系统,那么语言意义就不存在系统或者结构的层面,继而也跟语言形式相关联的其他层面鲜明的区别开来。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他还提出了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共 相后于个别事物,重感性,认为没有离开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承认事物是 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因此具有唯 物论思想。唯名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认为: 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是任 意的。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说”,认为,一切感觉到 的事体都是变化无常的、相对的、因而是不真 实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体都有一般概念,这 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而是真实的。这一 般的概念就叫做“理念”,具体的物质则是理 念的“影子”或“摹本”。因此,在认知论上 主张“灵魂回忆说”(Anamnesis)” ,宣传灵魂 不死,人的灵魂在投入肉体之前,寓居于理念 世界之中,投入人体之后,把理念世界中的知 识暂时忘记了,人们要获得知识,只需唤起自 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记忆。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对认知的研究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论 (empiricism)或叫“经验主义”与唯理论(rationalism,又叫 “唯理主义”的争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 语言的研究中。 Lakoff(1987)、Johnson(1987)、L&J(1980,1999) 重新对 西方哲学进行了分类,将上述两种哲学思潮中的主要观点冠之 以“客观主义理论(objectivist view或objectivism)”,与之相对的 为“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t view或Non-objectivism)”,并认 为客观主义来源于经验论、唯理论,这在西方哲学中从前苏格 拉底时代一直到20世纪,始终占统治地位,长达2000多年,在 科学、法律、管理、新闻、道德、经济学、语言学等领域始终 占主导地位,对其他多诸学科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主义理 论是构成第一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_GAOQS
第一章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主張1第一章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主張第一節什麼是認知語言學自然語言作為人類最主要的交際工具,它在本質上是人類感知、認識世界,通過心智活動將經驗到的外在現實加以概念化,並將其編碼的結果;換言之,自然語言是人類心智的產物。
同時,由於心智活動和語言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也由於心智本身難以獨立地觀察到,因此自然語言又是觀察人類心智的一個重要窗口。
有鑒於語言和心智之間的密切關係,近年來,不僅以心智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心理學越來越重視從語言入手探索心理過程及其規律,語言學家也越來越強調由人類的基本認知能力出發,通過人類在與外在現實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概念結構來分析、解釋語言結構。
本章要介紹的認知語言學正是近年來隨著認知科學的興起,在心理學、哲學、人類學、計算機科學、語言學等學科對語言和認知之間的關係進行深刻反思的背景下產生的一個新興語言學流派。
若用一句話來定義,可以說認知語言學是一個以我們對世界的經驗以及我們感知這個世界並將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為基礎和依據進行語言研究的語言學學派。
我們說認知語言學是一個語言學學派(正如“生成語法”一般被看作一個學派),而不是象“社會語言學”或“神經語言學”這樣的語言學分支學科。
這是因為類似上面的學科分支不光是以語言的某個特定方面作為研究的切入點,而且也作為其主要研究對象;而認知語言學雖然大致可以說研究的是語言的認知方面,但它實際上是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語言各個方面的組織原則,尤其是其核心部分,即語法系統本身。
由於它是近十幾二十年來逐^_^漸興起的一個成長中的學派,和苦心經營了四十年的生成學派相比,認知語言學還處於初創階段,缺乏整齊劃一的分析模式,尚無一個公認的學術中心,更沒有喬姆斯基式的領袖人物,甚至連它的名稱都還不是很固定。
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在探索範圍和研究手段方面較少束縛,具有更大的開放性。
不過,也由於這個原因,若要準確地理解其基本思想,比較系統地瞭解其分析方法,光憑類似上面給出的簡單的定義和描述是不夠的。
认知语言学关键概念 商务印书馆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语言、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中,有一些关键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它们对于理解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认知语言学的几个关键概念进行介绍及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一、认知语言学1.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语言的认知过程,包括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以及语言对于认知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认知机制来解释语言的产生、理解和习得等现象。
二、认知语言学的关键概念2. 范畴化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归纳的认知过程。
范畴化在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帮助人们理解和记忆词汇、句法等语言要素。
范畴化也体现了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是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的基础。
3. 形式规则形式规则是指语言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形式上的规则和模式。
在认知语言学中,研究者关注形式规则在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形式规则帮助人们构建语言结构,理解语言信息,是语言功能实现的基础。
4. 语义网络语义网络是用来表示词汇和词语之间关系的模型,它将语言知识组织成网络状结构,每个节点代表一个词汇或概念,而边表示它们之间的关联。
语义网络在认知语言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解释词语的含义、句子的语义关系等。
5. 语篇分析语篇分析是对语言使用的理解和分析,它涉及到语言的语义、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旨在揭示语言实际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在认知语言学中,语篇分析有助于揭示语言和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在交际和交流中发挥的作用。
6. 意象与概念意象与概念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主题,意象是人类在感觉和感知中形成的多维图像和场景,而概念则是人类对事物的一般性认知和归纳。
意象与概念在语言习得和语言理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帮助人们理解语言信息、构建语言意义。
7. 资源限制理论资源限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认为人类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资源限制,包括注意力、记忆、语言处理速度等。
应用认知语言学
应用认知语言学介绍应用认知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人类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讨论应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际应用案例。
认知语言学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实际应用,我们首先需要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图式概念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它指的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通过将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形成了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通过概念图式来表达和传达这些概念的。
知觉范畴知觉范畴是指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会对同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知觉范畴。
例如,有些语言将蓝色和绿色称为不同的颜色,而另一些语言则将它们视为同一种颜色。
隐喻和类比隐喻和类比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
它们指的是我们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理解和描述世界。
隐喻和类比在日常语言中非常常见,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情感。
应用案例广告宣传认知语言学在广告宣传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概念图式和知觉范畴进行分析,营销人员可以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广告语言,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同时,隐喻和类比的运用也使得广告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传达出产品或服务的核心价值。
跨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交流中,应用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通过了解不同语言中的概念图式、知觉范畴和隐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并避免跨文化沟通中常见的误解和冲突。
教育和培训在教育和培训领域,应用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通过了解学生的概念图式和知觉范畴,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方法和语言表达方式,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高效和有趣。
心理辅导应用认知语言学在心理辅导和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帮助个体了解他们的概念图式和隐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并找到解决问题和改变习惯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 Theory of 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
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
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 ,bird ,fruit, furniture, vegetable, toy, vehicle, 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
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 features)。
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
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
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 article used in readying an area as a room or patio for occupancy or use (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使用谚语和隐喻来表达情感、思维和概念,这种文
化内涵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关系密切,因为它们都强调语言的概念。
隐喻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隐喻的功能是理解及表达一种复杂的概念
的基础。
隐喻的结构不仅能表达含义,而且也可以表达情感和思维模式。
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及表达一些褒义和
贬义的概念。
根据隐喻理论,这些隐喻结构有两个层次:表面层次和潜在层次。
表面层次采用特定的短语或词语来表达一个概念,而潜在层次代表着
一个更深层次的概念,它可以表达出讲话者的看法、理解和情感。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性质的使用是由在某种文化内已经存在
的隐喻形式和方式所决定的,语言形式和方式会受到文化内外的影响。
因此,认知语言学者们以隐喻理论为基础,认为语言使用和理解受到
文化内涵的影响。
认知语言学把隐喻理论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用来理解语言
的使用和理解的背景。
因此,隐喻理论可以帮助语言学者们更好地研
究文化传播中的语言,例如表达情感、思维模式和概念的能力。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
Talmy认知语义学(沈家煊)简介Talmy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被誉为认知语义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的认知语义学理论成为现代语言学及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沈家煊是国内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他对Talmy认知语义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
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语言能力的认知基础。
Talmy认为,人类语言能力的本质是构建和运用场景和事件的认知映射。
他通过研究语义场景的结构、语义结构的概念、语义类别、事件类别、角色和参与者、语言意义的依存结构、动态空间及图像性表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
Talmy的核心理论语义场景结构Talmy认为,语义场景是一种限定事件的上下文,包括地点、实体、时间、动作和状态等要素。
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不同的语义场景结构。
比如,我们可以将事件的要素按照时间的线性关系进行排列,构成线性场景结构;也可以将要素按照主体和宾体的关系进行排列,构成层级场景结构等等。
语义类别Talmy认为,语义类别是基于经验世界所建立的概念系统,它是对语言意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语义类别包括空间、时间、物质、关系、动作、状态、感知、语言等。
Talmy还提出了语义类别的组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类属关系网络,进一步解释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语义变异现象。
事件类别除了语义类别,Talmy还提出了事件类别的概念。
事件类别是基于场景结构、语义类别等方面的抽象化,它与语言的谓词、语态、时态等方面息息相关。
Talmy将事件类别划分为动词类、名词类和形容词类三类,其中动词类最为重要。
他认为,在事件类别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出语义上的的复合事件。
角色和参与者Talmy认为,语言意义中的角色和参与者是语义场景的基本因素之一。
角色包括动作的执行者、影响者、客体等,参与者则是指与事件发生相关的另一个实体。
他还提出了“表达式角色”的概念,即语言结构中的主语、宾语等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的映射理论
在认知语言学中,映射(mapping)一般指人类对不同认知域之间意义的产生、转移和处理的认知能力,它主要指的是概念间的认同关系(identical relation)和对应关系(corresponding relation),或称匹配关系(matching relation).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映射是各种认知能力中存在的一种主要的,而且是较为普遍的认知现象,其过程就是通过把某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上去,从而形成相似或相异的匹配关系。
人们进行思考和交流时,就是在构建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
这种映射是言语者用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去指称和激发另一个心理空间概念的认知操作过程。
由于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因此认知映射理论不仅可用来阐释隐喻等诸多语言使用现象,还可用于考察语言之间翻译转换的复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