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常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心理咨询常识

1、学校心理咨询的含义

学校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在咨询的过程中,求询者被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咨询者的任务是咨询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或应激情境,帮助其发现以何种策略或行为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达到其所追求的现实目标。

心理咨询强调发展的观点。它帮助求询者消除阻碍发展的各类因素,以达最佳发展水平。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淡话,咨询者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倾听。

2、对象

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一般有三种:

(1)所有正常的在校学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发展等方面遇到问题时,便可找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寻求帮助。

(2)心理偏常的学生,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碍,或存在一定心理疾病。

(3)学校的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家长,学校心理咨询为他们提供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劝,从而帮助他们明确学生的身心特点。

3、基本原则:

(1)全员参与的原则

学校的心理辅导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责任,因此在实施心理辅导之前,全体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心理辅导工作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需,而且是时代发展的必要,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大家群策群力,心理辅导工作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2)面向全体的原则

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学校中正常的学生仍是大多数,适应不良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些适应不良的学生固然需要心理辅导,使其恢复正常但大多数正常学生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以防止发展成为问题学生。如果忽略了对大多数正常学生的辅导,而只注意对少数适应不良学生的辅导,那么将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应注意:

(1)保密性原则

涉及到学生的各种隐私的问题,教师有责任为学生保守秘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打消顾虑,将积压在内心的难以向他人启齿的“秘密”倾诉出来。也只有如此,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无论教师是有意还是无意泄密,都会产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侵犯学生人身权利的不良后果,甚至还可能会破坏学生完整人格、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

(2)积极聆听与支持原则

教师应集中精力认真倾听学生的讲述,给学生充分、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讲完要讲的话,并表现出足够的同情、理解与支持。很多学生心理问题是由于没有一个安全可靠、聆听、理解、支持的对象而产生的。一般来说,认真倾听本身就会起到积极的安慰作用,学生通过讲述宣泄心中的不快和苦恼,使自己的精神压抑得以解脱。在学生的讲述中,不要轻易插话,应该让学生把想说的话讲完、不耐心倾听、不断插话、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往往会产生消极的结果。学生需要的不是说教,而是理解、同情与支持。教师对他们的各种误解和担心,要给予耐心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必要时给予心理上的支持,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能看到希望。

(3)非指导性原则

即,辅导过程中教师对来访学生所咨询的问题不作直接的建议或指示。这样,不仅避免教师对学生的过激、偶发思想,或行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而且更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自助能力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应起辅助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把自己作为学生信任、有共同语言的“参谋”、“益友”。一方面保持师生的平等友谊地位,产生最大沟通效应;另一方面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使其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主动权。

(4)非批评性原则

指对学生所暴露的思想行为表现不给予任何批评和是非评价,而是鼓励学生去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己判断自己的思想、行为表现。教师一定不要以“家长式”的口吻与学生交谈,切忌教训人,无论学生说什么,教师都不要轻易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辅导教师应当对来访学生抱着积极、关注的态度,不冷漠、不攻击,充分尊重来访学生。

4、教师心理健康

(1)总体情况

1999年底,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69%的教师自卑,37%的教师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工作太累。统计发现,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最大心理问题最多;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性;担任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要比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严重,其中外语教师心理健康最差,体育教师相对最优。43%的教师与68%的中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在衰退;其中有19%的中年教师已感觉陷入情绪衰竭的边缘,觉得自己的“心”特别累。在“假如有其他可供选择的工作,你将如何?”的题目中,有51%的教师选择“逃离”教师岗位,教师职业成了教师们渴望逃离的“围城”。

(2)调节与维护

①与学生相处,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a、调整与学生交往的态度

学生是敏感、善感的,他能从教师的语言、语调、眼神中感受到教师是否喜欢自己,从而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人际交往中人的预期态度往往决定了交往的成败,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妨首先把学生想象成一个“可爱、善意”的形象,这样,既可以在工作中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又能与学生进行最有效的沟通。

b、避免错误指令模式

一是发号施令型。如命令、威胁、强加于人、过度忠告等,如:“我警告你……如果再这样,我就……等等”这类语言容易使学生顺从但却反感,不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使学生单方面地对教师作出不正确的推测,从而不能从正面接受教师原本良好的用意。

二是傲慢无礼型。如训诫,揭露伤疤等,此类语言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明显贬损学生意味,它们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之学生可能出现反攻击的心态,并可能伴随激烈的人际冲突。如:在言谈中流露出瞧不起,不相信学生的意味,当一些平时表现不出众的学生想参加一些活动时,打击学生积极、持怀疑态度,“你到底行不行啊?”、“就凭你啊?”等语,刺伤学生的自尊。

三是讽刺挖苦型。如暗示、中伤等,教师使用此类语言大多是希望学生听懂弦外之者,认为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表达方式,其实此类语言对学生的伤害也非常大,因为其深处隐藏着的是对学生的厌恶,和轻视。如:有的女学生上课爱照镜子,梳头发,教师用讽刺性的语言说:“妖里妖气”、“妖精”,往往造成伤害,可以在课后个别进行谈话、规劝,而不是当众讽刺,既不伤自尊,又让女生较易接受。

四是隔靴搔痒型。如空口安慰,泛泛之辞等,此类语言易使学生怀疑教师是否一直在敷衍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